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办公会议桌的另一边,陆军大臣佐藤文也在和他的心腹三井孝宫讨论有关飞机的事情,显然这位陆军大臣也对上杉安达的所谓空军致胜论不抱什么希望:“你觉得这件事,能够成为我们制衡大明那些‘战车’的契机吗?”
三井孝宫是一个知晓兵事的前线指挥官,他不像佐藤文那样,在年轻时候带兵的年代里还没有飞机这种新鲜玩意儿。三井孝宫亲眼看见过飞机投弹,所以他对这件事更有发言权一些。
不过这个陆军将领依旧对飞机没有什么好感,摇头否定道:“这不可能……我们最好的飞机就算再先进十倍,也没办法在有高射炮干扰的情况下,准确的将炸弹投到炮兵阵地上。”
他顿了顿之后继续打击自己上司,说出的战绩让听的人沮丧万分:“更何况,用飞机攻击敌人移动的‘战车’,目标比起炮兵阵地来说,更加微小而且还在移动状态……碰巧击中几辆我还能勉强相信,可如果说大规模的破坏,我宁愿更相信我手里的炮兵。比起飞机投弹来说,您不觉得,大炮更实际一些么?”
“很可惜,我能争取的大炮也不多……希望你的继任者,宫本有仁将军,能够在朝鲜半岛上,创造大日本陆军的奇迹吧!”佐藤文叹了一口气,悻悻的说道。(。)
259可能和不可能()
♂,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没有结构能够适应这种马力强劲的发动机……也许它应该用在坦克这种结实的设备上面。”一名飞机机体结构研发的老专家看着自己的模拟实验型号再一次因为强度不足在实验条件下解体之后,摘下了眼镜摇了摇头说道。
“再加固内部支撑!如果一根支撑不够,那就加装到两根!难道还不行吗?”另一名技术工程师皱着眉头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的语气里充满了幽怨,就仿佛是一个看见漂亮衣服不舍得放手的女人一样。
发动机对于一架飞机来说,就好比是心脏一般重要,制约人类飞到更高更远地方的原因,就是因为发动机的动力不够强大……现在他找到了一个如此强劲的“心脏”,如果不把它塞进飞机里,他觉得连上天都不会放过他。
“开什么玩笑,这样发展下去,飞机岂不是会越来越重?能够飞上天的东西,自然都是轻盈无比的,你弄出一个沉重的东西来,飞上去笨拙的要命又有什么用呢?”还没等老工程师开口,另一边的一个中年设计师就否定的说道。
要知道,在几年前的时候,能够飞上天空的飞机,还都是几百公斤重的小豆丁,现在正在测试的这款飞机,重量已经超过了1吨,已经让很多设计人员非常不满了。现在听说还要增加重量,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死胡同,简直就是恶性循环。
虽然这台发动机拥有傲视群雄的1000马力的超强动力,可是为了承载这样强大的动力,却要将飞机的重量提升到原来的两倍甚至三倍——在这些设计人员的眼里,那还要如此强劲的发动机做什么?换一台小的,采用更轻盈的结构,岂不是更好?
原本大明帝国就有自己的一架全金属飞机设计,其实这架飞机与其说是全金属构造,不如说是大半采用金属蒙皮构造,很多地方它依旧是木质内部支撑,而且尾部采用了木质结构,重量也相对来说轻盈了不少。很可惜的是,这架飞机在半年前刚刚当着王珏的面试飞完毕,现在就面临着淘汰的悲惨命运了。
现如今设计的新式飞机,整体上都已经替换成了更结实的金属,可是因为设计原因,依旧还采用了固定式的起落架。虽然看上去样子很老土,可是比起从前的双翼飞机来,现在的这架飞机,至少已经更符合空气动力学了一些。
“先生们,我们现在是在进行一种全新的尝试……我们从前的设计思路,都是在设计好飞机之后,再根据体积和需求去寻找或者设计全新的发动机……现在我们已经拥有了一台全新的发动机,要给它配上合适的飞机!”为首的一名工程师没有理会自己手下人的争吵,缓缓的开口说道:“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思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从前我们有一种荒谬的理论,认为能够飞上天的单引擎飞机,重量是无法突破一吨的。”老人抚摸着那架机翼产生了裂痕的模型,坚定的说道:“这台TY…3型发动机却让我们成功的突破了这个错误的定论。事实证明,先不论性能如何,至少它可以让一吨以上的飞机飞到天空上去,不是么?”
另一名航空领域的专家脸上挂着欣喜的表情,因为这个为首的设计师刚才提到的理论突破,就是他一直以来试图证明的东西。单引擎飞机重量可以突破一吨,这个看起来很正常的说法,在两年前还一直被航空界称为谬论。
他们这些航空人,穷极一生不就是在探索着,让人类可以飞上蓝天,让人类可以携带更多的东西飞上蓝天,让人类可以更快更稳更从容的飞上那湛蓝遥远的天空吗?可是如果只有一吨这么点儿重量,怎么够前面说的如此多的要求?
“将机翼的承重结构再加固一些……如果可能的话,和内置的油箱融合一下,在结构上互相借力不也是一个好办法吗?各个部门互相合作,在尽量降低重量提升的情况下,想办法让飞机飞起来。”为首的航空工业方面的泰斗开口,用他那一贯缓慢的语气,给整件事情定下了基调。
事实上另一个设计方案已经在大明帝国的另一个飞机制造厂展开了,另一个方案因为没有原来飞机设计框架的掣肘,拿出来的设计更加符合新式飞机的基本要求——为了加固飞机机翼内的结构强度,他们在机翼翼根增加了很多支撑结构。
而为了让这些支撑不成为毫无作用的死结构,设计师们巧妙的将飞行中阻力强大的起落架,设计成了可以收纳进飞机机身的样式。这样一来新的飞机在空中受到的阻力更小,可以拥有更符合空气动力学的外形。
当然,这种飞机因为重新立项开始研发,所以距离设计成功还有很长的一段时间要等。而且大明帝国的军方,哪怕是最乐观的几个飞行器设计专家,也并不认为单引擎超高速战斗机,可以成为未来战斗机设计的主流。
至少在现在看来,采用更保守的设计方案,成功的可能性也更大,所有负责这些项目的大明帝国工程师和军方代表们,也都更倾向于更稳妥的方案,来解决大明帝国未来空军的武器装备问题。
不过即便是保守到极致,技术的进步也让所有人振奋不已。眼前的这种飞机已经足足有原来的双翼飞机两个那么大,仅仅只是预估的指标,就已经让它未来的使用者们兴奋异常。虽然目前暂时还没有研制出实体机来,可是依旧能够从模型上看出它的可怕。
是的,可怕!对于在场的大明帝国空军军官来说,他们觉得正在试验的这种飞机,真的可以用可怕两个字来形容。他们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沉重的飞机,也没有听说过理论上可以飞400公里航程的怪物。
“如果保持现有的重量可以飞到天上去的话,这种飞机可以带起超过1吨的载重……如果可以挂载1吨的炸弹,它完全可以颠覆现有的所有轰炸机……”远处,一名空军军官对自己身边的长官介绍这种实验失败的飞机:“可惜,看起来结构还是达不到标准。”
“我的上帝……我们现有的轰炸机,安装4台发动机的双翼轰炸机,甚至都无法携带如此多的炸弹。”那名军官感叹道:“这样一台发动机的单引擎飞机,能做到这种事情?那我们的装备应该全部退役了。”
那名军官听到自己的长官这么说,点头回答道:“可是,现在看起来,这种飞机依旧不适合飞行……我总是觉得,他们按照战斗机的标准来设计太暴殄天物了……这台引擎应该为轰炸机服务,有了它,我们空军就能拥有独立于陆军之外的攻击力量了。”
“你说的很有道理,为了保证未来空军的独立和发展,我们需要在战场上体现自己的价值。”那名军衔更高的长官点了点头,赞同的说道:“不仅仅是侦查还有骚扰这种价值,我们要拥有独立的进攻手段,足够摧毁敌军的进攻手段!”
“这完全是没有问题的,长官!因为我们还有更可靠的备选方案……还记得我们资助并且成功研发出来的那个运输机项目吗?”级别较低的军官一脸兴奋的对自己的长官继续说道:“安运1型飞机的后续高载重机型,因为没有合适的动力系统被无限期搁置起来的那件事……”
听到自己的属下提到安运1型运输机的项目,这名高级军官眼前一亮,他当然知道那个被无限期搁置起来的项目,也知道如果那个项目可以成功,那么空军也许可能在短时间内就拥有一种无与伦比的轰炸机。
“你是说那个安运2型运输机项目!很好!很好!立刻联系安运1型运输机的生产厂家,用最快的速度展开研发生产!安运2型运输机只要成功,就改成新式的轰炸机,装备给我们飞行员们!”想到了这里,他开口吩咐道:“也许我们能拥有一种,比战斗机飞行速度更快的轰炸机了!”
让大明帝国的工程师还有负责此类项目的空军军官们如此笃定飞机拥有更广阔未来的,其实仅仅是因为一件在旁人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上。也许经历过这件事情的当事人都已经将这件事遗忘了,可是他们还记得,记得在世界空运史上发生的那个渺小的奇迹!
还记得为了节约强渡辽河之战的时间,空军曾经用几架刚刚服役的安运1型运输机,空运了一些海军军官到辽东前线去的事情么?从这件事情中,几个主要官员和飞机设计师们看到了飞机的运载能力,也看到了开发更大负载能力飞机的必要性。
………
龙灵骑士现在的状况很不好,低烧而且下巴上不知道是淋巴还是甲状腺肿了起来,而且还伴随着疼痛……欠更暂时没办法补,请各位读者谅解一下……等病情好一些,龙灵会立刻给大家补上的。
另,今晚暂且两更,这些天状态不好,不知道会不会出现状况,请大家多多包涵!对不起了!(。)
260洪荒巨兽()
♂,
在他们的眼中,飞机是可以运输更多更多东西的装备,可以运输更多的物资,前往更急缺这些物资的地点。当然也可以更安全更方便更快捷的运送人员,到更遥远的地方去。最重要的一点是,或许也可以运输更沉重的炸弹,去远方摧毁更坚固更重要的目标!
而且经过远距离运输海军人员的这一次实战运用的验证,大明帝国的飞机设计师们也更加笃定,他们能够设计从更符合军方要求,更符合实际应用的高性能飞机来。
所以比起日本同行们那种完全靠猜测和臆想的出来的结论,大明帝国的设计师们和飞机的使用者们,都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样的装备,也更清楚自己究竟能够研发出怎样强大的装备!
……
比较起空军方面的锱铢必较来,陆地上的装备研发起来,条件就要宽松上一些。至少设计师们不必去纠结一丝一毫的重量,也不用去太过在意装备的重心,给整个装备带来的性能影响。
大明帝国玩了太多太多年的钢铁,也玩了太多太多年的工业,所以在如此雄厚的技术积累下,2号坦克底盘的研制和量产工作,比所有人预想之中的还要顺利一些。在大明帝国在辽东开始恢复统治的11月份,大明帝国的2号坦克底盘就已经开始在小规模修修补补的情况下,开始了实验性质的量产。
大明帝国的皇帝朱牧陛下向他手下的资本财团们借了太多太多的金币,多到了让资本家都无法给的起的地步。于是这些借贷很自然的开始以物资冲抵,比如说向蚩尤武器公司借贷的金币,很大一部分,将会用火炮成品还有坦克成品充数。
同样的,用来如此操作的,还有组成一名军人身上的所有环节:从手套袜子到内衣内裤,从身上军服到头顶的钢盔,从皮靴到腰带,从装弹药的皮革盒到肩章还有领章,从刺刀到吃饭用的饭盒,从工兵铲到宿营帐篷,从步枪到子弹……这一切国家都没有给企业一分钱,一切都要等到大明帝国从对外战争之中获取到好处,才能够支付。
辽东的新军一口气被皇帝陛下扩编成了两个集团军,整整40万大军。而这两个集团军的部队,全部装备上了让其他大明帝**队羡慕不已的新式武器装备。包括已经重新设计,并且命名为31式的短管栓式步枪,以及更长一些的刺刀和更简单的钢盔。
新式的大明31年式钢盔,采用的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设计,这种钢盔内部衬有皮革制成的衬里,悬空编织成了一个网兜的模样,防止人的头部直接贴在钢铁上,也兼有透气防冻的功能。整个钢盔采用了最简单的生产工艺简化,取消了护耳还有脑后等防护措施,减轻了钢盔整体重量。
由于这种便于大规模扩军采用的设计,让31年式钢盔在侧面看上去就是一个倒扣在士兵头上的半圆形铁球,毫无美感可言。如果非要在今天给大明帝国的制式钢盔找一个形象的直观图像,它最接近的是另一个时空之中,二战德国伞兵用的M38式钢盔。
这并不是巧合,而是大明帝国经过讨论之后,用最廉价的方法,为自己的部队提供最统一的武器这一思想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表现。和欧洲或者全世界都有所不同的细节是,欧洲战争往往在动员之后才会出现物资短缺,供应不足的问题。
可是大明帝国却不同,这个庞大的帝国在和平时期就拥有超过200万常备的正规军,如果想要让这200万人更换某一种装备,投入的金钱和精力是那些只有几十万人甚至是只有几万人部队的国家无法想象的。
严格的说,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举一个例子,士兵的皮带还有靴子以及钢盔衬里都需要用皮革来制造,假设十名士兵身上的皮革要宰杀一头牛来生产的话,那么大明帝国士兵如果更换一次这些装备,军方就需要一次性采购和宰杀20万头牛……
而同样的,如果大明帝国的皇帝承诺一句犒赏三军,给每一名士兵加一顿牛肉的话,200万人一天就可以吃光至少10万头牛——这种补给级别,可能是某些小国的参谋长做梦都幻想不到的。
直观一些表述大明帝国现有军事力量究竟有多么庞大,用另一个时空中最惨烈的苏德战场来说明——在苏德战场打得最血腥的时候,德国在东线集结的总兵力,大概和现在的大明帝国常备军总数差不多。
现在大家可以想象,如果大明帝国将手里的部队集中在某一条战线上,是一股多么庞大又可怕的力量了吧?可惜的是这股力量被分散到了从东南半岛一直到西伯利亚,这广袤的领土之上。
也正是因为如此,大明帝国才会在某一条战线上被对手击败……如果它能够集中起全部的力量来,根本就不可能遭遇在欧洲那样的惨败。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实力,才有大明帝国的皇帝敢对全世界宣战,也才有了朱牧现如今野心勃勃的雄起计划。
加上已经在按照10万人规模扩建的禁卫军部队,大明帝国正在组建的新军总数已经超过了50万,这还不包括海军以及空军的人数。算上南方的精锐以及海军陆战队等平日里还算的过去的力量,大明帝国能战之军已经超过百万了。
这些部队可是要在未来,装备超过5000辆各种坦克,部署上整整1万辆各种汽车的机械化大军。有了这支军队,朱牧要做的事情将会比他的先辈天启皇帝,更加得心应手一些。至少他在挥军北伐西进的时候,后勤补给依靠的是火车而不是骡马。
当然,在这种近似于疯狂的扩军备战过程中,朱牧也越来越发现出天启皇帝的伟大来:他正在走的道路,早在一百多年之前,就已经被天启皇帝铺好了!
如果不是天启皇帝在大明帝国最核心的领土范围内展开了一场名为普及文化教育的盛大行动,如果不是他在东征西讨的同时为大明帝国的内部留下了无数文明智慧的副本,也许大明王朝现在还依旧是一个愚昧落后的国度。越是展开扩军行动,朱牧看着眼前的数据就越是觉得天启皇帝的可怕和伟大!
如果不是当年那个天启皇帝近似于偏执的在国内普及了三年的识字教育,如果不是历经百年的积淀让这种教育自然发展成了五年文化教育熏陶,大明帝国怎么有可能建立起如此完备的现代化文明体系?
要知道,为什么国力越强大文明水平越高人民文化普及越彻底的国家,在战争动员之后爆发出来的力量越强大呢?是因为兵员或者说基础人民的综合素质在战争动员的时候,将直接转换为战斗素质!
不明白?很好理解的一个问题!教会一个识字并且理解命令内容的人使用步枪,可能并不比教会一个不识字的人容易。但是,教会一个识字并且理解命令的人包养维护他的步枪,就要比教会一个不识字的人容易得多。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在现实世界里养过马,那他成为骑兵的速度就要比没见过马的人更快。而平日里如果这个人开过汽车,那他很快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汽车兵,稍微培养一下就可以成为坦克驾驶员——你看,不知不觉中,2000个大学毕业生如果稍微训练一下,就可以成为一个防空火炮团,可是同样的情况下,召集2000个不识字的人,也许一个月内都无法理解为什么高射炮在开火前要配平。
这还只是陆军这种装备复杂程度较低的军种面临的状况。如果计算上空军和海军,这种人员基础素质上存在的差距,绝对可以累积出让人绝望的鸿沟来。
现在,大明帝国至少有一半地区普及了5年的基础教育,平民识字率已经超过百分之八十,很多发达地区甚至普遍拥有接纳高素质人才的大学,专门培养高精尖技术人才。这也是朱牧登基之后可以肆无忌惮的组建新军的原因,他可以找到适合新军的人员,并且可以用较低的条件将他们吸纳进帝国的军队之中。
1831年,这一年是在平静之中缓慢的渡过的,朱牧麾下的大明帝国如同洪荒巨兽一样睁开了巨大的眼睛,开始打量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