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匡扶大明-第18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崇焕心中清楚,这一定是王之臣在背后搞鬼,故意如此来寒碜他,让他难堪,否则朝廷不会突然任命孙越陵为辽东经略,取代了原来的王之臣之位。不过这又如何,如今辽东各镇各道都是他的人,他坚信别说是区区孙越陵,就算是当今阁臣来了也一样要向他俯首问策,按他的规划来做。

    巡抚衙门在望,袁崇焕扬鞭催蹄,早在天启二年的时候他就与这个孙越陵有过数面之唔,如今倒要看看此人究竟有何能耐,竟敢在此非常时期来到辽东,与他一争高下。

    ……

    宁远西门永宁门外,都察院右都御史、辽东经略孙越陵的仪仗队伍在城门百丈外停了下来,等候着城中人马出城相迎。

    不多时,城门大开,一行人马策骑而出,一直来到仪仗队伍之前才勒马而定,当先一人翻身落马,直趋仪仗之前,高声说道:“巡抚袁大人军务繁忙,特命下官辽东兵备副使毕自肃前来迎接经略孙大人,大人远来辛苦,请随下官入城歇息。”

    一骑排众而前,马上之人对着毕自肃道:“军情紧迫,还请毕副使速速带本官前去面见巡抚袁大人,一同商议应对之法。”

    毕自肃应命一声,转身上马,引着一行人入城。

    “入城!”孙越陵大手一挥,带着队伍跟着毕自肃而去。

    虽说是摆开了经略仪仗,但其实他们全部都是乘马,只是在马背上插了一些旗帜来彰显身份,并没有故作高调,孙越陵甚至连大红官服都没有穿,只是在身上套了一件软甲而已。

    从京师至宁远,八百里策骑飞奔,让他们一行人脸上尽染风尘之色。

    自从去岁重回朝廷任职后,孙越陵便一直以吏部右侍郎之名署理吏部之事,天启六年剩下的几个月内,他除了进一步澄清吏治、消弭党争之外,还命人将楚欣莹从江南接到京师孙府,两人低调成婚,共结连理。

    但是他并没有急于纳沐宛为妾,他打算再等些时候,起码要等到明年才好促成此事,一来刚娶妻就纳妾未免太过招摇,二来也需要给楚欣莹一点时间,让她慢慢接受此事。好在楚欣莹对此并未反对,并且一直劝说他早日将沐宛迎进家门,对此孙越陵心中感动,长叹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本来前段时间他打算正式将沐宛接了过来,可是朝廷中突然要事纷纷,打乱了他的这个计划,使得他不能不将此事暂且推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朝中通晓兵事之人欠缺,天启大笔一挥让他同时署理兵部职方、武库二司,于是压在他肩头的担子就更沉重了,他不得不挤出更多的时间来忙于公务。

    直到朝廷召回辽东经略王之臣,并命其掌兵部事,他才稍微喘了一口气,从纷繁的政务中抽出身来。

    其实按照他心中的真正想法,他并不打算来辽东,而是想让首辅黄立极将他外放西北一带的,毕竟那里才是大明祸乱的根源所在,只要经营得好,就不怕将来流民作乱时朝廷一筹莫展。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兵部尚书王之臣一纸荐书,竟然在天启面前大力褒扬他曾历兵锋、通晓兵事,并推荐他前往辽东任职,接替自己这个召回经略。

    内阁一番商议之下,居然也同意了王之臣这个意见,在奏呈天启之后,于是他便被提擢为都察院右都御史、辽东经略,来到了这千里之外的辽东之地。

    孙越陵在朝中任职已久,岂会不清楚这里面的弯弯绕绕。

    王之臣本属阉党,可却在与阎鸣泰和袁崇焕的斗争中落了下风,堂堂一省经略却被辽东巡抚袁崇焕架空,一点实权都没有,并且还被袁崇焕赶回了朝廷。如今他肯举荐自己,分明就是挟私报复,将自己这个所谓的东林领袖派到辽东来,把水进一步搅浑,好恶心袁崇焕一回,毕竟袁崇焕是靠着东林起家的,在所谓的东林领袖面前,总该有所收敛,不敢随意乱为吧。

    至于内阁中的阉党份子施鳯来、张瑞图肯答应王之臣的这个“奇怪”想法,恐怕也是禀了魏忠贤的意思,将他“发配”到辽东之地来任职,因为现今整个蓟辽一带都被阉党所把持,在阎鸣泰和袁崇焕的眼皮子底下,就不怕他还能折腾出什么幺蛾子来,迟早要被袁崇焕和辽左军镇架空,步王之臣的后尘。

    孙越陵脑中思虑不断时,很快就来到了巡抚衙门外,众人下马后,毕自肃道:“孙大人,袁大人已命各路将领在堂中等候,请大人随我入内。”说罢,指示手下引着孙越陵带来的其余人自去歇息,亲自带着孙越陵等人往衙门大堂而去。

第352章 退敌四法() 
众人行至衙门外台阶处,袁崇焕已经率领各镇将领迎了出来,虽然袁崇焕一向跋扈,但这点表面功夫还是要的,毕竟孙越陵乃是堂堂一省经略,按照地位来说就比袁崇焕这个辽东巡抚略高一筹。

    军情紧迫,袁崇焕也没有过多客套,引着众将对孙越陵一番虚应参拜之后,便引着他们朝衙门大堂而去。

    孙越陵这次出任辽东经略,本来朝廷打算从京营中调拨一千人马作为他的护兵,但京营的战斗力他是了解的,所以并不打算从京营中调人,而是请求朝廷在禁军中调拨一批人同行。朝廷同意了他的意见,并由禁军统领张之奇亲自选调六百禁军精锐作为护兵随行,除此之外,他还在风华社中选调了四百武艺高强的人前来辽东,加上六百禁军总共有一千人。

    这一千人就是他目前能够全权调动的兵马,六百禁军由禁军统领张之奇亲自统帅,四百武艺精良之辈由方逸尘和燕南天二人率领。张之奇本来肩负皇城守卫重任是不能轻易离京的,但在孙越陵的强烈要求之下还是一同前来,因为张之奇早年曾在边军中磨砺过,有这个通晓兵事的人在身边当然是好事一件,不用担心在紧急情况下无人可用,无人可调。

    进入衙门大堂后,孙越陵与袁崇焕在主位上双双落座,其余将领分立左右。

    袁崇焕首先打开了话茬,说了一通天子器重,特派孙越陵经略辽东,众将务必团结一心、共击鞑虏之类的套话后,转向孙越陵,问道:“孙大人自京师来,未知可曾带来皇上旨意?朝廷对于此番作战,又持如何看法?”

    孙越陵淡淡一笑,袁崇焕这是在摸他的底,顺带刺探一番朝廷对此番作战的意图,朗声道:“袁大人、诸位将军,本经略赴辽之前,承蒙皇上亲自接见,并将辽事郑重托付于本官。在此我可以正告各位,皇上和诸位阁老,都大力赞成抗击鞑虏,全力备战,所以在座诸位不可有非分之想,务必团结一心,将后金进犯之敌彻底击退!”

    “说的好,皇上圣明!”左边一名将领高叫一声,浑然不顾众将的夷然侧目,正是山海关总兵满桂。

    孙越陵注意到了,他说完这句话后,袁崇焕的脸色一下子就阴了下来,脸颊上肌肉不易察觉地抖动了几下。孙越陵岂会不知袁崇焕的心思,自己的这一句话不啻于否定了他半年来的“款议”之举,让他心中开始不爽起来,可这又能怪得了谁,一切不过是他袁崇焕作茧自缚,如今只能独吞苦果。

    其实早在半年前,袁崇焕就开始了与后金的相互往来,频频派使出使沈阳。自从袁崇焕取得所谓“宁远大捷”之后,也许是他那颗压抑已久的心开始膨胀起来,竟然私自派出使者前往后金“吊孝老奴”,事后才上书朝廷禀明此事,并在奏疏中说派使吊孝不过是“用间”、“窥探”,真意乃是刺探后金虚实,离间八大贝勒。

    一开始天启和内阁是相信了袁崇焕的这个说法,并且还默认了这件事情的进行,可是事情越是往后发展,越是让所有人触目惊心,后金竟然一边与袁崇焕进行所谓“信使往来”,一边派出主力部队去征讨朝鲜和东江镇,不仅将毛文龙的东江军打得元气大伤,还逼迫朝鲜与后金签订了城下之盟,从此与后金结为兄弟之邦。

    事情的发展还远远不止这些,皇太极还趁着与袁崇焕大打口水仗的同时,派出使者前往蒙古诸部大肆宣扬,说大明已经派出使者与后金议和,让蒙古诸部放弃对后金的敌视,共同结为友盟关系。这一举动大大震惊了漠南蒙古各大部群,导致后来明廷派使者前往蒙古部落时,蒙古人竟然鞭打明廷派出的使节,还说你们汉人没一个好东西,自己与后金交好停战,却让我们去送死。

    袁崇焕在此时却毫无作为,且“款议”之举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从一开始的用间刺探逐步转换为示好放纵,导致蒙古与朝鲜都对大明怨恨陡生,离心离德。袁崇焕对此兀自不察,反倒大明朝廷注意到了这个惊人的转变,于是天启连发数旨斥责袁崇焕,让他加紧备战,千万勿被后金所麻痹。

    可一切都为时晚矣,等到袁崇焕警醒过来时,后金已经挥师西进,朝着锦州城进发了。如今锦州已被后金重重围困,赵率教、左辅、朱梅等人生死未卜,也不知道能不能支撑下去。

    然而在后金发兵锦州之前,袁崇焕还在和阎鸣泰一心做着排挤前任经略王之臣的事情,并且袁崇焕还与阎鸣泰共同上奏朝廷为魏忠贤请立生祠,大拍魏忠贤的马屁。如今天启和朝廷对“款议”之举已经明确表态,否定了袁崇焕的这个举措,孙越陵这才奉朝廷之意经略辽东,督促辽东官军全力备战,抗击后金来犯之敌。

    袁崇焕听得孙越陵宣示朝廷意图后,默然片刻,终于开口说道:“既然孙经略带来了朝廷旨意,那么我等自当秉朝廷之意而为,这亦是我等辽东官兵职责所在。”顿了一顿,话锋一转道,“可朝廷早前就有谕令下来,宁远一部不可轻动,而要以他镇军马驰援锦州。宁远四城倘若有失,则山海震动,此天下安危所系,不可草率而为!”

    孙越陵闻言皱起了眉头,关宁军目前是关外最有实力的军队,如果关宁军不能调动,又拿什么去救锦州城?耐着性子问道:“如袁大人所说,我等该如何布置?”

    袁崇焕环顾左右,慢悠悠道:“我有四法,可解锦州之围。”

    此话一出,所有将领包括孙越陵在内,都朝着他看过去,想听听他究竟有何可行之策。

    袁崇焕继续说道:“其一,征募死士二百人,让他们冲击夷营,如杨素用寡法,威慑后金;其二,征募四川、江浙死卒,用火铳、火炮夜袭后金中军营寨,或可毙其贼枭;其三,令水师提督傅以昭驾水师东出,抄袭后金后路,断其粮草;其四,令王喇嘛出使蒙古喀尔喀部群,让蒙古人从北突袭后金都城沈阳,或可逼迫后金回师。”

    此话一出,众将都不住点头,宁远副将祖大寿出言附和道:“大人所言极是,此乃眼下妥善之法,末将等赞成。”

    孙越陵的眉头皱的更深了,袁崇焕这是在欺他不知兵吗,还是自我感觉太良好了?深吸一口气,望向袁崇焕道:“袁大人,此四法当真能够退敌?”

    “呃……”袁崇焕略一沉吟,微微点头道,“尽人事知天命,或可凑效亦不可知!”

    “或可凑效?”孙越陵只感到一股热气从丹田中涌了上来,差一点便要忍不住直言相斥,最终还是忍住了,耐着性子道,“袁大人,您刚才所言退敌四法请恕本官不能苟同,当此时,后金八旗精锐尽出,只凭死士一二百人冲击敌营就可退敌,这未免有些乐观了,若是这样就能威慑住后金的话,那么后金八旗甲兵岂不是浪得虚名、不堪一击?至于川、浙死卒携火炮、火铳夜袭敌营就能够击毙贼枭,这也完全就是在凭运气,如果击不中贼枭又当如何?这几百人不是又白白去送死吗?”

    孙越陵越说越激动,道,“水师东出抄其后路,断其粮草,可要成功施行,水师也得上岸不是?若是上了岸,谁保证他们能够找到后金囤积粮草所在?谁又能保证他们就能战胜护粮的后金军队?最后一法,也就是大人刚才所说的派喇嘛前去蒙古喀尔喀部群,让蒙古人发兵牵制,可据我所知,早前去岁的时候,后金就出兵灭掉了喀尔喀五部中的炒花、弘吉剌、叭耀三部,如今喀尔喀五部仅存扎鲁特、巴林二部,他们已是惊弓之鸟,自保尚且不暇,又哪里有能力出兵帮助我们攻打沈阳?”

    关于蒙古部群这些情况,他也是在任职吏部和兵部时才获悉的,这都是发生在“宁锦大捷”之后的事情,后金前任奴酋努尔哈赤在宁远遇挫之后,转而把一腔怒火撒到了出兵暗助明朝的喀尔喀五部身上,旋即出兵攻打喀尔喀部群,喀尔喀五部联盟被打的落花流水,五部盟主卓里克图败走西拉木伦河时还被插汗部群首领林丹可汗趁火打劫,导致喀尔喀这草原上的一大部群彻底没落。

    眼下孙越陵的这一番话,针对袁崇焕提出的退兵四法逐一驳斥,且言之凿凿分析在理,袁崇焕等一干人的脸色顿时变得异常难看起来,袁崇焕闷哼一声,盯着孙越陵道:“既然孙大人言辞惊人,想必定有退敌之策了,还请说与我等知晓,开我等心中顽愚!”

    孙越陵心中其实也没有一个万全之策,只是觉得袁崇焕的退敌四法似乎是在敷衍,是在搪塞,根本就不可能达到目的,苦笑摇头道:“不瞒袁大人,其实我心中也没有想好妥当之法,所以才想与众人商议一番,听听大家的意思。”顿了一顿,又道,“不过,既然朝廷命我们不可坐视锦州之困,那么,为何不调关宁军和蓟镇兵北上迎敌?事到如今不可能寄希望于后金主动撤兵,我们还需有所作为才是!”

    “有所作为?”蓦地一员将领冷哼一声,插话说道,“经略大人是不知兵还是一厢情愿?难道你不清楚后金最擅长的就是围点打援吗?调兵北上迎敌,岂不正是落入了后金的彀中?”

第353章 平辽之策() 
“住嘴,你是什么身份,胆敢这样跟经略大人说话?”燕南天怒斥一声,对着这个满嘴讥讽的将领喝道。

    孙越陵抬手阻止了燕南天的喝叱,眼角瞟了瞟这个出言顶撞的将领,此人八字眉毛,看上去一脸苦大仇深的模样,正是先前出言赞同袁崇焕退兵四法的宁远副将祖大寿。

    不过他又岂会与祖大寿一般见识,转向袁崇焕问道:“袁大人以为如何?”袁崇焕是辽东巡抚,在辽东任职多年,这些辽左军将大多数都与他相交颇深,受其钳制,若自己真要有所作为,少了袁崇焕的支持还真是步步艰难。

    袁崇焕一捋长髯,淡淡道:“本抚之前已经说了,关宁军不可轻动,况且刚才祖将军也已说了,后金最擅长的就是围点打援,如今恐怕已经张好了口袋等着我们一头扎进去,所以调兵北上之事不可轻为!”

    袁崇焕话语一落,堂上立时嘈杂起来,不少将领都私相议论,纷纷表示袁崇焕的话说的极是,但也有少数将领似乎对袁崇焕不满,在那里低声交谈,满脸焦急、不愤之色。孙越陵注意到了,对袁崇焕不满的那些将领多是蓟镇将领满桂、孙祖寿等人,宁远关宁军本部将领祖大寿、祖大弼等人则对袁崇焕言听计从,附和不已。

    孙越陵深吸一口气,对着袁崇焕道:“袁大人,朝廷的意思是让我们积极作为、主动出击,可我们若是坐守宁远,万一……万一锦州城破,我等该当如何?”到了这个时候,他不得不抬出朝廷来压一压袁崇焕了,并且让他意识到整个事情的后果。虽然后世中的宁锦之战锦州城似乎没有陷落,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历史已经发生了一些偏差,他不敢保证事情还会按照以前的轨迹发展。

    “此事绝无可能!”袁崇焕猛地立起,大声说了这么一句,让孙越陵在内的所有人都吃了一惊,然后接着说道,“宁锦防线乃我大明倾尽半壁人力物力打造,坚如磐石,牢不可催,后金军想要攻克锦州简直就是难如登天,不可能办得到。”他说这话还是有一些底气的,大明野战打不过后金,可要说凭城防守倒是没有问题,去年后金军就在宁远城下吃了大亏,他就不相信后金能够攻克城池高大的锦州城。

    孙越陵淡淡道:“袁大人就如此信心满满?”

    袁崇焕环顾众将,道:“早在孙阁部经略辽东之时,就已经定下了‘筑堡渐进’的防务方略,本部院对此全力赞同,凭此方略,我们不仅取得了‘宁远大捷’,更是恢复国土四百里,在辽左走廊构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宁锦防线。此番后金来犯,若是强力攻城的话,那么我们正可凭城据守,用大炮击之;后金国力微弱、兵员稀少,他们怎能耗得起持久战?而我们就不同,我们北倚山海关,有整个大明国力作后盾,后勤无忧,就是拼消耗,也能将后金耗残、耗死,所以,只要能够持久地僵持下去,后金必定要无功而返,退兵而回!”

    说到这里,声音再次提高道:“这就是我向皇上奏明的‘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之策,只要赵率教、左辅、朱梅能够将后金拖住,待得他们粮尽兵疲之时,就是我们大有所为之日。而我们凭此堡垒渐进之法,有朝一日定可推进至三岔河,重新夺回被后金占领的领土!”

    众将闻言皆是点头称颂。

    听了袁崇焕这一番话,孙越陵终于明白过来,心中登时百感交集。

    在后世的时候,他就对袁崇焕的诸般作为费思难解,不明白袁崇焕为什么要针对东江军,还斩毙了东江统帅毛文龙;对于倒向后金的蒙古诸部,袁崇焕也是采取了听之任之的行为,没有对他们进行有效约束。

    如今他总算是明白了袁崇焕的用心,敢情袁崇焕是对孙承宗的堡垒战术深信不疑,认为这个方法乃是万全之策,是针对辽事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就解释了他为什么敢于放弃东江镇,敢于漠视蒙古诸部的力量,原来他心中早有定策,并对此推崇备至,那就是靠着修筑城堡的方法一路推进到三岔河去,凭此恢复被后金夺取的土地。

    想到这里,孙越陵心中喟叹不已,当年孙承宗的“堡垒渐进法”是建立在“以辽人守辽土”、“整军备兵”的基础上的,而且孙承宗并没有放弃蒙古和朝鲜,而是采取了多管齐下的办法,为大明的这个辽东痼疾开出了几味药方;如今袁崇焕在宁远之战中尝到了一点甜头,就完全抛弃了打造精兵强将与后金野战争锋的做法,而是把所有的一切都压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