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召唤之三国霸业-第5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1066章 最后的宁静() 
比起由乱及治的政务繁忙,北疆的军事方面就只能用按部就班来形容了。

    整年的主题都是练兵与换装。

    如何的北疆军,规模已经足够强大,常备军包括十四个步兵军团,将近四十五万人,以及十个骑兵军团十八万人,再加上李翊的亲卫军团两万人,总规模达到了六十五万人。如此强大的兵力,已经足以应对这个时代的任何敌人。

    而且,兵法有云,并不在多而在精,相比大肆扩大军队规模,还不如实行精兵政策。这样不但能够保证军队的战斗力,也减少了军队的消耗。

    当然,这种消耗是针对食物的,事实上,以李翊对军队的要求,相同数量的军队,他的兵马可比别人的消耗的钱财要多上几倍。可以说,李翊这六十五万大军所消耗的钱粮,换做别的诸侯,至少可以养起一支两百万人的大军。

    也正是因为实行精兵政策,所以北疆军的战斗力才那么强大,一支北疆军,至少可以正面硬抗两倍数量的敌人,并且不会招致太大的损失。

    当然,除了常备军外,北疆军还有一支规模不小的守备军。具体的情况是每个州级行政区都有二至三个守备军团,北方的州级行政区多为骑兵,南方多为步兵。整个守备部队的兵力达到三十个军,其中十八个步兵军团,每个军团两万四千人,十二个骑兵军团,每个军团一万八千人,总兵力依然是将近六十五万,跟常备军的兵力大致一致。当然,战斗力却是不能相比的,北疆军的守备军,战斗力也就其它诸侯所属军队的一般水准。

    北疆军的装备,一向是领先于这个时代的。随着北疆工艺水准的发展,各式远程兵器,攻城器械,已经陆续装备于全军,并且具备了强大的战斗力。

    李翊没特意去研究火枪、火炮之类的东西,因为汉朝的武力已经足够强了,有没有那些东西都无所谓。另外,没有足够的基础工业支持,就算勉强造了,也不可能大规模普及。

    不过,若是这些兵器在战争中应运而生,李翊也不会刻意回避。他自己也设想过,若是冶炼工艺能在近年内上一个台阶,火炮还是可以研究一下的。

    此物的杀伤力还不是他最看重的,他最看重的是火炮的影音效果,拿这玩意装神弄鬼的吓唬人,不是很厉害吗?

    除此之外,大炮攻城也是个不错的战法。

    相对于实力庞大,却一直按兵不动的陆军,建安十年,北疆的水军才是最风光的。

    如今的北疆水军,规模虽然比不上陆军,但是对于这个时代来说,却是极其庞大的。

    整个北疆的水军,包括三大海军舰队,以及黄河和长江两支内陆水军组成。

    三大海军舰队的规模基本上没有变化,依然保持在以前的每支舰队一万五千人的规模,黄河水军的规模很小,不过三千人,但是蔡瑁的长江水军规模就要大多了,高达九千人。

    因为接下来无论是攻打江东,还是攻打益州,都很可能用到水军。尤其是攻打江东,那更是绝对要动用海军,所以,李翊特别命令三大海军舰队和长江水军在建安十年这一年里,加强了作战训练,甚至还组织了水战演习,让水军积累起水上作战的经验。

    当然,登陆演习也是必不可少的项目。

    对李翊如此重视海军,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毕竟就算是攻打江东,也没必要如此大张旗鼓。江东水军虽然也算是强大,但仅仅以长江水军,基本上就可以跟其抗衡了,更别说还有强大的三大海军舰队。

    这就是曲高和寡的烦恼了,李翊倒也不会刻意去解释什么,反正解释了也不会有人理解的。就算是在内部,如今也有很多人对此持保留态度,其中甚至包括了田丰、国渊这样的重臣。

    没办法,谁让华夏没有航海的传统呢?

    别说是在汉朝了,就算到了后世经济极度繁荣的宋朝,以及七下西洋,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舰队的明朝,都没在航海方面下什么功夫。

    对于地大物博的中原来说,人们没有热情,也没有动力去探索海洋。李翊先前一直任由垦荒令持续而不采取任何动作,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如果中原没有土地了,会不会有动力愿意向外探索呢?

    南洋什么的很远,近期内不能指望,但离得比较近的那两处呢?南方的中南半岛,与其放任其滋生细菌,还不如作为殖民政策的演练;东面的那个遍布金银的岛国,与其让那些宝贝就那么放着,还不如就此掀起一场淘金热呢。

    就是因为东渡的计划,李翊才极力要先完成商业的初始规划。等商业运作一段时间,相对成熟些了,探索船队也该有成果了。到时候掀起殖民、淘金的大潮,不就无缝连接了吗?

    即将推行的新货币制度,也可以说是金融系统,也会借着这股风潮成长起来。只有到那个时候,北疆的休整才能算是彻底完成,李翊也可以放心的展开统一全国的攻略。因为那时以新政为中心的政经体系,会自动的容纳并感染新占领的区域,驱散或改造旧有势力,在最短的时间里,消除地方上的抵抗,使其成为北疆军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这些想法都是不足为外人道的,即便对田丰等人,李翊也没法解释,解释了也很难解释得通。太复杂了,太超前了,太有预见性了。

    反正自己能控制得住大局,确实也没必要事事都向属下解释。

    李翊想得很清楚,等到水到渠成的那一天,再让众人感叹自己的高瞻远瞩好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李翊才必须留在蓟城,不能像以前那样四处征战,只能看着部将们逞威。

    好在今年也没什么大的战事,现在北疆军最风光的部将不是五虎上将,也不是方显峥嵘的薛仁贵等前两年才召唤来的大将,而是荆州降将蔡瑁。

    蔡瑁原来是刘表的水军统领,现在虽然投降李翊了,但是因为有黄月英的关系,再加上将来攻打江东和益州,都可能用到蔡瑁,所以蔡瑁在李翊手下,依然有着不轻的地位。

    而且蔡瑁本身也有不错的能力,五维数值都在七十以上,统帅和智谋更是将近八十,所以李翊对他也算是重用。如今,他麾下依然有战船数百,水军九千。这支水军携北疆军的威风,打着护航的旗号,往来于长江流域,其中包括了长江的各个支流,可谓威风八面。

    如今,面对强大的北疆军,刘备和孙权都是战战兢兢的,根本不敢主动挑起事端。

    就算是只面对长江水军,江东水军应对起来都够呛,更别说在大海上还有虎视眈眈的三大海军舰队。只要长江水军不主动挑起事端,孙权就阿弥陀佛了,更遑论主动挑事了。

    而刘备,因为之前在荆州的惨败,现在实力萎缩的厉害,水军力量更是几近于无,根本拿长江水军无奈。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长江水军对刘备和孙权有益无害。

    商品一旦流通起来,紧接着就是领地的繁荣和物价的下跌,这一点,在河东,以及三辅一带体现得尤为明显。

    在北疆的商团循水路抵达前,益州和江东的物价已经上升到了很恐怖的地步,贵族阶层的生活都很窘迫,更别提普通军民了。

    盐和米,是人生存的必需品,虽然益州和江东都不太缺盐,毕竟益州有井盐,江东有海盐,可是,粮食却是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

    为了抵抗来自北疆军的巨大压力,益州和江东都不得不拉起一支规模庞大的军队。可是,无论是益州,还是江东,都是发展时间不长的地方,经济不发达,粮食的产量也不高。如此一来,问题就大了。

    等到北疆商团一来,这些危机顿时得到了极大缓解。北疆商人携带的商品中,不但有纸、工艺品等奢侈品,而且还有粮食等紧俏的物资。

    最重要的是,这些人还肯收刘备和孙权铸造的小钱。尽管他们会把小钱的价格压得很低很低,但这坑爹的破玩意只要有人收就不错了,谁还有挑肥拣瘦的心思呢?

    何况,北疆人给的价格也比较公道,是按照重量来算的。要知道,刘备和孙权在小钱里面铜的含量可能还不到一半,北疆人已经很厚道了。

    把北疆商人当做肥羊的也不是没有,山贼水匪,加上扮成山贼水匪的各方势力,都在此列,可谓群狼环饲。

    这就到了长江水军发威的时候了,对这些魑魅魍魉,蔡瑁一律用大刀片子说话。这个时代的水军和陆军区别不大,在水上打仗也是跳船帮肉搏,长江水军的彪悍之气毋庸置疑。

    因此,一年统计下来,倒是长江水军打的仗最多,前后斩杀的敌寇足有数千。

    当然,没人会因为长江水军的风光,就忽略了庞大的北疆陆军。没人会怀疑北疆陆军一旦发动起来,将会带来怎样恐怖的破坏力。

    好在,这头雄狮一直在蛰伏着,等待着,没有张牙舞爪,因此刘备和孙权倒也没有太过紧张。

    不过潜龙在渊,总有一天会飞腾在天,为了在这一天之前积蓄出足够的力量,李翊、刘备和孙权三方都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

第1067章 世子加冠() 
忙了大半年,到了年根底下,李翊终于也能喘口气,偷得浮生半日闲了。

    这一天正午时分,冬日正暖,略带昏黄的阳光照在皑皑白雪之上,冰凉的空气中浮动起了丝丝白色的雾气,使得整个院落都有了种梦幻般的色彩。

    眼见此景,李翊不由诗兴大发,一首千古名句吟哦而出:“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他优哉游哉了一年,浑身都在发痒,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这一年过得很充实,北疆的各项事务,他都是全程参与了的,但李翊还是觉得闲得发慌。

    自己是个为了战争而生的男人,眼见乱世烽烟正烈,自己却只能作壁上观。虽然从战略角度上考虑,这也算是保存实力,积蓄力量,效仿当年横扫八荒的大秦帝国,但不能亲身参与的感觉,就是很难受。

    因此,李翊最后那惘然二字,念诵得既有感触,令得闻者娇嗔不已。

    “姐姐,你看夫君,虽然有你我姐妹陪伴,却犹有不足呢。你听听,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夫君此刻心中念着的,是哪家女子呢?是哪位将门虎女吧?若非求之不得,辗转反侧,又怎会有如此深刻的感触呢?”貂婵故作哀怨的叹息道。

    李翊发现,女人婚前和婚后确实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后宅成员比较多,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下。

    “咳咳,”李翊轻咳两声,故意板着脸道,“婵儿,不要乱说,小心我打你的板子哦。”

    “大王若真的要打妾身,妾身自当从命。”貂婵哪里会怕这个?

    王府上下都知道大王李翊随和,只要不犯错,他就不会展示雷霆霹雳那一面。在后宅中,李翊更是从来都没瞪过眼睛,虽然见识过李翊驰骋沙场,纵横捭阖的雄姿,貂婵还是时常有种错觉,自己嫁的不是名震天下的骠骑将军,而是某个温文儒雅的书生。

    遍数天下群雄,又有几人会在政务繁忙之余,陪着自家妻妾在后院晒太阳?

    李翊这边正跟夫人们怡然自乐呢,就有女官前来禀报,说是太子太傅曹操前来求见。

    曹操是唐王府世子李炎如今的老师,李翊之所以让曹操来当李炎的老师,主要是因为以前李炎接受的都是蔡邕、郑玄这些人的教导,为人行事显得太过方正。而他将来肯定是要继承自己的位置,成为一国之君的,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所以,在曹操投降来到北疆后,李翊就借着当初晋封唐王的机会,让曹操这个够腹黑够奸诈的家伙当李炎的老师,让他多学一些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

    李翊听说曹操求见,有些意外。因为自从投降以来,他基本上是没有单独来求见过自己的,今天是怎么回事?难道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这么想着,李翊就让蔡琰和貂蝉她们离开,然后吩咐女官带曹操进来。

    等曹操行完礼后,李翊笑着问道:“孟德兄前来见孤,不知所为何事?”

    曹操说道:“大王,过完年后,世子就十六岁了。”

    李翊一愣,心说我儿子的生日,我自然知道啊,还用你来提醒?

    李翊的长子李炎,如今不过是刚过了十四周岁不久,但是按照这东汉时候的说法,过完年也的确是十六岁了。

    曹操见李翊疑惑不解的样子,马上就说道:“操是想提醒大王,过完年世子应该行观礼了。”

    “行观礼不是要二十岁吗?”李翊问道。

    冠礼,是华夏民族嘉礼的一种,是古代中国汉族男性的成年礼。冠礼表示男青年至一定年龄,性已经成熟,可以婚嫁,并从此作为氏族的一个成年人,参加各项活动。成年礼由氏族长辈依据传统为青年人举行一定的仪式,才能获得承认。

    汉朝是实行的周制,男子二十岁行观礼,这点李翊还是知道的。

    曹操点头道:“大王所言的确不错,但那是对普通人家的孩子而言。天子诸侯为早日执掌国政,多提早行礼。传说周文王十二岁而冠,成王十五岁而冠。大王如今执掌天下,世子岂能与寻常人家一样。若是能够早加冠礼,大王身边也早有臂助。”

    李翊点点头,说道:“既如此,明日孤王便与文武商议一番,定下吉日加冠。之后就让李炎那小子去军机处,跟着诸位军师学习天下大事。”

    李翊是从后世来的,那个时代思想开放,二十岁功成名就的多了去了。事实上,在李翊前世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十八岁就成年了。而且,对于这东汉时期来说,十五六岁功成名就的,也不在少数。别的不说,马超和孙策二人就是最好的代表,这二人在十五六岁的时候,都已经跟随他们的父亲纵横沙场了。

    ………………

    来日,王宫大殿,李翊面南高坐,汇聚唐国文武百官。

    李翊朗声道:“昨日太子太傅向孤王提起,世子李炎即将满十六岁,当行冠礼,孤王深以为然,决定于年后挑一个吉日,早日完成冠礼。”

    百官闻言,都没有表示反对。因为对于这个时代而言,很多普通人十五六岁都已经撑起一个家了,更别说李炎是世子了,十六岁行冠礼很正常。

    冠礼后才能理事,便是天子也不例外。这便是少年天子太后掌权的由来。

    看来唐王的意思,是要让世子早日走上前台理事的。这对唐国来说也是一个利好的消息,那一天若是唐王挂了,也就搞不出太后掌权的事情来了。呸呸,百官想到这里,大骂自己乌鸦嘴,大王长命百岁,国运才能昌隆。

    那么事情到了这里,一切就顺理成章起来。

    世子加冠可是国家大事,不能草率。军机处诸位军师又是翻黄历,又是找易术大师算日子,道观寺庙也跑了许多次,算出十二月十八是个大好日子,可行冠礼。

    于是整个朝廷忙活起来,有任务的跑任务,没任务的准备礼物,到时候东宫建成,往里面一送,也好在世子心里挂个号。

    这一日,十二月初一,李翊又召集军机处军师商议冠礼的具体流程和参加的人员。

    观礼者不用选,文武百官在蓟城的都是要到的。

    担任加冠的正宾要慎重选择。

    “那么,谁来为我儿加冠呢”李翊问道。

    加冠者必须符合德高望重的要求,才可作为及冠者的人生引导者和模范。一般来说,家族中有威严威望的祖父、父亲等男性长辈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翊作为主人,是不能再去担当加冠者的。而李翊的父亲、爷爷又早早的去世,就连伯父李瓒都在前两年去世了,而堂兄李宣,虽然在北疆有一定的名望,但是作为加冠者,却是有些份量不够。所以荀彧出班奏道:“国丈蔡邕老大人实乃天下文人师表,德高望重,老大人为士子加冠再好不过了。”

    这人选十分符合李翊的心思,这就确定了下来。

    接下来要确定的就是正宾加冠的助手“赞者”一人。

    荀彧又道:“可选师长,康成先生当此人选。”

    郑玄是李炎懂事以来的第一位老师,再加上他的名气够大,是跟蔡邕齐名的大家,由他出面,非常合适。

    可以说,在如今这个时代,蔡邕和郑玄便是天下士人心目中的泰山北斗,神一般的人物,由他们二人主持李炎的冠礼,绝对是最好的选择。

    于是,李翊就说道:“既如此,康成公便为赞者。”

    接下来就是“有司”,有司在冠礼仪式上的职责就是托盘准备所加之冠的人。因为东汉加冠为三加,三加的意思就是三中不同场合所带的帽子,所以需要三个人。一般由兄弟姐妹或好友来担任,这个好选择,李翊的二、三、四子可以担任,出席这样庄重的场合也能历练一番。

    如此一来,人员齐备,剩下的准备工作,军机处自行定夺就是了。

    ………………

    时间转眼就到了建安十年的十二月十八。

    这一天,庄重的礼乐声中,唐王李翊率文武百官来到唐王宫内的宗庙。

    这样的冠礼,没有女性参加。同时,女子的笄礼,也没男人参加。这叫内外分名。

    李翊冕服冕冠,先进入宗庙高坐堂上,四周帝王仪仗一应俱全彰显帝王威仪。

    随后,外面鼓声大作,三通震天鼓毕之后,文武百官这才进入殿中,分列两旁。

    蔡邕、郑玄等宾赞就位后,乐声又起。

    李翊就在王座上手指堂下,一旁的亲卫大将典韦躬身而出,将加冠的王诏递给侍仪,侍仪跪地接住,起来后转身呼道:“世子冠,百官行礼,四拜兴。”

    文武百官十分激动,心说世子加冠,唐室后继有人了。

    于是,文官以徐茂公为首、武将岳飞为首,百官一起拜倒在地,四拜四声齐呼道:“唐室兴!”

    呼声中,李翊遥望殿外蔚蓝高远的苍穹,面露从未有过的笑意。而文武百官,仿佛已经能够看到,天下即将在唐室一脉的引领下兴起。

第1068章 冠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