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第一少-第7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学院仅仅就铁炉这一项收入,便能养活了整个工学院中的工匠,这就是技术和专利的好处。

    民间的铁匠若是能仿造出高质量的铁炉,工学院也不会去管,这也只能说明民间仍旧有高手在,大唐没有所谓的专利申请,而铁炉这种东西,毕竟是造福百姓的,工学院这边也没有打算垄断,照样制作,照样在工学院麾下的铺子售卖。

    长安城只要是家里有些条件的人,到了冬天,都会在家里撑上一座火炉,烟囱或是直接通到窗户外,或是直接通到火炕的炕道里,这样屋子里暖和,也不用大冬天的出去烧炕了,普通百姓烧不起一冬天的煤炭,也只能依旧靠着烧柴暖炕来取暖了。

    东山县庄子上的庄户门日子过的滋润,到了冬天闲暇无事的时候,就好围着活路取暖,偶尔三两好友聚在一起,围着火炉,暖上一壶酒,热上两盘子菜,其乐融融,若是码头上有工可做,这些汉子便换上粗布短衫,去码头上继续做工,换几个大钱回来,钱多钱少不少,倒是能让家里的妻儿老小好好的吃上一顿酒肉了。

    书院的学堂中也生了俩火炉,煤炭都是玄家出钱购买的,买了不少,都堆在后院儿的墙角,堆成了一座小煤山,书院学堂、学舍还有先生的书房中都支了火炉,学舍还好,只有学堂之中,火炉白天都是烧的旺旺的,即便学堂里暖和,也挡不住学生们下课之后在书院院子里玩闹的那股子热情。

    主要是萧瑀和高士廉两个上了年纪的先生受不得冻,这些学生都是农户家的孩子,身子一个比一个壮实不怕冷,外头下了雪,这些孩子在外面闹腾的一个比一个欢实。

    萧瑀讲课,玄世璟就坐在火炉旁边,他是个不经冻的,火炉旁边有一张小茶几,火炉上烧着热水,玄世璟一边听课,一边为自己泡壶热茶,萧瑀讲累了,学生自行温习的时候,萧瑀也会坐到茶几旁,与玄世璟一同品茶,谈论一番学说。

    虽说都是课外话,但是两人谈论起来,倒是津津有味,对于屋内的学生来说,听之,思之,也是大有收获,毕竟萧瑀是学术大家,而玄世璟也是见多识广,两人谈论起来,各有各的思路,或是求同存异,或是辨别是非。

    对于学生来说,这算是课外话了。

    “世璟,听闻那王玄策,在天竺那,叫什么来着,玛卡达国,对,就是哪儿,闹腾出了不小的动静啊,都已经一年了,估计也要回长安了吧,这事儿在鸿胪寺那边都传开了。”萧瑀搓了搓有些发冷的手说道。

    “难得萧先生不在朝堂,还关心朝廷的这些事。”玄世璟笑道:“王玄策这人,是个人才,听说他去了玛卡达国那边正遇上叛乱,愣是以吐蕃的名义向尼婆罗王国借了兵,平了玛卡达,活捉了叛臣阿罗那顺,现在正押送着阿罗那顺回长安呢,等到年后,估计就到长安了,不耗费大唐一兵一卒,一人灭一国,这王玄策回长安之后,定受重用。”

    王玄策的事情放在后世,也是一桩美谈,做外交官做到这一步,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世璟对于此人,如何看待?”萧瑀问道。

    “人才。”玄世璟笑道道:“却不好说是什么样的人才,说是邦交人才,可是纵观王玄策出使天竺,借兵、平乱、灭国、生擒乱臣,也算是兵法大家,指挥有方,将邦交与伐谋运用的游刃有余,不过,这也少不得我大唐国力强盛,声名远播的功劳,若是没有大唐的强大做后盾,王玄策也借不到兵,有何谈平乱灭国一说。”

第四百五十章 灭国狂国() 
王玄策干成了这一件事儿,在大唐绝对够他吹一辈子的了,这可是给大唐王朝张脸的事儿,就算他自己不吹,别人也会替他扬名,无论如何,王玄策将会在史书上划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唐有如此人才,我等这些老朽退隐之后,也无忧了。”萧瑀抚须笑道。

    “萧先生这大半辈子,为了大唐操劳,临了被罢相之后,仍旧关心朝堂,关心天下百姓,晚辈佩服。”玄世璟端起茶杯:“以茶代酒,且敬先生一杯,敬先生这般处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居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借用范仲淹的一句话,来形容萧瑀,丝毫不为过。

    萧瑀出身贵胄,侍奉了三代皇帝,或许他忠心的,不是哪一位皇帝,哪一个王朝,心中真正装着的,许是天下万民。。。。。。

    玄世璟与萧瑀的话为学堂中的这些孩子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一人灭一国,这世上竟然还有这等厉害,这等威风的人。。。。。。。

    “老夫也没有你说的那般高洁,这句话,老夫愧领了。”萧瑀笑道:“为人臣者,此乃本分啊,不敢自夸,但愿朝中皆是本分之臣,如此,大唐兴矣,百姓福矣。”

    “眼下年关将近,两位先生为了这书院都操劳了一年了,也该歇歇了,晚辈拟定了学生放假的事宜,放在书房之中,想来现在老师正在斟酌,一会儿萧先生下课之后,也请去看看,毕竟对于学生来说,也要劳逸结合。”

    玄世璟所说的假期,便是寒假了,现在离着过年也只剩下十多天的功夫,这会儿房家,等到十五之后,学生才会复课,这个时间,是给学生的假期,也是给两位先生的假期,虽说两人退出了大唐的权利中心,但是人脉关系还在,逢年过节,人情往来,总不能让人到书院来拜会。

    到了过年,高士廉和萧瑀都要回长安,元日大朝会,若是陛下有旨,两人还需进宫朝会,虽说无官职再身,但仍旧有封爵不是。

    今年的大朝会,可是有的说了,王玄策灭一国,玄世璟灭一国,苏定方灭一国。。。。。。。

    元日的大朝会本就聚集了四方各国来唐的使节,大唐在他们面前展现这等强大的国力,也是有震慑之意,省的回去之后总是想要做根墙头草,飘来飘去的,真觉得大唐是拿不动刀了?

    萧瑀点点头:“朝堂臣工到了元日,都有休沐,何况是这些娃娃,世璟所拟定的暑假与寒假,也有些道理,若是士廉没有意见,就如此实施吧,如今书院规制也逐渐完善,说不准老夫有生之年,就能见到这书院的鼎盛之日。”

    “先生想要看到这书院的鼎盛之日,那便好生保重身体,健健康康的,这书院现如今,还离不开您的照拂。”玄世璟笑着说道:“如今的书院,如同稚童在一步步的成长,若无两位先生扶持,万一长歪了,可就不好了。”

    “这一点老夫放心,有你在,这书院的路子,走不错。”萧瑀说着,从火炉上将铜壶提起,将热水倒入茶壶之中:“现在,老夫对这些孩子的未来,期望的很。”

    毕竟是书院的第一批学生,是他和高士廉手把手教导出来的,老师对学生的期盼,长辈对后生的期盼,所以说起来,萧瑀对这些孩子,抱着很大的期望。

    他们有出息了,也说明书院的存在、付出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

    萧瑀和高士廉两人,都要将自己的余生托付给书院,或者说,书院便是他们余生的精神支柱了。

    书院的后院儿有一座假山,假山最高处有一座钟亭,这座亭子是后来才修建的,这口大钟,便是负责学院内报时的,下课,上课,放学,书院现在没有多少杂役,敲钟的事儿,便落在了门房的身上。

    钟声响起,学堂里的先生和学生便知这上课下课。

    钟声悠扬,书院钟声响起,山下的庄子也能隐隐约约的听到钟声,没有人会嫌弃这钟声,庄子上大多庄户的孩子都在书院之中,那是能学文化的地方,即便是钟声,都能听出几分韵味,哪儿还会掀起。

    如今的书院,可是整个庄子上除却玄家大宅外最神圣的地方。。。。。。。

    下课之后,萧瑀回了书房,而玄世璟仍旧是坐在炉火旁边,看到火炉之中煤炭燃尽,便顺手添上几块。

    书院之中偶有玄家的护卫来到这边,送些书信消息过来,玄世璟便坐在学堂的炉火边的茶几旁,阅读处理这些送过来需要处理的事情。

    这学堂之中都是些学生,没有什么好避讳的,学生也不会随便乱动玄世璟的东西,坐在这学堂之中,玄世璟反而能静下心来,倒是比在自家书房要惬意的多。

    一些消息,玄世璟看完之后,便直接投到了炉火之中,看着炉火逐渐的将信纸吞噬,若有所思。

    “先生。。。。。。”就在玄世璟沉思的时候,旁边两个学生跑到玄世璟身边站定。

    玄世璟将手中的册子合上,抬起头来问道:“何事?”

    “先生能跟我们说说那个大官一人灭一国的事情吗?”一学生问道。

    玄世璟抬着头,从这学生的眼中,他看到了不同寻常的光芒。

    “好,坐下吧。”玄世璟示意这些学生坐下。

    学堂之中如同朝堂大殿一般,进了屋子是要脱掉鞋子的,因此,来到玄世璟周围的学生,都可以席地而坐。

    王玄策出使印度,这事儿玄世璟也有关注,毕竟玄家的商队也是个厉害绝色,只要玄世璟想要关注的事,他们总能将情报打听回来。

    王玄策出使,最后带兵,平叛,灭国,当中牵扯到吐蕃、尼婆罗,有些地方,玄家的商队也力所不能及,所以也是从被的商人口中打听过来的,还有一些,是玄世璟本就知道的。。。。。。

    玄世璟为他们讲‘故事’,引来了不少学生,都围在火炉边,围在玄世璟身边,虽是下课的时间,但是却没有人在学堂外面玩耍,都聚集在了学堂之中,想要听玄世璟讲述这件事。

第四百五十一章 讲故事() 
学生没有在外面自有活动,书房了的两位先生也觉得稀奇,悄悄走到学堂门口,却看到学生们都在围着玄世璟,围炉而坐,玄世璟坐在中间的茶几旁边,为学生们讲王玄策的事情。

    王玄策现在还在回长安的路上,这许多事情连朝中的大臣都不知道当中的细节,但是玄世璟却不同,他若想知道,商队的人怎么说也能将消息送回来。

    毕竟玄家的生意做的大,赚钱都赚到别的国家去了,尤其是西域那片儿。

    关于王玄策在天竺那边儿的事儿,萧瑀和高士廉也只是一知半解,对于玄世璟的诉说,也起了兴趣,相视一眼,便进了学堂,随手将门关上,然后走到学生身后,盘膝坐了下来。

    学生们听玄世璟讲述,听的入迷,却未发现两位先生就在他们身后,一直到上课的钟声响起,玄世璟才停了话语,让学生们准备回座位上上课。

    萧瑀和高士廉听的正酣,怎会如此放过玄世璟,下节课本事高士廉的课,高士廉大手一挥,课程暂且可以搁置,让玄世璟继续讲下去。

    玄世璟讲王玄策借兵,绕不开大唐与吐蕃间的邦交,而大唐与吐蕃之间最为重要的纽带,便是文成公主入藏。

    “文成公主嫁给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奠定了吐蕃与大唐两国之间的邦交基础,正是因为这层关系,王玄策才得以能够借助松赞干布的名义,在尼婆罗借到七千精兵。”玄世璟说道:“松赞干布有两位皇后,其一,大家都知道,是我朝文成公主,在文成公主之前,松赞干布还有一妻子,是尼婆罗的尺尊公主,除却尼婆罗,松赞干布也借出一千两百精锐骑兵与王玄策,这般下来,王玄策手中有精兵将近万人。。。。。。。”

    玄世璟讲的精彩,周围的人听的也认真,除却讲述这件事情,玄世璟还将当中的邦交政策与外交技巧揉入其中讲给学生听。

    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们要思考的东西,就很多了。

    书本上虽说有许多先例,但仍旧不及眼前活生生发生在他们这个时代的事情来的真实,比如说先秦之前,战国时期,各国邦交攻伐,典型的先例很多,但是这些事情离着他们太过久远,再怎么理解,那也是几百年前的事情了,往日不同今夕,前人所做的事情,作为后人,最不可取的就是死板硬套到现在。

    玄世璟这一讲,就讲了大半节课。

    讲完之后,萧瑀和高士廉这才站起来,萧瑀离开了学堂,而高士廉则是来到讲台上,跪坐下来,准备利用下半节课的光景,继续教授。

    “大家都先回到各自的位置上吧。”高士廉说道。

    听得高士廉的话,学生们纷纷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而玄世璟则是带着自己的东西,与高士廉示意过之后,离开了学堂,去了书房。

    高士廉扫视过下方的学生们:“这后半节课,借着方才玄公所讲述的事情,老夫来与你们讲一讲先秦之前战国时候的事。。。。。。大家回去之后,结合先前所接触到的书本,写一篇感想,明日午后,交予老夫。”

    “是。。。。。。。”学生们纷纷应声。

    玄世璟进了书房,萧瑀正在给书房中的火炉添煤块,书房中有一火炕,火炉的烟囱就直接伸在火炕之中,火炕之上放置了矮桌软榻。

    玄世璟将东西放在了炕上,脱掉鞋子,直接盘膝坐在了炕上。

    萧瑀见状,笑道:“世璟你好歹也是个年轻人,怎地跟我们这些老朽一个模样,一点儿朝气都没有。”

    “晚辈也老大不小了,还是稳重一些好。”玄世璟笑道。

    萧瑀说玄世璟一点儿朝气都没有也的确没说错,长安城中像玄世璟这般年纪的勋贵子弟,哪个不是朝气蓬勃的,或是在军中当兵操练,或是在官场上兢兢业业,再不济,在长安城中花天酒地,好歹有个年轻人的样子,哪儿像玄世璟,要么在自家宅子中,陪陪夫人,书房里处理处理事情,要么就在书院里,听听课,不听课了就在这书房中的炕上窝着,怎么看怎么懒散。

    “稳重和懒散是两回事。”萧瑀笑道:“老夫觉得,要治你这懒散,怕是要再给你安排些事情才好。”

    “萧先生若是有什么事情需要晚辈去做,尽管吩咐便是。”玄世璟一支胳膊撑在软榻上,整个身子斜躺在软榻卷起的被褥上,另一只手拿着他带过来的册子,不断翻看着。

    如同萧瑀所说的,现在的玄世璟看上去,还真是懒散。。。。。。。

    萧瑀无奈的笑了笑,走到炕头的另一侧,脱掉靴子,也盘膝坐在炕上,拉过被褥的一边,盖在了自己的腿上。

    矮桌上备有笔墨纸砚,萧瑀要开始准备明天要为学生们讲课的东西了,一边翻看书本,一边将要讲的东西大致记录下来。

    人上了年纪,虽说见识的多了,但是记性也不如年轻时候的好了。

    书院书房之中,一老一少,守着热炕头,各自忙活着各自的事情,虽说气氛沉默,但是却和谐的恰到好处,书房之中,只剩下了书本翻页的声音。

    冬季本就是万物修生养息的时候,学生放寒假自然也包括在当中,玄世璟拟定了日程之后,高士廉和萧瑀觉得没问题了,离着年关还有八天的时候,书院放假了。

    尽管学生们不舍,但仍旧还要回家,收拾收拾准备过年。。。。。。。

    萧瑀和高士廉回了自己的府邸,也收拾好东西,打算回长安,一年到头,回长安也就这么一段时间,两家都开始忙活了起来。

    萧瑀家除了他这一个老辈人之外还有个姐姐,年纪要比他大,提起萧瑀的姐姐,也是个有名头的人,前朝萧皇后,是萧瑀唯一在世的亲族人。

    当初江都之变炀帝遇害后,五十多岁的萧后带着幼孙和皇室诸女,先后流落于叛军宇文化及、窦建德处,后义成公主迎其至东突厥,流亡突厥的隋百姓奉炀帝孙杨政道为主,萧后与其居定襄。贞观四年李靖灭东突厥,萧后等这才归长安,与身在长安的萧瑀团聚。

第四百五十二章 恐吓四夷() 
萧皇后的身份还是比较敏感的,加上其本身年纪也大了,也经不起折腾了,因此萧瑀回长安小住几日,萧皇后便留在庄子上,由府上的仆人照看,便不再来回折腾了,这庄子对于萧皇后来说,也算是一处净土了,即便是当年在大隋鼎盛的时候,也没有见到过这等安居乐业的地方,这东山县的繁荣,对她来说,也算是另外一种安慰吧。。。。。。。

    她不想回长安,长安,也不需要她了。

    玄家大宅里的下人里里外外的忙活着,准备过年的事儿,年前庄子上来往的人最多,大宅门口的车马络绎不绝。

    今年秋天玄世璟从平壤城回长安加官进爵之后,长安城的不少人便开始想方设法的要与玄家搭上线了,这逢年过节的走动,更是必不可少,年礼都是一车一车的往玄家送,而玄家往外送年礼也是如此,这一进一出,大宅门口显得十分热闹。

    玄世璟来到院子中,管家正忙活着指挥着府中的人帮忙将外面的东西都搬进来,不仅仅有搬进来的,还有送出去的,千叮咛万嘱咐不能弄错了。

    玄家的吃食在长安可谓是一绝,不少熟人来送年礼的时候特意提了一句,若是回礼,自家主人希望玄家能弄些吃食过去。

    能提出这事儿的,也就只有长安城的那几位老公爷了。

    玄家这会儿厨房的厨子和帮工都忙翻了,这些人的回礼可马虎不得,不但要精致,连数量也要过的去。

    如今秦冰月的肚子也显露了出来,每日在府中即便是行走,身边儿也有两个丫鬟紧张兮兮的跟着,这可是玄家第三代的第一人啊。

    甭管是男娃还是女娃,都是意义非凡。

    晋阳成为了玄家大妇之后,便从玄世璟手里接过了庄子上玄家大部分事情,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外便是朝堂,这内,便是自家封地的这些事儿了,这些事对于晋阳来说,做起来也是游刃有余。

    又是一年大朝会,王玄策在路上紧赶慢赶,想要在大朝会上将阿罗那顺献给李二陛下,元日的前一天,终于风尘仆仆的赶到了长安。

    而之前他借的那些军队,早在他班师回朝的时候,就顺路回了吐蕃和尼婆罗,到了陇西地界后,护卫王玄策往长安的,便是大唐的军队了。

    王玄策的大名已经在整个大唐传开了,陇西的那些将士对于这样一个人物更是尊敬的很,灭国之功啊,即便是他们这些穷打仗的,想要灭一国,也不容易啊,更何况人家一使节,孤身在外,成就了如此丰功伟绩。

    百蛮奉遐赆,万国朝未央,赫奕掩冠盖,纷纶盛服章,羽旄飞驰道,钟鼓震岩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