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里茨带着敬意点点头,又说道:“这个军营是汉诺威军最重要的军营,只要这里瘫痪了,我们就能牵扯住他们三分之一的兵力。”
“好在各邦国并没有太多常备军,我们发动的起义十分突然,靠着他们这一点兵力,是不足以阻挡我们成千上万的国际主义战士的。”厄图兹带着强大的自信,在他眼里那些德意志诸侯的部队就如土鸡瓦狗一样,一触即溃。
这里的厄图兹和费里茨,加上在汉诺威军营里的赞德尔,都是德意志国革的党员,他们准备相应组织的号召,发动汉诺威起义。此时的汉诺威的君主实际上就是英国国王,所以在很多事情上汉诺威都是追随着英国的脚步。面积达三万多平方公里的汉诺威,也是德意志国革在革命初期就希望控制的地区,虽然对汉诺威动手势必会引起英国的反弹和介入,不过显然无论是马恩斯还是大唐,都不畏惧这个。
汉诺威的君主是英国国王,但实际上当地的治理是独立于英国之外的,都按照自己当地的需求和特点行政的。严格来说,虽然汉诺威和英国的国王都是乔治三世,但汉诺威并不属于英国,所以在政治上也有歧见和不统一。
就在厄图兹和费里茨赶回的时间里,一支部队正在快速地向汉诺威跋涉。这是一支由一千多人组成的部队,成分组成比较杂,核心战斗力是来自原大唐德意志兵团的精锐士兵,还有一部分是经过一些秘密军事训练的德意志国革武装,最后则是国际纵队的成员,也包括蔡忠和林福兴两个人。
这支部队处于疾行中,是为了尽量避免被什么人发现,提前警示汉诺威的敌人。不仅仅是这一支部队开往战场,从汉堡出发了多支队伍,从数百人到上千人不等,目标附近多个重要城市。
当然在汉诺威,德意志国革也是安排了起义的力量的。此时德意志的城市规模其实并不大,基本也就是数万人的规模。德意志国革在汉诺威一地便有大约四千名党员,当然并不仅仅是城市居民,也有附近的庄园中的农民们。
在傍晚时分,约两千名汉诺威周边的农民,在德意志国革党员的带领下聚拢到了汉诺威,汉诺威官方大为紧张,想要紧闭城门,阻挡这些农民的入城。但是城内的革命市民们立即就阻止了守城的士兵,使得农民们顺利进城。
当地的官员紧急向汉诺威的军队求助,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声巨响震动了整个汉诺威,汉诺威最重要的兵营发生了大爆炸,大半个军营都被掀飞,数百人死伤,更严重的是这直接使得汉诺威的军队失去了战斗力,造成他们在之后无法对革命群众的行动进行弹压。
汉诺威军队没到,但是来自汉堡的德意志革命武装却已经到了,在革命力量和反革命力量对比悬殊的情况下,革命武装进行了零星的机场战斗,便成功把德意志三色旗插在了汉诺威。
第570章 565 科隆的哗变()
首屈一指的德意志大城科隆,属于明斯特主教国的圣城,拥有着世界上最高的双尖哥特式教堂,也是当地经贸繁盛之地。这里还拥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各种工坊开设在这里,在三十年战争中科隆没有遭到破坏,科隆市民花钱来避免军队围攻或者占领。通过制造和出卖武器科隆还依靠战争大赚了一场。最早科隆还拥有贸易的独占权:所有途经科隆的货物,都必须首先在该市展销3天,才能继续转运。这使得科隆成为了本地区内,最为重要的一座城市。
一家裁缝店内,身着军装的哈里夫斯与裁缝铺的主人,犹太人韦伯握了握手。
“各种准备已经做好了,军中的士兵们都可以被我们的党员给控制住,革命开始之后,我们能够基本保证这支原本属于采邑主教的军队,变成我们的革命队伍。”哈里夫斯上校说道。
韦伯带着微笑地道:“我们非常相信哈里夫斯同志你这几年的办事效率,革命成功也是大势所趋,一切就看今天晚上了。”
这里的两个人都是德意志国革科隆支部的干部,哈里夫斯是新教徒,而在明斯特主教国新教徒的权利是受到压抑的,即便哈里夫斯表现出色,但是他的升迁却不如其他人,这让他十分不满。而韦伯支持革命的原因也更加直接,他和他的同胞们一直是在欧洲被歧视的对象,在不同的国家都有一定对犹太人权利限制的法案,比如不得从事特定工作,或者不得拥有超过限制的不动产等。
国际主义的思想传入之后,明确地提出了不分族裔、宗教信仰,一律平等的口号,并用现实的、世俗的和人文的主义将所有人团结在一起。这对于犹太人来说,如天籁福音。国际主义在社会治理上,还提出了保护私有财产,鼓励工商业发展的看法,这无疑对于犹太人来说也是有利的,所以几乎在任何有犹太人的地方,国际主义都得到了强烈支持。
科隆是一个有犹太人定居传统的城市,当地犹太人也拥有一定的财力,但是却无半点的政治权利。在科隆党部成立之后,立即就得到了当地犹太人行会的资金支持,党部中也有很多像韦伯这样的犹太党员。
而说起德意志现在的各个邦国,除了如普鲁士和奥地利这样的大邦不论,各小邦社会其实都酝酿着对贵族政治和封建政治的强烈不满。农民们被封建贵族庄园主绑架在土地上,残酷地剥削;一些保守的宗教氛围也在压抑着居民们的生活;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因为一些莫名其妙地原因被束缚着。所以,当国际主义的春风吹入,很多很多的德意志人都看到了希望。
其实不要说理论完备、组织严密的德意志国革这种超时代的革命组织,是这时代反应迟钝、方法落后的封建主们对付不了的东西,在另一个位面之中,当拿破仑的法国军队进入的时候,许多德意志人都是热情洋溢地对法国人欢迎的。拿破仑带来了《拿破仑法典》,去除了当地的封建制度,给予了德意志人平等的权利,这使得德意志人将拿破仑不看作为一个侵略者,而实际是一个解放者。这当然跟当时德意志民族主义尚不够发达有关系,但同时也体现出了当时的德意志人对四分五裂而封建落后的社会体制有多么的不满和痛恨。
而此时,从大唐而来的国革力量,是比拿破仑更加进步的存在,而且还是德意志人自己操刀的,当它开始传播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无穷的生命力,根植在了渴望自由和进步的德意志人的心中。只能说,进步的力量强大而富有朝气,而守旧的势力却一如既往的孱弱和无能。
这也是革命为什么能如此简单地成功的主要原因。
各邦国并不像是大唐,也不及普鲁士和奥地利这样的国家,他们的财政有限,除非有大规模战争,不会征召大量的士兵,所以他们日常的守备力量比较弱,有个数千人就算是非常厉害的了,而大部分时间只有几百人的规模。革命力量一方却是如洪水猛兽一般,首先是汉堡方面训练的革命武装加上德意志兵团和国际纵队,这些拥有比较强战斗力的军队,在出其不意之下,轻而易举地就能击破敌人。再加上来自大唐方面的军事顾问设计的战术,使得革命军队攻取重要节点之后,敌人的反动力量失去反击之力,甚至都自动崩溃了。更不必提城市之中可能有几万居民,然后七八成都是支持革命的,一二成的人甚至都是直接起来发动革命的人,这股浪潮拍打起来,没有哪个封建的邦国能够抵受得住。
白南后来跟友人谈到德意志革命的时候,感叹道,他们是用先进二百年的力量,直接摧毁了落后二百年的力量,这中间差了四百年的程度,所以革命在初期的进展连最初策划革命的唐人都彻底震惊了。
白南等大唐高层是非常理解国革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和组织的,但是当在欧洲国革第一次展露爪牙的时候,连这些始作俑者都担心,自己到底是放出了怎样的一只猛兽。一个还不算是国家的政治组织,在这个阶段已经能够激发出远超欧洲国家的组织力和动员力,以此为鉴,白南也能够设想出大唐国革拥有的能力,更要百倍于德意志国革。
在革命夜,哈里夫斯在科隆带领军人哗变,封建军队转身变成了革命队伍,并连同当地的革命群众,成功占据了科隆。只有零星的战斗发生,科隆的官员大部分落荒而逃,科隆党部顺利地接手了政府的管理。
一夜之间乾坤变,从北部荷尔斯泰因到法兰克福,就在这一夜的时间内,四分之一个德意志地区革命成功,并宣布加入了德意志共和国,这让普鲁士人、巴伐利亚人们惊愕莫名,更加紧张起来。
第571章 566 普鲁士的国王()
德意志国革在这次的革命中展现了极为强大组织力和掌控力,他们对于德意志西部地区发动的全面起义,一方面能够将各邦国击败,同时马恩斯还命令革命者们严格封锁革命的消息,控制人流。这也使得革命军能够在其他列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彻底在西德地区稳住阵脚。
在革命夜的第二天,原德意志兵团的大校军官克拉瓦西尼率领革命军三千多人,攻占了不莱梅北部的奥尔登堡公国,奥尔登堡公爵虽然勉力组织公国军队进行了反抗,而且在军力上也略胜克拉瓦西尼的革命武装,但是克拉瓦西尼带领的部队用一往无前地气势直接凿穿了奥尔登堡公爵组织的抵抗军,而且仍混合装备前装线膛枪、滑膛枪和纸壳弹后装线膛枪的奥尔登堡军,在火力上也逊色革命军,战斗仅打了不到一个小时,就以奥尔登堡军的全面崩溃告终。
革命夜后第三天,被任命为德意志武装力量总司令的布吕歇尔将军率领革命军主力消灭了不伦瑞克公爵的兵力,成功占领不伦瑞克;两天后,他的副手尤利乌斯又集合革命群众以及革命武装的力量,攻下了卡塞尔,迫使慌乱的黑森…卡塞尔伯爵大惊而逃。
到这个时间节点,革命已经进行了一周时间,消息基本上想控制也控制不太住了。国革领导的革命力量,已经彻底轰动了整个德意志乃至整个欧洲,数十个拥有领地和邦国的贵族们,乃至公爵们都被击败逃亡甚至直接被俘虏。
更让各领主们感到恐惧的是,这场革命是由人民广泛参与的,原本温顺地民众在这些革命者的煽动之下,变成了可怕的洪水猛兽。革命军的力量在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着,人们争相恐后地希望加入德意志革命武装中,排除国际纵队,在一周的时间内,隶属于新生的德意志共和国的革命武装力量已经发展到了三万多人。当然这些部队大都比较零散,而且没有特别确切地编制,但更加恐怖的是,它的规模仍旧在不断扩张着。
另一个让各封建主恐慌的事情是,这支革命武装的武器比保卫他们的军队的武器更加先进。奥尔登堡、黑森…卡塞尔军面对枪林弹雨直接就崩溃在战场上了。虽然这些封建军队都在一定程度上换装了新式的武器,但是他们没有见过新式武器参与的战争,革命武装在战斗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斗志和勇气,他们不顾自身地猛打猛冲,彻底将根本没有这么打过仗的封建军队打懵了。
贵族军队们没有接触过这样的对手,也不懂得他们是一支怎样理想主义而大无畏的军队,整个战斗的节奏也是他们完全不熟悉的,往往是他们还没有立好阵脚,对方就如潮水一般一波一波地打过来了,一两次冲锋之后就彻底将他们击败了。
就算是有些军队拥有机枪和火炮这样比较先进的武器,但是革命力量马上会掉来更多地机枪和火炮,封建军队是无法理解为什么明明革命军只有几百到一千人的规模,却能拥有十几二十门的火炮为他们提供火力支援。
不管如何,德意志革命武装用摧枯拉朽的节奏,将一众西德的小邦彻底摧毁,并且建立了革命政权,并进一步发展革命群众,扩充力量。
柏林,普鲁士王国的国王,与前任国王腓特烈二世统治风格大为相异的君主腓特烈?威廉二世也接到了德意志革命的消息。
这位国王在登基之后,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革沉重的法国式的征税制度、通过减少缴纳关税来鼓励贸易、修建道路和水渠,还对教育进行改革。这些行动使他颇为受民众的爱戴。不过他对于新式的启蒙思想(包含大唐的新思想)都是持否定和抵制态度的,同时他的个性与晚年的腓特烈大帝完全相反,他信仰虔诚、好色多欲、心地善良、情绪冲动、积极进取、雄心勃勃。因此他一上台,就打破前任国王谨慎小心的外交政策(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战争后,曾发誓说:“以后我连一只猫都不会去攻击了。”),推行大胆轻佻的强权外交。
刚登基时,他就在英国的支持下,介入了联省共和国反对执政威廉五世的起义,并且取得了成功,之后普鲁士参与了俄奥对抗土耳其的战争并获得胜利,但并没有获得领土,这场战争后普鲁士放弃了腓特烈二世以来的反奥传统,寻求与奥地利进行一些程度上的合作。
此时得知,德意志国革领导了企图颠覆君主体制的共和革命,而且声势浩大,这位普鲁士国王是极为愤怒的。
“不可容忍,这场叛乱必须终止!不然,普鲁士也要受到波及,这群心里不装着上帝,脑袋里全都是危险念头的渣滓,都应该被送上绞刑架。”腓特烈?威廉二世情绪容易冲动,在他看来这场起义是绝对的冒天下之大不韪,缺乏良知和道德的行为。
普鲁士的陆军元帅,也是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的卡尔?威廉?斐迪南显得比这位国王更加理智,即便他的封地刚刚丢掉了,他说道:“国王陛下,在这场叛乱之前,没有人正经去看过所谓的德意志国革,甚至很多贵族们都不知道这个党派的名字,他们只在下层人中流传,可是这次的叛乱中,德意志国革展现出的力量是极为恐怖的。从不伦瑞克逃回来的我的下属向我告知,他们的军队有着不逊于普鲁士军队的严密组织,而且有相当多叛乱分子的支持,里应外合,给了我们军队的作战极大的困难。而且这里面还有一个麻烦的事情,这些叛军有着比很多正规军还要优势的武器,而这些武器显然不可能是他们自己制造出来的。”
腓特烈?威廉二世并不傻,道:“我听说,在美洲执政大唐共和国的党派就叫做国革党对吧,那么这个德意志国革也是唐人支持的喽?”
第572章 567 元帅的担心()
即便大唐给这个时代的通讯带来了革命,但是欧洲国家的情报收集和分析能力仍旧是比较落后的。在此时大多数欧洲人都没有听说过第一国际这个名词,很多国家的政府甚至不能确定第一国际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组织,因为在从前根本没有先例。一些人可能知道在南美革命中大唐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却并不清楚大唐是利用怎样的方式去实现的。
而更多的人并不理解完整的国际主义的诉求,也不清楚国际主义实现目标的主要途径。这也是为什么德意志国革开始在欧洲半公开的活动,而没有受什么太多限制,更没有引起普鲁士等国的注意力。
这个时候,引起注意似乎已经有点晚了。不伦瑞克…吕讷堡公爵卡尔一世,德意志陆军的元帅,也并没有想到,在他的公国中原本平静无波的局面下,居然隐藏着这么大的一股力量。不伦瑞克的军队几乎是在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被击败的,他刚刚退休返回不伦瑞克的弟弟斐迪南勉力率领部队抵抗,在发现回天无力的情况下突围而去,现在已经抵达了柏林。
腓特烈?威廉二世不满地说道:“所以,这场叛乱是唐人指使和支持的吗?”
元帅大人回答道:“至少能够确信没有唐人的暗中怂恿和支持,叛乱者们不会有这么大的规模和这种程度的装备。但是我认为,这本质上还是一场由平民们发动的叛乱,他们的目的就是反对贵族和君主,他们也只是拿来了唐人的国际主义作为了他们的武器。”
普鲁士国王满脸不渝的神色,道:“这个国际主义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居然能够如此迷惑人心,让他们背弃对君王的忠诚和对上帝的信仰!”
卡尔一世道:“政府搜集到了一些关于国际主义思想介绍的印刷品,都是私自印刷的违禁品,而且并不全,据说关于国际主义,能够在欧洲找到不同语言,上百部介绍不同书籍,最为有名的是一部《论国际主义》,上百万字的一本书籍,就算是知识分子去读也会觉得东西非常多,真正有影响力的是到处流传的一些小册子,通过‘杜撰’和‘编造’一些故事,然后用逻辑分析的方法去论证,简明扼要地介绍国际主义的内容。这些东西只要是识字的人都能看得懂,而且极有迷惑性,十分大逆不道。”
腓特烈?威廉二世道:“我过后回去看看这些东西,不过现在最重要的是结束这场该死的叛乱,恢复应有的秩序。”
腓特烈?威廉二世有些话没有明着对卡尔一世说出来。从一些角度上来看,这场叛乱对德意志各邦国的君主制是一场灾难,但也不一定对普鲁士完全没有好处。普鲁士一直都有统一的意志的宏愿,腓特烈?威廉二世的才能虽然不算是出类拔萃,但是却同样希望完成这个伟业。
原本西德地区有着大大小小数十上百的诸侯,他们各自有领地和军队,而且碍于种种限制,普鲁士并不能说将他们消灭就消灭了,即便普鲁士有这样的能力。但是现在贵族们要么被囚禁,要么就是落荒而逃了,普鲁士如果将这些地区从国革手中夺取,即便重新复辟原本的贵族领主们,但是普鲁士却可以施加影响力,将这些地区置于普鲁士的控制之下。当然更直接一些,可以将其变为普鲁士的直接领土,那样一来更方便。整合大大小小邦国之后,普鲁士便具备排除奥地利,单独建国德意志的可能了。
这是腓特烈?威廉二世建立在普鲁士的强大军队的前提上的事情,在他看来,虽然革命武装好像很强大,但是人数终究不多,而且都是一些泥腿子,他的普鲁士大军只要一开到,就能把局面给扭转过来。
而他的陆军元帅卡尔一世却对这个问题并不那么乐观,不同于国王陛下,卡尔一世对于这次的革命战争是极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