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17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铁匠作坊的实力,只是做铁的话,完全不用这样,一些独特的处理方法,还有添加催化剂等方法,还是让铁的质量有所上升,达不到钢材那种程度,却比一般的铁要强悍很多,这种情况下,根本就没有什么影响。

    40艘800料大船,缓缓起航,此时,正好是风力和水流相互配合的时候,再加上提前的规划,预计顺利的话,日夜兼程,将会在6天内,抵达汴梁的。

    庞大的船队,连绵超过了数里,很是辉煌,而为了迎接曹刿的检阅,也是张灯结彩,一场规模不小的仪式之后,这才起航。

    赵信也勉为其难的参与了,无论是枢密副使,还是河北安抚使这两个职务,都值得他尊重。

    目送船队慢慢的远离,不可避免的就说起了大名府的订单,之前结余的300多万斤,还有今天生产出来的,差不多就完成了大半了,询问一下曹刿,要怎么把东西弄过去。

    大名府距离的铁匠作坊只有不足的30里的道路,官道的性能也不错,就用陆路了,

    不过,运费上面,还没有节约多少,因为很简单,陆路的消费本身就高,还非常不方便。

    就算是在后世,铁料的运输,也是一个难题,在超载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的时代,一个平平的,只是装了一个底半挂车,动辄就是百吨。

    钢铁比重巨大,一立方米7。8吨,百吨,也不过十四五个立方而已,以半挂差庞大的体积来说,真的一个底就差不多了的。

    这个时代的马车,一辆也就是拉个三五百斤,要运走1200万斤,这需要很多。

    好在距离不远,一天能够来回四五趟,调用的人力不多,只不过要逢着刮风下雨,就有些困难了,往往会很耽误功夫。

    看着这样的情况赵信就忍不住想要修建一条水泥路的,可是想想之后,还是算了吧。

    水泥,在相当程度上面,还是一个战略性的物资,未来,当韩琦抵达西北之后,大规模的在关键的地方兴建水泥棱堡的时候,水泥的大名,一定会广泛的宣扬开的,在这种情况之下,水泥必然会成为西夏和辽国研究的重点,一条水泥路出现在的大名府的附近,有些不行。

    赵信还是提出,由大名府跟铁匠作坊,共同出资,兴建一个平整的青石路,以青石为主体,用石灰和简单的水泥砂浆为结合物,保证他的效果和平整度,这样下来,成本会上升到非常可怕的程度,短短的30里,可能就超过80万贯。

    这其中,铁匠作坊会负担的70万贯,大名府象征性的拿出10万贯,不过铁匠作坊会保留收取过路费的权利。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实际上白白的修建道路,这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这有些引人注目了,收取费用也是常有的事情,这又不是在官道的基础上面改装,而是重新修筑。

    一部分是使用钢铁,一部分使用青石,还有专门的粉碎机和切割机的,比起以前的成本,要降低一些,依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的。

    好在由铁匠作坊出面,是用真金白银来给付工钱,而不是传统的大型工程那样,征伐劳力,这样的速度会更快一点,还会有不错收益,那些普通的百姓们,可以挣到一点钱的。

    这在曹刿看来是小事,而曹刿这一次来,也正式的跟赵信提起,把铁匠作坊,还有因为铁料等的购买,节约下来的人力,提供给铁匠作坊。

    赵信吃了一惊,然后是异常的欣喜,这可是瞌睡了就送来了枕头,就目前来说,铁匠作坊的人力,已经基本上要饱和了,可是并不是容纳不下的。

    未来定海军的建设,对于人力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

    定海军的修建,肯定是钢筋混凝土为主的,一个只有几百平方公里的小岛,要扣除山区,和一些海边,不适合兴建城市的建筑,,留下来兴建城市和大规模工业区的地方就会减少,几乎肯定的,赵信是会把楼房拿出来的。

    古代中国,为什么楼房少,原因很简单,能够撑得起的整个楼房重量的巨木太少了,大部分都用于了大型宫殿和建筑物的建设上面了,其他的东西,又支撑不起强大的重量,也就成为了原因的所在。

    可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就不一样了,七八层的建筑物这没问题的,哪怕对于力量上面没有足够认识只要根据经验,把一些指标弄的高一点,一倍不行,两倍,两倍不行三倍。

    80年代的时候,农村,甚至是的城市里面建房,加盖的那种,也没有什么力学指标,有些两层,三层,甚至是五六层的,也比比皆是,也没有见塌了,原因很简单余粮弄的大的,承重能力强。

    赵信也没有准备彻底普及六七层,先从三四层这样简单的开始,未来摸索出经验了,再开间六七层甚至更高的。

    仅仅是这样,一个楼房,加上合理的布置,就已经让整个城市的容积率,有着巨大无比的提升,

    更别说大型工厂了的,这些环节,对于钢铁,对于人力的要求是无止境的,目前的海州,基础的建设已经开始了,从淮南东路过去人员,差不多有7万的劳动力在,这些铁匠到了之后,只要简单的培养,就可以在这个铁匠作坊工作,那些资深的,有经验的铁匠们,就会立刻

    抽调到定海军,大名府注定是一个的赚取利润的地方,一些超过了这个时代的科技,暂时不太适合放在大名府,只有定海军,才是绝对保险的地方。

    这一批人的提供,正好给了赵信机会。

    曹刿也就是过来说一声的,听说赵信毫不犹豫的接受了这么人,也没有在意,一个可以生产出总量在百万贯,甚至更多产出的,安顿这些人是没问题的。

    40艘800料的大船,在京杭大运河上面,并没有引起多少的波澜,这样的大规模的运输,在大名府和汴梁之间,类似的大宗的运输,是经常出现,一些禁军的大规模调度的,用水运也是最佳的选择。

    不过,在汴梁,这一个大宗的运输,却引发了一番震动。

    八百里加急,只用半天的时间,就能够来往于汴梁和大名府的,一些前期的准备,必须要同知的。

    这可是1500万斤的铁料,40艘800料的大船,如果不提前准备的话,恐怕码头都会被堵死的,这对于汴梁而言,那简直是灾难。

    好在有了提前准备,大致了解了船期,可以对于汴梁的码头进行调整,选择一处距离枢密院的仓库比较近的,提前一天封闭,专门用来卸货。

    汴梁的码头,不但是漕运和各种大宗运输的焦点,还有许多的民用商品,一个汴梁百万人口,每天的消耗是惊人的,没有汴河发达的水运,怎么可能支撑的下来,要调整出一个的空闲的,足以容纳40艘800料大船的港口,也需要时间。

    如此快的速度,从下达订单到现在,恐怕还没有半个月吧,算上奏报在路上的时间,大名府耽误的时间,再加上这一路运输的时间,这个生产的速度,该有多快啊。

    哪怕所有人都尽可能的高估了产量,却也不敢相信,这些东西是4天产出的。

    1500万斤这么快的交付,也让朝野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名的铁匠作坊,有足够的能力,完成所有的订单。

第二百六十二章 造册接收() 
伴随着大名府的船队起运,贾朝昌的最后一丝希望也没有了,他本身还想着,如果大名府的产能不足,他就可以介入其中,可是大名府的产能怎么可能这么多。

    哪怕是一两个月的时间,生产处1500万斤,也是一个难以想象的数字,他做过铁料的生意,很是清楚,要在规定的时间之中,完成这么多的订单有多么不容易。

    贾朝昌挣取了差价,却从来都是心安理得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他协调了成千上万的铁匠铺,最终才完成了那么多的订单,而且质量也有保证,这才是根本。

    大名府跟汴梁之间的联系紧密,仁宗之前,除了订单之外,也把铸造司和工部局的情况告知了曹刿,否则,曹刿贵为河北安抚使,怎么可能知道这件事情,同时,也预处理的过程告知了曹刿。

    现在,赵信接收了大名府的铁匠和富裕的人员,而且是无差别的全部接收,这个消息的迅速的传给了仁宗,曹刿用事实证明的,赵信有能力安顿足够多的人员,大名府的人员,已经开始向铁匠作坊输送了,是全部。

    仁宗之前还担心,太多的人员,会让铁匠作坊受到冲击,可是赵信对曹刿的回答,却是多多益善,定海军的开发的,离不开钱,现在通过铁匠作坊和其他的一些产业,钱已经不成问题了,那么人,就是最关键的。

    想想也是,如果用赈灾来说,几十万,上百万灾民,一天能够花费多少,10文已经是非常可怕的了,百万级别的一天才1万贯,而他估计,铁匠作坊,一天赚的,不止1万贯,还有其他的一些生意。

    也是仁宗不太了解情况,如果知道赵信的工资水平,他就不会这么想了,3万人左右,每个月支出的薪水是30万贯,这是何等的支出。

    不过暂时还没有形成体系,大名府也不是他们地盘,如果这里换成定海军,那就不一样了,30万贯的工资,大部分,都会以税收,商业收入,还有其他的方面回流回来,毕竟生活需要成本,建房,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也同样需要成本。

    看起来,给发了高工资,在相对的物价标准下,储蓄和银行,会把这笔钱给再一次的集中起来,做更多的事情。

    这就是商业社会跟封建社会的不同的,在保持一定度的前提下,提升工资水平,对于全流通的环境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支点。

    40艘的大船队,在京杭大运河上,掀起了一个个的热潮,而东京汴梁,枢密院也为1500万斤的铁料的到来,而做出准备的时候的,大名府,也迎来了变化。

    曹刿的动作非常得快,只是很短的时间,他就完成了人员的编册和转移,很快的就把人员转移到了大名铁匠作坊。

    虽然,大名府提前跟铁匠作坊合作,减少了大量的支出,也不是没钱养活着些人,可是这些人早一步的离开大名府,只是明面上面减少,每月都在5万贯以上,更别说什么物料之类的。

    这一部分,也跟赵信商议,以市场价格销售给了赵信,这一点,曹刿是必须要感谢赵信的,从铁匠作坊成立,赵信挥舞起价格的大旗,在周围,大肆的招募铁匠开始,大名府周边200里的范围之中,铁匠铺就很少了。

    哪怕坚持着不受诱惑,还依然开着的铁匠铺,面对着物美价廉铁器商品,也开不下去了。

    大名府工部局和铸造司的关闭,剩余的铁矿石,燃料,还有一些成品半成品的,一股脑的给了赵信,赵信没有供需而压价,而是平价购买,这就又让大名府减少了巨大的损失,里外里之下,曹刿发现,估计今年,大名府节约成本,每个月会高达的40万贯。

    一年下来接近500万,这可是从来都没有想过的,当然了,根据三司的调整,一些关于铁料上面的拨款,三司会拿走200万贯以上,可是剩下的,也是足额的300万贯,一些之前因为钱而没有办法进行的东西,似乎可以开始了。

    无论是钱,还是面,曹刿对这一次的转移,都非常上心,特别是京城传出来乱子的苗头,这些可都是精壮的汉子,还是有组织的,万一有人在其中煽动一下,到时候出个什么动乱什么,那可就是大笑话了。

    不过大名府这边,比较平稳,没有像是京城那样,出现乱子,士农工商,说起来是这样,可是工人几乎是排在最底层的,连农民都不如的,这就是潜规则了。

    商人,看起来是最底层,可是谁让商人有钱啊,哪怕是对商人最不重视的朝代,连衣服都不能穿,可是钱能够买到很多东西,最起码不受穷,不受饿,关了门在家里穿,谁还管得了,更别说,北宋还是一个重商,商贸比较发达的朝代。

    在一些官办的作坊之中,为首的官吏,如果吃相不那么过分的话,还可以保持一个差不多的程度,工匠们能够拿到合理的工资的,比不上禁军那么多,却也可以养活一家老小,可是如果贪婪的话?

    不是每一个部门,都有枢密院那么大的盘子,也不是每一个都会像是贾朝昌那样,虽然贪婪,却不太过分,拿去的只是几少部分利益。

    底层的工部局,贪婪的比比皆是,如果有可能,进货的材料,加上十几二十文,是比比皆是,哪怕是一些没有采购权,在物料什么的入不了手的情况,工人的工钱,甚至的劳动力,成为了他们剥削的重要方面的。

    干活还是其次,关键问题在于,干活还拿不到钱,多少人,在这种威逼之下,被饿死了,这也是古代回避不了的问题。

    这些工匠们都过的很苦,可是现在有一个作坊,不但可以拿到钱,还拿到很多。

    第一批的工资还没有发下来,可是预支的人是有的,只要在工资限度之内,随便可以支,随时随地能够拿到,还有平时的伙食,一些福利待遇,都让他们非常的期待的。

    官面的身份,对于禁军,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是对于工匠来说,是巴不得快快离开的。

第二百六十三章 天然温度计() 
曹刿在交付工人的时候,还小心的跟赵信进行商量,如果赵信不能够全面接受,可以先把4000名工匠和帮工收下,他们也怕赵信接受不了,这是几万人,几万张嘴要吃饭,总要给点时间,不然挤在一起,肯定是要出问题的。

    换成之前,没有完成枢密院和大名府的订单的时候,或许赵信还会考虑一下,毕竟大量人工涌来,会带来巨大压力,可是现在,当这个订单完成,大名府和枢密院的第一批拨款过来,一切都不成问题了。

    就算是依然欠着这些工人的工资,只要日常生活不出现问题,有朝廷背书,这完全不成问题。

    仁宗朝不是后来的徽钦二宗,那时候北宋的信誉已经破产了,在这个时代,却是相当坚挺。

    也跟北宋的财务状况有关系,北宋的财务状况已经出现了问题,却还没有道无法解决的程度,虽然已经有了隐忧,可在叶清臣和仁宗的努力下的,还没有恶化的,整个北宋还是那个发展不错的北宋,最少在给付能力上,相当的出色。

    赵信,早就等着这一批铁匠了,虽然说专业的,差不多只有4000人左右,其他的劳力,也很重要,比较的青壮,另外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在铸造司和工部局工作的,对于铁匠很熟悉,很容易经过培训,成为正式的铁匠。

    虽然说,在铁匠作坊,已经有了3万人左右,再加上2万人,也不一定能够支撑起后世庞大的炼钢厂,但是再多就不一定了。

    在交付人员的时候,曹刿还告诉了赵信一个,让他惊喜的事情,那就是在汴梁,还有超过20万人员,其中铁匠最少有2万,剩下的是助手和劳力。

    真的是瞌睡了,就送来枕头了,有了这么差不多25万的壮年劳力,如果再忽悠他们的家庭的,一些亲近的亲属的话,可能会有百万,加上从淮南东路获得了几十万人口,可以说,首批的150万人口是没问题的。

    只要解决了建设定海军的钱的问题,再加上这些人的吃饭问题,定海军的建设,将会插上翅膀。

    人是最神奇的东西,北宋可怕的GDP,就是亿万勤劳的民众们,共同的创造的。

    工业化的生产能力,更是可怕的要命,这一点,只有亲自见过的赵信才知道,拿铁匠作坊作为例子,在苗家庄的时候,在铁匠作坊投产的初期,有谁能够想得到,铁匠作坊,会有如此可怕的表现,一个在这个时代,可能45万吨产量的钢铁联合体,就要出现了。

    都是官方的人员,最少说,工匠和帮工,他们是在册的,甚至一定意义上面,能够被官方留下来的帮工,也各个不简单,他们大多数,都有一技之长,或者精通于炼钢的某一个环节。

    对于人力的渴求,已经到了某种程度的前提下,赵信有些迫不及待,直接的接受过来这些人的,开始了盘点和清点。

    之前那些大匠们的表现,让他看到了希望,现在,大名府这里,有官方身份匠人,他们的水平都相当的高。

    果然,800工匠之中,有100位,是真正的大匠,他们对于铁的理解极深,在加入铁匠作坊不到三天时间,就已经熟练的掌握了铁匠作坊的整体运作规律,可以单独操作了。

    其他普通铁匠虽然稍稍差一点,可是最多5天之后,也能够独立的运作,总体的表现,也在水准之上。

    这一批2万人,融入到了铁匠作坊之中,哪怕在学习的过程之中,铁匠作坊都显得有些拥挤,不过这也没办法,谁也没想到,大名府毫不犹豫把这些人都给推了过来。

    整个铁匠作坊全力的运转,不但成功的把人接受下来,还进行了培养,并且很快的展现了实力。

    这些新加入到铁匠作坊的铁匠们,实际上的,还是有些忐忑的,他们一是怕,这个待遇没有之前听说的好,二是怕融入不了这其中。

    他们也听说过一些,铁匠作坊是采用计件的方法,以每天完成的数量来计算的,这样的话,在他们看来,秘诀什么的,都应该是敝帚自珍,毕竟,你能够生产的多了,你的奖金就高,别人学去了,又分不到你一点。

    可是到了之后,才发现,有一个完整的培训过程,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诀窍传授给他人,因为小组还有更大分队和大队,都有一定的任务,完成了之后,就会有高额的奖金。

    人都是自私的,特别是封建社会的这些工匠们,往往把自己的秘诀,当成是压舱底的东西,轻易不传授给他人。

    可是工业化的生产,赵信需要这个,除了订立了高额的独创奖励之外,还有整体的奖励,这也是推动整体提升的一个方法。

    10个能够单独生产2000斤的人,不如100个单独生产1000斤的,必须要把绝大部分的人,都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准之下,才会去考虑别的。

    这也是工业化的视角,不过在纳入了这些人之后,特别是熟练了之后,这些大匠们,还是给他了惊喜。

    正在壮年的大匠,他们或许经验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