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念及此,众人都是暗暗心惊,脊背发凉,额头上显出密集的虚汗。
然而,袁崇焕依旧是不动如山,似乎并不担心京城的安全,反而是身上绽放出强大的气势,话锋一转,喝道:“赵率教,给你四千铁骑,立即前往遵化,限三日之内到达,挡住后金的攻势,保住遵化,为后续的支援部队赢得更多的时间。”
闻听此言,除了赵率教痛快的答应一声,其他人都是暗暗心惊,再次翻起了波澜。
“大帅这是想要干什么?遵化可是蓟州的东北门户,一旦失守,蓟州危矣,其次就是通州和京师。据得到的初步消息,后金这次出兵可是号称十万,虽然没有那么多,有夸大的成份,可四千骑兵能干什么?就算赵率教再如何能征善战,四千骑兵也挡不住八旗军的铁蹄!”
心中虽然这样想,可没有一个人说出。即便是当事人赵率教,深知这个道理,也没有任何的言语,面庞依旧是棱角分明,透着军人的那种刚毅的劲儿。
得到副将赵率教的回应之后,袁崇焕并不理会其他人什么反应,更不在乎他们的心中所想,将目光分别投向左右侧座位的为首之人,朗声说道:“祖大寿,何可纲,赵率教走了之后,本帅将山海关的事宜安排好后,也会带兵前往,支援遵化。至于你们两个,尽快将锦州和宁远的事情交代好,交付于可信的将领。随时做好准备,听本帅的调令,入关阻击后金军。”
“是,大帅!
祖大寿也站了起来,和何可纲异口同声的回应。
这个时候,连同赵率教,多数人的神色都是明显一松,只要大帅率兵前往,一定可以化解遵化的畏惧,京师的隐忧也就不存在。
其他人都愤愤地坐下,祖大寿依旧直挺挺的站在那里。出身于辽东的名门望族,手下的将领更是亲戚子弟,对部队拥有着绝对的控制权,一呼百应。对于祖大寿而言,他只服袁崇焕,根本就不将崇祯这个皇帝放在眼里,言语也就不想其他人那么恭敬。
等到所有人都坐下之后,祖大寿两条浓眉一扬,一对眼睛瞪得溜圆,气呼呼的说道:“大帅,末将实在不明白,皇上怎么想的?您先后上书两封,上奏皇上,说得明明白白,遵化一带的长城防卫非常的薄弱,敌人很容易攻破。”
“这倒可好,两个奏章就像泥牛入海,没有一点音信,也不见朝廷加强遵化一带的长城各个关口的兵力。好了,现在正好验证咱们的猜测,皇太极真的借道蒙古,从遵化那边打进了关里。”
此刻,除了袁崇焕以外,其他人的心里已经不是用吃惊来形容,而是震撼非常,祖大寿这也太大胆了,这是藐视皇权,这是在置问皇帝,尽管被质问的对象不在现场。
不过,想归想,祖大寿也说出了众人想说又不敢说的心里话,如果皇上能够听得进去大帅的谏言,哪还会有今日之危局?后金怎么可能打进关里?
所有人都是默默无声,没有人回应祖大寿的言语。即便是崇祯帝派来的那些文官监军,莫不如是,没有一个人敢诘问祖大寿,究竟是何居心?
由一斑而窥全貌,这不仅看出了袁崇焕对祖大寿的重视,更可以看出他在山海关、乃至于整个辽东的威望,无人可出其右。
这时,袁崇焕摆了摆手,制止了祖大寿还想继续发牢骚,埋怨如今皇帝的瞎指挥。而后者更是很听话,当即就闭住了嘴,不知道嘟囔了一句什么,随后就老老实实地坐在那里。
紧接着,袁崇焕沉吟了一下,似乎是在组织语言,又或者在思索着什么,片刻之后,又将目光投在了辽东总兵吴襄的身上,郑重地说道:“吴总兵,我和祖大寿、何可纲他们离开之后,山海关就交给你了。虽然后金的绝大多数兵力都被皇太极带走,但关外还有四大贝勒的二贝勒阿敏虎视眈眈,时刻觊觎着这里。所以,你要时刻保持警惕,守好宁锦防线。”
随即,坐于祖大寿之后一人站出,正是吴襄,就是日后声名赫赫吴三桂的父亲。
站起来之后,吴襄一抱拳,身上的铠甲叮咚作响,朗声回应道:“是,大帅!如果山海关有一丁点闪失,末将提头来见!”
袁崇焕点了点头,对于宁锦防线,他有着十二分的自信,绝对是固若金汤,仅凭一个小小的阿敏还无法撼动。
随后,袁崇焕再次一摆手,高声说道:“好了,都退去吧,本帅还要安排一下离去之后的事宜,就谈这里,你们各自回去之后,也要好好准备准备。一旦关内形势危急,急转直下,你们大多数人都要带兵入关,进行勤王。”
猛地一下子,刚刚站起的众人动作一滞,一些人的身体更是微微一颤,心里突突直跳,翻起了惊涛骇浪,震撼非常,纷纷暗自猜测:“大帅这是什么意思?仗还没有打,怎么就知道后金必胜?怎么就知道形势会危急到那种程度,各路大军需要奔赴京城,进行勤王?”
不过,众人的动作也仅仅是停顿了一下,并没有多嘴而问,而是满怀着心思,相继离去。
第一百零八章 己巳之变(五)()
二十九日,汉儿庄,八旗军的营盘里又多了两三万人,人头颤动的同时,更是充斥着一种异样的紧张气息,如临大敌,又不是那种大战在即的感觉,更像是两种意识的博弈,两种派别的纷争与僵持。
汗帐之内,坐满了满蒙汉文臣武将,位列两旁,隐隐又呈现两大派别之势,皇太极居于中央,端坐于上,看着几乎剑拔弩张的双方,刚想说些什么,却见济尔哈朗站了出来,目光逼视,一脸的怒不可遏,高声质问:“代善,莽古尔泰,我还未回来之前,就在路上听说,你们两个居然胆敢将大汗堵在营帐之中,不准其他人进入。倒是说说,你们想要干什么?如果没有一个交代,我济尔哈朗第一个就不答应!”
强势的话语,直接将紧张的气氛拔高到了极点,使得汗帐里安静地可怕,针落地的声音都可以听见。
面对绝大多数人的追问的目光,就算是张扬、桀骜如莽古尔泰,也收敛了许多,不敢过于造次,没有了两日之前的那种咄咄逼人,丝毫不将皇太极这个大汗放在眼里。
莽古尔泰旁边的代善只觉得嘴里发苦,事情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由劝谏上升到了藐视皇权的程度。不将大汗放在眼里,在八旗里面可是大忌!
如果将奉若至尊的大汗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他人?
代善知道,自己两人的行为虽是出于好意,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引起了众怒。见此情形,代善不禁偷偷看了一眼皇太极,这个比自己小很多的八弟,引发事情突变的始作俑者,利用与引导舆论施加压力。
两天之前,那天晚上,自己与莽古尔泰刚一离开汗帐没多久,关于逼迫大汗的消息就满天飞,说什么的都有,直接将两人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引起了众怒!
代善的脑海里闪过这些念头,感受到济尔哈朗那强势而又灼热的目光,刚想要说什么,却见对方的气势忽然一收,不再那么咄咄逼人,和声说道:“代善,我实在不明白,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你居然会做出这种事情。”
济尔哈朗的语气停顿了一下,脸上显出淡淡地回忆之色,语重心长地说道:“遥想当年,汗位空缺之时,你可是极力拥戴四贝勒,继承大汗之位。”
每个人都知道,四贝勒就是皇太极,天命时期,努尔哈赤大汗亲自册封的四大贝勒之一,不仅文韬武略了得,更是军功赫赫,在众人里面极具有威望。
立时间,代善想起了尘封过往,再一想到两日之前的所作所为,那绝对是大不敬,有逼宫之嫌,随即面露惭愧之色,喃喃道:“济尔哈朗,我我。。。。。。”
仿佛有千斤重担,有苦说不出,代善“我”了半天,后面的话一个字都没有吐出。
皇太极不仅是雄才伟略,也很精明,一看到代善露出认错、后悔的神色,莽古尔泰更是将脑袋低了下去,当即摆了摆手,挡住了济尔哈朗的继续置问,也在为代善解围。
“济尔哈朗,你误会代善与莽古尔泰了。之所以有今天的议政王大臣会议,还有两天前的事情,都是关于八旗军的去留,是否继续深入大明的腹地。”
此话一出,立即吸引了所有人主意,就连强势的济尔哈朗也有所收敛,没有再继续追问。关于那天晚上的事情,每个人都很好奇,代善与莽古尔泰究竟与大汗说了什么?
皇太极平静的外表之下,内心却是极为得意,看到自己一句话成功化解了汗帐里的紧张气氛,引领众人的思潮,随即继续说道:“你们也知道,大明虽然正在走下坡路,国力越来越弱。可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关内的兵力远多于山海关的驻军,绝对是数倍于我。而且,咱们对关中的地形又不熟,还没有任何的补给可言。所以,如此情形之下,代善与莽古尔泰想要劝我罢兵,退出关外,免得被明军截断后路。”
闻听此言,济尔哈朗连同他身后的一些人,神色明显好了许多,敌视的味道没有那么浓。
气氛缓和了许多之后,这个时候,皇太极笑了笑,故作轻松之色,随即又朗声说道:“好了,言归正传,咱们现在讨论一下以后的行动,是返回辽东?还是继续深入关内腹地,扩大战果?”
不愧是战斗的民族,骨子里都透着嗜血而战的性子。更确切地说,那是对劫掠更感兴趣。因此,一听到皇太极这样说,一时间,绝大多人都露出兴奋的光芒,就连那些支持代善与莽古尔泰的一些人也是如此。
自古以来,关内一直是北方游牧民族觊觎的对象,那是财富的象征!
在众人没有察觉之时,只见皇太极将眼角的余光飘向了一个角落,那是汉人文臣待得位置。
这时,从那个角落里走出一个儒雅的书生打扮之人,正是赫赫有名的范文程,清朝开国的第一个文渊阁大学士,在清廷的地位极高。
范文程的出现,来到正中间,嘈杂的汗帐里顿时安静了下来,可见他这个汉人地位不低,极为受到众人重视,也许这就是皇太极向他眼神示意的原因。
加入后金将近十一年,多年混迹于满族部落之中,经常跟着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征战,范文程的那种书生气已经淡了许多,平添了许多的军人特质,身体壮硕,皮肤黝黑,面庞坚毅而果决。
即便是多年生活于游牧民族,但自小的礼仪熏陶,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范文程还是按照汉人的礼仪,对着皇太极长鞠一躬,施另一个君臣礼,这才缓缓说道:“启禀大汗,我觉得咱们应该继续打下去,扩大战果,原因有三。”
此言一出,立即迎合了绝大多数人的胃口,皇太极更是一副很感兴趣的样子,询问道:“喔~哪三个理由,你倒是说说?”
“其一,我军一旦继续深入,接下来势必拿下遵化。以遵化为起点,只要行动足够快,一举拿下蓟州、通州,兵临北京城,指日可待。”
“其二,就算是攻不下北京城,那也会将大明江山搅得个天翻地覆,各地的明军纷纷来援,进行勤王救驾。到时候,山海关的绝大多说兵力就会入关,回援京师,正是防卫最为薄弱的时候,兵力空虚。”
短短几句话,虽然说的是漫不经心,慢条斯理,却听得众人胸中澎湃,激动不已。
就连一开始持反对态度的代善和莽古尔泰也是如此,后者更是兴奋地难以自抑,忍不住的插了一句:“到时候,咱们的军队可以来一个回马枪,不与各路明军正面对抗,直奔山海关,占领那里,从而打破攻不了的宁锦防线神话!”
皇太极点了点头,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也笑着说道:“不错,不错,进可攻,退可守,不管成功与否,我军都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
济尔哈朗也是如此,早就按耐不住,心里更是痒痒的,好奇地问道:“范先生,那第三个理由是什么?”
然而,范文程并未立即回答,而是看向了皇太极,眸子里闪过一丝深意,这才继续说道:“其三,理由很简单,不知道各位还记得不记得,那些关里偷偷卖给咱们货物的商人曾经说过,陕西的民乱非常的厉害。尤其是最近几个月,闹得最为欢腾,明廷不得不派大军镇压。”
“可是,这与咱们的这次的行动有什么关系?怎么就成了第三个理由了呢?”莽古尔泰再次恢复了桀骜之色,询问道。
这时,最为年轻的多尔衮站了出来,年纪轻轻的就展现出了他的聪明才智:“这还不简单,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如果咱们将大明的军力全都吸引到京城,那些乱军就有了喘息的机会,可以发展壮大,继续为祸大明,消耗大明的实力。。”
“十四贝勒说的不错,正是这个理。”范文程点了点头,肯定的说道,心里却在想着:“三个理由之中,恐怕最后一个才是大汗出兵的真正原因,尽可能的给大明制造麻烦,一点一点瓦解与消耗大明的国力。”
同时,无论是皇太极,还是范文程,心里都知道,凭今时今日的后金,还不具备吞并大明的实力,只能一点一点蚕食。而助攻关内的各路反军,就是加快大明灭亡的捷径!
第一百零九章 己巳之变(六)()
十月三十日,遵化城东北方向的某个地方,八旗军缓缓行驶着。
此刻,后金军一扫之前的僵持,变得极为团结起来,军队里弥漫着斗志昂扬的气氛。皇太极与众人骑马而行,位于大军的中央之处,距离遵化城越来越近。
就在这时,一名骑兵策马奔腾,相向而来,速度极快,眨眼间,已经来到了众人的近前,不等皇太极询问,就回答道:“启禀大汗,据前锋营的探子侦查来报,袁崇焕手下的大将赵率教正在来援的路上,距离三屯营大概还有一百多里,不日就会到达。”
“喔~?他带了多少人马?”皇太极眉毛一扬,波澜不惊的问道。
“启禀大汗,只有四千精甲骑兵。”
然而,皇太极一点都高兴不起来,神色反而更加的凝重,没有任何的言语,更没有任何的命令。见此情形,位于一旁的范文程语重心长地说道:“大汗,这其中一定有什么阴谋。以袁崇焕的谋略与精明,他不可能不知道,四千骑兵根本就挡不住咱们的攻伐。”
“嗯,我也是这样想的。”皇太极点点头,从深思中醒转过来,讷讷地说道:“如果袁崇焕真的想解救遵化之危,不可能只派这么一点兵力。至少也要两万骑兵,再加上遵化和三屯营的驻军,才能阻挡咱们的攻势。否则,不管是谁来,也解决不了问题。”
与此同时,皇太极策马走向路边,招了招手:“将地图拿过来。”
一时间,八旗军停了下来,更是有一名小卒快速走来,手里拿着一张题图。刚一站定,手里的地图就被皇太极一把夺了过去,缓缓展开。
这时,范文程也跟了上来,恭敬地伸出一只手,稳住地图的一端,以便皇太极的另一只手可以在上面比划。
皇太极的眉头时而紧张,时而舒展,右手的食指在上面比划,往来于山海关与遵化之间。范文程也在安静的看着,大脑飞速运转,忽然眼前一亮,脑海里闪过一丝明悟,隐隐兴奋地提醒道:“大汗,袁崇焕会不会是虚张声势?”
闻听此言,思索着的皇太极停了下来,有些不明所以的问道:“喔~范先生,这话怎么说?”
范文程并未立即回答,而是伸出另一只手,在地图上勾勒出一条线,以遵化为起点,最后停在北京的位置,同时说道:“大汗,你看,从遵化到北京只有一条可行道路,那就是油遵化到蓟州,再到通州,然后就是北京城,其他的道路多被山脉阻隔,艰难险阻。即便是强行通过,那也会浪费许多的时间,无法再奇袭。”
“相比而言,如果咱们的大军直奔北京城,将会远快于袁崇焕的带兵勤王速度。”
皇太极是一个多么聪明之人,立即明白了范文程的意思,恍然道:“噢。。。袁崇焕之所以派出赵率教在遵化这里阻隔咱们,就是为了拖延时间,为他安排好山海关的事宜赢得充足准备时间。而且,他的真实阻击目的地实应该是在蓟州,想要在那里与咱们来一个大决战。”
“是的,大汗,下官就是这么认为。”范文程点了点头,似乎为了增加信服力,又补充的说道:“山海关不同于其他的地方,是辽东入关的门户。一旦防卫薄弱,等同于门户大开。到时候,阿敏贝勒一定会伺机而动,攻打宁远和锦州,进而拿下山海关,袁崇焕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
“范先生,你说的不错。袁崇焕不可能立即倾巢出动,带兵支援遵化。而是需要几天的时间,安排好山海关的事宜,然后才能带兵阻击咱们。整个过程之中,至少需要三到四天的时间。否则,袁崇焕根本就出不了山海关。”
皇太极一副深以为然的样子,摸了摸下巴,自言自语道:“嗯。。。这样的话,这一切就能解释的通了,为何只派出了赵率教这四千骑兵,而不是一万、两万,甚至更多?”
“大汗,发生了什么事情?大军怎么突然停止前进了?”
一个大刺刺而粗狂的声音打断了两人的谈话,一起转头循声望去,正见莽古尔泰骑马而来,身后跟着阿济格等人。
看到来人,皇太极忽的眼前一亮,转瞬即逝,面色依旧平静,朗声说道:“莽古尔泰,阿济格,你们来的正好。就在刚刚得到消息,袁崇焕派出四千骑兵,想要解救遵化之危,阻击咱们。本汗想要让你们阻击这支明军,反过来消灭他们,顺便拿下三屯营!”
“哈哈哈。。。”莽古尔泰等人一阵大笑,前者更是不屑地说道:“这个袁崇焕也太狂妄自大了,区区四千骑兵也想挡住我八旗军铁蹄,这是小看我们?还是过于高估他们自己的战力?”
“不错,我也是这么认为,所以让你们去挫搓袁崇焕的锐气,全歼赵率教的四千骑兵。”皇太极一副也是如此的样子,点了点头,面带些许的嘲讽微笑。
莽古尔泰与阿济格对视一眼,张扬而得意一笑,没有任何犹豫地异口同声道:“是,大汗,一定完成你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