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姬庆文听了李岩这样的安排不禁赞道:“还是李兄心底瓷实,就按李兄的法子办。信得过的人我这里也有,就辛苦多九公去京师跑一趟,他是老江湖了,定然不会出错的。”
第一二一节 我办实事 皇帝背锅()
送走了多九公之后,姬庆文一桩大事落地了一半,整个人顿时轻松起来,这才发现李岩书房的窗纸上都贴着大红“喜”字,便已猜出三分门道,问道:“李兄,看这里的装饰,是不是你有什么喜事瞒着我们啊?”
李岩脸上一红,答道:“也谈不上什么喜事吧。家父做主,安排我同裴家的姑娘成亲。我想着裴家乃是清华世家,父祖做官都很清廉,裴姑娘品貌也十分出众,便答应下来,上个月刚成的婚。”
姬庆文大笑道:“这怎么不是喜事了?这是天大的喜事啊!不瞒李兄说,我这次回西安,正是纳了杏儿为妾,为这事家里还好吃好喝了几天,李兄明媒正娶,居然少了我的喜酒,我可要罚你哦!”
说是受罚,可现在是明朝崇祯年间,后世夜店里流行的“真心话大冒险”、“数青蛙”、“猜火车”、“萝卜蹲”那些整人游戏,古人都是闻所未闻,更别说懂得其中的玩法了。
于是姬庆文便只让李岩选了碛口镇里最好的一家饭馆,点了最好的酒菜,又把在镇外伺候老母亲的黄得功也一并叫来,放开肚皮便是一通狼吞虎咽。
第二天、第三天,这几人也是一样的胡吃海塞,幸好李岩也是官宦子弟,家里不缺这几个请客的钱,否则非被姬庆文几个给吃穷了不可。
然而再好吃的饭菜,吃到第四天,也终于变得味如嚼蜡。
姬庆文生性好动,这一年来难得有这样的空闲时间,他反倒不舒服起来,也想着出去四处走走,可皇帝的旨意多九公还没从京师带回来,他是一时半刻也不敢离开碛口镇。
如此这般,姬庆文只能怀着满肚子的忧愁和郁闷,继续在这巴掌大小的碛口镇里百无聊赖地等待下去。
幸好多九公是个老成妥当之人,知道自己此去京师事关重大,一路之上半点不敢耽搁,将书信送到京师,又得了皇帝的旨意、孙承宗的回信之后,便马不停蹄地往回赶路。
这一来一回,他一时半刻也不敢耽搁,拢共花了不到十天时间,便赶到了碛口镇。
姬庆文等人接过皇帝的圣旨仔细阅读过一遍之后,一颗选了十天的心终于落了下来——崇祯皇帝果然听从了姬庆文的意见,亲自给陕西榆中县那两千多个乱民定下了罪名:附逆作恶罪在不赦,然念其初犯,流放三千里至苏州苦役,遇赦不回!
这道圣旨之后,却是皇帝亲笔写下的一张纸条,纸条用词毫不避讳,开头便是一句痛骂:“狗才,你做的好事,这样得罪人的事情自己不肯做,却让朕替你去做!”
姬庆文看了这几句话,吓得浑身一紧,接着往下看去,随即放松下来,只见崇祯皇帝写着:“然而这样的事情,普天之下,若朕不能担待,那又有谁能担待?你这狗才虽然办事不守规矩,不过用心是好的,做的几件事情也颇见成效,因此朕才勉为其难,为你破例,敢不谢朕皇恩浩荡?”
一旁的李岩看到这几句话,不禁感慨道:“姬兄,皇上对你能有这番殊遇,可谓是天高地厚之恩了,你可不能辜负皇上这样的恩德啊!”
姬庆文是从后世穿越而来的社会主义新青年,对封建皇帝的所谓恩德、所谓权威,并没有多少感情,只觉得自己替皇帝办了实事、皇帝替自己背了黑锅,也算是礼尚往来、互不亏欠、诚实经营、童叟无欺了……
看完皇帝的旨意,姬庆文又取过孙承宗的回信来看。
对这位德高望重的孙老师,姬庆文倒是颇有几分敬畏之情,见他在信中特意嘱咐姬庆文办事要再小心谨慎一些,不能让御史言官们抓到把柄——这次刘广生弹劾他拥兵自重、纵寇造孽的奏章早已递到皇上面前,皇上虽然照例驳了回去,脸上却也有几分不好看了。
孙承宗又在信中写道:“尔所练兵士,均按戚家军制度,刀快枪利又颇胜之,故而战力甚强,将来必有大用。然目下招募者,皆为义乌县人,恐互相勾连难保不反为其所制。若军饷充足,可在陕西、山西两地再招募兵士数百人,凑满五百之数,可堪重用。”
看了这几封文件,姬庆文心中已有了定策,在碛口镇中又休息了一夜,便叫起同李岩、李元胤、多久公及黄得功一起,再次西渡黄河往西安城兼程而去。
四天之后,姬庆文便已到达西安城下,见那两千多个乱民已在城墙底下建立起临时营寨来,远远望去却也颇有几分法度,一看就是陈文昭的手笔。
于是他便快马加鞭疾驰而去,走到半路,陈文昭便带了几个团练兵士迎了出来。
姬庆文觉得奇怪,便道:“陈将军,我没有派人通报,你怎么会知道我已经来了?”
陈文昭含笑指着左右两座山丘,说道:“是我安排在山上的几个探哨发来的暗号。”
姬庆文颇感欣慰地说道:“陈将军关防得这样严谨,想必这些乱民这几天总算没闹出什么乱子来吧……”
陈文昭苦笑着摇摇头,说道:“这些人不安分得很,给他们吃饱了,他们闲着就要惹是生非;略饿着他们了,便又嚷嚷着要回老家。没办法,我这几天是天天杀人,今天一早又当众杀了个想要强闯出去的,才压服住局面。唉!这些人,要是我手下的兵,我可非得被他们气死不可……”
姬庆文听出陈文昭话中涵义,便道:“我知道,这些人里头,我是一个兵都不会招的。皇上已经有了旨意,全都让我带到苏州去做苦役。哼,什么苦役,在苏州再苦,还能比在陕西饿肚子苦?”
于是姬庆文让陈文昭将所有两千多人的乱军召集起来,当众将圣旨宣读了。
这些乱民一开始听说自己要被流放三千里,料想一定会被朝廷赶到云南、贵州这样的烟瘴之地,或者被赶去北边同蒙古人打仗,脸上的神色比死了亲爹还难看。
可后来听说居然要被“流放”到苏州去,却立即手舞足蹈起来:谁不知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帮陕西的穷汉子们巴不得今生凑凑合合地过完了,来世好投胎到苏州去享福呢!
姬庆文看他们一脸轻佻的神色,顿时气不打一处来,高声呵斥道:“你们都给我安静,我还有话要讲!”
乱民们正高兴得沸反盈天,姬庆文喊了两遍,他们依旧充耳不闻。
急得姬庆文当即命令团练兵士朝天鸣枪,这才让他们安静下来。
于是姬庆文恶狠狠训斥道:“你们一个个得意什么?还不知道自己是鬼门关上捡了条命回来?老子冒了多大风险才救了你们一命,信不信老子这就命令兵士调转枪头,将你们全部杀死?”
乱民们是亲眼见识过火枪的威力的,吓得立即跪倒在地,高声求饶。
姬庆文见状这才略微高兴一些,便又说道:“你们都给我放明白些,你们要跟我去苏州,条件或许比陕西要好上一些,可你们的身份却还是罪犯,谁要是还敢乱说乱动,有半点违逆之处,我就能代天行诛、当场将其正法,你们都听懂了吗?”
乱民们听了姬庆文这几句杀气腾腾的话,还有些反应不过来,面面相觑,就是不敢答应。
一旁的陈文昭见状,立即做了个手势,四周站定的乡勇团练们见了,异口同声齐声高呼道:“都听懂了吗!”
乱民们被吓得一愣,下意识地答应道:“听懂了,听懂了!”
第一二二节 从西安到苏州()
此时却见县城城门洞开,陕西巡抚刘广生,在西安知府寇慎、陕西督道参议洪承畴的陪同下,又在无数亲卫兵士的护胸下,从县城内快步而出。
原来刘广生这几日就驻跸在西安城中,方才听见火枪齐鸣的声音,唯恐城外乱民又出了什么事情,因此才点齐兵将,出城来准备镇压乱民起事。
这刘广生刚出西安城,便见姬庆文已回到此处,便上前几步,冷嘲热讽地说道:“原来是钦差姬大人来了,怪不得弄出这么大的动静来!”
姬庆文经过这几日的奔波,已多少有些理解了当初在榆中县城下刘广生想要将所有乱民就地正法的心情,便真心实意地向刘广生作了个揖,说道:“是,刘大人,我回来了。”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刘广生见他态度恭敬,自然也不好随意发火,便说道:“姬大人回来了就回来了呗,这样大张旗鼓、朝天放枪,声势未免太大了些。经过年初这一场灾荒,西安城中百姓已成了惊弓之鸟,就怕姬大人的火枪把他们吓着了。”
姬庆文赶忙道歉,话锋一转,又道:“刘大人,这次下官回来,还带了圣上的旨意。我们虽然有些政见不合,但毕竟同朝为官,圣上的旨意,还请大人能够配合下官一体遵循。”
说着姬庆文便将圣旨从怀中掏出,双手递到刘广生面前。
刘广生接过圣旨,将这份简短的文书看了足足有三遍,这才瞪大了眼睛问道:“姬大人,这真的是皇上的旨意?”
这是句废话,皇帝的圣旨用纸、用墨都是最上品的材料,装帧也是极致完美,外人就是想造假,也无从下手……
因此刘广生不待姬庆文回答,便又感慨道:“圣上用意深厚,不是微臣等能够揣摩的。陕西的反贼流放也就算了,居然会流放到苏州去……真是闻所未闻……”
他身后的洪承畴听了,也惊呼起来:“什么?流放去苏州?这哪是流放?分明是享福!皇上到底是怎么想的?”
刘广生眼睛一瞟,训斥道:“不可胡言,皇上既然已有了旨意,我等便只能遵循不悖。”
说着,刘广生便将圣旨递还给姬庆文,说道:“既然皇上已有了明旨,那本官自然无话可说。这些人,就请姬大人带到苏州去吧。”
说完,刘广生沉着脸,一甩衣袖便要回西安城内。
姬庆文赶紧将刘广生拉住,作揖道:“刘大人,这几日下官也已想通了。这些乱民都不是什么好料,皇上虽然赦免了他们,我却觉得不能就这样便宜了这些人。大人,不知你有没有带手脚麻利些的刑名吏目出来?我要给他们一个个脸上都刺上金字,叫他们带着耻辱过下半辈子……”
这句话无疑说到了李广生的心坎里,他虽还端着架子不愿夸赞姬庆文,却已命洪承畴叫来几个办老了差事的刽子手和典狱,拿着刀笔、墨汁,气势汹汹地走了上来。
这些乱民也不是什么老实人,知道只要自己脸上被刻上了金字,无论到哪里去都会被人看矮一头,今生今世便无出头之日了——然而脸上刻字这点羞辱,比起在官军的钢刀之下丢了性命,还是要好上不少的。
于是这些乱民便依令排好了队伍,任由官府在他们的脸颊上刻上注明罪行和姓名的金字,捂着火辣辣发疼的伤口,退到一边。
就这样一直工作到夜里,才将这两千来人脸上全都纹上了金字。
姬庆文见日头不早,便让他们再在西安城下多住宿一晚,待明日起个大早,将帐篷、炊具及个人随身物品收拾齐整后,便向西往黄河岸边浩浩荡荡走去。
其中,因多九公往返京城一趟伤了元气,姬庆文便让他在西安城中好生休养,又特意留下两万多两银子,由多九公支配,在西安城西边修建水利、开垦荒地,将来再遇到灾荒时候,多少也能够缓冲一下。
至于随身伺候姬庆文之人,便改成了多九公的小儿子——小多子。
…………
陕西到山西这条路,姬庆文今年走了第三次了,前两次都是轻车快马,行动十分迅速,可这次拖着零零散散拖着两千多人的队伍,走得自然是极为缓慢——原本三四天的路程,足足走了十五天,才刚刚到达黄河岸边。
将这些人运送过河,又是好大一番工程。
姬庆文出钱征用了黄河岸边所有的渡船,也花了整整两天,才将他们全部摆渡到黄河东岸的山西去。
这些乱民之中,不少人是第一次离开陕西,到了山西看哪里都觉得好奇,还有几个看见山西地界刚刚长得齐腰高的麦苗就忍不住开小差,想要自行逃散。
却不料陈文昭看守得极紧,这几人刚跑走没有几步,便被他手下的团练兵士追上,一刀砍成了两段。
这样的严刑峻法之下,乱民们才略懂了些规矩,耐住性子,安安稳稳地低头继续向西而去。
经过碛口镇的时候,姬庆文让李岩将自己的新婚妻子、黄得功把自己的老娘一同带在身边,一并赶去苏州居住。
此时姬庆文又想起老师孙承宗的嘱咐,便让陈文昭在陕西境内招募三百名团练兵士。
陈文昭这人乡土观念还是很重的,听说要招募非浙江籍的兵士加入“戚家军”,心中不免有些抗拒,可一看是孙承宗老提督的指示,便也无话可说,只能勉强执行。
正因为他执行得勉强,潜意识里便抬高了招募兵士的标准,直到离开山西境内的前一天,方才将将招募满三百之数。
姬庆文唯恐山西籍、浙江籍两伙兵士会各自为阵,发生什么冲突,便特意将两地军士的编制打散,又令这全部五百人马不分籍贯、资历、战功,先全都由陈文昭统一提点,避免发生浙江老兵欺压陕西新兵的情况。
就这样,离了山西,便到了中原腹地的河南境内。
此次河南遭灾不重,地面还算太平,可现在已进入夏天,烈日炎炎,不堪远行。姬庆文又担心一千余乱民野性未服,在中原河南这引人注目的地方,闹出什么岔子来。
于是他便命令大队人马在运河边上停下,又联系同织造衙门颇有些交情的漕运河道衙门,安排了十一艘漕运大船——除打头的一艘供姬庆文等人居住之外,其余十艘漕船各安排五十名团练兵士,看管住两百名左右的陕西乱民,顺流往大运河南下。
漕船一路所行甚是顺利,昼夜南下,不过十天便已到达苏州阊门外的运河码头。
留守在织造衙门的宋应星、葛胜二人听说姬庆文即将回府的消息,早已派人在阊门之外租下场地、设下酒席,要给他接风洗尘。
可姬庆文却害怕手底下从陕西来的乱民,见到苏州城的花花世界,不免会被炫花了眼、蒙住了心,于是便只同宋应星、葛胜匆匆吃过两杯水酒,就组织所有人马下船,一路兼程赶往松江府。
姬庆文浩浩荡荡带了这么一大群人赶来松江,顿时将松江知府方岳贡给吓坏了。
在看了圣旨的内容,又得悉千余陕西乱民由五百团练精兵看管之后,方岳贡依旧十分不放心,派了松江本地的卫所兵士随同押送,这才一路来到了那座姬庆文同郑芝龙经常交割绸缎和银两的小渔村。
渔村里的渔民见忽然来了这么一大票官兵、这么一大伙犯人,无不吓得胆战心惊,纷纷闭门不出,就连聊以为生的捕鱼产业都放弃了。
为此,姬庆文花了不少钱,请了好几顿饭,才将这些渔民不安的心情平复下来,终于可以开始修建新海港的工程了。
第一二三节 兴建码头 步入正轨()
就是放到后世,修建海港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是几百年前的大明朝了。
为将这件事情漂漂亮亮地办下来,姬庆文专门请来宋应星、汤若望这中、西两位科学家。
尤其是汤若望,他督造过不知多少座教堂,对建筑学颇有几分心得,将松江府这处渔村探勘了一遍之后,心中便有了初步的建设方案。
可这位欧洲来的传教士,在大明朝浸淫已久,颇学了几分中国人特有的狡诈,心中有底之后,便找来姬庆文,别的不谈、先谈条件:帮忙督造海港,可以,不过要允许他在海港边上修建一座教堂。
姬庆文正是求人的时候,又觉得海港新建完成之后,必然有不少西方人会随船到来,修一座教堂也是有些必要的。
于是他便又上书朝廷,得到在宗教信仰方面颇为开明的崇祯皇帝的首肯后,便圈了一块空地,专供汤若望建造教堂——不过他也有言在先:必须将码头完工之后,才能开始兴建教堂。
这个条件汤若望是能够接受的,终于全身心地投入到码头的建设工作中去。
根据汤若望的建议,姬庆文先花了一万多两银子,在渔村旁边购买下一片滩涂,又采购了无数黄沙、岩石、木材、绳索等物,准备了铲子、铁锹、锄头、铁锤等工具,将滩涂上的烂泥用岩石、黄沙填充,形成一道稳固的海岸线。
又派人趁着天气炎热、海水并不甚冷的时机,下海打牢木桩作为地基,趁着落潮的时候拼命向里填埋黄沙、岩石、芦苇、草包等物。
这些落潮时候填充下去的建材,每逢涨潮时,便要冲走五分之四,最多只能留下五分之一左右。然而这样反复填充,终于在海底渐渐积累起高出海面的地基。
有了地基,其余的工程便有了基础。
于是在宋应星和汤若望的指挥之下,变成苦力的陕西乱民们加紧工期,一边继续加固海面之下的基础,一边开始营建码头设施。
却不料工程进展到一般的时候,忽然来了一阵台风,将颇见规模的海港刮了个一干二净。
此时,姬庆文连收购地皮、购买建材、支付工钱的花销,已经超过十万两白银,幸亏郑芝龙艺高胆大,乘着台风过境时候刮起的大风,快船送来三十万两白银及无数倭刀、火枪,解了了姬庆文的燃眉之急。
有了银子,自然一切好办。
更何况台风虽然猛烈,却不能摧毁海面之下业已建造起来的垒石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重新建造起码头工程来自然是事半功倍,过了半个月,便将一座虽不甚大、却颇为齐整的码头兴建了起来。
姬庆文见采购的木材、石料多有剩余下来的,便又命人在码头旁边建起一道围堰,将整座码头包围起来,又派了招募了的乡勇团练守护在围堰出入口处,既防止宵小之徒进入码头闹事、又防止亦商亦寇的海盗擅自进城作乱。
这样一来,松江府的这座码头,花了整整三个月,终于被建设起来了。
期间,姬庆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