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6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得不承认,NSA的情报分析员非常严谨,虽然闭着眼睛都能想到,侦察卫星肯定受到了干扰,但是在拿到证据前,情报分析员并没上报。

也就是说,直到4点50分左右,史塔克才掌握这一情况。

这位跟随杜奇威多年的陆战队员立即命令NSA调整数颗卫星的工作轨道,尽快弄清楚南亚地区的情况。他没有忘记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联系杜奇威。

收到史塔克发来的消息,杜奇威立即吓了一跳。

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不懂技术,所以杜奇威首先想到的就是美国的军事卫星系统遭到了攻击。虽然发生地点在南亚地区,而且按照NSA提供的数据,受干扰区域的中心在伊朗东南部,因此有理由相信,这起事件与伊朗有密切关系,但是杜奇威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作为一个普通国家,伊朗有能力对付美国的侦察卫星。毋庸置疑,在背后下手的肯定是共和国。更重要的是,战争即将爆发,共和国重点对付南亚上空的美国侦察卫星,肯定与裴承毅有关。也就是说,裴承毅已经开始行动了。

做出判断,不等于找到了对策。

站在杜奇威的立场上,就算知道裴承毅马上就要出拳,他也不知道该如何应对。

原因很简单,他根本就不知道裴承毅会向哪个方向出拳。

与NSA的情报分析员一样,虽然杜奇威有一万个理由相信,裴承毅会集中力量打击扎格罗斯山区的土军,争取在地面部队到达前用空中打击瓦解土军的战斗力与抵抗意志,但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杜奇威仍然不敢臆断。

可以说,这种讲求证据的思想早就深入了杜奇威的骨髓。

要知道,在战场上,情况瞬息万变,有的时候必须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做出判断。

在等待更加确切的消息时,杜奇威亲自跟史塔克通了电话,询问详细情况。得知侦察卫星只是在南亚地区上空失灵,在其他地区工作正常后,杜奇威立即意识到,这就是战争即将爆发的信号。

挂断电话后,杜奇威再次向土军发出警告。

虽然土军已经按照杜奇威在3个多小时前发出的警告进入了战备状态,杜奇威再次发出警告的意义并不大,但是杜奇威这么做的目的不是要警告土军,而是要为即将到来的打击推卸责任。

在此之前的几个小时,杜奇威一直在关注土军的行动。

准确的说,是美土联军司令部在关注土军的战备行动,负责此事的参谋每半个小时就会向杜奇威报告一次情况。虽然杜奇威并不指望土军能有惊天表现,但是土军的状态仍然让他惨不忍睹。

到3点30分,土军的前线部队才进入阵地。

实际上,大部分土军作战部队都没部署到位。按照杜奇威派往土军各营级单位的联络军官发回的消息,大部分土军只是象征性的进入战备状态,并没严格按照战备要求做好遭受突然打击的准备。别的不说,半数以上的土军营级部队在4点之后仍然呆在营地里,没有按照要求进入防御阵地。更让美军联络军官感到气愤的是,在他们提出应该尽快进入阵地的要求之后,土军指挥官不但没有采纳,还以土军官兵不能饿着肚皮上战场、尊重土耳其军人的权利等等理由加以拒绝。

总的来说,绝大部分土军官兵压根没有把战争当回事。

当然,这也没什么好指责的。

土军基层部队的这种怠慢情绪与军队的上层人物有很大的关系。早在28日夜间,杜奇威就再三警告土耳其高层、不要对战争抱任何幻想,只要共和国做出战争决定,就能以狂风扫落叶之势打垮土军,但是从总理到总参谋长,土耳其高层没有一个人相信,甚至有人认为杜奇威危言耸听,无非是想让土方交出全部指挥权,好让土军成为美军攻打伊拉克与伊朗的开路先锋。

导致土耳其高层麻痹大意的原因并不复杂,那就是敌人还在万里之外。

虽然共和国当局正在积极为战争做准备,但是在杜奇威连番警告的时候,共和国的军事部署却没有这么积极果断。到28日夜间,距离土耳其最近的共和国陆军作战部队还在伊拉克西部的沙漠里面,而距离土耳其最近的共和国海军舰队还在波斯湾,共和国空军的作战部队则远在巴基斯坦。

在土耳其高层眼里,这绝对不是针对土耳其的进攻部署。

为了让总理安心,土耳其总参谋长不但亲口做出保证,还做了分析,即共和国要想发动进攻,首先就得集中航空兵,而在海湾活动的三支航母战斗群无法为地面部队提供足够的空中支援,如果共和国的地面部队在没有空中支援与空中掩护的情况下发起进攻,不但别想突破土军设在东南山区内的防线,还将遭到土耳其空军的迎头痛击。因此土军总参谋长断定,只要共和国没有向前线部署航空兵,战争就不会爆发。

受此影响,土耳其总理自然不会把杜奇威的话放在心上。

再次收到杜奇威的警告,土耳其当局仍然没有当回事。在他们看来,敌人还在几千公里之外,完全没有必要为本土安全担心。

既然土军不把杜奇威当回事,杜奇威自然不会把土军当回事。

等待进一步的消息时,杜奇威开始考虑一个非常关键、也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即要不要把两个旅的先头部队派往土耳其东南部地区。

可以说,这两个来自欧洲军团的旅在前期战斗中扮演着非常关键的角色。

如果别无选择,必须用美军去堵枪眼的话,那么杜奇威就得放弃在叙利亚北部地区的迂回进攻行动,把重点放在南方战场上,集中兵力从戈兰高地向大马士革进军,在叙利亚的广袤沙漠中与共和国陆军打一场规模浩大的消耗战。

这也正是杜奇威一直在努力避免出现的情况。不是美军打不起消耗战,而是美国承受不起消耗战。虽然美国多家情报机构都提供了足够准确的情报,即现在的共和国已经不是20年前的共和国,受青壮年人口急剧减少的影响,国家的战争承受能力大不如前,绝对不可能像半岛战争那样,用上万官兵的生命换取一场惨烈胜利,但是杜奇威更有理由相信,在民族文化等影响下,美国肯定会在共和国之前退却。

不能打消耗战,就得集中优势兵力。

问题是,土军不能指望,情况不会好到哪里去。

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杜奇威必须站在裴承毅的位置上来考虑问题。

裴承毅肯定清楚土军的情况,知道土军是软肋,是突破口。虽然裴承毅没有理由在扎格罗斯山区投入重兵,甚至不应该把土耳其当成重点打击对象,不然他也不会把第一支地面部队放在挨着叙利亚的沙漠里面,但是杜奇威有理由相信,裴承毅会在土耳其身上打开整场战争的突破口,利用土耳其来拖垮对手。

换个位置,杜奇威也会这么做。

说准确点,在土军没什么好指望的情况下,裴承毅只需要在北面投入1个战斗单位就能取得不错的效果。就算裴承毅没有足够的兵力,他也会在部队上做文章。比如让最凶悍的第一战斗单位去北面,把第九战斗单位与第二战斗单位派往叙利亚,而让还没有到达战区的第十战斗单位当替补。在此情况下,土军几乎不可能挡住第一战斗单位的犀利进攻,就算不会土崩瓦解,也会被打得千疮百孔。

到这个时候,如果杜奇威仍然没有作为,裴承毅就将掌握绝对主动权。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杜奇威几乎不敢去想。

要知道,作为一个干掉了韩国、打垮了印度的战争专家,裴承毅肯定不会对土耳其当局手软。因为共和国国家元首已经获得了战争授权,而且共和国没有相关法律约束军队在战场上的作战行动,所以在各件允许,也就是不会付出更大的战争代价的情况下,裴承毅肯定会一干到底,直接向安卡拉进军,把土耳其变成第二个韩国、或者第二个印度。在此结局下,土耳其能够成为第二个印度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共和国当局是以解决库尔德人问题来对付土耳其的,因此在推翻土政权后,共和国当局肯定会把附近的库尔德人全部转往土耳其,让土耳其陷入战乱之中,甚至借此机会肢解土耳其。当年,共和国为了独霸17亿人的巨大市场,没有肢解印度,并不等于不会对一个仅有几千万人的国家下狠手。

走到这一步,就算南面的战斗对美国极端有利,即美军推翻了叙利亚政权、甚至推翻了伊拉克政权,获胜的也不是美国。

也就是说,绝对不能让土耳其政权完蛋。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得想办法堵住土耳其本土东南方向上的漏洞,也就得投入最先到达战区的2个旅,等于把之前的作战部署全盘否决掉。

毫无疑问,对杜奇威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选择。

不管是谁,面对这样的选择,都会有所迟疑。

5点30分刚过,史塔克发来了确切消息,侦察卫星确实受到了干扰,而且干扰源应该在伊朗东部卢特荒漠南部的某一地区,距离巴基斯坦不会超过100公里,距离瓜达尔港不会超过500公里。受干扰影响,美国的侦察卫星无法及时掌握巴基斯坦南部地区与伊朗东南部地区大约50处军事基地的详细情况,这其中就包括了共和国在南亚地区最大的航空站,以及大约10个能够部署战术航空兵的空军基地。

NSA给出的结论很直接,依靠这10多个基地,能够部署500架以上的战术战斗机。

因为时间紧迫,所以NSA没有给出更加详细的分析结果,比如第一轮轰炸行动最快能够在什么时候开始,但是史塔克没有忽视这件事情,按照他的说法,干扰应该在4点前就开始了,如果共和国空军已经提前完成了部署,由第一批战术战斗机投下的炸弹将在6点之前落下。哪怕共和国空军没有提前进行战术部署,而是在干扰开始之后才开始进行部署,由战略航空兵、或者部署在国内的战术航空兵担任第一轮打击任务,由部署在前线的加油机提供支援,那么第一轮轰炸将在7点开始。因为在此之前好几天,共和国空军利用与伊拉克进行联合演习的机会,对部署在南亚战区内的支援航空兵进行了调整,而大部分运输机都可以改装成加油机,所以有理由相信,裴承毅会采用后一种战术,即动用部署在国内的作战飞机执行最初的打击任务。

事实上,史塔克的判断很快就能得到证明,因为离6点还有不到半个小时。

对杜奇威来说,这半个小时可以做很多事情,比如联系布吕歇尔,让这位自杜奇威之后,美军中最有野心、也是最有才华的将军发挥更大的作用。

不管怎么说,杜奇威不能忽视一件事情,那就是建议提前向土耳其部署2个旅的就是布吕歇尔中将。在布吕歇尔提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杜奇威还把重点放在以色列,认为面向戈兰高地的战斗至关重要。虽然现在看来,杜奇威的判断并没错,但是布吕歇尔能够提出截然不同的想法,并且坚持己见,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了。更重要的是,正是布吕歇尔的坚持,让杜奇威决定在投送陆战队之前,把2个陆军旅送到了土耳其(因为希腊不肯为前往土耳其的美军提供便利,所以美军只能走海路)。

正是如此,早在6月初,也就是库尔德人问题激化的是时候,杜奇威就给布吕歇尔打了预防针,在必要的情况下,这位欧洲军团的司令官必须放下架子,以前线指挥官的身份指挥2个陆军旅作战。因为第1装甲师与第3步兵师均是布吕歇尔手下的部队,而且是他搞改革试点的部队,所以陆军中将没有拒绝杜奇威的要求,而是欣然答应了下来。事实上,布吕歇尔提出向土耳其派遣2个陆军旅,就是希望在这场战争中获的表演机会,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通话只用了10分钟,杜奇威只下达了一条命令,即做好战斗准备。

对杜奇威来说,唯一能够指望的,就是布吕歇尔将军搞的改革没有白费,能够在战场上收到成效。说直接点,就是2个陆军旅能够赶在共和国陆军第一战斗部队之前到达土耳其东南地区,并且在土军的屁股后面设置防线。

非常幸运的是,情况对美军更有利。因为部署在伊斯肯德伦的美军距离哈卡里只有500多公里,路程不到800公里,而部署在巴基斯坦俾路支省的第一战斗部队距离哈卡里有1200公里,路程超过了2000公里。虽然这支由共和国头号猛将指挥的地面部队的突击能力举世无双,但是在这场不公平的赛跑中,没有理由跑在美军的前面。

杜奇威只需要担心一个问题,那就是裴承毅会不会针对美军,炸断从伊斯肯德伦到哈卡里的所有桥粱。正是如此,在向布吕歇尔下达命令的时候,杜奇威不但要求尽量多带一些工程桥粱,还明确无误的要求必须在24小时之内到达哈卡里,并且部署好防线。为了减轻布吕歇尔的压力,杜奇威保证在12小时之内为其提供全面的战区信息。

这确实是一场不公平的赛跑。

美军只需要行军800公里,而凌云霄的第一战斗单位需要行军2000公里!

第72章 极限行军

虽然受干扰系统“无差别”干扰影响,所有从干扰范围内经过的侦察卫星都会完全失灵,但是共和国军事侦察卫星重点监视的区域并不在干扰范围内,所以受到的影响远没有对手那么大。

按照裴承毅的要求,从29日凌晨开始,军情局控制的侦察卫星就重点监视部署在土耳其哈塔伊省的2个美国陆军旅。虽然不明白距离战场还有几百公里的美军有何意义,刘晓宾仍然按照裴承毅的要求调整了卫星轨道,保证每30分钟就有一组卫星(由1颗可见光成相侦察卫星、1颗红外成相侦察卫星与1颗雷达成相侦察卫星组成,虽然可以把3颗卫星的功能集中在1颗卫星上,还能有效降低成本,但是高度集中降低了卫星系统的生存能力,所以采用3颗小型卫星来提高生存概率)从土耳其南部地区上空通过,对哈塔伊省的数个美军基地进行拍照侦察。

从凌晨4点开始,军情局就每30分钟递交一份侦察报告。

情报将首先由负责情报工作的参谋处理,如果没有有价值的信息,情报参谋就会在送交给东方闻的情报简报中做出说明,如果有高价值信息,情报参谋在向东方闻汇报情况的同时会把情报直接送到裴承毅的手上。

这么安排,主要就是减轻了裴承毅的工作负担,让他不用为无价值的事情操心。

近2个小时,军情局发来的前3份情报都没有多少价值,情报参谋只向东方闻汇报了情况,没有打扰裴承毅。

直到6点过,收到军情局发来的第四份情报后,情报参谋立即去了裴承毅的办公室。

“让军情局尽快给我们一份更加详细的报告。”

听到裴承毅的吩咐,情报参谋没有耽搁,立即转身离去。

这时,裴承毅的目光已经落到了那份附带有数字图片的美军动向情报上。

与杜奇威遇到的问题一样,裴承毅必须在情报不是很充足的情况下做出判断,并且调整军事部署。

在军情局发来情桔报中,只提到驻扎在伊斯肯德伦的美国陆军部队的活动变得更加频繁,出现了战斗准备的迹象,比如装甲旅的重型主战装备正在进行试车,后勤部队将合库里的物资装上运输车辆。总而言之,这些迹象表明,美军刚刚收到了命令,正在为离开驻地做准备。

问题就在这里,美军将去哪里?

杜奇威需要猜测裴承毅的战术安排,裴承毅也要猜测杜奇威的战术部署。

2个美国陆军旅到达伊斯肯德伦的时候,裴承毅就意识到,杜奇威打算用这2个旅实现三两拨千斤的战役企图,在战前会议上点明了这个问题,即用2个旅牵制住进入叙利亚的第二战斗部队,然后用2个陆战师协助以军攻打由第九战斗单位与叙军驻守的南部防线,或者用1个陆战师从侧翼包抄,争取在土军被第一战斗单位打垮之前干掉叙利亚,迫使对手把重点放在南面,以围魏救赵的方式帮助土耳其度过难关。

这是非常简单,也非常直接的战术。

事实上,越简单直接的战术,越难对付。

如果杜奇威耍掉小手段,裴承毅还会轻松一点。在杜奇威决定凭实力说话的时候,裴承毅也只能凭实力说话,没有别的选择。

正是如此,在重新规划作战行动的时候,裴承毅不得不回到原来的思路上来,即采用北攻南守的策略,暂时不在南面发起进攻,把重兵放在北面,争取在战争开始后就迫使美军把主力送入土耳其东南的崇山峻岭之中。

出于这一部署,裴承毅首先认为杜奇威做出了最直接的反应。

也就是说,2个美国陆军旅将被派往土耳其东南地区。

与杜奇威不一样的是,裴承毅非常相信直觉。准确的说,在没有其他选择时,他会相信直觉。

针对这个第一判断,裴承毅大致分析了一下情况。

在5点30分收到的情报中,美军并没异常举动,也就是说,美军是在5点30分之后才开始做出发准备的。按照军情局的说法,干扰系统不会对美国的军事侦察卫星造成永久性损伤,不会留下任何证据,因此NSA能在数个小时内确定侦察卫星受到干扰,然后大致推算出干扰源的位置。

虽然军情局没有提到NSA能以多快的速度确定干扰源的准确位置,但是裴承毅有理由相信,杜奇威已经知道了这一情况。也就是说,杜奇威很有可能在得知侦察卫星系统受到干扰之后不久就做出了让2个旅动身的准备。因为干扰源在伊朗东南地区,所以杜奇威有理由相信,部署在巴伊交界地带的第一战斗单位已经出发,正在开赴战场。

只要杜奇威对第一战斗单位与凌云霄有点了解,就不会对土军抱太大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第二战斗单位已经到达巴士拉,就差离船登岸了,所以让2个陆军旅攻入叙利亚的意义并不大,起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杜奇威没有别的选择,只能让2个陆军旅迅速向东转移,争取赶在第一战斗单位到达前组织好防线。

做出这一判断后,裴承毅把杨少勇叫了过来,询问了第一战斗单位的情况。

此时,凌云霄中将指挥的第一战斗单位已经进入伊朗境内,正在开往伊朗西北地区的途中。

干扰开始后,第一战斗单位就按照计划陆续越过巴伊边境。

第一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在伊朗边境重镇库哈克集结完毕之后,凌云霄就亲自率领这支仅有1200人的部队出发了。在沿途伊军的配合下,仅仅2个小时,第一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就到达了25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