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有钱人-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良佐这话倒也还算是站在姬庆文的立场上考虑。

    这让姬庆文也不好当面发作,只得说道:“老子水性好得很,不怕那些言官用口水把我淹死了。至于纸张……哼!老子这就回去花钱开几家造纸坊,让他们使劲给我写奏章。沈公公,我就问你,你是站在哪一边的?”

    这可就让沈良佐为难了。

    他沈良佐虽然是个被赶出紫禁城的司礼监太监、又是个被架空了的市舶司提举,可他在姬庆文那里得来的好处却是实打实的——一年什么都不用做,就能拿整整三千两雪花白银,比他当司礼监时候的收入不知要高出多少去了。银子的力量,让沈良佐必须紧紧地同姬庆文站在一边。

    可他却也不想跟姬庆文蹚浑水,毕竟自己没了姬庆文这座靠山,好歹也能回去继续做他的司礼监提督太监,又或者能将松江淀山港从姬庆文手里夺过来……

    在这种复杂情绪的支配下,沈良佐最终还是咬紧牙关,说道:“姬大人……这么说吧……诱敌深入、聚而歼之这法子是好。可没必要弄到浙江那边去,福建那么大,难道就真的找不出可以歼敌的地方么?”

    “废话!福建要是能有这样的地方,我又何须跑到浙江去?这不是脱裤子放屁么!”姬庆文骂道。

    恶狠狠骂完,姬庆文这才发觉,反对和同意自己方略的人数比例,已从自己预想中的三比三,俨然变成了四比二——自己已是败局已定了。

    这让心气极高的沈良佐既几分失望,又有几分气馁,转身便要往众军大帐之外走去。

    众人见状,赶忙又挽留道:“姬大人,一切都好商量,又何必要走呢?”

    就连最反对姬庆文方略的刘孔昭也劝道:“来来来,姬大人,我们好好商量,未及就没有完全之策。”

    正在这时,却见一名传令兵急匆匆从中军大帐外边跑了进来,停在刘孔昭面前,倒头就拜:“启禀大人,大事不好,大事不好了!”说罢便开始不停地喘气。

第二八七节 不速之客?() 
    现在毕竟是两军交战之时,所谓“兵危战凶”,战场之上没有一个地方是绝对安全的。因此这这位传令兵慌慌张张的报信,让整个中军大帐都紧张起来。

    掌总的诚意伯刘孔昭勉强稳住心神,斥道:“你慌什么?到底是什么大事不好了?你给我说说清楚!”

    那传令兵使劲喘了几口气,却还是没有将语调平复下来,结结巴巴地回禀道:“回……回大人……探……探报……西北方向……一支队伍……正在赶过来……人数大约……大约两千……两千来人……”

    这人嘴皮子虽然不利索,却好歹也算是把话说清楚了,意思也很明确——一支两千人的队伍,正从西北方向直扑福州。

    刘孔昭的第一反应便是白莲教匪又杀过来了,可他随即否认了自己的想法,又确认性地询问道:“你不要乱,说说明白。到底有没有看清那支队伍的衣着、旗号?他们到底是从哪里来的?”

    那传令兵来得仓促,没有能将来者的特征完全看清楚,只能支支吾吾地说道:“他们……好像……没……没打什么旗号,身上穿的衣服也……也是杂七杂八的,反正应该不会是朝廷官军……”

    听了这样的汇报,刘孔昭在心中已有八九分确定下来:那支军队,不出意外,便应该是白莲教的奇兵,也不知他们是突破了官军的防线,还是早就事先埋伏在本地,这才有如神兵天降一般突进到了官军的大本营附近。

    姬庆文在一旁听了这样的情报,心中也是十分疑惑。

    要知道,在刘孔昭、韩赞周到来之前,福建平叛的军务实际上是由他来主持的。按照之前得战况,白莲教主力现在已经移动到宁德以北的地区,距离福州这里至少也有两三百里地的距离。骤然出现在这里,莫非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不成?

    姬庆文还在讶异之际,却听刘孔昭已下达军令道:“全军听令,出阵应敌!”

    “慢!”姬庆文立即阻止道,“刘爵爷,现在情形不明,就要动员全军将士,未免会动摇军心。我看传令这厮前言不搭后语,或许并非真的是白莲教匪来攻……”

    刘孔昭却生怕被白莲教劫了中军大帐,忙道:“万一是了呢?姬大人,早做准备不会错的。”

    姬庆文摇了摇头,依旧坚持自己的观点:“不,我看不必召集全军人马。刘爵爷,听我听白莲教的人数也不过是在两千多人而已,我看只要我麾下‘明武军’全军出动,诸位再选两千精兵侧翼护卫,应当就能立于不败之地之地了。”

    一听姬庆文要出动“明武军”,刘孔昭顿时心中大定。

    毕竟当初在南京城内,“明武军”李柯兵力超过自己十余倍的白莲教匪,这样的场面刘孔昭是亲眼所见的。因此只要姬庆文能够出手,那这区区两千来人的白莲教匪,是绝无可能战胜官军的。

    于是刘孔昭满脸带笑道:“好,好。就按姬大人的主意去办!”

    姬庆文还没有从方才刘孔昭否定自己的作战方略的怒火中解脱出来,白了刘孔昭一眼,道:“刘爵爷,本官手下‘明武军’将士现在就能开拔出动,不知您口中的那些兵马,何时能够行动呢?”

    说罢,姬庆文便一转身,大步流星往中军大帐门外走去。

    刘孔昭瞧着姬庆文那副倨傲的背影,心中禁不住升起一股怒火来,然而现在白莲教匪已杀到了左近,却是不能不依靠姬庆文的力量才能渡过这场危机。

    于是刘孔昭只能暂时忍下这口气,也跟着走出中军大帐,口中高呼着召集军队便要往西北方向前去平叛。

    姬庆文手下的“明武军”军纪极为严明,时时刻刻都做好了出击作战的准备,只消姬庆文一声令下,便能投入战斗。

    可姬庆文却不着急,只让杨展、黄得功、孟洪三人领着全副武装的“明武军”弟兄们在营外列队,却不往西北方向迎敌接战,而是请锦衣卫指挥佥事李元胤亲自过去跑一趟,一定要查明前头这支军队的真实身份——他到现在还是不肯相信,自己重点关照的白莲教徒到了这个地步,还会有能力拉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深入内线偷袭官军的大本营。

    刘孔昭见姬庆文按兵不动,便试探着催促道:“姬大人,我已将官军召集完毕,不知大人莫非是想要依营盘而战?就怕这座营盘并不严整坚固,恐怕不足为凭呢!我觉得,还是应当出营而战,拒敌于外才是正道啊。”

    姬庆文沉着一张脸,既没有同意、又没有否决,更没有说任何一句话。

    果然不出姬庆文之所料,被他派出去的李元胤不过一盏茶之后,便骑快马返回原地,回禀道:“姬大人,末将去看过了,来者并非是白莲教的乱匪。”

    李元胤是做事稳妥之人,他亲自过去打探的情报自然是极为可靠、可信的。

    于是姬庆文点了点头:“辛苦李指挥了。既然不是白莲教匪,那不知李指挥有没有问明白,来者到底何人?”

    李元胤答道:“末将验过他们的勘合兵符了,应该是奉旨过来增援剿匪的四川土司兵马。并非是白莲教匪。”

    “不可能!”刘孔昭高声插话道,“他们若是四川土司增援的兵马,为什么不提前过来打个招呼?更何况我四周都布下了探哨,不会不清楚他们的动向。我看这部人马,极有可能是白莲教假扮的,姬大人还是速速前去迎敌吧!”

    诚意伯刘孔昭虽然立场坚定,奈何“明武军”不听他的命令,任由这位刘伯温的后人再怎么大呼小叫、上蹿下跳,也只当他是只得了失心疯的老猴子罢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那传说当中的两千四川土司兵马,已然挺进到了营盘之外两百来步的地方。

    只见这支军队虽全是步兵,行进之时却是阵型严密、军容严整、军纪严格,光看气质便同其他军队不同。

    姬庆文穿越到明末之后,同李自成、张献忠、皇太极等强敌都交过手,也与孙承宗、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等一干明末的猛人打过交道,还是颇见过一些世面的。

    因此他一眼看去,便知这支军队不容小觑,便叫黄得功取来一只望远镜,远远向那支军队仔细望去。

    却见这支军队中的兵卒装扮既不同于白莲教那些乌合之众,又不同于明朝地方卫所的那些杂牌军,也与京师营、关宁铁骑、天雄军这些精锐部队大有不同。

    只见他们身上所穿铠甲,全由皮革制成而没有一片铜铁,虽不知其防御能力如何,却也是轻便了不少。而他们手中的兵器却更是与众不同,没人都手持一根长达两丈有余的白木杆,而木杆尖端则安装了一支长达一寸的短剑。

    “白杆兵!”姬庆文叫道。

    这三个字,他在后世的历史书上不止一次地看到过,虽然不知道这支军队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具体战绩,却也知道白杆兵乃是明末历史上少数可以同精锐的八旗铁骑正面交锋的军队之一。

    而这支号称“白杆兵”的四川土司兵马,在明末也就已是声名赫赫,就连刘孔昭也禁不住赞叹道:“早就接到圣上的旨意,说是要招川军赴闽平定叛乱,竟没料到召集的竟是石砫秦家的‘白杆兵’啊!圣上果然英明,有白杆兵助战,何愁白莲教不亡?”

第二八八节 谁打出的“戚”字旗号?() 
    正说话间,白杆兵已走到近前,只在众人三十步远的地方停了下来,示威一般列好了阵势。

    只见这些川军虽然身材并不高大,可一个个精神振奋、神色犀利,有种不怒自威之感。尤其是他们手中那支接近三丈长的白杆长矛,根根笔直地直刺天空,组成了一片密密麻麻的森林,而这片森林之中的树木仿佛随时都会倾倒下来,将人压成齑粉。

    姬庆文见状,觉得对面虽是友军,却也不能示弱,便也高声下令道:“弟兄们,拿出点精神头来,给对面瞧瞧咱们的军容!”

    暂代姬庆文领军的黄得功、孟洪听了这道命令尚在懵懂之间,可杨展却是个老军务,立即就明白了姬庆文的用意,两道简明扼要的命令一下,“明武军”将士便已列好了齐整的队伍。

    只见这一千“明武军”将士的个头要比对面的川军平均高了一个头以上,腰间跨着两三尺长的倭刀、背后背着西洋进口的火铳、按分工不同各有一半军士配着狼筅、盾牌等兵器,而他们身上所穿的,具是由锁甲、鳞甲合制而成的轻便甲胄。

    这些“明武军”将士,比起对面那些四川土司兵马显得更加精锐善战,更显示出一种掩饰不住的土豪气息——毕竟光要置办起这么一整套装备,就至少得要花上一百多两白银!

    而他们头上打着的三面旗号更是引人夺目:一面乃是用明黄绸缎为底、猩红丝线绣成的“明武军”三个大字的御赐战旗;另两面则是在纯白底面上,绣着“戚”、“姬”两个斗大的金子。

    这三面战旗无论是用料、设计、还是做工,都体现了苏州织造衙门最精华的手艺,飘扬在红日之下,更加显得引人夺目。

    世上万事万物,唯有“派头”二字最吓人,有了姬庆文这一千“明武军”的坐镇,刘孔昭、韩赞周等几位大人自然是派头十足,更加胸有成竹、昂首挺胸地站在队伍前面,静观对面的行动。

    却见川军那边阵型忽向左右两边分开,从中坦然走出一人,手按腰间佩戴着的宝剑,对众人说道:“末将秦祥珍,这是哪家的兵马?居然敢打‘戚’字大旗?”

    居然是位女将军,而且年纪最多不过二十来岁!

    众人听其言、观其行,顿时都震惊住了。

    却听这位名叫“秦祥珍”的女将又问了一遍:“都聋了吗?没听见我在问,这是哪家的兵马?敢打‘戚’字旗号?”

    她询问的虽是“明武军”的事,可在场的最高军事长官却是刘孔昭,照例应该由他来答话。

    只见这位一品诚意伯大人款款上前一步,拱手道:“这位将军姓‘秦’,不知同秦贞素(秦良玉的字)将军是否沾亲带故?”

    秦祥珍毫不胆怯地直视刘孔昭,答道:“那是我老妈。我问你,是你手下的军队打出的‘戚’字旗号吗?”

    刘孔昭听了一愣,并没有回答秦祥珍的问题,反问道:“不对啊。记得秦将军嫁给的是马千乘将军,秦将军的几个儿子也都姓马。这位将军却不知为何姓秦呢?”

    秦祥珍眼珠一抬,说道:“你倒也还算有点见识,可惜见识却是有限。你不知道吗?我老爸是入赘来的,我几个哥哥老妈都不喜欢,所以没让他们姓秦。怎么?我家的事同你有关么?我问你,是你打出的‘戚’字旗号么?你怎么到现在还没回我?”

    这刘孔昭好歹也是江南响当当的人物,被这么个小姑娘一连几次逼问,再好的脾气也有点崩不住了,立即摆出官架子,说道:“这位将军,在下乃是南京守备提督勋贵刘孔昭,世袭的诚意伯。姑娘说话能不能客气一些?”

    秦祥珍半点不给刘孔昭面子,一扬头道:“你这么许多名字,我竟一个也没有听说过。我就问你,后面这‘戚’字大旗,到底是不是你打出来的?”

    不是。

    打出“戚”字旗号的“明武军”并不是刘孔昭手下的军队,反而是他的对头姬庆文的私兵。这让刘孔昭憋了这口气,就是不愿正面回答秦祥珍的问题。

    只听他又把话题引申出去,问道:“下官微末前程、默默无闻,这位姑娘不知道我也是应该的。然而在下的先祖,乃是大明开国军师刘伯温,姑娘总该听说过吧?”

    秦祥珍一听面前这个貌不惊人的家伙,居然是刘伯温的后人,也颇有几分惊诧,却灵机一动,说道:“刘伯温?还是军师?没听说过,军师里头我只听说过诸葛亮,刘伯温有诸葛亮厉害吗?”

    站在刘孔昭身后的姬庆文,一听这话,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

    刘伯温虽然厉害,可也只能号称是孔明转世,自然是没有诸葛亮厉害的。这是普天之下,人所周知的事实。

    就连刘伯温的嫡系子孙刘孔昭也不敢否认,只得说道:“诸葛武侯允文允武,我家先祖自然是比不过的。可孔明之后,除了刘伯温老爵爷,恐怕再无第二人了……”

    这话说得已经很有余地了,却不料秦祥珍回答得一点也不客气:“原来如此。告诉你,我们蜀人只认得诸葛亮,不知道什么刘伯温!”

    这话说得虽然霸道,却是十分中肯。

    诸葛亮当年作为蜀汉的丞相,为中原文明开发四川做出了莫大的贡献,虽只是偏居一隅,却将四川治理到了可以同中原王朝抗衡的鼎盛时期。因此别说是明末了,就算到了二十一世纪,四川人依旧将诸葛亮作为偶像、神仙一般来供奉。

    也因此,她这一句话,便将刘孔昭满肚子的话堵了个严严实实,让这位堂堂的诚意伯爵爷脸红得仿佛一只滴着血的猪肝。

    一旁的姬庆文却是听得极为痛快。

    他刚刚受了刘孔昭的气,这位名叫秦祥珍的姑娘这几句埋汰刘孔昭的话,便好像是在替自己出气一般,说得姬庆文浑身舒爽。

    于是姬庆文便上前一步,拱了拱手道:“这位姑娘,你方才不是问,是谁打出的‘戚’字旗号么?不是旁人,便是在下我了。”

    秦祥珍上下打量了一眼身材不高、相貌平平的姬庆文,侧目道:“你?你凭什么打‘戚’字旗号?你姓‘戚’吗?”

    “不。”姬庆文含笑指了指身后另一面旗帜,说道,“在下乃是苏州织造提督,叫姬庆文的便是。在下姓‘姬’,所以另有一旗,写了‘姬’字……”

    “哦?姬庆文?你便是苏州织造提督姬庆文?”秦祥珍问道。

    姬庆文没想到这么个四川来的小姑娘,不认识堂堂诚意伯刘孔昭,居然听说过自己的名号。

    因此他略带几分自豪地问道:“怎么?这位姑娘认得我吗?”

    秦祥珍道:“不认得,听说过你的名字罢了。你手下苏州织造衙门出产的锦缎甚好,我们偶尔买了十几二十匹,送到缅甸、暹罗那边,一转眼便卖光了,每次都有几倍的利润,而且买的还都是那里的王公大臣,给钱爽快着呢!”

    这几句话说到了姬庆文的本行上,让他忍不住多问了句:“王公大臣?那国王就不买吗?”

    秦祥珍道:“他们每次朝贡,大明皇上都会颁赐锦缎给他们,他们不花钱也能用得上,又何必要出钱买呢?”

    “原来如此。”姬庆文听了这话不禁眉头紧皱,“原来自己上贡给皇帝的彩织锦缎,有好大一部分,都被作为国礼赏赐给了属国。这真是为了面子,丢了里子,在生意人眼里算是做了一笔亏本的买卖了。”

第二八九节 贻误军机() 
姬庆文忽然在胡思乱想之间,秦祥珍却发现自己已将话题说偏了,便赶忙又重复了一遍方才的问题“你姓‘姬’,只打一面‘姬’字旗也就是了,为什么要打‘戚’字大旗呢?”

    姬庆文含笑道“姑娘这个问题问得好。你知道这个‘戚’字是,哪个‘戚’么?告诉姑娘,这便是戚继光老将军组建的‘戚家军’的‘戚’字。”

    “哈哈哈!”秦祥珍掩嘴笑道,“这位大人,你织出来的绸缎是好的,可话也太大了些。戚家军的名号,岂是你能冒的?更何况想要冒名,也不是这么个冒法的。如此这般高打旗号,就不怕穿帮吗?”

    姬庆文笑道“不怕,怕什么?就好像我织造衙门里出产的绸缎一样,真材实料,自然就敢开高价了。”

    秦祥珍听了这话,又朝“明武军”的队列扫视了一遍,见这队人马器宇轩昂、威风凛凛,虽然人数不过一千,却给人一种千军万马便要碾压过来的压迫感——果然是有“真材实料”的。

    这让秦祥珍也禁不住点头道“你说得还像那么一回事,不过天下强军不少,比如辽东铁骑便是战力非凡,可这面‘戚’字大旗也不是随便能打的。这道理,你懂吗?”

    “我当然懂!”姬庆文毫不犹豫地回答道,“秦姑娘有所不知。我手下这支军队虽然由圣上赐名,军费又是从织造衙门里开支的,可却是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