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第一少-第60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省之中。

    还有就是秦英从军中被安排回了长安城,他在外头的时间已经够长了,长安秦家这边也不能总是没有家主,所以这对秦家来说,已经是恩惠了,至于李崇义,他老爹现在在东山县庄子上的书院教书教的正欢快着呢,长安城这边不缺他一个,所以还是要继续外放去熬资历,赚政绩,等以后承袭了他爹的爵位之后,应该也就能留在长安城了,不管是实权也好,闲职也罢。

    真到了那个时候,差不多也该是他专心培养下一代步入仕途的时候了。

    李承乾现在将这些告诉了他们,让他们心中也是有了底气,等到了当天,也就不用惦记着这事儿了,就专心参加仪式就是了。

    虽然还没有最后敲定,那也不过是三省再次将诏书送过来,李承乾在诏书上加盖玉玺罢了。

    这两天玄世璟一家子都住在长安城的道政坊之中,难得的经常与几个兄弟出来吃吃饭喝喝酒什么的,就等着参加李承乾的“宣誓就职典礼”了。

    而太史局和礼部将这场典礼的排面安排的也是足够大。

    在九月初八这一天的清早,天还没亮的时候,朝廷百官就要穿好正式的朝服,从丹凤门鱼贯而入,进入大明宫之中。

    祭天的仪式设立在含元殿前的大广场上,群臣百官都站在广场外的空地上,而通往含元殿的台阶上面都已经铺上了红毯,包括两边的龙尾道。

    原本想要从广场上进入到含元殿之中,就只能走两边的龙尾道,但是今天却是在正中间搭起了台阶,铺好了红毯,能够从祭天的通鼎后面直接上台阶,从中间走上含元殿的高台,进入含元殿之中。

    百官群臣分列左右,中间是一会儿新皇的龙撵要走的地方。

    宫中的御林军都换上了崭新的光明铠,腰间佩刀都换成了仪刀,分列在整个含元殿前的四周,或是围绕着含元殿,或是站在宮墙下头,又或是站在了广场朝臣的周围。

    太史局的人掐算好的时辰,在太阳升起的那一刻,由李二陛下祭天,念祭文,祷告天地,而后就此退位,等到了正午,午时的时候,太阳最烈的时候,便是李承乾祭天,祭天之后,就是他的继位大典了,时间选择的很讲究。

    而中间的这段时间,也不怕没事儿做,仅仅是李二陛下祭天,就是个不下的工程,需要的时间,也是不短。

    https:

    请记住本书:。阅读网址:

    

第一千零三十四章:典礼() 
皇帝退位和新皇继位是件十分严肃的事情,大明宫的含元殿前面,场面十分肃穆,除却宫中的侍卫,便是朝廷的百官百僚,再加上仪式之中打下手的宦官,而宫中的女眷是不允许出现的,后宫之中的嫔妃不允许出现,而宫中的宫女,也不得在含元殿前面活动。

    这场盛大的典礼,她们是没有眼缘了。

    但是有两个人是例外的,一个是长孙皇后,一个是晋阳公主。

    长孙皇后可以明目张胆的出现在典礼之上,因为是她的丈夫退位,儿子继位,丈夫退位之后,便是太上皇,儿子继位,她就从皇后成为了太后。

    至于新的皇后的立后的仪式,是要放在李承乾继位之后才能操办的。

    再说晋阳,晋阳也不能明目张胆的出现在典礼上,或者是现场周围,她只能走自己父皇的路子,得了李二陛下的允许,躲在含元殿一侧的翔鸾阁之中观看整个仪式。

    李二陛下对晋阳足够好,翔鸾阁可是比含元殿离着典礼的场地更近,而且翔鸾阁的位置比较高,站在翔鸾阁上能够俯视整个典礼的现场。

    但是有一点,不能被别人发现。

    也就是说,你想看可以,偷偷的看。

    晋阳在翔鸾阁之中倒是比外头广场空旷处站着的朝臣要舒服了,可以弄一方小榻,一边坐着看,一边儿喝茶吃点心,毕竟不被人看到,放松一些也没有关系。

    而且,整个仪式一进行,谁会把目光往翔鸾阁那边乱撇?还不都是将目光都集中在两位皇帝的身上,并且,站在翔鸾阁上能看到下头,下头可看不到翔鸾阁。

    红日初升,李二陛下一身天子冕服,头戴冕冠,从含元殿之中走出来,近两年的时间,下面有的朝臣是两年之中,头一回见到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身体调养的的确不错,但是相比大臣们印象之中的李二陛下,还是瘦削了一些,但是好在精神头还不错。

    李二陛下身后跟着德义,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来到了含元殿外,下了一层的台阶,走到了青铜巨鼎的面前,而铜鼎的面前,摆放着供桌,供桌上的三牲早就已经摆放好了。

    “吉时已到”

    随着礼部官员的高声唱喝,李二陛下的祭天大典也正式开始了。

    看到李二陛下祭天退位,玄世璟的心里还是很复杂的。

    他出生的那一年是贞观元年,那时候,李二陛下才刚刚几位,大唐开启了辉煌的贞观年,现如今一转眼,贞观朝过去了二十几年,李二陛下虽然没有驾崩,寿命也比原本历史上要长许多,但是眼前却是要祭天退位了,大唐波澜壮阔的贞观朝,过完今年,也就这么结束了,明年一开年,大唐就要翻开新的篇章了。

    虽然李二陛下是今年退位,但是新的年号也是要等元日过后才会启用,一来是对前一任皇帝的敬重,二来也是方便百姓们纪年,方便黄历编撰。

    不然李二陛下一退位,李承乾一继位,隔天就立马该年号,那今年算是贞观年呢?还是新年号元年呢?

    李二陛下在礼部官员的引领下,手捧着三柱手指粗的香,对天祭拜,而后将香插进了面前的通鼎之中,而后诵读礼部给出的祭文。

    祭文冗长,但是下面的朝臣么却是不敢有一丝懈怠,都认认真真的听着列表日下诵读祭文。

    祭文诵读完毕之后,便是德义展开李二陛下的诏书,宣读李二陛下的退位诏书。

    “天子诏”德义的声音传到在场的所有人的耳朵之中,触目所及之处,所以人,纷纷跪地,文武大臣双膝跪地,俯首叩拜,宫中御林军单膝跪地,一手扶着仪刀,一手手肘放在膝盖上。

    “朕在位二十有七载,惜往日,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平天下之动荡,安社稷,抚黎民,继位之初。。。。。。。。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所以陶钧三极,统天施化,浃海宇以驰风,罄轮裳而禀朔。八表呈祥,五灵效祉。岂止鳞羽祯奇,云星瑞色而已哉!故大道之行,选贤与能,太子承乾,道昭乎万代,固以明配上天,光华日月者也。。。。。。。。”

    一道退位诏书,比之祭天的祭文,长度上毫不逊色,从李二陛下继位之初到现在,所有的功过得失,全都论述了一遍,最后夸赞太子李承乾道昭乎万代,固以明配上天,配得上天子的位子,就此将皇帝的位子顺承给李承乾。

    退位的诏书宣读完毕,而后,德义将诏书交给了身边的另外一名太监,而后用木托盘捧出了天子玉玺,也交给了另外一名太监。

    诏书宣读完毕,玉玺也已经交接过了,李二陛下这就算是正式退位了,也是退休了,含元殿前广场上的人在诏书一切都交接完毕之后,山呼“陛下万年!大唐万年。”

    如此之后,李二陛下也就要携手长孙皇后退场了。

    而后便是李承乾的主场了。

    午时之前,李承乾一身皇帝的冕服,衣着打扮与李二陛下无异,从丹凤门被宫人抬着步撵走进了大明宫之中,一直抬到台阶下方,而后李承乾才从步撵上下来,由临安和另外一名内侍陪伴,走上了台阶。

    当李承乾穿过朝中文武百官的列队之时,文武百官只是躬身拱手向李承乾行礼。

    紧接着便是新皇祭天,向苍天宣告继位,依旧是礼部弄出来的流程,与李二陛下的那一套差不多一样,只是两人祷告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一个是退位,一个是继位,一个是将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放下,而另外一个则是走到这边来,将这担子抗在自己的肩膀上。

    祭文读完之后,没有诏书,这个时候,李二陛下出现,走上前来,亲自将一旁内侍手中托着的天子冕冠为李承乾戴在头上,而后亲手将玉玺交到了李承乾的手上。

    这是代表着的,便是传承。

    当李承乾戴上天子冕冠,从自己的父皇手中接过玉玺的时候,他,就是大唐的新皇!

    

第一千零三十五章:清洗() 
李承乾这算是正是继位为大唐的皇帝了,而如今,大唐的战事也已经结束了,接下来,新皇继位之后,便是一大批官员的封赏,尤其是参与了先前这场战争的官员的封赏,他们有功劳在身,肯定是要升官得赏的,至于其它的,位子变动的最多的,大多都是太子潜邸的人,也就是原先留在东宫的官员。

    之前东宫的官员零零散散的被裁撤了不少,能够留到现在的,基本上都是些真有能耐的人,世族出身的倒是少了,不过也不是没有,而现在李承乾成了皇帝,这些人和玄世璟一样,也跟着税账船高,要跟着一路高升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贞观年人才辈出,但是这多年过去了,病死的,老死的,退休的,原本跟在李二陛下身边的那拨人,零零散散的也离开了朝堂,朝堂上的人才一轮一轮的换,现在,也轮到了太子东宫的人,进入含元殿了。

    今日的典礼重点就在李二陛下退位和李承乾继位上,所以后头的封赏,也不过是临安捧着三省拟定,而后被李承乾加盖了玉玺的诏书站在高台上诵读而已。

    早在三天之前,玄世璟等人就知道了关于自己的封赏,因此再听到这诏书上的内容,心中也就起不了什么波澜了,除却他们几个之外,还有不少人的官位动了,新提拔上去的一批,都是才干之臣,与世族大家出身与否不相干。

    但是李承乾刚刚继位,也并没有明确的要跟世族对着干,即便是知道某些世族出身的人暗中蚕食着大唐的利益,损公肥私,但是继位的第一天,不是去办这种事儿的时候,反正以后日子还长着呢。

    今天这个场面上,对于一些世族的子弟也有封赏,究其原因,还是要稳住朝中的一些大臣,也好缓缓图之,以后再慢慢下手。

    说起来,李承乾虽然是刚刚继位的皇帝,但是好歹在那个座位上已经坐了两年了,若说朝中没有些自己的势力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朝臣之中也有眼力见的,都到了那个时候,李承乾上位是必然的,所以在这两年之间,除却一些不长心思的,基本上没有去得罪李承乾的,没看到连三省那边关于李承乾的诏书都未曾驳回过吗?

    得罪了李承乾,又见不到李二陛下,到最后倒霉的还是他们,所以没必要硬着头皮去怼太子。

    这一天站下来,站在含元殿前不动弹,等到仪式彻底结束之后,玄世璟这正当壮年的人都有些受不了了,更何况那些年迈的朝臣了,好在这是秋天,还不是在寒冬腊月或者是烈日炎炎下头,不然一头栽过去的大臣可不会少了去。

    仪式结束之后,玄世璟离开了大明宫,他的任务还没有结束呢,李二陛下现在是彻底退休成了太上皇,早在三个月之前人家就说了,让玄世璟在庄子上准备一处宅子,他要去庄子上住上一段时间,估计用不了多久,李二陛下就要收拾东西到东山县的庄子上去住了,玄世璟还要回去安排这事儿,顺便跟书院里的高士廉打声招呼,让高士廉闲着没事儿多拜访拜访李二陛下。

    李二陛下相对于书院里的先生们来说,那可真是身强力壮类型的,而且一身学识不比书院里的先生们差,住在庄子上,不到书院做先生真是可惜了,反正玄世璟料定李二陛下肯定也会有兴趣的,但是得需要有个人给他搭个台阶,所以这个人就是高士廉了。

    论起关系来,高士廉可是帝后两口子的舅舅。

    玄世璟刚刚回到道政坊,宫里的人就把诏书给送过来了,是玄世璟封爵的诏书,玄世璟现在可已经是齐国公了。

    郡公和国公,一字之差,但是地位上却是有区别的,就比如说现在玄世璟已经是齐国公了,他在东山县庄子上的封地,也能再大上一块儿,加上天子的恩典,往后书院要是再修什么建筑,也能有地方了。

    一打仗,长安城周围的良田宅子倒是空出不少,倒不是说无主之地,只是人家家里要变卖了而已,谁家呢?李敬玄。

    李敬玄被李承乾打发出去了,他在河西指挥大军不当,差点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李承乾不会留着他在朝堂之中,而这个时候把他发配出去,朝中也不会有人有意见,一来,李敬玄的确是做错了事儿,还惹了武将阵营的不悦,二来,这个时候,没人会反驳李承乾。

    李承乾上位,是携着大唐战争胜利的雷霆之势上位,这场仗打赢了,虽然李承乾没有上战场,但是挂在他身上的功劳绝对不少,毕竟在背后操持和支持这场战争的是李承乾,当然,还有三省的几个官员,至于朝中的其它官员,不来给李承乾添乱,李承乾就谢天谢地了。

    除却李敬玄之外,与李敬玄关系密切的也都逐个遭了秧,李敬玄前后三人妻子都出身于山东士族,在朝中已然积攒了不少势力,关于这个,李承乾现在不能动那些根基深厚的大世家,难不成还动不了一个李敬玄?

    所以李敬玄在朝中的经营,一下子被李承乾连根拔起。

    这一清算,倒是还真清算出不少事儿来,李承乾继位之后,连下三道诏书,就是要清算李敬玄的党羽,名目也很好听,李敬玄在河西指挥不当,差点让大唐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树倒猢狲散,没人会再帮着李敬玄出头,所以李敬玄注定要被牺牲。

    至于世族那边,丢车保帅的道理他们还是明白的,千百年来,一旦有什么危险,出了什么事儿,他们都是这么做的,不牺牲旁人,就是要牺牲他们自己,相比较起来,还是把外人给卖了来的划算。

    李承乾的在朝中的清洗,也是合情合理,现如今清洗的,都是在先前战争之中有过失利的人,包括与李敬玄有关系,被安排在后军之中的人,也被找了借口给查办了。

    https:

    请记住本书:。阅读网址:

    推荐都市大神老施新书:

第一千零三十六章:特长生的由来() 
虽然弄下去不少人,但是朝中现在还算不上人心惶惶,究其原因,也是没有伤到他们的筋骨罢了,李敬玄之流,只是世家的皮肉,疼是会疼的,但是过上一阵子,或许他们会找到李敬玄的替代者,而后李敬玄就彻底的成了毫无用处的牺牲者,不管李敬玄在外头有多努力的想要回到长安城,在外面有多兢兢业业的赚取功绩,朝廷都会再让他回长安,世族也不会再让他回长安。

    为了一个李敬玄触怒皇帝,没有那个必要。

    至于玄世璟,对于这个让自己带兵从安北都护府赶到河西去救场的人也没有什么好感。

    这回是他在刘仁轨背后指手画脚,那要是有下一次呢?他又会在谁背后捅刀子?这样的人,除却世族愿意利用,下官愿意攀附之外,不管是与他地位平等的,又或者是地位比他高的朝臣,都不会喜欢。

    恰巧,当时玄世璟的官儿虽然没有李敬玄大,但是对于李敬玄,他也不待见,官不如人家大,但是玄世璟有爵位在身。

    至于与李敬玄相对的刘仁轨,虽然刘仁轨是被逼无奈,但是无疑,这件事让玄世璟更加看清了刘仁轨的为人,虽然当时是一气之下上的奏折,但是一军之将,手握这底下十数万将士的性命,却是因为自己懂了怒,便上奏朝廷请求调派一个不通军事的李敬玄到军中来指挥作战,将十数万将士的生命等同于儿戏。

    这样的人人品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从之前刘仁轨在长安城做官就能看出一二,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为人圆滑的很,不然也不会在朝中一帆风顺平步青云了。

    这样的人有能力,是个人才不假,朝廷也能用,但是在某些事情上要启用这样的人,还是要谨慎一些为好。

    不过这次刘仁轨带着水师在倭国干的事儿,的确是挺漂亮的,或许刘仁轨也知道,他和李靖一样,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带兵出征的机会了,再往后想要带兵出来打仗,应该就没有机会了,往后机会都是年轻人的,比如说刘仁愿或者是裴行俭等这样的人。

    而以后大唐的水师的归属,势必有刘仁愿一份。

    两人在倭国并肩作战,刘仁轨也十分看好刘仁愿。

    不过,现如今朝中发生什么事儿,玄世璟也没心思去管,反正他现在虽然是国公爷了,但是官位依旧是停留在一个从四品的官职,李承乾也说了,官职的事儿,到了时间,一定会上去的,所以玄世璟不担心,且回庄子上等着吧。

    在他眼里,爵位比官位稍微值钱一些,爵位比官位难拿啊,他已经是国公爷了,还有什么不知足的,作为一个外臣,在爵位上,已经是到头了,看看程咬金还有长孙无忌等开国名臣,到死不也是一个国公的位子吗?玄世璟年纪轻轻,凭着自己的本事走到今天,得到这么多东西,足够了。

    至少爵位可以传下去,而官位不可以啊,官位可以凭着以后儿孙在官场上的努力去争取,但是爵位这个东西,得拿命换,尤其现在大唐的爵位这么值钱。

    玄世璟回到道政坊的时候,晋阳还没有从宫中回来,晋阳是带着玄澈进宫的,估计典礼结束之后,应该是带着玄澈去看望李二陛下还长孙皇后了,想要回到道政坊,得登上一阵子。

    今天要回庄子上的话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了,估摸着等晋阳抱着孩子从宫里回来,天都已经快要黑了,要是长孙皇后留晋阳在宫中过夜的话,最早也是明儿个上午。

    所以玄世璟连东西也没让下人收拾,只是叫上房遗爱和另外几个兄弟一起去玄武楼吃饭喝酒去了。

    这顿酒席吃的也有名头,算是庆祝自家兄弟高升了,庆祝秦英能够留在长安,也顺带着为李崇义送送行。

    “小璟,这转过年来,我家那小子年岁也就差不多了,能不能送到你庄子上的书院去读书?”席间,秦英看向玄世璟问道。

    东山县庄子上的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