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次,不再有一丝停顿。
这下非但曾信,便是萧氏六郎的脸色也不好看了,他冷眼瞥了一眼崔莞渐行渐远的身影,又回眸掠过目露忐忑的曾信,轻哼一声,广袖一甩,骤然离去。
见状,曾信发黑的面色不由泛起一丝苍白,好不容易方攀上萧之谦,万不能就这么毁了!想着,也就顾不得崔莞了,他急急转身,快步朝萧之谦追去。
一同前来的世家郎君们见了,也干脆散去,各寻熟人相聚,裴清抬眼看了看已然没入人群中的崔莞与被曾信紧追不放的萧之谦,迟疑片刻,便如其他人一般,另寻友人相谈。
鸡栖于莳,君子勿劳,河清,巳时。
随着辰时至,稷下学宫中陡然传出一阵悠扬的编钟磬声缓缓回荡在柔和的朝晖之中,延续了上千年的百家争鸣,慢慢拉开序幕。
闻声而动,原本四散的学士儒生不约而同朝敞开的宫门行去,门前一行三人负责验看学宫发出的帖子。
这三人均是高冠博带,神情肃穆的中年士者,他们乃是有幸投入学宫的稷下学士。
秦四郎到底还是没有出现,崔莞心中隐约泛着一丝忧虑,若非出了什么大事,秦四郎应当不会缺席才是,而且少了秦四郎的举荐,她又当如何进入稷下学宫啊?
☆、第一百六十一章 珠玑之辩名初扬(上)
持名帖的学子当先,未收帖而被举荐之人紧随其后,就这么三人一入的进了学宫大门,至于举荐学子的稽核考查之事,皆在学宫第二道内门前进行,自会有人来引得了帖的学子前往诸子台入座。
崔莞无帖,无荐,与她一般的学子儒生早就退到门前松柏下设好的几榻上,即便无法踏入学宫,可在门外一聆教诲亦是众人梦寐以求之事。
唯独她一人,形单影只的立在门前石阶下,凝眸望着敞开的学宫大门,显得十分突兀,非但学子儒生们指指点点,窃窃私语,便是那三名验看名帖的稷下学士,亦时不时抬眼扫向那抹单薄却挺拔的身影。
对此,崔莞恍若未觉,她沉冷的目光看似在凝望学宫,实则是紧紧盯着立于萧之谦身后,一步一步即将跨入学宫大门的曾信!
上一世,借秦四郎造势的曾信都未有机会踏入稷下学宫,这一世,她的出现,改变了秦四郎的命运,亦阻止了曾信接近秦四郎,没想到,他却攀上了萧之谦!甚至一改上世无门可入的境地,得以踏入稷下学宫!
命运,果然不是凡人可持掌之物。
崔莞以为,自己凭借半步先机,定可护身,定可复仇,然而此时此刻,她方彻底明白,何为天理昭彰,何为因果循环。
上苍允她重回世间,已是最大的恩赐,所谓半步先机,无非是大梦一场,又好比深山寒潭,再怎么水平如镜,一触之下,定起波澜。
崔莞心中苦涩难耐,嘴角却勾起一丝自嘲,暗暗骂道:崔莞啊崔莞,你不是早已得知,这所谓的半步先机迟早会因自己的改变而变得面目全非?眼下不过提前罢了,有何可苦?又有何可惧?最坏的下场,无非是一捧黄土罢了!
不知是心中骂言之故,还是察觉到了曾信那双得意中透出鄙夷不屑的目光,崔莞彷徨紊乱的心,慢慢地,一点一点的静下,亦如波澜渐止的寒潭,再度清平如镜。
她眸光清冷的与曾信挑衅的目光撞了一下,随即移开,心中迅速思索着入学宫的方法。
此举却令曾信以为,崔莞是胆怯惧怕了,一时间,他心中浮起一股解气的舒畅,可眼底的狞厉浓了几分,方才崔莞于他的羞辱,岂能忘?
比起秦四郎,曾信愈发恨上了崔莞这个屡屡坏他好事的“美少年”。
一声声低语,一道道含嗤带嘲的目光中,便是行到门前的萧之谦也回头扫了一眼,淡漠的目光掠过崔莞与之不相上下的俊美容颜,冷冷一笑,而后便敛了眸,恭敬的递上手中名帖,潇洒的随前来引路的书童跨入学宫大门,前往诸子台。
曾信亦然。
众多人中,唯独裴清的目光,含着一丝担忧,他不知晓崔莞这般无论容貌亦或者是才学均惊艳绝伦的人,竟未收到名帖,也无人举荐。
可惜,他的举荐名额已被家族指给了两名族兄,不然……
想到此处,裴清不由一顿,他怎会生出这般心思?需知崔莞不过是一个初识之人,即便要举荐,也应举荐陈郡那些与他自幼深交的故友才是。
但心中,却有这样一道念头。
裴清喜交朋结友,却不擅心计,只以心中之感待人,喜便是喜,厌便是厌,崔莞于他而言,显然是一见如故。
思虑不清,索性抛诸脑后,临入门前,他又一次抬眼望向崔莞,却见她正向自己轻笑颔首,一双墨玉般的眼眸平静无澜,不见半分焦色。
目送裴清入门后,崔莞垂下双眸,缓缓走到一旁静静候着。
朝日当空,万丈金芒洒落大地,春阳明媚,落在身上只会令人觉得轻暖舒适,不似骄阳灼人难耐。崔莞就这么立在春阳之下,石阶之前,略微抬足便可踏阶而上。
四下的低语渐消,便是聚集的目光也慢慢褪去,不过偶尔还是有人抬眼张望,以免错过一出难得的好戏。
排在门前的学子已是寥寥无几,崔莞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看来秦四郎确实不会出现在此了。
气尽足抬,在石阶前静立了将近一个时辰的崔莞,终于动了,她慢慢地,稳稳地起足,登阶,一步一步。
几乎是一瞬之间,四下的学子儒生齐刷刷,目炯炯的盯向那抹纤细挺拔的身影,却见她由慢及快,拘谨至从容,就这么一步步踏着石阶,登上了他们可望而不可即的青云阶。
崔莞踏上最后一阶时,恰好最后三人入内,她瞥了一眼整理名帖的学士,抬步便悠然的朝学宫大门走去。
“止步。”
就在她离门槛上有五步之遥时,一名方脸,留半尺青髯的中年学士随声而出,挡在崔莞身前,亦阻了去路。
“雍城崔挽,拜见学士。”崔莞后退一步,抬手作揖,行了一学礼,神情恭敬谦逊,眉宇间平静至斯。
见此,那中年学士眉头虽褶,面色却缓和了一丝,但仍就沉声说道:“此非随意进出之处,你且去罢。”
言下之意,便是不计较崔莞鲁莽的行为。
然而,崔莞并未依言离去,而是慢慢地抬起头,挺直因行礼而弯曲的背脊,双臂自然垂落于身侧,她看了一眼门内,唇角微抿,朗声言道:“挽,不愿也。”
她说,她不愿,即便不受一丝责罚,也不愿就这么转身离去。
转瞬之间,四下皆静!
谁也不曾料到,这个瘦弱得仿佛风吹便倒的少年,竟会如此大胆!
那名中年学士的面色霎时沉凝如水,原本因崔莞知礼数而泛起的一丝缓和,也顿消一空,沉沉说道:“你可知,此为何处?”
崔莞暗吸一口气,颔首应道:“知。”
中年学士沉脸问道:“有帖?”
崔莞摇头应声:“无。”
中年学士再问:“有荐?”
崔莞再应:“无。”
那中年学士脸上浮起一片愠怒,“既无帖无荐,为何不退?”说着长袖一晃,抬手指向那石阶,出言喝道:“青云之阶,历来便是礼德才识俱佳者可登,汝为礼不敬,无德无识,有何颜面登阶而上?又有何资格扬言不退?无知小儿,荒谬,荒谬!”
☆、第一百六十二章 珠玑之辩名初扬(中)
为礼不敬,无德无识。
隐怒的叱喝远远传开,无论是学宫门前亦或者是学宫外的松柏之下,气氛均是一滞。
这番话极重,重至可抹去一名学子临池学书,寒窗苦读数年,数十年,甚至一生的功绩。
旁的暂且不提,试问,一个失德之人,纵使才学至高,何人敢信?何友敢交?何主可用?换而言之,学宫门前这一叱,便等于毁去了“崔挽”的一生。
往后,任凭她做出何等令世人瞩目的之姿,此事均会成为一道犹如附骨之疽的污点,烙刻在其身,不退不净,不灭不消。
因而,此言,不可认,决不可认!
崔莞眸色沉凝如墨,慢慢的抬起手,朝那中年学士又行了一礼,就在众人皆以为,她即将羞臊掩面,惶惶而逃时,清冽的声音骤然划破了肃穆沉寂的气氛。
“学士之言,挽不敢认。”她说得极慢,话落微顿了一下,抬眼对上那张愈来愈沉冷的中年脸庞,在那学士即将张口时,率先出言,清朗而响亮的道:“挽有三问,但求学士解惑,若解得,挽愿长跪青云阶前,以赎无礼之罪。”
崔莞未言倘若三问解不得,那稷下学士又当如何。
事实上,不会有任何一人相信,堂堂一名稷下学士,会解不去一名尚未及冠,莽撞无知的小儿所问之言。
便是那中年学士,也不信,他瞪起一双眼皮略垂耷的眸子,炯炯有神的目光打量着崔莞。
不闪不避,崔莞从容的迎着那中年学士的目光,神情平静坦诚,双眸明澈清透,她并不担心这中年学士会推拒自己所言。
学宫门前,一名稷下学士,面对旁人问难,不应而退,此事于稷下学士而言,后果不亚于方才那番对崔莞的叱喝。
故而,那名中年学士深深的望了崔莞一眼,沉声道:“汝且问罢。”
即便心知肚明,待亲耳听闻应声时,崔莞心中仍旧止不住微微松了一口气,她颔首,神情端正,声音清如泉涌,涓涓流淌至众人之耳:
“请君明听,挽第一问,君可与挽有一丝血亲?”
此话一出,那严正以待的中年学士不由一怔,他虽不信这少年能问出何等惊世之言,但多年的修养心性,礼仪风度,均不会令他有一丝一毫的轻视与疏忽。
可没想到,这少年的第一问,竟如此简单!
非但那中年学士怔住,便是松柏下侧耳倾听的学子儒生们也俱是一怔。
这一问,是如此的显而易见,莫说中年学士,便是他们任意一人均可作答。
怔忪片刻,那中年学士敛下微泄的心绪,沉声应道:“无。”
“善。”崔莞颔首,眉目间流转出一丝若有似无的沉凝,她扬起声,再道:“挽第二问,君可有为挽启蒙,教挽识字,授挽解惑之责?”
清朗的声音刚刚入耳,松柏之下不由响起一阵细微的嗤诋,拜稷下学士为师,是世人梦寐以求的机缘,倘若这少年当真有此福泽,今日也不会被拦于学宫门前了。
一时间,众人再看向崔莞的目光中,透出毫不掩饰的嗤嘲,轻蔑。
中年学士心中亦是泛起一丝不悦,不过,他仍颇有风度的摇头,道:“无。”
“既然君非挽血亲,又不曾为挽师,怎可言之凿凿,挽乃无德无识之人?又怎可信誓旦旦,挽不配踏这青云之阶?”崔莞在屋檐之下,本是逆光而站,此时此刻,已让人难以看清脸上的神情,唯有平静,淡漠的声音缓缓传出:“此乃挽第三问,望君解惑。”
她的声音,清朗至极,漠然至极,传得极远,极开,不但学宫之外,便是学宫之内,诸子台上,亦有所闻。
刹那间,那名中年学士沉稳的面色,变了。
确实,他并非崔莞血亲,未曾亲眼见其为人处事,又非崔莞授业恩师,亦不知其才华学识,仅凭一行便断定她无德无识,过矣。
一片沉寂之中,中年学士缓缓颔首,沉哑的说道:“此事,是吾之过。”他坦然的承认,是自己行事不够慎密,是他言过仓促,可这句话出口后,他双眸顿时一瞪,大声言道:“然而,你这小儿,无帖无荐,登青云,闯稷下,焉能自认有礼乎?”
滚滚喝声如雷,惊得四下又是一静!
崔莞直直的立在远处,眸光沉静,毫不退让的与那中年学士四目相对,少顷,她忽的垂下眼帘,长长的叹出一口气,不再言语,转身便沿着石阶一步一步往下走去。
那始终挺如苍竹的身影,与登阶时一般,不骄不躁,从容优雅,随着脚步声传开的,是一声清脆而冷冽的大笑,含着无奈,含着悲悯,震人心魄。
大笑过后,崔莞扬声朗喝:“世人,皆以稷下为荣,挽却以为,今世的稷下学宫,不过如此,不过如此!”
清冷呼喝,四下皆惊!
从未有人如此胆大,竟敢当天下学士之面,出言辱及稷下学宫!
那中年学士的面色陡然涨得乌紫,他猛地往前几步,冲到石阶旁,指着崔莞怒喝道:“小儿,给吾站住!”
岂料崔莞脚下非但不顿,反正加快了步子,噌噌噌,衣抉纷飞,蹁跹如青鹤,说不出的**蕴籍,沉着自在。
她下了石阶后,当即转身,昂首抬眼,朗声再道:“《史记》曾有载,齐王桓公,立稷下之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崇之。览天下诸侯宾客,言齐能致天下贤士也!挽亦闻先辈所言,谈说之士期会于稷下也,可往来自由,进出无阻,鼎盛之时,诸子台上曾有千人同辩,这方是百家争鸣之盛景!”
说着一顿,崔莞环视四下,清透的目光一一自那些或惊愕,或呆滞的面容上飞掠而过,最终抬眼,落向那古朴巍峨的青砖高墙,落向那悬在门上的墨色方匾,朱唇轻启,长长一叹,“而今,稷下学宫仍在,可稷下之魂安在?”说着声音一提,“既已无魂,稷下又何以称为稷下?与寻常私塾草堂又有何不同?如此,我弃之,又有何不对?”
☆、第一百六十三章 珠玑之辩名初扬(下) 为水过留痕大爷加更
一连三声质问,胜似九天惊雷,隆隆入耳,一时间,好似徐徐拂面的春风都凝滞了一般,众人皆是呆若木鸡。
这番话,并非崔莞第一个思及,也并非崔莞第一个明白,更并非崔莞第一个有此念头,然而,士族重名,惜名,随大流者数不胜数,只为可全一世之名。
故而,敢当着世人之面,在稷下学宫门前朗朗言出者,唯有崔莞一人。
当下,不但那名方脸青髯的中年学士面露震色,便是另外两名一高一矮,年龄与之不相上下的学士,也不由朝前走了几步,似乎想看清说出这般大逆不道,却令人寻不出一丝反驳之言的少年,究竟是何模样。
此时的崔莞,昂首挺立在石阶之下,明媚的阳光倾洒大地,落在那一袭雪青色的儒袍上,铺染出一层浅浅的金芒,衬得那张俊丽冷峭的面容,潋滟却不失清雅,愈发似一块无暇的美璧,耀眼夺目。
转瞬间,众人心中不由泛起一个莫名的念头:这样一个少年,怎会是那种无德无识的人啊!
就在那名中年学士回过神,抿着微干的唇角,试图争辩几句时,一道人影缓缓自敞开的学宫大门内走出。
这人走得极慢,佝着身子,手中一根木拐点地,一步一步,颤颤巍巍,随着他走到莫约有二尺高的门槛前,闻及拐声的三名学士回头一看,急急转身上前行礼,“匀师叔。”
“不必多礼。”匀子略显沙哑低沉的声音缓缓响起,“我来见一见那位高谈阔论的小友。”
“是。”那三名中年学士应了声,不约而同起身,上前扶着年迈的匀子跨过门槛。
砰,砰,砰,乍听起来极为寻常的拐声,一下一下,却好似点在人心中一般,匀子挥了挥手,示意三人不必搀扶,而后慢慢走到石阶前。
陡然,四周一片沉寂,仿佛连气息都消失了一般,无论是松柏下的学子儒生,还是围在远处的百姓,均站起身,垂手而立,脸上神色恭敬至极。
“小友,有礼了。”匀子对崔莞轻轻颔首,低哑的声音中透着一丝和蔼。
崔莞怔怔的望着石阶上伛偻的身影,心头猛地一缩,倏的狂跳起来。
匀子,天下第一贤士,匀子!
是她心心念念,欲拜在门下的匀子!
不会错的,上一世临死之前的某一日,她曾远远见过前来建康的匀子,即便当日万人空巷,她在栋临街的酒楼上,仍是看清了这位天下第一贤士的容貌。
高冠博带,银发如丝,即便一张面容饱经风霜,可那双深陷的眼眸依旧深邃明亮,蕴着仿佛看透世间万物的睿智与对世人的怜悯慈爱。
就是这双眼眸,令她记住了匀子之名。
更是这双眼眸,成为她重回世间后,心中唯一的救命稻草。
雍城至临淄,步步艰辛,均是为了想方设法,投入匀子门下,而今,他就在眼前,如此之近。
崔莞掩在长袖下的手,抑制不住微微颤抖,她唇角紧抿,胸口跌宕起伏,尽全身之力,方压住狂蹦乱跳的心。
“崔挽见过匀公。”她慢慢地抬起双臂,左手掌心覆在右手背之上,手藏广袖中,举至前额,缓缓地弯下身,直至与地平齐,顿了一顿,继而又缓缓起身,手随身动,再次齐眉,方慢慢敛回身侧。
这是极为庄重的揖礼,此礼极为苛刻,容不得一丝一毫偏差,若不然便成了画虎反成犬,不伦不类。
可崔莞的举止,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根本寻不出半点失误之处。
匀子抚着胸前斑白的三尺长须,和蔼的点了点头,明亮的双眸环视众人一圈,最终落在崔莞华光熠熠的小脸上,和声说道:“小友方才一席话,如暮鼓晨钟,让老朽茅塞顿开。”
“阿挽愧不敢当。”崔莞垂下头,又作了一揖。
她拿不准匀子心中所思,此时还是以不变应万变为好。
仿佛看出崔莞的心思一般,匀子含笑摇了摇头,移目看向众人,开口言道:“老朽入稷下已四十有七年,蒙世人厚爱,任学宫祭酒也有一十九载,老朽时常深夜静思,而今之世,比及古来,是盛还是衰?若为盛,因何学宫年年开讲,得以入门者却是日渐稀少?若衰,又当如何重振诸子百家,为世人传下圣人哲礼?”
说着说着,他又将目光移回崔莞身上,继续言道:“时至今日,老朽方明兮,过往苦思,不过是一叶障目。”
话毕,匀子向众人愧道:“昔日,老朽早已明了这番道理,非但是老朽,想必诸位心中甚明者亦不在少数,可却无人敢提及,因何之故?皆为名也,老朽亦然。而今受小友一席话,方如醍醐灌顶,幡然醒悟。”
“老朽,愧矣。”
匀子素来不是多言之人,能当众说出这番话,已是十分难得,他歇了几口气,沉哑的声音朗朗而起:“故而,老朽决心,复学宫之始,今日起,但凡心向稷下者,均可入门,来去皆随心,进出无阻拦,稷下之魂,仍存世间!”
匀子之声,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