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者县中士子之家对于书籍的珍视远超了姜恢的想象,他也不得不加紧联系沙河乡学馆负责之人,希望他们尽快的复刻出一批的书籍出来,当然这一系列的行动也是请示过文丑的。对于书籍的问题,文丑也是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是尽量的劝说县中士子人家,这其中就包括其中的代表人物县丞程启、功曹、贼曹等人。
当然其对于利用书籍吸引士子的机制还是非常有信心的,毕竟有沙河乡的成功的例子在前,这只是时间问题。
说到县丞程启、功曹、贼曹等一系列由高邑县本县人出任的县吏职务,就目前来看,还是挺配合文丑对于县中的一系列改变与政策的,并没有出现什么某些富户豪族那样的怨意、恨意等,都是立足于将高邑县重新治理好的角度,兢兢业业。
县丞程启,本为文丑之佐官,掌管文书及仓狱,是县中的第二号人物。但是由于文丑有意培植主簿姜哲,所以在县中的所有事物大多都汇聚到了姜哲手中,同样对于程启也给予了足够的尊重。不说姜哲将所有的文书都会另备一份交予其手阅览,就是有什么决策之事,文丑也会与其议之。同样文丑、姜哲等这一批县吏雏儿,也要在程启等这一批的老县吏中,学到充足的经验。
功曹、贼曹等一系列的县中吏员虽说有些人员因为职位低些,而颇有怨言,但是碍于自身的威望不足,兼之功曹乐君的耿直之性格,也得不到他的支持,所以颇有些想另辟蹊径的动作,当然这都是在暗中行动,但是依然在文丑的眼线之中。
除去县中的诸多人物、事务的处理,眼下高邑县辖下各乡的人事调整,也在有序平稳的进行着。虽说文丑并没有直接任命大乡之宰——有秩的权利,但是其有举荐权啊,再加上其在国相冯公那里得宠,所以对于乡中黔首的威望,倒是较之县中更大。对于乡中人事的任命也更为顺利,基本不存在什么抵触的情况,尤其是那一俘虏转为齐民的乡制。
文丑思略良久,梳理着县中的各项事务,务必做到万无一失。他可不想在其寻访归来后,高邑县已经不是他的高邑县了。历经千辛万苦才得来的根基发展之地,文丑还是珍视异常的。
“文君,真定县有信件来。”一侍卫恭声言道,打断了文丑的思索。
“恩,真定县的信件!”文丑先是迟疑了一下,接着喜道。随即接过那侍卫双手递上的信件,搭眼一瞧,只见‘文君亲启,子龙拜上’心下更是喜甚。无他,这是文丑自出任高邑县君以来,赵云的首次来信。
文丑挥退侍卫,将信件上的封蜡小心拆开,取出其中字迹齐整的信笺,一副熟悉的气息袭来。其中的言辞甚是恭谨,对于文丑将其举荐为真定县尉之事,甚是感激。另外又询问了一些夏侯兰、张裂四人在文丑手下做事如何?请求多加担待之语。当然还有一些‘学术’上的交流,洋洋洒洒三四千字之多,可见赵云对于文丑的重视。
文丑从郡治归来时,还有数骑人员赶往北方,那正是任命赵云为真定县尉的郡吏。这也是文丑的意外之喜,在同国相的交谈之中,得知真定县尉有缺,而赵云又不愿做国相冯公的亲卫骑从,所以就有了文丑的举荐之事。国相冯公对于赵云还是非常欣赏的,又有文丑的举荐,自是乐意送下这个人情,并备案上报朝廷。
文丑在阅过赵云的信笺之后,取来笔墨,措辞一番,回信已成。对于赵云的感激之信,文丑心中甚是快意,因为在其与赵云的相处之中,文丑察觉到其人是一个知恩图报之人,而其顺利出任真定县尉一职,则就乘了文丑的情。
第十四章 再回桃林()
时间按过的很快,眼见就到了四月底,太行山中的贼寇们也开始清理驱赶老弱残兵了,远的不说,只是高邑县境内在这七八天里就接受了十数股的流民,总人数达到了两三千人之多,但这还只是开始,真正的流民大潮正在酝酿之中。幸好现下高邑县已经稳定了下来,对于这些流民的接收问题,不会出现什么大的问题。
这一日,帝国进入到了中平五年、五月的第一天,晴空万里,微风轻拂,尽显舒然之意。高邑县黔首们也在各级县吏的领导下,有序不稳的接收着安排着那来自大山深处的饥民。
于此,有一队身着劲装,披甲执兵的队伍,缓缓出得城门,沿着官道远去,只留给城门下的程启、柳仲、姜哲等人一个背影。不错,这正是文丑所率的要去走访他郡的队伍,不过,在此之前,他却还要对高邑县辖下各乡先行巡查一番。
此番文丑一行,人数也不是太多,只是由文霸率的一队精兵随行而已。但是这五六十人的队伍,可是有着超凡的战斗力的,不说寻常的贼寇,就是遇到十倍、二十倍于己的贼寇精锐,也能够安然脱身吧!但是要说去击溃贼寇,那就是痴人说梦了。
文丑一行人出了城门,别过前来送行的县丞程启、右县尉柳仲等一众县吏,沿着官道向着南面行去,其准备着自南面的大营乡开始,绕着高邑县巡视一遍——自南转西、再转北,最后转到高邑县东部的齐民乡,然后出的县境,进入沙河乡地界,知会桃林塞一二,再往钜鹿郡赶去。这就是文丑的一个大致的行程计划。
高邑县辖下四乡基本是按照四个方位分部在县城周围的,当然可能有些偏差,比如大营乡和济河乡基本都位于县城的西南方向,而齐民乡,这个由俘虏转为齐民的乡制,则就在县城的正东民,连接着沙河乡,这也是因为,他们是由沙河乡迁移而来的,对于沙河乡的联系较为紧密。剩下的一个乡则在城的正北面,黔首成员大多都是山中的遗民。
在四乡的巡视工作出奇的顺利,文丑一行人不过用手两天左右的时间就出了高邑县地界。这是文丑先前所为预料到的。因为其认为自己在高邑县境内毕竟根基尚浅,城中尚且有那么多的事故发生,更别说远离县城的乡下了。
但是因为文丑近一年间的抵抗贼寇的事迹在乡中多有流传,所以乡里的黔首对于文丑这个‘贼寇克星’‘侠义孝三郎’更有认同感,对于文丑所下达的一系列政令措施的执行、遵守情况,也更为完全,这倒是文丑此次出巡的又一个意外之喜了。使得文丑对于此次出县走访的行动,更为兴奋、畅快起来。
话不多说,既然来到了沙河乡地界,文丑一行人自是直朝着桃林塞所在行去。四五月份的冀州大地,不说多么的使人畅快,但是一路快速倒退的绿意,也着实让文丑感叹了一会,环境的美好,空气的清新。
官道之上,一路烟尘,自有零零散散行走的人户,去指点,去等待。文丑这五十余的铁骑,就像是一道洪流,扬长而过,尽显快意人生。驰骋的快马,自然大大缩略了文丑赶往桃林塞的时间,只在第三日的下午时分,文丑一行人就在桃林校尉姜宣、军司马颜良等人的惊喜表情中入了大塞。
月余未见,姜宣、颜良等人对于文丑、文霸自是想念的紧啊,虽说都有书信往来,但是哪能比得上原来的朝夕相处呢!自是一番畅叙。
“文君远道而来,在下不曾远迎,还请见谅。”姜宣于塞中,惊喜言道。虽说已经不是文丑的属下了,但还是执的下属之礼,不仅是姜宣一人,就是塞上其他军侯们,对于文丑的恭谨亦然。
“哈哈,一别月余,姜校尉、颜司马及诸位军侯们,春风依旧,可喜可贺啊。”文丑爽朗笑道。这一番话说的不那么官方,尽显亲近之意。
文丑给面子,塞上的军侯自是纷纷寒暄回应。都是相熟之人,皆曾共赴战阵,其中的情谊自然不可一般而论的。三两语后,颜良就大呼着要张罗酒宴、佳肴,要来个不醉不休。
军旅人物,那个不豪爽,文丑、颜良这样的顶尖人物更是如此,其他众人自无不应之理,就是文士姜宣,在经历过年余的军旅生涯后,也早没了往日的拘谨,对于武人间的交流方式,也是适应的紧,在这一点上,姜宣是远胜其他兄姜哲的。
在畅快豪爽的谈论中,夜幕降临,华灯初上,酒宴开启。
“姜君,自鄙人率六百悍卒前去高邑后,塞上可又招募新的军卒了吗?”文丑举杯示意坐在其右侧的姜宣言道。
“哈哈,实不相瞒,自君抽调六百人后,又有陆续不断的俘虏自贵县迁移而来,使得塞上兵力一度空虚!好教我等一众兄弟为难!不得已,方才又从乡民之中招募了三百余人,又察举俘虏向善者,共得五百余人。这才恢复了文君在时的军威、建制。。。。。。”说道此事,姜宣就有倒不完的苦水,不时还扯上颜良、董江、铁千等作证,使得文丑都有些后悔提起这一茬事来了。
对于此,文丑也只能‘恩恩,啊啊’的回应,并且不时赞赏姜宣一两句,肯定一下姜宣执掌桃林塞以来的成果。同样,文丑也从姜宣一连串的言语之中,得知了桃林塞的现状。
“姜君,对于眼下流民渐多,贼寇老弱被驱赶出山一事,你有什么看法?”为了避开姜宣的怨意,文丑抛出了一个话题道。
“嗯,贼寇出山?此事难说啊,可变之因素有很多,一来可能为冀州大地带来新的生机;二来也可能为冀州大地带来进一步的打击。”姜宣先是一愣,接着思索片刻,忧虑言道。
“何来如此一说?”
“只在乎冀州各郡县的应对之法,若是能够将这数十万的老弱完全收容,并给予较好的安置,那么必然会使得山中贼寇思安,如此就是冀州新的生机所在。”
“若是郡县以这些老弱为累赘,以武力强势镇压之,则必然会使得这些贼众再次聚众为寇,祸乱乡里,如此一来则为冀州的进一步打击矣。死徒之威,远非寻常县卒、乡兵所能镇压之。”姜宣连着言说出两种情况后,方才缓了一缓,取了案上酒樽,抿了一下。
“姜君所言却有道理,但是犹不慎详细,此两种情况皆是极端之状况也!以鄙人之见,必然都不会发生,而当发生折中之状况也!”文丑细思片刻,回应姜宣言道。
“折中之况?”
“正是,君不闻前左车骑将军皇甫公,已经从荆州借了三百万石粮草,分散到了山周边各郡县,以作收纳流民之用?这三百万粮虽不能完全解决了这些流民的吃食问题,但是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贼寇流民与官府的矛盾,使得就是有些流民祸乱乡里,但也会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之内。。。。。。”文丑详细解说道。
“嗯,哈哈,文君所思慎密,远胜谨言矣!”姜宣倾耳闻听后,思虑片刻,举杯笑言道。算是服了文丑的见识。
。。。。。。
在大堂之上,不止是文丑和姜宣之间的谈话,颜良、文霸、董江、铁千、刘庆、陈宁、夏侯兰等一众人物,无不言谈甚欢。要论所饮酒量,那就要数文丑为尊了,因为这些人物,无一不向着文丑连敬数盏来。
一场酒宴,使得文丑远离桃林塞众人月余的距离,瞬间弥合,并且更加亲密了;一场敞开心扉的谈论,也使得这群本职上的武人、粗人,更为相惜;一场杯盘狼藉、相互枕藉的聚会,使得他们更位知心、信任。
当夜众人尽欢散去时,星光烂漫的拱卫这一弯浅月,尽显雅兴,或许他们也在庆祝着某些盛会吧!犹如姜宣、颜良、文霸他们围绕在文丑身边一样。
“公骥,这个司马做的如何?”在送走他人后,文丑持立窗前,开口言道。
“哈哈,再怎么也比不上大兄的‘县君’威风!”
“呵呵,那就要好好努力,不忘加强自身修养!武技虽说重要,但是文书也不能拉下,听闻姜君言说,你自任司马以来,多有研习典籍。此行可嘉。”
“这还不是被姜夫子逼得?”一说到这个颜良就来气,本来以他的脾性,怎会去研习那劳什子典籍!趋势姜宣说他这个司马,是军队的副职,怎么能够不多读些书呢,并且将军中的大部分事务都撂给了他,他这才开始了苦逼的读书之旅。
“哈哈,谨言如此做法,也是为你着想,不要有那么多的怨念了。”文丑宽慰言道。见着颜良犹且苦着脸,文丑接着转移话题言道:“不知阿母如何了?”
“阿母很好,有我在此坐镇,自会护佑乡里塞上安好。”颜良豪气道。
。。。。。。
夜过半,酒意随着困意一起袭来,文丑颜良抵足而眠。至于他们这一夜讲了些什么,也只有他们两个知道了。
第十五章 意外之喜()
翌日,日上杆头,文丑、文霸两人,率了昨日尽欢的五十彪悍骑卒出了桃林塞,一路向东,直奔钜鹿郡而去。乡里、塞上,只在一处逗留即可,乡中情况自有塞上众人为其讲解,也没有什么必要再在此地盘桓。
桃林塞距离钜鹿郡很近,不过三四十里的路程,文丑一行人快马加鞭,一个时辰就能越过。距离桃林塞最近的一个钜鹿郡县城是杨氏县,仅有五六十里,与平棘县相当。那就是文丑这一行人今日前进的目的地所在。
杨氏县中并没有什么文丑叫得上名来的‘名人’,但是这毕竟是文丑进入钜鹿郡后所能遇到的第一个县城,虽说常山钜鹿两郡相邻,风俗相近,但毕竟有所不同,文丑总要先行打探、适应一二,好为其之后的拜访‘名士’之时,增添一点谈资,增加一些自己招揽的成功率。
快马加鞭,文丑一行五六十骑在官道之上扬起一路的烟尘,使得一路逃难的流民吃了不少灰尘。这是文丑少有的肆意驰骋,以往他总要照顾一些过路行人的,但如今正是春风得意时候,不免放荡了些,但是也不伤大雅。
下午时分,文丑一行人既已来到了杨氏县城外,搭眼望去,只见一座威武的县城,怃然盘坐在大地平原之上,颇显威严。但若是走近一看,就能看出这座县城的虚弱与破败来。
不仅城墙多有坍塌修补的痕迹,就是县城的女墙也多有残缺,从中可以瞧出这做县城所经历的磨难来。到处透漏着沧桑、悲凉之感。为数不多的县卒,稀稀拉拉、无精打采的在城墙之上,巡逻着。就是城门下的城门卒也就那么三五一群的唠嗑,松散之至,文丑诧然。
准确的来说这个杨氏县城,并不是很大,较之平棘、栾城相当,是不能与元氏、高邑、等这些大县来比的。其在黄巾之乱中,是最早陷落的城池之一,遭到了打了大规模的破坏,致使如今三四年已过,还不曾恢复过来生气。当然这也有县中主事之人的的不作为的缘故。若是使文丑这等积极进取之人掌事,不出一年,定能使得杨氏县焕发出另一番的模样来。
对于杨氏这样一个小县城来说,文丑这一队庄家齐整的骑兵的到来,可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最起码眼下的城门卒就慌乱的抖擞其精神来,想到了他们早已抛弃多时的职责来。
文丑自然也不想着多事,只是使文霸将文书送上,直言是要在县内借宿的。文丑不欲多事,但是城门侯可不敢将其小视,接到属下的禀报之后,匆忙间披挂起身,前来探看。
只见一个军侯模样人物,从城门楼出走出,边走还边整理这有些凌乱的衣甲,很明显是匆忙所致。其后紧跟着三五个点头哈腰的小卒,很明显是这名军侯的附庸了。其讪笑着接过文霸递过来的文书,搭眼一瞧,心下一突。
“哈哈,不知文君到来,不曾远迎,多有失礼。”其又整理了一下衣衫,半跪恭谨言道。这一礼可就出了其本职范畴了。随所文丑贵为一县之令,但那也是常山郡的县令啊,在这钜鹿郡地界,还是没有那么大的面子的。
“这位军侯缘何行此大礼?”文丑忙将其扶起,诧然问道。
“无他,文君之名,下官耳闻甚久矣,今日得见,了平生一愿。实不相瞒,下官早有相投之心,奈何家母。。。。。。”那军侯笑着解释道。原来是文丑在常山的一系列的打击贼寇的行动,已经传到了杨氏县中,使得这位还颇有些血性的城门侯,甚是仰慕,这才有了方才的那一幕。
“呵呵,些许薄名,怎能受的君的礼节呢?”文丑一听这个城门侯有投奔他的想法,立刻来了兴趣,笑言道。
“那是什么薄名,文君重建桃林校尉,解决了附近盘踞之贼寇,使得远近肃然,百姓多有传颂,实在是我等军卒之率也!”那军侯认真言道。
要说文丑的威名能够传到钜鹿郡来,还要多亏了陈铭的商队的功劳。因为他们行商于钜鹿郡各县乡中,自然也就顺带着宣扬了一下文丑的功德了。不过在远离平棘、沙河的地区,人们只是当做笑谈、仅是茶余饭后的谈资,当不得真,只有在这沙河乡邻近的杨氏县的黔首才会遣人探听一二,了解到确有其事,以为美谈,并对文丑有了仰慕之情。这就是名声的重要性。
“此非吾一人之力耳,实乃乡里高抬、国相看重。君为此县之军侯,有护佑城门之责,想来自知!”文丑谦虚道。
“文君快快请进,随下官前去官寺一观!”这军侯礼节甚足的将文丑众人请进城中,言道。
“如此也好,本来不欲打扰贵县县君的,既然有军侯引见,自是要拜访一二的。”文丑笑道。这倒是实话,文丑本来就没打算大张旗鼓的在钜鹿郡走访,毕竟他有县君之职在身,于制是不可以无故出境的。但是这是非常时期,再者文丑又没有以县君之仪礼,行走他境,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太过顾虑的了。
“君为军侯,手下掌兵几何?练兵苦否?”文丑接着试探道。
。。。。。。
既然这军侯有意投奔于他,文丑话语间自然也就没了那么多的约束,而是尽情问道。直使得这军侯感觉到文丑其人是个‘军痴’,而又温煦有理,与其谈话如沐春风,更是增添了仰慕之情,言谈甚欢。
杨氏县君是此县的一个大户豪族出身,有五十岁余,长脸短须,轻炮高冠,看起来颇为和煦,但是自有一种威严在其身上流露,可以看出其在治理地方,颇有一番手段,当然多是偏向其家族的。
但是在武功上,却要逊色文丑很多,并不能使得县中肃然,若是放在平稳年代,或是是个还不错的一县之宰,但是放在这个乱世,这个县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