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无耻家族-第2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顾忌是对的,有克制也是对的,做的太过火就不好了。”徐总喝着酒,算了一下,“咱们父子这一年都是各忙各的,也很少聚在一起谈事。我上次见你还是半年前的事,那时还没有这家天网公司,你也没说要投资西桂省的水电项目。”

    “老席嘛,你知道的,想为省里谋利,又不敢站在台前,就请我出手。我也不可能为了这点利益,就替他站在台前挡风遮雨。”徐腾有点唏嘘,原本无意在西桂省投资,现在是不投不行了。

    陈安邦的东辰集团已经拿下了防州港及配套工程的建设合同,总计是四个合同,一揽子签署,整个华银财团为此要提前付出三百多亿的投入,最终会有长达30年的运营期。

    30年期满,相关基础设施全部移交西桂省。

    这就是bot模式,地方政府一分钱不出,即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政府债务,只是提供贷款担保和优惠政策,加上30年的专营权。

    这么多资金投入下去,大致是不亏的,可具体能赚到多少,那就要看西桂省经济发展的水平了。

    这个模式在国内还很少见,一般的建筑开发商也不具备这种实力,华银财团是一个特例,松下、索尼后来在家电市场溃败之后,也是转型成为这种模式的建筑商。

    这不是传统的土建工程承包服务,而是综合性服务,特别是以金融服务为中枢。

    东辰集团负责工程建设和运营,华银财团的华夏金融集团负责借贷融资,最终,大部分利润还是流向华夏金融集团。

    “我和你谈这个事,主要也是你母亲和张丽英有点担心,陈安邦在你的支持下,这两年是不是扩张的太快了?”徐总其实是想谈这件事,对老江泰系而言,陈安邦一直都是威胁。

    “她们的意思是在扶持另外一家bot模式的建筑集团?”徐腾猜测一下,现在的东辰集团是整合了过去的东辰建设和江泰建设,又整合了柳银霞的东鹰建设,一跃成为国内第一大的民营建筑企业。

    从业务合同的规模上计算,东辰集团是苏华建设的两倍,总合约仅次于中铁、中建、中交三大央企巨头,即便长期利润都被华银财团的金融机构吸收,东辰集团的获利水平也绝对不低。

    苏华建设的严芥合很擅长炒作,要不是和徐腾的差距太大,去年差点炒作成国内首富,可真要比拼企业经营和做生意的水平,他哪里是陈安邦的对手。

    陈安邦是典型的闷声发大财的商人,他可以保质保量保期的将工程做好,成本控制也依然是一流的,长期运营的效率也很高,绝不会多花一分钱。

    徐腾和陈健也分析过这个人,真心觉得这个人在建筑行业的成本控制和风险管控水平上,绝对是一流的,包括在煤炭产业和地产业的投资也是如此。

    这不是单纯的低薪问题。

    陈安邦在过去十几年的生意场上,积累了一整套的绝招绝活,从哪里招募合适的民工,薪水控制在多少,多少老民工,多少新民工,手里几百个包工头,何时调度,何时抽走,都有一整套的经验。

    他在全国有一百多个大大小小的工程,人员安排能精确到每一个工程节点,甚至是以天计算,包括在水泥、钢筋……采购上,甚至包括工程机械的安排、租借,他都能做到绝不多花一分钱。

    同样一个工程做下来,同样的国标,验收合格的基础上,他能比中建三局、四局省出十个点的净利润,30亿的建筑合同,他能多赚一个亿。

    这个水平是其他建筑企业很难复制的。

    当然,国内很多老牌的建筑业私企大佬,也能做到这一点,可这里面又涉及到了很多机遇问题、做人问题,比如东阳建设的楼总,这也是国内建筑业的私企大佬,做人就有问题,眼界也有局限,遏制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陈安邦没有这种问题。

    这两年,陈安邦的东辰建设集团,在海外拿单的速度已经能和中建、中交并驾齐驱,除了华银财团的支持外,还有很多因素……这些因素就是陈安邦自身的经营,财务上,成本上,人际关系上。

    “老蒋也很担心吧?”徐腾忽然想到了老蒋,因为老蒋对陈安邦的评价是很高的。

    “是啊。”徐总点了一根烟,默默抽着,“按照道理是不用太担心的,可这个人的水平如何,你知我知,老蒋也很清楚,甚至是陈永年也和我们谈过,担心他扩张的太快。爸妈对你有信心,但还是希望你做一件事,早点将东辰集团的控股权拿下来,不要养虎为患。”(未完待续。)

第两百九十一章 鹿死谁手,犹未可知!

    华银财团的年会通常除了需要集体决策的商业议题,还有一部分基础性的经济议题研讨和讲座,这部分的工作主要是由马光源教授带领的亚太经济研究院负责。

    2006年二次年会的第二日议程,原本是要讨论芯片、面板、存储三大it基础科技产业的转移问题,徐总和徐腾父子商谈了一夜后,决定将这个议程置后,后面两天的经济议题提前。

    这一次的经济议题是《全球和中国制造业成本综合比较及预测》。

    工业生产根据生产方式的差异可以分为两大类别,一种是流程工业,另一种是离散工业。

    流程工业是指原料和产品连续供给产出,即生产机械一经开启就连续运转,不能随便停机,需要的人工步骤很少,比如,发电厂、化肥厂、化纤厂、炼油厂等等。

    流程工业是典型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决定成本的关键是原料、能源价格,生活过程的效率、良品率会有差别,但对成本的影响极小。

    离散工业是指原料和产品可以分割形式独立生产,生活过程可中断,比如,汽车、家电、玩具、手机。

    所谓中国制造,绝大多数都是离散工业产品,但在这些产品的背后则是流程工业,或者说是重化工业、原料工业。

    事实上在90年代后期,全球范围内既有完整的流程工业,也有完整的离散工业国家,实际上仅剩下中国——这就要拜全球自由贸易和分工理论所赐。

    离散工业属于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决定成本的关键是劳动力成本,从90年代末期开始,伴随着it产业的进步,全球离散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正是用自动化机器取代人力——全球离散工业的平均成本比较,正在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的低端劳动力成本,通过自动化设备的价格转化为高端劳动力成本,即设计制造高端自动化设备所需的研发人员的劳动力成本。

    简单点说,全球制造业成本的比较优势中,流程工业取决于原料、能源价格,这一点并未变化,而离散工业的成本正在逐渐取决于自动化设备的研发成本。

    说的更简单一点,中国很可能是现代工业发展史上最后一个传统制造业大国,从21世纪开始,传统的全球自由贸易和国际产业分工理论迎来了一次崩解更新。

    从21世纪开始,哪个国家的研发成本低,哪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就低,哪个国家就能创造更多的工业产值。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革。

    亚太经济研究院统计了全球主要工业国家的机器人比例,每万名产业工人中,韩国的比例是272台,日本是210台,德国是193台,美国是75台,而中国的数字是8台。

    这就是韩国工业在未来十年,以及二十年的主要经济增长空间,利用工业机械人降低离散工业的劳动力成本。

    全球工业机械人产业的四巨头格局,目前已经成型,日本的发那科、安川电机,德国的库卡,瑞典的abb,华腾智能机械技术公司在过去三年间异军突起,而华银财团通过英国凤凰资本集团并购库卡的谈判也已进入尾声。

    从科研投入比例来看,华腾智机公司在过去两年的科研投入规模,以及专利数量,正在快速超越其他公司,逼近四巨头,但从销量上判断,预计在2010年以前都很难超过四巨头。

    韩国工业现阶段的问题就在于,由于缺乏相关领域的科研投入,工业机械人市场基本被日本发那科垄断,而日本的本土市场则是发那科、安川电机平分。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目前仍然是很低的,华东六省,江淮省的每小时平均薪酬是1。37美元,赣省是1。43美元,沪州是2。7美元,浙省是1。8美元,江南省是2。1美元。

    全球主要工业大国中,德国的每小时平均薪酬最高,达到48。1美元,美国是37。2美元,日本是27美元,韩国是15。5美元。

    从劳动力总量来说,德国劳动力总数是4400万,韩国劳动力数量则仅有2640万,中国嘛,仅是江淮省就有4200万,鲁豫粤三省的劳动力数量则都超过6500万。

    综合评断,在鲁省进行产业投资,相对效费比最高,无论是原材料,还是交通运输,基础成本都和粤省相当,劳动力成本则要低一半,劳动力供应数量也较为充裕。

    马光源教授用了一个上午的时间,讲解亚太经济研究院在2006年做的这个课题,完整的分析报告厚达一百多页,涉及四十多个产业的劳动力成本分析,仅供华银财团的各位联席合伙人学习参考。

    “我们经济研究院花了半年时间做这个课题,得出的结论还是很简单的,在未来十五年内,中国在劳动力成本和全产业链的优势上还是很明显。十五年后,只要我们的工业机械人产业优势逐步崛起,达到日韩平均水准,加上我们的体量,基本上,已经断绝了其他国家工业化,或者是再工业化的道路。”马光源教授讲了三个小时,口干舌燥,喝了整整一瓶矿泉水,最后给出这个结论时,还是比较霸气的。

    “我们这个报告呢,上个月,刚由蒋院长送到中央,在经济产业改革小组内部做了一个演讲,有领导问了一个很直接的问题,就是中印经济比较。我们蒋院长的答案还是很明确的,除非我们自己去产能,去工业化,除非印度退出世贸组织,否则在三十年内,印度没有工业化的可能性,因为全球市场就这么大,随着智能机械人的普及,单个高素质劳动力的工业产值会越来越高,全球范围内所需要的产业工人总数,到2015年,可能不超过2亿,这2亿工人生产的商品,基本就够全球消费。”

    “我们谈完印度,再谈东盟和拉美,其实也没有工业化的空间,我们说的工业化,不是说一个工厂,两个工厂,而是一个国家拥有相对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达到国家经济1/3以上的规模。”

    “所以,大家如果对我们研究院有信心的话,那就要尽量避免在海外投资制造业,因为没有多少前途可言。我们举一个例子,越南的劳动力人口很多,超过5000万,总体素质也是不错的,但这个国家想在我们后面实现工业化,可能性微乎其微。特别是在中国和东盟自贸协定签署之后,这个可能性就更低了。”

    “即使不谈劳动力的问题,谈历史,中国的工业化努力,实际上从上世纪初期就在努力,上世纪30年代有过一个短暂的发展期,到日本殖民东北,再到建国后的苏联援助和90年代的全面改革开放,历经70年奋斗才实现了目前这个水平的工业化。即便如此,想要在平均水准上超越日韩,可能还需要三十年。印度、东盟这些国家地区,想要工业化,从目前开始计算,哪怕是非常顺利,恐怕也不止五十年才能成功吧?何况有中国挡在前面,它们的工业化进程怎么可能会顺利?”

    马教授喝了一口热茶,坐姿不是很优雅,挺随意,毕竟在座的各位大佬都是华银财团的联席合伙人,不是领导。

    这是华银财团的一个特殊优势,首都各行政部门能看到的产业研究和经济报告,华银财团也能拿到,看到,基本上是同一批产业经济学的专家学者。

    即便某位专家学者和华银财团没有直接来往,通过亚太经济研究院、老蒋、马教授和对方的内部交流,也能将对方的论文、观点拿过来,供财团内部参考。

    蒋宁远整个上午都在听报告,虽然这个报告,他早已研究过很多遍,这会儿终于开口,替马光源做一个总结,“研究院的这个报告,基本是三个结论,第一,在未来二十年,中国将是全球范围内科研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国家,没有之一;第二,在未来二十年,中国将是工业机械人市场最大的国家,没有之一;第三,如果我们的预测没有错误,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基本堵死了其他国家工业化的可能性,还在不断瓦解发达国家的产业优势。所以,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也许是十年内,也许是十年后,全球经济会迎来一个动荡和停滞的困难阶段。原因很简单,我们将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业饭碗都抢了,印度东盟又抢不到我们的工业饭碗。这就意味着欧美发达国家,在很长时间里会迎来一个停滞期,除了中国,其他新兴国家又发展不起来,所以,全球经济在未来十年,甚至是二十年内都不容乐观。”

    徐腾整个上午也都一直沉默无声,就是听着两位教授谈论经济议题,也不知道老蒋、马光源的这些学术观点是否受到过徐总一些“想法”的启发。

    不管怎么说,徐腾还是挺佩服老蒋的,这基本就算是预测了全球经济在未来二十年的格局。

    “离午餐时间还有半个小时!”老蒋看一下手表,做一个提议,“大家自由讨论一下吧。”

    “我提一个问题,蒋院长、马教授刚才分析了中国和印度、东盟的经济比较,能不能再谈一谈中韩经济的比较?”陈大桥是做影视传媒产业的,和工业化的报告没有多少关系,这位大佬现在比较担心的是韩国电影和娱乐产业,对神州传媒集团的威胁。

    “韩国经济呢,大家也不用太在意吧,它的总人口数量,包括它的资源和资本水平,决定了很多东西,目前已经是韩国经济的上限,我们只要有两三个省达到韩国的经济水平,它基本就没什么饭吃。”

    老蒋这个话说的还是很有信心的,“公开层面,咱们不能说的太难听,关起门,咱们有话直说,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韩国的工业是要遭受灭顶之灾的。特别是我们华银财团的存在,理论上会加速这个进程。这不是说韩国会变成穷国,而是韩国不得不去工业化,走向服务业和金融业。韩国去工业化的进程,可能顺利,也可能不顺利,这就要看我们华银财团能否在十年,或者二十年内击溃三星和现代,假设因为华银财团的快速崛起,三星、现代破产了,那韩国在去工业化的道路上,注定会经历很惨烈的一个动荡期。因为韩国这些工业化的财团就是韩国经济转型的降落伞,提前破产,那就意味着我们剪掉了人家的降落伞。”

    “大桥肯定是希望咱们快点动手剪掉别人的降落伞,韩国娱乐产业这几年是真的很强势,对神州传媒的市场冲击很厉害。”梁纬艮对陈大桥的心情还是很了解的,一语中的。

    “韩国的电影产业不可怕,一年就那么几部精品能引入国内,票房也很差,关键是它的电视剧,对国内电视剧产业的冲击不小,包括整个韩流在化妆品、服装、文化上的提升作用,也是很厉害的。”陈大桥去年曾经和徐腾商量过,想吸收韩国电视剧产业的一些优点,推动神州传媒贴近韩流模式,结果被徐腾否决了。

    这会儿,陈大桥算是老调重弹。

    “这是暂时性的,学韩流也是没有用的,因为韩流的主要优势是建立在韩国经济的领先上,经济优势被剪掉了,国内年轻人崇拜韩流的趋势自然就会遏制。”徐腾立即反驳,还是不准神州传媒模仿韩国模式,继续坚持国产电视剧自己的风格线路。

    客观来说,因为神州传媒集团的存在,国内的精品电影电视剧的数量相比过去,还是要略多一些。

    神州传媒集团每年会推出五部大制作的电影,十部精品电视剧,基本是雄霸国内市场,这里面最多只有一部电视剧是走韩流模式的偶像剧风格,大部分还是国产电视剧的典型风格,乡村剧、都市生活剧、战争剧、历史剧、刑侦剧、间谍剧、武侠剧、奇幻剧多元化发展。

    陈大桥的意思是想将偶像剧增加到每年三部左右。

    徐腾一直不同意,最多就是一部。

    这是华银财团的年会。

    陈大桥即便心里一直有些反对意见,借着年会的契机表达一下,但也不会过度强调分歧,不会公开违背徐腾,事实上,他只是觉得徐腾对韩国流行文化过于漠视,担心徐腾的决策会导致神州传媒集团逐渐失去市场统治地位。

    这是华腾系内部的争论,在座的财团联席合伙人,除了陈大桥和徐腾,其他人都不是很熟悉文化娱乐产业。

    “我倒觉得韩剧不错,可以学习。”张丽英开口了,却是看着徐妈说的,显然是在按照徐妈的吩咐发言,“神州传媒集团的电视剧投资,每年十部精品剧的基础上,稍微再扩大两部,每年十二部,中间有三部,或者四部是模仿日韩偶像剧结构,增强在年轻市场的主导权和占有率,这应该是可行的吧?”

    “really?”徐腾完全不能接受,“你们要在年会上讨论这个议题?我们在座的联席合伙人,有谁每年能有时间看完两部电视剧?”

    “这个议题,你们华腾系内部讨论即可。”徐总知道徐妈、张丽英的想法,徐妈这几年基本是半退休状态,倒是经常有时间看电视剧,而且基本只看韩剧。

    《蓝色生死恋》、《情定大饭店》、《大长今》……韩剧这两年确实有几部很不错的代表作。

    徐腾很生气,他怀疑陈大桥私下和徐妈谈论过这件事,希望徐妈替神州传媒集团说几句话。

    在场无人敢再讨论,徐妈也不说话,华银财团的影视传媒产业一度是由徐妈掌控的,但这几年,完全是徐腾和陈大桥主导,大方针和经营原则基本是徐腾决策。

    事实上,徐腾和陈大桥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希望抵御韩流在国内影视剧市场的侵蚀,除了上游说广电收缩海外剧的播放政策,直接从政策上遏制韩流外,也在影视产品的布局上,进行有效的竞争。

    徐腾的思路是继续发扬自身的优势和风格,陈大桥这两年一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