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宋锦绣-第1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苗家庄有一批铁匠,一部分是苗家庄附近的老铁匠,还有就是曾经属于禁军后勤力量,在了解了苗家庄的待遇之后,愿意跟随者苗家庄和赵信的。

    这部分也为数不少,毕竟,对于铁匠来说,按照苗家庄的标准,是要高于工坊,一些差一点的,每天都可以拿到150文以上,的好一点的,基本上是300文了。

    这不是小数目,一个月九贯,或许跟宰抚无法相比,韩琦这样的额,每月都是300贯以上,可是跟普通的官员,甚至是刚刚科举之后,被选为官员的进士来说,一点都不少。

    9贯可以干什么,2贯的收入,已经足够一家几口人,舒舒服服的过上一个月了,9贯,足以让很多人完成升级。

    赵信接下来的计划,更是如此,很多人在赵信的教导下,特别是一系列的指导,调整他们的生产方法。

    之前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知道哪一种生铁的大致含碳量,现在就是扩大他的规模,不同于刀剑,必须要保证外侧,是钢,保证足够的韧性,还有其中的硬度。

    钢块就不用了,甚至可以通过熔炼,混杂,然后去掉少部分的杂质。

    一些后世方法,一些只是在咨询之中看到的,却不曾被用上的,让赵信用在了这里,并且顺带的,对于传统的炼钢炉进行了简单改造。

    封箱,密封度更高,还没有橡胶这样廉价的密封物品,可是一些鱼胶之类的,也勉强可以用,加强了密封性能,提升了火的利用率,把这些都给做到了极致之后,炉子的温度也提升了很多,炼钢的效率也打打的提升了。

    最终完成9成以上的成功率,特别是接下来,赵信是打造的铁块,而不是武器,这就更加的提升了效率。

    精钢快,比的武器容易打造,一部分人,则去研究夹刃的做法,这本身就是铁匠的一个基本功,只要熟悉钢的一些特性,做到这一切非常好。

    有些甚至可以的让这个刃,跟本身浑然一体,看不出来任何的区别。

    最开始,能够成功冶炼出钢铁的,只有十来个水平最好的铁匠,赵信让他们总结经验,并且进行了标准化和体系化的控制,很快就推广开来,在赵信回到苗家庄的第十天,也就是苗家庄第一批人员即将上船,前往海州的档口,已经有80多人可以完成了。

    这些人,会是他接下来挣钱大计的一个重要的根基,王松目前还在大名府开辟场地,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同时大量的雇佣铁匠,按照一个熟练铁匠一天可以3炉,每一炉50公斤来算,他必须要达到1000人左右,再辅助一些打造工具的铁匠,未来这个大型的冶炼作坊,最少也会容纳9000人。

    只是一个工资,可能一个月支出就接近5万贯,可是产出也会非常惊人,他的冶炼方法,让从铁到钢,增加的成本不到50,未来大规模冶炼,还会有一定的降低,当这个成本不高于30的时候,这个利润,可是相当的高了,只要能够成功推广,这个铁匠作坊,会源源不断给他提供资金,海量的资金。

第二百三十章 再见韩琦() 
冶炼的改变,进行了一段时间,虽然还没有彻底的完成,却已经拥有了应用的基础,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冶炼同样是如此。

    未来,只要定海军初步的发展起来,拥有了一个城市的基础的时候,赵信肯定会对冶铁高炉进行建造,注定要被淘汰的落后技术,赵信也是差不多就行了的。

    第一批人员已经陆续上船,还有一些手续需要完善,保州现在,负责的是欧阳修。

    欧阳修来到保州之后,跟赵信的交流很少,却还是知道赵信是谁,他甚至提前知道的,不过是几千人的迁徙,他大手一挥,写下了通关文书。

    一切就绪,只欠东风了,赵信再也不是孤身一人的穿越者,而是有数万,甚至是数十万的追随者。

    离开了保州城,赵信专门去看了韩琦,保州候的身份,让他没有怎么通报就见到了韩琦,韩琦有些落寞,赵信知道是为什么。

    庆历四年,发生了许多的大事,有上升到国与国关系的,也同样有关羽朝廷时局的。

    跟韩琦关系最大的,就是变法的结束,从庆历三年开始变法,只是支持了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实际上,在韩琦被派往保州的时候,就有些苗头了了。

    保州兵变立下大功,哪怕有赵信分润功劳,他都是作为军事方面的统帅,顺利的,在短时间之中,就解决了保州兵变,这一点的功劳,谁也抢不走,应该回京遭到重用,可是按照他的渠道得到的消息,哪怕现在的朝堂,因为立储的事情,变得有些混乱不堪,也应该通过关于他的任命,可是这个任命迟迟没有下达。

    迟则生变,韩琦现在的资历,不可能现在就接枢密院使这个职务,可是回归朝堂,哪怕还是为枢密副使这个职务,也可以为新法更加做一定的帮助。

    没有,任何消息都,一直都悬空,甚至是新法大部分的官员的权利,都开始被削弱,最开始是以立储,和其他的事情的,韩琦是何等的敏锐,他很快就看出来了这其中的不同。

    仁宗的心变了的。

    北宋的朝局,就是这么的奇怪,皇帝被大臣们的权利限制,皇帝不能够决定一个大臣的生死,却可以决定一个大臣的权力,看起来很矛盾,实际上,一点都不矛盾。

    皇帝想要无故处罚,甚至决定一个大臣的生死的时候,这是关系到了大宋的基本国策,刑不上士大夫,官家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个铁律,一定会遭到所有士大夫反对。

    这样的话,当皇权跟相权,起了根本的冲突的饿时候,对于皇帝而言,是非常不利的,他也不可能通过这样的旨意。

    可是针对相权,在不动用国本的情况下,对相权进行调整,确切的说,是让谁当首相,让谁不当,却是可以由皇帝决定的,任何一个首相都有反对者,都是一方势力,只要因利是导,这一点还是比较容易的。

    这也是仁宗在位期间,首相不停的改变的根本原因,从仁宗看中范仲淹,委以重任,调回中枢,到现在,仁宗心态改变,开始逐步的清理新法的羽翼,韩琦就知道,大事不好了。

    可是偏偏,他却没有办法,新法的根基很浅,为首的范仲淹,虽然背负天下名望,却只是一个枢密副使,甚至因为品格的关系,只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一个新晋的韩琦,都可以成为中坚,完全没有一个可以成为中流砥柱人员。

    一切新法的实行,都是依托着皇帝的支持,一旦皇帝的心态改变,新法也就成为无根之木了。

    韩琦感觉自己,如同网在网中的蝴蝶,越是挣扎,网就拉的越紧。

    “看来韩相是很不甘心!”赵信对于韩琦心中的想法,是心知肚明的,也就是年轻的官员才有这样的毛病,有追求,有渴望,有坚持,一旦积年日久,那么就只剩下对权利的渴望了。

    果然,韩琦点点头说道:“是啊,都到了这番天地了,还有什么可以退的。”

    “不,希文先生有些太着急了,治大国若烹小鲜,走的太急会扯到蛋。”

    两句话,一句话精妙深入,是道德经之中的文字,带着浓浓的文采,另外一句,粗俗不堪,让人难以严明,可是两者结合在一起,却也不无道理。

    韩琦实际上,也感觉到了有些不对,可是怎么不对,他说不清楚,章得象和贾朝昌他们最开始支持新法,可是慢慢的,他们似乎懈怠了,有些投机耍滑。

    得到了仁宗的认可,范仲淹可以主持新法,是实际上的宰相,真正的首辅是的章得象,辅相是贾朝昌,韩琦和范仲淹都是一样,枢密院副使,跟真正的宰辅,还差太远。

    这两个人一个人是首相,一个人是副相,是朝廷之中的中坚,哪怕仁宗看中范仲淹,把他推上了位置,可是名义上,这两者身份,远在范希文之上,这让韩琦有些担心。

    这也是感觉到了掣肘之后,范仲淹急于获得权力的根本,所以提出了改变科举,并且对于贵族的蒙荫之类的,进行了一系列的限制。

    实际上,之前的变法都触及到了一部分人的权利,却不严重,一直到了这个改变科举。

    科举是北宋的大事,或者说,是唐之后,每一个王朝的大事,选拔人才,为朝廷输送新血,改变朝廷格局,这些都要由科举完成,可是这一次的改变,不管范仲淹是否动用私心,都极大刺激了文官集团和身后的皇帝。

    每一个变法者,面对着掣肘,他们能够做出来的选择都是唯一的,用扩大相权,扩大权力,来获得力量,不同的是,王安石成功了,他在新法的实行过程之中几乎是一己之力,控制了整个朝堂,因此遭到了众多大佬的反对,然后当神宗一死,高皇后掌权之后,直接一翻到底。

    可是仁宗对于朝堂的控制,对于政治的敏感,远在神宗之上,既然发现了问题所在,迅速淡化的处理,哪怕对于范仲淹,对于新法,还是保佑着很高的期许,可是他依然毫不犹豫的决定,放弃变法,迅速让朝廷回归到正常的环境之中。

第二百三十一章 自请地方() 
当仁宗做出决定之后,就已经决定了变法派的命运,虽然各方面手段还没有真正的做出来,首先把欧阳修和韩琦支开,就算没有保州兵变这件事情,其他一些变故也会让他们前去。

    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滕子京,富弼,这些新法的中坚人物,对于未来有极大好处的人员,会一一的下放,这一点,仁宗做的比其他的皇帝都强,虽然否定了就新法,却没有否定这些人,除了范仲淹没有再回归中枢之外,其他的陆续都回去了。

    当然了,有一个前提就是,范仲淹不能在掌权,实际上,从庆历四年,一直到皇佑四年,整整八年的时间,范仲淹一直都在不停的贬谪也迁徙之中,也连带着所有的年轻官员,他们没办法回归。

    一直到范仲淹死后,仁宗算是人尽其用,这才陆陆续续把人给调回来。

    可以说,之后大名鼎鼎的韩琦,富弼,就是依靠着这一次的下放,慢慢的了解了地方上面的实际情况,慢慢的掌握了的变法的精髓,最终,从一个变法派,转变成为一个保守派,还是彻底的那种。

    现在的韩琦,还充满了年轻官员的那种激情,他的渴望给北宋的政坛做出改变,这也是他郁闷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韩琦已经认命了,只不过由赵信提出来,算是有了一个台阶下,不过赵信并不是很正统的给予台阶下,而是云里雾里的说道:“退一步海阔天空,既然事不可为,那么何不做点实事!”

    韩琦愣了一下,努力的思考的,然后诧异的问道:“你是说,我自请去地方?”

    叹息一声,又道:“我有什么地方可以去!”

    精神仿佛被抽走了一般,那是全部的精气神,变法可以说是他平步青云的阶梯,也是一种信仰,一种跟着品性高洁的范仲淹,改变北宋积弊的豪气。

    范仲淹的新法,之所以有这么多的追随者,个人操守只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北宋已经病了。

    不但是财务状况,包括军制,勋贵制度等众多的方面,都有问题,范仲淹根据28年从政的经历,提出了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这个打动了仁宗,也因此新法在仁宗的支持下开始。

    韩琦也是在这个时候,平步青云,调入到中枢的,本以为,他将会迎来一个发展阶段,在他们看来,如果按照范仲淹的办法来,整个北宋就会截然不同。

    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干,哪怕有皇帝的支持,在实行的时候,也遭遇到了大量的阻力,现在,动到了最关键的科举和勋贵制度上面的时候,干脆就出了大问题。

    受到了巨大的反弹,保守派开始疯狂的出手,以前看起来是靠向他们这一边的章得象等人,也态度有些暧昧,根本就不做实事,却给他们添加了很多的掣肘。

    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有些困难,也不是不能克服,他们只是需要做更加细致的工作,争取用实际的情况来说服中枢,可是韩琦敏感的感觉到,连仁宗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

    既然理想都无法完成,那么就是贬谪,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那去什么地方不都是一样么?

    看着韩琦如同被抽掉了脊梁骨一样,完全打不起精神的样子,赵信忍不住笑了,如果20年后的韩琦,回想起这么一段,会是如何。

    他也有些明白,哪怕韩琦是在历史上留下来名字的,哪怕他一句话东华门外唱名方位真男儿,彻底引爆了文武之争,也实质上,造成了之后狄青的悲剧,可是他此时此刻,还是一个官场上面的愣头青,还没有成长为后来,位高权重,三朝元老的韩琦。

    “没错,韩相,还记得你失败的那一次么?要不要去挽回!”

    韩琦愣了一下,深深的看了赵信一眼,沉声道:“好水川!”

    这是韩琦心中永远的通,在那一站之中,精锐的大宋禁军,失去了一万多人,人数不多,却极为精锐。

    如果只是人员损失,对于拥有着80万禁军的大宋来说,并不算什么,只要一两年的时间,就可以扭转,重新累积这么多的人,可是这一站之后,战场上面彻底的进入到了弱势之中,本身,大宋跟西夏之间,是互有争夺的,可是这一战之后,北宋再也么有办法跟西夏争夺,从战略进攻,转为了战略防守。

    如果是没有提供长弓和棱堡,韩琦或许根本不会去向到陇西去,因为他看不到希望,以北宋的军队,暂时没办法战胜西夏,最多是保持着均势,那不是他的选择,可是长弓跟棱堡不一样。

    在这一场的保州之战之中,韩琦几乎是亲眼看着长弓和棱堡大放异彩,特别是长弓,对于无防护,或者是轻甲的部队的杀伤力,简直是可怕的要命的。

    西夏是什么地方,哪怕有铁鹞子,可是铁鹞子可是西夏最精锐的部队,整体数量也不多,如果用棱堡和长弓进行消耗,把西夏的铁鹞子消耗一部分,或者是大部分,西夏也就完蛋了。

    之前只能够大量花钱,被动防守,现在防守就是进攻,似乎大有可为。

    可是韩琦还在犹豫,或许之前,他是有些冲动的想法,在放下一切,认识到新法将没有办法再起复的前提下,他开始考虑个人的问题了。

    他还年轻,30多岁的年纪,做到了枢密院副使,几乎攀登到了整个北宋最高端的位置,不过新法受到打击,他不但不会进步,反而会后退。

    到底是到一个稳定和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地方,多待几年,等待着转机的到来,还是高歌猛进,选择可以立大功的地方,这是一个问题。

    韩琦很清楚,不管选择哪一个,他都必须做出选择,等到丧失了机会让仁宗把他彻底的下放的时候,他就没有选择了。

    看到韩琦还有些犹豫,赵信就再加了一把力,道:“韩相,现在你的身份不一样,如果不自请的话,去陇西的可能性不大,哪里是战场,不是军政大员应该去的,可是大宋真的需要一个统帅全局,这样,可以给我很大的帮助。”,

    “给你帮助?”韩琦的表情,微微的有些古怪,

    在韩琦看来,赵信是不是有些过了,他也算是当朝宰辅了,赵信就算是二皇子他都会主动跟他拉开距离,更别说现在不是,他总是感觉到,赵信这一次退的有些太仓促了,难不成,这是以退为进的方法,而他则是被拉拢的第一个有品位,身份较高的大臣?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作为一个正统的大臣韩琦维护的是法理和程序的正确,这种情况之下,他不太可能旗帜鲜明的支持的赵信,哪怕赵信对他的帮助很大,感谢是感谢,可是不可能牵扯到这个可能会影响到身家性命的事情之中。

    看到韩琦的表情,赵信就知道,他想歪了,赵信很看重韩琦,可是还没有想过,把韩琦拉拢到他的阵营之中,他真的做这么一步的话,别说是现在入选储君人选的那些人,甚至还在皇位之上的仁宗,都要动心思了。

    虽然说,你是儿子,仁宗也愿意支持赵信,重新夺回属于他的位置,可不代表他可以恣意的去拉拢宰辅,连之前的汝南郡王都没有敢这么做的。

    帝王的心情是最难以捉摸的,为什么历史上,太子容易被费,不成器不行,很容易被攻讦,抓住把柄之后,死缠着不放,太成器了也不行,你一个太子英明神武,看起来什么都会,在朝堂上面的威信也是极高,你要把皇帝放在什么位置。

    每一个太上皇的退位,都代表着激烈的政治冲突,唐高祖李渊跟太宗李世民,那是宣武门之变,在激烈的冲突之下,李渊才退位的,其他的也是如此。

    知道韩琦想歪了之后,赵信立刻说道:“韩相,你想到哪里去了,我被封在一个岛屿上,只有一县之地那么的大,怎么可能让你支持,我说的是西夏,在哪里会有机会。”

    西夏?韩琦愣了一下,他不知道,就算是他所在的保州,跟西夏都足够遥远了,赵信所在的地方,是距离这里还有一千多公里的地方,哪里有什么可以做的事情,难道世界上真的有先知先觉的。

    “韩相还记得富弼出是辽国吗。”

    韩琦当然记得,如果他是从西夏战场上面,被提升到枢密院副使的职务上面,富弼实际上比他要早的多,在处使辽国回来之后,就被提升,富弼辞而不任,后来转为资政殿学士,后来在7月再次的任命,依然请辞,一个月之后,才就任。

    可以说这一次出使,避免了北宋受到辽国和西夏两路进攻,这个功劳可不是一般,真的当时在西夏骚扰北宋的时候,辽国对北宋下手的话,北宋也相当的麻烦。

    赵信说的这么的明确,还特别的提出了富弼出使辽国的事情,让韩琦有了另外的想法,有些略微试探的问道:“你的意思是说,辽国和西夏!”

    “没错,韩相果然是聪明,当我们跟辽国之间没问题了,辽国跟西夏就有问题了。”赵信大笑的拍手说道。

第二百三十二章 西辽矛盾() 
在北宋所处的历史时空,恐怕是整个封建历史上面,最复杂一个历史时空,北宋成立的时候,辽国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