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老张头你这话说得好!”姬庆文立即夸奖道,“做生意是凭本事赚钱,天经地义、理直气壮。今天这碗馄饨是你请我的,我就笑纳了。往后我一碗馄饨钱都不会少你的。”

    姬庆文这话语气说得有些生硬,倒把老张头的婆娘吓得不轻,忙说道“姬大人这是动了气了吧?我老公是个不会说话的,你可别往心里去啊!”

    姬庆文摆摆手,道“动气?我哪有那么多气好动?老张家的,我非但没有动气,反而还要给你们个发财的机会。你们先在这边好好包你们的馄饨,有朝一日,我让你们老张家的馄饨卖遍大明朝全国!”

    老张头一面拱手、一面感谢,心中却并不十分相信姬庆文的话——他这么个小小的馄饨摊子,能够养活一家老小还略有结余就不错了,凭什么卖到全国去?就是真能卖到全国上下,他和他老婆一共就四只手,也来不及包馄饨啊……

    却听李岩道“看来姬兄心情正好,是得了什么彩头了吧?”

    姬庆文苦笑着摇摇头,说道“得了彩头?我是触了霉头!没瞧见我腰里空空荡荡的吗?我的天子剑都被皇上给收走了!”

    李岩一看还真是,忙压低了声音道“怎么?是不是因为袁崇焕的事?”

    姬庆文答道“是,也不是。袁崇焕如何处置,皇上还没拿定主意,说是要等审案的结果

    再做定夺,而且还派我旁听会审,看来还有回还的余地……”

    老张头能在皇宫门前摆摊,也是颇懂一些朝廷规矩的,一听姬庆文和李岩商量起朝廷事情来,便一低头退下去了,并不愿意掺和这种要命的事情。

    李岩笑道“这谈得不是挺好的么?皇上究竟是皇上,能让皇上松口,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了。既然姬兄奉旨可以旁听会审,那就有了插手的余地,我们吃完馄饨再回去商议商议,说不定真能把袁崇焕这条命给保下来。”

    姬庆文道“不忙。还有一件和李兄有关的大喜事呢!”

    李岩瞪大了眼,问道“姬兄不是进宫面圣去了吗?怎么这里头又有我的喜事?”

    姬庆文道“昨天晚上,徐光启大人不是要收李兄做约定门生么?”

    李岩点头道“是有这么一回事,不过我已经婉拒了。明年科考,我是要真刀真枪凭本事换功名的,这件事情就不用劳烦徐阁老了。”

    姬庆文道“现在这事同徐阁老已经没有关系了。是另有人想要认李兄为门生。这人地位、权势要比徐阁老高多了,李兄看来是很难拒绝了。”

    李岩一愣,心想徐光启已经是内阁大学士,朝廷里的第三号人物,地位比他还高的,无非就是内阁首辅周延儒、次辅温体仁两人了;可这两人地位虽高,可品行、才华却并不能够服众。

    因此李岩嗤之以鼻道“姬兄说的是周、温两位内阁大学士吧?哼,他们也想收我做门生?他们不要脸,我还要脸,姬兄若是有空碰到这两位,可以替我传句话我李岩就是明年不上场考试,也不要他们当我的坐师。姬兄要是磨不开面子,我自己去说……”

    姬庆文见李岩又犯起书生意气来,忙安抚道“李兄先别生气,我话还没说完,你着什么急?周延儒、温体仁是什么人,哪配给李兄当老师?他们没提出来还好,要真的提出来了,也不劳李兄动口,我当场就给他们驳回去!”

    李岩听了这话,这才略略消了消气,可随即又疑惑起来,问道“既然不是这两位内阁大臣,那还有谁的地位,要比徐阁老还高?”

    姬庆文用汤勺缓缓喝了口馄饨汤,说道“是皇上。刚才皇上说了,说李兄有经世济用的真才实学,乃是货真价实的人才,要李兄好好答题写文章。李兄品品,皇上这话里面是什么意思?”

    。

第三五九节 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 
李岩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崇祯皇帝的用意,叹口气,说道“我一心凭真本事到科场上拼搏一番,却不料到最后依旧要依托门路,而且绝无拒绝的余地……这就是命吧……”

    一旁沉默了许久的李元胤却道“看样子李先生还有些不高兴。不知道朝野上下有多少官员,要是得到皇上‘经世济民’、‘真才实学’这两句评语,得高兴得回家睡不着觉呢!要我看吧,李先生被皇上看中,那是好事。李先生身负大才,必然是要有所作为的。但是要有作为,就首先要有功名、走进朝廷这扇大门。科举便是进门的敲门砖,只要进了门,敲门砖便随意处置即可。更何况这块敲门砖是皇上给的,李先生拿了不丢人……”

    姬庆文瞥了一眼李元胤道“没想到李指挥你一个锦衣卫的大特务,对科考之事还颇有几分研究,也算是文武全才了吧?”

    李元胤没有听出姬庆文话中揶揄之意来,还在谦逊“姬大人别忘了,我也是正经武进士出身,只不过名次稍微差了点,才当了锦衣卫……李先生才干十倍、百倍于我,必然能够建功立业、青史留名……”

    “得了吧。”姬庆文道,“李指挥你少说几句吧。幸亏你考进士考得差,要是你考个武状元、武探花什么的,眼里还能有我吗?”

    废话,李元胤要是考上了武状元,现在早就在兵部里任职了,又或者出兵打仗,成为镇守一方的大将军,还真的未必把姬庆文放在眼里。

    可李元胤现在仰仗着姬庆文吃饭发财,只能耐住性子,说道“姬大人这是哪里话?姬大人做的是大事业,末将能帮着大人做一些事情已是很开心了……”

    “行了行了。李指挥帮我做事情?你不给我添乱就算是不错了。”姬庆文冷冷说道。

    李元胤就是再笨,都听出姬庆文对他有所不满,赶紧放下手中的汤勺,将半个馄饨吞到肚子里,向姬庆文拱手道“姬大人有话还请直说,末将有什么办事不周全之处,还请大人明示。”

    姬庆文冷冷瞟了眼李元胤,道“李指挥,我问你。我同徐光启大人昨天夜里才见的面,怎么今天一早皇上就知道了?还不光知道我同徐大人见面的事情,就连我们的话都被听壁角听了去。听了去也就罢了,还没听清楚,让我被皇上好一通骂。”

    李元胤吓了一跳,忙道“姬大人这是在怀疑是末将把消息透

    露出去的?”

    姬庆文点点头“除了你,还有谁?难不成是李岩?难不成是黄得功?”

    黄得功听了大惊失色,慌忙分辩道“东家你可别开玩笑,我这人毛病不少,可从来不会吃里扒外。别的不说,就我这脑子,东家吩咐我去办事,都得说上好几遍我才能弄明白,要我偷听东西,那可就难为死我了。”

    姬庆文听黄得功打岔,立即斥道“闭嘴!这里有你什么事?”

    “没我事,你还骂我……”黄得功嘟哝了一句,最终还是闭上了嘴。

    却听李元胤说道“姬大人,末将的心思同黄得功兄弟是一样的。锦衣卫设立之初,便是要除暴安良、保家卫国。特别是对那些官府衙门没法公开惩办的作奸犯科之徒,便要由我锦衣卫出面惩办。虽然后来锦衣卫里也混进去了不少无德无能之辈,还有的锦衣卫指挥使以东厂、西厂的太监为马首是瞻,丢尽了前辈的脸面。但末将一颗初心不改,只要姬大人是一心为江山、为百姓、为社稷办事,那末将便绝不会出卖、谋害姬大人的。”

    说到痛快处,李元胤举起手里的瓷勺子,用力在地上掼了个粉碎,说道“要是末将有违此誓,便身如此物!”

    姬庆文赶忙对卖馄饨的老张头说道“放心老张,这把汤勺我会赔给你的……”

    他又扭头对李元胤说道“李指挥能有这个想法,我就放心了。不过我送给李指挥八个字‘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希望李指挥能够记住今天的话。不要像别人那样,成天盯在我背后,就等着我出什么岔子。就好像对面哪位——”

    说着,姬庆文抬手一指,便指着躲藏在街边大柳树后的一个家伙。

    李元胤循着手指抬眼一看,说道“姬大人,这人我早就注意到了。看他的模样做派,似乎确实是我锦衣卫布下的眼线。唉!这年头锦衣卫也不行了,他站得这么远,又能听见什么呢?偏偏还藏头露尾,让我们给发现了。”

    说罢,李元胤站起身来,朝那人走了几近了几步,朗声说了几句暗语,那人便乖乖离开了。

    李元胤回到桌边,说道“姬大人,我虽不会那你做耗,更不会踩着你的肩膀往上爬。但有言在先,末将现在依旧是锦衣卫中人,还是锦衣卫指挥使骆养性的手下。末将此次进京,无论是主动面见,还是被动召见,总要见骆指挥一面的。到时

    候该说什么话、不说什么话,我心里有数,还请大人放心。”

    李元胤这话也算是光明磊落了,况且他这人虽然是个特务,可为人却十分仗义,再加上他性格谨慎冷静,一旦说出口的话,便不会有半个字不会兑现。

    他现在说出了这样的话,让素来同李元胤不冷不热的李岩也劝说道“姬兄,李指挥这话说得实在,我看你就别生气了。本来嘛,徐光启大人也是个扎眼的人物,他的动向自然有人关注。说不定是有盯着他老大人的探子多嘴,顺便也将姬兄的话听了去。”

    李岩顿了顿,又接着说道“还有,出了这件事情也是好事,相当于提醒了姬兄,京师同苏州不同,这里隔墙有耳、步步杀机,还是要谨言慎行啊!”

    姬庆文点了点头,道“李先生的话,我记下了。”

    说着,姬庆文抬眼看了看四周,见前头宫门紧闭、后面是一道高墙、左右大路之上半个人都没有,只有卖馄饨的老张头夫妻在窃窃私语。

    于是姬庆文压低了声音,说道“两位,这几年我做官、经商、打仗,懂得了一件事情。想要发达成功,及时掌握情报信息,乃是一件异常重要的事情。可现在,这方面的工作,全都仰赖李指挥办理。而李指挥呢,也是利用锦衣卫的资源替我办事。我觉得这不是长久之计,还是得建立起自己的情报系统来。”

    李岩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听了这话也是下了一跳,下意识地将方才姬庆文已经检查过一遍的周遭环境又检查了一遍,这才低声说道“姬兄忘了我方才说的话了吗?这里是京师,步步杀机、处处危险,这种开玩笑的话,可不能随便乱说啊!”

    姬庆文轻轻摇头道“我这可不是开玩笑。只有把所有的情报捏在自己手里,才不会为他人所蒙蔽,这难道不重要么?”

    李岩蹙眉道“当然重要,可此乃国家重器,岂是为人臣子者能够僭越的?更何况纵观历史,除了我朝有厂、卫制度之外,其余历朝历代都未必能对官场民情有如此的掌握。姬兄想要重建一套情报系统,真是谈何容易啊!”

    姬庆文却不以为然道“不容易不是不可能,这天下的事情都是人做的。李兄,只要我有钱,就能有人投奔,有人投奔便能人尽其才,自然就能办得成事。有道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那可不行,我要做人,可不想做鱼、做肉!”

    。

第三六〇节 主角与配角() 
    姬庆文此次进京,不过有两件大事要办——其一便是受封福禄伯;其二便是尝试保救袁崇焕一命。

    这第一件事同自己有关,又同自己无关。只因这件事情是由崇祯皇帝专断独裁而定,轮不到姬庆文多插嘴。而一切的礼仪事务,又都由礼部、宗人府、司礼监等衙门统一办理,轮不着自己操心。因此这件事情上,本来是主角的姬庆文反而变成了无所事事的配角。

    但是姬庆文并没有因此而空闲下来,因为他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了袁崇焕一案的审理上来了。

    凭借这崇祯皇帝关于姬庆文可以旁听审问袁崇焕一案的指示,姬庆文自出宫第二天,就赶往刑部报道,要充分履行皇帝赐予他的权力和责任。

    这可就将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门原本的审理计划给搅了个稀巴烂。人人都知道姬庆文与袁崇焕同拜在孙承宗门下,而同门之谊则是大明官场之上天然的政治同门关系,有姬庆文这么个七窍玲珑,又深受皇恩的家伙在一旁旁听,那原本的审问策略必然是要被彻底打乱的,最起码,原定的那些刑具恐怕就很难用得上了。

    于是牵头负责审理此案的内阁次辅温体仁——他还兼任了刑部尚书的实差——虽然一心一意想要置袁崇焕于死地,却也不能不有所收敛。

    因此,开堂审案之时,温体仁将袁崇焕传了上来,一句话都没有审问,便说自己头晕目眩,必须回家休息。没了主审官,这案子自然是审不下去了,几堂人马只能悻悻而回。

    虽然没说半个字,不过姬庆文却见到了袁崇焕本人。

    只见袁崇焕披头散发、衣冠不整,身上手铐、脚镣等刑具一个没少,可气色还算好,人也不是特别的瘦,最重要的是性命保住了,那就有了最基本的挽救的基础。

    于是姬庆文虽不便同袁崇焕答话,却叫李元胤打听好了狱卒的来历,自己亲自跑了一趟,威逼利诱地好好做了一番工作,又扔下一千两银子,要他好生照顾好袁崇焕,否则就让他尝尝明武军的厉害。

    明武军的去年一对一正面对抗满洲八旗精锐的英姿,京师官员百姓是没有不知道的。

    经过这样又打又揉的“交流”,那狱卒自然是满口答应下来,承诺只要没有崇祯皇帝的明旨,就能保证袁崇焕性命绝对没有危险。

    其后两天,温体仁并没有开堂审问袁崇焕,姬庆文当然也就没有到刑部大堂去旁听,而崇祯皇帝也并没有传旨召见,这让姬庆文一下子闲了下来。

    趁着这点空闲时间,姬庆文先花了半天去拜访一下他在京师里几个为数不多的朋友——包括徐光启、刘若宰等人。之后,便领着自己从义乌带进京城的七十二个矿工,在京城里游玩起来。

    这些矿工年纪不大,正是走狗跑马、上蹿下跳的年纪,难得从义乌这种苦劳之地跑到天下核心的京师来,自然是兴高采烈,求着姬庆文花钱带他们游玩。

    姬庆文原本也是个不安分的主,可他现在还有心事,就是玩也玩不痛快,便将钱给了多九公和小多子父子,让他们带着这些矿工在京城里玩耍,并且放下话来——只要不闯祸,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而姬庆文自己,则让李元胤亲自到东边跑一趟,去山海关打探一下老督师孙承宗的情况。

    李元胤之前果然同上司骆养性见面过一次。

    骆养性为人阴险刻薄,却对姬庆文的近况表现出了格外的兴趣,这让李元胤很不舒服,要不是看在骆养性还是锦衣卫最高领导的份上,李元胤真不愿意同他多说半句话。因此,面见骆养性时候,李元胤只是不痛不痒地说了事情,一提到重点和细节,就推说姬庆文对自己并不信任,许多事情并没有同自己提起。

    骆养性城府深厚,虽然听出李元胤似乎对自己敷衍应付,却也没有当众表现出来,一句话没说,便放李元胤回去了。

    却说京师距离山海关约有六百里路,李元胤骑快马往返正好是五天时间,待他回答姬庆文身边时候,姬庆文正穿着伯爵的衣冠袍服,准备去太庙参加封爵仪式。

    封爵仪式是崇祯皇帝要亲自观礼的,半刻也延误不得,可孙承宗的情况也同样紧要。

    (本书正版发布于纵横中文网,还请大家移步订阅支持,谢谢。)

    于是姬庆文便先坐上宗人府派来的十六抬的大轿子,在无数说得清和说不清的仪仗的簇拥护卫之下,缓缓往太庙而去,又让李元胤骑马陪在轿子旁边,跟自己谈谈孙承宗的情况。

    原来李元胤一路奔驰到了山海关,却没遇到孙承宗本人,只碰到了驻守在此的吴三桂。

    去年京师之战前夕,原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仓促应战,战死在满洲皇太极的兵锋之下。战事结束之后,朝廷便任命了原来的辽东团练总兵吴襄为新的山海关总兵,而吴襄的儿子吴三桂自然也就跟着父亲在山海关帮办军务。

    吴三桂在历史上虽是个大汉奸,不过在崇祯四年时候,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忠臣、孝子、良将,又同姬庆文有过并肩作战的情分。有了这层关系,他便主动帮忙,派山海关里的传令兵,前去关外的大凌河同孙承宗取得联系。

    孙承宗一听是姬庆文派来的人,心里异常激动,见眼下大凌河附近没有满洲人活动的迹象,便将军务交托给卢象升处理,自己则点起几个亲信护卫立即返回山海关。

    然而大凌河离山海关也有五百多里地的距离,孙承宗明年就七十岁了,虽然身体强健、精神矍铄,可毕竟也这么大年纪了,行动速度必然不快。因此李元胤来不及等孙承宗返回,接到他正往山海关赶来的消息之后,便回京师向姬庆文复命。

    姬庆文听到消息之后,便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他急于去六百里外的山海关去见老师孙承宗,向他请教接下去的打算和做法;另一方面,他要紧紧盯在京师里,防着别有用心之徒暗害袁崇焕。

    姬庆文可不会分身术,同时处理两件事情已超出了他的能力之外,想来想去,只有先将眼前的封爵仪式对付过去,然后再同李岩商量商量,商量一个完全之策来。

    封爵仪式,姬庆文有些心不在焉,崇祯皇帝却是兴致十足。而主持仪式的礼部尚书徐光启更是想让姬庆文这个好朋友在朝廷百官好好出出风头,便将一整套仪式安排得又热闹又庄严,难得的是条理也是异常清楚明细,让满脑子懵懵懂懂的姬庆文一整套走下来,也没出半点岔子。

    见仪式安排得这样妥帖,崇祯皇帝心里自然高兴,又特地给自己加了点戏,亲自登台训话,说眼下正是多事之秋,朝廷也在用人之际,只要臣子一体公心、锐意进取,好像姬庆文那样做出一番事业,那朝廷可以不计出身,给有功文武臣子加官进爵,绝不怜惜朝廷名 器。

    此言一出,那些杂道官员自然是心中高兴——按照皇帝的意思,从此升官封爵就不用再看出身如何,只凭真材实料;而那些正经进士却担忧起来了——敞开了升官的通道,那自己辛辛苦苦、十年寒窗换来的功名,岂不是就地贬值了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