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过分亲近之前的盟友。大唐甚至在进入19世纪之后,对欧洲事务缺乏基本的关心。所以欧洲的学者和政治家们认为,大唐在欧洲只有一个目的,压制所有的欧洲国家,以使得没有欧洲国家可以挑战大唐的世界领导权。
从某些角度来说,这个想法也是有一定正确性的。不过这个论断也具备过分的自我中心主义,欧洲人仍旧习惯于世界围绕着自己去转,而根本不会想到大唐对于欧洲缺乏兴趣的原因就是大唐对欧洲缺乏兴趣。大唐的精力在建设自己的国家上面,在将更多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上面,欧洲人怎么折腾自己,大唐越来越不关心了。
马恩斯认为看清楚了大唐的国家战略,大唐欠缺对欧洲真正的称霸欲望,即便大唐有驻欧洲的军队,有足够的影响力,但是大唐没兴趣给欧洲做主。实际上跟大唐的军事同盟一点意义都没有,大唐在排除性条款中写明,德国如果主动攻击其他国家,大唐不负有对德国的援助义务。实际,所谓的盟约只是大唐在德国的驻军条约,那么德国并不需要这样的东西。
德国有心获得更大的舞台,获得更大的影响力,成为欧洲的主导者。以前马恩斯的想法是,依靠着大唐的能力,让德国成为其欧洲盟国中的一哥,也就是狐假虎威,借着大唐来发号施令。但现在,大唐没有这样的想法,而且如果德国过度膨胀大唐也不乐于看见。大唐不希望德国太强,而德国则有更强需索,这就是一种矛盾。
马恩斯又深刻地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德国如果做得太多,太出位,很可能枪打出头鸟,被大唐给收拾了。所以,马恩斯还酝酿着下一步,一个更大的棋局。
在奥地利出兵巴尔干半岛的时候,马恩斯派遣了德国外交部部长斯泰因秘密前往英国。斯泰因跟英国外相查尔斯?格雷展开秘密会谈,他们商讨的问题是如此机密,以至于一旦一点风声走漏,都可能引发一场震惊世界的轩然大波。
斯泰因来到英国,是请求英国放弃支持奥地利的立场,承认德国并吞奥地利的未来事实的。英国人当即就觉得德国人是疯了,虽然很多年前英国人也跟奥地利人不对付,但是现在奥地利是英国用来制衡德国的重要棋子,从上一次欧洲大战时期双方就是盟友了。
可德国人却拿出了自己的蓝图欧洲联盟。
德国认为,大唐的存在会压制一切天生优越的欧罗巴人种,使得所有的雅利安族裔屈居世界的二等公民,欧洲国家将没有殖民地,没有特权,没有发展机遇,一切都会被大唐所占据。可是大唐也太强大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对抗她。只有凝聚整个欧洲的力量,大唐才会望而却步。试想,集合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的实力,即便不如大唐的总体力量,但也足够让大唐有所畏惧。
这是典型的一支箭容易被折断,一捆箭就难以折断的例子。
所有的欧洲国家,必须摒弃前嫌,谋求联合和统一步调,才能够获得更高的地位,才能够在大唐的面前更有能力讨价还价,并瓜分利益。欧洲如果再像过去一样纯粹的内耗,那么他们永远都只能当大唐的奴仆,只有联合才能够获得一丝平起平坐的机会。
这个提议可以说是震惊了英国人,英国已经放弃了跟大唐争夺世界霸权的心思,但是心有不甘是真的。德国人的方案虽然不能算完美,但至少有那么几分可行性。英法在战后已经和解了,德国和法国也相对缓和关系了。意大利与法德的关系也不错,西班牙比较庸庸碌碌,但是如果英法德联合起来,西班牙也一定愿意加入。至于东边乡下的俄罗斯,一直都尝试获得西欧的承认,将沙俄拉进来,沙俄也是一百个愿意的。
整个过程必然牵扯大量的外交博弈和交换,但是毫无疑问英国人也在其中看到了政治基础,这些欧洲国家都是有共同利益的,那就是阻止大唐继续坐在所有人的头上,用自己强大的实力压制各国,夺走所有最好的殖民地,强迫所有国家开放市场实行低关税,并用技术优势对所有国家进行剥削。
德国的意思很明白,奥地利这种已经没有什么用处的国家,就不要存在了吧。并入德国,德国可以为未来的欧洲联盟做出更大的贡献。德国也愿意支持英国在殖民地和商业领域的一些政策和行动。
简而言之,欧洲对外要用一个声音,对内可以进行交换和协调。
要形成这个联盟,现在就需要一些牺牲品,只有最有竞争力、最有希望的玩家,能够在这张牌桌上继续完,而差劲玩家的筹码,应该全部交给有希望的玩家。
第875章 870 巴尔干之乱(下)()
英国方面不是没有考虑过,德国是扔出一张根本不存在的大饼,来换取英国对其兼并奥地利的承认。但回头想一想,即便英国不承认,难道能为了奥地利去打德国吗?首先大唐肯定是第一个就不同意的,哪怕现在德国跟大唐之间出现了裂痕。而英国现在跟德国打一场仗,基本上没有任何好处。
要说另一位面中,一次世界大战的英德争锋,是有新老帝国主义国家争夺欧洲乃至世界霸权的战争,再加上一系列的误判和缺乏沟通。但假设德国赢了,那么削弱了英国,可以使德国获得阳光下的殖民地,夺取更大的市场和更多的资源来源。英国赢了,也是可以保护自己获得的一切的。
可是本位面中,英国和德国干一架,两个国家能获得什么呢?割地赔款,也基本上没什么好割让的,赔款估计都不如打了一仗花的钱更多。所有的好东西现在都在大唐手里,英德打一仗看上去就像,两个穷鬼在富人面前斗殴,富人完全就当看了个笑话。打完穷人继续穷,富人继续富,完全没有变化的。
而德国人的提议,确实是极诱人的。英国和德国,再加上一堆实力稍逊的欧洲国家,这样一来就有实力跟大唐叫板。也许不足完全挑战大唐,但是在诸多领域都可以跟大唐进行竞争了。经济上进行联合,政治上进行联合,这样的欧洲绝对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对手。欧洲可以借此获得更多的殖民地,进一步地跟大唐抗衡。
即便这个方案同样机会渺茫,但最起码给了欧洲一丝颜面和一丝机会。这就是值得欧洲人全力争取的了。
至于奥地利,英国实际上也是管不了。对德国也只能听其言观其行了。
德国其实从很早开始就在算计奥地利了。欧洲战后,奥地利国内政局一度不稳。最终利奥波德二世的儿子弗朗茨二世继位,为了彰显奥地利的强大,彻底抛弃了神圣罗马帝国这层马甲,正式将自己称为奥地利皇帝。从此奥地利帝国成为一个正式的国号,而弗朗茨二世也因为成为第一任奥地利皇帝而变为弗朗茨一世。
可变个名字救不了已经病入膏肓的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虽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但是成效不高。本质上奥地利的君主制不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了,僵化和不合时宜的体制限制着奥地利。奥地利国内的不同声音也是此起彼伏,很多的民族主义分子已经抛开新教和天主教的成见,认为奥地利应该和德国统一。
更严重的是,奥地利衰弱之后,给了一直服膺于哈布斯堡家族的匈牙利贵族们机会。德国从十年前一直就跟匈牙利方面勾连,并且给了匈牙利独立派不少支持。
在弗朗茨一世准备对巴尔干动手的时候,德国支持的匈牙利独立分子最终挑起了匈牙利的旗帜,宣布脱离奥地利帝国,独立建成匈牙利共和国。
奥地利方面大为震惊,原本准备派遣到巴尔干的匈牙利军队,抛弃了他们的奥地利指挥官,径直返回到了匈牙利境内。而在奥地利的匈牙利议员们也早就挂冠而去,摇身一变回到了匈牙利成为了那里的官员和议员。
奥地利自然不容许这样的情况发生,不过奥地利帝国中,匈牙利的军事力量十分强大,甚至还略强于奥地利军队,在这种情况下连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自己都没太有信心能够战胜匈牙利维护他的帝国统一。
噩耗是一桩接着一桩,匈牙利刚宣布独立,德国就以德意志统一为口号,向奥地利宣战,名义也非常伟光正,彻底将君主和贵族的剥削与压迫从德意志人民的头上移除。而德国人的行动还得到了很多亲德的奥地利人的支持,一些地方甚至发生了暴动和起义来响应德国人。
奥地利一边是军队被牵制在巴尔干,另一边是匈牙利独立,背后又是德国捅刀,国家一下子陷入了灭亡的危机中。
德军在这次战争中,第一次采用了从唐军那里学来的闪电战。德军统帅沙恩霍斯特采用了六百多辆坦克组成的装甲集群,选择了出人意料地地点对本身就没有多少纵深的奥地利进行闪击。奥地利的北部是连接德国的中欧平原,太适合德军的装甲兵进展了。奥地利的空中力量也大部分在巴尔干,以至于德军大批战机和轰炸机发动进攻的时候,起飞迎击的奥地利航空部队仅有小猫三两只。
进展迅速的德国人仅用四天时间就占领了维也纳,仓皇失措的弗朗茨一世在攻城前一天乘飞机打算逃亡俄罗斯,但是他的飞机在刚起飞二十分钟后,就被德国空军给击落了。弗朗茨一世和其亲属的全尸都没有找回来。
奥地利崩溃的速度多少有些出人意料,毕竟奥地利还是一个拥有十多万常备军队,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欧洲强国,可是在新贵德国面前居然如此的不堪一击,让欧洲很多国家都震惊,并对德国充满了惊叹和恐惧的双重情绪。
只有大唐方面对此并不惊讶,奥地利烂到什么地步他们清楚,德军也确实很强,大唐军事学界不断有警示之声,认为单纯从作战素质的角度,德军已经是不亚于唐军的强大力量了,十分值得大唐警惕。
事实上,德国发动这场兼并战争之前,就已经通知过大唐了。大唐并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对态度,大唐更清楚在德国面前,奥地利不可能能存在下去了。但这并不代表大唐对德国的行为是默许的。德国也算是卖了一个乖,再三保证绝不会侵入捷克、斯洛伐克、丹麦,或者跟周围的法国、意大利和波兰等国进行战争。
奥地利倒下了,一个大德意志出现了。匈牙利独立了,而塞尔维亚也趁着这个机会相继夺取了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和阿尔巴尼亚,巴尔干除了大唐所有的达尔马提亚,已经尽数落入了塞尔维亚人手中。
接下来,奥布雷诺维奇自称南斯拉夫国王,并宣称将打造一个纯洁的斯拉夫国家,开始在国内大规模地清洗绿教势力和居民。一阵血雨腥风在巴尔干展开,而英法德俄等国乐见此事,南斯拉夫王国成为了他们新的拉拢对象。
第876章 871 俄土再战()
完蛋的除了奥地利帝国以外,还有土耳其。
塞尔维亚跟奥地利反目成仇,明明对土耳其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夺回巴尔干地区,但是土耳其是真心没有力量了。土耳其国内此起彼伏的起义已经消耗了太多土耳其的力量,土耳其贵族仍旧希望用封建制度掌控国家,可是逐渐兴起的资产阶级以及对于国家不满的下层民众们,屡屡地用暴力来对抗苏丹政府。土耳其的军队会发生倒戈去支持起义军,原本前一天和善恭顺的市民也有可能将刀子插入总督官员的肚皮。
在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在加紧工业化的时候,土耳其却因为内忧外患进一步在衰落着。1798年多国讨伐土耳其之后,土耳其本国的工业能力提升有限,甚至gdp在之后还有几年是负增长的情况。土耳其屡屡跟自己东部边界的库尔德斯坦发生边境摩擦,库尔德斯坦虽然是一个新独立的小国,人口也不算多,但是背靠大唐,能够直接从大唐天方海外领获得大唐支援的各种武器装备,有唐人的教官指导,所以对土耳其威胁巨大。
巴尔干战争可以说是耗干了土耳其最后一滴血,在土耳其不得不撤出巴尔干的时候,土耳其军中发生了哗变,一些中下级军官站出来,开始大规模搜捕贵族,并进行血腥的夺权。
这个好时机被俄罗斯人看在眼里了。上次的欧战,沙俄是最凄惨的输家之一,十多万军队的惨败让沙俄认清了自己与大唐的差距,甚至还爽快地将远东地区完全割让给了大唐成立了大唐的东瀚海省。
沙皇亚历山大一世继位之后,采取了更加四平八稳的国家政策,中心思想只有四个字,富国强兵。这位沙皇拿出皇室的大部分资产来,聘请来自大唐和欧洲的优秀人才,开办工厂。他还要求每一个贵族拿出自己的钱财来投资工业,农奴制也最终被完全废止。这一系列的举措自然引发了反对,不过亚历山大一世得到了军队中一群打算奋发图强的中青年的将领的支持,对反对者进行了血腥地血洗,被搞死的贵族的家产被分给追随沙皇的人,这样一来所有人都噤如寒蝉,老老实实地听从沙皇的命令。
在这种条件下,沙俄的工业提升也很快,尽管相比西欧国家还是差一些,但怎么都强过土耳其了。
土耳其败于巴尔干,并且陷身内战,让亚历山大一世忍不住动手。俄罗斯和土耳其的世仇,亚历山大一世要在这时候进行一个彻底的了断。
亚历山大一世集结了近30万俄军,这也是远超过上一次的动员,几乎是俄国能够发动的全部兵力了,俄罗斯之所以这么大胆,还是看准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俄罗斯不仅自己出兵,而且还拉上了刚刚成立的南斯拉夫王国和罗马尼亚王国,他们的目标也是很大将土耳其人赶出欧洲。
俄军取道罗马尼亚,跟罗马尼亚军队一起攻入保加利亚,保加利亚贵族也起兵响应,本来就防守空虚的土耳其不堪一击。俄军的推进速度不如德国人,但是也只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从罗马尼亚一路杀到了马里查河河畔。
土军节节败退,土耳其苏丹想要跟俄罗斯议和,但是亚历山大一世怎么会愿意跟土耳其媾和,沙俄一方几乎没有什么太大的损失,就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亚历山大一世的愿景已经变成了攻克伊斯坦布尔,恢复君士坦丁堡之名。
这对于整个斯拉夫民族和东正教来说,都可以说的历史性的,所以沙俄的军事行动,得到了广泛的斯拉夫民族和东正教势力的支持。
在另一位面的历史中,第十次俄土战争俄罗斯也具备机会一路杀到伊斯坦布尔,但是英国人冒着不惜跟俄罗斯决裂的风险,将地中海舰队开到了马尔马拉海,阻止俄罗斯的军事行动。那场战争中,俄罗斯人已经背负了十万死伤,大量的物资和军费的消耗,可俄罗斯人不得不就此打住。
而在这一位面里,英国人管不到这里了。尽管英国仍旧比俄罗斯强大,在地中海也有直布罗陀、马耳他和塞浦路斯等基地,可英国的话语权并不是世界第一。并且从利益角度出发,英国现在不用搞什么欧洲平衡,英国最大的敌人的大唐,任何一个强大起来的欧洲国家几乎都是大唐的天然敌人,所以英国反而希望俄罗斯能够进一步扩张,以挑战大唐在欧洲的地位,并给英国创造更好的战略环境和机会。
至于大唐,俄罗斯根本不觉得大唐会在这个时间点插手。虽然几年前大唐刚刚干掉了美国。但是加上之前统一的华夏,大唐有太广阔太优越的领土去开发,对于国际上的其他问题的兴趣已经衰落到了历史低点。兴趣是一方面,能力则是另一方面。大唐是具备摧毁欧洲任何一支国家军队的实力,但大唐为什么要帮土耳其对付俄罗斯呢。
欧洲国家一直认为大唐是不嘴上提的反绿国家,对于土耳其没有好感,那么俄罗斯对土耳其动手,大唐并不应该会干涉。
就是在这样的想法下,俄军一路奏凯,土耳其军本身战斗欲望就不强,加上本国内部的太多破事,所以被俄军摧毁得非常快。
俄军也是装备有飞机坦克的现代军队,反观土耳其,自1798年之后,一共只英国和德国进口过总数七十多台坦克,甚至还分开装备在不同部队。俄军也没什么空军,但至少有个侦察力量,这也让俄军在战场上比土军占据更多的情报优势,可以打得更主动。
即便是土军把守的要塞,俄军也出动大炮和飞机轰炸,效率比起以往提高不少。在新时代的战争中,攻击的一方往往更占优势,以往战争中防守可以凭借的地利和要塞作用正在变得越来越弱。
第877章 872 伊斯坦布尔危机()
俄军攻破了伊斯坦布尔,土耳其徒劳地集结了八万军队企图阻挡俄军,但是在俄军规模更壮盛的陆军之前,土军败得很彻底。双方是采用决战的方式,俄军集中了一千多门大炮猛轰土军的阵线,土军动摇之后,又动用坦克冲击,土军缺少足够的反坦克武器,火炮的性能和数量也处于弱势,最终八万土军两万多被歼灭,其余大部分逃散和被俘。
亚历山大一世甚至喊出了为拜占庭复仇的口号,要为东正教雪耻。
攻入伊斯坦布尔的俄军都变成了兴奋而残忍的盗匪,他们结伴成群冲入土耳其人的家中,将男人杀死,将女人拖出来施暴,甚至连孩子也没有放过。土耳其的首都积攒下几个世纪的财富都在这场大劫掠中变成了俄罗斯人的战利品,甚至俄罗斯人还禁止罗马尼亚军队和保加利亚军队进城跟他们一同分享。
俄罗斯士兵不仅杀人放火抢东西,还在捣毁一切异教存在,诸如寺院和典籍都不放过,统统毁灭掉。这场破坏行动甚至还波及到了非突厥族裔的其他土耳其人,比如居住在这里的希腊人和保加利亚人,俄罗斯士兵不管他们到底信仰什么,是什么民族的,无差别地进行屠杀和抢掠。
沙俄的暴行震惊了世界,特别是在大唐主导各国签署国际公约之后,这种屠杀和******的罪行是被严格禁止的。俄罗斯人公然违反国际法,不仅大唐愤怒了,连欧洲几个国家也装模作样地谴责俄罗斯。虽然俄罗斯也算是基督势力,杀得也是土耳其人,但行径怎么都不好看,即便内心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站在道德立场上是必须谴责的。
毕竟时代不一样了,可是也正是因为时代变化太快,新闻媒体发展已经让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