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案吗?那可是已经过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劫匪说不定早就分了钱散伙了。”
“不是咱们,是我,这个案件我会自己处理的,你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在报纸后面,孙伟不急不慢的说道。
“哦,那那我去忙了。”黄文昇得不到答案,只好带着一肚子的疑问离开了。
其实孙伟之所以有信心侦破这个已经过去两个月之久的案子,根源则在于他在浦东经营的那处军火走私据点。
在上海能够涉及到军火买卖的洋行很多,不过这些洋行在军火买卖方面多是与满清中央政府或者地方新军做生意,至于民间的那些零星的枪支买卖,除了日本的洋行之外,很少有其他国家的洋行涉足。
此时的国内百姓相信的依然是英、法、德这些老牌列强,在心理上并不太相信日本出售的村田二十二式步枪和金钩步枪,于是对英、法、德等国的武器介于买与卖之间的掮客便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这些武器掮客从洋行大量走私英、法、德等国的武器,然后分散销售给想要购买武器的地主、商人,从而赚取其中的差价。
在这些掮客中,公共租界的孙伟和法租界的黄金荣可以称得上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上海及其周边各县零散武器的走私至少有七八成是出自这两人之手,而更巧的是祥福金店被劫案劫匪购买的武器就是出自孙伟的手中。
武器走私就算是在**透顶的满清也不可能成为堂而皇之的买卖,出售武器的掮客与购买者之间在第一次交易的时候自然也有为其前线的中间人,于是孙伟的前任就通过这个中间人找到了那群抢劫祥福金店的匪徒。
其实在租界内真正的武装力量并不是捕房的巡捕,而是成立于太平天国运动期间的万国商团,随后这支商团被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接管,成为其常设机构。
万国商团存亡始终,首要目的与最大作用在于危急情形下保障上海外国租界的既得利益不受损害,凡遇到重大形势时,万国商团司令部会应工部局总董的命令或自行发布******,所有成员按******要求向指定地点集中,完成卫戍租界的职责。
据后世不完全统计,万国商团的全团动员出防活动有二十六次之多,先后包括泥城之战、太平天国运动、天津教案、四明公所事件、江南教案、甲午中日战争、1896年暴动、小车夫抗捐事件、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义和团运动、日俄战争、大闹会审公廨事件、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人力车夫罢工事件、人力车夫第二次罢工事件、上海小贩暴动、上海反日风潮、江浙战争、浙奉战争、五卅运动、北伐战争、一二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周年纪念事、八一三事变、八一三事变周年纪念事。
当然,万国商团全团动员并非只有出防真刀真枪这一种情况,更多的是武力炫耀,其中包括万国商团所谓的游行阅兵和年度检阅。
有万国商团作保障,公共租界自然不是任人来去自如的不设防之地,匪徒在抢劫祥福金店的时候来去自如,不仅避过了万国商团的驻地区域,还避过了虹口捕房巡捕的巡逻路线,由此可见他们对租界的环境了如指掌。
调查的结果正如孙伟所料,抢劫祥福金店的匪徒确实是租界本地帮派所为,不过却不是正在蒸蒸日上的青帮帮众,而是一个叫粤联社的小帮派,不过这个帮派却有着非常强大的背景,因为它出自上海滩的洪门。
在前世,由于黄金荣、张啸林、杜月笙这三位大亨的存在,使得人们一说起上海滩的秘密社团,就会立即想起青帮,其实在上海开埠后的十余年间,上海势力最大的帮派是来自广东的洪门以及与洪门颇有渊源的、来自福建的小刀会。
按照中英江宁条约的规定,上海开埠后,英国得以设置领事并驻于上海县城,但此时中英双方都没有相互交往的经验,英国人不愿进城,宁可在郊外的黄浦滩头向当地农民租地造屋成立领事馆,清廷也缺乏外交人才,甚至拿不定主意用哪一级官员来面对这些可怕的洋人。
上海县属于松江府,但府治很远,鞭长莫及,于是清廷命衙门在上海县城的苏松太道专理洋务,并兼任江海关监督。
清朝的官员总是颟顸骄横,对英美法领事的请求往往说不,而一旦事情闹大又卑躬屈膝所求无不允诺,这种前倨后恭、前后不一的态度使外国领事和大班非常头痛,他们开始建议清廷在洋行的华人买办中选拔能吏,充任道台。
吴健彰就是这样一个人才,他是广东香山人,以外贸而成巨富,是广州最著名的商人之一,上海开埠后,他随美商旗昌洋行而来,并担任买办。
吴健彰长袖善舞,深谙官场三昧,其为人办事得到外商和朝廷的一致认可,加上他早已捐班候补道员,因此清廷不久后即任命他为道台,驻于上海县城,专门处理与外滩那些洋人的交涉事宜。
当时的上海、松江、苏州等苏南重镇,虽然经济繁盛,工商发达,但由于清廷口岸政策的限制,缺乏外贸人才,所以此时络绎而来的,都是与外商打交道比较有经验的福建、广东人,上海县城人口六十万,其中闽粤人士就有十五万之多。
上海的广东人大多是外贸商人,安于现状,因此以粤人为核心的洪门在此少有响应,而驻沪闽人以船工为主,于是以底层民众为核心的小刀会刚于福建创立,其徒众就遍布上海,但随着刘丽川的到来,局面改变了。
和吴健彰一样,刘丽川也是广东香山人,他早年在穗港的洋行工作,英语流利,善于交际,因为与外商的糖业生意,来到上海并留了下来。
早在香港的时候,刘丽川就已经加入洪门,来到沪上,发现广东同乡很多,就开始了秘密传道工作,不断发展会员,扩充团体,不久刘丽川了解到,盛行于福建水手中的小刀会虽然和洪门没有组织联系,但其政治目标也是反清复明。他即以洪门驻上海领袖的身份,拉小刀会徒众入伙。
刘丽川此举虽然不怎么成功,倒也和上海小刀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而且经他的折冲樽俎,之前经常在闽粤人士之间发生的械斗也不复再起,两省旅沪侨民结成了紧密的共同体,并暗中奉刘丽川为首领。
第五十九章 上海旧事()
1853年初,十余万太平军从武昌沿江东来,水陆并进,连克名城,于是东南震动,各处地方官苦于正规军的防御兵力不足,纷纷组建团练以图自保,上海也不例外,在吴健彰的主持下,成立了以粤籍人为主的民间卫队,并且由于条件优厚,许多广东人远道而来参加这一雇佣军团体。
此举引起了上海本地士绅的恐慌,太平天国运动虽起自于广西,但骨干力量都是广东人,因此清廷蔑称为粤匪,如今这些团练都来自广东,万一和粤匪产生地域向心力,这可怎么办,然而吴健彰却不为所动,认为粤籍人吃苦耐劳,打仗只能倚仗他们。
上海士绅情急之下杯葛这个决定,拒绝缴纳为组训团练而摊派给他们的钱粮,太平军占领南京后,似乎对苏南没有进一步的战略攻势,既然局面不再紧张,又断了经济来源,吴健彰也就顺水推舟,解散团练。
这些退伍雇佣军失去了工作,正在怨恨彷徨之际,于是就被刘丽川迅速吸纳进洪门,因为他已经在准备发动暴动了。
暴动的建议是由上海小刀会提出来的,当时福建小刀会已经在厦门杀官造反,树大明旗号,上海闽籍人准备积极响应,邀请洪门共同起事。
就力量而言,小刀会比较强大,但威望则刘丽川稍高,而且吴健彰的亲兵卫队都以香山人为主,已被刘氏打通关节,因此暴动以小刀会为主力,以大明为号召,首脑却是洪门的刘丽川。
从攻占上海县城开始,暴动坚持了一年多,期间闽粤两帮从没团结过,刘丽川俘虏了吴健彰,想因同乡之谊放了他,小刀会不同意;刘丽川投书联系南京,想把旗号改成太平天国,放弃反清复明宗旨,小刀会也不同意,等到局面最紧张的时候,刘丽川想服从外国领事的调解,弃械投降,小刀会依然不同意。
闽粤两帮纵然有诸多分歧,不过有一件事倒是达成了统一,那就是1855年的旧历大年初一突围的时候,一把火烧尽了上海县城,使这座六百年名城毁于一旦,从此上海华界只能依附于租界的卵翼下发展,再也不能独自存活。
清军攻克上海县城后,对闽粤人士开始了严厉的惩罚,除了残酷的杀戮和通缉外,每间闽粤会馆被摧毁,其先人坟墓被铲平,并对留在上海的闽粤商人课以重税,也就是说,清廷要把所有闽粤人都逐出沪上。
从此,作为一股势力,闽粤人再也没有重新进入上海,他们留下的空缺,将由逃避太平军兵灾而来的苏州人和宁波人填补。
小刀会暴动对上海最大的影响,除了毁灭县城外,就是打破了之前华洋隔绝的局面。
租界本来只有华人五百,都是些仆人杂役,小刀会暴动甫起,租界一夜之间就涌进两万本地人,其后太平军兵锋横扫苏南、浙北,当地绅商纷纷逃入原本他们不屑进又不敢进的夷场,租界人口暴涨至五十万,地价有上涨百倍之多者,随后租界内的官方行政系统公共租界的工部局、法租界的公董局相继成立,警务处及下属巡捕房也随之建立。
太平军失败后,上海进入了一个平稳发展期,各种社会势力重新发生、组合、均衡,正如后世毛太祖所说,秘密社团是政治和经济斗争的互助团体,其主要成员是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于是洪门和小刀会被消灭后,一股新的帮会力量正在无业游民间悄悄地生长。
说到上海新的帮派势力生长,其最大的推波助澜当属赫赫有名的洋泾浜。
洋泾浜原本是上海黄浦江一条支流的河名,它东引黄浦江水经八仙桥西流,北通寺浜、宋家浜,西通北长浜,西南通周泾,它虽是一条不起眼的小河浜,却有着四通八达的便利。
自小刀会起义失败之后,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人口发生了极大的膨胀,这两处租界对生活物资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于是川沙、南汇、奉贤等郊县的农民摇着小船,满载着农产品从浦江而来,泊在洋泾浜的郑家木桥畔,与两岸的居民交易。
洋泾浜是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界河,因此形成了三不管的局面,最开始时有一些上海话称之为小瘪三的混混在此乞讨、敲诈甚至抢劫,来做生意的农民大声呼救,若是法租界的巡捕赶来,这些小地痞就踏上郑家木桥逃到公共租界,反之,则从公共租界逃到法租界。
渐渐地,流浪儿、浪荡子、青皮流氓会聚于此,租界警方也曾合力遣散,甚至用拖船将他们流放到浦东,但没多久就恢复原样,而且愈发混乱污秽,简直是盗贼渊薮,因此郑家木桥小瘪三成为了上海人家喻户晓的俗语,用来指称那些无耻无畏又屡教不改的小混混。
此时郑家木桥上的小瘪三还不能称之为青帮,这些人不过是占据了洪门和小刀会被官府打压的空隙,三五成群的汇聚在一起成立新的帮派,而青帮原本的势力范围是以淮安府清江浦为中心,沿运河两岸向北延伸,成员以苏北、安徽、山东人为主,两者并没有直接的联系。
随着海运事业的蓬勃发展,内陆的漕运已经没有了盈利的空间,于是这些靠漕运为生的青帮分子便将目光放在了越来越繁华的上海。
当时的上海生机盎然又鱼龙混杂,许多富商求人身保障,都以加入青帮为荣,连反清的革命党为了更有利于安全地工作,也纷纷入会拜师,陈其美、蒋志清就是在辛亥革命前夕一起加入的青帮,他们的师父即是大字辈的张仁奎。
不过,作为一个像洪门这样已经存在了数百年的大帮派,官方的打压自然是不可能让其销声匿迹的,粤联社就是在夹缝中由上海洪门演变而来的。
粤联社虽然在低调中躲过了朝廷的打压,但渐渐的失去了在上海滩立足的根本,于是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将堂口搬迁到了与上海县相邻的奉贤县。
奉贤县虽然与上海县相邻,但经济水平却与上海有着天差地别,与此同时县境内也有着其他本地帮派势力与他们抢夺县内有限的自然,于是也使得他们的处境越来越举步维艰。
粤联社现任的龙头叫隋永志,是前任老龙头的徒弟,自十三岁起就跟着老龙头在粤联社过活,至今已经有二十多年,接任龙头也有五年之久,对粤联社可谓是有着很深的感情。
隋永志亲身见证了由洪门改组成的粤联社在青帮和本地帮派联合打压下由盛转衰,所以在他接任粤联社的龙头后便一直想要重振旗鼓。
自隋永志接任粤联社龙头后,他一改粤联社只接收粤人的旧俗,开始转而吸纳本地的青皮、游民,期间纵有帮内老人的激烈反对,甚至愤而出走,依然没有改变他的决定。
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隋永志的这个决定确实让粤联社出现中兴的迹象,不过他的这个决策在时间上还是晚了一些,此时的上海滩已经出现了孙伟和黄金荣这样既有官面护身,又有帮派依托的大佬,从而阻止了粤联社向更高层次的发展。
隋永志在粤联社众多龙头中也算是比较有见识的,他很快就看清了制约粤联社之后发展的因素已经不再是帮众的数量,而是口袋中的银子,只有有了足够的银子才能买通官府,才能让手下的帮众为自己卖命,于是他就有了捞一票的打算。
在上海滩,银子最多的地方自然是遍及整个外滩的银行和钱庄,不过这些地方都有着极强的保卫力量,而且银库内也有着层层防护,就算他们在抢劫的过程中消灭了银行和钱庄的守卫,但想打开金库也不是一时半会能够成功的,完全能够为捕房的支援提供足够的时间。
千挑万选之下,隋永志便将目光放在了祥福金店,这座虹口地区最大的金店虽然也有着严密的保卫系统,但在隋永志看来不过都是一些绣花枕头,只要拥有足够的武器,攻破祥福金店的防御不过是手到擒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隋永志非常清楚仅凭自己手中的几把破刀是不可能完成任务的,于是他就委托相熟的朋友购置一些枪械。
隋永志委托的朋友是奉贤县乡下的地主,这户地主为了保家护宅曾在孙立处买过两支长枪,于是在收到隋永志的委托后便一事不烦二主,在孙立手中购置了九把短枪。
隋永志虽然有些见识,但打死他也不会想到他们手中使用的枪支弹药都是由身份的,事后前去勘探的捕房侦探第一时间就从他们遗落的弹壳中确定了手枪的型号,为斗牛犬转轮手枪,这是在英国和欧洲大陆非常普及的系列化转轮手枪,由韦伯利设计,最初作为微型个人自卫武器,后被欧洲尤其是比利时制造商大量仿制,美国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就是被手持斗牛犬左轮手枪的刺客暗杀。
第六十章 金属探测器()
平常的侦探就算知道了子弹是由哪种枪射出的也没任何作用,但这对于一个军火走私商来说就足够了,像这种大量使用同一种武器的匪徒总是有迹可循的。
斗牛犬转轮手枪在设计上属于个人自卫武器,不仅射速慢,而且射程短,并不太适合用来看家护院,只能在城市巷战中发挥一点用途,故而在整个军火走私中销售量一直不大,不是军火走私的大宗货物,只有大的军火商才有存货。
在上海,能够这样大宗销售斗牛犬转轮手枪的只有孙伟和黄金荣,在祥福金店被劫案发生之后孙伟便让孙立调查了斗牛犬转轮手枪的销售账簿,正好找到了九把手枪的销售记录,于是便派人调查了购买者的情况。
在清末这个时代,反侦察技术已经算得上是一门非常高大上的技艺,像隋永志这样的小瘪三自然不可能懂得,他们只以为事成之后将自己隐藏好不被人发现就万事大吉,殊不知之前准备中的蛛丝马迹就有可能将他们出卖。
粤联社从祥福金店抢劫来的金银玉器单单是重量就有上百斤,其总价值已达近十万两,是祥福金店半数的财富,经此一役,祥福金店不仅在虹口失去了最大珠宝店的荣誉,还在供货商那里欠下了巨额的债务。
这么大的一批金银珠宝自然不是普普通通的典当行能够消化的,而且就算有典当行原意接手,交易的消息也不可能完全封锁,官府和失主自然能够探知到其中的风声的,所以隋永志自抢劫完这单生意之后便偃旗息鼓,只等事情平息下来之后在分散出售。
前任的孙伟在将怀疑的对象转向粤联社和隋永志后便派自己手下的三光码子混进了正在大肆扩张的粤联社,随后经过长达半个多月的明察暗访,虽没有找到这批金银珠宝藏匿的准确位置,但已经能够确定这批珠宝确实是被粤联社所劫。
前任的孙伟在探查到劫匪之后之所以没有立即行动,一方面是想熬一熬捕房的那些洋上司,另一方面则是自己派近粤联社的那些三光码子至今还没有找到那批失窃金银珠宝的藏匿地点,据探查来的消息显示这个地点只有隋永志本人知道。
正所谓捉奸捉双,捉贼捉赃,在没有找到失窃财物的情况下就算真的将粤联社一网打尽也无济于事,毕竟租界不同于满清政府,任何的犯罪案件都需要会审公廨的审理,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会审公廨很难将他们判罪。
在孙伟看来上百斤的金银珠宝并不是一件放在犄角旮旯就能够隐藏的东西,能够隐藏这么大一份财物的地点无非有三处,一处是银行的保险柜,一处是家里房屋的夹层,最后一处则是乡下土财主最常用的手段,直接埋在自家的院子里。
其中第一处银行保险柜很快就被孙伟排除了,因为据他了解在华的各大银行目前还没有开通这项业务,那么剩下的就只有放在房子夹层或者埋在院子里。
为了能够找到隋永志藏匿失窃金银珠宝的具体位置,前任的孙伟早已经将隋永志以及粤联社所拥有的房产别院查的一清二楚,然而这两种隐匿手段虽然是最笨的,却也是最有效的,不然也不会被地主富户使用了数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