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李鸿章不准备开战。
可事实却不如他所愿。
十二、强买强卖()
李海顿远远望着弥漫着硝烟的黄海海面,内心里充满了悲哀。
9月17日,他在奥匈帝国的“特蕾莎女皇”号巡洋舰上,几乎远远地目睹了整个海战的交战过程。他无力改变历史,实力处于劣势的大清国北洋舰队经历了一场惨败,而日本海军也没有达到他们的目的——击沉北洋舰队的“定远”和“镇远”号铁甲舰,尽管这两艘军舰已是伤痕累累,但日本人还没有能力击沉它们。
正如英国人所评论的,这是两个对海战一无所知的国家所进行的一场一无所知的海上遭遇战。从理论上来说,如果北洋舰队的两艘铁甲舰和其它军舰能够跟上时代的技术进步,及时换装了目前新式的后膛速射炮的话,实力稍差的日本人应该会遭致一场惨败。
可事实正相反,日本人成功了。
这场战争的结局已注定不可能更改。
李海顿行动了,他下令把整支奥匈舰队开到了横须贺,不是示威,而是要与日本人谈笔生意。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能强忍住愤怒,但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祐亨的眼里都快要冒出火来了:“什么?四艘老旧的铁甲舰你居然开价二百七十万英镑,不可能,绝不可能!”
“伊东先生,不用那么生气,我并没有强迫你们做什么,如果你们不同意,现在我马上就走,清国人正急需这批战舰,这是他们的报价。”李海顿倒是很沉得住气,慢悠悠地说道,“二百七十万英镑可不能卖给你们,这是清国人的报价,除非你们出价比他们要高,至少二百八十万。”他斜了伊东祐亨一眼,你再跳,老子还涨价。
伊藤博文马上拉住了想要再次暴跳的伊东祐亨,陪着笑脸说道:“弗雷德里希殿下,有事好商量……帝国海军已经决定要全部购进你们现有的四艘铁甲舰,不过有个条件,你们不允许在战争期间再向清国出售任何其它的战舰。”
“这事你放心,我这点会保证,大奥匈帝国是个十分讲诚信的国家。”李海顿说道,伊藤担心自己把另外三艘军舰再倒手给清军,可是那三艘军舰却在帝国海军的编制之内,虽然他也很想出手,但却没这个权力。
“还有一件事,帝国现在没有这么多资金,您看是不是能先支付五……哦,三分之一的货款,余款在其后再逐年支付。”伊藤又提出一个问题,看着李海顿的脸色渐变,他不想说,可是却不能不说,因为……帝国实在是没钱啊。
“好吧。”李海顿故意沉思了一会儿,这才说道:“我同意你们的条件,不过所欠的尾款要按每年百分之十支付利息。”这提的这个条件很苛刻,这利息几乎快到了现在各国银行借款的两倍。
伊藤只能咬着牙答应下来,没有办法,现在他到哪找钱去?只有等战后,赶紧找英国人借钱把账还掉。
“来,大家开心一点,祝我们今后继续合作愉快。”李海顿笑着说道。
伊藤只能腹诽,“以后?祝我们再也没有以后了!”
李海顿很愉快,他顺便还卖掉了20万支步枪,价格是一百七十日元一支,子弹1000万发,一日元二十发,几乎是正常价格的三倍。现在是敲竹杠的好机会,不敲白不敲。3700万日元,那也是近六百万英镑啊。
“东京,真是个好地方,我哪天会再来!”码头上,李海顿笑语盈盈地对前来送行的日本海军参谋部长山本权兵卫说道。
山本的心里却想着你千万别再来。
李海顿回到了上海,现在战争的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国际市场上的生丝价格已经迅速翻了一倍。实际上也就这样了,甲午战争几乎对于两国的生丝产量没什么影响,都是西方人不了解东方的情况才做出的错误反应。
北方的战争对中国南方根本没多大影响,人们该干什么还在干什么。这场战争,只是李鸿章一个人和日本人之间的事,而他的淮军,这回是彻底丢人到姥姥家了。
李海顿将手里的存货迅速出手,翻手之间,净赚五百多万英镑。
他还要忙着卖军火,两江总督刘坤一是大头,朝廷还只望着他的老湘军去保卫山海关呢。湖南巡抚吴大溦算是一个,另外还有陕甘总督魏光焘,这人在辽东打得不错,可以多卖给他一些马克沁和火炮。
还有谁?
哦,山东巡抚李秉衡,这货不知道保卫威海卫,却组织了十来万人在保卫济南,不知道脑子是不是进水了。
40万支步枪,300挺马克沁再加上200门火炮和弹药,李海顿一共在大清国卷走了四千五百万两白银,超过了一千万英镑。如此巨额的利润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这些东西可比自己费半天劲鼓捣的四艘铁甲舰来钱快多了。
难怪这世界上那些军火商在四处贩卖战争,并为此打得头破血流。
李海顿跑去武昌呆了两个月,他给张之洞的铁厂作了一阵子的义务指导,顺便也给这位半保守半开放的两面派上了些免费教育课。
历史依旧按照原来的轨迹继续前行,日本人占领了辽东半岛,随后,在胶东半岛成功登陆,曾经辉煌的北洋舰队成了一个历史名词。
让李海顿稍感郁闷的是,张之洞死活不肯同意他入股武昌铁厂的主意,让他近两个月的义务教育算是白费了。哦忘了说了,历史上的汉阳铁厂没有了,铁厂的位置选在了武昌西面的青山,现在叫武昌铁厂。
也许用不了多久,它就又会被称为武钢,呵呵。
没等《马关条约》签订,李海顿就起程返回了欧洲,他带来了二十多船货,又带走了二十多船货。临走时挥挥衣袖……哦,忘了,衣袖里还有两千多万英镑。
太平洋,蒸汽机发出咣当咣当的巨大响声,打破了宁静的海面。
没错,是太平洋,货船回了欧洲,李海顿却带着几艘军舰绕了地球大半圈,从南美,再到美国,再回欧洲,巡回访问。
轰!轰轰!
奥地利人的海军舰队在墨西哥湾进行了一次炮术射击训练,把墨西哥人给吓坏了,也算是给李海顿那位惨死的墨西哥皇帝二叔找回了点颜面。
是不是现在有钱了,哥你是吃饱了没事干吧?
还真不是。
李海顿在墨西哥城受到了墨西哥政府官员们隆重而热情的接待,这些都应该是那些炮弹的功劳。
之后呢,奥墨石油公司成立,李海顿只用了三十万英镑就取得了整个坎佩克州的石油勘探和开采权。他知道墨西哥最大的油田就在这里,至于具体的位置和怎么将油井打出来,那是地质专家、工程师和钻井工人们的事。
他没有做洛克菲勒的想法,也没这个本事,不过开些油田还是很有钱挣的,实在不行还能转手卖给美国佬。
作为正经的本行,他倒是顺利地向墨西哥政府推销出了三万支步枪,只能对不起毛瑟先生了,谁让他的毛瑟95到现在还没造出来呢。
“特蕾莎女皇号”巡洋舰载着李海顿满载而回,载誉归来——这个不是好事,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李海顿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史上最黑心的军火商了,他这一路走来一路坑,坑完了日本坑大清……不过他的传奇发财故事依然会让人们津津乐道,可惜,大家都不会开金手指。
十三、德国造船厂()
李海顿在德国吕贝克看中了一家地理位置不错的小造船厂。
说实话,在奥地利开办造船厂并没有在德国这么有前途。这个年代,德国海军才刚刚起步,而且提尔皮茨提出扩大德国海军的方案——《海军法》还没有被议会通过,在这之后,才会迎来德国造船业的黄金时期。
目前在德国的私营造船厂中,只有但泽的硕效造船厂和斯德丁的伏尔铿造船厂有建造大型铁甲舰的经验,另外新兴的日耳曼尼亚和威塞尔造船厂也为海军建造过小型舰只,而汉堡的布洛姆。福斯造船厂则刚成立不久。
第二帝国的三家海军造船厂由于成本过高,很快会在竞争中处于下风。
总的来说,德国的造船业才刚刚起步,还是大有可为的。
“很惭愧,我们的造船厂规模很小,只能建造过一些木质的机帆渔船和吨位不大的木质短途货轮。现在德国的造船业竞争激烈,小的造船厂根本无法与那些大的造船厂竞争,只能接到一些那些大船厂看不上眼而且油水很小的订单。确实,我有意将这家船厂给卖出去。”船厂主林克是位四十多岁,身材微胖,头顶略秃的中年人,但却很诚实,而且很有经验。
确实,林克说的不错,北海造船厂只是一家规模很小的造船厂,只有两座500吨的木质船台和一座小型泥船坞,设备老旧,缺少金属加工车间,根本无力建造钢质轮船。
但李海顿只是看中了它的地理位置,还有船厂的名字——北海造船厂在100年之后还曾建造过性能优异的勃兰登堡级反潜护卫舰和布伦瑞克级导弹护卫舰,还有212级常规动力潜艇,当然,它肯定不是现在这家造船厂。
不过,李海顿还是非常喜欢这个名字。
“林根先生,我们准备在德国投资造船业,事实上我们计划在德国新建一家一流的造船厂。不过,我们缺少一个合适的管理者,经过考察,我们认为您是一个可靠的合伙人。所以这次我们来的目的,并不是准备全盘收购您的船厂,而是准备向您的造船厂增加新的投资,用来增加设备和扩大规模。”李海顿说道。
“投资?”林克有些疑惑地看着面前这位来自奥地利的贵族,他们这么做的目的?他仔细想了一会儿,这事怎么看对自己都没有什么坏处,于是问道:“弗雷德里希先生,您准备向船厂投入多少资金?”
“嗯,前期计划是900万马克。”李海顿稍微停顿了一下,“当然,如果不够,还可以追加。”
“500万?”林克吓了一跳,他的造船厂总共价值也不会超过9万马克,这样他在船厂才只能拥有百分之一的股份。
“您不用担心,您现有的船厂会作价15万马克,您将先拥有百分之二的股份。另外,如果船厂经营顺利,我准备拿出百分之十的股份奖励给船厂的主要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当然也包括您,林克先生。”李海顿说道,他先给林克吃颗定心丸,然后再画了个大馅饼,这样他肯定会为了船厂而拼命工作。
在接下来的一个星期里,船厂作好了资金转入和股权变更手续。而跟随李海顿而来的设计师们经过测量,作出了今后船厂的大致规划。详细的投资计划需要在两个月之后才能出来,不过,林克可以根据这份规划先期购买下船厂周围的土地了。
李海顿的计划很大,今后的规模可能会更大。
基本的规划要求为岸线700米以上,占地面积1600亩,需要新建独立的办公楼、放样车间、金属加工车间、动力车间、木料加工车间、电器车间、一座小型的炼钢和轧钢厂、自备发电厂、各种材料仓库等等,当然船台、船坞和舾装码头等更是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
对于如何兴建一家造船厂来说,李海顿已经有了一些经验,伊斯莱亚造船厂的规模可以说已经不次于目前德国的任何一家造船厂,他有信心在三年之内在德国也新建出一家与伊斯莱亚造船厂规模相当的造船厂出来。当然,这家船厂的大部分工人、技师、工程师和设计人员都需要在德国招募,而且管理人员也需要大批的德国人。
作为一个标准的军火商,李海顿当然很早就已经开办了自己的化学工厂,专注于生产一种比苦味酸炸。药更安全的黄色炸。药——威尔布兰德先生在1963年就发明出来的,却一直没被人注意到的**,即**。
作为炮弹主要的填充药,苦味酸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特别是在与金属接触时产生的苦味酸盐,在遇到撞击里很容易发生爆。炸,而且苯酚的生产成本也比甲苯要高得多。
李海顿注意到一个问题,世界上主要的硝石产地都被控制在英国人或美国人手里,如果爆发战争,德奥等国将会面临硝石短缺的尴尬局面。在后世,一个中学生都会在实验室里学习到硝酸铵的合成过程,但现在是十九世纪末,门捷列夫先生发现的元素周期表上目前只有排列了78种元素。
李海顿如果想,完全能够成为一个能比肩门捷列夫的伟大化学家。
但这种事还是算了吧。
他现在需要与工厂里的化学家们探讨一下一个新的项目——开办一家合成氨和氯碱联合企业。
他准备让他的化学家们研究出一种新的低成本制造硝酸的方法,新的合成氨工艺,纯碱,碳酸铵——中国伟大的化学家侯德榜先生发明的联合制碱法。
纯碱是一种基本而且重要的化学原料,被许多行业比如玻璃、化工、石油、冶金、建筑材料、纺织等等,但它的生产专利却被由法国、德国和英国少数几家公司组成的苏尔维制碱联合会所垄断着,他们由此而获得了近百年的高额垄断利润。
直到侯先生公布了它的制造方法。
而李海顿却不准备这么做,具体的细节他不清楚,但只要给这些化学家们一些启示,他相信很快就会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新的技术总是代表了很多东西,当然,主要是钱——足够高的利润,当它还没被别人研制出来之前。
李海顿可以想象合成氨技术所造成的冲击,它代表着那些垄断硝石市场的英国公司和美国公司的倒闭,这点足够让他有更大的干劲。
十四、投资()
后世的化学工业百分之六十是围绕着石油工业进行的,而现在,百分之七十却围绕着煤来进行。
德国有足够的煤,奥匈帝国也不算少,奥匈帝国每年5200万吨的产煤量几乎与法国相当,而且奥匈帝国还有石油——目前每年的产量是32万吨,按原来的历史在1913年是257万吨,是欧洲除了俄国外最大的产油国。这些足以让李海顿有信心建立一家大型炼油厂,现在即使是洛克菲勒公司的炼油厂也只能分解出煤油、汽油和凡士林,哦,还有沥青,柴油被当做废物倒掉或是用于取暖,其它的石油产品一概没有出现。
德国的合成化学工业和技术是如此发达,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全世界的原料产地都被英国人和法国人所瓜分,而美国本身就拥有着近乎无限的各种矿产和原料。如果不是合成化工,德国在化学工业领域,根本没办法与英法两国的公司竞争。
李海顿把他的炼油厂和煤焦化厂建在了斯洛伐克的科希策,靠近加利西亚和德兰西瓦尼亚,这里靠近奥匈帝国主要的煤和石油产地。其实更应该建在加利西亚,但那里迟早会成为战争之地,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有可能会被摧毁。
化工厂另外一个重要的产品是合成油漆。
他的电器公司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油漆用于电线的绝缘,在没有塑料和合成橡胶的时代,油漆甚至是浸了桐油的纸是绝缘材料的首选物品。
造船厂和汽车厂今后也会需要大量的这种东西。
18。95年,李海顿在德国各地呆的时间很久。
在秋天来临之时,他又转到了斯图加特。
在戴姆勒发动机研究院(实际上是家很小的机器修理厂),李海顿见到了满脸愕然的戴姆勒,他很惊异于一个奥地利皇室成员的到访。
这让李海顿略微感到有些得意。
“戴姆勒先生,我对您的研究很感兴趣,当然也包括您的朋友迈巴赫先生。”李海顿直截了当地说道,“我自己也拥有一家发动机公司,我相信您正在研究的‘不用马拉的自动车’具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了解您目前所面临的资金困难。”他看了一下戴姆勒的表情,然后继续说道:“所以我决定资助您对于自动车项目的研究。”
“资助?”戴姆勒有点疑惑,他目前确实需要这个,而且在德国还找了不少有钱的商人寻求帮助或是投资,但却无人支持。
“是的,还包括您的好友迈巴赫先生。”李海顿笑了笑说道,把这两人合在一起,绝对是个好主意,著名的发动机供应商和著名的汽车发明者,前景一般来说不会太坏。“没错,我觉得有必要成立一家汽车制造公司。”这事戴姆勒明年就会去做。
“嗯,接受您的资助需要什么条件?”戴姆勒问道,“您知道我和迈巴赫都是辞去了工厂的工作。”他补充道。
“没有问题,我们将会成立一家合伙公司,所有的开销和研究费用由我承担。公司将以您和迈巴赫先生的名字命名,我将拥有公司百分之五十的股权,而您和迈巴赫先生则拥有公司的管理权和另外百分之五十的股份。我不参与公司的经营,也不妨碍你们的决策。你觉得这个条件怎么样?”李海顿说得很慢,他怕中间有什么岐意,低地德语和高低德语还是有很多的差别。
“嗯,好象条件很诱人,我们不用花一分钱就拥有了百分之五十的股份。”戴姆勒很是疑惑,“我需要和迈巴赫商量一下。”
“当然,最好我很期待一起共进午餐,怎么样?”李海顿说道,吃人家嘴短,如果这两人肯到自己的饭桌上来,估计就没什么大问题了。
一切如他所愿,戴姆勒和迈巴赫在午餐时终于答应了他开出的条件,很快三人就商议好了公司的名称:迈巴赫-戴姆勒汽车及发动机制造公司。
“这将会是一个响遍全球的名字。”李海顿举起酒杯祝愿道,这是他的心里话。
李海顿回到了奥地利,他准备在林茨建一家生产合金钢和装甲钢板的炼钢厂。
德国只有克虏伯一家装甲板供应商,奥地利也是,也仅有斯柯达旗下的卡尔森钢铁厂能生产装甲钢。这不符合竞争原则,特别是在战争时期,由于装甲钢的短缺可能会造成海军造舰进度的迟缓甚至停工。
建这么一家炼钢厂很可能会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装甲钢板的用途很窄,如果得不到海军方面的保证,很有可能被闲置。
这点李海顿也不能保证销路。
但他想到了它的另一个用途,制造装甲车辆。
因为产量并不是很大,只要每年十几万吨就足够了,所以他准备使用电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