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信仰在行事的,我们并没有睡觉,等等“。我多么爱看这种高傲的理性却屈辱不堪地在祈求着啊。因为这不是一个旁人对他的权利有争论而他手里又有武器和力量可以保卫自己权利的人所说的语言。他并不高兴说,人们的行事不是根据良好的信仰,而他却要用武力来惩罚这种恶劣的信仰。
367—123(389)693—394
《传道书》指出,人若没有上帝就会沦于对一切都无知,并且会沦于无可避免的不幸。
①因为既有愿望而又无能为力乃是不幸的事。现在,他想能够幸福并把握某些真理;可是他却既不能知道,又不能不希望知道。
他甚至于也不能怀疑。
①《传道书》第8章第17节:“我就看明上帝的一切作为,知道人查不出日光之下所作的事,任凭他费多少力寻查,都查不出来。就是智慧人虽想知道,也是查不出来。”
…… 204
思 想 录791
385—98(390)72—464
我的天!
这都是些多么愚蠢的说法:“上帝创造世界是为了使它沉沦吗?
他会向如此之脆弱的人们要求得那么多吗?
等等。“
①怀疑主义就是这种病的解药,它可以扫除这种虚荣。
387—294(391)347—465
谈话——伟大的字样:宗教,我否认它。。。
谈话——怀疑主义为宗教服务。。。
383—213(392)206—525
反对怀疑主义——〔……因而这是一件奇怪的事,即我。。。。。。
们不能对这些东西加以界说,而又不把它们弄得模糊不清,虽则我们是完全明确地在谈它们。
〕我们假设所有的人都以同样的方式理解它们;然而我们假定这一点却是毫无理由的,因为我们对这一点并没有任何证据。我的确看到人们在同样的情况下都在使用这些字眼,而且每当有两个人看到一个物体改变位置时,他们两个人就都以同样的字眼来表达对这同一个客体的看法,他们双方都在说它移动了;于是我们便从这种使用字句的一致性里得出了一种有关思想一致性的强烈推测。然而这一点在最后定案时却不是绝对令人信服的,尽管我们很可以打赌说它是肯定的,因为我们知道我们常常会从
①按此处引号中的话为作者假设理性主义对于基督教与对于冉森主义所做的反驳。
…… 205
891思 想 录
不同的前提之中得出同样的结论来。
这一点至少足以混淆问题,并非这一点可以绝对地扑灭向我们保证着这些事物的那种天赋光芒,学院派①或许会胜利;然而这一点却使得它黯然无光,并困恼了教条主义者,这是怀疑主义党徒的光荣;怀疑主义者正在于这种含混不清的含混性以及某种令人可疑的蒙昧性,我们的怀疑并不能消除其中全部的光芒,而我们天赋的光明也不能扫清其中全部的阴霾。
286—205A (393)517—693
最有趣的事情就是考虑一下:世界上有许多人已经抛弃了上帝的和自然的全部法律,却又自己制造了法律,并且严格地遵守这些法律,例如穆罕默德的兵士以及强盗、异端等等。逻辑学家②也是这样。鉴于他们已经突破了那么多如此之正当而又如此之神圣的法律,所以看来他们的放肆不羁就仿佛是没有任何界限、也没有任何障碍的。
389—293(394)431—591
怀疑主义的、斯多噶派的、无神论者的等等,他们全部的原则都是真确的。但他们结论却是谬误的,因为相反的原
①据布伦士维格解说:怀疑主义者怀疑其自身的怀疑,因此认为一切知识都不可靠,一切选择都不可能;但“学院派”则认为有些意见有着更大的或然性,因此下赌注是合理的。
②“逻辑学家”此处指推理过份的怀疑主义者。
…… 206
思 想 录991
则也是真确的。
273—287AA (395)660—590
本能、理性——我们对于作证是无能为力的,这是一切。。。。
教条主义所无法克服的。我们对真理又具有一种观念,这是一切怀疑主义所无法克服的。
271—243(396)245—592
有两件东西把全部的人性教给了人:即本能和经验。
①
25—218(397)595—593
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一颗树并不认识自己可悲。
因此,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
269—220(398)592—594
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它是一位伟大君主的可悲,是一个失了位的国王的可悲。
256—129A (39)489—595
我们没有感觉就不会可悲;一栋破房子就不会可悲。只
①据布伦士维格解说,此处“本能”指对于幸福的渴望,“经验”指对于人类不幸与堕落的知识。
…… 207
02思 想 录
有人才会可悲。
Ego
vir
videns①。
278—223(40)235—598
人的伟大——我们对于人的灵魂具有一种如此伟大的观。。。。
念,以致我们不能忍受它受人蔑视,或不受别的灵魂尊敬;而人的全部的幸福就在于这种尊敬。
27—96(401)597—597
光荣——畜牲绝不会互相羡慕。一匹马绝不会羡慕它的。。
同伴;这并不是它们在比赛中彼此间没有竞争,而是那并不起作用;因为到了马厩里,就是最笨最蠢的马也不会把自己的燕麦料分给另一头的,象是人所愿望别人会对自己做出的那样。它们的德行是本身就自足的。
284—222(402)435—59
人的伟大是哪怕在自己的欲念之中也懂得要抽出一套可赞美的规律来,并把它绘成一幅仁爱的画面。
283—210(403)59—60
伟大——作用的原因就标志着能从欲念之中抽出一套那。。
么美丽的秩序来的人类的伟大。
①〔我是遭遇过的人。
〕《耶利米哀歌》第3章第1节:“我是……遭遇困苦的人。”
…… 208
思 想 录102
276—91A (404)451—596
人的最大的卑鄙就是追求光荣,然而这一点本身又正是他的优异性的最大的标志,因为无论他在世上享有多少东西,享有多少健康和最重大的安适,但假如他不是受人尊敬,他就不会满足。他把人的理智尊崇得那么伟大,以致无论他在世上享有多大的优势,但假如他并没有在别人的理智中也占有优势地位,他就不会惬意的。
那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地位,无论什么都不能转移他的这种愿望;而这就是人心之中最不可磨灭的品质。
而那些最鄙视人并把人等同于禽兽的人们,他们也还是愿望着被人羡慕与信仰的,于是他们就由于自己本身的情操而自相矛盾了;他们的天性来得比一切都更加有力,他们的天性之使他们信服人的伟大要比理智之使他们信服人的卑鄙更加有力得多。
143—119(405)453—602
矛盾——骄傲可以压倒一切可悲。人要末是隐蔽起自己。。
的可悲;要末是假若他揭示了自己的可悲,他便认识了可悲而光荣化了自己。
14—131A (406)528—618
骄傲压倒了并且扫除了一切可悲。
这是一个出奇的怪物,也是一种显然易见的偏差。他从自己的座位上跌下来,他又在焦灼不安地寻求它。这就是人人都在做着的事情了。就让
…… 209
202思 想 录
我们看谁会找到它吧。
141—137(407)551—619
当恶意有理智在自己这一边的时候,它就变得傲慢并以其全部的光彩来炫耀理智。当严肃性或严厉的选择并没有能成就真正的美好,而必须回过头去追随天性时,它就由于这场向后转而变得傲慢。
279—134(408)491—620
恶是容易的,其数目无限多;而善却几乎是唯一无二的。。电子书
①然而有某种恶却和人们所谓的善是一样地难于发见;因此之故,人们就往往把那种特殊的恶当作了善。简直是需要有超凡伟大的灵魂才能够很好地达到它也象达到善一样。
268—221(409)43—621
人的伟大——人的伟大是那样地显而易见,甚至于从他。。。。
的可悲里也可以得出这一点来。
因为在动物是天性的东西,我们于人则称之为可悲;由此我们便可以认识到,人的天性现在既然有似于动物的天性,那末他就是从一种为他自己一度所固有的更美好的天性里面堕落下来的。
因为,若不是一个被废黜的国王,有谁会由于自己不是
①蒙田《文集》第1卷第9章:“毕达哥拉斯派认为善是确定的和有限的,恶则是无限的和不确定的。千百条道路都错过了洁白,唯有一条道路通向洁白”。
…… 210
思 想 录302
国王就觉得自己不幸呢?人们会觉得保罗。哀米利乌斯①不再任执政官就不幸了吗?正相反,所有的人都觉得他已经担任过了执政官乃是幸福的,因为他的情况就是不得永远担任执政官。然而人们觉得柏修斯②不再作国王却是如此之不幸,——因为他的情况就是永远要作国王,——以致人们对于他居然能活下去感到惊异。谁会由于自己只有一张嘴而觉得自己不幸呢?谁又会由于自己只有一只眼睛而不觉得自己不幸呢?我们也许从不曾听说过由于没有三只眼睛便感到难过的,可是若连一只眼睛都没有,那就怎么也无法慰藉了。
268(a)—52(410)493—62
马其顿王柏修斯,保罗。哀米利乌斯——人们责备柏修。。。。。。。。。。。。。。
斯不曾自杀。
274—227(41)650—634
尽管我们全部的可悲景象窒息着我们、紧扼着我们的咽喉,但我们却有一种自己无法压抑的本能在引我们上升。
316—253(412)598—628
人的理智与感情之间的内战。
①保罗。哀米利乌斯(Paulmile,即Paul
Emilius)于公元前182年与168年曾两度任罗马执政官,第二次任执政官时击败马其顿王柏修斯。
②柏修斯(Persée,即Perseus)为马其顿末代国王,公元前179—168年在位,公元前168年为保罗。哀米利乌斯击败被俘。
…… 211
402思 想 录
假如只有理智而没有感情,……
假如只有感情而没有理智,①……
但是既有这一个而又有另一个,既要与其中的一个和平相处就不能不与另一个进行战争,所以他就不能没有战争了;因而他就永远是分裂的,并且是自己在反对着自己。
317—249(413)251—601
这场理智对感情的内战就把向望和平的人分成两派。一派愿意否定感情而变为神明;另一派则愿意否定理智而变为禽兽。
〔戴巴鲁②〕。然而他们无论是哪一派都做不到这一点;于是理智就永远逗留着,它控诉感情的卑鄙和不义,它搅乱了那些委身于其中的人们的安宁;同时感情也是永远活跃在那些想要否定它的人们的身上。
184—127(414)468—629
人是那么地必然要愚妄,以致于不愚妄竟以另一种愚妄的姿态而成为了愚妄。
③
①“假如只有理智而没有感情”
,或者“假如只有感情而没有理智”
,那末就不会有“人的理智与感情之间的内战”。
②戴巴鲁(Des
Bareaux,1602—1673)当时以荡子闻名,塔莱芒(TaleHmant)保留下来了他的这样一句话:“我跟着自己的理智颠簸而变为禽兽”。
③拉。罗煦福高《箴言集》第231:“要想成为完全的智慧乃是一桩最大的愚妄”。
据布伦士维格解说,本段意谓愚妄乃是人的天然状态,人不愚妄就不会有生活的地位或生存的理由,因而人的存在本身就变成了另一桩愚妄。
…… 212
思 想 录502
254—242(415)628—438
人性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加以考察:一种是根据他的目的,这时候人就是伟大无比的;另一种是根据群体,①正如我们要成群地来判断马性和狗性就得看它的驰骋etanimumarcendi②那样,这时候人就是邪恶下流的。
这是两种方式,它们使我们对人作出了不同的判断,并引起了哲学家们那么多的争论。
因为每一方都否认了另一方的假设;一方说:“人并不是为了那种目的而生的,因为他的一切行为都与之背道而驰”
;另一方则说:“当他做出这些卑鄙的行为时,他就背离了他的目的。”
314—237(416)594—580
为波。罗。
③伟大与可悲——可悲是由伟大里面结论出。。。。。
来的,伟大是由可悲里面结论出来的;一方是以伟大为证据而格外结论出可悲来,而另一方则正是根据可悲本身推论而格外有力地结论出伟大来;凡是一方所能用以说明伟大的一切,就只是为另一方提供了结论出可悲来的论据;因为我们越是从高处跌落下来,也就越发可悲,而在另一方则恰好相
①据布伦士维格注:此处“群体”指实际的性质,系与上文“目的”亦即理想的性质相对而言。
②〔与守卫的本能。
〕按驰骋为马性,守卫的本能为狗性。
③读作“为波。罗雅尔而作”。
…… 213
602思 想 录
反。
①他们每一方都被一场无休止的循环带到了另一方;能确定的就只是:随着人们之具有光明,他们就会发见人身上既有伟大又有可悲。总之,人认识自己是可悲的:他是可悲的,因为他本来就是的;但他又确实是伟大的,因为他认识可悲。
315—161(417)479—448
人的这种两重性是如此之显着,以致于有人以为我们具有两个灵魂。
②一个单一的主体,在他们看来仿佛是不可能这样的,并且如此之突然地使内心从一种过分的傲慢转化为一种可怕的沉沦。
328—236A (418)492—449
使人过多地看到他和禽兽是怎样的等同而不向他指明他的伟大,那是危险的。使他过多地看到他的伟大而看不到他的卑鄙,那也是危险的。让他对这两者都加以忽视,则更为危险。然而把这两者都指明给他,那就非常之有益了。
绝不可让人相信自己等于禽兽,也不可等于天使,也不可让他对这两者都忽视;而是应该让他同时知道这两者。
①“恰好相反”指越是可悲,就证明我们站得越高。
②“有人”指蒙田。蒙田《文集》第2卷第1章:“我们如此柔顺表现出来的这种变化和矛盾,就使得有些人想像着我们具有两个灵魂,又使得另一些人想像着我们具有两种能力,每一种各以其自己的方式在跟随着我们并推动着我们,一种是推向善,另一种是推向恶;如此截然的歧异是不会调和在一个单一的主体之内的。”
…… 214
思 想 录702
32—18A (419)589—450
我不能容许人依赖自己,或者依赖别人,为的是好使他们既没有依靠又没有安宁……。
30—245A (420)259—201
如果他抬高自己,我就贬低他;如果他贬低自己,我就抬高他;并且永远和他对立,直到他理解自己是一个不可理解的怪物为止。
3—39(421)593—441
我要同等地既谴责那些下定决心赞美人类的人,也谴责那些下定决心谴责人类的人,还要谴责那些下定决心自寻其乐的人;我只能赞许那些一面哭泣一面追求着的人。
693—306(42)487—439
最好是由于徒劳无功地寻求真正的美好而感到疲惫,从而好向救主伸出手去。
31—234A (423)774—440
对立性。 在已经证明了人的卑贱和伟大之后——现在。。。。。。。。。。。。。。。。。。
就让人尊重自己的价值吧。让他热爱自己吧,因为在他身上有一种足以美好的天性;可是让他不要因此也爱自己身上的卑贱吧。让他鄙视自己吧,因为这种能力是空虚的;可是让他不要因此也鄙视这种天赋的能力。让他恨自己吧,让他爱
…… 215
802思 想 录
自己吧:他的身上有着认识真理和可以幸福的能力;然而他却根本没有获得真理,无论是永恒的真理,还是满意的真理。
因此,我要引人渴望寻找真理并准备摆脱感情而追随真理(只要他能发见真理)
,既然他知道自己的知识是怎样地为感情所蒙蔽;我要让他恨自身中的欲念,——欲念本身就限定了他,——以便欲念不致于使他盲目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在他做出选择之后也不致于妨碍他。
437—248(424)747—486
所有这些对立,看来仿佛是最使我远离对宗教的认识的,却是最足以把我引向真正宗教的东西。
…… 216
第 七 编
370—300(4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