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朝风云之弘云录-第3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约七百年前,突厥这个部落逐渐崛起,迅吞并了周围的数个部落,并向草原中心扩张。此时,作为草原诸部盟主的柔然正日渐衰落,再加上连年与夏朝的征战早已使得柔然国力耗尽,此时已是奄奄一息。

    很快的,突厥在其领多钵罗的率领下,以极快的度壮大,最终一举消灭柔然,成为了草原诸部新的盟主。

    六百四十七年前,元历678年,多钵罗登基为突厥可汗,号称“天可汗”,他决意开疆拓土,向南进攻,意在将夏朝北部全部纳入自己的掌控。

    元历68o年,经过两年的准备,多钵罗在这年秋季向夏朝动进攻,他集结了草原各部的青壮年,共计六十八万人,号称百万。

    突厥兵力强大,猛攻夏朝长城上的重要关口——荆门关。二十万大军日夜猛攻,荆门关终于在坚守了三天两夜之后宣告失守,城内夏军几乎全部阵亡。

    在攻下荆门关之后,多钵罗又马不停蹄,向夏朝北部重镇狄州动进攻,并在一天之后便攻下了狄州,获取了粮草数十万石,城中十二万夏朝平民惨遭屠杀。

    突厥来势汹汹,兵锋强劲,一时间大夏朝廷上下尽皆震骇。武将们乱成一团,文官们更是六神无主,他们本来以为柔然灭亡,便可以天下太平了,可他们却不知道,这个新生的邻居其野心与实力远比柔然更加可怕。

    而更大的噩耗还在后面,就在狄州被攻破的一天后,突厥的另一路军队已经渡过了濛江,歼灭了数万夏军,目标直指灵州。原来在出荆门关的时候,多钵罗便将军队分为两路,一路由自己亲自率领,兵力在三十万,另一路由手下大将林哥坦率领,兵力也有三十万,剩下八万人驻守荆门关,确保退路。

    三天后,灵州陷落,又有十五万人被杀。此时,突厥已经深入夏朝北境腹地,多钵罗似乎看到胜利的曙光已经在照耀自己了。

    可当夏朝军民从恐惧中清醒过来的时候,开始拼命的进行激烈的反抗。

    谭州保卫战,城中十一万百姓作为民兵全力支援夏军作战,多钵罗久攻不下,只能派兵围住,主力继续推进,然而分兵进击正是突厥人失败的开始。

    接下来是黄铭山之战,夏军动员了附近三十万百姓,昼夜不停的在山脚开沟挖渠,再灌入大水,将黄铭山周围全部变成了沼泽,接着再出动少部分疑兵将一部突厥兵共计两万余人引入陷阱后全歼。

    正当多钵罗稍显犹豫之时,赫连家家主赫连秋明领着二十万夏朝北境军朝他的驻地扑来。于是,两军在栗州附近的大龙原展开激战,史称“大龙原之役”。

    两军激战了两天两夜,结果,夏军战败,损伤惨重。赫连秋明带领残部退入栗州城,加固城防,决定继续抵抗。而突厥虽胜,但兵力亦有损伤,决定在原地休整一晚,第二天向栗州动进攻。

    不料,当晚,赫连秋明竟亲率五千铁骑夜袭突厥营地,因为经历苦战而早早陷入沉睡的突厥兵惨遭夏军骑兵屠杀。

    由多钵罗亲率的二十四万大军在当晚损失过半,多钵罗率军狼狈撤回谭州,不料就在多钵罗率主力离开后不久,谭州突厥大营即遭到了夏军偷袭,驻守的两万大军全军覆没。无奈之下,多钵罗只能率军撤向狄州,指望能得到粮草及军力的补给。

    但到达狄州的多钵罗却再度遭遇重击,就在多钵罗撤到谭州的那天,赫连秋明派出的劲旅攻克了狄州,驻守的一万突厥兵同样全军覆没。

    多钵罗这才明白,赫连秋明竟然兵分三路,十数天前,突厥兵分两路打了夏军一个措手不及,而现在马上就被夏军用同样的方法算计了。

    此时,赫连秋明正带着十五万夏军朝多钵罗所在地急前进,多钵罗不敢多加逗留,急忙率军朝荆门关退却。

    然而,多钵罗在抵达荆门关之后,连口水都来不及喝,就得到了林哥坦部在进军途中,被两路夏军前后夹击,之后更误入陷阱,被五路夏军团团包围,最后全军覆没的消息。

    此时形势已变得极为不利,林哥坦三十万大军皆被全歼,说明夏军一定集结了重兵,他们迟早会兵临城下,荆门关是守不住的。于是,在得到消息的当晚,多钵罗便下令撤退,全军退出荆门关,返回草原。

    事实证明,他的这道命令下得恰到好处,就在突厥撤退的第二天,得到增援的五十万夏军漫山遍野、滚滚而来,然而荆门关早已是人去楼空,夏军稍作追击之后便在原地扎下营帐。

    得知多钵罗率军北还,赫连秋明立即上书,请求立刻率兵追击:“突厥林哥坦部被全歼之后,实力大减。多钵罗部连战连败,士气降至最低点,现在他们犹如惊弓之鸟,此时若能乘胜追击,则能一蹴而就!”

    然而,赫连秋明得到的回复却是:“按兵不动,静候命令!”

    “想想真是可惜!”雷枭喝了一口酒,把杯子重重摔在桌子上:“明明可以乘胜追击、重创突厥,说不定还可以一举消灭他们,这样就不会有后面的牺牲了。”

    本章完

    ://。。//45/45569/17567364

    

第79章 从战争到和平(中)() 
“没办法啊,”薛起看了他一眼:“文宗一朝,文风鼎盛,武备松弛,以张仁为的文官集团又深得文宗皇帝的赏识。之前突厥的接连获胜,不要说那些文官了,就连文宗自己都心有余悸,不敢冒险也是正常的事。”

    “用兵就是行险,”秦逸声音一沉:“哪里有十分把握的仗可打?!”

    多钵罗率军返回草原之后,痛定思痛,认为以突厥现在的力量还不足以与夏朝抗衡,所以他决定先与夏朝议和,好争取时间为下一次战争做准备。

    很快,突厥的国书便送到了洛京,朝中很多主和派都极力促成此事,连夏皇也下诏准许了,主战派们只能有苦说不出。

    最终和议签订,夏朝与突厥代表都在上面签了字,第一次夏突战争就此落下帷幕。后又因为此次和议生在夏文宗统治时期,年号文宪,所以史称“文宪和议”。

    身在前线的主帅赫连秋明在得知了议和的消息后,痛心疾的道:“为了一时的和平作出这个错误决定的是我们,然而其结果却要让我们的后人来偿!”

    正当夏朝君臣沉浸在和平的喜悦中时,多钵罗已经开始了他的行动,在此后的二十年间,他率军踏破了多个草原部落,将他们集合在自己的剑下,为未来的战争积蓄力量。

    很快,至突厥的第三位可汗阿米斯科时,突厥已经完全占据了北方草原,其领土已经远远过了柔然最强盛时。

    阿米斯科在完成了征服铁勒的战争之后,决定向夏朝用兵。

    元历735年十月三日,突厥可汗阿米斯科率军七十五万,分兵三路同时向长城的荆门、武关、崤山三个关口动进攻。

    比起多钵罗的南征,阿米斯科的进军更为迅,仅仅过了一天,三关即全部被攻破。

    元历735年十月五日,狄州在时隔多年之后,再度宣告失守,一同失守的还有同州和庄州。三路突厥大军,像三支笔直的箭一样猛地刺入夏朝北境的腹地。

    夏军屡战屡败,到了十月十三日,突厥的进攻始终没有被遏制,北境已有大部落入敌手,上千万百姓陷于突厥的铁蹄之下。

    而正所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在这样的危难时刻,有三个人站了出来。

    先是北境守护、赫连家主赫连炜率军在砥石崖之战中击溃了由突厥左王夏巴鲁所统帅的突厥左军,接着是轩辕家主轩辕竞星率军在赤狼滩击败并包围了突厥右王德布拉比统帅的突厥右军,最后是北冥家主北冥一鸿守住了夏朝北境府北州,扛住了由突厥可汗阿米斯科亲自统帅的突厥中军,一时间三路突厥大军竟全部停下了脚步。

    同时,夏朝组织的两路援军,一路由破虏大将军邹寒意率领,共二十万大军。另一路由宰相荀若文率领,共计三十万,正昼夜不停的驰援北境。

    两军先后于735年十月二十一日及二十二日抵达战场,援军的抵达,让仍在抵抗的夏朝北境军军势大振。

    虽然同为突厥可汗,但阿米斯科显然没有他祖父那般精明的军事眼光,面对源源不断开来的夏军,他竟下令全军出击,以北州为焦点与夏军展开会战,史称“北州会战”。

    这样鲁莽无谋的打法,确实也让突厥在一定时间内占得了战场上的优势,然而就在突厥的主力同夏军开战的时候,陷入占领区的夏朝民众也开始了他们的反抗。

    百姓们组建了为数众多的民兵部队,开始不断袭扰突厥驻军,同时切断前线突厥主力的补给。仅仅过了五天,沦于敌手的几个州县即得到了民兵的解放。

    前有强敌,后方不稳,补给被切断令突厥军的防线逐日崩溃,终于在十一月十八日这天,承受夏军最重打击的突厥左翼被夏军冲得七零八落。

    再也承受不住的突厥士兵,开始纷纷逃离战场,试图稳住军心的突厥左王夏巴鲁在乱军中被砍死。

    由于左翼的崩溃,右翼也摇摇欲坠,突厥右王德布拉比见势不妙,便偷偷与夏军议和,并于十一月十九日这天率部脱离战场。

    左王战死、右王临阵脱逃,承受重大打击的阿米斯科终于下令撤退,只可惜撤退的最好时机已经过去了。

    夏军兵分三路追击着阿米斯科,另外德布拉比也率部追杀着他,最后走投无路的阿米斯科在距离武关不远处接星崖自杀身亡了。

    在阿米斯科死后不久,德布拉比即宣布由他接掌突厥前线兵权,并向夏朝提出了和谈。但是,夏军前线的几位武将都认为突厥和谈毫无诚意,因为过不了多长时间他们又会撕毁和议,赫连、轩辕、北冥三位家主都认为,应该趁现在,突厥的国力和军力都被削弱到最低点时,一举将其消灭。

    然而宰相荀若文却认为:“我朝素来为礼仪之邦,凡事以和为贵。既然突厥有诚意和谈,那和他们谈谈又有何妨?况且,突厥说到底也是人族,而我们真正的敌人却在西面,此时若与突厥结下难解难分的死仇,于我朝无益。”

    赫连炜最先拍案而起:“什么礼仪?突厥人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劫掠,什么时候跟我们讲过礼仪?文宪和议才过了多长时间!宰相大人,您真的以为一张纸能管多长时间的和平?”

    而轩辕竞星则道:“宰相之言真乃腐儒之见!突厥人狼子野心,觊觎我朝领土已久,这世人皆知。今次若无全军将士们浴血奋战,宰相大人还能坐在这里跟我们争论这种事么?”

    北冥一鸿接着道:“赫连、轩辕两位家主说得没错,对待突厥人,我们不能再手软了。要不然,那些死去的将士们、百姓们,我们要如何向他们交代?”

    夏军将帅之间就这个问题争执不下,作为主帅的破虏大将军邹寒意只能将此事上报夏皇,由夏皇来定夺。

    这一代的夏皇夏定宗是夏朝历史上有名的庸弱之主,后世史学家皆认为,夏朝能打赢这一仗,几乎全赖前线将士作战得利,夏朝军民团结一致对外的结果。

    当赫连炜等人知道邹寒意要让夏定宗来定夺此事时,便知道北伐无望了。

    果不其然,夏定宗得知突厥提出和谈,大喜过望,连忙令宰相荀若文主持和谈事宜,而因为夏定宗年号戍平,所以此次和议被称为“戍平和议”。

    德布拉比在回到突厥王庭后不久即动政变,夺取了汗位。多钵罗英雄一世,却没想到自己的血脉会三世而绝。

    “赫连炜、轩辕竞星、北冥一鸿,若能与这三位生在同一个时代,对我们来说定是件幸事。”秦逸出这声由衷的感叹。

    “可惜啊,”薛起长叹一声,道:“他们却生在一个错误的年代。将有北伐之心,国有北伐之力,可皇帝却没有这样的胆色,惜哉,惜哉!”说完,他也有点神情萧索的给自己倒了杯酒,一饮而尽。

    “呵,的确是可惜了,”不知为什么,雷枭的双眼中莫名的燃起战意:“可他们三人虽然是英雄无用武之地,那现在的我们不也是一样么?”看到另外两人疑惑的目光,雷枭解释道:“他们三人因力挽狂澜而青史留名,却是因情势所致,因为那时敌强我弱,后又壮志未酬。可现在呢,则是反过来,是我强而敌弱,不需要我们攻伐,突厥已是一蹶不振。这样的我们,岂非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

    听了雷枭一番话,二人都无语点头。

    而在第二次夏突战争结束数十年后,夏朝数代人的愿望,北伐突厥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本章完

    ://。。//45/45569/17567365

    

第80章 从战争到和平(下)() 
元历785年三月三日,突厥可汗萨拉不多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率大军八十一万分兵五路同时向夏朝长城沿线的栾城、荆门、武关、西天以及崤山五个关口动进攻,第三次夏突战争爆。

    然而自信满满的萨拉不多在开战的第一天就遭遇了当头棒喝,正当五万突厥军围着荆门关猛攻猛打时,突然从城中冲出三千铁骑,猛攻中的突厥兵在猝不及防下被铁骑冲散,虽然他们此刻也保持着进攻队形,但进攻城墙,骑兵们派不上用场,所以城外多是徒步士兵,而这正给了夏军骑兵机会。

    三千夏军铁骑在城楼上如蝗的羽箭掩护下,呈密集队形向突厥军阵地冲锋,萨拉不多急忙传令让骑兵队出击。

    可当突厥骑兵抵达战场的时候,现场已是一片血海,哪里都不见夏军骑兵的身影,原来早在他们到来之前,夏军骑兵就返回了荆门关。

    经过第一天的战斗下来,围攻荆门关的五万突厥兵损失过半,让萨拉不多勃然大怒,此时又传来了其他四路兵马同样受挫的消息。

    大怒中的萨拉不多同时也在疑惑,为什么荆门关的夏军会选择主动出击,这与以往不一样啊!

    身处草原的萨拉不多并不知道,其实早从三年前开始,夏朝便通过私下的民间贸易,向草原派遣了数批间谍,他们平时以商旅作为掩护身份,暗中搜集突厥各处的情报。

    萨拉不多在草原各部召集青壮年,组建大军的事自然无法逃过夏朝的耳目,所以夏军对突厥的行动早已了若指掌。

    他们在距离突厥最近的长城关口上共部署了三十万大军,羽箭和滚木擂石等城防兵器皆备足,粮草、药品等后勤补给也从后方源源不断的运至。

    而这一切之所以能得以实施,是因为一个人。

    夏皇李诚,庙号武宗,年号启临,夏朝历史上著名的武功大帝。他一手主导了第三次夏突战争中夏朝的防御战以及之后的反击战。

    萨拉不多在第一天的进攻受挫后并没有停止进攻,而是将派去攻打武关的军队调来会合,一同向荆门关动进攻。

    两军合流之后,总兵力达到了二十六万,开始昼夜不停的向荆门关城楼起进攻。而夏军则针对于此做出了应对,将集结在长城内的五万预备队投入作战,并命令原驻守武关的三万军队紧急驰援荆门。

    突厥军在连续猛攻了五天之后不得不承认,他们的进攻失败了,在过去的五天中,二十六万大军已有十万葬身于荆门关城墙之下。而另外三路大军的进攻也毫无进展,此刻夏军的援军正源源不断的集中到了长城一线。

    萨拉不多决定孤注一掷,他将其他三路军队全部抽调回来,帮助他攻打荆门,无论如何他都要在长城上打开一个口子。

    四路军队合流之后,突厥的总兵力达到了六十六万,也就是说过去的数天时间里,他们已有十五万士兵伤亡了。

    而当萨拉不多正要下令进攻的时候,左右两翼同时报告,现了夏军的大部队,正在遭受进攻,请求支援。

    萨拉不多没有想到,当他将军队全部调来会合的时候,三个关口的守军皆倾巢出动,共计十五万大军,从东西两个方向包抄了他们的两翼。

    如果现在回师去救两翼,有很大程度上会成功,但同时也可能会失去拿下荆门关的最佳时机,于是他犹豫了。

    战机稍纵即逝,正是因为他的这一犹豫,最终导致了他的满盘皆输。

    正当他在犹豫之时,忽然接报,荆门关中的数万夏军突然全部出动,正向他们的主营扑来,于是萨拉不多决定全军迎击。

    而当他以为胜利在望时,一个惊雷般的消息瞬间击倒了他,夏皇李诚亲率二十五万大军正在急攻突厥军的后方,而且左右两翼已经被击溃了。

    这时候萨拉不多才明白,荆门关守军进攻是假,牵制是真,是为了将他的注意力集中于正面,他们好趁虚而入。

    而夏皇李诚早就在三天前便率二十五万大军出秦岭关,马不停蹄的绕了一个大圈,才于一个时辰前突然出现在了突厥军的后方。

    李诚的这一招出其不意玩儿得实在漂亮,而一直在消极抵抗的荆门关守军突然全面收缩返回了关口,紧闭城门,据城坚守起来了。

    顷刻间,突厥大军进退失据,兵败几乎已成定局。第三次夏突战争至此实际已经结束,因为这次战争只是爆在长城沿线,所以又被称为第一次长城会战。

    元历785年三月二十五日,萨拉不多遣使叩营,向夏皇送来了停战请求,李诚却十分倨傲的道:“突厥弱小之邦,有什么资格与我天朝讨价还价!”接着,命人砍了使者的头,送回了突厥军营。

    见到自己派去的使者被砍了头,萨拉不多先是愤怒,然后是畏惧,再是绝望。他在部署们的劝说下,亲自前往夏军大营。

    夏皇李诚却不肯见他,而是派人传话说:“给你们三天时间,除非突厥全军放下武器请降,否则没什么好谈的。”

    然而,萨拉不多却最终没有接受如此屈辱的停战要求,而是在这天深夜带着自己的几百个亲卫逃跑了,奇怪的是,他们一路上并没有遇到夏军多有力的阻击。很快,他们就脱离了夏军的包围圈,向草原深处奔去。

    萨拉不多至死也不知道,他的临阵脱逃早在李诚的计算之中,而第二天突厥全军都知道了他们的可汗撇下他们独自逃走的消息,他们崩溃了。

    于是,成片成片的突厥士兵放下了武器,向夏军投降。

    可夏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