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召唤之三国霸业-第2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之所以能够如此大范围的连横,是因为我们有个最大的优势,那就是我们手中没有天子。我们和其它势力一样,都是李翊的敌人,实力都不如李翊,都受到李翊的巨大威胁,因此我们就可以把没有天子的不利因素迅速转化为有利因素,让李翊像过去的董卓一样,陷入各方势力的对抗和包围之中,彻底孤立河北。”

    “如果我们连横成功,天下则以黄河为界,分成两大势力。一大势力是河北李翊,一大势力是以大人为首的黄河南部州郡联军。如此一来,李翊优势尽丧,败亡之期指日可待。”

    “致力连横,打击合纵,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各方势力各有各的心思,各有各的利益,在我们实力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他们很难相信我们,更难彻底背弃天子和李翊为敌。说句实话,很多势力,比如刘表、刘备、公孙瓒、袁术等人可能脚踩两只船,既不得罪李翊,也不得罪主公,以便静观时局变化,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所以,要想连横成功,关键是实力,要最大程度地保证各方势力都能受益。如何在削弱李翊的实力的同时,又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各方势力受益?”

    “改变爵制,分封公侯。”许攸此言一出,满坐皆惊。

    汉朝承秦制,实行二十等爵制度。第十九等关内侯和第二十等彻侯最为显赫。(汉武帝时为了避讳,改“彻侯”为“列侯”。)

    在秦之前的两周时期,实行的是五等爵制度,即公、侯、伯、子、男,统称诸侯。诸侯有食邑,在食邑的土地上(即诸侯国)行使军政大权。

    到了战国时,各国纷纷变法。秦自商鞅变法后,定二十等军功爵制度。这个制度一直延用至今。

    汉高祖建国时,吸取了秦亡的教训,实行封建与郡县并行的政策,大量分封自己的亲属为封国的国君。这些国君有土地的使用权,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行使军政大权。他们相当于两周时期的五等爵诸侯,但这些封国的国君只能称“王”。二十等爵中的列侯,在名义上也相当于两周时期五等爵中的诸侯,但他们只食封邑,没有军政大权。

    汉高祖曾令众臣设誓:“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可见“王”、“侯”两爵的尊贵。这里的“侯”,就是指二十等爵制中的关内侯和列侯。

    由“七国之乱”到汉武帝集权后,封国的“王”逐渐失去了诸侯地位。同时间,由于战争多,因军功而封侯的人也非常多,关内侯与列侯站满了朝堂,这是武人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与此同时,还发生了一件和侯爵有关的大事。

    汉武帝将列侯与三公重臣联系了起来。若被拜为三公的朝中大臣,还没有列侯爵位的,则立即被赐封为第二十等列侯。

    汉武帝的这一封赏行为,却被后世当作一种惯例制度沿袭了下来。

    汉武帝在位时,关内侯与列侯的分封,还是较多的按军功来赏赐。但在“武”功之外,凭“文”功而封侯的大臣也在逐渐增多。到了昭宣中兴,尤其是汉宣帝在位时,地方官吏凭借“文”功政绩得以封侯的情况,一时达到了极致。

    昭宣中兴之后,国势日下,外戚宦官相继擅权。这些人大量私封自己的亲信子弟为侯,外戚更是一门数侯,而中官一日数侯者也是屡见不鲜。关内侯与侯爵随即不再尊贵。

    特别是到了后来的汉桓帝以及汉灵帝时候,天子开始卖官鬻爵,敛钱之风愈演愈烈,关内侯与列侯多如牛毛,越封越贱,彻底不值钱了。

    许攸看着袁绍,非常得意的说道:“朝廷的官职毕竟有限,现行的二十等爵位又不尊贵。在这个关系社稷存亡的时候,朝廷应该修改封爵制度,恢复两周时期的五等爵位制。在现行二十等爵制度上,另外再加上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二十等爵位制和五等爵位制同时实施,互为补充。凡州郡大吏建有文武功勋,在无官可升的情况下,除了增加俸禄外,更应该赐高等爵位,从而激励各地州郡大吏为稳定社稷,中兴大汉而浴血奋战。”

    许攸再度摸了摸自己的长胡子,笑道:“当然了,此时我们要求朝廷改变封爵制度,目的不是为了激励大家多建功勋,而是为了削弱河北实力,打击李翊的合纵之策。”

    五等爵位制的关键不是爵位的尊贵,也不是封邑的多寡,而是世袭行使封邑之地的军政大权。仅此一点,就能让各地州郡大吏趋之若骛。

    最后,许攸一拍巴掌,大声道:“各地州郡大吏联名上表后,河北随即就会陷入混乱。”(未完待续。)

第0559章 沉默的李翊() 
许攸看着袁绍,郑重的说道:“五等爵位制的实施虽然可以暂时安抚各地州郡,暂时稳定天下,但随着各地州郡实力的增强,天下必定大乱。诸侯逐鹿,先得者为王,大汉从此分崩离析。所以,天子不会答应,朝廷不会答应,李翊更不会答应。”

    “然而,五等爵位制被否决的后果非常严重。首先,天子和李翊得罪了各地州郡大吏,李翊的合纵之策随即失败,河北被孤立。其次,李翊已经是大司马、骠骑大将军,泉州侯,食邑一万户的朝廷重臣了。他的地位极其尊崇,他已经不能再升迁了,他也可以不要赏赐,但他的下属呢?他否决五等爵位制,也就等于断绝了他下属们的升迁之路,抢去了他下属们的荣华富贵。试问,有多少文武掾属会因此而怨恨李翊,会因此而丧失对李翊的信任和忠诚?河北大吏们必定要和李翊离心离德,河北的情况会越来越糟糕。”

    “第三,这个表奏虽然是我们递上去的,但受益最大的却是李翊。当今世上,若论军功,李翊最大,五等爵位制一旦通过,天子至少要拜封李翊为泉州公,而偏偏这一点,正好刺痛了天子和大臣们最为敏感的地方。”

    “董卓先是自封太师,后来甚至想自封尚父,他把天子和皇权的尊严践踏到了极致。今天,李翊更是变本加厉,他不但要践踏皇权,还要抢夺皇权,霸占天子的江山。天子和大臣们为了防患于未然,会不惜一切代价,联合河北的一些大吏,诛杀李翊。河北崩裂的危机随即开始。”

    “只要河北发生叛乱,李翊拿起屠刀诛杀大臣,他就坐实了簒逆之名,剩下的事就很简单了。主公可以高举勤王兴汉大旗,主盟天下,集结各地州郡兵马同击河北。”

    “另外,李翊迫于合纵失败的压力,可能不待河北恢复元气,冒险出兵。各地州郡大吏联名上表要求修改封爵制度,也就等于告诉李翊,我们虽然尊奉天子,但我们尊奉天子是有代价的。我们要分享皇权,要分享大汉的土地,要行霸道,继续桓文之功。李翊从这份表奏中看到了我们连横的强大,看到了各地州郡实力大增的后果,所以他会趁着各地州郡实力不济的时候,率先展开进攻,意图占据平定天下的先机。”

    “李翊不待元气恢复就匆忙出兵,伤上加伤,实力会继续受损。李翊要打,肯定要挑选一个实力最弱的,不是公孙瓒就是刘备。这二人被他打败了,我们再联合其它州郡共同出兵。这样一来,我们既可以占据兖州,又能消灭曹操,还能重创李翊。”

    “不管李翊是否冒险出兵,此策或多或少都能帮助我们赢取发展的时间,帮助我们顺利实施连横之策。”许攸最后说道,“李翊虽然救下了天子,占据了部分有利因素。但只要我们实施此策,李翊的所有有利因素就会全部转化为不利因素。到时,他救的就不是天子,而是刺杀自己的一把锋利武器了。”

    大帐内良久无声,袁绍和众人都在用心思考沮授的这个建议。

    沮授冲着许攸微微一笑,双掌虚拍,以示敬佩之情。

    许攸这个建议看上去处处都在为袁绍出谋画策,又是连横各地州郡,又是打击河北。但他真正用意却是试图利用五等爵位制来提醒和警告袁绍,重建皇统不宜操之过急,而阴谋篡立更是自取灭亡。霸业毕竟不是王业,要成就霸业,要继桓、文之功,就要尊奉当今天子。

    许攸和沮授一样,都已猜到袁绍要求极力重建皇统背后的深意。五等爵位制的提出,正好给了袁绍一个缓冲的机会,暂时把袁绍推到一个正确的位置上。

    袁绍坐在案几后,两眼望着牛皮帐顶,面无表情。

    “如果李翊同意实施五等爵位制,或者……”郭图说了半句,觉得李翊同意的可能性太小,于是把后面的话又吞了回去。

    许攸垂首不语,沮授轻轻一叹。

    袁绍两眼盯着许攸看了很久,脸上渐渐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说道:“李翊一定会同意。”

    他转头看看神情错愣的郭图,缓缓说道:“不同意五等爵位制对李翊和河北来说,是一场灾难。如果你是李翊,你会如何选择?”

    郭图若有所悟。

    许攸的目的其实就是逼着李翊同意实施五等爵位制。

    五等爵位制一旦实施,首先李翊的合纵之策就能成功,他能为河北赢得宝贵的喘息时间。其次他能安抚河北军政大吏,得到河北上下的拥戴,能够让河北迅速从灾难中走出来。

    至于天子和朝中大臣的反抗,根本不足为虑。这场关中大乱,其实已经彻底摧毁了天子和朝廷的威严,能劫后余生逃到河北的朝中大臣寥寥无几,天子已经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只要河北大吏忠诚于李翊,北疆无论如何不会出现像长安一样的大叛乱。

    李翊仔细权衡利弊之后,只有选择同意。虽然同意的结果是诸侯鼎立,但此时此刻,他已经没有回旋余地了。他只有实施五等爵位制才有合纵的可能,只有合纵有成,他才能找到机会消灭敌人。

    但许攸此计的真正目的却是让袁绍称霸,逼着袁绍放弃重建皇统。袁绍如果要重建皇统,就会失去很多盟友,失去眼前的大好形势,最后不可避免地要走向灭亡。他只有尊奉天子,才能不孤立,才能连横成功,最后才能击败李翊成就霸业。霸业成功了,他想干什么都成。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但袁绍此次不顾一切攻打关西,白白放弃了救回天子,平定天下的绝好机会,显然表示他没有这个耐心。

    袁绍看出了许攸的最终目的,他十分不高兴,他觉得自己受到了制约,受到了侮辱。

    ………………

    大汉国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六月。

    六月初八,天子以及众大臣在北疆军的护卫下,开始离开长安,迁往北疆。

    六月中旬,长公主、征虏将军岳飞、平虏将军张飞、大臣张温、马日磾、崔烈、蔡邕、郑玄等十几位大臣日夜兼程赶到河东拜见天子。

    自先帝仙逝之后,天子和长公主一直天各一方。三年后再次相见,两人悲从心生,抱头痛哭。

    大臣们心里酸楚,也是暗自垂泪,唏嘘不已。

    下午,李翊以大司马、骠骑大将军、参隶尚书事的身份,延猜太尉周忠、司徒王允、司空淳于嘉、尚书令士孙瑞等十几位三公上卿商议国事。

    天子迁往北疆后居于何处?是泉州还是邺城?还是其它地方?朝廷被毁,如何重建?

    关中、关西两次大战,如何议定?何人该承担天子蒙难,朝廷被毁的责任?

    议事上,李翊很少说话。

    张温、崔烈和马日磾过去都担任过本朝太尉,德高望重,他们成为这次议事的主要说话人。

    天子行宫建于何处最合适?河东即将成为战场,冀州刚刚受灾,灾民众多,能否保持稳定很难说。只有泉州最合适。泉州位于幽州南部,距离关、洛有数千里之遥,因为多年没有战事,钱粮和安全都有保障。

    朝廷如何重建?朝廷重建的难题不是三公九卿的任命和诸府衙的建立,而是皇权和相权的制衡,也就是官制的修改。其次就是预防宦官和外戚干政的问题。后宫不能没有宦官,让一些身体完好的大男人整天待在后宫,于礼法不合,但是否要设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这些容易导致宦官干政的职务?外戚专权一直是大汉几百年来的顽疾,如何修改律法予以强行杜绝?

    有些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解决的,所以大臣们只是略微商讨了一下内外廷诸府的设置。

    随后张温矛头一转,立即把议事话题指向了长安朝廷的大臣们。此次长安发生那么大的事情,责任是谁的?除了已经被诛杀的董卓及其麾下的诸将等叛逆外,三公九卿等大臣们该负什么责任?

    太尉周忠、司徒王允,司空淳于嘉、尚书令士孙瑞都明白张温的意思,长安朝廷已经没有了,他们这些人也该明智一点,自觉的上书天子,引咎辞职了。

    河北不同于关中,河北有长公主府,有大司马、骠骑大将军府,有张温、马日磾这些名震天下的老臣,有一套完善的军政机构,有很多正在实施和推广中的新政。河北不会允许朝廷破坏它现有的一切,所以,该走的就应该走了,不要自找麻烦。

    “我是参隶尚书事的司徒,所有责任我来承担。”王允苦叹一声,望着一直低头不语的李翊说道,“不过,我有个要求。”

    李翊就像没听到一样,依旧低着头。

    王允看到李翊连头都没抬,心中一凉,后面的话说不出来了。

    李翊等了半天,没有听到王允说话,不禁诧异地抬起了头,问道:“王司徒,你怎么不说了?有什么要求?”

    王允满脸失望之色,微微动了动嘴,但随即想到说了等于没说,于是把话又咽了回去。

    李翊笑道:“王司徒,如果是兵事,你可以对我说,但如果是政事,你最好对长公主说,因为我是大司马、骠骑大将军,在朝廷里我只主掌兵事。”

    王允愣了一下,然后又和淳于嘉、周忠、士孙瑞等大臣互相看看。

    众人脸显惊诧之色,都感觉到李翊这句话大不简单。难道,他有心要做个忠臣,不再仿效董卓主掌大汉权柄?

    这可能吗?

    李翊到底是什么意思?(未完待续。)

第0560章 天下大势() 
大汉国初平三年八月。

    八月初,天子以及百官抵达泉州。

    天子下旨,重建朝廷,将“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名号改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

    拜马日磾为太傅、参隶尚书事。

    拜张温为大司徒,参隶尚书事。

    转拜原太尉周忠为大司空,参隶尚书事。

    李翊依旧为大司马、骠骑大将军,参隶尚书事。

    四位大臣同为皇帝宰辅,共理国事。

    拜蔡邕为太常,拜杨彪为太仆,拜崔烈为宗正。

    转拜骠骑大将军府长史寇准为光禄勋,拜骠骑大将军府司马田丰为卫尉,拜丁宫为廷尉。

    转拜原司徒王允为大司农,拜袁滂为少府,拜士孙瑞为大鸿胪。

    拜管宁为执金吾,拜邴原为将作大匠。

    拜渔阳太守诸葛瑾兼领司隶校尉,拜钟繇为御史中丞。

    拜陈群为尚书令。

    拜岳飞为征西将军,拜关羽为征东将军,拜赵云为征北将军,拜张飞为征南将军。

    拜张郃为镇东将军,拜徐达为镇西将军,拜高长恭为镇北将军,拜常遇春为镇南将军。

    拜吕布为安西将军,拜张辽为安北将军,拜张燕为安南将军,拜高顺为安东将军。

    拜黄忠为平西将军,拜魏延为平南将军,拜于禁为平东将军,拜李靖为平北将军。

    拜程普为伏波将军,拜韩当为镇海将军,拜俞大猷为横海将军。

    拜宇文成都为武卫将军,拜陆文龙为护军将军,拜徐晃为横野将军,拜太史慈为虎威将军。

    另外,田豫、李忠、李信、李义、李宣、荀衍、卞喜等人也都被拜为将军。

    荀彧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府长史,冯道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府司马,徐茂公、刘伯温、郭嘉、贾诩、荀攸和徐庶等人被任命为骠骑大将军府军师祭酒。

    ………………

    在朝廷重建的过程中,战争依然没有停息。一直到八月,公孙瓒和刘备的联军终于支撑不住,被赶出了冀州的河间国和渤海郡。至此,冀州全部落入李翊的掌中。

    李翊召集一众手下商议下一步的军事行动计划。

    徐庶说道:“主公,我军最近几年来不停地征战,已经是强弩之末。兵力无法保证在自身的安全下,在攻占多余的地盘。徐庶以为,应该就此收兵,休养生息数载。”

    贾诩也说道:“徐庶军师所言甚是,主公拥有整个北方,若是能够励精图治几年,坐看中原混战。到时主公掌握大势,而南面诸侯乱战消耗下势微,只需数路大军齐出,就能平定中原。”

    荀彧说道:“河北平定,主公掌握半壁江山,则再无诸侯能够抗衡,大汉中兴有望,与当年主公所规划的全局战略一致。”

    “也罢。”李翊深知不能太过计较一时的得失,最近三年以来,自己的地盘从当初的幽州和并州二州,发展到如今的三州二都护府,面积翻了两番有余,人口也是差不多翻了两番,膨胀的太厉害了,回去消化消化。将朝廷与天子牢牢掌握在手中,在励精图治几年才是正理。

    “制定一个三年发展规划。”李翊如此说道。

    如今李翊的势力,东西两个方向没有能够威胁的敌人,北面是后世的西伯利亚。此时基本上没有人迹,没有任何威胁。

    至于南面,从西到东,有着李傕、郭汜、张济、袁绍、曹操、公孙瓒与刘备等人,但这些人如今的力量都非常有限,只要沿黄河布置好防线,同样不足为惧。

    时间的车轮从来不曾停止滚动,如今已经是公元一九二年秋天。由于李翊从后世而来,并异军突起制霸北方,导致天下大势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袁绍没有能够占领冀州,不过跑到黄河以南,占据了东郡的西部地区、陈留郡、河南尹和河内郡,实力不弱。

    曹操也悄悄地崛起了,他借着李翊跟袁绍、公孙瓒等人打的火热的时候,趁机占领了兖州南部的济阴郡和山阳郡,加上原本就控制在他手里面的豫州的陈国、梁国和沛国,实力比起袁绍来,也并不逊色什么。

    公孙瓒虽然被赶到了黄河以南,但是他因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