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1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的身份来,让姬庆文立即向返回,不得骚扰军务。

    姬庆文正要想法子进关去,却恰巧看见一群巡逻军士正从关前纵马走过,抬头见领头之人,似乎曾经在京师之战中,同自己有过数面之缘。

    于是姬庆文便高声叫道“这位将军,还认得我姬庆文吗?”

    那将军听了一愣,赶紧勒紧了缰绳,扭头一看,赶忙滚落马鞍,向姬庆文拱手施礼道“原来是姬大人来了,居然还认得我李本深,末将真是受宠若惊。”

    姬庆文哪还记得这个武将的名字,可为了套近乎却也只能顺水推舟道“认得,认得,哪啥……去年京师一战之中,李将军的英姿,我真是记忆犹新啊!”

    李本深脸上一红,挠挠脑袋说道“末将还有什么英姿?不过是跟着吴少帅打过几仗罢了,侥幸从战场上活下来就已是不易了。哦,听说姬大人被皇上封了伯爵了,真是可喜可贺,末将先给爵爷道喜了。”说着,李本深就朝姬庆文深深一揖。

    “原来是吴襄、吴三桂父子的人。”李元胤在姬庆文耳边提醒道。

    姬庆文点点头,便又对李本深说道“好说,好说。这都是皇上的隆恩,等我办完事情,再请大家吃上一顿,也算是与我同喜了。”

    说着,姬庆文话锋一转,问道“那我问你,你们吴将军在这里吗?”

    李本深拱手道“回爵爷。听说今天孙承宗老督师要回山海关来,吴将军已领军出关去迎接孙老督师去了,现在守关的事吴少帅。”

    李本深口中的“吴少帅”,指的便是吴三桂。虽然在历史上,吴三桂的名气要比他老爸吴襄大不知多少倍,可现在的吴三桂还没有出名,介绍起来还得称呼一句这是山海关总兵吴襄将军的儿子。

    同样的,眼下才二十岁出头的吴三桂,还是驰名中外的忠臣孝子,远不是后来那个史上第一大汉奸名号的有力争夺者,同姬庆文的关系也很密切,算是他的小老弟之一了。

    于是姬庆文便说道“那正好,我也是来迎接孙老师的。麻烦你这就进关去向你们‘吴少帅’通禀一声,就说是我姬庆文来了。”说着,他照例从袖中掏出一张五十两的银票塞到李本深手中。

    李本深斜眼看见了银票的面额,顿时笑得脸上开了花,道“怎么好意思让姬爵爷破费?给爵爷办事,那是末将的荣幸。”

    说罢,李本深便极老实地伸手接过银票

    ,小心翼翼地在怀里藏好了,又指派了手下两个会办事的兵士,将姬庆文一行人引到山海关下一处干净的办公室里安顿下来,这才上马向山海关奔驰而去。

    姬庆文目送李本深离开,却不愿意闷在屋子里,而是出门眺望着眼前这座天下第一雄关。

    只见山海关城楼高五丈有余,楼上一座城楼俯瞰南北,城上布置了无数火炮、弓弩、滚石、檑木,似乎无时无刻不处于严阵以待的状态之中。城楼两侧同长城相连,特别是东侧一直连通大海,一道城墙深入海中,便是孙承宗主持修建的“老龙头”工事,彻底断绝了满洲人通过山海关南下的路子。

    李岩见了山海关的雄姿,不禁赞叹道“孙承宗老督师果然名不虚传,有这样一道雄关,满洲鞑子远远一看心就虚了,所谓望风而逃不过如是。怪不得去年京师之战,满洲人要从蒙古绕道,经喜峰口入寇中原了。”

    姬庆文却道“保卫国家,从来靠的都不是坚城高墙。满洲人攻不破山海关,便去打喜峰口。喜峰口也造得像山海关一样,他们就去打宣府、打大同……难不成还要将大明北方全都造上山海关这样的高城大楼吗?要真是这样消耗财产、民力,那不消满洲人来打,朝廷自己就先受不了了。”

    李岩闻言,若有所思,良久才说道“姬兄这话近乎于理了。当年庄子一篇《说剑》里讲天下有三剑,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

    李岩正要细细解释,却见远处泼喇喇跑来一队骑兵,打头一人英姿勃发、精神奕奕,正是吴三桂本人。

    只见吴三桂纵马快步而行,一直跑到距离姬庆文只有十来步的距离时候,方才使劲勒住缰绳,用极潇洒漂亮的姿势翻身下马,朝着姬庆文拱了拱,笑着说道“原来是姬大人……不,是姬爵爷到了,怎么不派人提前通知我一声,我也好早做准备,让我好好招待爵爷。”

    姬庆文也拱手回礼道“吴将军跟我是生死之交,还跟我闹这个虚礼做什么?怎么?我派人来,吴将军提前准备就请我吃香的、喝辣的;我现在亲自来了,吴将军来不及准备就请我吃糠咽菜了吗?”

    吴三桂爽朗地“哈哈”大笑道“吃糠咽菜谈不上,可这里是前线紧要之地,也没空置办什么好的酒食,同爵爷在江南吃的珍馐美味是比不上的了。不过正巧,我刚才出关打猎,射获了一头鹿、两只狼,还有几只兔子,正好给爵爷开胃!”

    。

第三六九节 说剑() 
吴三桂扭头又见李岩站在姬庆文身后,知道他同姬庆文亦师亦友的关系,便也奉承两句“就是不知道李先生吃得惯、吃不惯我这里的这些粗陋食物。”

    李岩还是很喜欢吴三桂这样的豪爽性格的,便也同他玩笑起来,说道“吴将军是人,我也是人,凭什么吴将军能吃的,我就不能吃了?难不成吴将军是在骂我不是人吗?”

    吴三桂听了一愣,随即笑道“可不是嘛!李先生神机妙算,当然不是人,您是活神仙。”

    说话间,吴三桂便又同随行的李元胤、黄得功打过招呼,便请他们一同往山海关城楼而去,一边走还不忘一边介绍“山海关原本年久失修,现在经过孙老督师的整治已是极具规模,要是满洲鞑子敢于过来送死,自然让他们在关墙前撞成齑粉。”

    姬庆文向李岩使了个眼色,又扭头对吴三桂说道“说起这关墙,我正同李兄在谈论这件事情呢。”

    “哦?”吴三桂有些好奇地问道,“莫非是李先生发现这里尚有值得改进之处么?要是真有,还请不吝赐教,若是真有可取之处,末将定会整改。”

    李岩忙道“吴将军可别听姬兄瞎说,我一个文弱书生,根本不懂军事,这里的工事安排我根本就看不懂,更谈不上什么指教不指教的。我方才是跟姬兄说剑呢!”

    一听“说剑”两个字,吴三桂又陡然间来了兴致,说道“说起宝剑来,我之前还真的得了几口好兵刃。这里头有倭国造的,有西洋诸国打造的,有阿拉伯贵族常用的,还有不少是我天朝的能工巧匠制造的。要是姬大人和李先生有兴趣,我这就带几位过去瞧瞧。”

    李岩掩嘴笑道“吴将军搞错了,我和姬兄谈的可不是你的这几口宝剑,听我慢慢道来。”

    只听李岩摇着折扇缓缓说道“庄子说,天下有三等剑,头一等乃是庶人之剑——庶人之剑,蓬头突髻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此庶人之剑,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

    吴三桂蹙眉道“李先生的意思,说我用的,都是庶人之剑么?”

    李岩是个意气书生,点点头,算是表示确定。

    可姬庆文却考虑了吴三桂的性子也是颇为高傲,忙打个圆场道“其实这年头,手里有口庶人之剑已是十分难得的了。我看朝廷里一大半的文官武将,手里拿的都是唱戏打把势

    的假剑,就怕连切块豆腐都要卷了刃。”

    吴三桂听了这话,还来不及生气就高兴起来,笑道“原来李先生是这个意思啊!我手里这些剑可不是用来撑门面的,每一口都上过阵、杀过敌!”

    李岩道“吴将军且不忙,庶人之剑之上,还有诸侯之剑——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以贤良士为脊,以忠圣士为镡,以豪杰士为夹。此剑,直之亦无前,举之亦无上,案之亦无下,运之亦无旁;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也,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

    吴三桂听了李岩这样的介绍,禁不住眼中发亮,说道“原来如此,李先生这样的说法,那才是真正的用剑之道。若是有诸侯之剑在手,又何须神兵利器,天下之人自然归心为你所用。哎呀呀!今日听李先生一言,胜读十年之书啊!”

    李岩听了这几句由衷的马屁,自己也禁不住高兴起来,说道“将军且慢夸奖,诸侯之剑以上,还有天子之剑呢!”

    “天子之剑!居然还有天子之剑!”吴三桂几乎惊叫起来,“什么事天子之剑?还请李先生赶紧教我!”

    一旁的姬庆文听到这里却禁不住紧张起来——他终于想了起来,这吴三桂在历史上属于“天生脑后长了反骨”的人物,除了反叛明朝当了汉奸之外,又反叛清朝自立为帝……现在的吴三桂还是大明朝的忠臣良将,要是被李岩开了窍,将来真的成了大汉奸、大军阀、大坏蛋,那可就不妙了。

    正当姬庆文想要扯开话题,将李岩的话打断之时,李岩已然滔滔不绝地往下说道“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晋魏为脊,周宋为镡,韩魏为夹;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渤海,带以常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秋,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案之无下,运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

    听到这里,吴三桂已是满面红光,说道“好一个天子之剑!好一个天子之剑!我将来就要用这样的天子之剑!”

    姬庆文闻言大惊,刚要解释,却听身后传来大喝“好你个熊孩子,瞎说什么呢!嘴上没个把门的,小心被人听了去,问你个大不敬之罪!”

    众人忙回头望去,却见是一个中年人搀扶了个老头正缓缓往城楼上走来。

    姬庆

    文见状,赶忙上前两部,朝那老者深深作揖道“原来是老师到了,学生有失远迎,真是罪过……”

    那老者身体强健、精神矍铄,咧嘴笑道“好你个狗才,是你请老夫大老远从大凌城过来,自己却躲在山海关里同三桂扯淡聊天,也不知道出来迎接老夫,看老夫怎么罚你!”

    原来上楼来的老者,就是姬庆文这次专程跑到山海关来见的老督师孙承宗,而搀扶着孙承宗的中年人则是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孙承宗虽然年纪大、资格老、功劳高,但为人却十分随便,经常同姬庆文开开玩笑。

    因此姬庆文也知道自己这位师傅的脾气,笑着说道认罚,认罚,学生认罚。不如这样,学生自罚白银三万两,再送十支上号的西洋火枪过来,让老师用来赏赐有功将士如何?”

    孙承宗听了大笑道“好好好,你罚得好!这么多东西,你什么时候送过来,提前打个招呼,老夫我也好安排人手来搬啊!”

    姬庆文道“老师日理万机,这么点小东西,哪能劳烦老师大驾啊?我就送到山海关上,让吴总兵父子代为接收不就行了?”

    孙承宗也笑道“别,这可不行。吴家这俩父子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们的军饷也将将够用而已,要是看到了这么多银子,还不得自己先刮一层皮?”

    吴襄赶忙说道“老督师这是什么话,别的银子打我这里过,我或许还敢搂一点,可孙老师的钱,我怎么敢动手呢?更何况还是姬爵爷送给老督师的。”

    说着,吴襄话锋一转,又骂起儿子吴三桂来“你看看,姬爵爷比你大不了几岁,现在已经是皇上钦封的伯爵老爷了。再看看你,嘴上毛还没长齐,倒学会了吹牛,什么天子之剑?这是你能扯的吗?”

    吴襄的责骂并不能让吴三桂服气,只听他嘟哝道“封爵算得了什么?搞不好将来我还能封王呢!”

    在场之人听了,这话无不吓得一愣——自打西汉刘邦“白马之誓”同朝廷百官约定“非刘不得封王”之后,中国正经的大一统朝廷就极少给异性封王,就算是受了封的异姓王也往往没有好下场——现在吴三桂说出这种话来,实在是有些不吉利……

    而姬庆文却别有一番考虑要知道吴三桂这人,在历史上,还真的是封了王的,然而封他的不是现在的大明朝,却是之后的清朝,而给吴三桂的封号——便是声名显赫的大清平西王!

    。

第三七〇节 不认天子只认钱() 
然而这样的事实,在场这么多才智卓越之事,却没有一个人知道。

    就连从二十一世纪穿越过来的姬庆文,也是无论如何都想不通,眼前这个天真单纯却又忠孝两全的吴三桂,到底是怎么变成历史上那个为非作歹、遗臭万年的平西王的!

    看着吴三桂一脸的笑容,姬庆文竟有些恍惚,心中暗暗下了决心自己无论如何,也要阻止吴三桂的堕落,就算此人真的变成了人人喊打的汉奸,那也只有自己才能亲手结果他的性命。

    姬庆文虽然在这个时候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现在还没有到必须处置吴三桂问题的时候,更何况眼下还有一个更加急迫的事、更加难搞的人摆在姬庆文的面前,也摆在孙承宗的面前。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比起吴三桂来,影响广得多、能量大得多、级别高得多的原蓟辽督师袁崇焕!

    于是姬庆文同孙承宗、吴襄等人一道,心不在焉地吃了吴三桂刚打回来的新鲜野货之后,便立即找了个机会,支开众人,同孙承宗独处一室,这才能说些机密心腹的话。

    孙承宗许久没有见到姬庆文了,见左右无人,这才十分欣慰地说道“姬庆文,你在南边打白莲教,战报老夫都看过了。你这狗才作战虽得全胜,但用兵时候还显犹豫,有时候不肯打硬仗,太想投机取巧。长此以往,将来是要吃亏的。”

    姬庆文点头道“老师的教诲我记下了。只是我现在的明武军,还没能按照戚继光老将军的兵书招募训练完成,有些阵型、战法还没能演练成熟、也没法立即试用。所以碰到硬仗,学生只能暂时避战保存实力。”

    孙承宗颔首道“你这点小心思,老夫又怎么会不知道?其实普天之下的将军,又有谁不是这么想的呢?用起朝廷派来的卫所兵丁,总是往死了用;可用到自己的私兵家丁,却是怜惜无比。本来嘛,亲兵都是将军们自己花钱招募训练的,乃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珍惜一些也无可厚非。可要是到了生死存亡之刻,心里还怀着这样的心思,那可就是祸不旋踵了。”

    孙承宗叹了口气,又接着说道“就连祖大寿这样的呆人,要用他的辽东铁骑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成天阴阳怪气,就好像占了他的便宜一样。”

    姬庆文惊道“莫非孙老师调遣祖大寿,他还敢违抗命令么?”

    孙承宗冷笑道“哼!谅他

    也没这个胆子!这厮要敢违抗老夫的命令……嘿嘿,信不信我一封书信,回头就要了他的脑袋!可老夫都七十了,还有几天好活?要等老夫死了,或许祖大寿就没那么听话了。”

    说罢,孙承宗便重重叹了口气。

    姬庆文赶忙接过话题,说道“老师,学生这次就是为这件事情而来的。孙老师身体虽好,可毕竟是古稀老人了,还在辽东苦寒之地做事,做学生的实在是不忍心。学生说句不恭敬的话,老师也该找个接班人了……”

    孙承宗笑道“你这狗才想到的事,老夫我会想不到?要老夫来看,你姬庆文就是最好的接班人!”

    姬庆文一心想让孙承宗拿主意保救袁崇焕出狱来接管辽东战事,却不料孙承宗却将姬庆文作为自己的接班人的人选了。

    这让姬庆文大惊失色,忙道“老师真是太抬举我了,我哪有这本事?”

    孙承宗满脸带笑,说道“我看朝廷里,能接掌辽东的,除了你姬庆文之外,便再无第二个人选了。你看,你现在身上有伯爵爵位,光凭这身份便比辽东那些苦大兵强出几个头去;圣眷也好,就算是偶有小过,皇上也是能够包容的;打仗虽然还嫩了点,可练兵倒是挺有章法的;并且你练的兵,在京师城下曾经打伤代善、大挫皇太极,就连满洲鞑子那边对你也有几分心虚……当然了,你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孙承宗故意停顿下来,引起了姬庆文的好奇心,问道“最重要的一点是什么?”

    “你有钱、会赚钱啊!”孙承宗笑道,“辽东这地方,是只认银子不认天子。你有了钱,就有了兵,有了兵就能打仗、能占地,就能赚更多的钱、养更多的兵。那你就能压过满洲皇太极,成了辽东真正的土皇帝,就好像当年的李成梁一样……”

    这话倒是给姬庆文提了醒——要真的像孙承宗所言,那辽东倒是一块大展宏图的宝地了。

    可姬庆文却也不愿放弃自己辛苦经营了好几年的苏州织造衙门和松江淀山码头这两处聚宝盆,赶紧挥手婉拒道“我哪有这样的能耐呢?不说别的,我在江南待惯了,辽东那边滴水成冰的天气,我第一个就受不了。”

    “胡说。”孙承宗斥道,“你是陕西西安人士,那边的冬天比起辽东来也暖不到哪里去。还有袁崇焕,他本来是广东人,来辽东之前,连雪花都没见过一片,不也待的

    好好的吗。”

    话题终于来到袁崇焕身上了。

    姬庆文唯恐这个话茬从自己嘴边溜走,赶忙接话道“老师,不瞒你说,我这么大老远的过来,就是为了袁崇焕的事情。老师不是要找接班人么?我看袁崇焕这人就时最合适的人选。”

    一提起袁崇焕,孙承宗原本犀利、明亮的眼神中陡然间充满了疲惫和迷茫,似乎是在告诉面前的姬庆文哪怕好像孙承宗这样了不起的人物,也没法对抗时间的流逝、对抗形势的变化、对抗历史的推进。

    却听孙承宗悠悠说道“袁崇焕此人才干是有的。可惜做人胆子太大,又刚愎自用,善于做事却拙于做人,最终落到了这个下场也并非无因。不过说到底,还是老夫将袁崇焕推到了蓟辽督师这个位置上,说起来老夫也是有些责任的。”

    姬庆文忙道“孙老师何必自责?学生只是觉得袁崇焕确有才干,要是就这么被杀了,就太可惜了一些。更何况经过这场挫折,我看袁崇焕的性子也已改掉了不少,再让他督师辽东,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