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秦帝国之猛将召唤-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冢苊庥胨尉妫绯鼍裥檎派疲骨睬崞锵牛登辈糠直ι璺尉嗪螅掀淞傅溃1顾尉2鼙虿克尉季蒌弥萁10多天后,就因为粮草不济便退兵至白沟(今河北容城东北)。中路军田重进部在飞狐口击败辽军,擒辽将大鹏翼,攻占多个城池。西路潘美军也击败辽军,也先后攻占了多个城池。

    此时,宋太宗认为曹彬部宋军退军是重大失策,严令曹彬率军沿白沟河进军,养兵畜锐,待机北进。曹彬部下诸将听说中西两路军连克州县、屡战屡胜,因此求功心切,都主张出战。曹彬听信诸将意见,在补充粮食后,引军北渡白沟河,与耶律休哥军对垒。宋军结方阵,堑地两边而行,向涿州进军。耶律休哥以一部兵力阻击东路宋军,使得宋军且行且战,行动迟缓,100里路竟走了20天。由于途中缺水,曹彬部宋军困乏不堪。

    到达涿州后,曹彬得知萧太后和辽圣宗率大军已经到达涿州东面50里处,有会同耶律休哥军钳击东路宋军之势。于是,曹彬命部将卢斌携带城中民众先行向南撤退,亲率主力断后。发现宋军撤退后,耶律休哥迅速抓住战机,立即率领精骑发起追击。

    当时,天降大雨,败退的宋军在泥泞中艰难跋涉,士气低落,“无复行伍”,将领也无法控制,5月初,耶律休哥的骑兵在歧沟关追上了逃跑的宋军,这支疲惫之师霎时崩溃,曹彬率领溃军连夜抢渡拒马河,慌乱中人马自相践踏,伤亡甚众,知幽州行府事刘保勋、开封兵曹刘利涉父子、殿中丞孔宜等人溺死河中,宋军残部逃至易水南岸,又被耶律休哥的骑兵追上,前后死者数万人。

    宋太宗得知东路宋军惨败的消息后大惊失色,急令中路军退守定州,西路军退屯代州。随后,辽军又迅速向中路和西路宋军发起进攻。结果,中路宋军不战而退,只剩下潘美和杨业率领的西路宋军孤悬敌后,形势危急。宋西路军监军使王优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令杨业率兵出击。杨业原本不同意孤军深入,可监军使王优讥讽杨业说:“君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被迫率兵出战,结果全军被歼。杨业本人也受重伤后被辽军所俘,绝食3日而死。至此,宋三路大军皆败,所取州县复失。

    宋军在歧沟关一战遭到惨重失败后,北宋政权便完全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被迫转入战略防御。耶律休哥因功封宋国王。同年末,与太后会兵,在君子馆之战中全歼宋军数万。

    公元988年(统和六年)冬,耶律休哥率辽军大举南侵,攻克涿州,陷长城口。李继隆领兵北上增援不敌耶律休哥,宋军退保北平寨。耶律休哥领八万精骑继续南下,陷满城,南下祁州。李继隆再次赴战,路上遇敌激战之后斩获不少,最后依据宋太宗指令退保唐河。耶律休哥率精锐铁骑直扑唐河。李继隆一面招来镇州都部署郭守文增援,一面在北岸设下二千名伏兵准备背后偷袭。

    耶律休哥很快发现了宋军伏兵,他首先对宋军伏兵实施攻击。李继隆见情况有变立即下令荆嗣出战救援,荆嗣杀入重围救出伏兵,迅速退到河边,把军队分为三阵,背水抵抗。辽将耶律休哥亲率骑兵主力登上烽火台求战,然后全力冲击。勇将荆嗣顽强抵抗,战斗拉锯了好几个回合后,荆嗣军抵敌不住且战且退撤到南岸和李继隆主力会合。辽军见势迅速杀过河桥。

    李继隆下令田敏带领其数百名静塞骑兵来到阵前,田敏不负众望带着骑兵“摧锋先入”。李继隆,荆嗣,郭守文乘势掩杀,辽军大败,横尸遍野,宋军一直追击到满城,斩首一万五千级获马万匹,耶律休哥首尝败绩。

    公元989年(统和七年),耶律休哥再率三万铁骑南侵,旨在切断威虏军的补给。宋朝内部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建议放弃威虏军。李继隆表示反对,他召集镇、定、高阳关精锐万人,毅然出发运粮,归途中渡过徐河后遭到耶律休哥追击。李继隆派麾下大将尹继伦偷偷进至辽军后背。到了凌晨尹继伦乘耶律休哥不备,突然从背后袭击辽军,辽军正在用餐不及防备,顿时陷入混乱。尹继伦杀入辽军指挥部,耶律休哥此时正在吃饭,见此情形丢掉筷子,被短兵砍伤手臂,伤得非常严重,狼狈撤退,

    但辽军毕竟人多,很快组织反击,尹继伦渐渐支持不住,连连败退。此刻李继隆和大将王杲,范廷召领兵杀到增援。辽军败状据《宋史》记载“杀其将皮室一人。皮室者,契丹相也。。。。。。寇兵随之大溃,相蹂践死者无数”,宋军追击了几十里,辽军在曹河遭到宋军孔守正伏击,又死伤不少。

    同年,宋朝派刘廷让等乘夏日水涨来攻易州。易州辽守将颇为惧怕。耶律休哥独率精锐迎战于沙河以北,杀伤宋兵数万,获辎重不可计,俱献于朝廷。萧太后嘉赏休哥之功,诏令此后入朝免拜、不用称名。从此,宋兵不敢再出兵犯北。

    公元998年(统和十六年),耶律休哥去世。

    耶律昭:“古之名将,安边立功,在德不在众,故谢玄以八千破苻坚百万,休哥以五队败曹彬十万,良由恩结士心,得其死力也。”

    脱脱《辽史》:“宋乘下太原之锐,以师围燕,继遣曹彬、杨业等分道来伐。是两役也,辽亦岌岌乎殆哉!休哥奋击于高梁,敌兵奔溃,再战歧沟关,旋复故地。宋自是不复深入,社稷固而边境宁,虽配古名将,无愧矣。”

    王世贞《王弇州崇论》:“羊叔子世所谓仁人也、然吾读辽史、以为耶律休哥之填燕、胜叔子远。叔子之填襄阳、未尝一日而忘取吴。其所以勉而为仁者。老子之所谓将欲取之、必固与之也。休哥悍虏也、虏性贪而好杀、以杀为仁、以战克为德、而休哥独不然拥数十万之众。席骤胜之威。以压宋。而宋之诸将无一能角材者。顾独曰保境息民而巳。使其下皆化之。而不轻为卤掠呜呼仁哉。李道生曰先生表休哥之仁以愧中国之嗜杀者。”

    褚人获《坚瓠集》:“辽史耶律休哥官拜于越,数败宋师。宋人不敢北向。时宋人欲止儿啼。怖曰干越至矣。小儿噤不发声。此诸人者。呼名可以怖儿已病。图形可以禳鬼愈疟。当其临敌决战。所向披靡。又可想已。”

    蔡东藩《宋史演义》:“耶律休哥,为契丹良将,亦未尝无失策之时。代州被赚于张齐贤,徐河见败于尹继伦,是休哥非真无敌者,误在防边诸将,多半如贺令图,无功而思争功,不才而夸有才,死在目前,尚不及觉,乃为休哥所屠害耳。”

    张双喜《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历史卷》:“休哥多智谋,善料敌,战功卓著。

    (本章完)

第230章() 
耶律德光,契丹的名字为尧骨,他是耶律阿保机的次子。相貌端庄厚重,秉性宽厚仁慈,军国大事多由他来裁决。

    阿保机对他寄希望很大,在阿保机的三个儿子当中,他和长子耶律倍都很受阿保机的喜爱,但耶律德光更像他的父亲。

    天赞元年(922年),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年仅20岁。随同太祖参加了一系列征服战争,尤其是在南征平州、幽州、镇州、定州,西征吐谷浑、回鹘、党项期间,曾俘虏赵思温,大败符存审,战功卓著。天显元年(926年),又随同太祖灭渤海国,作为前锋攻克渤海首都忽汗城。

    天显元年七月二十七日(926年9月6日)辽太祖死后,述律后称制,耶律德光总揽朝政,927年12月11日,在述律后的支持下即位,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应天皇太后,立妃萧氏为皇后。

    天显六年(930年),割据原渤海国疆域的东丹王耶律倍南逃后唐,耶律德统一了契丹。

    天显十年(931年),宰相涅里衮图谋南逃,事情败露被拘。

    天显十一年(936年),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为条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对后唐。

    耶律德光遂亲率5万骑兵,在晋阳城下击败后唐军,册立石敬塘为后晋皇帝。

    唐将高行周、符彦卿率兵前来叫战,耶律德光假装退却。唐将张敬达、杨光远又在西边列阵,未及成列,耶律德光以兵逼近之。而高行周、符彦卿为伏兵截断,首尾不能相顾。张敬达、杨光远大败,丢弃的兵仗堆积如山,斩首数万级。

    其后,更率军南下上党,助石敬塘灭后唐。割取燕云十六州后,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实行南北两面官制度,分治汉人和契丹。又改幽州为南京、云州为西京,将燕云十六州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的基地。

    会同四年(942年),后晋出帝石重贵即位,拒不称臣。

    耶律德光于是率军南下,杜重威、李守贞、张彦泽等率领所部二十万人前来投降。。会同九年十二月十六日(946年1月10日),耶律德光率军攻入后晋首都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俘虏后晋出帝石重贵,灭后晋。

    会同十年正月初一(947年1月25日),耶律德光以中原皇帝的仪仗进入东京汴梁,在崇元殿接受百官朝贺。大同元年二月初一(947年2月24日),耶律德光在东京皇宫下诏将国号“大契丹国”改为“大辽”,改会同十年为大同元年,升镇州为中京。

    耶律德光率部进入东京,百姓号呼奔走。耶律德光登上城楼,对百姓们讲:“我也是人,你们不要害怕,我要让你们从暴政下得到解脱。我本不想到这里来,都是你们皇帝引我来的。”后晋百官投降契丹,各镇节度使也大部分投降。耶律德光以为中原皇帝做定,令契丹兵以牧马为名,四出抢掠,称为“打草谷”。

    契丹兵大杀大掠,开封、洛阳附近数百里间,成为白地,又以犒军为名,严令后晋官括钱,不论任何人,都得献出钱帛,所得财物,并不分给契丹兵,而且准备运回契丹国内。赵延寿见耶律德光已正式称帝,很不满意,请求做皇太子。耶律德光说,皇太子要天子的儿子才能做,你做不得。当时刘知远在晋阳称帝,诸镇和后晋旧将多起兵响应。广大百姓也群起反抗,大部多至数万人,小部不下千百人,攻破州县城,杀死契丹任命的官吏。

    澶州起义军首领王琼,攻入州城,围击契丹将领耶律郎五;东方起义军攻破宋、亳、密三州。耶律德光很害怕,准备逃走,任命萧翰为宣武军节度使,留守东京。耶律德光则带着后晋降官数千人,宫女、宦官数百人以及晋府库所有财物,离开封北行。路过相州,屠相州城,城中人男子被杀,妇女被掳,婴儿被掷入空中,用刀尖承接,作为行乐,事后查点,凡死十余万人。耶律德光被迫退出,杀人泄忿,一路上看到荒凉景象,对蕃汉群臣说,破败到这个地步,都是赵延寿的罪过,又指一个汉奸张砺说,你也有一份。

    耶律德光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得出所谓三失:各地搜刮百姓钱财,是第一失;让契丹士兵打谷草扰民,是第二失;没有早点遣返节度使去治理各镇,是第三失。”他当然很懊恼,走到栾城(河北栾城县)病死了,时年四十六岁。下葬于凤山,陵墓曰怀陵,庙号太宗。辽圣宗统和二十六年(1008)七月,奉上尊号谥为孝武皇帝。

    重熙二十一年(1052年)九月,增谥为孝武惠文皇帝。辽太宗对于辽朝的贡献较大的要数对政治制度的发展完善了。辽太宗将后晋的一整套汉族官制带到了辽国,加上原来阿保机时期确立的官制,终于使辽的官制在部分汉化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官制。

    耶律德光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他经常检阅侍卫亲兵、各部族及各帐军队,以此来充分控制军权,防止异己势力在其中渗透,从而在根本上巩固自己的权势。

    辽太宗很重视农业的发展,不但支持汉族人在汉族地区发展农业,在草原地区适合发展农业的地方,他也让人开垦土地,发展生产。为保护农业生产,防止没有重农习惯的契丹族人有意无意的破坏,辽太宗下令禁止随从们随意践踏庄稼,行军时也命令部队绕开农田。农业的发达对辽国多种经济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促进作用,也增强了辽的国力。

    随着契丹国的统治区域不断扩大,辽太宗为了更好地治理不同民族的事务,就制定了“因俗而治”的原则,形成了北、南两套完整的官制,即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

    北面官制,即辽朝契丹族的官制,官吏用契丹族,掌握辽朝的一切军政事务,也是辽朝的最高权力机关。之所以称为北面官,是因为契丹族有崇拜太阳的习俗,喜欢向东,而且以左为上。这样,辽王的大帐就面向东方,而北面就是左,也就是契丹族官吏的办公地点,所以叫北面官。在北面官中,又分为几种类型: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以及北面诸帐官和北面宫官。

    北面朝官,这是辽朝官制的主要机构,在北面朝官中又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部门,如北枢密院管兵部,南枢密院管吏部。这和总的南北面官制很容易混淆,应该分清。在北面朝官中,南北枢密院是辽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分别掌管军政和民政,也通称为北衙和南衙。北面朝官中还有北南枢密院中丞司,掌管纠察检举百官。北南宰相府也参与军国大事,类似于汉族官制中的参知政事。另外,还有大惕隐司,掌管皇族的政教事务。设置夷离毕院,掌管断案、刑狱。敌烈麻都司掌管礼仪。最后在百官之上还设置了一个没有实际职务的大于越府,只是一个荣誉称号,和汉族太师的称号差不多。但一般人很难得到大于越的称号,整个辽朝也只有三个人得到过。

    北面御帐官,它也有许多下属机构。例如侍卫司,负责御帐的护卫。北南护卫府,负责北南两个枢密院的护卫工作。

    北面皇族帐官,阿保机的后裔、阿保机伯父的后裔、阿保机叔父的后裔、阿保机兄弟们的后裔共四个系统的皇族,分别设立有职权的营帐,叫做四帐皇族,地位很高。北面皇族帐官也有分支机构,大内惕隐司就专门掌管四帐的政教事务。

    北面诸帐官,这是为阿保机部落之外,即皇族之外的其他有地位的部族设立的机构,如遥辇氏,渤海王族等,一方面是表示恩宠,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效地控制。

    北面宫官,主要掌管宫廷一些日常事务。

    和北面官相对应的就是南面官,在辽太宗得到十六州之后,进一步完善了汉族的官制,仿效唐朝的官制,设立三省六部等一整套治理机构。以此来招徕汉族人,管理汉族人的事务。南面官主要由汉人来担任,契丹人也有在南面官中任职的,他们被称为汉官,也穿汉服。南面官由于办公的营帐在辽国王大帐的南面,所以称为南面官。

    南面官中的分支机构有:汉人枢密院,阿保机的时候叫“汉儿司”,其他有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御史台、翰林院等。

    在地方官制当中,辽朝也是两套制度并存,就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人和其他游牧民族用部族制,而汉人和渤海人则使用唐朝时用的州县制。在耶律倍投奔后唐之后,辽太宗又趁机整顿了东丹也就是原来渤海国的行政制度。先让耶律倍的妃子主持东丹政务,然后采取措施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东丹国在原先并不是辽中央政权直接管辖的地区,东丹是个亲王的封国,东丹王对于本地的事务可以全权管理。他可以自己建立年号和国号,而且有权直接和外国交往。对于宰相以下的官员可以自己任免。在耶律倍走后,辽太宗就在东丹国设立了中台省,派遣官吏到那里参与政务管理,从而加强了对东丹的控制。

    尽管如此,契丹人的习惯也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特别是辽军在南下中原作战的时候。由于辽国军队没有后勤供应,粮草要靠自己就地解决,所以,辽兵到一个地方就必然要骚扰百姓,抢夺粮草,这使辽军遭到当地人的反对。民心丢失了,辽在中原的统治也就很难再继续下去。直到临死,辽太宗耶律德光才醒悟过来,但为时已完。其实就算他早一点知道,并采取措施,但无法在较短的时机内改变长期的民族习惯。契丹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统治中原地区,汉化是必要的,辽太宗去世前大概认识到了这一点,但他已没有机会把他总结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贯彻实施了。

    辽军在汉族地区除了掠夺粮草之外,许多契丹人还在黄河地区担任官员。在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辽太宗开始继续父亲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事业,向南用兵,争霸中原。契丹族从辽太祖开始就想把疆土扩展到黄河岸边,进而拥有黄河以北的大片领土。但汉族势力抵制契丹族的进攻,所以,契丹用兵时总是趁中原几派势力相争时打着支援一方的旗号进攻。在后唐统治时期比较稳定,再加上后唐的军队号称鸦军,都穿黑衣,战斗力也很强,而契丹族是以民为兵的,没有专门的野战军,所以在和中原兵作战时总是吃亏。

    因此,辽太宗的势力再大,也要等到中原出了变故时乘虚而入,收渔人之利,单纯的宣战和正式决战很难取得成功。所以,辽太宗南下中原一直等到了李嗣源死后,而且是石敬瑭主动求救时才敢出兵,后来灭后晋也是由于后晋将领投降拣了个便宜。

    石敬瑭和后唐李从珂发生矛盾之后,石敬瑭为保住自己的势力,称帝登基,只得向辽太宗求救。等待已久的辽太宗喜出望外,看到石敬瑭诱人的条件,赶忙亲自出兵相救。立石敬瑭为大晋皇帝,自己则得到了一大块肥肉,不费吹灰之力将早就渴望的十六州拢入契丹的统治范围,而且每年还有大批的布帛输入。但辽太宗这块意外的肥肉也只品尝了十来年的时间,最后他把命丢在了中原。

    不管以后怎样,辽太宗毕竟将十六州弄到了手,下一个目标就是继续南下,将边界推进到黄河岸边。石敬瑭死后,石重贵继位,后晋态度的变化给辽太宗用兵提供了良机和充分的借口。同时,幽州的赵延寿也想像当年石敬瑭那样当个皇帝,劝辽太宗乘机进攻。后晋将领杨光远也暗通契丹,说后晋违背盟约,正好借机出兵,而且后晋境内发生了大的灾害,军队也死亡过半,只要出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