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4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让女真人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一战打的没头没脑,结束的同样是没头没脑,可惜辽国是强者,他们可以肆无忌惮,他们就只能够压下这个仇恨,甚至不敢轻易的触碰辽国,省的引来报复,这就是弱者的悲哀。

    大军开拨,几十万大军,哪怕是全是骑兵,也需要不短的时间,一天大概在150里左右,是步兵的5倍以上,这是内线行军,如果是在外,这个速度还要降低一点。

    从白山附近,到东京,按照150里的速度,就要10天左右,从东京到折津府,差不多又是七八天,这已经是最快速度了,在辽兴宗看来,以折津府的防御强度,守个几个月的时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他们不知道的是,折津府已经陷落了,可惜知道这件事情的,基本上都被包裹在折津府,守将跑了,可是还在山里面,偷偷的逃走,要一个月之后,才能够抵达辽国境内。

    在辽兴宗得到消息,向折津府赶去的时候,另外一匹快马,在几千里外,正在官道上面奔驰。

    800里加急,他携带着宋军大胜的战报。

    本身,攻克折津府的第一时间,这个战报就应该发出去,可是对于战场而言,有时候,攻克并不代表能够守下来,万一被反攻了怎么办。

    一般拿下城池,多会稳定个十天半个月,看到没有什么问题,后续的人员上来,才会报讯。

    在狄青攻占折津府的第三天,韩琦就携带了5000精骑过来,全面接手了折津府的一切。

    韩琦有主政一方的经验,曾经也在大名府待过,更别说是西北,对于折津府这样,防御强横,人口众多的城市,还是新附之地,军管是最好的管理方法。

    在韩琦接受了政务之后,狄青主要把精力放在了横扫辽国残余力量上面,辽国在折津府,留下的军队并不多,可是基本的政治构架,还是有的,要全面的拿下,让这里变成安全的后方,需要时间。

    正因为确定,可以有条不紊的接受折津府,有整个北伐的二三十万军队,基本上可以保证折津府不失,这种情况下,才是最保险的,把折津府和整个幽云12个郡被攻占的消息传给汴梁。

    耽误了十几天的功夫,可更加的保险,在冷兵器时代,一场战争可是相当的漫长的,可是加入了丁海军和炸药的战争,注定是很快,实际上,从狄青从三关出发,到占据折津府,也不超过20天的时间,就算是耽误了十几天的时间,在汴梁这里,还以为是在僵持阶段,并没有追问,却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了。

    山海关,群山之中的通道,相当的险峻,而周围的群山,也是连绵不绝的,因为有了后面的支持,开始逐步的深入布置。

    原来,对于他们来说,守住和争取时间是关键,他们尽可能的杀伤敌人,放过去一部分也没有关系,毕竟后面是攻城的10万人。

    可是现在,虽然依然是战争,可是意义不一样了,争取不要放过去,因为在占据折津府之后,很自然要扫荡周边,一旦放过去,哪怕人数不多,也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之前人手不足,虽然有些预备队,却要防备激烈的战斗,可是现在,背后已经变成了支撑,在战争没有来临的时候,或许没有太多的支持,只是补充了2000士兵,一旦战争到来,最少1万,最多3万的军队,随时可以驻扎过来。

    不说后续的支持,就说现在,2000士兵的注入,就让他们有了更多的余力,不但把整个防线布置的更好,也同时,也把警戒线前移。

    山海关,不只是山海关本身,还包括了周围的群山,在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把警戒线前移差不多35公里,加上望远镜和高山,最少可以提前发现70公里左右。

    听起来不多,可实际上,对于大部分急行军来说,这都是一天的距离,这对于预警相当的有用,一天的时间,可以针对进行相应的布置,甚至做出准备。

    既然已经准备,那就做好,一系列的联络条件都已经完成,只要是发现,简单的一些情报,会通过一些接力的旗语,传递到棱堡去,然后做好战斗准备。

    侦查,注定是孤独和寂寞的,整整7天都没有任何的收获,可是对于侦察者来说,必要的耐心是有的,不过今天,天刚过正午,在远处,一阵烟尘飘起,很显然是大军在进发,又等了一会,在望远镜之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几十里之外,一只超过万人的军队,正在快速的行进,辽军终于来了。

    。

第六百七十五章 山海关之战() 
这是从东京出发的3万辽军,虽然从精锐程度上面,他们不能够称之为一流,就装甲来说,只有3000骑的重骑兵,其他都是轻甲,或者是皮甲的,可是这些是东京唯一能够调动的力量。

    领军的将军是萧宗翰,是以为四十多岁的后族,也是东京的最高军事统帅的,不过他的能力就相当的有限了。

    真正精锐的,都跟随着辽兴宗御驾亲征,只有差一点的,或者说不太受重视的,才被任命守卫城市。

    兵贵神速,折津府此时此刻,不容有失,之前是不知道,一旦知道了,那么一定会第一时间支援。

    辽军选择的是急行军的阵营,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行军做出改变,所以,没有什么警戒线,更加不吝惜马力。

    这不是统帅什么都不懂,萧宗翰再怎么说,也是有一定的战场经验的,跟随着辽国南征北战,之所以这样,是内线行军,就算是曾经辽东半岛闹过一阵,可是从东京到折津府前面一段,应该是安全的。

    没有遮挡的急行军,在策马狂奔的时候,烟尘巨大,这是最为鲜明的例子,在望远镜之中,看过去,就不是一片烟雾缭绕了,在风吹过的时候,整齐的军容,就显露出来。

    负责瞭望的,一点点的进行判断,最少看到了5个以上的辽军旗号,保守估计,最少在1。8万人以上,加上稍稍夸张一点,报个2。5万人是没有问题的。

    很快的,就组织好了语言,然后交给旗手进行翻译,约定好的声音骤然的响起,在辽军还距离70里以上,又是在策马行军的之中,不担心被辽军发现的。

    同样的声音此起彼伏,迅速的传导,很快的,就传递到了的棱堡,所有负责传递的旗手都已经到位,并且通过声音联络,确认无误了之后,开始传导。

    说的很快,可实际上,这样的旗语,传递的速度并不算很快,因为有望远镜的关系,不必如同长城上面的烽火台那样,只有两三里的距离,可是在群山之中,相对的比较的崎岖,30多公里的距离,一共设立了5个中中转。

    一个个的确定,再三的确定,交流,从一个地方传递到另外的地方,差不多需要180息左右,5个传导下来,也差不多的一炷香的时间,可是这已经很快了。

    辽军早在70多公里之外的,这边已经掌握了辽军的大部分信息,2。5万人,大部分都是轻甲或者无甲,缺少重骑兵,这说明了,这是一个紧急来救援的二流部队,不是重点部队。

    守将心中有数,如果选择的话,他当然想要跟铁林军这样的辽军主力对抗,那样功劳就更大了,可是那些主力的到来,就不是这么少了,动辄就是十万数十万,到时候,整个防线的压力会变大。

    哨位在确定,辽军的方向之后,开始撤退了,现在的北宋军队,能够做出这样的侦查,已经算是不错了,可是游击战,或者是在山林之中,跟对方干一仗,这个可能性没有。

    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游击战虽然有,却多是骑兵,只有骑兵才有足够的机动能力,并且在长距离的机动之后,依然能够保证体力,可以进行一番攻击。

    对于步兵而言,你长途奔袭,就算是排除千难万险,抵达了目的地,你能不能拿起武器,跟对方来一场硬仗,劳师远征永远都是最为不利的地方,一旦被敌人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5个哨位依次的退出,时间分别是辽军走近15公里的样子,实际上,辽军的速度非常快,140多里的路程,他们只用了大半天的时间,就走了100多里,大概在距离山海关40多里外,安营扎寨。

    棱堡的位置,提前布置了很多的陷阱,比如说,陷马坑,就挖掘了很多,在陷马坑的同时,不规则的布置了大量的铁丝网,这种专门停止骑兵的铁丝,比起的热武器时代的铁丝,更加的粗,也更加的锋锐,就是布置起来,需要的时间略微的长了一点。

    一部分是提前布置好的,一部分是的后来准备的,加上其他的一些布置,怎么加强城防怎么的布置,同样的,一些专门针对重骑兵的布置被减少和取消,这也是有针对性的布局。

    之前,他们就分析过,第一批前来的辽军,到底是什么人,铁林军,首先就排除在外了,那是辽军的精锐力量,一直以来,都是跟着辽兴宗的,现在正在北方跟女真人打仗,不可能过来。

    2.5万人,或许在之前,辽国动用这么多的人马,甚至连三关都会震动,可是现在,在守将的眼里,这些都是战功。

    4座大小不一的棱堡,互为犄角,防御强度比单独的棱堡大多了,而且平均每个棱堡之中,大概有六七百人,这些可不是什么没有经过训练的,全部都是禁军,而且是禁军之中的好手。

    最关键的是,身后就是折津府,从折津府驰援,可能只用两三天的时间,就算是扫荡了整个折津府,再过来支援,有二三十天也差不多了,4座棱堡守不了二三十天。

    棱堡的特性就是防守,全面防御条件,本身,就是为了被包围而设计,4座放在一起,其中每一个方面,都会有死角的位置,相对而言,防御更高,除非他们能够拔掉一个。

    要攻破一个棱堡,难度有多大,禁军和枢密院曾经做过的推演,在军粮和各种补给充足的前提下,要连续不断的攻击超过15天,才有可能,这还是日夜不休,毫不停留的前提下。

    以棱堡的设计,连续一天的攻击,损失都可能是上千,连续日夜不休的攻击,攻城的损失也会非常庞大,可能是上万,甚至是几万。

    为了一个只有500守军的棱堡,付出几万的代价,这是任何一个部队都不能够承受的,一个尚且如此,何况是四个。

    也就是说,从山海关的棱堡树立起来的那一刻开始,这个棱堡就不是短时间能够攻破的,这一点的信心,还是有的。

    本身,这么早发现辽军的动静,甚至对辽军进行的宿营的地方,也有一些判断,可是他们还是忍住不攻击,有什么比棱堡更加强大的防护,偷袭对方2。5万的营地,就算是成功了,2000多人又能够做什么,还是躲在棱堡之中。

    萧宗翰在通过山海关的时候,还是派出了探马,这里不是一览无遗的平原,这是一片峡谷,而且如果下过雨的话,峡谷之中的乱石,还是会有影响的,最起码,马在乱石之上,还是会受伤的。

    可是这么一探之下,却发现了,在原来并没有什么建筑物的峡谷的尽头,树立了几个建筑物,他们开始不在意,以为是折津府这边建设的,可是走近了之后,却发现,这些建筑物太高了,而且明显不是辽国的风格。

    事情反常的前提下,必有古怪,萧宗翰命令后续的部队稍稍的停下,然后派遣的探马细细的探查的,或许棱堡他们不认识,铁丝网也看不懂,可是一些拒马和陷马坑,他们还是明白的,这明显是设防的。

    自己人还是敌人,这个念头在萧宗翰的心中一闪而过,迅速的派遣人员,前去接触。

    宋军,从来都没有想过,要骗过辽军,棱堡不同于城池,不适合赚进来,骗人进城,里面没有可以容纳的,而且不容易控制,既然要开打,对于棱堡的战斗力,又相对比较相信,索性摆明车马。

    虽然没有在棱堡的上面,高高的悬挂北宋的旗号,可是所有的一切都没有遮挡。

    高处守卫的士兵,还是穿着着宋朝的军服,露出来宋朝的东西也不少。

    探马也是一个比较有经验的,没有贸然的接近,而是从后侧上去,从一些差不多的高度进行观察,果然,看到了宋朝服饰之后,立刻回报。

    萧宗翰等的有些着急了,隐隐的,他有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不会是宋军吧,因为辽国没有必要,也不会再这里建设这些建筑,这完全是浪费么。

    果然,几个探马的汇报,虽然没有明确的旗号,证明是宋军,可是已经显示出来的守军,明显是宋军的服饰。

    这已经可以证明了,接下来,他要小心了,看能不能绕过去,或者是避开陷马坑这样的地方。

    可是尝试了几次,派出了大量的侦骑,甚至连小规模的骑兵都派出去好多个,最终没有什么收获。

    4个古怪的高大建筑,堵住了路口,要想通过,必须要从建筑物中间,中间差不多有500多步的缺口,用来通行是可以,可是在明显有敌意的敌军建筑物面前通过,不说那些遮挡和防御,就算是没有遮挡他也不敢。

    北宋射手的平均射程大概是100步到150步,也就是说,只要对方的建筑物上面有射手,那么通过这个的部队,就要暴露在射手之下,最关键的是,他们如果选择稀疏通过的话,损失会非常巨大,就算是集中,对方射手随便射,到时候损失也是无法承受的。

    怎么办?萧宗翰并不是的好战的将军,这一次驰援折津府,也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想法,能够解围了最好,解不了,也先保护好自身。

    可是现在,在这里,多了这么一个建筑物的,给了他不祥的预感,北宋都已经深入到了这里,会不会已经攻占了折津府,萧宗翰此时的心中,甚至有了撤退的打算。

    折津府的城防,还有折津府的重要性,不允许他连一次尝试都没有,就撤退,而且按照报讯的结果,宋军攻击折津府,也就是在20多天之前,20多天的时间,足够他们攻占折津府了么?

    或许,这只是虚张声势,因为几个建筑物虽然高,却不大,最多就是驻扎几百人而已,或许,对方只是一个偏师,在这里挡一下,帮助宋军攻占折津府。

    正是这样的想法,让萧宗翰留了下来的,并且尝试着,对各种的陷阱进行清理。

    可是清理的时候,萧宗翰才发现,对方的难缠。

    建筑物之中的宋军,从来都不出来,可是一旦萧宗翰对陷阱和铁丝网这些,进行清理的时候,肯定会干扰,干扰的手段就是弓箭。

    这个巨大的,不知道是什么弓箭的东西,射程很远,最少在250步,几乎笼罩了所有建筑物的区域和陷阱,而且相当的密集,小股部队,恐怕连陷阱都没有接触,就会被射杀,大股部队的话,损失太过巨大。

    在尝试了几次,损失了差不多500人之后,萧宗翰终于丧失了所有的耐心,开始选择强攻。

    3万人的大军,分成了四个方向,分别压向四个棱堡,不是直接压上其中的一个,并不是萧宗翰比较的贪心,想要一次性的攻击四个棱堡,而是这些棱堡的设计,让几乎单独摆在每一个棱堡前面的军队,都不多。

    如果是北宋的攻城专家,大概可以摆下1万人,如果还有大量的弓兵,差不多可以摆下3万。

    萧宗翰不熟悉攻城,手中的更是大部分的骑兵,所有5000,已经是极限了。

    在他看来,5000人攻击几百人的防御,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凶狠的地方,就算是没有成果,却也不会有太大的损失,可惜他低估了棱堡的防御。

    之前,只是常规操作,不过是阻挡他们破坏这些防御设施,更多的,则是为了麻痹,虽然棱堡很高,可是几百人而已,就算是弓兵也才三四百,这些看起来,对于他们大军攻击影响不大,可是实际上,一旦大军攻击,棱堡所表现出来的战斗力,那是极为可怕的。

    5000骑兵几乎都下马,拿着简单的构造的一些攻城设施进行攻击的,躲过了铁丝网和陷马坑,快要到棱堡下方的时候,却发现,攻城器不够高,哪怕最矮的棱堡,也远比他们所见过的城墙要高。

    把大量的辽军放进来了之后,长弓开始发威了,差不都1500长弓手,开始疯狂攻击,所有看得到的敌人,密集的阵营,成为了长弓杀戮的战场。

第六百七十六章 击退辽军() 
在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还没有接近对手,这让辽军很受伤,也让萧宗翰有些失望,立刻鸣金收兵,这种情况之下,再继续攻击下去,很容易出现大规模的损失。

    辽军发现,他们连回去都很难,因为是绕过铁丝网,所以回去的时候还要绕。

    来的时候,是井然有序的,回去的时候,为了逃命,大家挤成一团,看起来很小很细的铁丝,不但上面有倒刺,也不容易扯断,一堆的辽军,就集中在了这里,成为了活靶子。

    本身,还稍稍的收着的宋军,开启了疯狂攻击的时刻,反正下面挤满的辽军,不必担心打不中的情况,在一波波的射箭之中,辽军损失惨重。

    耗费了比来的时候,多了一倍的时间,辽军终于退回去了,可是从攻击到后撤,足足过去了一炷香的时间,也就是说,宋军无差别的攻击了差不多15分钟。

    在这种状态之下,宋军基本上,是拿出全力的,很显然,对方不可能再重新组织攻击,就算是组织了,还有一部分的步兵,他们等闲也追不上来,不趁着这个时间,尽可能的对他们造成杀伤,还要靠什么。

    大概是1500射手,平均射出了200只,这就是接近30万只箭,不可能每一个都中的,可是30万只箭,最终取得杀伤的,大概有10左右,差不多辽军最起码有一万人,丢在了这里。

    可怕的攻击力,可怕的杀戮,萧宗翰到辽军回归,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箭如雨,这本身是文学作品之中,较为夸张的描写,可是这个,却真正的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这是什么弓,这是什么箭,这么可怕的么?

    3万人,陆续损失了三分之一,辽军士气低落,在没有办法攻击城堡的前提下,他根本不敢前去,一次尝试就损失了三分之一,还敢来几次。

    之后,萧宗翰选择了安营扎寨,一天之后,他接到了宋军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