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美大唐-第1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福大人早啊,瞧您的精神头不错,特别是穿了这一身正装,真是英武不凡。”

    福康安脸色略微尴尬,道:“就是有些不太习惯。”

    袁守侗温言道:“多穿几天就好了,现在老夫也觉得,这衣服书写行走起来更加方便些。”

    福康安不知道袁守侗此言是否是故意的,当年满清入关的时候,强迫汉人易服,显然汉人们也有一个适应期,只不过现在轮到他们满人再适应了。

    养心殿正前原本军机处的宫室,已经改了功用,现在是内阁朝会所在,而金銮殿已经彻底沦为礼仪和重大场合用途了。军机房内现在是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会议桌,内阁大臣们入内之后,首先整齐地排成三列,第一列是殿阁学士,正中是首相,第二列是八部尚书,第三列则是八院国卿,臣僚们向皇帝整齐鞠躬,礼毕之后,各自落座,皇帝坐正中,其余大臣分列两边。

    福康安心中不由震荡,暗道:“这是什么规矩?臣子们跟皇上都坐着,岂不是斯文扫地,成何体统?”

    不过显然嘉庆已经比他提前适应了,跟好大喜功喜欢排场的乾隆不太一样,嘉庆一开始也觉得这个设置十分伤他作为九五之尊的颜面,但是后来嘉庆发现,自己坐在会议圆桌上首,跟臣工们商议国家大事,更加方便,更能凸显他的权力。

    嘉庆一落座,没有什么太监喊“有事起奏无事退朝”之类的东西,他自己就开口道:“今日朝会,便只有一件大事,那便是如何处置国泰这一乱臣贼子,列为臣工无需情怯,畅所欲言。”

    嘉庆慢慢也觉得,这种方式似乎更能显得自己言路宽广,不偏听偏信,能任人唯贤。

    福康安显然还没有理解这事儿的节奏,那边户部尚书曹文埴起身行礼,奏道:“陛下,户部联合都察院,对山东情况进行调查,已有铁证,国泰连同于易简,贪纵营私,向各州县府库收取贿赂,以致各州县出现大面积亏空。此事非为近日之事,早在数年之前便已存在,都察院御史钱沣入京上奏,证据确凿。”

    刘墉本是山东人,国泰鱼肉乡里,刘墉也有耳闻,此时他道:“禀圣上,山东民间苦国泰日久,国泰自四月(农历)以来,横征暴敛,以勤王为假托,强抢民财,祸乱乡间,为其所害者,不下数百。又有人言,国泰私募军伍,又命山东巧匠为其赶造龙袍,齐心可诛也。”

    嘉庆一听,勃然大怒,猛地一拍桌子,道:“国泰逆贼,当真忤逆,断不能容。福尚书,你刚刚抵京,尚不熟悉兵部事务,且我新军尚在筹备之中,朕且向你问计,出兵讨逆,当如何为之?”

    福康安心道,这实际上是嘉庆想让巧妇为无米之炊啊。这现在朝廷几乎没有任何实际的兵力,而国泰显然已经到了不得不除的地步,嘉庆的问计,实际上是想要福康安弄出点兵力来,狠狠地搞他国泰一下,既是给自己出气,也是杀鸡儆猴,树立起新朝廷的权威。

第306章 300 肱股之臣() 
嘉庆皇帝的意思,福康安十分明白,他这是想要让关外清军入关来,帮助他平定国泰之乱。可是福康安不能确信这是嘉庆自己的意思,还是是唐人的授意。所以福康安绕过这一节,提议道:“逆贼国泰虽反,但兵力不盛,民间不服,难成大事,所以其为癣疥之疾。陛下可下一道诏书,命周遭各地驻防之军,齐攻山东,平叛只在旦夕间。”

    看着福康安的表情,嘉庆立即就明白了他是什么意思,点了点头,并未再说话。这次的朝会又不咸不淡地讨论了几个问题,大多是内阁大臣们对嘉庆的汇报,嘉庆有些也不是很懂,不过听上去都比较有道理,也就点头了。

    会后,嘉庆留福康安在养心殿,其余阁臣自己散去了。

    嘉庆屏退左右,福康安规规矩矩冲着嘉庆行了一个跪拜大礼,嘉庆看着他不由眼角都有些湿润,福康安凄楚道:“罪臣办事不利,未能解京城之围,罪该万死啊。”

    嘉庆亲手将他扶起来,自己也是哀叹:“若是不能击退唐军就罪该万死,咱们大清朝恐怕就没人可以活着了。”

    嘉庆将福康安拉到自己的身边,一同坐在榻上,显示对福康安的恩宠,他问道:“福尚书,你同朕据实讲,这唐军是否真的以一敌百,不可力敌?”

    福康安低着头道:“是奴才们没有本事,唐人善营造之术,火器大炮远胜我大清八旗和绿营,奴才们都是拿肉体凡胎去硬抗。就算放开火器之利不提,以微臣所见,唐人练兵也确实有一手,令行禁止,纪律森严,这唐兵虽少,但各个都堪称精锐啊。而且唐军之中,良将不在少数。反此人、神、器三者,唐军皆有大优势,是以我军难以与之为敌,连战连败。”

    嘉庆拍手道:“福尚书果然一针见血,说得深得朕心。人、神、器,我大清军队确实是输在这三者上了。现在朕问你,如果以你掌管兵部,朕全力支持你,是否能练得一支精兵,可与唐军媲美?”

    福康安也实话实说:“难,不过却可以一试。这唐人为我大清新军重立军制,不知道安得是什么心思,但臣认为,确实是一个好机会,虽然唐人不一定全盘传授他们建军之法,但只要能学个七七八八,再以我为主,自力更生,也不难打造一支强军。唐人在兵法上,自成一派,我清人需虚心求教,臣希望我新军内部将领,可以知耻而后勇,卧薪尝胆,以唐人为师,学习他们练兵之法、战阵之法。除此之外,得唐人之犀利火器也是必须的。臣预见,未来之疆场,恐无刀枪弓箭之用,长短火器将彻底支配。唐人会给我新军配备火器,但不见得是最精良的,至于那铁甲战车之镇国神物,更不可能予我。所以,一方面我朝需要百般使力,研究对付唐军的法门,另一方面,唐人有的,我们也应该有。我们该遣工匠,学习唐人制火枪,制大炮、制战车之法,我大清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唐国不过弹丸之地,人口稀少。若我大清可以从唐人那里得到这诸多用处,唐人之患,大可除矣。”

    嘉庆听后振奋道:“福大人不愧是经世之才啊!朕有福大人,堪比刘备有卧龙。只是朝中有不少人,妄议朝廷变法,更言取奇技淫巧、变祖宗之法,为大不敬,福大人如何看?”

    福康安冷笑道:“恕臣污言,不过是一群愚臣腐儒的妄语,如果他们祖宗之法真的不可变,那么今日也不会有咱们大清朝了,如果我们满人没有变革,不会有太祖爷创立八旗了,汉人的那些读书人,书都读得迂了,看不清形势,是自己寻思,终究只能做奴才。我们满人,凡是厉害的,都要学。蒙古人骑射厉害,我们学了蒙古人;汉人会制作甲胄刀枪,我们学了汉人。今时今日,唐人厉害的,我们也都要学过来。而且那些汉官们,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真敢闹起来的,狠狠地收拾就是。臣在关外的时候就听说过,有些个不开眼的书呆子,犯了唐人的忌讳,通通都被弄到海外去了。”

    嘉庆觉得跟福康安十分投契,道:“没错,虽然这变法是唐人后面影响的,但对我大清确有好处,哪个家伙若是妄议或者抵制变法,那便不用做这个朝廷的臣子了。”

    他握着福康安的手道:“此际正是忍辱负重之时,若求驱逐唐夷,必建强军。朕有心建禁卫军,以我八旗子弟和忠于我大清皇室的义士为骨干,员额三万,无论军饷、器械、待遇,均为优中最优。朕以这禁卫军为最大指望,福尚书务必以此为最关键之事务,尽速建军成功。”

    福康安忙起身,朝着嘉庆跪拜:“福康安必不辱使命。”

    嘉庆又把他扶起,安排坐下,福康安又道:“以三万禁卫军,对抗唐人,仍旧可能不足。除了驻军且不提,武卫军虽然是唐人出钱作训,但其中军官兵士,皆是我清人,如果能够笼络好武卫军,倒戈一击,将唐军大败,也不是不能预计。”

    嘉庆眼前一亮,道:“没错,武卫军也是可以争取的。他们名义上都是朕的臣子,只要运作得当,就可以是拿唐人的银子,养我们大清的兵!此事也相当重要,若是可以争取到武卫军和将来的武毅军,那么加上禁卫军,我大清就有十万纯火器的强兵,唐军不足为虑!”

    “正是如此。”

    嘉庆似乎已经看到了希望,他道:“福大人,一切便交给你了。不过,现今,朝廷还是需要借用唐人的力量的。如国泰之流,唯恐天下不乱,此时趁火打劫,以为自己能成什么事情,而且山东近在咫尺,绝对不能容忍。福大人,关外我八旗军真的不能调动过来,对付国泰吗?”

    福康安道:“回禀陛下,我八旗军经山海关一败,现在兵力不过一万余人,而且陛下有意打造禁卫军,这一万余人将是今后禁卫军的种子,如果轻易出动,折损了一点,都不利于咱们禁卫军的筹组。唐人恐怕也有借此机会,消耗我们八旗兵力的意思。不如皇上向唐人借兵,让他们出兵山东。”

    嘉庆道:这也不是不成,但是唐人若是出兵山东,显然又是一番搜刮。唐人没脸没皮,来了一趟京城,不知道夺走了多少银两宝物,若是让他们去到山东,还不知会惹出什么乱子来。”

    福康安道:“臣听说唐军军纪极其严格,几乎没有滋扰民众之事,京中百姓还经常有唐兵义助他们的传言。”

    嘉庆道:“这倒是不假的,唐人不欺负百姓,但是却针对咱们满人啊。朕是怕,这唐军打到山东去,又是把上万的满人流放,这对咱们是大打击啊。”

    福康安道:“以臣所见,就算陛下不求唐人出兵,他们也会出兵的。唐人不远万里来我大清,所为者二,一是钱,二是人。这钱一方面是他们抢夺我大清之所有,另一方面则是重开唐清之海贸,而人这一方面,臣认为丝毫不亚于钱。唐人需要大量的人口,一如八旗入关之前,屡次攻入关内劫掠人口。只要朝廷实际控制了一省,就等于唐人的手伸进去了一省。唐人会借着咱们的官府,大举招募流民,为其所用。唐人现在势力只及直隶的一半,已然大肆行动,此番他们必然会攻入山东,山东丁口众多,无地民人绝不在少数,他们的主意分明是打在这上面了。”

    嘉庆恍然大悟,又问道:“以爱卿所见,如何处置呢?”

    福康安道:“唐人愿意打,我们就让他们打。因为朝廷此时没有太多办法,打下来了等于山东又在朝廷控制下,至少财税上大有好处。不过,朝廷也需借力使力。国泰叛军号称十万,唐人也不敢太过轻敌,必然也需要援军,我们就出援军,但是要唐人出钱出辎重,这一仗打下来,山东也有了,朝廷的威严和体面也有了,我们新军的一批军械也备下了,虽然唐人也得其所望,但至少朝廷得到的更多。”

    嘉庆很满意,但又疑问道:“可是朝廷现在哪里有兵能用呢?”

    福康安道:“此时朝廷已立,不少地方仍尊朝廷号令,调集各地绿营,保守估计也有数万之众。朝廷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其编制新军。关外八旗可以派出三千之众,不过皇上需使他们不要受太大损伤,因为之后这些兵都是咱们禁卫军的种子。内蒙古的王公那边还有数万蒙古骑兵,我们就让他们来走一圈,不过唐人可能会因为谨慎拒绝让蒙古王公的骑兵入关。”

    “大善,大善,如此一来,确实有兵可用。”嘉庆对福康安的策问十分满意,认为福康安虽然年纪不大,但是浑身都是本事,而且他还是满人,世代勋贵,正是自己可以依赖的臣子。

第307章 301 形势() 
嘉庆昭告天下,实际上只有极少数如国泰一样的白痴,明摆着跟新朝廷作对,甚至这个极少数实际也只有国泰一个人。这一点甚至让白南都有些诧异,当然只有国泰主动发声反叛,不代表其他人都是顺服的。其余地方官员大部分表面上接受了新朝廷和新皇帝,但是关于嘉庆做得一系列改革和下的命令,基本上都是一种回复特殊情况,实行政策条件不足,请皇上等待。让他们来京履职的,则推脱任内还有事务,不能轻易离开,叩请皇上谅解之内的。

    基本来说,山西巴延三、河南陈辉祖,都属于立即向朝廷表忠心的,这两地有个特点,那就是混元教闹出的乱子正在扩大,陈辉祖甚至差点被人堵在路上,还死了一个小妾。巴延三和陈辉祖都是对义军惊惧不已,以他们自己的能力是无法平叛的,所以他们巴不得在这个机会中向朝廷表忠心,因为正常情况下,巴延三和陈辉祖剿匪不力,显然是要严肃处理的,而现在向新朝表忠心,反而还会得到嘉庆一番勉励,巴延三和陈辉祖的身价也都看涨。

    湖北暂时没有总督,也没有巡抚(原本历史中是有的,不过在本位面中因为李侍尧案所以官位出现了很多变化),嘉庆新派下去的湖北巡抚也已经成功就任,没有遇到什么问题。湖南巡抚李湖,素有贤名,在乾隆后期腐败的官场上,为人正直,做事果决。这个人很有本领,不过也是一个倔脾气,李湖认为新朝廷屈从唐人而立,而且颁布了诸多怪法恶法,君子不能与之为伍,甚至还隐晦地上书骂了嘉庆,大意是你老爹让人家给抓去,不知道扔在什么穷山恶水放羊,你却名不正言不顺地当了皇帝,还把仇人当成恩人,实在是古今不孝子。这样的朝廷,我认为没有前途,国家灭亡的日子不远了,我羞于做这样朝廷的官,所以请你把我放归吧。

    嘉庆接到李湖的上书,气得不行,很想将李湖抓来直接斩首。不过袁守侗等臣子极力劝阻,说李湖是良臣义士,杀之不祥,他想辞官便辞官吧,骂了皇上的就当听不见,以显示皇上的宽容大度。白南也不建议嘉庆杀李湖,实际上李湖也活不了多久了。所以在多方的劝说下,嘉庆反而给李湖送了一份很重的礼,然后为他加爵,放他挂冠离去。

    不过如此一来,湖南也被嘉庆派去的官员给接手了。

    四川总督文绶本来就在京,而且他儿子国泰反叛,老子也被抓起来了。嘉庆派去四川的新巡抚是原本在四川当过盐政道、巡按使的能臣李世杰,此人虽然四十岁才花钱捐了一个知县,但是能力极强。李世杰从知县升任泰州知州后,勤政重农,对前任遗积案400余件,不辞辛劳,谢绝一切宴会,戏乐,****理事,仅4个多月,旧案结完,新案无积。任泰州知州五年间,农商兴旺,百姓乐业,民称“李青天”。乾隆二十七年升任镇江知府时,童叟迎送。乾隆南巡时,李世杰亲办一切迎驾所需,概不累及百姓。乾隆三十年世杰升安徽宁池太广道,三十六年,升为四川巡按使,是年冬,清廷镇压四川大小金川少数民族起义,李世杰驻打箭炉(今四川康定)总办南路军需。四十六至四十七年巡抚河南期间,因黄河决堤数百丈,乾隆令堵缺和疏引,李世杰移驻灾区,拯灾民,查奸吏,储材料,疏引河渠,劳心劳形,日夜不暇。李世杰历任川贵总督,处理突变,机智果断,文武兼资,时人誉为“黔中奇男”。

    朝廷更迭后,川中需要能人以镇,嘉庆自然是谁也不认识,即便当年乾隆夸奖过李世杰,他也不怎么清楚。袁守侗等殿阁学士讨论谁能胜任四川巡抚一职,远总指的唐人推荐了李世杰。原本李世杰准备赴广西接任广西巡抚,不过天地会战事一起,两广事务由桂林一手处理,也就暂时不需要把李世杰的能力浪费在这里。

    关键的一点是,京师事变之后,李世杰抵京,在人人都在躲唐人的时候,布衣拜会了大唐的远总指,显然是很识时务的人。对于这样的亲和人士,白南显然不吝啬给安排一个好前程。

    袁守侗等人舰唐人建议了,而且李世杰的资历也确实没问题,允文允武,便任李世杰为四川巡抚。李世杰前去四川之后,先拿着圣旨稳住了四川绿营,然后领绿营进城,原本成都将军明亮对于新朝廷颇有疑议,但是李世杰领兵入城,使得明亮不敢造次,老老实实地接了圣旨。嘉庆加明亮中将衔,以明亮为西南军区总司令,不过在此之前,明亮需进京谢恩,并领成都满城五千户原八旗子弟到京城居住。

    四川既平,而云贵则安。

    倒是,也不是所有地方都是这么和谐的。两江地区和闽浙则是另外一种情况,萨载等一群官员,处于观望状态,他们承认了新的政权,但是却又保留了一定的独立性,比如嘉庆加封萨载爵位,而且命他进京直接入阁,可是萨载却多般推阻,仍旧留在总督的职位上,嘉庆推行的一系列改革,在两江地区也没有任何改变。与萨载同为伊尔根觉罗氏的闽浙总督三宝,跟萨载恐怕是串通好了,同样是承认朝廷,不做变动。

    陕甘总督勒尔谨领了嘉庆白给的爵位,却只是给了一个不太像样的认可,他的借口是陕甘境内有乱民生祸,自己不能轻动,所以让嘉庆见谅什么的。

    边疆地区的伊犁将军、乌里雅苏台将军,西宁办事大臣、科布多办事大臣等一系列军政人物,都跟萨载、勒尔谨之流一样,观望不动,不过他们能够转圜的余地并不大,像是新疆等地,准部和回部的实力虽然经历大小金川之后削弱不少,但是如果有人产生误判,认为清政府已经乏力,那么助手伊犁、迪化等地的清军,也支持不了多久。外藩蒙古的办事大臣们也是同样的道理,他们有兵有权,但是当地的王公贵族们实力更强,没有朝廷的支持他们最终还是要玩完。所以终究这些人会反应过来,然后接受朝廷的重新调遣。

    也不是没有聪明的,库伦办事大臣傅清额就属于彻底投靠新朝廷的驻扎大臣。另外驻藏大臣索琳卒于任上,朝廷也第一次派遣汉族官员担任驻藏大臣。

    综上所述,嘉庆的新朝廷的情况其实还真不能算太差。这得益于清代是中国古代封建皇权集中的顶峰,无论朝廷还是地方,权力都受到皇权的严重限制,所以当嘉庆上台后,他就拥有了比较大的余裕,来调整自己的政策和协调地方的关系。

    尽管江南数省、陕甘二省外加几处边疆与朝廷属于貌合神离,但是他们并不能完全独立于朝廷之外。虽然不能排除蒙古王公、准部、回部和喇嘛们有可能趁机反对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