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2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用无数海峡命名的航海家的名字,不过是一些幸运儿。

    在航海时代的初期,因为大海的浩瀚,科技的不发达,最初的航海时代,出海的船甚至不具备远洋航行的能力,没有速度,没有解决败血病的方法,没有一个合格的测距手段,甚至连一个可以抵抗最基本风暴的船都没有。

    就是凭借着赌性,还有疯狂立下的标杆,无数的航海家们,前仆后继的去寻访,这是一条条用生命铸造的航道,无数无名的航海士,最终葬身海底,他们几乎是用累累白骨,铺平了一条通往海洋的道路。

    如果赵信不是穿越者,对于海洋一无所知的话,说不定,为了中国的航海之路,要同样用这样的方法,后世的无数证明了,只有通往海洋,占领海洋,才是发展的方向。

    可是冶炼产业,给了赵信基础,卡牌系统可以给赵信足够多优质钢铁,再加上对于风帆战舰和机械动力的了解,北宋实际上已经拥有了走向海洋的坚实武器。

    以风帆战舰的动力系统,适航性为基础,以钢铁为龙骨,以中国的水密舱技术,还有一些先进的东西,把这些混杂在一起,一款不比风帆战舰,西班牙战舰差多少的风帆战舰,就会出现在北宋。

    有更好的船的前提下,何必要用帆板,赵信哪怕成为了上位者,可以有些无情的看待下面的这些工人,也不可能明知道必死,把这些人送入到海洋。

    就算到了21世纪,有了卫星飞上天空,有了出色的无线电技术和电脑控制的测距系统,可是每年依然有船只沉默,有时候,近在咫尺,都无法挽回,更别说在这个,没有无线电,没有精确的测距,甚至连船都无法抵挡大规模海情的前提下。

    赵信正处于发展的初期,每一个人才都分外的珍贵,之前的炼钢厂,损失了差不多400位工人,他唯一庆幸的是,整个炼钢厂的工程师级别,只有2个,是现场监控的,死在现场,包括牛大力在内的最顶尖的那些,都在实验室没有问题,万一牛大力出现一点事情,那就惨了,最少说,炼钢厂的发展,要拖延几年的时间。

    为此,赵信专门制定了规定,所有的研究者,除非是必要,否则不能够进入了炼钢厂,这也是最大限度的保护他们。

    跟炼钢相比,造船的技术含量更多,百年海军,可不是一个说说而已,哪怕是到了后世,海军和造船业,也是凝聚整个国家,整个军队最高端势力的地方的。

    造船业就更是如此,赵信从定位定海军开始,就已经开始,把目光看向的海洋,未来面向海洋的战略,也是无法改变的,可是造船业的发展,依然是非常缓慢的,哪怕有定海军的支持,投入了可怕的资金也是如此。

第四百五十一章 造船厂() 
    从人类拥有了智慧,可以制造工具开始,改变世界的脚步就不曾放慢,而船和车,这两者是对于陆地和水改变最多的。

    有了车,人类可以快速的前进,把原来的天涯,变成了咫尺,有了船,就可以越过原来无法越过的水路,迈向更加广阔的世界,在逐步占据了山川湖泊了之后,开始迈向海洋。

    海洋不是那么容易征服的,哪怕到了21世纪,也是充满浩瀚和畏惧的地方,更别说这个时代了,不过人类征服自然的脚步一直都没有停歇,在不停的失败之中,逐步总结出来了克制海洋的工具。

    从原始社会,独木舟,到凿开独木,让人更加稳定的置身于船上,再到拥有了船帆,船桨,还有锚的船只,人类的工具越来越强大,对于江河已经不再畏惧,不说是如履平地,出事的可能性很小。

    可是对于海洋,那不一样,就算是到了21世纪,连月球都已经登上去过,可是海底,依然是一个禁地,庞大的海洋,单纯面积这一点,就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

    海水是流动,海洋的下面,是变幻莫测的,无法使用人海战术,慢慢摸索海洋的环境,只能够检测,推测,并且使用遥感的一些方法,只不过海水对于现代的无线电等的工具,衰减和抵消的太多了,到了科技发达的21世纪,除了经常出入的航道,其他的地方,还是一片未知。

    可是科技,并不能够阻挡人们迈向海洋的脚步,在原始社会,就有人走向海洋,到了封建社会,就更是如此,中国最早记载的,三国时期,就有夷州发现的记载,跟日本之间的联系,早在汉唐时期就有,这些都需要越过大海几十,甚至是数百公里,才能够跨越。

    到了汉唐,甚至有阿拉伯地区的商人,不远万里,通过海路来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更是分成海陆两条。

    正因为大海的浩瀚,让克服海洋船只,技术含量非常的高。

    海船,哪怕是吨位跟河船差不多,可是技术含量也不一样,造船业,是少数在封建社会,有巨大的技术含量的一门技术。

    中国的造船业,从最开始的独木舟发展,逐步的发展出了不一样的体系,一艘船,是由各种木头构成的,可是用什么样的木头做龙骨,用什么木头做船帮,用什么木头做甲板,用什么做桅杆,这些都是需要的经验和技术的,甚至说,一些船型图纸,那都是在大匠的心中记忆下来的。

    赵信之所以选择定海军作为发展,连云港这个中部最大的港口,绝对是先决条件,在陆地上面,无法掩饰野心的前提下,海洋是必然要发展的方向。

    从繁忙的河运上面,赵信就已经看出来北宋造船业的发达,历史上也明明白白的记载,北宋的造船业极为的发达,从唐朝开始,海上贸易就非常的发达,可是当时最顶级的船,是来自阿拉伯的船舶,那些阿拉伯船匠造的船,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并且占据了远航航行的大部分的份额。

    可是伴随着技术的发展,到了宋朝开始,中国本土制造的船舶,在吸收了各种子项目之后,中国发展处来了独特的帆船种类,中国式帆船。

    这个在十四五世纪是落后的帆船,可是在11世纪的时候,在欧洲还在玩普通的单轨船的时候,北宋已经诞生了4000料可怕海船,这种自身吨位在千吨的,甚至可以同样载货5000料以上的超级大船,对于这个时代的任何海洋来说,都是巨无霸。

    可是千吨载货量的船只,在后世的眼里,只是一个入门级,能够暂时的在海上航行的上船而已。

    中国式帆船,以平底为主,或许在高海情环境下的适航性并不是很强,容易受到风浪的影响,可是在同样的吨位的前提下,他的容载率更高,可以装更多的货物,并且可以做的非常的庞大,这是中国式帆船的优势。

    整个江南,大规模的造船,其**给北宋本身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北宋的海商,传统的还是朝鲜日本,还有东南亚的航道,超过了马六甲海峡,那就不是海商轻易涉足的。

    中国帆船质量好,价格低,所以吸引了众多的海外的订单,一般的造船厂,只要不出现大规模的事故,基本上都发展的很好。

    在赵信看来的,只要花钱,就能够堆起来的造船业,却在北宋受阻了,造船业并没有如同铁匠那样,在短时间集中足够多的匠人。

    以造船师傅为核心发展出来的家族,师徒,这样稳定的造船工厂,要从中间招募人员,是非常困难。

    原来稳固的环境,再加上封建社会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不是你拿着两倍三倍工资,就能够招募出来的。

    特别是一些大匠和核心,要么工资很高,要么本身就依靠的婚姻,亲族给笼络的,他们的离开,那就是拔了萝卜带堆泥,很难一蹴而就。

    赵信开始走的方向有些不对,他如同铁匠作坊一样,把目光投向了最顶级的师傅,可是一番努力之后,却没有什么效果,稍稍有些本事的大工,都找不过来,来的都是一些破落户,甚至连帮工都没有出师的存在。

    出了问题不怕,关键是分析问题,如果赵信去了汴梁,说不定造船作坊就这么的停滞下来,正好趁着树立炼铁厂的时机,赵信索性把造船厂也给梳理了一遍。

    不怕不做,就怕用心,赵信的细心也眼界,在认真的了解了之后,赵信找出了问题的关键。

    既然大匠没办法的前提下,那些制造大海船,掌握核心技术的传奇人物没办法到手,那就从次一级,甚至是更次一级的入手,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考虑核心技术。

    甚至毫不客气的说,北宋这些海船的核心技术,在赵信看来,那么的单薄,未来大航海时代,用无数的人命和经验催生出来的核心技术,在赵信这里,要多少有多少,只不过基于术业有专攻的缘故,没办法拿出来,赵信再怎么,只是一个学历史的,而不是一个工科的工程师,动手能力是差了一点。

    可是一些简单的指点,却可以让一个出色的工匠减少很多的弯路,就比如说,赵信并不知道冶炼,却可以通过指点牛大力,奠定定海军的钢铁基础,想来也可以依靠指点造船,奠定定海军的海军基础。

    一个港口,如果不发展海军,不发展造船业,直接就废掉了一大半了,这一点赵信非常清楚,只不过,造船,真的不是那么容易的,之前有些激进了,反倒是拖累了发展,现在有了正确的认识,整个发展就完全不一样了。

    之前的方向,赵信直接的瞄准整个北宋最顶级的那一批匠人,招募的也是直接海船工匠,也算是获得了一些,但是大部分都是连帮工都没有做完的最底层,也只有这些,才会因为俸禄的关系,动心,其他人都相当的安稳。

    既然这些大型的造船厂,没办法获得足够多的人手,也找不到合适的工匠,那就转换方向,一方面,对于一些经营不善的造船厂。

    这些造船厂的经营不善,有种种的原因,或许真的是工匠的能力不行,但是总体而言,得到的实力,要比帮工强一点。

    不过,这样的进度也不快,整个北宋,无论是河运,还是海运,都蓬勃的发展,真正经营不下去的造船厂很少很少,就算是经营不下去了,稍稍有能力的工匠,也都被其他的船厂挖走了。

    对于开工兴建,只要建设就有钱赚的造船厂,订单不知道都已经排到多少天之后了,有机会得到熟练的工人,肯定是会花钱了,在这种情况下,类似赵信这样的,突然起意的,根本就找不到多少。

    赵信得到了情况反馈之后,也开始开始转变方向,把手伸向了他实力最为雄厚的官场,特别是北宋的军方。

    在北宋,有一个很独特的东西,北宋的造船业冠绝天下的,整个世界都过来购买北宋的船,可是北宋的官面上面,对于造船并不重视。

    在一百多年之后的南宋末年,在已经危及的关头,必须要向海上逃走了,宋朝的官船都没有,都是征兆的民间船只,这不得不说,是一个讽刺。

    赵信当然没有想过,在北宋官面上,找到几个大匠,可是一些合格的匠人,还是可以的,赵信的目的,只是搭建一个合格的,能够生产船的造船厂,并且依靠着定海军的优势,逐步的扩大这个造船厂,在逐步的摸索之中,建造出适合的船只。

    这样虽然是有些慢,在整体而言,或许未必会慢,工匠的水平,实际上跟固执程度是相适应的,在大名府的铁匠作坊,还有定海军的炼钢厂,除了牛大力这么一个天赋异禀的特例之外,其他铁匠师傅们,接受新鲜技术更快的,往往是那种中层次的匠人。

    那些人,本身就是在大匠的指导之下生产,听从命令,服从指挥,已经成为了一个习惯了,换一个人,换一个方法,本能抵触的情绪就比较少,他们在做了之后,就容易发现出好处,也就可以更好的掌握。

    同样的做法,在造船上面,依然可以执行,相对于现在的造船技术,赵信所拥有的,其实是在几百年的变革时间,通过战争和死亡,逐步累积下来的东西,要接触起来,并不容易。

    这个时代,北宋对于海洋不重视的,可是因为海洋的蓬勃发展,一些关键的地方,还是有水军。

    比如说,在南方的市舶司,还有北方陆地关卡,从海贸过来的货物,都会分别通过这两者,缴纳税负了之后,再进入到北宋正大光明的销售。

    因为收费的关系,一些水军巡防营还是有的,他们巡防的区域并不大,大部分都是在河流的入海口,或者是一些重要的岛屿的位置,相对于巡逻海洋,更多的是巡逻河道。

    这些巡防营船,总不是民用的吧,海州这边就有一个巡防营,附属于巡防营的,就有一个小型的造船厂,说是造船厂,实际上,恐怕只能够制造几十料的小船。

    不过这个修船厂,只是因为各种设备的不完善,而无法修建更大的船,工匠什么的,都是有经验的,这是赵信最为看重的一点。

    通过关系,把其中的大工都给囊括了之后,又开始把手伸向了淮南东路和西路,耗费了不小的人情和资金,终于勉强的把造船厂的架子给搭了起来,组成了定海军造船厂。

    这个在未来,在中国海洋史上,甚至是世界海洋史上,都有重要的意义,写下了浓重一笔的造船厂,早成立之初,真的就是一个草头班子,别说是跟江南著名的造船厂相比,就算是一般的大型造船厂,这里也比不了。

    最高级别的大工,只是拥有过,协同建造一艘800料海船的经验,独立建造只是一艘300料的船只,还是河船,跟海船一点关系都没有。

    在河船最高的吨位已经达到1000料的时候,300料的海船,换算成吨位只有100多吨,最多能够算是庞大的海船船队上面的辅助船只,甚至不存在单独出海的问题。

    听起来,非常的不靠谱,甚至连这个工匠,都没有这个自信,没一定可以制作出,适合下水远洋的船只的前提下,已经是赵信能够找到的最合适的造船工匠了。

    赵信首先需要的,就是一个合格的工匠,一个不错的团队,一个可以真正的开工,利用各种的工具,修建船只的一个造船厂,只有把这个架子搭起来,真正的开工兴建,才能够在兴建和研究之中,不停的改进,形成真正的发展。

    这个看起来,只有几十个工匠,一两百帮工的,传统的造船的设备,几乎很少的造船厂,却成为了定海军海洋探测的开始,这个雏形都不是的造船厂,成为了定海军迈向海洋的第一步。

第四百五十二章 造船技术() 
    对于造船,赵信懂得的不多,如果说最简单的造船知识,恐怕就是在幼年时候,用纸叠的船了,用一张普通的纸,简单的折叠之后,就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恐怕是很多的孩子,对于船的最直观的认识。

    纸比水的比重要重,只有折叠成船的形状,才能够让纸漂浮在水面上,这已经是平均重力一个应用,只要稍稍有初中的物理知识,就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赵信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不知道流体力学,更不知道船要建造成什么样子,才合格,可是他清楚,船能够浮在水面上,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整体的平均浮力。

    平均浮力计算,那是钢铁成为了造船的主要的材料之后,才会考虑的东西,在11世纪,整个世界上,造船的主流材料,还是比水轻的木头。

    纸的比重大概在1。25,比起1的水来说,要重,木头的平均比重大概在0。6左右,也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面,除了少数的木头,其他的绝大部分的木头,他们的比重都比水要轻。

    在封建社会,甚至更久远的世界之中的,根本不会考虑到平均比重的问题,船舶的发展,就是在逐步的扩大容积的基础上面,逐步发展起来的。

    木头这种材料,比起钢铁来说,或许在坚硬性,长期使用性能上面,都不如钢铁,却有一个很好的特点,那就是抗沉性。

    在比水轻的木头,成为造船的主要材料,就算是船破损了一个大洞,也不会短时间的沉入水中,甚至有些带着海量的海水,还可以缓慢的开回去,这就是木质船体的好处。

    也就省去了设计的过程,怎么方便怎么来,想造成什么样子,就造成什么样子,因为最差的前提下,这个船也不会沉没。

    哪怕是从水军里面,招募来的工匠,再怎么的没信心,赵信主动给这个大工加码,虽然他只是辅助800料的大船,独立只是做出300料,一下子加码到了800料,凭借的一方面,是巨大部分的材料是木头。

    只有0。6比重的木头,比起水来说,轻了很多,在单独考虑到比重来说,可以添加很多,比水重的材料,全部实心的木头,都可以运载很多的东西,更别说是已经形成的船舱,空气比起水来说,更是轻很多,只要形成了船舱,那就必然可以装很多的东西。

    木头的天然特性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关键是赵信知道,定海军掌握的几种先进的技术。

    北宋已经开始出现组合龙骨,这对于的一些大规模的造船厂来说,都是核心技术,用什么样强度的材料跟材料组合,用什么样的方法粘合,用怎么样的方法烘干和处理,这些都是在漫长的摸索和失败之中总结出来的东西,毫不客气的说,能够制作2000料以上的大船的,几乎都有自己独到技术。

    早期的造船,不考虑龙骨的问题,当然了,船也不可能造的非常的大,大多是小船。

    在河面上,河道宽度,困扰了船的大小,在灵活性上面,小船比大船更具有优势。

    面临着走向海洋之后,小船就不那么合适了,海上比河上更加狂暴的风浪,让小船优势荡然无存,从人类走向海洋开始,船就越来越大了。

    早期的大船,是一个耗资巨大,多么大树木,决定了船的大小,在科技和历史最为发达的亚洲,常见的树木,巨木不算多的。

    实际上,整个世界上,最高的数目往往是巨杉,不但寿命很长,最高的甚至超过了3000岁,高度也在80米左右的。

    亚洲这样的巨杉很少,绝大部分的巨木都是在二三十米的样子,伴随时代的发展,这样的巨木越来越少了。

    因为不止造船会用到巨木,宫殿,地宫,甚至是棺木,都是巨木的最大的用途,皇宫大殿,在砖石结构无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