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3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甚至毫不客气的说,如果说,北宋的政坛,对于赵信最了解的,恐怕只有韩琦了的。

    在大名府的时候,就已经明白,赵信所掌握的实力的可怕,一个可怕的钢铁厂,只要想,随时都可以转为兵器生产工厂,定海军的战争潜力可见一斑。

    正因为这样,韩琦对于赵信的态度比较的复杂,是又亲近,又警惕。

    亲近的原因在于,有这么一个强大的,随时都有新的东西出现人,在一些的特别的需求的时候,可以找到他帮助。

    警惕的原因是,任何一个想要登上宰抚那个位置的,都不希望有一个强番的存在,这对于强大的中央政府来说,永远都是一个隐患。

    韩琦再怎么的出色,也不可能跨过历史,来看待问题,他不可能知道,火枪这样的热武器,对于战斗力的划时代的改变。

    一个士兵的训练的,最少也需要两三年的时间,甚至这些士兵,上了战场,还是一个定时炸弹,没有什么见识的新兵,到战场上面,面对着残酷的杀戮崩盘的,比比皆是,在战场上,简直是一个精确到了极点的工具,特别是正面作战,一个地方崩盘,产生的连锁反应,恐怕神仙也救不了。

    可是热武器不一样,不存在意志和拼杀,特别是在热武器对冷兵器的时候,那几乎就是排队枪毙,不存在什么意志的问题,再加上热武器更容易上手的特性,一般人,有个半个月的训练,就可以勉强的拿出来用用了,真的训练3个月以上,已经算是比较成熟的部队了,再加入几次战斗,那就是精锐。

    从最开始,赵信就没有准备打造大规模的陆军,无论他把定海军经营的怎么样,他是依附北宋存在的节度使,不可能绕开北宋,单独的存在,只要大规模的组建步兵,那就必然会被发现。

    反倒是海军更好一点,实际上,在热武器的初期,步兵并不是变革最大,不断加大的武器的威力,必然要用更加沉重,更家厚实的炮管,相对于陆地上,不可能无休无止的增加火炮的口径,到了海上,就好说很多。

    在二战时候,极限甚至会出现800毫米以上的火炮,这可不是大型臼炮,那玩意放在战舰上,几乎不行,射程近的,威力不大,真正的舰炮,全部都是拥有足够的管身比,威力强大。

    一个完整的舰炮的重量,甚至可以达到150吨以上,这还不包括下层舱室和上面的防护装置,加上备弹,轻松可以超过200吨,16英寸的火炮,单纯弹头的重量,都超过了1。2吨,哪怕是备50枚,都超过60吨的重量了。

    相反,在陆地上,火炮的重量是受到限制,类似之前的大型臼炮这样,更多的是通过炮车,在铁路上面运输的,就算是到了之后,要展开,也需要加上混凝土的支座,否则就没办法,单纯一次射击的后坐力,就足以让铁道和炮车毁掉。

    可是在海上,就没有这么的问题了,哪怕是在宋朝,最高也可以兴建超过5000料海船,这就一千多吨了,在一千多吨的船上,或许安装上一百多吨的火炮,这很难,可是10吨左右的,那就非常轻松了。

    而在陆地上,在铁路没有兴建,复杂的地形条件之下,别说10吨,就算是几百公斤的,都非常的困难,必须要在专门的道路上面行驶。

    火炮从出现之后,最初是应用在陆地之上,可是,当第一门火炮装载到了船上之后,舰炮的发展,就远远超过了陆基火炮,在战争之中,火炮往往会成为一个限制,一个拖累了行军速度的限制。

    哪怕到了一战的时期,也有为了某一个战役,必须要等火炮的,历史上大放异彩的大贝吉塔炮,就是这样,一战时期,从8月3日宣战,到次日早晨,就从到了列日要塞的面前,可是久攻不下,一直到8月13日,也就是9天以后,大贝吉塔炮的到来,才重新开启了战事,用了4天的时间,机会毁掉了所有的炮台,这才拿下了列日要塞。

    海军作为发展的方向,技术要求更高,更加的封闭,一旦到海上,又很难的跟陆地进行联系的军队,更容易隐藏的,定海军是港口,又是孤悬海外,海军是唯一的,也是最佳的选择。

    韩琦看不到这些,只是看目前定海军的发展,没有任何军事上面的尝试,这让韩琦放松了很多的警惕,虽然说定海军还是一个很有钱的地方,可是再怎么的有钱,只要涉足到军事方面,就无所谓。

    这一次韩琦来的目的很简单,他是要来问问,这个铁路到底是一个怎么回事,也就是回来之后,他才接触到这件事情,在大会之后,稍稍的了解了一下,发现了这个铁路蕴含着无数奥秘之后,直接上门找赵信问个清楚。

第四百九十四章 桥梁搭建() 
    七九河开,八九燕来,这个在民间俗语之中的说法,在小冰河时代,并没有那么的准确,起码,现在河还没有开。

    在一片黄色和绿色的背景之下,旷野显得那么的清冷。

    早春的天气,勤劳的农民们,已经开始了辛勤的劳作,而在农田的另外一侧,靠近的一条小河之上,一个巨大的工地,正在紧张的施工之中。

    这不是一条很大的河流,河面的宽度,只是8米左右,是两岸农田的最主要的水源来源,浇灌着周围的土地,在河面上,本身有一个简单的木桥,为周围提供便利的交通状况。

    而现在,一条庞大的铁路桥,开始在这里修建。

    这是最快几个桥梁之一,实际上,使用了水泥预制件之后,对于一些不超过10米的桥梁,修建的速度相当的快,只要地基完成,然后混凝土的浇灌,然后就是把水泥预制件给送过来,然后通过吊车,运送到上面。

    几乎是如同儿童搭积木的样子,把桥梁搭建在一起,本身合理力学平衡,再加上一些粘合剂等的使用,让他们足够的坚固,足以抵挡住铁路带来的沉重的重量。

    这才多长时间,大半个月的时间,施工队一共有40名专业的人员,加上从周围雇佣的200名工人,完成了庞大的工程量,底部的建设已经基本完成了,包括在河两侧的挖掘的巨大的基座。

    按照力学来说,施工速度最快的,应该是单孔拱桥,因为不必在河道之中挖掘,修建桥墩这样的东西,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21世纪,在河道中央,挖掘修建桥墩,总不是那么容易的。

    必须要挖掘一个,隔离的水的区域,然后在河底继续向下挖掘,然后才是灌注钢筋混凝土,构成一个坚固的桥墩。

    拱桥的拱形,有一定的限制,后世甚至可以修建几十公里,甚至更长的跨海大桥,可是单孔的拱桥,最长的,也就是一百多米而已,这中间的差距巨大。

    不过,单孔拱桥,没有那么高的技术难度的,赵州桥这个始建于隋朝的单孔拱桥,全长50多米,单孔的长度也超过了30多米。

    使用了水泥和钢筋这样新式的材料,这个技术水准,应该是远高于赵州桥,这一点,已经在之前的兴建之中实验过了,只要孔径不超过50米的,都可以使用这个技术。

    50米长的河面的,这个看起来不太长的距离,实际上,在中华大地上面,河流分布真的很多,一般平原上面,地表径流非常之多,一个流域河流,全流域的各种的支流汇聚在一起,非常之多。

    可是真正超过50米的河流,还真的不多。

    50米以下,除了少数的河流,其他的很少有通航能力。

    卡主应天府到汴梁的水路咽喉的汴河,最窄的地方,也超过了150米,就这样的河流,在庞大的运力压力之下,已经有些不足了。

    汴河不能够称之为大河,可是在中国的北方,这样的河流,真的不多见,在应天府到汴梁的300里范围之中,几乎最多的,就是这样的桥梁。

    300里的距离之中,超过50米河流,只有不足6条,最宽的,也不会超过200米,这也是应天府到汴梁铁路的有利条件。

    没有经过很著名大河,或者是黄河的一些大型的支流,基本上,只是区域性的一些河流,这些河流,在这个时代,一般而言,都没有很宽。

    这个距离汴梁最近的一条河流,实际上,他是汴梁汴河的一条小的支流,水量不大,却跨度在关键的区域,通过了这里,就不必前往汴河最宽的地方,这也是铁路选择的一个关键。

    河流一个很多特别的地方,河道的宽度,并不是固定的,有宽,有的窄,比如说,大名鼎鼎的长江三峡,为什么称之为三峡,原因就是因为狭窄,原来近千米,甚至更长干流宽度,在三峡,被限制到了几百米,最窄的地方甚至才四五十米。

    水量庞大充沛的长江,一下子缩小了这么多,再加上两侧独特得山区,形成了三峡壮美的风光,当然了,在壮美之中,却蕴含了无数危险。

    当宽广平静的江水,突然被集中了起来,落差又大的前提下,水流当然会非常的湍急,在三峡综合治理之前,在大坝出现之前,三峡几乎是鬼门关的,每年不知道多少的船只在这里沉没。

    汴河当然无法跟长江相比,这一个被称为小王庄桥的桥梁,也没有三峡大坝那么的伟大,只是一个汴河支流上面,较为狭窄的地方,不足8米的河面宽度,水流也并不快捷,设计一条桥梁并不困难。

    地基完成浇筑,然后,就是把水泥预制件给分别的搭建在底座之上,而早已经搭建起来的基础架子,已经把整个桥面给托起来,然后吊装预制件,通过水泥和钢筋等,进行编制链接,让原来,技术含量很高的建桥工作,变成了非常简单的积木。

    因为桥梁较小,再加上靠近汴梁,人员布置较多,进度也加快了许多,原定大概40天完成的桥梁,实际上,进度已经快了很多。

    现在,已经到了预制件的搭建工作了,而一些怪模怪样的东西,树立在了旁边,一些技术人员,正在紧张的施工之中。

    在朝会之后,韩琦拜访赵信,已经向赵信询问了铁路的一些东西,相对于叶清臣这样的三司官员,韩琦更加看重的是铁路的运输能力。

    作为北宋唯一一个,现场指挥长弓为主题禁军战斗的统帅,他可以说对于长弓的了解很深。

    长弓确实不错,很好的解决了反应速度和射程之间的关系,整体的投射能力,也在加强,可是却诞生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对于后勤的压力巨大。

    哪怕赵信做出了专门生产箭杆的工具,只要携带足够的机器,获得足够多的木材,就可以在短时间之中,加工出大量的箭杆,这很大的减轻了后勤的压力,只要携带箭头和尾翼,这几乎减轻了箭的一半的重量,而小的箭头和尾翼,也很容易的打包,而不是长达1。5米的箭杆那样,需要专门的打包。

    可是比起一般的箭手,多出了四五倍的投射能力,加上原来的禁军之中,弓箭手的比例,最多,也就是一成,现在高达七成,这给耗费量,是之前的几倍。

    寻常的士兵,如果没有了粮食,短时间还可以接受,甚至某些情况下,破釜沉舟之下,还有可能战胜,可是弓箭手,一旦没有了弓箭的前提下,那就真的抓瞎了,根本无法战斗的。

    一个能够改变整个北宋交通状况的铁路,对于军事上面的提升,会有多少,这一点,正是韩琦看重的。

    哪怕韩琦尽可能的高估了铁路的可怕,却没有想到,铁路会可怕到这种程度之下,一节车厢2500石的运输量,放在箭头上面,按照1斤16个箭头来计算的话,一节车厢就可以运送400万箭头。

    哪怕是对4万的禁军来说,400万箭头,也足以支撑,这一只禁军,进行一段时间的高强度战斗了。

    箭头,不同于箭杆,只要不是射中硬物,破损掉的,基本上,是可以回收的。

    只要不是打了败仗,在战斗之中,长弓射出的箭头,绝大部分是可以回收的,这样,这些箭,可以支撑的战斗时间,就会更长了。

    只要将来,汴梁到灵州的铁路贯通,灵州获得的支持,就更大了,有了粮,有了武器,那么,就不是守住灵州这么的简单了,扩张都有可能。

    北宋在历史上面,给人的感觉,是很软弱的,经常被人欺负的存在。

    不代表北宋不会的扩张的,北宋如果不会扩张,北宋能够形成的这么庞大的土地,就是因为不停的战争,而跟辽国的澶渊之盟,之前却是有一系列的摩擦,其中不少,还是北宋发动。

    如果,北宋有能力拿下对方,根本不会跟他们客气,到时候,灵州甚至不会成为最弱的一环,会成为最强的一环也说不准。

    之后,每隔几天,韩琦都会过来,主要讨论的还是铁路,从铁路的效率,到铁路的兴建,还有基本原理。

    这不,听说,赵信要来观看汴河支流的这一个桥梁的修建,被韩琦知道了,也硬要跟着过来。

    赵信到来,没有打过招呼,施工方甚至不知道。

    应天府到汴梁的铁路,可以毫不客气的说,是目前定海军最重要的一项工程,甚至在海州到宿迁的铁路之上,一旦贯通了这些,未来,整个北宋,将会兴建无数的铁路。

    空口白牙的讲述,没有多少人动心,可是真真正正的,摆在众人面前的东西,真的可以说服很多人。

    来到了工地之上,赵信的到来,还是引发了一点骚动,工地的负责人,都亲自的过来了的,不过在赵信的嘱咐之下,并没有停下施工,整个工程继续的进行。

    韩琦对任何的东西都比较新奇,桥的样子,并没有什么,在北宋,拱桥,虽然不多,却也不是没有,赵州桥就是其中一个很明显的例子,这个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屹立不倒,到现在还发挥作用的桥梁。

    韩琦在河北多年,对于赵州桥也很熟悉,在知道了这个桥梁是类似赵州桥那样的,也就明白了,他更加关注的是那些高高的,看起来很奇怪的东西。

    韩琦奇怪的东西,是吊车,基本上,就是后世的样子,不适用电子产品和动力产品的前提下,吊车的改变很小的。

    借助这一体机,制作出来一些滑轮,被密封起来,形成了一个的固定的体系,这样方便携带,而只要通过固定,让吊车拥有较大的自重的前提下,就可以通过蓄力进行操作。

    通过无数的滑轮组,可以让力量节约到八分之一,这就可以的搬起很大的重物了,按照一组牲口,大概可以拉起的5吨左右的重物,这个吊车的极限是40吨,对于后世来说,只是一个非常微不足道的数字,可是在这个时代,却是非常的可怕的。

    一吨大概等于20石,一次性40吨,大概相当于800石,几乎是一条河面上,最常用400料大船的船身和货物的重量。

    水泥预制件的比重,大概在2。5左右,也就是说,40吨,可以一次性形成16立方钢筋混凝土件。

    16立方,相当于两个两米见方的水泥,按照铁路桥的宽度16米,厚度2米,一个水泥预制件,就可以让桥面前进0。5米。

    当然了,40吨的东西,不太可能通过陆路运输送过来,考虑到了现实的问题,绝大部分的预制件,都会固定在10吨左右。

    这个重量,也已经超过了陆地的承受能力,最好四轮马车,他们的运输能力,才2吨左右,还是对于路面要求非常高的。

    好在桥都是在水上的,哪怕是这么一个小小河流,只有8米宽,水量也不算很大,可是运输20吨的东西还是可以的,一吨相当于20石,20吨才400石,换算成料的话,也就是不足70料,这样重量,对于水运而言,非常简单。

    对于一个总长不超过15米的桥梁而言,所要用到的水泥预制件并不算多的,大概是100个左右。

    来参与施工的,都是整个定海军最出色的工匠,他们很熟悉的使用起重机。

    在知道了起重机的作用,就连韩琦也有些动容了,葫芦吊这种简单的起重装置,早在西北的时候,韩琦就见识过,甚至大量的开启棱堡的建设,这个东西起到的作用非常大。

    可是这种东西,局限性也相当的大,只能够直上直下,在一些特定的场所,才可以使用,不少棱堡施工之中,大部分都是依靠人力。

    这个起重机不同,韩琦看着起重机把船上的巨型预制件,吊装起来,然后如同搭积木一样的放在桥面上,川流不息的船只,按照一定顺序,把预制件运来,工人们,熟练的把这些东西吊装上去,有条不紊进行,很快,一座桥就初具规模了。

第四百九十六章 可观收益() 
    韩琦并不是只读圣贤书,不通庶务的那种,相反,他之所以加入到范仲淹的麾下,支持变法,也是因为对底层的了解。

    北宋的发展非常的不均衡,虽然北宋的发展,冠绝整个封建王朝,可是北宋的财政状况,却在仁宗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到了庆历年间,矛盾已经出现了,赤字越来越大,还没有到危机的程度,可是只要稍稍有些眼光的人,就可以看出来,危机已经在酝酿了。

    正因为这样,韩琦对于底层的了解,在北宋是顶尖的,这样才能够在短时间,在西北打开局面。

    换做另外一个,哪怕拥有长弓和棱堡这样划时代的武器,单纯一个争权夺利,都需要相当的时间,更别说在西北打开局面了。

    进入到西北,从长弓的普及,到棱堡的修建,几乎每一步,韩琦都参与进来,甚至有一些棱堡,韩琦还亲自的参与修建,那些方便的葫芦吊,很是帮了大忙。

    很显然,这个看起来奇怪的东西,跟葫芦吊起到的作用一样,在之前棱堡的建设上面,韩琦用过葫芦吊,可是那跟吊车,是两回事,吊车更加的方便,不再是直上直下,而是可以进行小范围的横移动,这对于十几米长的桥梁是有用,对棱堡就更加的有用了。

    “这是什么东西?”韩琦有些不解的问道:“为什么在西北没有!”

    “西北的时候还没有做出来,这是新产品!”

    韩琦点点头,没有继续的追问,赵信也没有过多的解释,他们过来,是要看整个施工的,这个桥梁的进度不错,一个个巨大的水泥预制件被一个个的吊起,说白了,这样的工作,就是节约时间,这样的效率是翻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