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召唤之三国霸业-第5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众人一想,若是没有象征唐王武力的军队出面,实在是一个遗憾。

    郭嘉笑道:“孔明心思缜密。”

    顿了顿,郭嘉又说道:“茂公,这是第三次劝进,按照常理,大王一定会答应的。但是为了以防万一,还需要做一些准备,您是否入宫觐见,先跟大王沟通一下?”

    徐茂公点头道:“奉孝想的周到,你们继续准备,我这就去觐见大王。”

    ………………

    唐王宫外,数以百万的百姓汇聚,帐篷铺天盖地,密密麻麻到处都是,请求唐王登基的呼声不断。各路游学士子,纷纷用笔墨记录下这番盛况。真是旷古烁今,非三皇五帝时不能比。

    作为当事人,李翊十分欣慰,心说自己励精图治,如今终于有了回报,有百姓的支持,还怕什么?

    这时候,徐茂公走了进来,拜道:“大王。”

    李翊道:“茂公,你找本王所为何事?”

    “是这样的……”徐茂公道出了第三次劝进的准备事项,并隐隐询问李翊是否会答应。

    李翊当然是要答应的,不过虽然是私下里商讨这件事情,李翊也不愿在自己首席军师面前流露自己已经开始迫切的心情,于是说道:“此事不要再提。”

    “这是什么情况?”徐茂公懵了,直到出宫,也没有弄没明白李翊到底是啥意思,“难道大王真的不愿意登基?”

    当徐茂公把李翊的话转达给几位军机大臣的时候,大家也同样是迷茫了。

    贾诩眼珠一转,像是想到了什么,他说道:“咱们如此这般,一颗恒心两手准备,三日后咱们就请大王登台,百万百姓面前,务必要让大王登基,如何?”

    “这恐怕不好吧?”正直的田丰说道。

    贾诩抚须道:“或许我们都理解错了,或许是大王爱惜羽毛,大王一定是认为时机没到。那么咱们作为臣子的,就要为主分忧,担待更多一些,以便为我王创造一个时机,罪过老夫一力承当。”

    司马懿听到后,立刻不干了,心说大王登基称帝是肯定的,这第三次劝进的责任你一力承当,那么后世史书就会说,在贾诩的力争下,唐王终于答应登基称帝。凭大王的英明神武,伟业一定盖过三皇五帝。到那时候,劝大王登基的就是大功臣,合着拥戴的功劳,全被你一个人得去了?这不行!

    军机处的其它军机大臣们也都是人精,见到贾诩这个出了名的老滑头竟然破天荒的表示要当出头的椽子,顿时也明白了很多东西,纷纷表示事关重大,大家必须共进退,怎么能让贾诩这个老家伙独自担责呢。

    众人纷纷行动了起来。

    这天晚上,在蓟城中的文武百官闹哄哄的拥到唐王宫外。

    一直等到天色发白,李翊起床来到门外,还没来得及说话,岳飞、关羽、赵云和张飞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的被在李翊身上。

    随后,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

    随着文武大臣们的跪拜,宫外早已经列阵候着的亲卫军团两万大军齐齐单膝跪地,高呼“万岁”,随后,蓟城内的百姓,以及蓟城外的军民亦是纷纷跪地,口呼“万岁”。

    在这个清秋的早晨,“万岁”的声音响彻冀北的天空。

    这一天是东汉建安十一年的九月二十日。史载这一天,唐王麾下文武发动“政变”,黄袍加身,逼迫李翊登基称帝。

    由于之前汉帝刘协已经宣读逊位诏书,李翊这次“被迫称帝”,也算是水到渠成。

    ………………

    李翊黄袍加身,登基称帝,很快就召开了第一次朝会,商讨开国大典的事情。

    最终,在李翊的力主之下,确定十月一日举行开国大典。

    本来,很多大臣不知道李翊心中存在的一些执念,对于这个日子都有些异议,毕竟现在都已经是九月二十了,十天之后就举行开国大典,显得太匆忙了一些。而且,这么匆匆忙忙的举行开国大典,显得太着急了一些,恐怕被一些心怀叵测之人非议。

    李翊不方便将自己心中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过他也有很好的说辞。他告诉大臣们,如果能够让云集京城的五十余万大军以及数百万百姓一起参加开国大典,那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这可比准备的再好的开国大典都要有意义。

    但是,现在正是秋收秋播的时间,虽然来京城的百姓,每家都只有一人,但大部分都是家中顶梁柱,时间长了,肯定也会影响许多家庭的秋收秋播,因此开国大典不宜推迟。

    李翊这两条理由一摆出来,对于十月一日举行开国大典的决定,文武大臣再无异议。

    随后,又确定了李翊的年号以及国号,国号自然被李翊确定为“唐”,而年号,则是被李翊定位武德。这是他想到了后世开启了唐朝盛世的高祖李渊了。

    ………………

    李翊登基称帝,自然是要入住皇宫紫禁城的。而迁入紫禁城,先要祭祖。

    武德元年九月二十八日,李翊率领百官来到太庙祭祖。

    古代祭祖繁琐,皇室更是繁琐百倍。

    “母亲、父亲,你们一定依旧在后世生活。儿子祭拜先祖,让李家列祖列宗保佑你们,保佑儿子的江山,保佑华夏的子孙们。”李翊祭拜之时,如此默默念叨着。

    一个时辰后,繁琐的祭祖仪式完毕。

    按照礼制,这个时候,李翊需要接受百姓的朝拜。于是,武德皇帝李翊来到承天门。

    承天寓意“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是紫禁城的正门。

    承天门的主体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重檐歇山式,琉璃瓦顶的城楼,东西有九间大屋那么宽,南北有五间大屋那么深,取“九五”之数,象征武德皇帝的尊严。下面一层则是高达15米的城台。

    城楼下有五个拱形城门洞,中间的城门洞最大,高九米,宽五米,坐落在邺都紫禁城中轴线上,唯有大秦皇帝可以进出。城楼前的护城河赐名御水河,河上在城楼对应的方向有七座汉白玉栏柱的石桥。中间最宽阔的只有皇帝能够通过。两旁两座专供皇亲国戚过往,再两旁的两座供千石以上的官员通行,其余人只能走最外侧的两座。

    承天门外,则是能够容纳五六万人的广场。

    李翊在百官的拥簇下,通过左侧长达百阶的城楼梯道来到承天门上。

    城门楼正面有三十二扇,雕花网格的门窗。基座周围则是汉白玉栏杆,五十六根包浆巨柱整齐排列,雕刻着玉龙等珍奇鸟兽图案。

    李翊就在城楼正门外,承天门正门上站定。百官则在城门楼边缘的两侧列队。文官在左边,武将在右边。

    这时,由亲卫军团指引数以万计的百姓来到承天门外的广场上。这些百姓早已经按耐不住迫切的心情,他们炙热的眼神,望着承天门上的身影。那身影包裹在一团金色的光华中。正是这个人,为天下带来了全新的气象,让数以千万计的百姓,过上了安宁幸福的日子。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来到广场上的百姓拜倒在地,自内心的喜悦,令他们的呼声充满了真切。

    李翊的心情难以用言词表达,他站在城门上频频挥手。他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人民。正是因为如此,人民才会支持他。

    得到人民支持的人,不会失败。

    百姓朝拜结束,李翊又在百官的拥簇下返回太和殿。再次接受百官朝拜后,迁宫的典礼就算结束了。

    ………………

    入住紫禁城的第一天晚上,乾清宫中,正在琢磨皇妃们的事情,他对宫里的品级没有研究,于是就对着新担任他的贴身女官的辛毗之女辛宪英问道:“宪英啊,你过来坐,来给朕讲讲,这前朝妃子名位的事情。”

    十六岁的辛宪英来到李翊身边的席塌上,端庄跪坐好,说道:“西汉初立的时候,皇帝之妻称皇后,妾皆称夫人。一共有八个品级:皇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增加了婕妤、经娥、容华、充依,各有爵位。到了汉元帝时又设立了昭仪,仅次于皇后,从那时候起,后宫嫔妃就达到了三千人。”

第1079章 开国大典() 
辛宪英告诉李翊,皇后之外,以下皇帝嫔妃有十四等:昭仪职比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为上卿,爵比二十等爵的列侯;经娥职比二千石,爵比十九等的关内侯;到容华这里的爵位就掉的比较厉害了,视为十六等的大上造;而其后的美人视二千石,爵比十五等的少上造。

    随后有“八子”、“七子”、“良人”、“长使”、“少使”、“五官”、“顺常”,最后还有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均视百石。

    显然,排名靠前的,无论是居住的宫殿、日常用度、侍从的数量、乃至日常衣着饰品都是不同的。弘武皇帝的皇妃们,生恐排到了后面。

    通过辛宪英的介绍,李翊发现,后世电视剧里面,多有错误。大内侍卫只在正殿和外城巡逻,内城后宫是没有任何侍卫存在的。凡是与外城有接触的事情,嫔妃不得参加,就算是宫女也不能参加,全是太监来做这件事情。比如运水,送菜送饭,采购物资等。

    简单点说,宫城外城没有女人,内城后宫除了皇帝没有男人。后宫的女人,没有皇帝的命令,一辈子都走不出后宫半步。

    那么有人就问了,病了怎么办,御医可是男人。

    有制度,全程有直属皇帝嫡系的太监宫女陪同,并且还有妃子本宫的全部太监宫女在场,全程不得有一人离开。看病都有帘子幔帐挡着,若是进宫之前不认识,一辈子御医都不知道皇妃啥摸样。

    什么妃子一挥手,宫殿里太监宫女全走了,那都是扯淡。直属陛下的太监宫女根本不会离开,并且会立刻传到皇帝那里。皇帝一怒,祖宗十八代所有的事情都能给你丫翻出来,天子怒,立刻就是腥风血雨。

    ………………

    武德元年,十月初一,大唐帝国迎来了最盛大、最隆重的典礼:武德皇帝的登基大典,同时也是大唐帝国的开国大典。

    蓟城外的天坛,数百万军民来到了这里,同时大唐帝国各州也有观礼朝拜的队伍到来,一时间方圆十余里汇聚了千万观礼朝拜的军民。那真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彩旗招展,人山人海。

    百姓们自发汇聚到了这里,昭示着大唐武德朝的盛世初显。

    天上脸盆子大的太阳公公大喜过望,球型虎躯巨震,撒发出秋季里最最热烈的光芒。

    天坛四周,二十万唐军将士拱卫,天坛直通蓟城的大道两侧,十万唐军警戒。威武的将士个个盔甲鲜亮,手中刀枪如林泛着锋芒。雄纠纠气昂昂,向天下展示着大唐帝国的武运昌隆。

    卯时的时候,李翊便起驾出宫,百官拥簇着龙撵,数千人的仪仗队,华盖、旌旗在官道上绵延出去十余里,一眼望不到边。

    李翊所过之处,唐军将士与百姓如浪头般拜倒在地,山呼万岁。

    李翊就站在龙撵上,接受着万民的朝拜,他奋斗了这么多年,终于,他迎来了这一天。

    辰时的时候,李翊来到了天坛前。

    李翊登上天坛的时候,四周立刻静了下来。

    首先是祭拜天地。

    加上基座,几乎有三十丈的天坛大殿,旷古烁今十分宏伟。李翊通过大殿前的丹桥进入殿旁一侧的祭天神坛内,当他来到坛内后,文武百官并司仪人员,一路小快步,从丹桥两侧的台阶进入坛内。

    这时,六十四名手执羽扇,身穿儒衫的青年才俊来到大殿前的广场左侧列队。同时,咔咔的脚步声响起,六十四名精炼铠甲的魁梧勇士,右手提着开山大斧,左手持着虎纹大盾,来到大殿前的广场右侧列队。

    两阵纵横各式八列。

    羽扇儒衫者,代表着大唐帝国的文治才盛之气象。

    武士者,代表着大唐帝国将士,追随武德皇帝李翊征伐天下的威武雄姿。

    祭天神坛两侧设置着诸神神位,按照统属关系分为七组,每一组都有青色幔帐搭成神幄,两侧六组一边三组。拱卫中间的一组,这一组有正主位:天帝的神牌。两侧则是从神位,掌握日月星辰,风雨雷电等等神牌位。

    每个神牌位前,都有三牲和美酒,鲜果,佳肴等大量供品。只是存放祭品的器物、礼器就高达一千余件。

    神坛西南有檀香大鼎,东南有火柱天灯,檀香成雾色,将神坛笼罩如烟云飘渺之状,而烛火摇动期间,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的感觉。

    祭天神坛前,李翊双手叠加环在胸前,两个大拇指遥遥相对,郑重拜在正中的金色蒲团上。

    这时,有司仪跪呈香柱。

    李翊把那香拿在手中,这一刻高擎拜香的武德皇帝李翊,他便代表着普天之下亿兆子民,请求皇天上帝为新兴的大唐帝国带来福祉。

    他由衷祈祷上天:“保佑朕的江山永固,国泰民安!”

    武德皇帝李翊洪亮的声音传到了坛外四周的时候,天坛外的乐师团奏起庄严的乐声。

    早就等待在广场上的羽扇儒衫方阵跳起文德舞,魁梧的勇士一手拿斧头,一手执盾牌跳起武德舞。有节奏的舞步,表达了大唐帝国对上天的崇敬,同时又是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而这时,祭天神坛前的武德皇帝李翊起身,拿起坛上的明黄诏书展开。

    徐茂公、岳飞等文武百官双手叠加放在地上,额头拜在手背上不动。他们微微颤动的身躯,昭示着心中的激荡。

    李翊开始大声宣读祭天文:“奉天承运,臣开大唐国帝位,当承三皇五帝之志,体恤华夏百姓之疾苦。治四季五行之气,艺五谷耕种,抚万民,度四方,开山通路接连天下。”

    “昔日,天下大乱,百姓民不聊生,在此中华危难之际,赖天帝与四方神灵之护佑,助臣北服外族,南平叛逆。于是才有了今日大唐国之太平盛世。更赖四季变化之神明,更替有序。和风细雨,应时而至。天不言而有信,地无语而物成。于是,这才有了我华夏大地,我大唐国五谷丰登,六畜蕃盛。百姓无饥寒之苦,国内无兵火之灾,此皆天帝诸神之所赐也。”

    “今日,臣开国继位,为报答皇天诸神护佑之恩,臣特于此举行祭天大典。敬献玉璧、金圭、三牲六畜、清酒及五谷之实等各色祭品。乞皇天诸神共飨,护佑我大唐国泰民安!”

    百官顿首拜道:“乞皇天诸神共飨,护佑我大唐国泰民安!”

    祭天至此完毕。

    有亲卫军大将典韦带人抬出黄金龙椅,设置在三十丈高大的天坛主殿殿门处,面南摆放。

    至此,祭天完毕,登基大典开始。

    徐茂公和岳飞率文武百官,山呼拜道:“告祭天地礼成,请继皇帝位!”

    李翊表情庄重,但心里十分激荡。只见他这边刚刚放下祭天的祭文,后面百官呼啦啦全上来了。徐茂公托着李翊的左臂,岳飞托着李翊的右臂,其余百官都跟在侧后,众人拥簇李翊来到主殿前。

    百官拥簇着李翊来到龙椅上坐下,之后这才走下台阶,就在阶前依照品级排班。

    这时,华歆高举着一张金案来到李翊面前跪地放好,只见金案上是明黄色的龙袍。

    随后,又有王朗激动的牙齿打颤,高举一张宝案,跪呈到李翊面前,只见这宝案上,放置着华丽的冕冠。

    李翊就只能是庄重的端坐在龙椅上,目视前方。空洞洞看到啥神秘秘东西的眼神,心里却是在琢磨,这古代的礼节真是繁琐,若按照朕的想法,蓟城城头上念念开国礼文也就成了。

    然而,古时候皇权凌驾于一切之上。亿兆子民之上,只有李翊一人。所以,要彰显皇家威仪,能有多隆重就要有多隆重,能有多少程序就要有多少程序,程序越多越隆重,越能彰显帝王的威仪。

    所以,当华歆、王朗等人跪着退回去后。文武之前的徐茂公和岳飞对视一眼,躬身重新上了台阶。徐茂公跪在金案旁边,岳飞跪在宝案旁边。

    徐茂公取来龙袍加在李翊的身上。岳飞捧着冕冠,小心翼翼为李翊带好。

    望着这两位身边的重臣,李翊十分欣慰。

    而徐茂公和岳飞可不敢去看李翊,那样就是大不敬。两人下了台阶入班后,负责司仪的官员唱道:“排班!”

    百官站位,捧着朝板列成文武两班,首先鞠躬。

    呜呜沉重的号角声响起后,百官立刻改鞠躬为跪拜,三拜道:“吾皇万岁万万岁!”

    这时,龙袍冕冠加身的李翊微抬手道:“平身。”

    号角声停下,百官平身后,司仪又开始唱诺,于是群臣三跪九叩再来一遍。

    礼毕,司仪引徐茂公来到李翊的龙座前,唱道:“跪。”

    于是,徐茂公就跪在李翊面前,又将手中朝板往腰间一插。

    司仪传唱众官皆又跪拜。

    这时候司仪捧出宝盒,打开取出里面的玉玺,授给徐茂公。

    徐茂公急忙双手捧心状接过,又呈献给李翊,进言道:“陛下登大位,臣等谨上玉玺”。

    李翊坐着都已经累的不行了,也不知古代这些人为什么这么能折腾。但为了皇帝的威仪,李翊还需坚持下去。

    于是,李翊拿过徐茂公呈献的玉玺。

第1080章 三国鼎立() 
百官跪拜武德皇帝李翊,就有礼官领着徐茂公从另一侧走下台阶。徐茂公归位后,在司仪的唱喏下,聚齐的百官再拜。

    过程中李翊几乎全是在龙椅上坐着,连句台词都没有,表情也只有庄重威仪一种。

    然而仪式走到这里,终于李翊能够活动活动了。龙袍冕冠,又有玉玺在手。数百万百姓,几十万将士的目光注视下,李翊难掩心头的激荡。二十多年的征战,数百次的大小战役,不知多少次的出神入死,为的是什么?为的就是这一天,为的就是登基称帝!

    终于,李翊做到了。回忆的碎片从他的脑海中划过,初来东汉是的落魄,讨伐黄巾时的意气风发,当朝大将军的位高权重,南征北战时的艰难险阻。

    李翊望着天空正中的太阳,阳光照耀,洒在他的身上,明黄的龙袍泛着光华。天空中有太阳,地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