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庆肯定不主张肢解印度,而会竭尽全力的削弱印度中央政府的统治力,使印度成为一个名义上实施联邦制的紧密邦联。二是出于印度的特殊国情,即少数民族占了人口总数一半以上,几乎每个少数民族都想获得自治权、甚至希望独立,从稳定印度社会局势来看,王元庆也会优先考虑印度少数民族,推行联邦制。联邦制与邦联制结合在一起,必然导致印度的中央政权控制不住地方政权,从而无法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
军情局在印度做的事情,实际上就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从这个角度出发,别说半年,4个月都够了。
原因很简单,美国肯定不愿意看到印度成为一个松散的印度,一个再也没有威胁的印度。从美国的利益出发,只有一个团结的印度,一个能够集中17亿人的印度,才能对共和国构成威胁,从而帮助美国牵制共和国。
虽然可以肯定,大部分印度斯坦人都会支持美国的主张,再次将整个印度统一到以印度斯坦族为核心的中央政府内,但是几乎所有少数民族都不会同意这一主张,特别是在共和国拿出足够的诚意,让他们尝到了自治的好处之后,更会坚决抵制中央集权。在此情况下举行大选,半数以上的印度人会把选票投给印度临时政府。
半年时间,足够印度少数民族尝到自治的好处了。
由此可见,王元庆的整个部署是一环扣一环,没有半点破绽。
当然,这类战略上的博弈几乎没有秘密可言,只需要换位思考,任何聪明一点的政治家都能猜透对方的心思。从美国的政策上也能看出,萨利文是步步为营,每次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做出让步。欧盟的情况差不多,没有得到好处,绝对不会让步,只要得到了想要的东西,马上就会转移战线。
在没有秘密可言的情况下,莫斯科首脑会晤肯定不会一团和气。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马德里四方外长会晤只是“印度博弈”的热身赛,最有发言权的4个国家与地区已经摸清了对方的底牌。
现在的问题是,4个国家与地区的首脑能不能在莫斯科取得更大的成果。
10月23日之前,王元庆不抱多大希望,在他看来,莫斯科首脑会晤最多把马德里外长会晤的成果落实。
直到动身前往莫斯科之前几个小时,一条消息才改变了王元庆的看法。
第182章 美国企业的滑铁卢
与闹的轰轰烈烈的四方会晤相比,共和国与美国商界的谈判显得非常“平静”。
商界谈判讲的是利益,而且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双方政府牵线搭桥之后,谈判就变成了双方商界的直接对话。与国家谈判不同,商界谈判有商界的规则,讲的不是“利益对等”原则,而是“有效利益”原则。简单的说,国家博弈基本上是“零和游戏”,而商界博弈一般都会产生“共赢”或“共输”的结果。
毫无疑问,商界谈判比国家间谈判还要复杂。
共和国商界代表团由来自数十个行业、数百个产业的数千名业界精英组成,其中不乏“三坚集团”、“中重集团”、“中航集团”、“叶宏集团”这样的大企业,虽然蔺彦博、李成文与叶永畿等人因年纪、健康等等原因并没参加谈判,但是各大企业都派出了主管人员或者董事会的大股东。美国商界代表团的规模也不小,总共派了近3000人参加谈判,其中包括波音公司、福特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沃尔马公司、美孚埃克森公司(原先为美国最大的石油公司,现在是美国最大的能源公司,主要从事核电站建设、电网建设、电力供应设备制造等行业)等大企业的数百名代表。
可以说,商界谈判的火药味更浓。
谈判开始之后,双方的企业就在各个行业内“捉对厮杀”。
以“三坚集团”与“美孚埃克森公司”的谈判为例,谈判开始的时候,美孚为其在印度的38座核电站(裂变核电站)、占印度国内总份额21%的电网、占印度国内总份额37%的供电站、以及相关设施开出了21850亿美元的天价,三坚集团则只给出了区区500亿美元的收购价,而且只支付25%的现金,其他75%用三坚集团在海外控制的矿产进行交换。如果在正常情况下,这么大的差价,双方根本就别谈了。当然,这不是正常情况,所以双方还得谈下去。
既然要谈,就得拿出让对方让步的筹码。
美孚公司一直坚持其在印度的市场份额,这一无形资产占到了其开价的50%。毫无疑问,三坚集团根本不承认美孚公司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印度已经不是战前的印度,如果三坚集团不购买美孚公司在印度的资产,其所谓的“无形资产”将变得一文不值。
针对这一情况,美孚公司首先找到了叶宏集团。
严格说来,三坚集团属于资源开发类集团,主要从事各类矿产的开发工作,除了在开采稀土矿方面与能源有些关系之外,根本没有涉足能源行业。当初蔺彦博投资开办的复合蓄电池生产厂并不在三坚集团名下,而是独立公司。共和国民营能源企业中,叶宏集团才是真正的行业老大,主要从事核电站建设、电网建设、电动设备生产、电力枝术开发、电子设备生产等行业。
按理说,最有资格收购美孚在印资产的不是三坚集团,而是叶宏集团。
那么,为什么与美孚谈的是三坚集团,而不是叶宏集团呢?
这里涉及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那就是垄断。
从2030年开始,叶宏集团就一直在应付垄断起诉,至今还被3件垄断官司缠着,如果打输了这3起官司,叶宏集团很有可能被肢解成数家小公司,或者赔付上万亿元的惩罚性罚款,不管是哪种结果,叶宏集团都将大伤元气。叶宏集团没有与美孚公司接触,就是想摆脱垄断名声。更重更的是,如果三坚集团成功收购美孚在印资产,就将一跃成为与叶宏集团旗鼓相当的能源企业,从而使叶宏集团彻底摆脱反垄断起诉,打赢3场不能输的官司。在此情况下,叶永畿怎么可能对美孚公司在印资产感兴趣呢?再说了,三坚集团实力雄厚,叶永畿与蔺彦博的关系又非同一般,就算三坚集团没有拿到美孚在印资产,凭惜其在资源开发,特别是稀有矿产开发方面的雄厚功底,进军能源产业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在明知道无法阻止三坚集团进军能源产业的情况下,叶永畿为什么要跟蔺彦博对着干呢?
在叶宏集团碰壁之后,美孚公司又联系了几家共和国的能源企业。
毫无疑问,美孚公司不可能有任何收获。
这不是没有组织的谈判,共和国企业早就抱成一团。根据后来透露的消息,在与美国企业谈判之前,在蔺彦博、李成文与叶永畿的主持下,上百家共和国企业在私下签订了一份“君子协议”,以争取共同利益为首要目的,如果为了维护共同利益,而导致某些企业在谈判中吃了亏,赢利企业都得与亏损企业共享利益。
当然,谁也不能否认,美国企业没有类似的“君子协议”。
在双方都拧成一股绳的情况下,拼的就是耐心与意志。
显然,耐心与意志都不在美国企业那一边。
与美孚接触的时候,三坚集团的谈判代表蔺慕勋就明确无误的提到,美孚公司在印资产都是负资产,如果与三坚集团谈崩,最终别想得到任何好处。
蔺慕勋没有说谎,美孚公司确实别想得到任何好处。
别的不说,战后的印度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没人说得准,如果印度临时政府坚持鲁拉贾帕尼的国有政策,美孚集团的在印资产就将被全部没收,不管是无形资产,还是有形资产最终都将化为泡影。
当然,美孚公司还得考虑一个问题,即三坚集团与共和国军方的关系。
虽然三坚集团没有参与军火生产,也没有插足军工领域,但是谁也不敢小看三坚集团与共和国军队的关系。首先是三坚集团是共和国最大的资源开发商,军事工业绝对离不开资源,共和国军队的大部分对外战争也与资源有关;其次是三坚集团曾经多次为共和国军队提供资金援助,当年蔺彦博回国的时候,就“赠送”了数百亿美元,蔺彦博也因此与共和国军队高层保持了良好关系;三是由蔺彦博的女儿蔺慕华执掌的“中重集团”是共和国规模最大的军火企业,而蔺彦博是该企业的大股东。
毫无疑问,以三坚集团与共和国军队的关系,美孚公司在印资产更加得不到保证。
别的不说,如果谈崩了,共和国军队肯定会非常乐意炸掉美孚公司的设施,为印度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仅此一项,就让美孚公可在印资严缩水60%。
当然,到了这一步,双方开出的价码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重新与三坚集团谈判后,美孚公司答应不计算无形资产与已经被破坏的资产,只计算现有资产。蔺慕勋当然不会接受这样的谈判条件,原因很简单,美孚公司在印度的大部分资产实际上已经没有商业价值了。
以33座核电站为例,共和国对印度核武器进行战略轰炸,肯定会在战后拆除印度的所有裂变核电站。为了满足印度经济发展与民众生活对电力的需求,共和国肯定会在印度修建可控聚变核电站。也就是说,美孚公司的那33座核电站根本不能算成资产。用蔺慕勋的话来说,三坚集团接手之后,还要花费巨额资金将其拆除,所以不应该由三坚集团从美孚公司手里购买,反而应该由美孚公司向三坚集团支付拆除费用,当然,考虑到实际情况,三坚集团并不打算收这笔钱。
仅此一项,又让美孚公司在印资产减少了大约3000亿美元。
除了核电站,美孚公司一直坚持价格的电网也被蔺慕勋驳得一文不值。
按照蔺慕勋在谈判中提出的理由,美孚公司在印修建的电网没有任何前瞻性。当初以非常低的价格拿下电网建设合同,本身就是为了在今后的营运、维护与拓展中赚钱。也就是说,美孚公司在印度的电网存在很多问题,比如输送能力仅能满足5年的发展需要,日常维护费用高昂等等。在最重要的营运方面,因为印度政权变更,所以美孚公司的垄断经营地位已经不复存在。更重要的是,印度很有可能在战后建立统一的国家电网管理公司,各电力供应商只负责为客户提供电力,而不承担电网的建设与维护工作。也就是说,美孚公司在印度电网领域的营运权也没有了。虽然蔺慕勋也承认,三坚集团买下美孚公司在印度的电网设施之后,能够转手卖给印度政府、或者印度政府的国家电网公司,从中牟利,但是能够获得的利润非常有限。蔺慕勋对此的看法很简单,如果美孚公司认为三坚集团的开价太低,完令可以把电网拆出来,单独卖给印度政府。
毫无疑问,美孚公司并不打算与印度政府接触,因为印度政府根本不会与美孚谈判。
如此一来,美孚公司为印度电网开出的价格由2500亿美元减少到了150亿美元。
在三坚集团提出的500亿美元总采购额中,另外350亿美元就是美孚公司在印度开办的14家电力设备与电子设备制造企业的购买款项。
不得不承认,美孚公司是众多美国企业中比较幸运的一个。
因为印度的电子产业中心在海得巴拉与班加罗尔,也就是印度南部地区,所以战争爆发的时候,美孚在印企业并不存在南迁的问题,即便被印度政府征收,也没有因为工业大转移而受到严重破坏。更重要的是,谈判开始的时候,印度南部地区基本上还在海得巴拉政权的控制之中,大部分工业没有遭到重点轰炸。
正是如此,三坚集团才开出了500亿美元的“天价”。
当然,这个天价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14家企业的基础设施与生产设备不能受到严重破坏。根据这一点,蔺慕勋才提出,三坚集团只能以海外矿业资产支付75%,也就是375亿美元的款项。只要前提条件不成立,三坚集团随时可以撕毁合同。
对这一要求,美孚公司完全无法接受。
在美孚看来,主要问题不在他们身上,毕竟战争是“不可抵抗因素”,既然三坚集团愿意购买美孚在印产业,就应该承担相关风险。
当然,美孚的这一说法并不成立,因为这不是纯正的商业谈判。
谈到最后,双方达成了一份基本协议,即因战争造成的破坏,根据实际情况决定由谁承担责任。
简单的说,如果是共和国军队炸掉了美孚在印工厂,三坚集团仍然得按照谈判价格支付购买款项,如果是印度军队破坏了美孚在印工厂,则由美乎公司承担。
可以说,这个款项非常公平。
确定了关键问题后,双方对“一揽子收购价格”进行了最后的较量。
最终,三坚集团以175亿美元的现金、以及350亿美元的矿业资产收购美孚公司所有在印资产。
“让利”25亿美元,完全在三坚集团的预料范围之内。
事实上,谈判开始之前,蔺彦博只要求在750亿美元之内收购美孚在印资产。而按照蔺彦博的承诺,每少付1亿美元,蔺慕勋等谈判人员就将获得1000万美元的提成,其中蔺慕勋占50%。也就是说,在少付了225亿美元的情况下,蔺慕勋能够拿到11。25亿美元的高额“奖金”,参与谈判的18名三坚集团高层每人能够分到6250万美元。母庸置疑,为了这么多的奖金,蔺慕勋与谈判人员肯定会拼命。
当然,美孚与三坚的谈判很有代表性。
作为最先签署的“双边合同”,美孚在谈判中大举让步之后,对其他美国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谁都不能否认美孚在美国的地位,更不能否认美孚与美国国会、美国国务院、甚至与白宫的密切关系。在众多参与谈判的美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看来,美孚几乎以“跳楼价”的方式甩卖在印资产,不是说美孚的在印资产没有价值,而是有特别的含义。准确的说,就是美孚有内幕消息,知道拖下去没有好处。
连美孚这样的超级企业都让步了,其他美国企业还能怎么样?
当然,也有不怕邪的。
紧随美孚之后,福特公司与吉庆公司签署了购买协议,将其在印的5家合资汽车生产厂、38家汽车零备件生产厂、22家汽车设备供应企业(主要从事汽车设备进口贸易)、以及由2378家连锁销售店组成的汽车产销网络以195亿美元的价格出售给了吉庆公司,并且与吉庆公司达成了相关协议,即印度政府造成的破坏由福特公司承担。
所谓兵败如山倒。
美孚与福特“投降”之后,之前还在积极争取的波音、英特尔、IBM、微软、沃尔马等美国大企业迅速转向,陆续与共和国企业签署了相似的合同。
大方向已定,美国中小企业就只能加快“逃亡”了。
到10月23日,除了与军火相关的谈判工作还没有完成之外,共和国企业已经与美国企业签署了1854份合同,以大约2128亿美元的总价收购了绝大部分美国企业在印资产,基本上完成了谈判工作。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足以记入史册的谈判。
虽然用美国新闻媒体的话来说,美国企业在印度遭遇了“滑铁卢”,不但赔掉了数十万亿美元的资产,还首次集体“战败”,但是结果远没有美国新闻媒体说得那么严重,从某种角度看,这甚至救了绝大部分美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别的不说,战争爆发后,那些主要业务在印度的美国中小企业就陷入了困境,不但导致数十万美国人失业,还产生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如果没有共和国企业提供的数百亿美元的“援助”,上千家美国小企业将在年内破产,受债务危机影响,还会有数千家美国中小企业破产,并且导致上百万美国人失业。可以说,对绝大部分美国中小企业来说,不管谈下来的合同有多少钱,都是让他们能够维持经营的救命钱。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共和国企业也没有吃亏。如果没有收购美国企业在印资产,而由共和国企业从头做起的话,投入的肯定不是2128亿美元,就算投资额不会增加10倍,也会增加5倍以上。
可以说,这就是商业谈判的奥秘所在。
只要双方都有诚意,最终都能从中获得好处,差别只是谁的好处更多一些,而谈判也只是争取更多的好处。
毫无疑问,共和国企业获得的好处明显超过了美国企业。
经济上的利益不说,由此带来的心理影响,还有对两国政府政策的影响,就足够让王元庆心安理得的前往莫斯科了。
美国政府背后是哪些人?白痴都知道,美国政府就是美国企业的代言人。
因为三坚集团在与美孚集团的谈判中大获全胜,为后面的谈判提供了“范本”,所以所有合同中都明确规定,由印度政府(海得巴拉政权)导致的损坏,将由美国企业承担一切责任。为此,合同签署之后,共和国企业只支付了10%到50%的款项,等到战争结束后,再由损伤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支付剩余款项,以及支付多少剩余款项。
仅此一点,就足以决定莫斯科谈判的“主旋律”。
布兰迪诺再牛、美国国会再牛,也不敢拿美国企业的利益儿戏吧!
第183章 分蛋糕
10月24日,莫斯科,克里姆林宫。
极尽奢华的晚宴无处不在展现主人的好客与豪爽,在金发美女的带领下,各国元首与随从陆续入席。千万别小看那些容貌娇美、身材婀娜的金发美女,她们都是俄罗斯内务情报部(前身就是鼎鼎大名的KGB)的高级特工。
晚宴安全按照俄罗斯的传统举行,主宾在一起,陪宾在一起。
入座后,王元庆朝对面的布兰迪诺看了过去。
俄罗斯总统也算是用了心,因为主宾席为长条桌,所以按照共和国的礼仪,俄罗斯总统坐在正首主席上,王元庆与布兰迪诺分别坐在左侧与右侧的客席上,代表欧盟参加首脑会晤的法国总统偌旺斯坐在下首的末席上。如此一来,王元庆与布兰迪诺正好面对面。当然,按照俄罗斯的礼仪,并没有什么主席、客席与末席之分。如此安排,也是俄罗斯总统的另外一番心意。
宴会正式开始,俄罗斯总统先首先致辞,希望四方首脑会晤取得圆满成功,接下来王元庆、布兰迪诺与偌旺斯分别致辞,均希望四方首脑会晤取得圆满成功。
4位元首的致辞,已经预示四方首脑会晤不会太轻松。
说实话,王元庆对俄罗斯风味没有多少兴趣,就算面对一大盘正宗的鱼子酱,也提不起半点胃口。不是王元庆的胃口不好,而是这么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