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倒是张昌宗在一旁有些刷新三观——
不是说地主老财都不在意佃户死活的吗?下雪了他娘、他哥还要关心佃户日子怎么过了?!
韦氏看老儿子在一旁一脸懵逼的样子,一把把人拉过来搂怀里,嘴上念叨他:“大冷的天,你出来作甚?小心冻着!”
被韦氏抱在温暖的怀里,张昌宗伸手环住她略显粗壮的腰身,问道:“阿娘,我们家在长安也有庄子吗?”
韦氏搂着他进屋,一边走一边道:“你以前小,也没给你说过这些,庄子是有一个,不大的小庄子,约莫有四五百亩地,距离长安城有些远,地界有些偏,但却是好田。待你再大些,让你大哥有空时带你去转转。”
“哦!”
原来距离长安远啊!张昌宗还奇怪,以张氏的权势,想在这长安城寸土寸金的地方有个庄子,如果是从祖在时还有可能,如今从祖都去了这么多年了,家人又不怎么争气,怕是有些艰难。如果是距离远些,倒是不奇怪了。
“阿娘,为何还要关心佃户日子啊?”
张昌宗解了一惑,又开口问出第二个疑惑。韦氏被他问得奇怪,讶然道:“怎么能不关心佃户呢?大家都要过日子,佃户过得下去,主家也才能过好。把佃户逼得过不下去,主家当如何?”
“重新换一批佃户就好了!”
“傻话!”
直接被韦氏喷了一句!韦氏道:“做熟不做生!庄上的佃户都是积年的老人了,彼此知根知底,相处结交起来便容易。若是重新招佃户来,如何得知对方的人品?若是因此耽误了农时生产,损失如何处理?六郎,人与人之间,非止契约之关系,你得看清楚,最紧要的是什么,其他的,都只为了最重要的更好。你尚年幼,需要学的还多,这些家事,待你再大些,为娘便教你,阿娘可不想把你养成不知世事的傻子!”
果然是世事洞明皆学问!韦氏是没什么文化,甚至字也不识几个,但是,年龄、阅历摆在那里,她又是当家当惯了的,自然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张昌宗一个伪土著,在世俗人情方面,还当多向韦氏这些土著学学。张昌宗虚心受教:“喏,多谢阿娘教我!”
第24章 不用进学的早晨()
下雪了,出去跑步是不成了。虽说他们家的孩子,因为当家人韦氏“吃饱肚子最实惠”的持家理念,孩子们底子都还可以,但是,张昌宗也不敢在这样的大雪天出去浪,这是个缺医少药、医学技术落后的时代啊。
锻炼不用了,但书却是要读的,若没有寒暑不断,日日坚持的决心,那还说什么要做读书人!趁早滚犊子!
所有孩子,张昌宗起得最早,下雪了韦氏要去处理家事,没空搭理他,跟他说了两句,叮嘱他不要乱跑出去,以免着凉的话后,便自顾自忙去了。
张昌宗站在廊檐下活动一下手脚,感觉暖和了,才一个个去把孩子们挖起来——
不锻炼可以,不准出门也可以,把所有孩子都拉到屋子里,一起坐着背书。
“六郎,衙门里下大雪还可以不上职呢,为何我们却还要继续背书?”
张易之叫苦连天,缩在被子里不想出来。张昌宗很是残酷的上前踹了他裹着厚厚被子的屁股一脚,站在边上,居高临下的看他:“因为你现在还是小孩子,还要进学读书,等你上职了,你便可以享受那样的福利了,现在就不要叽歪了,起来背书,不然告诉二哥抽你!”
“你就会拿二哥压人!”
张易之不服气,张昌宗理直气壮:“我现在还小,当然需要依靠二哥!少年,要知道惜福,不然等我大了以后,你会对今天的天真流下悔恨的泪水的!”
“你大了,我也会长大的,到时候看谁流泪!”
张易之磨着牙,却惧于二哥,不得不起床。他从小长这么大,阿娘都没打过他,仅有的挨打经验,全部来自二哥。
催着张易之起来,看他抖抖索索的洗漱完,孩子们也汇聚在屋里,跪坐在一起,齐刷刷的开始背书。大人们各自忙碌,见孩子们这般乖巧,脸上的神色都不禁轻快了几分。
书还没背完,族学那边,李先生派了个小厮来,张昌宗自然认得,那是李先生的贴身仆从,名唤柏舟,约莫二十出头,听说是李先生从老家便带着来的书童兼长随。
柏舟带来了下雪天放假,不用上学的通知。一群孩子听到不用进学,高兴坏了,书都不背就想跳起来,关键时刻还是二哥镇得住场子,听到喧闹露了一面,便吓得小崽子们重又规矩坐好,再无刚才的喧闹。
柏舟看得一笑,道:“先生还说,春雪天气,虽寒冷刺骨,却也是难得的景致,自古咏雪诗篇极多,若诸位小郎有兴致,也可写上一二,待复学后先生品评,若佳者,先生有赏。”
这下没人欢呼了!包括张昌宗,也有些暗地里发愁,切韵才刚学完就让作诗,先生真是抬举人。不过,倒也理解先生的想法,约莫是想给他们练练手,找找感觉,体验一下,写得好坏应该不重要。
柏舟转述完李先生的吩咐,便起身告辞,应对韦氏的热情也十分得体,并不曾给人轻视之感,反而恭敬有礼,十分尊敬韦氏这位穷太太。韦氏笑吟吟的给了柏舟一百文钱做赏钱,才热情的把人送走。
一起坐着背完书,吃了朝食,孩子们便满屋子的撒欢。实在闹得过分了,韦氏间或大嫂会叱骂两句,二嫂是个文静的性子,在一群皮小子之间,没什么威严,连她自己的儿子都不怎么怕她,干脆便把管孩子的事情教给了韦氏和大嫂,她做别的顺便在旁看着就好。
张昌宗没跟着一群孩子胡闹,翻出自己的笔墨纸砚,自己磨墨,开始临字帖,写大字。书法这个全靠日积月累,你每日都练了或是偶尔练练,写出来的字是不同的,唯有下苦功方才能有成果。
“六郎,天气寒冷,坐一阵便起来活动活动,免得冻伤手脚。”
坐着练了一阵,二嫂来叫他。
张昌宗搓搓冷冰冰的手,应了一声,站起身来活动,脑子里却在想先生让作诗的事情。别看他现在芯子里是个糙汉子,其实,他大学学的是文科,中二期的理想是当作家,背了一肚子的诗词歌赋,好写几首酸诗。
如果不是大二的时候被学姐一巴掌抽醒教做人,只怕还会沉浸在自以为才子的人设中无法自拔。如今想来,倒有种“那人竟然是我”的羞耻感!尬笑。
现在不是忆往昔的时候,张昌宗开展自我审视和自我批评——
自家知道自家事,文言文和书法,他刻苦一些,以他的智商,自信也能学出来。唯有作诗那真是没半点儿想法。
切韵学完了,“天对地,雨对风”的笠翁对韵唐朝没有,但他也是会背的,然并卵,他依旧没弄明白作诗是怎么回事儿!
李先生是不是把人想的太甜了?
张昌宗苦瓜脸!
“六郎怎么了?一脸心事重重?”
正出神,被二嫂摸了脑袋一把。他发现,自从他进学后,家里人似乎更喜欢摸他的脑袋了。可怜儿见的,再这么被摸下去,他会少年便“聪明绝顶”吗?
张昌宗严肃脸——
作为遗腹子,也没见过父亲和祖父,不知道这两位是不是秃头?!听说,只要父系这边没有秃头的,一般都不会“聪明绝顶”。参照二叔和两位从叔的秀发浓密程度,张昌宗略安心了些。
“六郎?”
二嫂担心的喊了他一声,张昌宗瞬间回神,连忙道:“二嫂,我没事,我方才在想先生让我们作诗的事情。”
二嫂眼睛一亮,满含期待的问道:“六郎有诗了吗?阿娘,二郎,六郎作出诗来了!”
张昌宗傻眼,看着二嫂喜滋滋地帮他宣扬,然后韦氏、张昌期、张昌仪,会同大嫂、二嫂、四哥张同休,一起围了过来,乌泱泱地一群人围着他,俱都满含期待的看着他!
大哥张昌期高兴地一把把他举起来,举过头顶,兴高采烈地道:“好!不愧是六郎,五郎和孩子们都跑出去玩耍了,唯有你还能坚持每日的功课,为兄刚才便觉欣慰,即便是大雪天,心头也是热乎乎地!”
韦氏接口道:“大郎说得对!阿娘的六郎果然会读书,来,给阿娘念念你方才作的诗!”
张昌宗望着一群人,或期许,或欣慰,或期待的望着他的亲人们,“不会”两个字想说出口变得十分艰难——
呃事情是怎么发展成这样的?!
第25章 人设崩了()
张昌宗还想补救一下:“只怕做的不好,还是不念了吧?待先生品评后再念也不迟。”
话刚落,他娘一巴掌落在他肩膀上,爽朗的笑声响彻耳端:“这孩子,难道竟是害羞不成?”
阿娘你误会了,阿娘你想太多了!
张昌宗咽了口口水,扭头看看大哥、二哥,再看看母亲和大嫂、二嫂,全都围着他,他还只是个正太,被这么一群人围观,感觉空气都稀薄了!在这么被围观下去,应该会窒息吧?
大嫂热情的呼喊着:“文阳呢?速速过来,帮你六叔记一下!”
文阳被传了来,就着方才张昌宗练字的纸笔,磨了墨,眼巴巴的望着他六叔,等着他六叔的作品——
张昌宗:我感觉头脑一片空白。
“这孩子,莫害羞,速速说来!”
大哥笑着说了一句,二哥也道:“此是你第一次作诗,莫管好歹,能作出来便是极好的!”
这不就是在竞技运动会上,忽悠失败者“重在参与”的说法么?二哥不知道这句话完全不能安慰,听了只会更扎心么?
“大好男儿,莫要扭扭捏捏地,快说!”
张昌宗还在吐槽,被他娘等得不耐烦了,一巴掌糊脑袋上,不禁脱口而出:“江上一笼统!”
“嗯?!”
众人一愣。
张昌宗:“井上黑窟窿。”
“咳咳咳!”
二哥这是被口水呛到了吧!大哥的笑脸也瞬间僵住,唯有阿娘与大嫂、二嫂不识文墨,兀自兴致勃勃的催促着:“后面的呢?”
张昌宗已经放弃治疗了,破罐子破摔的接着念出来:“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噗——”
这是四哥憋不住笑出来了!
就算张昌宗芯子里是个糙汉子,老脸也扛不住的烧了个通红——
怎么就想不起别的呢?怎么当时心里就只想起这首呢?抄“梅须逊雪三分白”或是“一片两片三四片”都比这首好啊!说好的要做神童,抄诗时候却不小心暴露了,救命啊!他是想做神童的,不是想以逗比名声闻名大唐啊!完了!人设崩了!
生无可恋。
“好!”
张昌宗抬头,却是他娘韦氏满脸笑的在喝彩,也不嫌他沉了,一把把他抱起来,撅着嘴巴在他脸上啾了两下:“我儿果然不凡!这诗作的,阿娘这等不识文字的妇人也能听懂,一听便知道我儿是在写雪景,对否?唔二郎,这叫什么诗来着?”
二哥连忙答道:“阿娘,写雪景的,在诗赋里叫做咏雪诗。”
韦氏连连点头:“对,对,就是咏雪,不像以前你哥哥们念的那些,阿娘听十遍也没听出来写的是何物,还是我儿厉害,一听便明白了,多好!哎哟,为娘的好儿子,漂亮随我,聪明果然也随我,很好!很好!”
说着,又在他脸上啾了两下,欢喜之情,发自内心,溢于言表。啾完了还啧啧有声的抱着儿子的脑袋摸了摸,看了看,完了爱不释手的在脑门上又啾两下,一脸“儿子我为你骄傲”的样子。
张昌期、张昌仪两兄弟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张昌仪表情古怪,张昌期一笑,蹲下身,摸摸幼弟的头,道:“确实好,大哥如你这般大时,连千字文、孝经都还不会背,更莫说作诗了,比大哥长进,好!”
大嫂见韦氏、张昌期都夸奖张昌宗了,笑呵呵的直接把人一把揉怀里,也跟着喜滋滋的夸道:“还是六郎厉害,文阳都十岁了,我还没见过他写的一句诗呢,六郎果然不同凡响!”
张昌宗张昌宗已经快要被闷死了,双手大张,胡乱挥舞:“救命啊!阿娘快来救命啊!”
“哈哈哈!”
一群大人无良的哈哈大笑,就是没人想起把他从大嫂怀里挖出来!还是二嫂提了一句:“阿娘,如此喜事,应当庆贺一番吧?”
韦氏笑眯眯地点头,赞许的看二媳妇儿一眼,道:“确实该庆贺庆贺,春娘你去市集割上两斤肉来,炖萝卜吃!”
“喏。”
二嫂当即脸上带着笑的去了,张昌宗也终于从大嫂怀中挣扎出来,虽然又被摸了头,还被拍了屁股,不过,总比被闷死好。
孩子们一听有肉吃,齐齐欢呼起来,担心被韦氏当成对照组的张易之也跑出来,跟着侄儿们欢呼:“太好了,有肉吃了!”
大人们笑看着孩子们欢呼,韦氏看张昌宗一眼,脸颊有着异样的晕红,神情亢奋,喃喃念着:“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嗯,好诗,好诗!我儿的诗,阿娘只听一遍便记住了,果真是好诗!”
张昌宗被夸得老脸再红,默默在心里扇自己两嘴巴,却无言以对。二哥张昌仪沉默了半天,终于说话:“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此两句最佳!六郎今年方进学开蒙便能作出此诗,端是不错。”
为难二哥了,搜肠刮肚想出这么几句来夸他!
张昌宗默默擦汗,脸皮再厚也不好意思应,只是冲二哥乖巧的笑笑,装乖意图蒙混过关。不过,韦氏才不管那么多呢,听到最沉稳的二郎也夸张昌宗,喜滋滋的追问道:“二郎,这诗果真好?”
张昌仪道:“作为第一次所写的诗作来说,确实好。且,六郎才四岁,自然更好!”
韦氏欢喜的一拍巴掌:“好!二郎也说好,阿娘便放心了!”
张昌宗不敢置信的道:“那阿娘刚才夸儿子,莫不是在哄我?”
韦氏白他一眼:“为娘是觉得好,但是,为娘又不识文墨,也不敢确定,如今二郎也说好了,那定是真的好的,并非为娘自家夸自家。哎呀,阿娘的老儿子都会作诗了,为娘养大了你们兄弟五个,这还是第一次听儿子作诗,真真不容易!”
这话说的!张昌期赧然,张昌仪尴尬,张同休头一扭,直接装没听见;张易之张易之正低头跟侄儿们玩的开头呢,完全没听见他娘说什么。
韦氏才不管他们,抬手摸摸发鬓,扭头看看外面,吩咐大嫂道:“芷娘且在家看着,我出去看看春娘回来否。”
说着,脸上带着笑,脚步匆匆的便出去了。张昌宗有些奇怪:“二嫂这下怕是连集市都还没到吧?阿娘这么早出去干嘛”
话还没说完,看见二哥、四哥同情的看着他,猛然明白过来,满脸不敢置信,声音都吓得抖了:“阿阿娘莫不是”
张昌仪同情的看着他,点点头。张同休笑嘻嘻围过来,一把把他抱起来,拿头顶他的肚子,语气带着怜悯:“可怜的六郎,不用等明日,最多半个时辰,你的诗便能传遍左邻右舍了!”
张昌宗:“”
卧槽!阿娘,你快回来啊阿娘!
张昌宗虎躯巨震,徒劳的伸着手,尔康手的姿势显得十分无力!
完了!
第26章 为人母的小骄傲()
雪下了整整一日,第二日起来的时候,雪不知什么时候停了。昨天,张昌宗一天都没出家门半步,一直缩在家里,实在是觉得无脸见人。最可恨的是,四哥居然还来落井下石!
张同休往日见惯了张昌宗脸皮厚的样子,从未想过今生居然还有机会见到幼弟害羞不肯出门见人的样子,一时蔚为奇观,啧啧不已。
对此,张昌宗只有一个评价,四哥的成绩果真是不好,连羞愧跟羞涩的区别都分不清楚!长着两只眼都看不出他是在羞愧,跟羞涩完全不搭界。因此,张昌宗忍不住用关爱智障的眼神看了四哥一眼,结果就是被四哥揍了一巴掌。
张昌宗果断的“哇”一声哭出来,毫不犹豫的告状:“大哥,二哥,四哥欺负我!”
然后,看着张同休被兄长修理,愉快的一抹脸,继续蹲墙角种蘑菇,默默消化人设崩塌的痛——
啊,心好痛,感觉快不能呼吸!手动滑稽!
昨日的事情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已经不用再提了。洗漱过后,张昌宗在廊檐下伸脚踢腿,振作精神。厚脸皮最大的好处是,振作都比别人快,昨天还羞愧得不敢出门见人,今天已经坚强得能够面对世界如果出门被邻居夸诗写的好,一听就明白,感觉已经能笑着应对了。
不过,迎面遇上早早起床的张同休,被他上下打量一番,笑嘻嘻地调侃:“终于不躲羞了?”
张昌宗面无表情的仰头看着记吃不记打的四哥,淡淡地给他一个呵呵,扭脸扯着嗓子就开始喊:“阿娘,四哥欺负我!”
韦氏在厨房里,闻声探出头来看了一眼:“四郎,不要逗你弟弟,若是把他逗得又害羞得不敢出门你负责哄!”
张昌宗脸上一僵,简直不敢相信——
亲娘!绝对是亲娘,坑儿子坑得这般顺手,这般自然,除了亲娘再没别人了!
张同休喷笑出声,笑声中伸手去揉弟弟的脑袋,张昌宗哪里会让他得逞,梳头发可是很痛的。
兄弟俩儿在廊檐下打打闹闹,大哥、二哥终于把孩子们都挖起来,天冷怕感染风寒,不出去跑步了,但背书却还是要坚持的。
刚背了一半,李先生的长随柏舟过来了,孩子们都在背书,张昌仪出面接待的。李先生来族学的时候,张昌仪早不上学了,不过,儿子文贞却是在李先生的教诲之下,与柏舟也算熟人。
张昌仪问道:“可是今日不用进学?”
柏舟客气的答着:“是的,先生今日受邀去参加赏雪文会,且让小郎君们在家安待,待天气回暖些再进学。先生说,让小郎君们在家温习功课,切不可懈怠,劳诸位多多督促。”
张昌仪点点头。
正说着,在厨房里的韦氏听到有人来了,出来一看,竟是柏舟,立即热情的笑着打招呼:“柏舟小哥儿来了?可用过朝食了?若没用过,正好与我等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