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末魏武帝-第6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有了琴府的三十万两黄金,又得琴府的暗中支柱,再加上有萧何这位政略无双的丞相在,大魏在三五年内都无需为钱物发愁。因此魏军的福利是天下诸侯中最高的,在魏地曾有传言:“一人从军,全家吃饱;两人从军,全家吃好。”

这并不是夸张,而是实事求是,良好的福利,从不克扣拖欠军饷的作风,使得魏军从来不用为得不到军饷而烦忧。

他们只有一个想法,便是打战。在战场上杀更多的敌人,换取更多的功勋,得到更多的军饷,获得更高的爵位。对于自己的未来,人人都充满了信心。

看到他们,曹操便有满腔的雄心灌满胸腔,有他们在,何俱高祖、霸王。

这一想到霸王,曹操心头不由得一堵,只要自己取得了北地,他跟项羽这“兄弟”怕是无法再做下去了。

项羽对自己推心置腹,但在他的潜意识里,只是将自己视为最值得信任的部下。因为他是霸王,不允许任何人站在他的头上或者和他平起平坐。

但自己取得北地之时,自己已然可以跟项羽平起平坐,甚至站在他的头上。他们之间,难免有这一战。

接着又想起了刘邦、韩信。

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血液不禁沸腾了起来,他的对手将是勇战派的领军人物项羽、谋战派的领军人物韩信,还有古来权谋第一人的刘邦,能和如此强劲的对手交锋,也是一大快事。

突地。他迈开脚步往远处走了过去:在他面前不远处。陈平正焦急地向他走来。

曹操迎了上去。陈平低语道:“武王。高仲刚刚传来消息。说李左车在清晨时暗自进入军营。午时离去。此后。臧荼便开始密令心腹调遣兵马。似乎将有大地动作。”

曹操先是一愣。随即恍然:自己刚到青龙坡。地势还未熟悉。防御工事还没有搭建。正是自己防守最薄弱地时候。也难怪对方会选择这个机会进攻。

“去将尉老寻来。我们一起商议商议具体地行动步骤。”曹操对陈平说着。独自返回了营帐。

不一刻。陈平、尉缭便以到来。

三人一同商议着具体地坡敌步骤。如何设伏。如何最大限度地击伤敌军都一一计划。以求尽力做到完美。

一个时辰后。他们三人的脑中都有了一个详细的方针。

便在这时,忽然外面进来通禀,张良求见。

曹操、陈平、尉缭相继一愣。

曹操不理会心中的疑惑,以大步跑了出去。陈平、尉缭相视一笑,均明白对于人才曹操是最没有免疫力地。

出得军营,果真见娇娇欲滴的张良站在军营外,也许是不适合这里的阴冷的气候,一张俏脸冻的通红,我见犹怜。

你说一个男子长的那么漂亮干啥。

曹操大笑的迎了上去。老远就叫:“听侍卫所言,孤王还不大相信,想不到真的是子房先生。”

见曹操亲自来迎,张良那天塌不惊的面容出现了丝丝笑意,拜道:“子房见过武王。”

“走,去营帐说话,那里暖和。”暴戾地气候和张良那娇弱的身躯在寒风中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怕冻坏对方似地,曹操拉着张良地手便向大帐走去。

双方入座。奉上茶水。曹操为张良介绍了尉缭。

尉缭大名早已随当年的始皇帝传遍天下,张良未敢怠慢,起身作揖,尉缭也躬身回礼。

曹操好奇的看着张良,问道:“张司徒来此何意?韩王成近来可好?”

张良长叹了口气,摇头道:“大王有所不知,韩国已经完了。”

“怎么会?是我大哥干的?”曹操惊讶的叫了起来,历史上是因为张良跟刘邦交好,同时韩王成又出兵帮刘邦先入关中。因而不被项羽所喜。后来更是将他杀了。这才逼得张良投奔了刘邦。

如今,韩王成、张良与自己交好。项羽纵是不喜,也得顾着自己的颜面,不会过分的为难韩国。

张良摇了摇头,没落道:“并非是霸王,而是汉王啊。”

“什么?”曹操瞪大着双眼,更加动容了。刘邦视张良为师,他灭韩国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何况他还没有取得关中呢。

见曹操双眼透着疑问,张良叹道:“武王也许不知,汉将韩信在月余之前,已出奇兵攻克了陈仓,并于陈仓县外大破了章邯的援兵。章邯此刻正召集司马欣、董翳一起对抗汉军。”

曹操看向了陈平。

陈平点了点头,答道:“确实如此,只是这则消息并不重要,因而属下也未禀报。”

曹操依旧是一脸疑惑,问道:“可是汉王也不至于灭韩啊,刘邦最善于收买人心,他应该知道韩国对先生的重要。”

“灭韩地是魏豹……”张良苦恼着说道。

原来,事情由韩信攻入关中开始,刘邦重入关中,感慨非常,心念麾下能人不足,当即命高阳酒徒郦食其暗访张良,意图依靠郦食其那张神嘴说服张良归降。

韩国健在,张良自然不从,在郦食其百般纠缠之下,张良说出了缘由。

郦食其也只能悻悻离去。

但过不多时,刘邦又修书于韩王,书中皆指项羽暴行,希望韩王能够响应他的号召伐楚。项羽势大,张良让韩王婉言拒绝了刘邦。

此后,刘邦书信不断,但绝口不提伐楚一事。

韩王迫于时势。不得不回信刘邦。

刘邦此人有种独特的魅力,能让和他相处的人感受到他的在乎,感受到他的热情,从而为他效死力。

韩王也在不断地回信中,对刘邦的好感大生,信中内容也见见改变。终于酿成大祸。

韩王的书信落在了魏豹的手上,魏豹以韩王勾结逆贼刘邦而起兵攻韩。

坐镇陈郡地项声见到韩王写给汉王地书信后,也起兵伐韩。

魏豹实力强横,麾下良将诸多;而项声更是项羽麾下的第一智将,两人都不容易对付。韩国却是地小人稀,兵力稀少,良臣大将不足,连连败北。

张良虽精通谋略、战略,可却手无缚鸡之力。对于用兵之道只是略懂,而且也没有一次领兵的经验。面对魏豹、项声的强势也只能暗自苦恼,无回天之力。

最终。韩王仁德为保一城百姓开城投降,本以为只要向项羽解释,便可保性命。哪料魏豹竟借口战马失控,将请降的韩王踏死了。

张良说道这里,泪水不觉的流了下来。

曹操瞬间明白了缘由。

这魏豹吃里扒外,个性贪婪,他早已不满自己和项羽,只是因为实力不足,而不敢有任何动作。

韩国弱小。且多为山地,并不富裕,魏豹毫无理由出兵伐韩,他本就不满项羽又岂会因韩王心向刘邦而讨伐韩王?

这魏豹出兵伐韩,必是受他人指使。

此人便是刘邦,刘邦求张良若渴,心知韩国不灭,张良不归,一狠心索性设计灭了韩国。可是。他太小觑了张良,论智谋张良在秦末可谓当世无双,刘邦地这算盘如何能瞒的过他?

曹操高兴地几乎要放声大笑,刘邦如此无知、愚昧地举动,无疑是将张良这位不世奇才拱手相让。

其实,曹操、张良都误解刘邦了。

无论怎么说来,刘邦求贤之心,那是天地可鉴。

只是受到了他人地蛊惑,此人便是刘邦的丞相蒯彻。

蒯彻此人有大才。一身干略不亚于张、范增。但有一点不如他们,便是嫉妒心强。容不得跟自己同类行地人。

现在刘邦对他是言听计从,待他犹如父母,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纵然樊哙这类老臣见到他也要恭敬的行礼问好。

但他深知刘邦心中还有一个人,此人正是张良。他不认识张良,但却知张良在刘邦心中的地位还要高过他。

这张良不同于韩信,韩信是一个将军,一个帅才。纵然韩信再有能耐也威胁不到他的地位。

但张良不同,张良是一个谋士,一个异常出色地谋士。

如果让刘邦收服了张良,那么他的地位即将受到严重的威胁。张良,很可能会抢走他地

如此情形是蒯彻永远不想看见的,一切都如他所料的一般。

这刘邦一进入关中,便立刻让郦食其探访张良,希望能够求得张良的帮助。对此,蒯彻暗自不满,暗忖:“有自己在,何须张良。”

幸运的是张良拒绝了郦食其,告之了缘由。

韩国的兴亡,关乎张良父亲张平的遗志,张良不忍父亲死不瞑目,不忍违背父亲的遗愿。

想不到刘邦由不放弃,一天到晚的再思索着,如何才能说服张良。

蒯彻怒不可解,向刘邦提议道:“张良忠于韩国,只要韩国灭亡,张良不就能够为汉王所用?”

刘邦哪里知道蒯彻真正地心意,于是同意采纳蒯彻的计谋。

蒯彻心知以张良之能,必然能够看穿一切,知道刘邦是背后的主谋者,因而断绝了他投汉地心思。

蒯彻计成,韩国已灭,如他料想的一般,张良看穿了一切。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命令确确实实是刘邦下达的。

第一百五十七章 张良投得明主

看着张良,曹操深沉的问道:“韩国以亡,不知先生有何打算。”他虽故作镇定,那眼中的期盼却将他的想法表露无疑。

一直以来,曹操都酷爱谋士,在以往的三国时期,他便组建了一支无比强大的谋臣团。那是一支以荀攸为谋主、贾诩、程昱、郭嘉、董昭、刘晔、蒋济等人为辅的谋臣团,他们其中任何一人都是惊世奇才。

此刻他也有心组建一支无比强大的谋臣团。现在已有张、陈平、尉缭三人,他们每一个人都不逊色于荀攸、贾诩、程昱、郭嘉之流。

其中尤其是陈平,他的鬼谋更是当世无双。不说秦末,纵使放眼千年,也无人可比。如果在加上一个张良,也许还可以算上李左车,那么他此刻的谋臣团,绝对要比三国时期的谋臣团要强大的多的多。

想想那时的情形,曹操几乎要乐出声来。

“年余间,其实良也在考虑自己的做法是对是错。无论我花多大的努力,这天下的走势始终是一统。韩王仁德但无才,即便是孙武在世、吴起复生,也改变不了如此情况。只是父亲的遗言象一座大山压在我的身上,无力扛动,但也必须扛起。否则就是不孝,就是对不住我张家的列祖列宗。”

“好累,真的好累。汉王的做法我不赞同,但他却卸下了我身上的大山。韩国是灭了,但我张良无悔。为了韩国,我付出了一切努力。时势如此,人不可逆天,我以无愧于心。”

“这半生,我张良都为我父亲的遗言而活,今日的张良却要为自己而活。武王英明,睿智,擅于用兵,长于治国。定可让百姓衣食无忧,远离战火,是为当世之圣主,张良愿意为武王效犬马之劳。”张良诚恳的说着,一揖到地。

其实张良心中的圣主还有一个,那便是刘邦。曹操、刘邦是两个极端。他们一个是明君,一个是仁君。

曹操不仁,也不屑去仁。所谓的“仁义”在他的眼中什么也不是,他讲究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他可以杀尽天下反对他的人,甚至不会皱一皱眉头。为了达到目地,他可以光明正大的不择手段。

所以,这“仁君”跟曹操是挨不上边,但曹操却通晓治国之道。他知道如何治理百姓,知道如何让百姓顺从他,知道如何让百姓过的更好。知道如何让他的国家更加强大。因此,他是一个“明君”。

而刘邦不明。他至小便是一个混混、布衣、流氓。没有受到教育。读过地书也是寥寥可数。不同于曹操自幼便受到高等教育。因此才智有限。跟“明君”完全不搭噶。只是他生性豁达。仁而爱人。不管他出于什么目地。不论他是真心还是假意。但可以肯定一点。刘邦会顾虑属下地感受。他会顾虑百姓地感受。他可以不顾身份地关心属下。关心百姓。可以让部下、百姓都能够感受地道他刘邦对他们地关爱。从而对刘邦效以死力。所以。纵然刘邦无才。纵然刘邦无德。但他依然是一个圣主。一个仁君。

不管是“明君”还是“仁君”。他们都有资格一统天下。让天下恢复安定。让百姓过地更好。

本来这选择“明君”还是“仁君”。是一个让张良很苦恼地问题。但刘邦地举动俨然帮助张良做出了选择。

听得张良地效忠。曹操有些语无伦次了起来:“哈哈……孤王太高兴了……张司徒……啊。不……寡人现在封你为魏国下卿……官阶于陈平等同。”

断断续续地。他终于说出了他想说地一切。

他实在是太高兴了。在初汉三杰中他最欣赏地人是陈平。而最佩服地人却是张良。至于韩信。曹操也欣赏他地才华。但对于他地结局。只觉得是“活该”。不怪刘邦。站在同样地角度上。曹操也会毫不犹豫地处死韩信。毕竟曹操也是一个上位者。作为一个上位者。不可能能够忍受部下地傲慢无礼。更何况韩信不仅仅只是无礼。在刘邦危在旦夕地时候。韩信不急于出兵救援。反而是向刘邦讨要王位。

如此,注定了他将来的下场。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也写明了刘邦的态度:“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只怕,这个时候刘邦已经对韩信动了杀心。

试想一下,你都快要死了,你地属下却在一旁不急着救你的命,而是跟你讨价还价,说:“我救你,你给我什么好处。”

这样,你还能容得下他?

曹操上前扶起了张良,直接拉着他参加了讨论。

曹操对张良推心置腹,将一切的布局计划通通告诉了他。

听得一切经过,张良意外的看了陈平两眼,似乎也在为他的能力而惊讶。因为他的存在,使得曹操对臧荼、李左车的举动了如指掌。

此后,张良便是一言不发,静静的听着他们的讨论。

曹操颇感意外,但也没有说话,以为张良一时还没有适应过来,无计可出。

又过了半个时辰,曹操宣布散会,并且让陈平、尉缭布置一三人前脚刚走不久,曹操便听张良求见。

他先是一愣,然后笑了起来,以知张良地用心。张良目光长远,且不贪名,不重利。也许他另有高明的想法,他只是一个新人,不愿与老臣造成摩擦,没有当面否定他们的计划。所以,他一言不发,独自暗中计算。

“快请他进来!”曹操命人请张良入内,见他到来,问道:“子房先生可是另有妙计?”

张良淡淡的点了点头,“对弈如对战,往往站在一旁的人看的最是清楚。”

曹操认同的点了点头,他们四人都深入局内,难免会有一些不应该忽视的细节出现,这是很正常的。

但细节决定成败。

纵使曹操、陈平、尉缭已经反复研究,但谁也不敢保证有没有他们三人还没有注意地细节存在。

张良低声说道:“其实武王和两位先生都将事情复杂化了,你们一心想破陈余和臧荼,因而走进了一个误区。其实,没有必要完全击破陈余和臧荼,武王还可以用更简单地方法击破陈余,然后收服臧荼大军。”

张良轻轻的,慢慢地向曹操说出了他的意见。

曹操霍得一下站了起来,不是因为张良得方法有误,而是张良的方法实在太妙了。

他来回独步,独自沉吟片刻,最终做出了决定,放弃一切原定计划,改用张良之谋。

见曹操如此决定,张良道:“属下还有一事相求。”

“当说无妨,曹某无不答应。”曹操得妙计,神色愉悦,登时把话说满了。

“此计乃大王独自想出,张良并无任何功劳。”张良淡淡的说着,他的脸庞始终挂着轻柔的微笑。

“为何?”曹操皱眉道:“你是担心引来不满?”

张良并不反对,只是道:“有些事情能避则避,一切当以武王大业为重。武王如此重视一新人,从长远来看,对于良并非是好事。”

曹操露出了严肃的神色,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自己如此尚待一个新人,萧何、张、陈平、尉缭,他们不会说些什么,因为他们都得到了自己的信赖,器重。但是其他的臣子呢,他们的才干,也许不如张良。可他们全心全意的为自己效命,竭尽所能的展现他们的才能,以求得到自己的重视。

如果一个毫无功绩的新人,瞬间便踩在他们的头上,他们会有什么想法?真的会无动于衷,显然不太可能。

重用了张良,而伤了一干对自己忠心耿耿的部下,这值得吗?

答案是否定的。

曹操对张良深深一拜,沉声道:“曹某受教了。”心中恍然,难怪刘邦对张良念念不忘,难怪刘邦对张良一直以师待之。

这便是张良,他目光长远,他一心为自己效忠的对象考虑,而不计较自己的得失,主上有错,他不当面拂主上之意,而是顾全主上的颜面,从旁提醒,让其主知道自己错在何处,从而改之。

张良摇手道:“武王不必如此,张良不过是多想了一些而已。”

“这样吧,寡人此刻便改封你为大夫,你看如何。”曹操犹豫片刻最终说道。

“谢武王!”张良很自然地接任了下来。

“只是如此有些委屈子房先生了。”曹操尴尬的说着,这大夫官阶很低,至少在他麾下现在拥有大夫头衔的不下六七十人,让张良这种惊世奇才跟那六七十才能一般的官员合流,心底实在过意不去。

张良无所谓的笑道:“武王应该相信张良……张良此刻是大夫,并不等于永远是大夫。张良自信以己之能,在天下一统时,功绩不说第一也是位列前茅,何惧官阶低下?”

“这话说的也是。”曹操点了点头,以张良之能,不出五年必能登上高位,位列于文臣三甲之内。

随后,两人商讨了计划的细节内容,曹操随即命人终止了陈平、尉缭的举动,重新颁布了计划。

第一百五十八章 请君入瓮

尽管离凌晨还有数个时辰,臧荼依旧难掩激动地神色,他来回的在军帐中走着,时而舞动拳头,时而昂首长笑,那神情激动几近疯狂。

恍惚之间,他看到了自己成为北方最强诸侯的景象,曹操、代王歇、陈余一个个的跪在脚边对自己俯首帖耳,敬若神明。

快了,如此日子就要到来了。

他的心不由自主地怦怦跳动,大口的喘着气,摸着心脏,发现它跳的好快……好快……

时机就在眼前,而且就是今夜。

今夜一战,若李左车计成,曹操的五万大军必将全军覆灭,他自己在乱军之中,也怕是难逃一死。

这曹操一死,北地大乱,正是自己成就一番大业的最好时机。

魏国辉煌不在,不必顾虑。代王歇无能之辈,根本就不是自己的对手,唯一可虑者乃是他麾下的谋士李左车。此人却有通天之能,智谋、计略无不是上上之选。如果他识趣,肯为自己所用,那么自己还可以饶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