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总不能不上啊。”黄小明耸肩:“总得找学校上吧?找家教虽然也不是不行,但我觉着吧,小孩子嘛,还是得多接触同龄人,这样才能学会人际社交嘛,不然等到小学里,怎么和其他小朋友交朋友?”
“那你觉得这个好梦学校怎么样?”杨天宝的声音里满是踌躇:“就是天昂公司开的那个好梦学校,那个介绍的帖子你应该看过吧?”
“看过是看过,但是这不太好吧。”黄小明的语气里也满是犹豫:“去那上学的不都是一群穷逼么?”
“什么穷逼?咱们是上流人物!用词高雅点好不好?那叫做暂未脱贫人口!”杨天宝习惯性的纠正完,画风一转:“人家学校生源差归生源差,但教学方法先进,教学效果好啊。今年国际奥数,国际奥物的单人,团体冠军不都是好梦学校出来的么?而且之前旧加坡那场国际中学生辩论大赛你看过没有?人家辩论队的那些小孩子,气场多强?言辞多锋利?主辩手用八国外语迎战八国代表队,简直碉堡了好么?”
“那视频网也看了,确实牛逼,但那时特例啊,这样的人才万中无一的啊。”黄小明分辨:“我们家超越虽然也很聪明,但未必是那种天才啊。”
“这说明人家因材施教的好嘛,能培养学生的特长,发挥他们的天性!还有钢琴大赛,机器人大赛,编程大赛人家好梦学校的学生都是有名次的,新一届的高考成绩也非常好。”杨天宝解释道:“我就是不甘心女儿的天分被埋没!不然按照现在的培养方法,无非是南外附属幼儿园,南外附属小学,南外,学个健美操上清水大学,然后出国留学钓个强奸犯金龟婿?”
“哎,不至于各个都是强奸犯嘛,而且我们家又不需要攀龙附凤,超越她以后喜欢什么男孩子,就让她自己选呗。”黄小明叹气:“我就是心疼嘛,你也是知道的,我们金陵周边又没有好梦学校,要去江北那些穷县,或者徽省那边的山沟沟上学,不是当地户口还要交三万一年的学费,我不是心疼钱,关键是这么远,它又是全封闭的住宿学校,家长只能周末去探望,你真的舍得?”
说到这里,杨天宝叹了口气,转过身躺了下来:“我哎,算了,我再想想。”
谈了这么久,黄小明也没有了之前的兴致,躺下身,拿起旁边床头柜上的好么头盔:“那我先进去玩了,你也快点进来啊。”
习惯的恍惚感和失重感后,黄小明从虚拟现实世界的云床上醒了过来,只是杨天宝并没有一起出现。
知道老婆还在外面考虑问题,黄小明也不担心,召唤出了全息面板,开始呼朋唤友:
黄小明:“小胖,在不在?一起玩啊。”
小胖:“等等,我吃完这盘麻椒鸡,五分钟。”
黄小明:“开水,在不在?一起玩啊。”
瘦高个:“哦,今天玩什么?还玩小冒险么?要不换一个玩吧。”
黄小明:“我玩什么都行,还是由队长决定吧。”
瘦高个:“那行,你联系下队长。”
黄小明:“队长,在不在?一起玩啊。”
队长:“在,你们玩吧,我今天想一个人玩。”
黄小明:“为什么啊。”
队长:“今天新上线了一款游戏你知不知道。”
黄小明:“我手机上看了,好像是高丽战争题材的?那我们一起玩呗。”
队长:“不了,我还是想一个人玩。”
黄小明:“为什么啊?这游戏不能一起玩么?”
队长:“不是,可以组队的。至于为什么,你知道我网名叫什么么?”
黄小明:“叫‘桃芳’啊,怎么了?”
队长:“那你知道,我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么?” 2k阅读网
第六百五十一章 我有一门从来没告诉过别人的本领()
队长“桃芳”原名张增树,是江南省泰周市兴化县人。
众所周知,华国历史悠远流长,历代能人辈出,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令本地人民自豪的历史名人,其中有些地方,由于历史记录模糊的缘故,甚至还会为某一位历史名人的归属权,而吵得不可开交。
兴化县虽然只是一个地级市下面的一个小县城,但也是有历史名人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水浒传》小说的作者施耐庵,以及扬州八怪之首,著名书画家郑板桥。当地政府有专门拨款,修缮,并建立这两位历史名人的故居,以及纪念馆。
但对张增树而言,对这两位历史名人并不太感冒。虽然小时候春秋游,学校经常会组织大家去这两位名人故居参观,但从内心而言,他对他们谈不上多么喜欢,或感到骄傲自豪。
因为他并不是兴化县县城人,而是县下面的,一个叫做张合村的,普通小乡村出身的,农民家的孩子。
他从小耳闻目染的,不是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也不是郑板桥画的那些苍劲竹子,而是在房梁上垂下来的电灯泡的光芒下,烟灰火燎的砖石灶台旁,四角垫了瓦片的四方桌边,坐在吱吱呀呀的长条凳上,听爸爸,叔叔,伯伯们讲的,二叔公张桃芳的英勇事迹。
那位新华国成立以来最优秀的狙击手,持着一杆精校版莫辛纳干步枪,在上甘岭的32天中,耗弹442发,毙敌24人的,真实的,传奇故事。
这个故事父辈们一直会讲,一起吃饭的时候会讲,一起打牌的时候也会讲,讲的最多的,还是有客人来的时候,如果是外地来的陌生客人,那更是恨不得一天讲十七八遍。
那是张合村从建村以来最灿烂的名字,那也是建村以来最传奇的故事,张增树从小听到大,各种版本,各种改编,当然,这些改编都是往夸张的地方去的,张增树甚至听过二叔公一枪打死米国总统的版本,第一次听到的时候,让他这个全村第一学霸都忍不住笑出了声来。
少年叛逆期的时候,张增树有一段时间非常讨厌父辈们的这种行为,在村子里其他人又在向外乡人讲这个故事的时候,甚至感到非常的不好意思,感到非常羞愧。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他渐渐了理解了父辈们,村子里其他人的这种行为。。。
他们普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文化水平极低,好些人甚至大字不识,他们的眼界很窄,窄到很可能就在这一村范围之内,二叔公张桃芳对他们而言,可能就是仅次于太祖的,最伟大的人,在他们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谈论中,最终神化,化为了他们心灵的支柱,道德的标杆。
事实上也确实是这样,因为太穷,村子里的教育条件并不好,除了张增树等零星几个聪明的能考上县里的中学,出人头地外,大多数孩子都是小学毕业的水平,只是和其他一代代输出青壮年劳动力的村子不同,张合村的孩子们,第一优先级永远都是从军,其中很多都成功成为了军人,有的枕戈待旦,有的驻守边疆。
甚至连成绩最好,号称“张合村文曲星”的张增树也不例外,也偷偷的跑去参加了空军的考试,想要加入二叔公曾经服役的华国空军,做出一番顶天立地的事业。只是由于视力方面的一些问题,落了榜,只能勉为其难参加了高考,成为了金陵大学的一名普通死大学生,和一帮网瘾患者整天胡搞瞎搞,用电子海洛因麻痹自己。
……
一番口舌回绝了好友们的组队请求,张增树关掉了全息屏幕,继续开始今天的训练。
三点成一线,肩顶住,手拿稳,屏息,静气,扣动扳机!
“呯!”
一声枪响,随着枪口火花绽放,一枚尖头的黄铜色子弹带着急速的旋转,划破层层的空气,任由气流顺着它光滑的身体流淌向后,自身急速风驰,在电光火石之间,撞在远处圈圈的枪靶上,在上面钻出了一个黑色的小洞。
虚拟培训馆的设施功能全面,就在他的前方,不到一米的位置,正悬浮着一个小型全息屏幕,上面显示的是远处那一圈圈的靶子,以及上面的孔洞。
全息屏幕上的结果很直观,刚刚的子弹并没有能命中靶心,这个结果让张增树忍不住瞥了下嘴,但是说实话,对于一个500米靶来讲,九环的成绩已经足够优秀了。
新游戏《那年,高丽》是今天早上0点上线的,这时候早就“下载”完毕了,但张增树并没有急着进游戏,依旧拉动枪栓,一颗颗压入子弹,再推上枪栓,微微皱眉瞄准,按动扳机。
这种操作方法很明显是繁复的,现代的枪械,即便是狙击枪,大多使用的都是弹夹,在弹夹压满子弹的情况下,只需要卸下旧弹夹,装上新弹夹就好,训练有素的话,一秒换弹,无缝衔接之类的技巧也是可以做得出来的,远比这样老式的,一颗颗压子弹的方式要有效率的多,毕竟有这压弹的时间,够别人打死你好几回了。
张增树选择这种操作方式,当然是因为他没有办法,因为他手上是一杆三八式步枪,也就是俗称的三八大盖,是二战时扶桑军队的制式枪械,机械设计落后,只能这么一发发的压,最多只能压五发。
之前也说了,虚拟培训馆各种设施功能齐全,枪械种类自然也是非常庞大的,从世界上第一支枪“华国竹管突火枪”,到现在最先进的,一秒一万六千发的“金属风暴”,无一不有,无一不全。
不过张增树和其他人不一样,他对各种外形帅气,威力巨大,功能全面的现代枪械丝毫不感兴趣,他一直训练的,只有三把枪:倭制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俄制莫辛纳干步枪,俗称“水连珠”;米制加兰德步枪,俗称“八大粒”。
这三款枪,都是二战时期非常经典的步枪,也是他的二叔公,仗之以成名的,绝世神兵!
自《虚拟培训馆》上线,五年如一日。
今天的三百发训练完毕,张增树退出了训练馆,然后没有丝毫的犹豫停顿,点击了一下《那年,高丽》的图标。
第六百五十二章 在暴风雪来临之前()
一下点击,床前的光圈亮了起来,里面出现了悬浮着的文字:
“请进入光圈中,开始角色匹配。”
角色匹配?那是什么意思?不是应该让我自己选择角色的么?为什么要匹配?这个匹配有什么标准么?……
作为一个常年混迹各种游戏的资深玩家,张增树习惯性的开始分析这句系统提示。
但这毫无意义,在没有足够情报支持的情况下,他没能分析出任何结果。
犹豫的时间不过五六秒,只是稍作思考,张增树还是上前两步,走进了光圈之中。
光圈中的文字散开,化作一道呼啦圈一般的光圆,从上到下,从下到上,绕着张增树的身体,如同扫描般移动着。
很快,张增树眼前的光圈壁上,显现出了文字:
“角色匹配完毕,即将进入游戏:……5,4,3,2,”
还是熟悉的恍惚感与失重感,眼前一黑再又一亮,张增树再一次感觉到了脚踏实地的感觉,以及,扑面而来的嘈杂:
“快,快,快,还有那边几箱,都搬过来。”
“还有绳子么?递根绳子给我。”
“来几个,跟我去那边砍树!”
“别堆的太高!往那边也堆点,捆结实一点!”
“大家都加把劲,马上就出发了啊。”
……
张增树眯着眼睛,渐渐适应了周边的光亮,然后仔细观察了起来。。。
这里是一个平整的小广场,到处都是穿着黄绿色军装的人,他们每一个人都显得非常的忙碌:有的人扛着箱子,箱子上有“手榴弹”,“。5子弹”的字样,有的箱子上甚至还有倭文或者英文;有的人背着袋子,都是麻布的粗袋子,上面没有什么标识,不知道里面装着什么。有的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一边到处跑动,一边吆喝指挥着什么;有的人站在卡车上,将下面人递过来的箱子或者袋子,或者茅草,装到卡车车厢里,再用绳子系牢……
突然,张增树发现自己的肩膀被人拍了一下。
回过头去,那是一个同样穿着军装,皮肤黝黑,一脸皱纹,络腮胡的中年人:“你小子傻愣着干嘛呢?赶儿搬啊!没听见连长说,还有半小时就要出发了!”
一口浓浓的东北腔,好在,由于看了多年春晚小品,张增树还是听得懂的。
只是,他对这样一上来就一片混乱的状况有些摸不着头脑,只好顺着中年人的话发问:“搬什么?我们去哪?”
“搬物资啊,去前线啊。”中年人一脸的不解:“你小子今天怎么呆愣愣的?早上没睡醒么?”
看张增树还是一脸茫然,搞不清楚状况,中年人又拍了张增树一下:“去,去,去,别浪费时间了,把那边几箱炮弹搬上车!”
尽管还是十分不解,但有了明确的任务,那就只管做就是了,张增树如言加入了搬运者们的行列中。
搬运是再简单不过的工作,没有丝毫的技术含量,所以,在搬运的过程中,张增树还是在不管的四下观察,分析思考。
其中他最先观察到不对劲的,是自己的身体。
很显然,他现在控制的这具身体,并不是他原本的身体,换句话说,并不是他在虚拟现实世界中,在虚拟现实房间,或者《小冒险》之类的虚拟现实游戏中使用的身体。
这是一具陌生的身体,比他原本的身体矮了小半个头,也瘦弱很多,皮肤很黑,也很粗糙,尤其是那一双手,皲裂处处,很多地方都结着厚实的老茧,一看上去就知道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
至于身上,倒是不甚出奇,是经典的的志愿军军服,黄绿色的底子,里面夹了一层棉絮,虽然不算厚实,但干起活来,倒也不感觉冷,还有一顶黄绿色的军帽,小腿上绑着绑腿,脚上是一双黑面的布鞋。
其他周围的人也都差不多,大家都没有肩章,看不出军衔高低,另外,张增树也发现了几个,虽然也在干活,但是同他一样鬼头鬼脑,四下张望的人。
另外,就是周边的环境了,这里是一片平坦的空地,也就是拔草砍树挑石头之后,平整过的那种黄土地,没有铺水泥或者沥青,人一跑起来,就是一地的灰尘激扬。
空地上停着的大卡车有十二辆,不过款式并不统一,有大有小,有平头的,也有秃头的,有后面罩着布篷车厢的,有后面连左右挡板都没有的。
空地的旁边,还有一排四五间平房,平房的墙壁上,还有一行没有铲干净的,倭文的大字。
张增树眼神不错,很容易就发现,在这排平房的不远处,还有一长条的铁路,可能是长时间没有修整过的缘故,铁路两边杂草丛生,不仔细看的话,还发现不了。
稍一思索的话,不难分析出,这里应该是倭居时期倭寇建造的一个小车站,空地上的这些枪弹物资,应该是之前从某一辆火车上运下来的。
好在,这些物资数量并不多,差不多也就半小时的功夫,就被大家全部搬到了卡车上,又被仔细绑好,覆盖上了一层树枝树叶。
和电影电视里那种稀稀落落装样子的伪装不同,这里车面上铺的树枝很厚很密,把十二辆大卡车整得好像是十二颗大
树。
……
这些弹药箱子还是颇有些分量的,尽管是在秋末的大冷天,半个小时不停的搬下来,张增树也免不了额头见汗,气喘吁吁。
“瓜娃!”还是那个络腮胡的中年人,还是拍肩膀:“别愣着了,今天你就跟我,当观察员!”
原来任务是这样发布的啊,但是……我为什么叫瓜娃啊……
想了想,张增树果断发问:“我们这是去哪啊?”
“当然是上前线啊。”中年人一脸的不解:“动员会上连长不是说了么,这次是要真的打了!要真让米国鬼子打到了鸭绿江,咱们东三省岂不是危险了?”
说罢,他又喊了一遍口号:“抗米援棒,保家卫国!”
……
在中年人的絮絮叨叨中,张增树也终于搞清楚了自己目前的状况,自己所属的是一个汽车运输连,这次是出任务,运输弹药物资到鸭绿江前线,供给那边预先抵达的先头部队。
也就是说,目前游戏中的时间段,华国志愿军还没有越过鸭绿江,真正意义上的高丽战争,还没有开始!
这自然是个好消息,因为这代表着,那些著名的战斗英雄们,还没有产生,自己还有和他们一样,让自己的名字闪耀战场的机会!
唯一值得担心的是,自己匹配的这个角色是一个运输兵。
要知道,正规军队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不是说你想上前线就能上前线的,既然现在被安排了是运输兵,那未来极大的可能,依然是个运输兵,上前线的几率非常渺茫。
也就是说,自己辛辛苦苦练就的这一手枪法,可能根本没有发挥的余地!
哎,算了算了,一步一步来吧,看看以后有没有机会。
哦,对了,他说当观察员?这个观察员是干什么的?
第六百五十三章 史上最先进的防空预警系统()
很快,张增树就知道,这个观察员是干什么的了。
在身上披了一层树叶衣服,帽子上插了两根小树枝后,他便跟着络腮胡的中年人一起爬上了一辆卡车。
是的,爬,他们两个并没有进入驾驶室,而是爬到了车厢后面,坐在了层层高叠的各种物资上,和物资表面的树木伪装融为了一体。
这辆卡车没有车厢也没有布篷,等开动起来,坐在上面免不了要吃风,不过这对张增树而言,算是一种新奇的感受,而且上面坐得也算稳当,倒也不难接受。
唯独让他不满的,是旁边的络腮胡大叔。
具体来讲,部署不满,是羡慕,羡慕他背上背着的那杆枪。
张增树摸二战时期的枪摸的多了,一眼就看出,那是一杆这时期华国军队缴获最多,也是使用最多的,倭制三八式步枪,步兵用经典长款,打一发,拉一下栓的那种。
不过这杆枪看上去有些年头了,远没有《虚拟培训馆》里面的那么崭新光滑,刺槐木的枪身很多地方已经发黑了,枪托上刮痕处处,甚至还有一道不窄的裂缝。
用专业术语讲,就是枪况很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