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明工程师-第18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多尔衮的眼神,眯了眯,变得认真而愈加冷然起来。

    (本章完)

第429章 危局() 
“这火药如此霸道,我们的工匠能弄出来吗?”多尔衮的眼睛看着纸包上的黑色粉末,问道。

    阿济格摇摇头:“军中的炮营工匠看过,没有配方,不知道其成分,难以制造,我分了一份出来,送往沈阳,那边能人众多,弄明白的可能性大一些。”

    “南人以火器为先,多少年前就有巧匠摆弄,有这等手艺,也是必然。不过我们仅仅靠着孔有德带来的几千人,短短十余年就能打造出比明廷大炮还要犀利的红衣大炮,足见这法门上没有先后之分,唯有入道深浅而已,叫沈阳那边的工匠全力投入,有所发现者重赏!一定要在一个月内,给本王弄出一样的火药来!”多尔衮大手一挥,断然道。他乃极端孤傲的上位者,脑子里思虑的事情何止千万,区区一种火药,得之可庆,失之无谓,问几句就已经很显得重视了。

    阿济格答应一声,应承下来。

    “火器犀利,不等于就一定能打胜仗,想当年辽东时,明军多少大炮鸟铳,不是一样败在我女真弓马之下。”多尔衮堂堂身躯坐得端正,比略微低着头的阿济格高出一大截,在四面营火中显得不可一世,说话时中气十足,声播极远,帝王霸气十足:“打仗乱战,刀枪为王道,远远放枪而不敢近身厮杀,不是胜者所为,石岭关明军虽赢了尼堪,只能说尼堪和博洛无能,不能代表什么。”

    “太祖起兵,兵不过千,民不满万,能在苦寒之地杀出偌大江山,靠的是什么?正是我建州女真不畏生死、不惧强敌的魄力!临阵之时人人向前,有死无生,方可存活,前仆后继团结一心,个个都是十人敌、百人敌,聚众为墙、有进无退,我们才能走到今天,尼堪之败,看似败在火器上,其实是败在他自己身上,自大狂妄、丢了阵法之道,方是原因!”

    火堆里干柴燃烧,噼啪有声,偶然爆出一个小火星,炸起在火焰上,旋即泯灭。

    阿济格等人仔细听着,面孔在火光中映得通红,不知是羞愧,还是火光炙烤的。

    “尼堪带回来的人,都发配回北京去,他们丢了心气,留在这边也无用,本该皆斩,不过此时是用人之时,留他们一条命,戴罪立功吧。”

    最后一句话,决定了这些人的生死,说完这句,多尔衮拍拍手:“都去吧,几位王爷留下来。”

    众人起身,向多尔衮行礼,然后弓着身子倒退着走几步,方才转身离去,不少人走出了护兵圈子,才惊觉身上冷汗乱冒,刚刚那几刻钟大的时间,仿佛像经历了几个时辰一般漫长。

    人少了,空气仿佛也清醒了不少,阿济格重重的呼吸了几口气,看了看四周,向阿济格沉声说道:“王爷仁慈,饶得他们不死。”

    多尔衮却从鼻孔中喷出一口浊气,将身子往后靠了靠,换了个舒服的姿势,冷哼道:“你想错了,依得本王的脾气,今天当场就要打杀尼堪,他带回来的人,一个也活不了,这等大败,留他们乱我军法吗?”

    阿济格身上的冷汗又悄悄的冒了出来,他是此地主将,石岭关大败他脱不了干系,朝中因多铎的死,暗流涌动,多尔衮正在大肆挥舞屠刀,自己虽然是多尔衮的弟弟,但暗地里也有不少动作,难免有些不干净,如果多尔衮借题发挥,后果很难讲。

    他眼神变幻,有些迟疑的道:“那……王兄为何放过这些人?”

    “你以为我愿意?还不是你们逼的?”多尔衮语气严厉起来,狠狠的剐了阿济格一眼,看得阿济格脖子都凉飕飕的:“山西乱局愈演愈烈,已经不可收拾,现在居然战死了一个亲王,我大清纵横宇内,打下多少疆域,何时战死过亲王?就连明朝皇帝也被我们杀了好几个,现在死的是我们的王族,落到天下人耳中,代表着什么?你们想过吗?”

    此刻坐在两边的,还有承泽亲王硕塞、继承代善礼亲王爵位的满达海、多罗郡王瓦克达,加上阿济格和多尔衮,基本上清廷还活着且最能打的几个人都在这里了,满大海和瓦克达身上还挂着征西大将军的头衔。

    身份尊贵,自然明白知晓更多的消息内幕,脑子也极为灵活,多尔衮话里的意思,大家都懂。

    “汉人已经被这边的动静调动起来了,山东、河南、浙江,这些原本已经稳定的地方,开始乱起来,造反的人到处都是,杀县令、杀知州,不纳粮缴税,聚众为祸,扬言复国灭清,就连不少降了我们的汉人军将,也蠢蠢欲动,本王此次西来,没有带多少汉军,就是考虑到其中有人不稳,到时候从内部捅我们刀子,麻烦就大了。”

    亲王满达海年龄不大,不到三十岁,骁勇善战,性子暴戾粗莽,闻声不禁有些戾气外泄,粗声道:“我早就说过,那些汉狗不可信,能杀就杀,杀光了闹事的就没事了,汉人极懦弱,贪生怕死,杀得一批,剩下的就怕了,到时候……”

    话未说完,多尔衮冷冷的目光就扫了过去,视线彻骨般的阴冷,看得满达海浑身哆嗦了一下,没说完的话生生的梗在了喉咙里。

    “杀?杀得完吗?都杀光了,谁来给我们当奴隶?我们女真死了那么多人,就为了得到一个光秃秃的天下吗?满达海你把你爹的教导都丢到粪坑里去了吗?”多尔衮劈头一顿训砸了过去,砸得满达海垂着脑袋,都不敢与他对视。

    多尔衮深吸一口气,收回恨恨的目光,又道:“我已经下令,各地八旗兵回援北京,我这次来,北京留守的只有八百里加急赶回的谭泰和何洛会两人,带的旗兵只有两千人,一旦汉军造反,他们连外城都守不住。”

    四人一惊,面色大变,互相看了一眼。

    多尔衮笑了笑,看着四人脸色,道:“不过济尔哈朗和勒克德浑的万人大军,已经从湖广回师多日,此时已过了卫辉府,不日即可抵达北直隶,到时北京城内防卫力量足以抵御一切乱党,不需惊慌。”

    听了这话,四人方松了口气,北京城乃北归要道,一旦有失,数万满洲人将困在山海关内无法脱身,陷入汉家汪洋大海而无法自拔。

    “所以山西乱局,必须尽快解决,这里已经到了动摇我大清根本的地步,无论多大代价,无论是什么人,只要挡了我们的路,就得死!”多尔衮单手做了个下劈的动作:“现在每一个旗人都是宝贵的,汉人不可靠,蒙古人也三心二意,唯有我们自己才是靠得住,故而我不杀败兵,也不杀尼堪,留着他们的命,用到合适的地方去。”

    四人点头,面色凝重,阿济格想了一下,沉声道:“不过如此一来,留在黄河以南的军队,全是汉军,力量太过薄弱,洪承畴一旦弹压不住,会不会起新的乱子?”

    “短时间内,不会有大的变化,洪承畴已经叛了明廷,除了跟我们走到死,没别的路,明廷也不会饶过他,他想活命,只能死撑。”

    “其他地方,虽然会有反复小人倒戈,却不会动摇根本,济尔哈朗和广东、浙江、福建的八旗兵回师时,把明廷军队打得七零八落,吓破了胆无力反攻,况且李率泰镇福建一带,孔有德压广西、耿继茂和尚可喜镇湖广,吴三桂在河南逼潼关,洪承畴在南京总揽江南全局,各地忠于我们的汉军还有不少,大的来看,局面尚可掌握,唯有山西一地,乃乱局源头,只要灭了这处,各地反贼可迎刃而解。”

    “但是明廷呢?会不会趁机起事,李成栋手头还是有些精兵的。”

    “哈哈哈,你们还不知道,李成栋起兵十万救江西,在信丰被南赣巡抚刘武元奇袭击破,十万兵作鸟兽散,此獠现在困在城内,时日无多,这小人一死,明廷还有什么人可战呢?”

    多尔衮纵声大笑,说到这高兴处,他阴霾尽去,豪放的展颜尽欢,阿济格等人也呵呵有声,张狂的笑了起来。

    笑声中,夜色弥漫,黑色的苍穹笼罩大地,无形中似乎有一张巨掌,自天而降,把苍茫大地捏在手中,随意的摇了摇,然后丢下,化作一片废墟。

    (本章完)

第430章 雌伏() 
福建漳州府,漳浦县。

    这座海防小县城,出城不到五里地就能见到汪洋大海,周边多丘陵山地,土地贫瘠,土壤含咸碱性太强,不利农耕,自古以来,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一年辛苦,田间劳作,所得的收成仅仅够一家人勉强度日。

    幸好,大海是慷慨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下海打鱼不失为贴补家用、补给食材的好方法,把鱼晒干,储存起来,还可以在绵绵冬日里赖以充饥,所以漳浦的土著,日子虽清苦,却还是在千年间逐步形成了一处沿海较为集中的聚居地。

    海边的人们,就这样勤劳而又心酸的艰苦度日。

    这种状况,持续到了唐宋,强大的华夏引来了四海客商,发达的海上贸易从唐代泉州市舶司伊始,就引领着中华大地上的对外贸易潮流,来来往往的海船在码头上停停靠靠,各种肤色各种长相的人物上上下下,大批的货物从福建、浙江和广东沿海或公开的朝廷码头、或各色走私码头搬上又卸下,随着一笔笔生意的达成,一箱箱的银子金子在人们的手里交换着,伴着脸上的笑意推动着海上贸易的愈加兴旺发达。

    漳浦优良的地理优势近水楼台,很快的发展起来,原来渔村一般的地方显然不够用了,房子越建越密,人口越来越多,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漳浦县作为一方县城,终于有了个县城的样子。

    巨大的利润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好的东西,金银的味道吸引了豺狼,倭寇的肆虐,染血的刀剑,让漳浦县建起了城墙,城外海边,六鳌千户所用武力保护起来这一方平安。

    海防开了又禁,禁了又开,时而收紧时而松弛,靠海吃饭的人们跟着这政策的变化,时而变成规矩的海商,时而变成残忍的海盗,民风彪悍起来,被太阳晒成古铜色肌肤的人学会了用武力解决问题。

    到了大明隆庆年间,禁了多年的海防再一次开了口子,史称“隆庆开关”,福建漳州府漳浦县往东一百多里的月牙港成了朝廷对外公开的允许私人海上贸易的港口,并设立的海澄县,建立督饷馆,到后世,这里会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厦门。

    虽然朝廷仅允许海澄开口,但漫长的海岸线哪里是朝廷顾得过来的,近在咫尺的漳浦县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产生了诸多利用空子走私的人,督饷馆高昂的税金让不少人铤而走险,利用水师顾及不到时候,运输着一船船货物。

    这个行当,让许多家族一夜暴富,一次冒险换来足以吃几辈子的利润,像蚂蚁一样爬动着他们的心,他们中的许多人与官府和海匪有各种各样的勾结,或者干脆自己就是海匪,亦匪亦商,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和各种黑吃黑,一些人死去,一些家族莫名其妙的消亡,剩下来的,都是豪族大户。

    比如漳浦县里的甘家。

    高门大院、白墙黛瓦,几进的宅院比知县大人的衙门还要大,门口两尊威武的石头狮子嗔目横爪,高高的门槛和朱漆的大门无不彰显着主人家的财势,按大明律,地位低下的商人家是不能这般招摇的,县令随时都可以治他家的罪,不过,县城里的人都知道,当初这两尊石头狮子搬来的时候,甘家大派宴席,县令大人可是座上宾。

    县令很清楚,作为外来的官,如果不跟甘家搞好关系,指不定什么时候自己就会在睡梦里被人摘去脑袋。

    甘家一门海商,或句话说,也是一门海匪,进进出出的人物腰悬利刃,面带戾气,接连几代都有族人在海上呼风唤雨,听说,甘家在海上的势力一直可以延伸到满刺伽。

    既然是财力雄厚的大族,为防仇家,甘家的宅子也颇为雄壮,院墙高大,墙上有放箭的孔洞,四角都有箭楼,大门厚重,门后的门闩可匹敌城门门闩,家里随时都养着一两百家丁,拉出来个个身强体壮,比县衙里的衙役捕快还要厉害。

    七月底的这一天夜里,甘家出事了。

    是夜子时,月亮被云朵遮去的那一刻,有惨叫声刺破夜空,急促的示警声和高声的嘶吼接踵而至,有人在叫嚷:“敌袭!快起来御敌!”有人在“哈哈”大笑,纷杂声一片,吵醒了左右居民。

    这等情形,大家都知道是有人摸进城来杀人的,敢动甘家的,必然也是豪强,这等时候无人敢去救援,人们躲在自己家里,捏着兵器顶住大门,听着外面的动静。

    甘家方向的声音越来越大,“叮叮当当”的兵器碰撞声也越来越密,当到了某一个峰值时,随着惨叫声破空,慢慢的降了下去。

    海上枭雄寻仇,一般杀了人破了家就走了吧,不会殃及无辜,附近的人都这么想,这也是惯例。

    不料今夜的情形有些不大一样,甘家的声音小了,县衙和城门方向的声音却大了起来,而且越来越大,厮杀声和叫喊声已经不能用噪杂来形容了,而是打仗般的喧嚣,几处火焰在城内烧起,那火光照亮了半边天。

    城里的人在胆战心惊中过了一夜,到天亮的时候,有骑马的人从城里跑过,边跑边喊:“大明延平郡王麾下大将军甘辉光复漳浦,各位乡民不可出门,城内东虏余孽未尽,以免伤及无辜!”

    大明?

    延平郡王?

    原来真的是打仗啊!人们心惊起来,大清的兵呢?被杀跑了吗?

    甘家大院里,戴笠帽穿红衣战服的明军士兵把守着,大批的人手在街上来去,搬运街上的尸体,扑灭几处大火,本来甘家也着了火,但扑得及时,没有烧掉几间房子。

    一个魁梧的大汉在堂屋里坐着,翘着二郎腿,一身的血污,一把带血的钢刀随意的放在大腿上,挽着松散发髻的头上面目戏谑,看着跪着他面前的一群人。

    “族长,没有想到吧?我甘辉又回来了。”他咧开大嘴笑了起来:“当初你趁我父母双亡,抢我家产、逐我出门,没有想到有今天吧?”

    跪在头前的,是一个花白胡子的老头,身子骨很硬朗,一身黝黑的皮肤一看就知道常年在海上飘荡过,那双手满是老茧,年轻时不知道捏过多少次刀。

    他瞪着眼睛,有些惊讶的看着坐着的大汉,腰板却挺得笔直,嘴唇哆嗦着,连脑后的辫子都微微颤抖,他似乎想说话,嘴巴却被一团破布堵上了。

    甘辉附耳过去,听了听:“啊?你说什么?我听不到啊?嗯,说大声点。”

    老头的喉结上下动着,表情激动,肩膀一耸一耸的,貌似要站起来扑过去,可惜腿被捆着,动不了。

    甘辉装模作样的听了一下,然后开心的大笑起来,笑得眼泪都要出来了,一边笑,一边挥挥手:“都杀了!推出去杀了!”

    士兵上来拖人,人群里“呜呜”声一片,被堵住的嘴巴竭力要发声,挣扎中却什么也喊不出来。甘辉不去理会,转身一拂,眼睛都不眨一下的把身后灵案上高高低低摆满了一桌的灵牌扫倒地上,腾空桌子,从怀里摸出两块灵牌,恭敬的摆上,退后两步,有眼泪夺眶而出。

    “爹、娘,孩儿回来了,敬二老上位。”他哽咽着说着,上了香。

    ……

    距离漳浦县百里开外的漳州府城外,一处高岗边,上千红缨笠帽的明军士兵匍匐在山沟里,安静得像一块块石头。

    延平郡王郑成功铁甲悬刀,蹲在草丛间,遥望着城墙高耸的府城。

    施琅、刘国轩、周全斌、冯信等大将猫在他身边,一双双发亮的眼睛紧盯着同一个方向。

    “没有清军出动的迹象,连城门都没有开。”

    “城头上也没有八旗军的旗帜。”

    “看来旗兵拔营离去的消息是真的,否则漳浦易手,按照以往的惯例,此刻早就有清兵出城讨伐了。”

    “……。八旗兵真的退了。”

    “派进城里的细作还没出来,且等一等,待有了准确的消息,再作定夺!”

    众人压低了的声音里,透着无与伦比的欣喜,一种如释重负般的喜悦跃然话里行间。

    二十五岁的延平郡王目光炯炯,一双眸子里像燃烧着火焰般的放着光,他捏紧了拳头,重重的落在自己的大腿上。

    海风吹来,带来一阵海水的咸味,郑成功知道,要不了多久,这味儿就会变了,血腥气将会充斥着福建的每一处角落。

    (本章完)

第431章 乌云() 
有明一朝外姓封王的情况少之又少,除了高祖开国和成祖靖难等特殊时期以外,基本没有。

    郑成功以外姓封郡王,跟南明隆武帝爱他才干、认他为宗室不无关系,隆武元年,居福州的隆武帝在郑芝龙带着二十一岁的郑森上殿觐见时,极为赞赏其才干,说出了“惜无一女配卿,卿当忠吾家,勿相忘也!”的话,并格外开恩,赐郑成功天家姓氏,并改名为“成功”,所以,此刻的郑成功,应该叫做朱成功才对。

    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感于明廷皇恩,坚决不愿跟随父亲上京,割袍断恩,反而带领郑家余部来到闽南山岭间,依托沿海岛屿,与不善海战的清军对峙,数年来,今天打个县城,明天占个州城,碰上小股清兵就杀,遇到大股清军就避,极尽骚扰之能事。清军大军来剿,就避退到海上,清军舟船不精,吃了几次亏之后就畏水不前,于是一来二去,双方就在福建沿海一带你来我往,隐然成了相持局面。

    当然,如果清廷真的重视福建沿海局势,派出八旗大将重兵围剿,郑成功这几万人是不够看的,不过相对于大陆上南北的焦灼战局,海边发生的一些局部战斗,根本无伤大雅,多尔衮等上位者把它当作了乱民土匪一般的闹腾,从福建来的奏折长期被压在文案的最底下。

    在夹缝中生存的郑家军,通过北方的渠道,获得了山西方向的情报,尼堪战败、博洛授首的消息如夏季的风一般吹遍了闽南海岸,闻者莫不弹冠相庆。

    更让人振奋的,是八旗兵开始收缩的消息,以往屯于福州、泉州等大城的八旗兵,开始往南京一带收拢,到了这几天,最新的消息说这些驻扎南方的兵开始往北方集结。

    军队的离去,还带走了大批的人口,数十万百姓被驱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