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召唤之三国霸业-第2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释澄侍獾睦牛榻ㄐ鲁⒕鸵菀椎枚唷R蛭辛舜砘嗜ǖ某す鳎辛吮冉贤晟频拇蠛汗僦乒辜艿某ⅲ敲窗哺Ш驼弦慌躺⑸车母鞯刂菘ぞ陀辛丝赡埽群驼裥舜蠛荷琊⒉庞辛讼M

    荀彧说道:“北疆应该是支撑这个新朝廷的最大力量,主公除了现有的权力,还会得到更多的权力。因为这时候大主公不是一个人带着北疆在孤军奋战,而是和长公主,和新朝廷一起,带着整个大汉国的力量在共同奋战。”

    “虽然我们不知道张温所带来的具体计策是什么,不知道这个新朝廷能不能整合各地州郡的力量,不知道我们何时才能实现振兴社稷的愿望,但我们现在占据了大义,天下人都能望风而从的大义,占据了让国祚得以延续的先机,占据了尽可能多的力量,这就足够了。有希望总比没有希望好,有目的总比没有目的好。”

    “但这一切,都需要主公的忠诚,对大汉社稷的忠诚,如果没有主公的忠诚,这就不是艰难振兴社稷之举,而是迅速倾覆社稷之举了,因为董卓就是一个例子。”

    荀彧看着李翊说道:“如果董卓控制着天子和长安朝廷,主公控制着长公主和新朝廷,袁绍和各地州郡再无希望,他们会干什么?由此大汉倾覆,所以张温只是试探,如果主公拒绝,他可能迅速带着长公主离开北疆到冀州,并且让主公背下和董卓一样的叛逆恶名。”

    “为了防止长公主和张温等人做出不利于主公的举动,穆夫人随即做出了第三个应对之策,杀。夫人恳请主公防止长公主向天子求旨,其真正的用意是想告诉主公,如果主公不同意张温之策,立即把张温之策告诉董卓,求得一份把长公主送回长安的圣旨,同时抽调兵力秘密北上,包围长公主府,以避免北疆之祸。我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张温为了安全,一定命令长公主的虎贲军暗中包围了骠骑大将军府。”荀彧摇头道,“当初我劝主公把两千骠骑亲卫留下保护骠骑大将军府,但主公执意不从。张温是个好人,但为了社稷利益,好人也会变成坏人的,主公太轻信他了。”(未完待续。)

第0453章 新朝廷构架() 
李翊心说我是根本不认为张温那些人能够成事,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像是他们这种人,只说不做,眼高手低,有想法没胆识,想要把一件事情搞砸,那绝对是一等一的厉害,但是想要办成一件事情,那简直比太阳从西边出来还要难得。

    当然,这样的话李翊不会说出来,他问荀彧道:“文若,你说这封信,是不是张温先看过了?”

    “不会。”荀彧笑道,“现在泉州只有长公主府的两千五百名虎贲军,穆夫人不得不小心一点,尤其这封信关系到长公主的性命,北疆的危亡。”

    “文若,我们怎么回书?”李翊笑着问道。

    荀彧正色的说道:“天子的权力都是长公主的,朝廷的权力都是长公主府的,骠骑大将军府的权力还是骠骑大将军府的权力,我们绝不违背大汉律法。”

    ………………

    两天后,穆桂英的书信再次通过飞鸽传书送达洛阳的骠骑大将军行辕。

    一切如所料,张温得到骠骑大将军的肯定答复后,果然拿出了一套精心准备的新朝廷架构。

    穆桂英在书中对张温所提的方案做了详尽的解释。

    长公主一旦诏告天下,主理国政,组建朝廷,勤王讨董,振兴社稷,这对董卓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这对董卓控制下的京畿和西疆州郡,对还在观望犹豫不定的部分州郡,都是一个明确的宣告。董卓是大汉叛逆,他挟天子号令天下,祸害社稷,致天子掌难,社稷危亡,大汉上下需齐心协力,共讨董贼,勤王兴国。

    同时,这也赦免了袁绍和讨董联盟的所有罪责,袁绍和讨董联盟随即成为国家功臣,大家随即聚集在长公主主政的新朝廷下,共同为大汉社稷而奋战。

    不过,由于要恪守尊奉当今天子,尊奉一个朝廷的原则,所以这个新朝廷不是重建,而是在长安朝廷的基础上分出了一部分,主要是由在各地任职的京官构成。

    长公主代理国事,长公主府相当于内廷,从事掾属相当于内廷的尚书,主要行尚书台事。

    外廷由太傅府、骠骑大将军府、监御史府构成。

    太傅府行丞相事,府内置东、西等十三曹,主掌大汉行政。

    骠骑大将军府行太尉事,主掌大汉军事。

    监御史府行御史大夫事,主掌监察。监御史府不再隶属于骠骑大将军府,而是和骠骑大将军同列。

    本朝目前的三公是由太尉、司徒、司空构成,每公领三卿,其实也就是把过去丞相的职责一分为三,但张温把这个三公官制又改回到本朝立国初期的三公官制了。

    本朝立国之初的三公官制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是最高行政长官,权力最大,无所不包。太尉除了军事外,其他事几乎不管,不过就是例行参加国事合议而已。御史大夫相当于副丞相。本朝过去有个惯例,一般做丞相必须要先做御史大夫。

    张温为什么要改三公官制?

    过去丞相不但要管国事,还要过问皇帝的家事。所以那时皇帝如果有什么事,先交待御史中丞,由御史中丞禀报御史大夫,再由御史大夫禀报丞相。丞相有什么事,也由御史大夫转中丞,再由中丞转内廷。

    皇权和相权是分开的,但这也不是一成不变,遇到孝武皇帝这样雄才大略的天子,这事情就不一样了。孝武皇帝要建下万世功业,要夺丞相的权,所以当时外廷九卿都直接向内廷听受指令。内廷尚书台权重就是开始于此。

    张温的意思很明显,在振兴社稷期间,绝对不让长公主独揽国家权柄。

    大汉现在的太傅是刘虞。刘虞是宗室大臣,本朝柱石,长公主的叔伯,李翊的故主,本人品行才智也是大汉上上之选。先帝临终前就曾拜他为托孤辅政大臣,但可惜先帝早死了一点,刘虞无法在先帝回来之前主掌大局。如果刘虞能及时回到洛阳,大汉社稷也不会陷入今日这般绝境。

    现在无论从那个方面来说,天下有本事主掌国家权柄的,只有刘虞,没有谁能代替刘虞的位置,一个都没有。

    骠骑大将军李翊领大将军事,已经得到了征伐四方的战场指挥权。如今再给他行太尉事,那么军事行政权也就全部给了李翊,剩下的就是军事战略决策权。

    在这个本朝立国之初的三公官制里,军事战略决策叙也是皇帝的,但它有个灵活性,比如遇到了弱势皇帝强势丞相,这决策权就是丞相的。遇到了像孝武皇帝这样的强势君主,决策权就是皇帝的。后来内廷权重,大司马大将军辅政,三公官制修改,这决策权就是内廷的了。

    现在长公主肯定是弱势皇权,刘虞肯定是个强势“丞相”,李翊也肯定是个强势“太尉”,那这军事决策权是不是就由这两个人共掌?不是,是三个人共掌,还有一个是监御史,这个监御史是冀州牧韩馥兼领。

    张温拿出这么个三公官制,算是煞费苦心,面面俱到,把什么都考虑了。要打仗,就要钱粮,这钱粮从哪来?北疆和幽州是两个难兄难弟,一对穷光蛋,只有冀州有钱粮。能不能打仗,最后不是靠有没有军队,而是靠有没有粮草辎重。如今现状摆在这里,只要大家尊奉长公主和设在泉州的朝廷,将来只有两个战事需要决策,一个是平叛,一个是讨董。而这两个重大决策和三个人都息息相关,即使有些分歧也不会太大。

    朝廷下面就是各地州郡。

    冀州牧韩馥在崔烈、马日磾、陈纪、袁滂四位老臣的劝说下,必定会响应,至于徐州牧陶谦、兖州牧刘岱、豫州牧孔伷等人,当然就不要说了,这一点张温有十足的把握。荆州、扬州因为路途遥远,途经州郡又有黄巾军,所以联系不方便,不过明年春一定会得到回信,张温对他们的响应也是信心十足。太傅刘虞主掌青州军政,骠骑大将军李翊主掌北疆军政,这三州二都护府自然就不必说了。

    按照张温的设想,平定黄巾军叛乱和讨伐董卓这两件事应该能在两到三年内结束,他唯一担心的是董卓挟持天子逃到西疆。当年西疆大战把他打怕了。现在可不像过去,过去朝廷可以向西疆源源不断地输送粮草辎重,现在不行了。没有五年以上的休养生息,大军根本无力远征西疆。天子蒙难日久,皇统的事情会变得非常非常的棘手。

    穆桂英说:“张温、丁宫和杨彪三人反复解释,一旦长公主诏告天下勤王讨董,泉州朝廷设立,天子和长安朝廷就形同虚设,各地州郡必会闻风而从,这样一来,我们的实力就会骤然增加。无论是讨董还是平叛,都能形成巨大合力,一战而定。所以如果夫君同意朝廷的这个策略,那就立即回书,张温将迅速派人到青州延请太傅刘虞,冀州牧韩馥到泉州商讨大事。”

    穆桂英在信中的最后说道:“张温带到北疆的这个方案非常完美,显然长安朝廷诸多大臣们为此精心筹划,深思熟虑了很久,朝中的大臣们为了振兴社稷的确算是殚精竭虑,耗尽了心神。这个方案对各方势力都有好处,无论是长公主、太傅刘虞、夫君,还是韩馥、袁绍等州郡官僚,都从中得到了收益。”

    “以夫君和北疆目前的实力,根本谈不上做出什么军事上的决策,相反夫君受制于人口财赋和粮食等危机,正是一筹莫展,岌岌可危的时候。而泉州朝廷的建立恰恰帮助夫君缓解了北疆目前面临的这些危机。”

    “而且,泉州朝廷建立之后,夫君才从真正意义上得到了大汉的军事行政权和部分军事战略决策权,夫君的权力明显增加了。军事行政权最主要的是人事权,军资分配权和组织训练权。有了这个实质上的人事权,夫君可以任意指派调遣秩俸两千石以上的将领。隶属于泉州朝廷的各州郡军队几乎都在你的控制下。”

    “太傅刘虞行丞相事,做他自己本来应该做的事,但他依旧是青州牧,他最关心的青州诸多困难可以因为这个朝廷的建立而得到部分解决。”

    “韩馥也罢,袁绍也罢,所有讨董联盟的人终于为自己的讨董找到了大义,叛逆、灭族、遗臭万年的阴影终于从心里散去,等待他们的将是盖世功勋和青史留名。而尤其让他们最感到欣慰的是,夫君这个他们最大的敌人终于成了同殿之臣,不要再为你的强横武力而提心吊胆了。相反,有了夫君和北疆大军,平定黄巾之祸,讨董除奸,都成了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不再是一件遥遥无期的事了。”

    “当然了,天子,长公主和朝廷,才是最大的收益者,因为他们保住大汉社稷,保住了倾覆在即的万里江山,保住了千千万万条苍生的性命。”

    “恳请夫君为了社稷苍生,立下决心。”(未完待续。)

第0454章 西凉军的动向() 
李翊把穆桂英的书信翻来复去地看了七八遍。

    荀彧不停地给他解释大汉官制的演变过程,以及张温所建议的这个三公官制中所蕴涵的“三权分立”和其中的优劣,还有这种朝廷构架对解决当前大汉危机可能产生的结果,最后问道:“主公,你怎么看?”

    李翊把书信递给荀彧,慢悠悠地说道:“我没有意见,就这么办吧。”

    荀彧接过书信,随手丢到了案几上,神情忧郁。

    李翊笑着问道:“文若,有什么问题吗?”

    “穆夫人给张温几个老头子说晕了头,此策也能称为完美?其中隐忧甚多,甚多啊。”荀彧叹道,“我本来以为张温会重建一个新朝廷,谁知道他弄了这么个四不像朝廷出来,后患无穷啊。这么好的一个机会,给这帮墨守成规的老头子白白浪费了。”

    众人疑惑不解地看着荀彧。

    荀彧苦笑道:“算了,不说了,也许我错了。袁绍就是例子。他大张旗鼓要说什么要重建皇统,还一口气连杀四位大臣以表决心,结果如何?响应者寥寥无几,骂声一片。朝中大臣们可能也有同样的担心,如果长公主可以代行天子事,任意拜封大臣,那后果也许和袁绍一样。不想了,既然主公同意,我就回书泉州了。”

    李翊笑道:“我亲自回书,让桂英和长公主府具体商谈,听从张温的安排做好前期准备。”

    看了看荀彧,李翊说道:“文若,你给驻守大漠和辽东的各位将军各自修书一份,把此事详细告诉他们,征询一下他们的意见。”

    ………………

    大谷关,徐荣率领大军赶到关隘。

    九月底他奉命出击后,和孙坚对峙于鲁阳。孙坚上次在阳人和大虎岭连吃败仗,被困在广成关动弹不得。当时如果不是徐荣和袁术及时握手言和,孙坚就要吃人度日了。所以这次他看到徐荣再次杀来,一心想洗雪前耻,数次出城邀战,要和徐荣对决。徐荣不干,一口拒绝。

    孙坚去信嘲笑徐荣,骂得很难听,什么乌桓人的孽种,投靠奸侫,能想出来的词都用上了。徐荣不为所动,回书一封,信上只有两个大字,不战。

    徐荣这里说不战,那里却派部下带着军队四处掳掠,就差没把鲁阳诸县挖地三尺了。鲁阳百姓深受其苦,纷纷南下向宛城逃去。

    但宛城一带也有北军。董越和李肃趁着袁术主力在襄阳和刘表对峙之际,在郦国、顺阳、宛城一带大肆烧杀抢掠。南阳百姓苦不堪言,成群结队向南逃亡。

    孙坚虽然心忧百姓之苦,却不敢随意派遣军队出城狙击,他担心中了徐荣的诱敌之计,折损了兵力。他一心一意要和徐荣主力正面决战。

    这时徐荣接到了董卓要他立即回援洛阳的军令。徐荣不知道洛阳出了什么事,匆忙带着大军退回广成关。他让副将领三千人守关,自己带着五千大军日夜兼程北上,取道大谷关回京。

    田仪在大谷关相候。他对徐荣详细解说了骠骑大将军背叛朝廷,突袭洛阳,伏击刘靖,夺取毕圭苑粮草的事情。

    徐荣大吃一惊,问道:“骠骑大将军真的背叛了朝廷?”

    田仪点点头,说道:“骠骑大将军亲率五万北疆军,突袭拿下了洛阳,意图攻打长安。看样子,骠骑大将军已经彻底给袁绍说服,背叛了天子和朝廷。”

    徐荣震骇不已,大将军是不是要诛杀董卓,勤王除奸?

    至于田仪说的骠骑大将军背叛了天子和朝廷,徐荣并不相信。他曾经在并州跟骠骑大将军以及北疆大军并肩作战,大败鲜卑人。以自己对大将军和北疆诸将的了解,他们绝不会背叛天子和朝廷。他们历经千辛万苦征服了大漠,建下了盖世功勋,有什么理由要舍弃这一切,反而去做个遗臭万年的叛逆?

    田仪接着说道:“北疆的大军在驻扎在洛阳附近,他们只有五万人,不堪一击。为了永绝后患,现在主公已经调集了十二万大军围攻洛阳。其中他亲自带着李傕、郭汜等人的军队驻扎在伊水以南;张济和张绣叔侄驻兵谷城,从西面威胁洛阳;同时调遣樊稠和牛辅渡河南下,从北方攻击洛阳;让你和胡轸从大谷关、轘辕关北上攻击,李儒从虎牢关西进,以便对叛逆大军形成四面夹击之势。”

    徐荣听了之后心里冰凉的。双方实力悬殊太大,北疆大军根本没有取胜的可能,骠骑大将军不会行此下策,这里面一定有什么秘密。自己不是董卓的亲信,和西凉一系的将领一向不和,田仪不会告诉自己这个秘密,自己怎么办?是打还是不打?打,自己就和北疆军结下了深仇,背下了忘恩负义的罪名?将来如何面对骠骑大将军?不打,自己又如何取信董卓?

    徐荣忧虑不安,勉为其难地跟着田仪悄悄启程北上了。

    斥候送来的消息让徐荣暗暗松了一口气,骠骑大将军领大军在伊水河一带迎战董卓的攻击,抵御自己的是骠骑大将军的部将黄忠率领的大军。

    北疆大军没有在城外跟西凉军大战,双方只是略作交火,骠骑大将军就主动率领大军撤入了洛阳城。

    而跟徐荣对峙的黄忠部大军,也没有跟徐荣和胡轸接战,在看到徐荣的大军抵达之后,只是稍作接触,就主动撤离战场。

    田仪随即要求徐荣趁胜攻击黄忠。徐荣断然拒绝,他睁大一双血红的眼珠子咆哮道:“我徐荣虽然是一介武夫,但我不是瞎子,不是白痴。胡轸呢?胡轸在哪?他距离黄忠更近,为什么我能赶回来,他却不能?相国是什么意思?是不是想把我徐荣杀了,想把我的手下全部葬送在战场上?我不去,要去让胡轸去。”

    田仪吓了一跳,急忙安慰道:“徐将军,这是战场,不要意气用事。”

    “战场?不要意气用事?”徐荣一把拉过一名士卒,扯开他的皮甲吼道,“你看看这是什么?这是骨头,皮包着骨头,我的部下就是用这样的身躯抵挡敌人的战刀和长矛。你再去看看胡轸的兵,看看牛辅的兵,哪一个不是骠肥体壮?”

    “将军说过了……”田仪苦笑道,“诸位将军的粮饷都不够,相国并没有厚此薄彼之意。”

    徐荣拂袖而去,田仪跟在后面苦苦相劝,并承诺这一仗打赢后,一定给徐荣补齐过去欠下的所有军饷。徐荣脸色这才好看一点,命令部下整军,让士卒们抓紧时间休息,天亮后向黄忠的大军发起攻击。

    天亮后,斥候来报:昨天凌晨,北疆军的张飞、常遇春等人突然在北邙山方向出现,他们偷袭了刚刚渡河南下的北路大军的侧翼,重创了牛辅,然后大摇大摆地撤进了洛阳城。

    黄忠随即撤军而走,回洛阳城了。

    董卓没有责怪徐荣,相反,他重赏了徐荣。一来徐荣三天内急行四百里赶到洛阳,然后又以五千人和黄忠的八千大军激战一天。

    如今黄忠已经撤进了洛阳城,这时再让他继续攻击的确是强人所难。如今北疆五万大军全部缩进洛阳城,不要说徐荣的五千大军了,就算是给他五万大军,也拿不下洛阳城。

    徐荣心中暗凛。他当然不会幼稚到相信董卓的这番鬼话。他知道自己那天晚上拒绝出兵攻击黄忠,违抗军令的事,已经引起了董卓的忌恨。只是他不知道董卓是动了杀心,还是要割弱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