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键是,当时在战场上活动的绝不仅仅是那100多架J…17E与10多架J…16D。
可以说,重点轰炸舍赫巴的美以联军,就是在为攻击美国海军舰队打掩护。
轰炸开始后大约5分钟,即21点40分左右,一支由48架J…14S与96架J…17A组成的庞大机群已经沿着叙约边境线绕过了交战地区,在离地面不到15米的高度上,以1。3马赫的速度从大巴列湖进入了约旦河谷,预计将在10分钟后到达死海上空,在22点10分左右进入亚喀巴湾上空。
为了不被发现,机群不但把飞行高度阵到了最低,而且所有战机都关闭了包括无线电高度表在内的无线电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完全依靠两套安装在翼尖的微光摄像机生成的三维立体图像来控制飞行高度。为了做到绝对隐蔽,上百架战斗机全都单独采用了地形匹配导航系统,即在起飞前就获得了由侦察卫星提供的航线上的数字地图,飞行途中,计算机将自动对比由微光摄像机拍摄下来的数字地图与卫星提供的数字地图,从而确定飞机的航线是否正确。如此一来,飞机在飞行途中不会发出任何可以被探测到的信号。
当然,地形匹配制导方式不是什么希奇玩意。
早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研制的“战斧”巡航导弹就采用了这种制导方式。后来美国对“战斧”进行改进,放弃了地形匹配制导方式,采用惯导+GPS的导航方式,主要就是地形匹配制导方式的前期准备非常复杂,光是输入程序就需要10多个小时,因此只能用来对付固定目标。
强制电磁干扰系统出现后,地形匹配制导方式再次兴起。
事实上,很多射程超过500公里、采用低弹道的导弹都采用了地形匹配制导方式,只是在战斗机上,还没有大规模使用。
不管怎么说,战斗机受强制电磁干扰的影响并不大。
当然,没有人会想到,会有100多架战斗机沿着叙约与约以边境线飞往亚喀巴湾,至少以色列空军的防空部队没能想到。
首先是,这些战斗机去亚喀巴湾干嘛?
虽然以色列在亚喀巴湾有一座港口,即埃拉特港,但是美国援助给以色列的物资,以及派往以色列的军队都在地中海方向上的港口上岸,不会前往埃拉特。
当然,有人会想到这支机群的目标是正在红海活动的美国舰队。
问题是,攻击了美国舰队之后,100多架战斗机也别想返航了。准确的说,只要共和国当局不想因为攻击了美国舰队而与美国拼个你死我活,就无法让这100多架战斗机回到战区附近的空军基地。也就是说,虽然共和国在苏丹拥有空军基地,但是这些基地都在美国侦察卫星的监视之下,如果仅仅是几架战斗机,那还比较好办,可以利用美国侦察卫星通过的间隙时间,让战斗机降落加油,然后飞往其他空军基地。问题是,100多架战斗机不可能在半个小时内全部完成这一系列的作业,必然会被美国的侦察卫星发现。
在舰队遭到突然打击之后,笨蛋也会将突然出现在苏丹的100多架战斗机与“凶手”联系起来,到时候,就算美国没有直接证据,也不可能吃下这个哑巴亏。
正是如此,美国海军与以色列空军才没有过分担心。
准确的说,是美国海军并不认为共和国有能力袭击他们的舰队。
在中东地区,美国拥有最多的盟友,除了以色列之外,约旦、沙特、科威特、卡塔尔等大部分阿拉伯国家都是美国的盟国或者准盟国,就连埃及这样的亲华国家也与美国有着很不错的关系。更重要的是,美国在很多阿拉伯国家都有军事基地,比如沙特的“苏丹王子空军基地”就是美国在该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军事基地。虽然包括沙特、约旦在内的众多阿拉伯国家都在这场战争中保持绝对中立,即不向交战双方提供任何帮助,但是美国仍然能够利用在这些国家的军事基地,构筑起一道无形的防线。
当然,美国当局还会考虑另外一个问题。
作为美国的盟国与准盟国,沙特等阿拉伯国家没有支持美国,实际上已经是在支持共和国了。在此情况下、共和国当局不可能对这些国家提出更高的要求。事实上,共和国也没有向阿拉伯国家提出更高的要求,甚至没有向埃及施加压力,如此一来,共和国当局肯定会对前线军事行动进行约束,至少得保证共和国的作战部队不会侵犯周边国家,甚至不能派遣作战飞机进入周边国家的领空。
到目前为止,共和国当局在这方面表现得非常小心谨慎。
从某种意义上讲,让攻击美国舰队的机群从约以边境线上通过,就是在避免侵犯约旦领空,或者说是打了个擦边球。
如此一来,共和国空军的机群就不可能返回位于叙利亚的空军基地。
要知道,就算这些飞机都是从位于叙利亚南部地区的空军基地起飞,携带射程在500公里以上的远程反舰导弹,攻击在红海上活动的美国舰队,直线飞行距离都在2000公里以上,而实际往返航程肯定超过了6000公里。即便是J…16D战斗机,在携带2枚反舰导弹的情况下,作战半径也不会超过2500公里。以美军的眼光来看,与其劳心费神的攻击在红海活动的美国舰队,还不如攻击在东地中海活动的美国舰队。事实上,美国海军非常重视在东地中海活动的舰队的安全,不但让部署在马耳他的重型战斗机为舰队提供防空支援,还重点监视了距离舰队2500公里范围内的所有能够部署共和国空军作战飞机的空军基地,并且保证每30分钟就刷新一次情报。按照美国海军的估计,要想干掉一支拥有3艘大型航母的舰队,需要出动300到450架作战飞机,就算把这些飞机部署在10个机场上,也不可能在30分钟内完成从准备到起飞的全部工作。也就是说,只要共和国空军打算对付在东地中海上活动的美国舰队,美国海军就能及时收到情报。
当然,美国海军没有忘记共和国空军的战略打击力量。
事实上,之前的实战战例已经证明,在打击拥有数艘大型防空战舰的航母战斗群的时候,战略轰炸机的作战效能远远超过了战术战斗机。因为轰炸机在攻击战舰时,往往使用射程在1000公里以上,速度在20马赫以上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所以打击更具突然性,也更能撕开舰队的防空网。更重要的是,战略轰炸机均部署在大国本土,不可能出现在战区内的机场上,所以不大可能像对付战术战斗机那样去对付战略轰炸机。
对美国海军来说,唯一的办法就是严密监视共和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
因为共和国与美国已经处于实际上的交战状态,所以就算没有美国海军的需求,美国的情报部门也会监视共和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
当然,所谓的监视不仅仅是盯着战略轰炸机的起降活动。
前面已经提到,美国的战略侦察卫星发现了出现在伊朗东部地区的闪光,获得这一情报之后,美国的情报系统将立即对比接下来的战报,即哪些地区遭到了轰炸,而遭到轰炸的地点与闪光地区的距离,由此来推断轰炸机是否已经完成了轰炸任务。因为无法用侦察卫星跟踪正在飞行的轰炸机,而战术侦察手段又无法监视离战线上千公里的轰炸机,所以只能由轰炸机是否已经完成轰炸任务来断定机群是否返航。当然,情报机构会对前后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对比,从而确定轰炸机到底打击了哪个地区的目标。
可以说,这是一套非常烦琐的预警机制。
众所周知,越烦琐的东西,越容易出问题。
因为在闪光出现后大约5分钟,距离闪光点1700公里的马拉蒂亚就遭到了上千枚导弹的猛烈打击,所以美国的情报部门当即断定,那几十架在伊朗东部上空发射导弹的轰炸机要打击的就是马拉蒂亚的美土联军。
正是如此,在21点30分的时候,美国海军的2支舰队就放松了警惕。
毋庸置疑,这个疏忽大意非常致命。
因为共和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是在共和国本土西北上空发射的导弹,而不是在伊朗集部地区上空发射的导弹,所以按照20马赫的飞行速度计算,导弹大约需要12分钟才能到达4000公里外,在红海活动的美国舰队上空。
如果导弹采用了变化的航线,就需要15分钟左右才能进入美国舰队的防空拦截范围。
事实上,这里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
根据美国海军在20多年后从交战海域打捞起来的导弹碎片,可以确定,首先攻击美国舰队的是共和国海军的C…668A型超远程反舰导弹。按照共和国当局公布的相关信息,这种反舰导弹的原形实际上是由空军投资研制,在2037年底正式装备战略航空兵的HN…33A型战略巡航导弹。从正式装备时间就看得出来,这是一种受《伦敦条约》限制的战略武器,因为会在2054年底之前全部销毁,所以共和国空军不可能大批量采购。当然,如果共和国空军大批量采购了,就会设法将其改装成“战术”类武器。也就是说,C…668A实际上就是从空军淘汰下来的HN…33A。
HN…33A作为战略武器,性能毋庸置疑。按照共和国在2037年底公布的武器装备年鉴中的相关信息,HN…33A是共和国空军开发的最后一种战略巡航导弹,不但最大飞行速度达到了惊人的30马赫(因为超过了第一宇宙速度,所以有人认为HN…33A是结合了巡航导弹与弹道导弹优点的复合弹道式导弹),最大射程也在5500公里以上,而且可以由战略轰炸机携带发射。
当然,在作为战略武器使用的时候,HN…33A的战斗部不会大到哪里去。
可以说,这也是HN…33A的最大弊病。按照共和国公布的信息,HN…33A的战斗部是一枚爆炸当量在200吨到20万吨之间可调的核弹头。虽然没有公布核弹头的具体型号,但是根据美国空军性能相似的W91型核弹头(当量在500吨到15万吨之间可调),再算上诱饵弹的质量,HN…33A战斗部的总质量不会超过150千克。
毫无疑问,作为战术武器使用,这个战斗部质量就太低了。
正是如此,HN…33A转变为C…668A的时候,首先要做的就是增大战斗部质量。因为导弹的外形不能随意变动,总质量也不能随意变动,所以要想增大战斗部,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燃料,缩短射程。当然,为了保证射程,可以适当降低飞行速度。事实上,战术导弹不需要突破敌国的战略防御系统,飞行速度完全没有必要达到30马赫,20马赫的速度就足以突破绝大部分舰队的防空网了。
根据美国的技术人员利用导弹残骸做出的测算结果,C…668A的射程肯定在4500公里以内。按照共和国公布的相关信息,也能大致算出,C…668A的射程在2500公里到4500公里之间,而且由飞行速度与飞行弹道决定。在采用高弹道,以及20马赫的巡航飞行速度的情况下,才有可能达到4500公里。
问题就在这里,轰炸机发射导弹的地点距离美国舰队为4000公里。
也就是说,导弹必须采用较短的飞行航线,也就得飞越好几个没有参战,并且早就宣布保持严格中立的国家,比如沙特阿拉伯王国。如此一来,共和国就已经在战争中侵犯了这些国家的主权。
当然,有没有侵犯主权,还值得商榷。
众所周知,速度达到20马赫的高超音速巡航导弹的飞行高度一般在80公里以上,也就是所谓的亚轨道高度。按照相关国际法,外层空间是没有国界的,所有国家都能够自由利用外层空间。所谓的“领空”,仅指某国在大气层内的空间。问题就在这里,亚轨道空间到底是外层空间,还是大气层内的空间?因为亚轨道空间属于过渡区域,而且是所有空天飞行器的主要活动区域,所以共和国与美国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都很暧昧,都认为不应该将亚轨道空间算成领空。
如此一来,那些共和国轰炸机发射的导弹就没有侵犯沿途国家的领空。
更重要的是,在亚轨道空间上,只有部署在近地轨道上的战略侦察卫星,也就是配备了远红外探测系统的侦察卫星才能够发现高速飞行的导弹,部署在地面的雷达,以及部署在卫星上的雷达会受电离层的干扰,无法发现导弹。众所周知,战略侦察卫星主要在地球同步轨道上运行,近地轨道上的战略侦察卫星非常少,而且这些卫星往往会被派去监视极为重要的战略目标,很少执行战术侦察任务。也就是说,在上千枚导弹奔向美国舰队的时候,美国的军事卫星系统,以及部署在中东地区的防空系统均没有发挥作用。
当然,导弹要想击中战舰,就得从高空冲下来,就得进入舰队的防空网。
随着美国防空战舰拉响防空警报,21世纪前50年,甚至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太平洋战争之后,最有代表性的海战打响了!
第137章 矛与盾
论海军实力与海战经验,美国海军绝对是世界第一。
和平时期,美国海军舰队主要以“航母战斗群”与“两栖舰队”的形式活动。按照美国国防部在2040年底公布的国防蓝皮书,美国海军总共拥有15艘航母,除了担任训练任务的“乔治布什”号(以老布什总统的名字命名)之外,另外14艘航母中的8艘部署在太平洋舰队(1艘常驻关岛的阿普拉海军基地、1艘常驻菲律宾的苏比克海军基地、1艘常驻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1艘常驻夏威夷的珍珠港、2艘常驻华盛顿州的布雷默顿、2艘常驻加利福尼亚州的圣迭戈)、6艘部署在大西洋舰队(1艘常驻英国的阿伯丁、1艘常驻意大利的那布勒斯、1艘常驻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3艘常驻弗吉尼亚州的诺福克)。
正常情况下,1艘航母与1艘防空巡洋舰、2艘多用途驱逐舰、1艘或者2艘反潜驱逐舰(部署在西太平洋、西南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航母战斗群均配备2艘反潜驱逐舰。而部署在其他地区的航母战斗群只有1艘反潜驱逐舰)、以及1艘或者2艘攻击潜艇(具体配制数量同上)组成1支航母战斗群。和平时期,航母战斗群的海外持续活动时间在3个月到4个月之间。执行作战任务的时候,则将延长到6个月以上。伊朗战事期间,“杰拉德·福特”号航母战斗群创造过连续活动16个月的纪录(仅仅是二战以后的纪录,因为在太平洋战争期间,“企业”号航母战斗群创造过连续出海活动18个月的惊人纪录,而且这个纪录从来没有被打破过)。
当然,只有在执行低强度作战任务的时候,美国航母才会“单独”活动。
在执行中等强度的作战任务时,美国海军会以2艘航母为核心,组建一支规模更大的航母战斗群,并且根据战场上的威胁情况灵活安排护航力量。比如在敌人拥有强大的水下兵力时,就要加强战斗群的反潜力量,如果敌人拥有一支强大的空中力量,则要加强战斗群的防空力量。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中,参与作战行动的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基本上都有2艘航母。
如果遇到高强度的战争,则会以3艘航母为核心。
因为随着航母数量增加,护航战舰的数量也会增加,数十艘战舰一起行动,不但指挥成问题,还会使舰队作战战术变得异常复杂,从而削弱舰队的作战能力。所以美国海军从未将3艘以上的航母编在同一支战斗群内,如果需要投入更多的航空作战兵力,也应该组建更多的战斗群。
当然,以3航母为核心的航母战斗群的编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伊朗战争中,因为伊朗空军的实力不算太强大,加上美军能够充分利用伊拉克、科威特与沙特等国的空军基地,美国海军舰队受到的威胁不是很大,主要任务是填补空军打击力量上的漏洞,所以美军的3航母战斗群都将护航力量降到了最低限度,即只有2艘防空巡洋舰、3艘多用途驱逐舰与3艘反潜驱逐舰,从而为两栖舰队提供了更多的支援力量,在近海作战行动中有上佳表现。
到了半岛战争期间,美国海军要面对的是强大的共和国空军,以及协助共和国空军作战的共和国海军航空兵,还有神出鬼没的共和国海军潜艇。如此一来,美国海军的3航母战斗群的护航力量达到了最大状态,即拥有6艘防空巡洋舰、6艘多用途驱逐舰与6艘反潜驱逐舰(水下还有3到5艘攻击潜艇)。正是如此,在半岛战争中,美国海军的航母战斗群才在舰载航空兵的作战效率十分低下的情况下,没有遭受严重损失。
中东战争有中东战争的特点,很难与前两场战争相比。
因为直接面对叙利亚,而且美军早就打算入侵叙利亚,所以美国海军非常重视在东地中海活动的“缅因”号航母战斗群(“缅因”号是美国海军为了替代“蓝岭”级设计建造的新式旗舰,其姊妹舰为“俄勒冈”号。这两艘战舰的名字即是美国的州名,又是为了纪念在19世纪末美西战争中的2艘同名战舰)的防空力量,为其配备了6艘防空巡洋舰、9艘多用途驱逐舰与3艘反潜驱逐舰。从这一编制上也看得出来,因为叙利亚海军的规模非常小,没有像样的水下作战力量,而且共和国海军的攻击潜艇很难进入地中海,所以美国海军不是太重视舰队反潜。
与之相比,在红海活动的“俄勒冈”号航母战斗群的护航力量就要差得多了。
因为美国海军控制着红海南面的曼德海峡,在海峡中设置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海底反潜声纳网,并且在中东战争爆发之后,就向这里部署了2艘攻击潜艇,还让部署在吉布提的海军航空兵在海峡里部署了上百枚沉底式智能水雷。
所以在美国海军将“俄勒冈”号航母战斗群派入红海的时候,并不担心会受到来自海面下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受苏丹基础条件落后等因素的影响,共和国在苏丹的军事基地的规模都不是很大,除了支持小规模特种作战外,主要就是监视设在吉布提与厄立特里亚的美军基地,并且在爆发大规模战争的时候封锁红海南北两端的出口。
显然,中东战争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战争。
战争爆发后,共和国也没有加强部署在苏丹的军事力量。双方都心知肚白,如果共和国在苏丹采取行动,等于挑衅美国,主动扩大战争范围。就算美国不打算与共和国打一场全面战争,也会借此机会推翻苏丹政权。因为埃及的态度不明朗,而共和国在周边地区又没有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军事基地,所以不大可能冒着失去苏丹的风险,在红海地区与美国较劲。考虑到苏丹在共和国非洲战略中的地位,共和国当局更加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