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娱乐之最强大脑-第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我也是这种看法,”潇潇说完后愣了一下,然后将书放回书架,又打开了一本崭新的书籍,是华国著名作家冯天的《落日》,她试探道:“《落日》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

    李凡走进书房,递给潇潇一杯茶水,道:“那个杨寡妇。”

    “为什么是这个全书只露了一次脸的人物?”

    “因为她那句话啊,‘凭什么男人三妻四妾合理合法,俺搞个老头儿你们乱嚼舌根子,老娘卖身赚钱,不依不靠,不坑不骗,比你们这些满口礼仪道德的贵妇人,背地里——’呃,下边的脏话我就不说了。”

    潇潇放回《落日》,又看到了另外一本书,道:“《烽烟起》中你最喜欢哪场战役?”

    ……

    “张晓菲这个人物你怎么看?”

    ……

    “《天录》中我最喜欢的桥段就是老三和孔二爷围棋博弈那段,你呢?”

    ……

    10分钟后,潇潇看了看那整齐的书架,干净的书籍,总算明白了,人和人之间还是别相互比较的好。

    潇潇又翻起了那本练字本,道:“你这字非常不错,你喜欢《锦瑟》这首诗?”

    “嗯,一直在研究,读不懂。”

    “哟,还有你读不懂的时候呢?也是,这首诗从古至今也没有个定论!”

    李凡感叹道:“有些文字,要等到岁月堆叠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看懂,有些事情,也要等到生命有了一定的厚度才可以厘清。但这首诗,则是每过一段时间都有新的感悟,没有个定论。古往今来对这首诗的解读太多了。”

    潇潇道:“古往今来解读这首诗的作品不下数百,解读的派别多达十余种,晚唐以来留有姓名的解家就达百位以上,包括刘克庄、苏东坡、黄庭坚、元好问、纪晓岚等等,各有解法,《锦瑟》算是千古一谜了。”

    李凡开始吐槽:“但是国文教材上一定要给它定出一个标准的立意,考试也一定要按照标准答案走,你说是不是脑残,我就纳闷儿了,搞教育的都是精神病啊?要统一人们思想?你要不按照标准答案来,你就得不了分!就算你是苏东坡在世也不行!”

    这话音刚落,客厅传来声音,“谁说搞教育的都是精神病啊?”

    李凡几步走出书房,挠头道:“我说的是搞教育的都是精英,您听错了,精英好!”

    随着小玲老师的到来,关于《锦瑟》的讨论彻底掀开了锅。

    小玲老师是“令狐青衣说”的坚定支持者,而潇潇是苏轼一派的,李凡则是多面派。

    李凡:“你要说《锦瑟》诗就是一首咏弹瑟的诗歌作品,其实也可以理解,毕竟锦瑟这种乐器,有“适、怨、清、和”四种乐音。但是呢,李商隐和令狐楚的特殊关系……”

    潇潇:“等一下,你到底是哪派的?”

    李凡:“我哪派也不是,任何一派都有自己的说辞和道理,但都有解释不通甚至自相矛盾之处,我觉得啊,这首诗就好比《格尔尼丹》这幅画。”

    小玲老师大感意外,“你还懂画?”

    “不会画,但爱瞎分析,你们稍等!”

    李凡说完,打开书桌抽屉,里面满满的都是一卷卷的画作,李凡翻了翻,抽出一个,见两位女士盯着抽屉细看,李凡笑道:“网购的,卷在一起,是不是像搞收藏那么一回儿事儿?”

    两位女士齐翻白眼。

    展开这副赝品,李凡道:“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打破了里和外、现实与虚渺的对立关系,建立起了一种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和《锦瑟》的理念是相通的……画作是没有声音的,诗作也同样如此,当落笔成文的那一刻,诗歌便成为了凝滞的语言……这副画作的艺术创作理念和锦瑟这首诗是高度契合的。”

    ……

    这一晚上,三个人聊文学聊到了2点多钟才休息,李凡在书房的沙发上将就了一夜。

    而潇潇则在梦中思考着那副高娜的《格尔尼丹》和李商隐的《锦瑟》。

    第二天晚上放学,萌萌也来到了李凡的新家,四人凑齐后,大家就不在谈论诗歌文学了。

    客厅桌子上哗啦啦直响。

    “吃!”

    “吃什么吃,我碰!”

    “碰什么碰?我胡了!”

第114章 演讲与特招生() 
4月15号,19中学大礼堂,几千学子座无虚席,潇潇的演讲开始了。

    作为朋友,李凡是应该好好听人家讲座的,但是,昨天晚上打麻将时间太晚,他又是那种天生不能熬夜的人,于是乎,就难以抑制地睡着了,还睡得很香。

    潇潇在台上漫步,讲着近现代诗歌的发展史,又谈到欧洲文化对华国诗歌的重大影响,文采飞扬,学识渊博,让众学子纷纷倾慕。

    潇潇的演讲向来是漫谈式的,根本不用稿子,但整个演讲逻辑性又很强,是围着几个中心进行的。

    潇潇:“我有个朋友说,诗人分为三流,三流诗人堆辞藻,二流诗人求意境,一流诗人追本心。我问他这个‘本心’是什么,参天悟地么?还是感悟生命?还是追索哲思?然后他说:‘你猜!’”

    现场笑声起。

    “但我今天不想猜了,还是希望我那个朋友帮我解释一下。”

    大家一齐看向主席台上各位校领导和嘉宾,不知道是哪位。

    潇潇目光往台下学生群里一扫,见李凡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叹了口气道:“算了,我这位朋友觉得我的演讲太无聊,睡着了。”

    睡着了?牛犇犇恍然大悟,这不是说李凡呢嘛,他刚要叫醒李凡,台上的潇潇道:“不用叫醒他,他估计做梦还向我们要帐呢!”

    潇潇继续道:“他醒后告诉他,其实有时候打麻将记牌真的好讨厌,还分析牌局,这样的人是容易没有女性牌友的。”

    现场笑声再起。

    “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现代诗歌究竟要从古典诗词中借鉴什么,又要摒弃什么。今天我们谈一谈在座所有同学都背得滚瓜烂熟的一首经典古诗——《锦瑟》,再谈《锦瑟》之前,我们先看高娜的一幅画——《格尔尼丹》!”

    大屏幕上,油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格尔尼丹》展露出来。

    ……

    潇潇的演讲非常完美地在一片掌声中结束了,李凡也利用这近两个小时的时间补了一个美滋滋的觉。

    潇潇在讲台上为一些同学签名,李凡则被牛犇犇薅了起来,牛犇犇道:“哥们儿,睡得这么香,嘴丫都乐开了,昨晚赢多少啊?”

    李凡揉了揉眼睛,“别提了,她们耍赖。”

    “去,帮我要个签名!”牛犇犇将一本书递给李凡。

    李凡瞬间清醒过来,一脸问号:“你开始读诗了?怎么还三本?”

    “别高估我,留着以后泡妞用,先攒着。”牛犇犇眉毛挑了挑。

    李凡摇了摇头:“什么时候去书店买的啊,一看你祸祸文艺女青年之心已久,正常把妹,你直接送包买衣服就OK了。”

    李凡夹了三本书,等到学生渐渐散去之后,才和小玲老师以及校领导,陪着潇潇吃了午餐,然后潇潇就拉着行李飞走了。

    ……

    时光匆匆,光阴易逝,仿佛白驹过隙般,转眼间两个月过去了。

    这两个月的时间里,李凡几乎每隔五六天就会收到孙龙的催命电话,询问着能否加入《华国诗词大会》。

    尤其是这几天来,孙龙天天必来电话,把李凡烦的啊,脑仁疼。

    《华国诗词大会》的所有比赛规则以及选手名单和背景资料全部发给了李凡,李凡真心觉得挺不错的,说实话想参加,以文会友嘛,弘扬国学,这是自己己任啊,况且,还有丰厚的奖金!

    其实,参赛这件事,李凡有信心说服父母,父母虽然传统,但是对自己的想法还是挺尊重的。但是,最无奈的是,京大举办的《博雅杯》也是7月份进行。

    《博雅杯》对每个立志上京大的学生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捷径。虽然京大举办的《博雅杯》不是针对特招生设置的,但是,《博雅杯》中表现出众的选手,都会被招生办特殊注意,对特招生有很强的加成作用。

    别的不说,《博雅杯》举办十年以来,所有的状元最后都成为了京大的特招生,前五名也几乎没有遗漏的。

    这对于立志进入华国最高学府的李凡来说太重要了,不能因为综艺节目把自己的京大梦搞砸了。

    《博雅杯》的各个环节的时间尚未公布,李凡根本就没法答应《华国诗词大会》的邀约。

    这一天,李凡再次收到了孙龙的电话。

    那边儿,“给哥哥一个准信儿,能不能参加啊,节目组等信儿呢!”

    李凡:“龙哥,我马上要参加《博雅杯》,实在没时间啊!”

    “《博雅杯》,你也报名《博雅杯》了?顾亚婷也报名了,诶呦,苍了个天啊!”

    “等《博雅杯》各个环节具体时间下来的,如果和咱们诗词大会录制不冲突的话,我则会参加的。”

    “什么时候下来时间?”

    李凡哪知道,他问过潇潇了,今年京大夏季活动很多,《博雅杯》具体时间没敲定呢。

    孙龙那边情绪非常失落,顾亚婷已经明确自己不会参加了,因为她暑假行程太满,除了博雅杯之外,还要去亚洲经济论坛开幕式做志愿者,其中有个很有名的国际高中生夏令营她都推掉了。

    他最后把目光锁定在了李凡身上,结果李凡这儿根本叫不准,没办法啊,人家立志获得京大的特招名额,这个的确是比参加节目重要太多了。

    孙龙这回无法勉强了。

    幸好的是,《华国诗词大会》采用的是小组积分制,分几个小组分批比赛,最后进行擂台争霸赛,这样一来,李凡不必参加早期录制,随时可以参与进来。

    很快,《博雅杯》的报名开始了。

    报名很复杂,需要学校校长的推荐信,如果有文化学者的推荐信就更好了,然后随意写一篇论文或者自觉精彩的文章,一齐寄到京城大学。

    校长推荐信这个不用提了,至于文化学者的推荐信,潇潇在京大授课,要避嫌,肖老一心想要把李凡弄进吉森大学,这个不用想了,李凡则找蔡咏帮着写了一篇,蔡咏一口答应,还问用不用在拉来几个文化学者多写几篇,用不用找赵建民这个大咖来写,李凡连忙道谢,这个真不用。

    周日他提着水果来到蔡咏家,看过蔡咏的推荐信后,他有些脸红地说,“蔡老师,能不能再帮我重写一篇。”

    “哦,哪出问题了么?”

    “这个,”李凡看着那些词汇和句子(学富五车、经天纬地之才、全国高中生中无人能出其右……),挠了挠头,“有点儿太夸张了,我真没有那么好,您就写此子尚可之类的就行了。”

    夸张么?蔡咏看了看全文,可这还是他压着写的啊!

第115章 搞搞金学() 
《博雅杯》,是华国高中文科生心目中最重要的比赛,没有之一。甚至《博雅杯》状元和高考状元的荣誉是不相上下的。

    但两者方向不同,高考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借由标准答案,为各类学校筛选人才,而《博雅杯》,其主旨恰恰与高考背道而驰。

    《博雅杯》对国学积累的考察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视的是考察学员的思维能力,独立的见解力,由点及面的大局观,强调思维活力等等,是冲破传统考试教条主义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尝试。

    如果你在博雅杯上写一篇高考应试型的作文,无论你写的多么精彩,必然死翘翘。

    《博雅杯》由京大牵头,华国社科院以及《华国教育报》联合主办。10年前第一次举办时,就在教育界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很多人当时疾呼改变高考僵化模式的时代来临了,结果……十年后,高考还是那个高考,所有的学子都得头悬梁锥刺股,点灯熬夜做试卷。

    因为《博雅杯》太“高端”,是提供给优质文科生的一个展现自我风貌的舞台。

    10年十个冠军,第一界冠军现在在联合国身居要职,第二界冠军是汇想国际亚太区总负责人……

    从《博雅杯》走出来的高手,几乎都是充满了挑战者精神的,或者胸怀天下。

    作为京大对特招生的一个特殊补充(虽然表面上《博雅杯》和特招工作没有什么挂连,但其实是特招生工作的最重要的考量项目!),京大对《博雅杯》极其重视。

    甚至有很多教授说过,如果在《博雅杯》冠军和高考状元中选择,他们宁愿选择《博雅杯》冠军,因为《博雅杯》冠军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内,会展露出杰出的天资和过人的见识。

    对于李凡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为自己特招名额增码的机会,更是一个和同龄段杰出人才交流的大好机会。

    而李凡之所以如此重视特招名额,还有一个方面,他对高考的清晰认知。

    他向来心思缜密谨慎,他很自信,但并不狂妄,他知道生活中有太多不可预料性的突发事件了。

    高考两天定终生,甚至10分钟就定终生。举个例子,您做英语试卷,ABCD选项一旦填错顺序了,最后时刻你来不及改,那高考您也就挂了,或者说,您有个头疼脑热状态全无,或者说准考证丢了,堵车迟到了,阑尾炎犯了,被车碰了等等,那你怎么办?

    万一意外发生呢?

    您会说这不可能,凭什么这个意外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凭什么这么巧?凭什么自己是那个倒霉蛋?

    可每年高考都有很多意外发生,为什么非得是别人不是您呢?还有个经典的例子,就是中百万大奖和在路上被车撞的概率,您相信您会是哪种呢?

    李凡看过太多意外了,他不是还没有经历过风风雨雨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他经历或者目睹过很多事情,生活中有太多事情根本让人始料不及。

    就算李凡有自信科科满分(当然也不可能做到),他也不会拍着胸脯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就是高考状元了,自己就一定必上京大。

    他要抱有这种思想的话,他的人生未必能走多远。

    李凡是非常谨慎的,又是一个典型的强迫症,他是不会允许自己在这方面栽跟头的。如今有特招的机会,为什么不珍稀呢?为什么不给自己的京大之路加上一把安全之锁?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分数上?

    那样自己的路就被自己走窄了。

    所以,他必须格外珍惜这次《博雅杯》。

    当然以他的能力,学校只是一个挂名而已,甚至现在不念书了,他也能混得风生水起。但是,大学是一个平台,是一个认识并结交杰出人才的平台,尤其是京城大学,是对自己事业和人生的延伸。

    ……

    这两天,李凡开始准备自荐信和论文,论文本来写的是关于古诗词中很多“迷案”的自我见解,写得不是太过瘾,然后撕了一页又一页。

    直到潇潇打来电话后,李凡才转变方向,决定开始写《金》。

    潇潇的意思是,本次初审负责人是金学大师王美丽王教授,可以试着写一写《金》,而且半年前看李凡的直播,知道他对《金》很了解。

    李凡倚在窗边细细构思,打好腹稿后,坐在书桌之前,提起钢笔,笔锋恣意,落笔生花。

    《浅谈<;金>;中的女性悲剧及其产生根源》:

    《金》是第一部以城市市民生活为题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平凡世情生活的长篇小说。作品描写的是明代中后期的社会生活图画,作者用了大约一百万字的容量展示了几乎全部的女性社会角色。它呈现的是一部市井凡人的家庭生活。它也没有概念模式的规范,也没有理想化的提纯拔高,它真实得毛发俱现,真实得残酷无情。

    《古兰经》说女人是男人的一块耕地,只能任人开垦践踏。

    《圣经·创世纪》说夏娃只是亚当身上一根多余的肋骨造成,本是供男人消愁解闷的伴儿。

    古罗马法典公然荒唐地宣称:“女人是愚蠢的,她们是一种有不稳定性格的人。”

    东方文明古国古印度以“不净观”教义视妇女为“万恶的品行”的象征。

    中国则有“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的“国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与“祸水论”剥夺了妇女的人格尊严。

    ……

    洋洋洒洒一万字,李凡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博学和才华,人性立场以及对女权的尊重,并强烈渴望新时代的女性要展现出不依附于任何人的追求自身价值的真正女权。

    落笔那一刻,这篇论文也便成为了李凡在这个时空交出的第一份文学名著研讨作品。

    又检查了一遍,几乎没有什么问题,他将这份文稿和几封推荐信一齐装进大信封里,第二天早晨,找了一家快递邮走。

    ……

    一周后。

    京大《博雅杯》初审办公室。

    “咱们这一年一度的《博雅杯》啊,光报名的就几万人,初审真的搞得我头都大了。”

    “也是,每年到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咱们华国有这么多文化学者,有县级的,还有镇级的。”

    办公室里笑声一片。

    “不过也有厉害的,有把省作家协会主席请来写推荐信的,这小子真牛啊,文章也很精彩。”

    “诶,我这还有个著名学者蔡咏推荐的,我看看内容啊,《浅谈<;金>;中的女性悲剧及其产生根源》,我去,竟然有人谈论金学!”

    “真的假的?这本作品几乎没人碰啊,毕竟中学生很避讳的。”

    “呵,这小子敢写啊!”

    “来来,给我先看看。”

    “我先看,我就喜欢这种不走寻常路的!”

第116章 京大办公室的震惊() 
京大《博雅杯》初审办公室。

    《浅谈《金》中的女性悲剧及其产生根源》一文被争相传阅,且不说此文引证古今中外,文笔犀利妙语连珠,单单这份成熟的思维便叫人暗暗称奇。

    有些人分析古典文学名著擅以今人思维判定是非曲直,这是错误的,而一旦完全以当时世风民情为切入点,又是不具有现代观的,况且有几人能透彻地了解古代社会人们的生活习性和民众思维?

    而这篇论文不仅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