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晚唐新气象-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廾窀晌煜碌谝幻呕В艺鎏瞥醋圆┝甑脑紫嘁渤搅死醋郧搴拥脑紫啵┝甏奘纤毂弧疤煜峦莆孔逯凇薄V劣诼の骼钍虾驼钥だ钍希诒蔽菏保罢叩牡匚灰哂诤笳撸堑搅颂瞥笳咭喾闯罢摺T诒蔽菏保钥だ钍虾筒┝甏奘喜⒓缜敖骸埃ǖ郏┠陕の骼畛迮蛉耍纱蕖⒙⒅!⑼酢男铡浜蠊U钥だ钍先宋镉榷啵魇⒓曳纭J姥愿呋晕逍瘴住!庇刑埔淮钥だ钍细院眨鲈紫17人,于世家大族中为最多。博崔、赵李之荣盛,是依整个唐朝而综观的,若按传统理解,唐初时的“崔、卢、李、郑”,仍指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荥阳郑氏。不过,由于自唐起博崔、赵李已正式成为超级豪门,所以有唐一代更流行下面的新说法——“五姓七家”:博陵崔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太原王氏。

    “五姓七家”的概念在唐朝时的广泛流向,使得自魏晋而建立起来的唐朝士族实际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自中唐开始,人们世家大族的观念进一步深固,士庶高寒之间仍有着极深的鸿沟。“五姓七家”,“恃其族望,耻与诸姓为婚”,傲慢地进行着内部通婚,以保持高贵的血统。如按北魏以来的传统,清河崔氏与陇西李氏、范阳卢氏世代为婚姻;赵郡李氏则与博陵崔氏世代为婚姻;范阳卢氏与荥阳郑氏世代婚姻,陇西李氏与范阳卢氏世代婚姻,他们不屑与其他姓氏为婚。于是有盛唐宰相薛元超的一叹:“此生所遗憾者,未能娶五姓女!”薛家已属以韦、裴、柳、薛为成员的“关中四姓”之一,但仍如此仰望“五姓七家”,足可见其影响。贞观中,太宗皇帝无法忍受世家大族的傲慢,说:“比有山东崔、卢、李、郑四姓,虽累叶陵迟,犹恃其旧地,好自矜大,称为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于市贾,甚损风俗,有紊礼经。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当时,太宗多次发出包含迷惑与愤怒的质问:“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于是,命重臣修氏族志,但在初稿中,编修者无视皇室,而将“山东士族”中的博陵崔氏排为天下第一。后在太宗的干预下,氏族志抬高了皇室,对“山东士族”进行了压制,但却没取得实际效果。

    实际上,唐朝皇帝在抑制“山东士族”时是极不自信的,因为同时皇室又自称其祖出自陇西李氏且以此为荣。高宗时代,依旧打压世家大族,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禁婚诏:“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浑、卢辅、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结果依旧不如意,不但不能禁止他们互相为婚,反倒在无形中增加了这些大族的资本:“其后天下衰宗落谱,昭穆所不齿者,皆称‘禁婚家’,益自贵。”他们不仅蔑视诸姓,即使皇室也不能入其眼(皇室虽自称出自陇西李氏,但受怀疑,且有胡化之风,不为崔卢所重)。唐文宗时,皇帝向宰相郑覃求婚,希望郑覃能把孙女嫁给皇太子,但郑覃宁可把孙女嫁给时为九品官的崔某。为此文宗无语:“民间修婚姻,不计官品而上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即使是到了文宗时代的晚唐,人们的门阀观念不仅没有减弱,相反更为严重。

    回顾历史,可以看到,盛唐时,“五姓”在朝廷上并无绝对优势。原因一是,当时建唐的功勋——“关陇军事集团”仍有很大势力;二是皇帝有意压制;三是大力推行的科举考试制度导致不少庶族朝臣出现,而当时“五姓”多以门荫入仕,不适应且不接受科举考试这种新的出仕方式;四是寒门出身的朝廷权臣的嫉恨(如武周时宰相许敬宗和李义府所为)。但“安史之乱”后,唐朝政治中枢进行了重建,“五姓”借助于科举制度而重新抬头,比如荥阳郑氏,盛唐时为宰相者难寻身影,而自中唐开始,连续出现了十多位宰相和重臣,遂有“郑半朝”之说;又如清河崔氏,有唐一代,其支房南祖房、清河大房、清河小房、青州房共10人出任宰相,“安史之乱”前任宰相的仅有2人,事变后进入中唐,则陆续有8人为宰相。世家大族之所以重新崛起,与掌握了科举权有密切关系,再有就是在适应了科举考试制度后,世家大族深厚的家风与知识传统使他们在考试中占有特别的优势。如范阳卢氏,有唐一代尤其是自中唐起,中进士者超过百人,这一数量令人惊异。要知道,唐朝时科举考试中的进士考试是最难的,录取人数又少,卢氏能有此成绩,自是借助于家风与知识之厚。但高门大族中亦有始终蔑视科考制度而秉持中古贵族观念的,比如以荫入仕的宰相赵郡李德裕和荥阳郑覃,李德裕“耻与诸生从乡赋,不喜科试”、“尤恶进士”,荥阳郑覃更是建议废除进士制度。

    但无论是北魏时,还是唐朝时,天下士族,崔氏始终排在第一位,在北魏时代,于中国北方,唯一可于之抗衡的是范阳卢氏,后来的“崔、卢、郑、王”、“崔、卢、李、郑”、“崔、卢、李、郑、王”、“崔、卢、王、谢”,都是崔、卢排在前两位。而郑氏,或排第三,或排第四,始终在“四姓”与“五姓”之内,只有王、李二姓在排列中有变化。综观“五姓”,自北魏至唐的名望与实力,以5分为制:博陵崔氏呈大幅上升趋势,打5分(16位宰相);清河崔氏呈小幅下降趋势,打4分(12位宰相);范阳卢氏呈中幅下降趋势,打3分(9位宰相)。缺乏标杆人物与重臣;荥阳郑氏呈中幅上升趋势,打4分(13位宰相);陇西李氏呈持平趋势,打4分(12位宰相);赵郡李氏呈大幅上升趋势,打5分(17位宰相);太原王氏程大幅下降趋势,打2分(10位宰相)。唐朝时,虽在“五姓”,但作为郡望——“太原王氏”这几个字的影响力有限,在整体上已大大次于崔、卢、郑、李。原因除了缺乏标杆人物与重臣外,还有自北魏时起就家风不显有关。

    在唐时,次于“五姓七家”的士族,是京兆韦氏(16位宰相)、河东裴氏(17位宰相)、河东柳氏(3位宰相)、河东薛氏(2位宰相)、弘农杨氏(11位宰相)、京兆杜氏(10位宰相)。前四个为“关中四姓”。而京兆韦氏更是“关陇集团”的重要核心成员;河东裴氏则是整个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家族,“懿夫百家郡望,四姓为先;天下氏族,莫如裴氏!”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东晋南朝四大侨姓王、谢、袁、萧中的一员,兰陵萧氏累世与隋唐皇室联婚,而成为“关陇集团”的重要成员,作为特殊分子,竟出了10位宰相,贯穿唐朝,其力量也不容忽略。

    依唐时上面诸姓之实力与名望,排名为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兰陵萧氏、京兆杜氏、弘农杨氏、河东柳氏、河东薛氏。

    但随着僖宗时代的开始,黄巢暴起,广明离乱,以至公元905年的“白马之变”,收拾残唐的朱温,将崔远、裴枢、独孤损等高门朝臣一起投入滚滚黄河,一个时代也就随着远去的流水而真的结束了。

    本文作者魏风华,来源于凤凰网。一切版权属于原作者,无责任百度之。

唐懿宗及唐僖宗年表() 
唐懿宗年表

    大中十三年

    八月,宣宗疾大渐,以夔王属内枢密使王归长、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护军中尉王宗实、副使丌元实矫诏立郓王为皇太子。

    癸巳,即皇帝位于柩前。王宗实杀王归长、马公儒、王居方。

    庚子,始听政。癸卯,令狐綯为司空。尊皇太后曰太皇太后。

    九月庚申,追尊母为皇太后。

    十月辛卯,大赦。赐文武官阶、勋、爵,耆老粟帛。

    十一月戊午,萧邺罢。

    十二月甲申,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杜审权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丁酉,令狐綯罢。荆南节度使白敏中为司徒,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是岁,云南蛮陷播州。

    咸通元年

    正月,浙东人仇甫反,安南经略使王式为浙江东道观察使以讨之。

    二月丙申,葬圣武献文孝皇帝于贞陵。

    五月,京师地震。袁王绅薨。

    七月,封叔忄丐为信王。

    八月,卫王灌薨。己卯,仇甫伏诛。

    九月戊申,白敏中为中书令。

    十月,安南都护李鄠克播州。己亥,夏侯孜罢。户部尚书、判度支毕諴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闰月乙亥,朝献于太清宫。

    十一月丙子,朝享于太庙。丁丑,有事于南郊,大赦,改元。是月,庆王沂薨。

    十二月戊申,云南蛮寇安南。癸亥,福王绾为司空。

    咸通二年二月,白敏中罢。尚书左仆射、判度支杜悰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福王绾薨。

    六月,盐州刺史王宽为安南经略招讨使。

    八月,云南蛮寇邕州。

    九月,寇帯荨

    咸通三年

    正月庚午,群臣上尊号曰睿文明圣孝德皇帝。大赦。是月,蒋伸罢。

    二月庚子,杜悰为司空。是月,隶王惴薨。湖南观察使蔡袭为安南经略招讨使。

    三月戊寅,归义军节度使张义潮克凉州。

    七月,武宁军乱,逐其节度使温璋。剑南酉川节度使夏侯孜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九月,岭南西道军乱,逐其节度使蔡京。

    十月丙申,封子佾为魏王,侹凉王,佶蜀王。杜悰为司徒。

    十一月,封叔祖缉为蕲王,叔忄责荣王。云南蛮寇安南。丙寅,降囚罪,免徐州秋税。十二月,翼王繟薨。

    咸通四年

    正月戊辰,朝献于太清宫。己巳,朝享于太庙。庚午,有事于南郊,大赦。云南蛮陷安南,蔡袭死之。庚辰,抚王纮为司空。

    二月,拜十六陵。秦州经略使高骈为安南经略招讨使。

    四月,毕諴罢。

    五月己巳,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杨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戊子,杜审权罢。

    闰六月,杜悰罢。兵部侍郎、判度支曹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七月辛卯朔,日有食之。免安南户税、丁钱二岁,弛廉州珠池禁。

    八月,夔王滋薨。

    十二月乙酉,昭义军乱,杀其节度使沈询。

    咸通五年

    正月丙午,云南蛮寇隽州。

    三月,寇邕州。

    四月,兵部侍郎、判户部萧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五月丁酉,瘗邕、帯菟朗抡摺<汉ィ绣缧浅鲇诼Α

    八月丁卯,夏侯孜为司空。

    十月,贞陵隧隐。

    十一月戊戌,寘夏侯孜罢。壬寅,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路岩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咸通六年

    三月,萧寘薨。

    四月,剑南东川节度使高璩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五月,高骈及云南蛮战于邕州,败之。

    六月,高璩薨。御史大夫徐商为兵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七月,封子侃为郢王。

    十二月,晋、绛二州地震。壬子,太皇太后崩。

    咸通七年

    二月戊申,免河南府、同华陕虢四州一岁税,湖南及桂邕容三管、岳州夏秋税之半。

    三月,成德军节度使王昭懿卒,其兄子景崇自称留后。

    闰月,吐蕃寇邠、宁。

    五月甲辰,葬孝明太皇太后于景陵之园。

    六月,魏博节度使何弘敬卒,其子全皞自称留后。

    八月辛卯,昼晦。

    十月壬申,杨收罢。是月,高骈克安南。

    十一月辛亥,大赦,免咸通三年以前逋负,赐文武官阶、勋、爵。

    咸通八年

    正月丁未,河中府、晋绛二州地震。

    二月,归义军(今甘肃敦煌)节度使张义潮入朝,懿宗诏授右神武统军,命其族子张淮深守归义。

    三月,授李可及左金吾卫将军,宰相曹确引先朝故事,以为不可,懿宗不听。

    五月丙辰,以不豫降囚罪,出宫人五百,纵神策、五坊、飞龙鹰鹞,禁延庆、端午节献女口。

    七月,雨汤于下邳。壬寅,蕲王缉薨。乙巳,怀州民乱,逐其刺史刘仁规。甲子,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于琮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十一月辛丑,疾愈,避正殿,赐民年七十而痼疾及军士战伤者帛。

    十二月,信王忄丐薨。

    咸通九年正月,有彗星出于娄、胃。

    七月,武宁军节度粮料判官庞勋反于桂州。

    十月庚午,陷宿州。丁丑,陷徐州,观察使崔彦曾死之。

    十一月,陷濠州,刺史卢望回死之。右金吾卫大将军康承训为徐泗行营兵马都招讨使,神武大将军王晏权为北面招讨使,羽林将军戴可师为南面招讨使。

    十二月,庞勋陷和、滁二州,滁州刺史高锡望死之。壬申,戴可师及庞勋战于都梁山,死之。是月,前天雄军节度使马举为南面招讨使,泰宁军节度使曹翔为北面招讨使。

    咸通十年

    正月九日,懿宗爱女同昌公主出嫁右拾遗韦保衡,诏以保衡为起居郎,驸马都尉。

    二月,杀欢州流人杨收。

    三月,徙封侃为威王。

    四月,杀镇南军节度使严撰。康承训及庞勋战于柳子,败之。

    六月,神策军将军宋威为西北面招讨使。戊戌,以蝗旱理囚。癸卯,徐商罢。翰林学士承旨、户部侍郎刘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八月,有彗星出于大陵。

    九月癸酉,庞勋伏诛。

    十月戊戌,免徐、宿、濠、泗四州三岁税役。

    十二月壬子,云南蛮寇嘉州。

    咸通十一年

    正月甲寅,群臣上尊号曰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大赦。云南蛮寇黎、雅二州,及成都。

    二月甲申,剑南西川节度副使王建立及云南蛮战于城北,死之。甲午,剑南东川节度使颜庆复及云南蛮战于新都,败之。

    三月,曹确罢。

    四月丙午,翰林学士承旨、兵部侍郎韦保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八月,同昌公主病卒,溢文懿。杀医待诏韩宗绍。魏博军乱,杀其节度使何全皞,其将韩君雄自称留后。

    九月丙辰,刘瞻罢。

    十一月辛亥,礼部尚书、判度支王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咸通十二年

    四月癸卯,路岩罢。

    五月庚申,理囚。

    十月,兵部侍郎、诸道盐铁转运使刘邺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咸通十三年

    二月丁巳,于琮罢。刑部侍郎、判户部赵隐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幽州卢龙军节度使张允伸卒,其子简会自称留后。

    三月癸酉,平州刺史张公素逐简会,自称留后。

    四月庚子,浙江东西道地震。封子保为吉王,杰寿王,倚睦王。

    五月乙亥,杀国子司业韦殷裕。

    八月,归义军(今甘肃敦煌)节度使张义潮卒。

    十一月,王铎为司徒,韦保衡为司空。

    咸通十四年

    正月,沙陀寇代北。

    三月,迎佛骨于凤翔。癸巳,雨土。

    四月,并州民产子二头四手。壬寅,大赦。

    五月,南诏出兵进犯西川、黔南。

    六月,不豫。王铎罢。

    七月辛巳,皇帝崩于咸宁殿,年四十一。

    唐僖宗…李儇年表

    唐懿宗第五子李儇出生,本名李俨。

    咸通十四年(公元873年),宦官刘行深和韩文约杀死唐懿宗年长诸子,立李儇为太子。同年唐懿宗崩,李儇即位。

    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和黄巢起义,揭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大潮。

    乾符四年(公元877年),王仙芝战败被杀,黄巢统一了起义军,并确立了推翻唐王朝的确切目标。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在黄巢起义的攻击下,僖宗不得不南逃蜀中,

    中和元年(公元881年),僖宗抵达成都。

    中和三年(公元883年),黄巢在各路军阀的围剿下撤离长安。

    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僖宗回到长安,随即又在宦官田令孜的逼迫下离开长安。

    光启二年(公元886年)襄王李煴称帝,僖宗被称为太上皇。

    光启三年(公元887年)襄王被杀,李茂贞护送僖宗赶往长安。

    光启四年(公元888年),僖宗再次回到长安,拜祭太庙后,改元文德元年。于当年三月在太极宫武德殿驾崩。

晚唐人物年谱() 
阿庸手掌被俺家喵咪抓伤了,一个7厘米的伤口,到医院打了狂犬病疫苗,手掌疼,外加第二卷有点卡文。我再整理下素材,今日先放点相关资料吧。

    870唐懿宗咸通十一年

    三月,曹确罢相。四月,翰林承旨学士、兵部侍郎韦保衡同平章事。八月,同昌公主薨。上痛悼不已,杀翰林医官韩宗劭等二十馀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刘瞻谏之,上览疏,不悦。瞻又与京兆尹温璋力谏于上前,上大怒,叱出之。九月,刘瞻罢相,充荆南节度使,寻贬驩州司户。贬温璋振州司马。温璋仰药卒。韦保衡又与路岩共谮刘瞻,翰林学士承旨郑畋(郑亚之子)受牵连,贬梧州刺史。十一月,礼部尚书、判度支王铎同平章事。

    春,蛮攻成都,经月始退。

    温庭筠五十九岁。

    此年温璋以京兆尹贬为振州司马,服毒自尽。温璋是温庭筠远亲。道士鱼玄机以笞杀女童绿翘事,被温璋所杀。鱼玄机当死于此前数年,有冬夜寄温飞卿寄飞卿诗。

    诗:赠蜀将(自注:蛮入成都,频着功劳。)

    此年后温庭筠行实皆无可考。约卒于咸通末,年六十左右。

    温庭筠姐为赵颛妻,见玉泉子,引于840年谱。女适段成式子安节。子温宪,唐才子传:宪,庭筠之子也。龙纪元年李瀚榜进士及第,去为山南节度府従事。大著诗名。词人李巨川草荐表,盛述宪先人之屈,辞略曰:“蛾眉先妒,明妃为去国之人;猿臂自伤,李广乃不侯之将。”上读表恻然称美,时宰相亦有知者,曰:“父以窜死,今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