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实上,伊朗陆军中,真正值得重视的也就只有霍梅尼师。
印度战争后,伊朗就向共和国当局提出了购买DZ…31A与DB…30A的意愿,只是这两种装备属于共和国的顶级武器,别说卖给算不上盟国的伊朗,就算是巴基斯坦与阿根廷,也要利用特别军售法案才能买到这两种主战装备。直到2037年,随着共和国第三次军事改革的影响越来越大,陆军经费非常紧张,更好的主战装备即将研制成功的时候,共和国当局才放宽了出口限制,向巴基斯坦等主要盟国提供了这两种主战装备。
2038年初,伊朗当局派往巴基斯坦的军事考察团首次接触到了DZ…31A与DB…30A,随后就发生了著名的“伊斯兰堡事件”,即巴基斯坦陆军司令部的一名高级参谋以1500万元的价格把DZ…31A与DB…30A的维修图纸卖给了伊朗间谍,导致两种装备的性能外泄。虽然军情局在随后的调查报告中明确提出,伊朗没法生产制造DZ…31A与DB…30A的主要材料,即高强度合金,也没有办法生产大功率超导电机与高级复合蓄电池,更没有办法生产电磁炮与电磁机关炮,没有必要担心伊朗会仿制这两种装备,但是这一事件仍然促成了共和国当局改变军售方式,在次年年初伊朗总统访问北京的时候,与伊朗当局签署了出口300辆DZ…31A与420辆DB…30A的军售合同。
根据西方新闻热体的报道,“伊斯兰堡事件”的始作俑者不是伊朗情报机构,很有可能是共和国的军情局,因为当时DZ…31C与DB…30D已经研制成功,共和国陆军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采购,通过泄露技术资料,让政府与“议会”降低出口门槛,把陆军库存的DZ…31A与DB…30A卖掉,获得采购新装备的资金、为新装备留出空间。
卖给伊朗的确实是共和国陆军使用过的DZ…31A与DB…30A,只不过在装船出口前,都被返厂进行了全面翻修,更换了磨损严重的行走机构与传动机构,使用了新的电动机与复合蓄电池,只保留了底盘、炮塔、火炮的炮座、观瞄设备、通信设备等。
这种把翻新货当成新货出售的事情并不少见,当年俄罗斯卖给阿尔及利亚的Mig…29战斗机是俄罗斯空军用过的翻新货,美国卖给印度的F…46I也有部分是美国海军用过的翻新货。
对伊朗来说,需要只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主战装备,不会在乎其来历。
说直接点,如果共和国不肯出售DZ…31A与DB…30A,伊朗出再多的钱,也买不到这两种领先西方国家近10年的主战装备。
非常可惜的是,伊朗没有如愿以偿的买到DZ…31A与DB…30A的生产许可证。
伊朗当局购买生产许可证的意义并不大,因为这两种主战装备的装甲、电磁炮、复合蓄电池、电动机等主要部件都无法在伊朗生产,必须从共和国进口,而伊朗能够生产的只有底盘、行走机构、观瞄设备等次要部件。以进口零件、再组装的方式进行采购的话,因为零备件的价格本来就偏高,所以反而不太划算。
因为DZ…31A与DB…30A的性能让伊朗当局非常满意,所以2039年底,内贾德应顾卫民的邀请访问共和国的时候,再次提出购买DZ…31系列与DB…30系列主战装备的请求。虽然共和国当局没有批准出口DZ…31C与DB…30D,但是并没阻止继续向伊朗出口DZ…31A与DB…30A。2040年初,经过3个月谈判,双方最终签署了一份总价值超过5000亿元,分期执行的军火贸易合同。
按照合同约定:伊朗方再将分成3批从共和国采购1200辆DZ…31A主战坦克与1980辆DB…30A步兵战车,组建一支拥有1500辆DZ…31A主战坦克与2400辆DB…30A步兵战车的陆军装甲部队(足以武装3个装甲师与5个机械化步兵师,使伊朗陆军成为海湾、乃至中东地区最强大的陆军);除了第一批的300辆DZ…31A与420辆DB…30A以整车进口的方式购买之外,第二批450辆DZ…31A与630辆DB…30A将以模块化零部件出口的方式在伊朗组装,第三批750辆DZ…31A与930辆DB…30A将以散装零部件出口的方式在伊朗组装,共和国的制造商将提供相关技术援助。
这是一个很有野心的扩军计划,却来得太晚了一点。
战争爆发前,伊朗仅获得了150辆DZ…31A与210辆DB…30A。因为战事紧迫,所以原本应该按照装甲师标准重新整编的“阿瓦士师”(第5装甲师,即以前的“哈塔米师”,因为在解放阿瓦士的战斗中表现英勇,所以更名为阿瓦士师)不得不降低标准,按照机械化步兵师的标准进行了临时整编。
也就是说,除了霍梅尼师之外,也就只有阿瓦士师稍微有点战斗力。
非常关键的是,这两个师都出现在了战场上,而且是攻打哈卡里省的绝对主力。
不得不承认,伊朗当局很把这次进攻当回事。
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管是内贾德、还是哈什,都把这场战斗当成了“正名”的机会。
虽然按照伊朗当局的宣传,伊朗军民击败了入侵的美军,但是客观的讲,美国不是败在了伊朗手里,而是败给了大萧条。美军全部撤出伊朗时,用31274名官兵阵亡(包含失踪官兵)、71632名官兵受伤换得了伊朗军队735623人阵亡、2154329人负伤(如果算上平民伤亡的话,这两个数字分别为163万与589万,即便除掉200万伊拉克什叶派穆斯林,伊朗军民伤亡总数字都相当于开战前国民总数的9%)。由此可见,伊朗当局打了一场非常惨烈的、却又在意料之中的战争。别的不说,伊朗在两伊战争中面对萨达姆伊拉克,都伤亡了上百万军民,面对武装到牙齿的美军,这点伤亡已经非常低了。正是如此,美国当局一直没有认为败给了伊朗,用美国前陆军参谋长福勒上将的话来说,如果可以的话,美国将在下一场战争中击败伊朗。
受此影响,伊朗的地区强国身份一直没有得到承认,特别是周边国家的承认。
伊朗当局要想成为强国,必须在这场战争中证明自己的能力。
对哈什来说,必须证明伊朗军队是在正确的政治领导下取得胜利的,才能将政教和一的体制推向其他伊斯兰国家。对内贾德来说,更需要证明改革行动是伊朗军队战斗力提升的主要原因,从而继续推进改革。
要想证明这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在战场上击败美军。
准确的说,是在一场堂堂正正的战斗中击败不可一世的美军。
不得不说,裴承毅准确把握住了两位伊朗领导人的心理,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让伊朗军队冲到了第一线。
问题是,伊朗军队终究是伊朗军队。
前面已经说过,决定部队战斗力的第一要素不是装备,而是官兵素质。准确的说,是军事思想与观念。
毋庸置疑,伊朗差的就是军事思想与观念。
霍梅尼师与阿瓦士师都是按照传统方式编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远程炮兵,也没有足够多的火力支援部队,更没有航空支援力量。也就是说,伊朗当局拥有21世纪30年代中期的先进装备,却用20年代初期的战术来对付40年代初期的美军。
很显然,伊朗军队占不到便宜。
正是如此,裴承毅才要求伊朗投入7个师的兵力,除了霍梅尼师与阿瓦士师之外,还有跟在后面的“哈桑师”(第11机械化步兵师),以及从南面迂回的“内贾德师”(第2装甲师,用老内贾德总统的名字命名)、“安迪梅什克师”(第17机械化步兵师,在安迪梅什克阻击战中挡住了美军第1装甲师而闻名)、“阿巴丹师”(第21步兵师,由伊朗战争期间在阿巴丹活动的游击队改编而成)与“巴士拉师”(第23步兵师,伊朗陆军中唯一由伊拉克什叶派教徒组建的部队,伊朗战争期间主要在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地区活动)。
虽然放在南面的兵力达到了4个师,但是主攻方向还是在北面,因为南面的4个师都不怎么样。内贾德师在伊朗战争期间表现卓越,计划第三个换装,因此其主战装备仍然是早年从共和国购买的DZ…21系列主战坦克与DB…19系列步兵战车,不但突击能力不如霍梅尼师,通过能力也比不上霍梅尼师,所以才被留在了交通条件好一点的南面。安迪梅什克师的情况与内贾德师相差不大,也是主力师,也没来得及换装,装备状况很不理想,只能在南面活动。其他两个步兵师都是二线部队,就算在伊朗战争中表现卓越,因为长期不受重视,所以没什么战斗力。
按照伊朗当局的策划,将采用正面进攻,侧翼穿插的战术。
问题是,伊朗陆军把方向都搞错了。在他们看来,南面才是正面,北面是侧翼,因此将由南面的部队首先发起冲击,等到美军把重点转向南线后,再由霍梅尼怖与阿瓦士师在北面打开突破口。
毋庸置疑,这种“稳健”打法连裴承毅那一关都过不了。
要知道,按照伊朗陆军的部署,美军主力将在战役结束前转向凡省,而不是留在哈卡里省,而裴承毅早就计划用第十战斗单位打穿插,如果让美军北上进入凡省,第十战斗单位的穿插就打不起来了。
正是如此,战役开始前,裴承毅以联合司令官的身份要求伊朗陆军调整进攻安排,首先在北面发动进攻,然后在南面寻找突破机会。按照裴承毅的部署,如果在南面没能获得突破口,就应该集中兵力向南进攻,迫使美军向南收缩防线,压缩美军的防御阵地。虽然这么打会导致美军的防御密度提高,使进攻变得更加困难,但是现代战争进攻靠的不仅仅是的面装甲部队,还有远程打击火力,只要美军被压缩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之内,不但无法顺利调整防御部署,还无法避免共和国陆军的远程火力打击。也就是说,打到最后,就算裴承毅不出动装甲部队,也能用远程炮兵干掉美军。
事实上,从一开始,裴承毅就没有打算在布吕歇尔身上花费太多的兵力。
虽然伊朗陆军的将领都不服气,认为裴承毅在乱搞,但是战争已经爆发,内贾德与哈什早就表示完全听从裴承毅的指挥,加上军情局掌握的那些伊朗将军个人资料,所以裴承毅的命令得到了坚决执行。
前期炮火准备结束后,伊朗的装甲部队就在野战炮兵的掩护下冲向了美土联军防线。
事实上,初期的战斗并不激烈,因为伊朗军队得穿过土耳其边防军的防御阵地,才能到达美军的防御阵地。
面对DZ…31A与DB…30A,土耳其力防军连反击的能力都没有。
到2041年,能够打穿DZ…31A正面装甲的反坦克武器仍然屈指可数。土耳其陆军装备的反坦克武器中,没有一种能够在500米的距离上打穿DZ…31A的正面装甲,甚至没有几种能够打穿DZ…31A的侧面装甲。更重要的是,因为DZ…31A与DZ…31C的外形区别不大,士军官兵看到月光下的DZ…31A时,还以为是共和国陆军的DZ…31C,所以很多土军官兵根本没有进行抵抗,胆大的转身逃跑,胆小的则干脆缴械投降。
战斗进行到7月2日凌晨,霍梅尼师与阿瓦士师已经突破了土军防线。
对伊朗军队来说,这轮进攻可以说是顺利得不能再顺利了。
正是因为进行得过于顺利,所以霍梅尼师与阿瓦士师没有按照计划,在突破土军防线后进行简短休整,在大部分坦克与战车仅剩下半数弹药的情况下,就向美军防御阵地发起了进攻。
这个时候,裴承毅正在忙着给李东石部署进攻任务。
瓜达尔港时间7月2日4点30分,也就是战场时间(采用的是巴格达时间)2点30分的时候,裴承毅才收到了前线指挥部发来的消息,得知伊朗军队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向美军发动进攻。
此时,已经来不及阻止伊朗军队了。
事实上,在裴承毅收到消息前,袁晨皓就联系了伊朗陆军参谋长,要求霍梅尼师与阿瓦士师立即停下来,别盲目冒进。问题是,伊朗陆军将领给裴承毅面子,不等于给袁晨皓面子,所以没把袁晨皓的警告当回事。
不得不说,傲慢自大,让伊朗军队葬送了大好前程。
第91章 来势汹汹
面对来势汹汹的伊朗装甲部队,布吕歇尔不但没有害怕,反而松了口气。
因为土军边防部队过于颓弱,所以土军防线被突破的时候的时候,布吕歇尔只来的及将1个装甲营与1个机械化步兵营派往北面,加强巴什卡莱方向上的防御。如果杀来的不是伊朗军队,而是共和国陆军的装甲部队,恐怕布吕歇尔根本来不及调整防御部署,在做出抵抗前就被对方歼灭了。
当然,伊朗军队的突然出现,也给布吕歇尔制造了不小的麻烦。
不管怎么说,布吕歇尔只派了2个营北上,而要面对的是2个师。
对布吕歇尔来说,最幸运的莫过于2个伊朗陆军师在突破土军防线之后,没有做任何停留调整,直接杀了过来。如果伊朗军队按照计划进行简短休整,在为坦克战车补充弹药的同时重新部署进攻行动,恐怕布吕歇尔就笑不出来了。不管怎么说,2个装备了SZ…31A与DB…30A的伊朗陆军师绝对有能力吃掉2个美国陆军营。虽然短暂停留会让布吕歇尔获得调整防御部署的时间,但是只要伊朗军队稳打稳扎,先吃掉面前的2个美军营,再一步步的瓦解美军防线,布吕歇尔肯定会输掉全部资本。
不得不说,伊朗当局太渴望获得一次伟大的胜利,从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险。
确认杀来的是伊朗陆军装甲部队之后,布吕歇尔立即联系了2个营的少校营长,命令机械化步兵营在正面防御,装甲营向东机动,等到伊朗装甲部队的进攻受挫之后,从侧面反击,重点攻击霍梅尼师与阿瓦士师的结合部,争取将霍梅尼师隔离出来。也就是说,布吕歇尔打算用反击吃掉对手最强大的装甲师。
当然,2个营的兵力肯定不够。
别说是美军营,就算是共和国陆军的装甲营,也不可能在一场战斗中干掉一个装备了300辆DZ…31A与420辆DB…30A的装甲师。
安排好前线部队之后,布吕歇尔开始动员预备队。
在他看来,如果能够赶在天亮前吃掉霍梅尼师,不但北面的威胁将得到解除,还能迫使对手的南面进攻部队放慢步伐,获得更多时间来调整防御部署。
由此可见,布吕歇尔并不担心正面防御。
事实上,他也没有必要担心正面防御。
美军打防御战的能力是得到全球公认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正面突破过美军防线的只有共和国陆军,而且只有一次,那就是21世纪20年代的半岛战争。除此之外,美军的正面防线从来没有被任何军队打穿过。更重耍的是,在地面作战中,除了拥有超强的空中支援之外,美军往往会在挡住敌人之后发起反击,并且在反击战中打垮敌人,取得最终的胜利。当年的伊朗战争中,伊朗军队从未在正面战斗中击败过美军,甚至没有能够歼灭营级以上的美军作战部队。
虽然今非昔比,布吕歇尔无法指望空中支援,但是他仍然有理由相信,1个机械化步兵营有能力挡住1个伊朗陆军装甲师,至少能坚持几个小时。对他来说,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调整好防御部署。
让布吕歇尔如此自信的,还有美军的反坦克装备。
印度战争中,DZ…31系列主战坦克与DB…30系列步兵战车不但惊艳全球,还引起了美国军方的高度关注。战争期间,CIA就在印度积极活动,希望能够搞到1辆“样车”。虽然直到战争结束,CIA也没能搞到一辆样车,但是也没空手而归,在战争结束前就搞到了一些坦克与战车的装甲碎片。对美国陆军来说,最需要搞清楚的就是DZ…31A与DB…30A的装甲防护性能。
CIA带回去的装甲碎片不但让美国陆军寝食难安,也让美国工业界无地自容。
在2036年底,由美国地面装甲武器委员会(隶属于五角大楼的一个非常设性行政调研机构)与美国钢铁工业协会联合提交给白宫与五角大楼的报告中就明确提到,仿制共和国陆军用在DZ…31系列与DB…30系列上合金装甲不是问题,大概能在数年内拿出性能相当的产品,但是要想大规模生产就几乎不可能了,因为成本很有可能高到让国会的军费预算委员会无法接受。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只有一个,制造合金装甲的几种微量元素都是稀有金属,而且主要控制在共和国的几家资源企业手中。
暂时无法生产合金装甲,不等于美国当局什么也没做。
2037年初,美国陆军就利用巴斯钢铁集团提供的装甲样板,在阿伯丁炮兵试验场进行了秘密测试。
得出的结论让美国陆军的装备官员非常震惊,DZ…31A的正面防护能力肯定超过了2000毫米厚的均质扎制装甲钢,能够抵抗所有反坦克武器的攻击。在加装了附加装甲之后,其侧面防护能力都在1200毫米以上,超过了大部分主战坦克的正面防护能力,哪怕是其后方防护能力都在600毫米左右,超过了除DB…30A之外的所有步兵战车的正面防护能力。
对美国陆军来说,最缺的不是防护好的坦克,而是能够干掉DZ…31A的反坦克武器。
受此影响、该财年度,美国陆军就申请了一笔120亿美元的装备开发与采购费用,与雷声导弹公司、休斯弹药公司等5家企业签署了预研制合同,并且要求5家企业在2037年底之前拿出详细设计方案。
当年年底,美国陆军选择了雷声公司的“高抛弹道高超音速动能攻顶反坦克导弹”。
说简单点,这就是一种用动能战斗部打击坦克顶部装甲的反坦克导弹。以往的攻顶反坦克导弹采用的都是聚能战斗部,虽然金属射流的速度超过了每秒2000米,只要攻击距离合适,能够击穿所有坦克的顶部装甲,但是使用聚能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的飞行速度都不是很快,很难突破全方位主动防御系统,攻击效率非常低。更重要的是,美国陆军在30年代初就研制出了“压电式被动反应装甲”,而这种依靠高压电流来改变装甲形态,从而增强防护能力的被动反应装甲主要就用来对付聚能破甲金属射流,对依靠动能的穿甲弹几乎没有什么影响。毋庸置疑,共和国的主战坦克肯定采用了类似的被动装甲。随着越来越多的反坦克导弹采用动能攻击原理,采用聚能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迟早会被淘汰,因为动能导弹的飞行速度太快,而且单兵携带的反坦克导弹的射程都非常有限、一般在5公里左右,相当于导弹全速飞行2到3秒,所以使用动能战斗部的反坦克导弹很少用攻顶模式,毕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导弹的弹道变化非常有限。
除了这些技术上的限制之外,随着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