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泱泱大清-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俗话说,有对比才能体现差距,多尔衮的姿态和莽古尔泰的狂妄正好做了一个再明显不过的对比。

不过对此,皇太极却无丝毫反应,神色也没什么变化。

倒是莽古尔泰在不经意间偷偷打量着皇太极,见皇太极脸上并无什么不愉,心头也暗暗舒了一口气。其实,见自己十四弟对八弟皇太极如此恭敬,莽古尔泰心里就是一阵腻歪,难道日后他也要这般?按照莽古尔泰平时的作态来看,让他对皇太极如此恭敬简直比杀了他还难受。所以现在莽古尔泰比平时更加猖狂,平时见了皇太极礼节还是会敷衍下,这次连敷衍都懒得敷衍。

但是,莽古尔泰还是心虚的,不自觉地偷偷打量着皇太极是个什么反应。

满桂是粗中有细的“莽夫”,那这莽古尔泰才算是真正的莽夫一个。他的政治智慧现在仅仅和现在的多铎差不多,但是多铎还算年幼,十五六岁而已,他还可以成长,并且还有一个军事政治都拥有极强天赋的嫡亲哥哥多尔衮帮持着。但那莽古尔泰除了会打仗之外,就是一个政治草包,一个自以为是的草包。

可惜,他不明白,此时的后金,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会打仗的将领。

似乎上天将整个整个满洲族往后三百年内出的将帅之才九成九都空降到这个时代,造成了后金此时将帅济济,随便挑出一个都能独当一面。倒是大清入关后,满族将领在各大战役中表现平平,再也没了祖上那种将帅之才出现了。所以莽古尔泰这个将才在此时并不算怎么吃香,物以稀才为贵嘛,此时会打仗的将领在皇太极周围就像大白菜一样。随便丢出一个“巴图鲁”鳌拜,后来都是响当当的人物。皇太极身边的子侄亲贵,哪个没有独自领军作战过?

所以,此时后金政治框架中,拼的不再仅仅是个人的武功,而是政治智慧。豪格在大清入关后战功赫赫,到最后还不是被多尔衮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一个人,能对“弑母”仇人恭敬如此,可见其心机之深沉,图谋之巨大!

但是一个人,能对一个跟自己有“弑母”之仇的弟弟如此重用,可见其心机之深沉,图谋之大。

前者是多尔衮,后者是皇太极,仔细看,两人的图谋其实不一样,皇太极明显比多尔衮高一个层次。但是多尔衮胜在年轻,彼此勉强算个旗鼓相当。

至于那莽古尔泰,算个球。

??????〖Zei8。Com电子书下载:。 〗

“祖大寿挺住了,那咱们也不能丢脸,督师还在后面看着咱们呢!都给老夫打起精神来,今儿个,老夫就在这儿扎根了,除非我死,否则决不允许后退半步!”王承胤掀开自己的盔甲,将膀子袒露着。

“卑职愿与将军同心抗敌,决不后退!”众将附和。

满洲军队在这个时代是武勇达到了顶峰,整个族群的血气武功都被集中到了这数十年内爆发,故而可以纵横天下难寻敌手。估计是血勇集中爆发的后遗症,大清入关后,八旗军勇就成了渣渣的代名词,曾经笑傲天下的八旗子弟也沦落成纨绔子弟的象征。

不过,就算是民族气运的巅峰爆发,也并非无敌的。

汉族能够一直挺立在华夏神州,延续传承,五胡乱华,蒙元入侵都无法将汉族泯灭,这满洲八旗骁勇,也不能泯灭汉族传承。

大明王朝正好气数尽了,一个单一民族王朝的兴衰往往也影响着这个民族的兴衰,整个汉族就像被腐朽的大明王朝绑架了,一起滑下了低谷。但是,一个王朝往往是无法表现出一个族群的全面的一面,因为王朝的统治者代表的不可能是全族利益,或者可以代表全族利益,只是那个族不是民族,而是皇族,以及附庸皇族的既得利益者的利益。

后世的人们一直在迷惑,政权和国家民族究竟是什么关系?

每个政权都会将自己绑架在一个国家民族的大义之上,造成一种错觉,反对这个政权就是反对自己这个国家,反对自己的民族。这点,曾经身为华夏二十一世纪的政坛巨擘的费扬古理解最深。

因为他也是个积极推动者,对全民日复一日地灌输政权即是民族,即是国家的思想,效果是很明显的。但是,事实说明,政权的,不等于民族的。政权的衰朽会导致这个民族气运下降,但是绝对不是绝对的。

就比如现在,祖大寿部挺住了两白旗的进攻,而在王承胤的誓死督战下,莽古尔泰也没能击垮王承胤部。大明王朝的腐朽,并不意味着整个汉家的腐朽,只要有人杰出世,统和汉家儿郎,也并非无法对抗处满洲的兴起。

辽东军这支被灌输了血性的部队,面对八旗铁骑也有着一战之力!这证明,在当时,汉家儿郎的武功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废,汉族子弟的武勇还是有的。

即使这个大明王朝已经腐朽不堪,但是这个大汉民族仍然有着可战的士卒,到了大明后期,明晓大义的将领对抗大清入关的大势时,已经很少提什么复兴大明了,民族大义反而被拉了出来。大清入关所遭遇的抵抗大部分是这个汉民族对异族入侵的本能抵抗,作为汉家代表的明王朝已经无力组织代表这些力量了,自然谈不上指挥统筹。

因为汉族实权阶层已经放弃了腐朽的明王朝,明王朝已经无法代表这个民族利益了。

因此,南明王朝以及之后的几个小朝廷都指挥不动这些大将,像左良玉这些宿将早就看透这一层面纱,不过,似乎也正是这种民族自我觉醒与重新选择定位,给了大清入主中原的大好时机。

明廷对民族驾驭力,或者说绑架力下降,汉民族自我意识增强,可是,两者相互对抗的后果,反而是给大清带来了机会,这也算是一种无奈吧。

眼下,在这大明京师之下,八旗劲旅两次进攻,都被辽东军给挡下来了。谁言汉家儿郎不善战?

莽古尔泰是灰着脸不声不响地回来的。也不去请罪什么了,铁青着一个脸,谁也不搭理。

这种毫无体统的作派,就连皇太极眼神中也露出一丝阴郁。

正红旗给了岳托去防备着正在侧翼使劲折腾的满桂,两白旗也“败了”,正蓝旗和镶蓝旗也没打赢,似乎自己手上也就只剩下嫡系两黄旗可以用了。

那么,到底是打,还是放弃?

作为一名当世枭雄,自是不会畏手畏脚,迟疑犹豫。既然下定了决心,那就打下去!

既然南面和西北面我攻不破,那就攻正北面,你袁崇焕的中军!本汗倒要看看,你袁崇焕将能打的部队都放到两边,你中军究竟还有多少战力!可能抵挡本汗亲自一击!

“传令,多尔衮多铎领两白旗牵制祖大寿部,莽古尔泰阿敏率两蓝旗牵制王承胤部,大贝勒代善领镶红旗坐镇中路视情况支援,本汗,亲帅正黄旗,镶黄旗,去打一打这袁蛮子所在的中路!各将严守本位,不许懈怠!”

“领汗命!”

PS(元旦回家了,不过居然感冒了,我的个去了。祝大家元旦快乐,新年快乐。嘿嘿)

第四十四章  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守(下)

“诸位,是不是很奇怪,在这时候,本帅不让你们在前线指挥布阵,却让你们到这这大帐中来,开这劳什子会?”袁崇焕对着在场诸将问道。

“既然大帅这么问了,末将也就不藏着掖着了,现在祖大寿和王承胤两位将军都挡住了鞑子的攻势,末将料想鞑子不会再啃这两块骨头,而是该瞄着我们中军了。当务之急,就是应该趁着鞑子未来,将中军阵势再巩固些。”参将刘应国起身回话。

“你们也是这么认为的吗?”袁崇焕环视四周。

“末将附议,鞑子要想真的击破我辽东军,眼下也就只能打我们中军了。我们两翼都挡住了鞑子的攻势,鞑子也已经算半个疲兵,这皇太极想来也知道,就算此刻再投入兵力打下我军一个侧翼,也对战局无影响了。有我中军和另一路侧翼在,这阵势依旧巩固。鞑子气力耗尽,也就只能止步于此,再无力对我们整个阵势构成威胁,那我们身后的京师也就安全了。”游击将军罗景荣起身附议,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末将也认为此时局面对我军来言已是稳若泰山,只要守住这中军,鞑子就成不了气候!”施敏蛟也起身发出自己的意见。

袁崇焕将自己的文官袍褪下,放在帅桌上,“也就是,你们认为,守住中军,就能守住这京师,断了鞑子的念想了吗?”

“末将等均以为,只要布置得当,中军大可固若金汤!鞑子定无法攻破,自此之战后,鞑子锐气消散,再也无力图及我大明京师!”

“末将也是这么认为。”

“末将附议。”

??????

袁崇焕没有立即回复这些将领,反而拿起身旁一直放着的甲胄,自己给自己穿了起来。只是这甲胄太过沉重,袁崇焕竟然发现自己一个人居然无法独立穿上去。

苦笑一声,“来个人上来,帮本帅穿下。”

刘应国站在最前列,也只好上前帮袁崇焕穿甲胄。

其余诸将提议了后,都干坐着,没有话说,整个场面竟然有一些尴尬。

这时候,众人才明白祖大寿这厮在的好处了,什么话都可以让祖大寿去问,毕竟人家是督师心腹,忌讳少一些。眼下祖大寿和王承胤等一杆心腹战将都被派到两翼去了,中军的诸位将领平时和袁督师的关系还隔着一层。

在刘应国的帮助下,袁崇焕终于将甲胄穿了起来,原本儒雅的督师顷刻间变成一名浸渍沙场的宿将,就连人的气质也发生了变化,这绝对不是一件甲胄所能带来的效果。只能说明,袁崇焕本身就是一名虎将,或者,他从心底认为自己是一员将领而不是那朝堂之上不食烟火的文官。

明朝,也是执行以文抑武的国策,但是明朝一直有着边患,所以没有到宋朝那般夸张到自废武功的地步,但武官地位还是很低下的。同级别的文官根本看不起同级别的武官,作为文官,去领那武职,可以说是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但是,袁崇焕却主动去了辽东,并且如今更是手掌辽东精锐,督师辽蓟,何等威武,朝廷对袁崇焕也算是不错,虽然背地里扯后腿使绊子,但是明面上给袁督师不断加封的却是文官职。

不过,当此末世,国家危难之际,做个文官又怎么能匡扶社稷?真能修的四夷来服的局面吗?只有靠武功,靠军队,将敢于冒犯天威的蛮夷打回去,这大明社稷才能保存。

为了这个,他袁崇焕放弃这文官之身,投身成一员武夫又有何不可?袁崇焕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只有从心底接受自己武将的身份,才能发出这种武将的气质,让这些辽东虎将真心臣服于袁崇焕麾下,凝聚在一起。

以前朝廷派下来的封疆大吏打心眼里瞧不起这些武官,其实尊重是互给的,武官自然也不会臣服你这个上司。

“这中军,我们守得住吗?“袁崇焕终于发话了,但是不等主将回话自己又接着自己的话说道:“可是,为什么咱们一定要守呢?”

这话的问得就有些莫名其妙了,为什么要守?

似乎这些年就是这么守着过来的,除非迫不得已情况下,大明边军绝不主动进攻。鞑虏野战无敌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孙老帅在的时候就是筑城,练兵,低头干事,绝不挑事的作态,袁督师是孙承宗的高徒,不也是一直这般吗?今儿个怎么忽然冒出这么一问。

“难道说,如今,我汉家儿郎面对鞑虏时,已经没了主动迎战的勇气了吗?”袁崇焕的声音一下子提高了许多,震得诸将一愣。

诸将都低头不语,是的,他们之前一直就没有想过主动进攻这一茬,只想着开完会,立马回去布置防守,等着鞑虏来攻。

“自萨尔浒之战后,辽东汉军精锐一扫而空!我恩师埋头十年,积攒力量,如今,辽东精锐在我手上再次被组建,天下人皆谓之精锐,咱们自个儿也这么认为。认为这大明,除了咱们辽东军,再也没有一只军队可以和鞑子较量了。我们是大明第一强军!”

袁崇焕从武器架上取下自己的佩剑,那最上面摆放的是御赐“尚方宝剑”,只是这“尚方宝剑”象征意义高于实用,真想杀敌,拿着它没用,唱戏还可以。所以袁崇焕并未取“尚方宝剑”。

“可是,本帅却不这么认为。萨尔浒之战前,我大明边军尚有与建奴一战之勇气,即使败了,也是败在主动出击的路上!反观现在,我们引以为傲的胜利,不过是靠着城墙侥幸取得罢了。又有哪次是主动出击,寻敌而战所获得的?在座诸君都是从当年萨尔浒之战下幸存下来的,本帅问你们,你们心中可还有勇气,正面对正面,与这鞑子一战!”

拔出佩剑,森森冰寒,映衬着此时袁崇焕的脸上的坚毅。

在座诸将没有一人起身回答,他们心中早就植下了满洲野战无敌的恐惧,这是一时半会儿难以抹去的。

“看看,都像个什么摸样,你们不敢去,本帅亲自带队!本帅就不信了,祖大寿和王承胤挡住了鞑子的攻势,本帅手上还有九千关宁铁骑,还真怕了这鞑子。”

这话说得就诛心了,文臣爱面子,武臣爱气节,这般被上官数落,已经算是很打脸的事儿了。

“大帅这话就严重了,末将等提议守,也只是为我大明保留这一支能战之军罢了。若是咱们辽东军也拼光了,或者一仗败了,那谁还能给这大明守辽东?”罗景荣话语中有着些许挣扎和无奈。

“自本帅步入辽东伊始,本帅就没打算守这辽东,因为本帅要的是荡平辽东鞑虏,还大明边疆一个太平!现在,本帅麾下已有强军,但是却没有一支强军的魂!进攻,永远是最好的防守,本帅要的不是守住这京师,更是要将皇太极打回辽东去!”

总体上来讲,此时诸将对于袁崇焕主动出击这一冒险行径是很不赞同的,两翼都挡住了后金军队的进攻,只要中军也守住阵脚,不叫后金军队冲破,那京师可保无虞,后进军队想要再组织下一场战斗起码得休整段时间。到时候大明将可以调动更多的力量来保卫京师,甚至逼退鞑虏,局面也会大为改观。

又何必如此冒险。

可是,袁崇焕搞“一言堂”搞“集权”的好处再次表现出来,在座诸将你只能发表不同的意见,但是怎么打,还是袁督师一人说的算。

既然袁督师心意已决,放弃稳妥之法,求战,那咱们就打吧,别让督师看不起咱。

“大帅,老刘我自萨尔浒之战下来,捡了条命,没啥好说的,杀鞑子,老刘我从来不惜命!。”

“末将请战!”

“末将请做先锋!”

既然大的方向北确立了,那就打呗。辽东军里面可没怕死的孬种,要是让手底下的士兵知道自家主将在督师面前怯场不敢请战,回去等着被白眼淹死,甚至被部下抛弃!

谁打鞑子,大家就跟谁混,辽东军底层士卒都是和鞑子有着血海深仇的!你要是这时候怯场,回去就等着人心涣散吧。

“前锋由本帅亲自单担任,你们就别抢了。”袁崇焕就这么将前锋拍板定了下来。

“这??????”虽然知道这样很不妥,但是诸将也不再反驳,若是祖大寿在这里,定会扭起鼻子反对,说这样让大帅涉险,于大局无利。但是毕竟人祖大寿不在不是,在场的诸将也没那个胆子死劝。须知,“尚方宝剑”还在那里挂着哩。

大体布置了下,诸将便回去收整自家兵马,准备追随督师出战。

而袁崇焕在出帐前,又看了眼那武器架最上方摆放着的“尚方宝剑”,

“时间或许不多了吧,那就抓紧时间,给这支辽东军再注入点血性和军魂吧。”

PS(感冒又严重了,假期就一直躺在床上了,忽忽,脑子小发昏,码完就睡觉喽,大家注意保暖)

第四十五章   决战时刻

既然选择了不再顾惜满洲勇士的生命来拼一把;那么皇太极就不会再犹豫什么,若是因为这些个小小不顺就对自己的决断产生动摇,那他就不是皇太极。现在两白旗和两蓝旗对辽东军两翼的攻势全被挡了回来,那本汗就亲自带军来打你袁蛮子的中军!

只要击垮袁崇焕的中军,辽东军全阵必然大乱,到时候八旗军再发动总攻,自己眼前的这支大明唯一一支值得自己重视的部队,就将被击溃!

那这大明京师,就像脱光了衣服的小姑娘,任凭自己施为,无力反抗。

袁蛮子,你等着,本汗再和和你过过手!

此时皇太极身后的是滚滚铁骑,两黄旗精锐以及一万蒙古骑兵,这股力量,已经足以纵横大明北方无敌手!此刻,却被集中起来,一起扑向袁崇焕所在的中军,为的,就是将眼前大明最后的依仗,击垮!将汉家最后一支有着血勇之气的部队,打散!

不要小看在冷兵器时代蒙古族部队的力量,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后,给这个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动荡,大家都应该清楚。即使此时蒙古草原一片散沙,但是蒙古族骑兵的骁勇还是毋庸置疑的。满洲也只是趁着蒙古族自家内乱拉一批打一批才整合了蒙古,拉上自家的战车上,但是丝毫没有对蒙古有任何轻视之心。

有清一朝,都是严格限定蒙古人口的,多生出来的婴儿都要被杀掉,若不是真心畏惧蒙古族的战力,何必防的如此厉害?

整个大蒙古有兴衰,但是蒙古草原上勇士们的战力却没怎么变化,在冷兵器时代,他们是当之无愧的王者。可惜,蒙古族更像一个大部族联合体,不能真正的统一,内斗的厉害,不然这样的民族绝对是最可怕的。

再加上两黄旗近八千精锐,近两万满蒙铁骑,裹挟着铮铮之音,践踏着脚下大地,浩浩汤汤地扑向那袁崇焕中军所在方向。

袁崇焕督师辽东,对蒙古和满洲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压力才仅仅持续一年,就已经让蒙古和满洲双双见识到袁蛮子的手段,孙承宗是属于不声不响埋头苦干型的,袁崇焕也是埋头苦干,但是却让你难受的要命型的,真正做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当然,这是在军事上,在为人处世上,袁督师可远远不及孙老帅了。

眼下,自家正在冲击的是带给自家一年多难受的那个人中军,那个人也在那里!击破了他的中军,以后再也不会有人去给自己添堵添难受了。蒙古王公对此战也是很卖力,大明京师的繁华诱惑不算,就光光算除掉袁崇焕,他们都必须拼命!

两黄旗的勇士的目标其实也是和蒙古王公差不多,袁蛮子来了辽东,满洲日子就是一天比一天难过,那宁远防线更是满洲勇士的噩梦。如今,满洲更是受到小冰河时期气候影响,开始出现饥荒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