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7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杜奇威来说,凡城沦陷,无疑是最大的坏消息。

从整体局势来看,凡城的重要性肯定在哈卡里之上。

更让杜奇威感到震惊的是,凡城的守军竟然向伊朗军队投降。不是说杜奇威看不起伊朗军队,哈卡里方向上的战斗已经证明了伊朗军队足够凶悍,凡城守军向伊朗军队投降,意味着在该方向上的第一战斗部队已经冲到前面去了!

凡城守军司令官下达投降命令的时候,第一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已经到达凡湖南面的盖瓦什,先头部队则沿着湖岸公路线,正在高速向西推进。当天晚上,伊朗军队开始清剿凡城市区内的残余土军时,第一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塔特万郊外,主力部队也已从盖瓦什出发,肯定能在天亮前赶到塔特万。

第一战斗单位没有攻打凡城,不等于不会攻打塔特万。

杜奇威不是笨蛋,裴承毅没让第一战斗单位攻打凡城,就是迅速打下塔特万。

因为南面大约80公里就是锡尔特,所以塔特万可以看成是锡尔特的北面门户,只要第一战斗单位打下塔特万,加上第十战斗单位已经控制了舍尔纳克,等于共和国军队已经完成了对锡尔特的三面包抄行动,就差最后的总攻了。打到这个时候,任何人都看得出来,裴承毅的最终目的就是打下锡尔特,不然两支战斗单位的兵锋不会同时指向锡尔特。按照杜奇威的估计,因为第十战斗单位方向上的战斗更加轻松,所以只要第一战斗单位打下塔特万,配合行动的第一战斗单位跟上来,攻打锡尔特的战斗就将开始。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能够在7月4日夜间、或者7月5日凌晨发起进攻。

显然,杜奇威别无选择。

3日夜间,杜奇威把布吕歇尔再次派了出去,让这位刚刚返回伊斯肯德伦,仅仅吃了一顿晚饭的将军再次披挂上阵,前往锡尔特指挥防御作战。

把布导歇尔送上飞机之前,杜奇威做出了郑重承诺,保证在7月4日天亮前,把欧洲军团的全部作战部队都送到锡尔特,并且用空运的方式,为布吕歇尔提供数万吨物资,确保欧洲军团能够坚守10日以上。杜奇威的要求也只有一个,即不管怎么样,必须不惜一切代价的守住锡尔特,绝不能后退半步。

由此可见,直到这个时候,杜奇威仍然认为锡尔特将是战斗前线。

这个时候,杜奇威犯了第三个错误,即严重低估了第十战斗单位的突击能力。

严格说来,这也不是杜奇威的问题。

共和国陆军以空中突击的方式打下卡瓦尔之后,杜奇威就紧急联系了史塔克,要他搞清楚共和国陆军航空兵的部署情况,特别是战术运输机群的部署情况。3日上午,NSA就提供了一份非常重要的情报,即第十战斗单位的战术运输机群还在转移,不可能在4日之前发挥太大的作用。

换句话说,在4日之前,第十战斗单位还得在地面机动,不可能像空中突击部队那样越过美军防线。

正是这封情报,让杜奇威降低了警惕。

当然,也有地理环境的因素。

锡尔特位于底格里斯河上游,因为土耳其没有石油、也没有足够的煤炭、更没有先进的技术,所以在20世纪与21世纪初期,修建了很多水利电站,其中很多就在底格里斯河上游的高原河谷中。也就是说,底格里斯河上游几乎都是人造湖泊。这些水库,无疑是地面进攻部队的天然屏障,而这倒天然屏障就横在了第十战斗单位与锡尔特、巴特曼、迪亚巴克尔等军事重镇之间。虽然任何地面部队在发动进攻的时候都会带上工程部队,但是工程桥梁只能用在河流上,在以公里为单位计算宽度的水库上,桥粱是没有用武之地的。要想渡过底格里斯河上的水库,就得使用舟艇。虽然共和国陆军有足够的舟艇(就算没有,也能从海军陆战队借用),但是这些舟艇都在国内,而且都得依靠空运。也就是说,在空运力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第十战斗单位肯定得另觅他法。

正是如此,杜奇威才坚信裴承毅会攻打锡尔特。

事实上,杜奇威的判断没有错。

第十战斗单位没有足够的舟艇,也无法及时获得支援。虽然可以用充气橡皮艇、甚至帆板将人员送到水库的北岸,但是所有重装备、以及绝大部分车辆都无法渡过水库,也就无法对北岸的军事重镇构成威胁。

问题是,渡过水库一定需要舟艇吗?

制订作战计划的时候,裴承毅就考虑到了这一点,并且提醒了李东石。陆军中将给出的答复很简单,第十战斗单位是空降兵改编来的,按照李东石的要求,只要为他提供一支能够运送1个营的垂直起降运输机群,他就能够打下巴特曼。

正是如此,那批垂直起降运输机群把第一战斗单位炮兵旅的警卫营送到卡瓦尔后,就直接飞往吉兹雷,伴随第十战斗单位行动。

7月3日夜间,第十战斗单位打下了巴特曼南面、底格里斯河南岸的哈桑凯伊夫。

与李东石预料的一样,守卫哈桑凯伊夫的土军在投降之前就炸掉了底格里斯河上的大桥。更重要的是,桥对面就有美军守卫,就算土军不炸桥,在第十战斗单位的装甲部队驶上大桥之后,美军也会炸桥。因为无人侦察机拍下了美军在桥上安置炸弹的照片,所以李东石也没有想过从桥上渡过底格里斯河。

稳住阵脚后,李东石一面要求留在后面的炮兵压制对岸的美军,一面组织空中突击。

不得不承认DZ…25E的空运能力确实强大。

在运送步兵的时候,DZ…25E能够一次投送一个排的30多名战士。如果以吊挂的方式运送主战装备,则能运送1辆减配的DZ…31C或者1辆标配的DB…30D。因为只需要将部队与装备送到几公里外的河对岸,所以1架DZ…25E能够在1个小时内飞5个来回,整个机群能在1个小时内投送相当于5个营的兵力。如此一来,即便是投送整个战斗旅,也只需要大约3个小时。算上跟在后面的部分支援旅的部队,整个空运行动最多只需要5个小时,即赶在天亮前结束。

7月4日凌晨,欧洲军团的主力部队全部通过了巴特曼。

此时,第十战斗单位刚刚拿下了哈桑凯伊夫。

随着炮火压制到来,美军才发现共和国陆军的主力部队出现在了巴特曼南面的底格里斯河南岸。

杜奇威收到消息的时候,第十战斗单位已经开始渡河。

见到无人侦察机发回来的现场录象,杜奇威差点没有跳起来。

整整一支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出现在了距离巴特曼不到30公里的地方,而且正在以极快的速度渡过底格里斯河,这支部队想干什么,白痴都猜得出来。而裴承毅想干什么,杜奇威也能想得到。

打下巴特曼,欧洲军团的主力部队就将再次落入包围圈。

毫无疑问,裴承毅的目的不是要圈定一块战场,而是要在运动战中干掉所有美军。

这次,杜奇威没有迟疑,立即命令欧洲军团的主力部队返回巴特曼。

问题是,在此之前,杜奇威的命令是全速赶往锡尔特,这支兵力超过2万的美军主力部队把装甲力量放在了最前面,然后是工程部队,接着是步兵,最后是辎重部队,所以在杜奇威下达返回巴特曼的命令时,距离巴特曼最近的是毫无战斗力的后勤保障部队,而真正有战斗力的装甲部队就快到达锡尔特了。

毋庸置疑,美军根本来不及返回巴特曼。

当然,美军的异常举动也立即引起了裴承毅与袁晨皓的重视。

作为前线指挥官,李东石更不会掉以轻心。发现美军主力部队的装甲集群转向,跟在后面的步兵开始构筑防线,后勤保障部队则在加速前进,李东石就断定美军会以最快的速度杀回巴特曼。

与杜奇威选择一样,裴承毅没有想过第二种可能。

在他下达命令,让第十战斗单位全速冲向巴特曼之前,李东石已经向首批渡河的两个营下达了同样的命令。

显然,这是一场不那么公平的竞赛。

第十战斗单位的2个营能在1个小时之内越过30公里宽的冲击平原,而欧洲军团的装甲部队至少也要2个半小时才能跑完150公里的路程。虽然巴特曼有一支却模不算小的土耳其军队,但是这是一支后勤保障部队,连土军的主力部队都挡不住共和国陆军,还能指望后勤部队吗?

当然,这支土军也不是没有用处。

不管怎么说,在第十战斗单位的突击部队到达之前,他们有充足的时间毁掉所有囤积在巴特曼的作战物资。

毁掉作战物资,也是杜奇威下达给这支土军的最后一道命令。

当囤积了数万吨弹药的仓库被引爆的时候,即便在距离地面数百公里的“琼楼”空间站上,宇航员都能清晰的看到突然出现强烈闪光。如果不是没有发出强烈的电磁辐射,恐怕共和国与美国的战略警戒卫星都会将其判断成核爆炸。

第101章 战火蔓延

巴特曼沦陷,让杜奇威彻底绝望。

因为攻占巴特曼的是第十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所以杜奇威没有让欧洲军团的主力部队犯之前的错误,即没有全力突围,而是撤到锡尔特,等待下一步命令。到这个时候,落入包围圈不是一个旅的美军,而是4个旅,大约1个加强师的美军。

事实上,这一结果,也让裴承毅吃了一惊。

按照最初的设想,只要围住最先到达的那支增援部队,即第1装甲师的第2旅,然后采用围点打援的方法,干掉欧洲军团的另外几个旅。因为担心包围圈不够牢固,所以裴承毅没有想过要一口气围住欧洲军团。既然走到这一步,也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加强包围圈的强度,让凌云霄与李东石去激发两支战斗单位的潜能。

裴承毅开始调兵遣将,部署围歼美军的作战行动时,杜奇威却在做另外一件事情,即联系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达扬中将。

打到这个地步,杜奇威再也无不指望能在北面取胜。

甚至可以说,要想不在北面输得太惨,就得尽快在南面开打,迫使裴承毅把更多的作战部队用在南线战场上。要知道,已经到达叙利亚北部地区的第二战斗单位随时有可能杀入土耳其境内,而且裴承毅很有可能在数日之内投入另外2支战斗单位,在北线战场的西面发动一场攻打安卡拉的作战行动。如果裴承毅一口气投入5支战斗部队,不管杜奇威做出多大的努力,美军都无法在小亚细亚的崇山峻岭中取得最后的胜利。换个角度看,杜奇威唯一的选择剩是在南面采取行动,而且是积极果断的行动。

由此可见,杜奇威的战略眼光确实不错。

因为提前跟洛布林夫人打了招呼,而美国国务院已经展开行动,所以在杜奇威联系达扬之前,以色列当局已经有所准备。虽然当时洛布林夫人还没有给杜奇威最后的答复,但是杜奇威心里非常清楚,除非共和党政府想输掉这场战争,不然兰德斯与洛布林夫人都没有别的选择,只能鼓动以色列参战。

站在以色列当局的立场上,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因为土耳其是唯一一个与以色列保持良好关系的伊斯兰国家,如果土耳其完蛋了,阿拉伯世界就将减少一个威胁,叙利亚、伊拉克与伊朗肯定会把矛头转向以色列,到时候,就算共和国不会亲自出手,以色列也不见得能够打败这三个国家。

考虑得再长远一点,击败土耳其之后,叙利亚的国际地位肯定会大大提高,伊拉克也将摆脱伊朗的影响。这两个阿拉伯国家很有可能走到一起,像20世纪50年代那样,成立一个阿拉伯联邦国(当年叙利亚是第二个加入阿拉伯共和国的,而伊拉克则第三个加入阿拉伯共和国)。也就是说,即便没有埃及,叙利亚与伊拉克也能成为领头羊。在此情况下,埃及当局的态度肯定会有所转变,而如同利比亚、苏丹、约旦、沙特、科威特、阿联酋、卡塔尔与阿曼等等阿拉伯国家都将受到影响。

到时候,就算阿拉伯国家无法完成统一,也很有可能形成一个类似于欧盟的国家联盟。因为阿拉伯国家不存在民族问题,甚至没有严重的宗教派别分歧,所以这个联盟肯定得建立在一个共同敌人的基础之上,而这个共同的敌人,很有可能就是以色列。

总而言之,以色列当局不可能坐以待毙。

会谈只进行了半个小时,达扬就明确表示,以军时刻处于战备状态,只要政府批准了参战行动,以军就能参战。当然,以军总参谋长没有忘记一件重要事情,即已经完成部署的美军第1陆战师、以及已经到达东地中海的第2陆战师能在战场上发挥多大的作用。对于这个问题,杜奇威的回答非常爽快,即2个美军陆战师将跟随以军发动进攻,第1陆战师肯定能在进攻前部署到位,而第2陆战师将以战役预备队的身份,在进攻开始后的12小时之内到达戈兰高地,并且做好战斗准备。大概是对杜奇威的答复非常满意,达扬最终同意了杜奇威的建议,即立即下达战备命令,让戈兰高地上的以军进入进攻阵地。

这么做,能够为美以联军节约大约12个小时。

正是如此,7月4日下午,裴承毅就收到了军情局提供的情报,得知2个以色列国防军的王牌旅正在为进攻做准备,美军的第1陆战师正在前往戈兰高地,而运送第2陆战师的战略投送舰队也进入了特拉维夫港。

可以说,这是裴承毅等了很久的消息。

为了保险起见,裴承毅让军情局核实了侦察卫星拍下的照片,并且联系了苏劲辉,让他派出大型无人侦察机,对戈兰高地进行航拍。不管怎么说,侦察机拍下的照片要比侦察卫星拍下的清晰得多。

不到1个小时,军情局的情报就得到了证实。

以军确实在进入进攻阵地,到达戈兰高地的美军也在为进攻做准备。按照军情局提供的分析报告,美以联军最快能在7月5日凌晨发动进攻,如果考虑到第2陆战师最快只能在7月5日夜间集结完毕的话,那么美以联军很有可能在7月6日凌晨发动进攻。

当然,裴承毅没有完全把军情局的分析报告当回事。

不管怎么说,军情局的那些情报分析专家都是坐办公室的书生,而不是拿枪上战场上的军人,在分析情报的时候,军情局的专家最多只能借鉴以往的战争经验,而不可能像军人那样去判断战场局势。

在裴承毅看来,杜奇威肯定不会把进攻行动拖到7月6日凌晨。

原因很简单,围攻锡尔特的战斗最迟在7月5日夜间开始,如果美以联军在7月6日凌晨才发动进攻,裴承毅就能得心应手的调整南面的防御部署,让美以联军在两支战斗单位组成的铜墙铁壁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对杜奇威来说,扳回局面的唯一办法就是尽快发起进攻。

如果不是进攻行动需要充足的准备,恐怕杜奇威会让美以联军在4日夜间发动进攻。

这个时候,摆在裴承毅面前的选择也有很多。

万幸的是,他有比较充足的时间。

收到苏劲辉发来的报告时,裴承毅就与南线指挥官谈了一下,主要询问第九战斗单位有没有能力挡住美以联军的进攻。虽然苏劲共表示有足够的信心,但是也非常客观,即第九战斗单位只有2万兵力,而美以联军的总兵力很有可能超过20万,能在局部战场上取得近50倍的兵力优势,所以第九战斗单位很有可能守不住大马士革南面的防线。继续一支扮演机动防御力量角色的援军,苏劲辉没有明说,意思却很明显,即应该让一直在叙利亚北面活动的第二战斗单位南下。

裴承毅没有急着答复苏劲辉,而是联系了罗少鹏。

对于这位在印止战争中表现不那么突出的将军,裴承毅只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没有办法进行空中机动的情况下,第二战斗单位需要多少时间才能到达大马士革以南的叙利亚南部地区,并且在到达之后就投入战斗。

这次,罗少鹏给了一个很明确的答复:12小时。

得到这个答复,裴承毅才下达命令,即第二战斗单位全部前往哈塞克,到达后就要进入最高战备状态,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南下。

因为苏劲辉也参加子视频会议,所以不再需要提醒苏劲辉。

做好南线安排,裴承毅才找到梅乐驰少将,一同联系了空军司令雷靖鸣。

当着空军上将的面,裴承毅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即动员全部战略空运力量,在24小时之内将第八战斗单位的全部兵力与全部装备送到叙利亚的阿勒颇,在接下来的48小时之内将第五战斗单位、以及支撑两个战斗单位作战的后勤保障力量送到阿勒颇。

雷靖鸣非常清楚裴承毅的指挥风格,当场就命令梅乐驰全力配合。

因为驻扎在广东的第八战斗单位早就做好了准备,所以在接到命令之后,立即就前往最近的机场。

北京时间,7月4日23点30分(巴格达时间是19点30分),也就是裴承毅与雷靖鸣通电话后不到半个小时,第一批运载着第八战斗单位官兵的运输机就离开了广州郊区的空军基地。

这次被称为21世纪前半叶规模最大的战略空运就此拉开了帷幕。

共和国空军如此大的举动,自然逃不过美军的监视。

收到消息的时候,杜奇威刚刚联系了第1陆战师的师长,亲自部署了作战任务,正准备联系第2陆战师的师长。

这个消息,没让杜奇威感到震惊。

当时,他的第一想法就是,裴承毅已经发现了以军的行动,并且断定以军将主动攻打叙利亚。冷静下来后,杜奇威马上意识到,裴承毅在这个时候动用战略空运力量向前线投送作战部队,不是为了巩固大马士革南面的防线,而是要在土耳其战场上发动更大规模的战略进攻。

为子证实这个猜测,杜奇威紧急联系了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

数个小时后,从迪戈加西亚空军基地起飞,在阿拉伯海上空巡逻的预警机发现的情况证实了杜奇威的猜测,从共和国广东省的空军基地起飞的运输机没有飞往叙利亚南部,而是全部飞往叙利亚北部的阿勒颇。

“围魏救赵”这一招很老套,可是在很多时候却非常管用。

现在,摆在杜奇威面前的难题是,美以联军的进攻很有可能无功而返。

因为早就不对北面的战斗抱希望,所以地面战斗打响之前,杜奇威就把全部的赌注押在了南面。按照他的设想,只要能够保住土耳其政权,北面的战斗打成什么样子都是可以接受的。

关键是,必须集中全部力量干掉叙利亚,即推翻叙利亚政权,让这个国家变成第二个约旦,至少得变成第二个埃及。

早在年初的南非首脑会晤上,杜奇威就向裴承毅暗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