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绣大明-第4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怀,但其眼底深处的怒火,却已越来越是猛烈。

    他这才知道,自己被这些臣子欺瞒到了何种地步,什么叫孤家寡人,他总算是彻底明白其中的滋味儿了。

    但随即万历又有些不解地皱起了眉头来:“那些部堂高官因此受制也就罢了,那朝中的那些言官呢?他们不是有风闻奏事的权力么?为何他们也没有向朕检举这些?难道连他们也被收买了?”要真是这样就太可怕了,恐怕他这个皇位都坐不稳当了。

    其实即便天子不问,杨震也不会放过这一事的,现在他问了,更是便利,于是便把自己查到的关于吏部尚书严清如何借着手中职权堵塞言路的事情给详细地道了出来。

    这一番话说下来,更是听得皇帝目瞪口呆,半晌都没能回过神来。良久之后,才用极其平静的声音道:“好,当真是好得很哪。朕所信赖的将领,在边培植自己的势力,将我大明的军队视作私兵;朕所倚重的重臣,一个个只知以权谋私;甚至连部堂高官,都只一心为自己考虑而不断欺瞒于朕,试问有这样的臣子,我大明江山如何能安?如何能定哪?”

    “陛下还请息怒。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并已被我们查出来,就总有解决的办法。”杨震忙劝慰道。

    “解决?却拿什么解决?这朝中群臣朕还能信几个?难道朕能把他们都罢免了不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而想要解决如此问题,也不是旦夕可就的。”杨震拱手道:“臣今日所以冒死进言,也不是想让陛下就此将所有相关官员尽皆拿捕,那只会让天下彻底混乱。”

    “那你说说,却该如何是好?”皇帝显然有些不知所措了。

    杨震在来此之前就已有了对策,当即开口道:“以臣愚见,若要解开此局面,必须循序渐进,先从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然后再徐徐图之。”

    “最迫切的问题?那是什么?”在万历看来,哪都是大问题,都是迫切要解决的。

    “其一便是如今宣府的危局了,其二,则是关系百官升降的吏部尚书!”杨震伸出两个指头来如是说道。

第九百三十三章 兄弟同心

    “你……当真是这么和陛下说的?”杨晨颇有些惊讶地看着自己的兄弟。

    在从皇宫出来之后,杨震便去了工部见自己兄长,并把情况都说了出来。因为如今杨晨已是工部侍郎,有了自己独立的公厅,把门一关,倒不虞被人听了去。

    在看到杨震郑重点头表示承认之后,杨晨便忍不住一阵发愣,良久才长长地叹了口气:“二郎,你这也太大胆,太草率了!你这么做,可就是彻底站在百官的对立面了,如此你还能在朝中立足么?”

    确实,把一直潜藏在水面以下的那些污糟事全部在天子面前抖出来,如此行为就是当初的冯保、刘瑾都干不出来哪,因为那打击面实在太广了。

    面对兄长的叹息和担忧,杨震只是淡然一笑:“大哥你觉着我不这么做,就能与那些朝臣和睦共处了么?”

    “这个……”杨晨不觉有些语塞了,锦衣卫一向就是和朝臣对立,为百官所鄙夷的存在,说句实话,有没有这样的事情,他杨震照样不会为群臣认可。但随即,他还是摇头道:“即便如此,你这次也得罪人太多太狠,恐怕会遭到相关官员的报复哪。而且,兹事体大,这么做怕是对朝局很是不利……”

    “报复?”杨震不屑地哼了一声:“如今事情为陛下所知,他们自顾尚且不暇,还能抽出手来报复我?我敢断言,这些与此相关的朝臣里,将有许多会因此离开朝堂,我又何必惧怕他们的报复呢?”

    顿了一下后,他又继续道:“至于大哥你所说的兹事体大,如此做有些欠妥,我也是无法苟同的。边地军事糜烂若斯,就是因为许多知道内情的官员瞻前顾后,不肯及时指出错误才累积出来的!说句诛心的话,正是因为他们的姑息养奸,才导致了如今边事和朝局的种种问题!我杨震既然已查出了这些,就断没有和他们一样,对此睁只眼闭只眼,得过且过!”

    听着他正气凌然的一番话,杨晨的脸不觉一烫,心下更是一阵惕然。自己在官场日久,居然也已沾染了那些官员们中庸的习气了,遇事再没有果断进取之心,反而当兄弟当真做出为国之事时,还以为不妥,想来真是叫人汗颜了。

    “大哥,我知道你考虑的是什么局势,是什么边地的平靖。但你想过没有,这些不过是粉饰太平的借口而已。难道我们不提出来,这些藏在暗处的问题就会自己解决了么?不,它不但不会自己解决,反而会越来越严重,直至因此让大明王朝就这样走向毁灭!

    “如今的大明朝早已病入膏肓,若不施以猛药,想救它已是千年万难!治重病沉疴当以虎狼之药,这其中的道理想必大哥你也是明白的!”

    “治重病沉疴当以虎狼之药……”杨晨喃喃地重复了一遍这话,面上神色便是一阵激烈的变幻,显然内心在做着剧烈的斗争。

    杨震再踏前一步:“大哥,为人臣者,当官做事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国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既然我们知道朝廷有病,为什么就不能大胆的说出来呢?像那些蝇营狗苟的官员般,只为了一己之私而活,就对得起这天下的百姓和所得的俸禄与身份了么?”

    这话更如洪钟大吕,当头棒喝,直冲杨晨的心底,让他半晌都回不过神来。同时,他心里也在不知觉里产生了一个可怕的想法——

    那些官员所以对此隐瞒,除了自身可能是涉事者外,更多是觉着此事与己无关,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吧?而促使他们有如此念头的,是因为国人一贯而来的多做多错,少做少错的理念。

    哪怕大明朝真个因此而亡,只怕他们被后人指摘,认为该负责任的言论也不会太多,而更多的非议只会全部倾泄在这个王朝的代表人物皇帝的头上。

    所以,在后来的史书里,大明中后期的天子的评价都很低,许多人都言之凿凿地认定他们才是大明灭亡的罪魁祸首,似乎只要换了某些更勤政的人坐上这个位置,大明就可保无忧一般。

    但事实,显然不是那么回事。一个王朝的兴亡,绝不是某一两个人所能控制的,哪怕他是天子也是一般。何况,其实大明天子在历史长河里也是受制约严重的代表了,内阁、六科、都察院,那都是套在天子头上的枷锁,使他发布的每一个政令都要符合仕人阶层的利益。

    所以,当后世——无论是辫子朝还是以后的人——把一切过错都推到嘉靖万历等天子身上,认为是他们葬送的大明王朝两百年基业,那就实在是太高看他们的本事了。

    而熟读青史的官员们,显然正是认准了这一点,才会如此的肆无忌惮,只求在自己手中有权时谋求更多的好处,不出什么乱子。至于这会酿成多么可怕的后果?他们可就未必会在乎了,因为那时自己早已不在其位了。

    “我死之后,哪怕他洪水滔天……”史书里记下了嘉靖帝晚年所说的这句话,用以证明他是多么的自私昏聩,该为大明的败亡负责。但其实,那些朝臣所作所为只比他更加的自私,但是因为这只是一个群体,所以便被人刻意忽略了……

    想着这些,杨晨的身上竟不觉生出了一层的冷汗,最后更是打了个寒颤,这里面的事情实在不能深思细想哪。

    杨震见兄长面色凝重而多变地模样,就知道他已大有感触,联想到了什么,便只是静静地在旁等候着,看他最终能想通多少。

    终于,在一番挣扎后,杨晨苦笑了起来:“真是惭愧哪,本以为我们这些臣子所做都没什么大错,现在看来,却是我们在姑息养奸了。”

    “其实这也怪不得大哥,你毕竟才刚真正踏入朝事没多久嘛。何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杨震似是安慰地道了这么一句。

    “那你到底打算怎么应付这个局面?真有把握改变这一切么?”杨晨此话一说,就证明他已被自己兄弟说服了。

    杨震的脸上顿时就露出了笑容来:“朝廷之内弊病丛生,尤其是作为中原的北地边军内,更是极其严重。我也知道,如此之多的问题不是短时间里就能解决的,但眼下这个可以整顿的机会却绝不可放过了。而天子也认为,抓住如今北边边患的机会着手把一些人从边地拿掉,会对朝廷,对边镇更好一些。

    “另外,朝中也将有所动作,虽然这满朝官员几乎是动不得的,但也必须先挑些出来杀鸡儆猴了。”

    杨晨静静地听着,他看得出来,这一切无论是眼前的兄弟,还是宫内的天子都已完全打定主意了。所以在一愣之后便问道:“那你打算这次先拿什么人开刀?”

    “吏部天官,严清!”杨震的回答很是果决干脆。

    “啊……”杨晨却是大惊失色,差点都要认为自己听错了。这吏部尚书可是朝臣中仅次于内阁成员,甚至只在首辅之下的存在,他们居然要拿这么个大人物开刀,这实在太也大胆,太过出人意料了。

    “怎么,大哥也觉着这么做很不可思议么?这就对了,我们要的就是如此效果,要的就是出其不意!”杨震嘿笑一声:“到时候,还希望大哥你能帮着配合一二,只要将此人拿下,朝中局面便会清晰明朗不少了。”

    “你已有计划了?”杨晨愣了半晌后,终于明白了什么,问道。

    “正是。”杨震说着,便简略地说了一下自己之前与天子一起制定的策略。

    听完之后,杨晨再次沉默,随后有些担忧地道:“这么做会不会太过冒险,你想过失败的结果么?”

    “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是一定能成功的,更没有不用担风险的事情。既然我们要想成就一番大事,有些险还是需要冒一冒的。”

    “那要是群臣反对呢?”

    “这就得依仗大哥你从旁配合了。那些官员本身就不干净,他们的底气一定不足,只要在他们反应过来前先把基调定下来,他们是没有勇气再反对的。”杨震解释道,而这,正是他这次来见杨晨的真实目的。

    他毕竟只是锦衣卫都督,在朝臣里的势力有限,而这次的事情是需要一名部堂级高官响应的。其实,这个人选还有更好的选择——钟裕,不过相比起他,杨震自然是更信得过自己的兄长了。而且,这事一旦能成,其中的好处也是相当可观的,他自然更希望是和自己关系更近的杨晨得利了。

    杨晨深吸了一口气,在答应这个请求之前,他还想问最后一个问题:“你做这一切可是要担很大风险的。而我早上刚知道,弟妹他刚为你生下一对儿女,你在这个时候做这些当真值得么?”

    “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我才会去做这一切。因为我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将来沦为亡国之奴!”杨震平静地回答道。

    这两章里路人夹杂的私货比较多,但这一卷既然是叫“天下”,着眼点自然就会比以前要大些,希望各位能够理解。

    另外要提一句的是,很多穿越小说里的主角在后期都会想法去改变国家的政体,从而强国。但以路人的愚见,这是很难办到的事情,毕竟几千年的传统不是一两个人能改变的,而且这样做也未必真能让国家强大起来。

    所以还不如用加强皇权的手段来达到强国的目的……

第九百三十四章 发难

    又是一天的早朝,这是宣府八百里急报到来后的第十次朝会。

    虽然在此之前的几场君臣廷议中已有了一系列的安排措施,山西及周边卫所的兵马也被下达了命令前往救援,但显然谁都无法彻底安下心来。尤其是当今天子万历,更是忧心忡忡,此时坐在宝座之上阴沉得叫下面的臣子们心里发紧。

    因为之前天子就曾因臣子在此事上不能拿出更好的建议而大发雷霆,今日早朝群臣差不多都低着头,生怕与皇帝的目光相接而被点到了名。这让整个朝会气氛都显得极其压抑,都没几个人站出来说事的。

    把幽幽的目光自这些臣子的身上快速掠过之后,万历终于开了口:“众位爱卿,这都已经十天了,可咱们还是没法拿出个行之有效的章程出来,难道你们真打算就在北京城里等着宣府被破的消息传来么?还是想等着蒙人大军杀到城下之后再劝朕投降哪?”

    这话一说,更使得群臣一阵心慌,随即他们便陆陆续续地跪了下来:“臣知罪,臣无能……”

    “光知罪能有什么用?朕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你们可都是朝廷柱石,朕之股肱,怎么到了这个时候却不能替朕分忧么?”万历说话间已显得颇有些激动了。

    眼看皇帝已到了爆发边缘,再这么下去肯定有人要遭殃,而自己身为兵部尚书必然是首当其冲的那一个,张学颜这时只好硬着头皮上了:“启奏陛下,宣府之事臣已有对策和眉目了。”

    “哦?你且说来听听。”万历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位大臣道。

    “臣以为,宣府之难并没有如那八百里急报里所写的那么严重,这可从十日来只来了三份求援的奏疏就可得知了。尤其是这三日里,兵部再未收到求援急报,显然是当地守军已挡住了蒙人的攻击。又或是,随着附近兵马的援救,城里已足可自保。”张学颜有写提着心地道:“而且就臣所知,宣府乃我大明屈指可数的几座坚城之一,只要用兵得法,只守不攻的话,即便是面对二三十万大军的强攻也是能守下来的。所以,此番之事,想必会在近段时间里得到解决。”

    “臣附议。”随之开口的,正是首辅申时行。他很清楚,这时候的首要目的还是在于稳定,而安定天子之心则是其中的前提,再加上之前已与张学颜结成了共同进退的同盟,在这事上自当帮衬着说话。

    而随着申阁老站出来支持,朝中的其他官员也都纷纷附和,都开始劝慰天子,让他不必焦心,北边的战局其实已然得到了极大的缓和,很快就不再问题。

    静静听着群臣这么安慰自己,皇帝的脸上不但没有多少宽慰,反而多出了几分讥诮的笑意来。待他们说得差不多了,方才道:“如此说来,朕这几日来只是杞人忧天,而接下来便可高枕无忧,再也不必担心蒙人之患了?”

    “臣不敢!”谁敢说天子杞人忧天哪,许多人当即行礼否定道:“但此番之边患,必能在短期内结束……”

    “边患可以在近期结束,但朕心内之患却并不能因此得解!”万历终于有些忍不住了,面色一沉道。

    这话却让群臣再次一怔,实在不明白天子为何会有如此一说。只有一些心思动得快的,心里也随之一紧,知道今日的早朝可不简单了。

    “这几日里,朕一直都在琢磨一件事情,为什么我大明空有百万大军却一直被蒙人所侵扰,每一次他们的攻击都能叫朝野震动,使朕,也使这天下的臣民惴惴难安。”万历颇有些感慨地突然说了这么番话。

    这让底下的臣子一时有些不知该怎么接话茬了,只能一个个静静地站在那儿,但同时,他们心中的不安情绪却是越发的强烈了。

    “其实朕早就清楚了,这次的宣府之危并没有表面看起来的那么险,或许蒙人的突袭让那里的守军暂时恐慌,但只要调度得当,总是能守住的。但是,这其中的损失却依然是我大明所不能承受的。”皇帝的目光灼灼地盯着面前的这些官员,声音却冷得如冰一般:“这一遭,宣府固然是很可能得以解围,但今后呢?若是他们以后再犯我大同,犯我蓟州或是辽东,我大明就得一次又一次地遭受这样的煎熬,受到这样的损失么?”

    这一串问题,让群臣再次陷入了沉默,同时不少人心里更是咯噔一下:莫非天子受此刺激居然想要反击么?这可是个极其危险的主意,必须尽快劝说让他打消才好哪。

    如今的大明早不是太祖成祖时的大明了,军队的战斗力更是无法与之前相提并论,若真反过来出兵草原,下场只会有一个——一败涂地!

    就当申时行打算开口劝说时,万历又继续道:“为此,朕仔细翻看了那些奏疏,又把宫里的一些存档都取出来做了比对,却发现一件怪事。我大明自土木堡后,就一直处于被动之势,无论瓦拉还是鞑靼,每过些年,都会犯我边境。不过因为有九边重镇拱卫在前,中原大地一向稳如泰山。就是在损失上,也并没有太大。尤其是自先帝隆庆朝往后,蒙人势力更是大弱,对我边地的威胁也就更小了。

    “但是,此番之变,蒙人的势头却比以往都凶猛得多,嘉靖朝时便是十万大军,也无法对大同造成太大威胁,可今日不过五万蒙军,就让宣府岌岌可危,这实在太也不合常理了吧。这是蒙人突然就提升了战力,还是我边军出了什么问题哪?”

    当听到皇帝说到最后,申时行等重臣心里就都是一个激灵,知道情况很有些不妙了,似乎有一些见不得人的事情已经为天子所知。

    冷冽的目光在这几人的面上一扫而过,万历继续道:“倘若真如朕所想这般,那边军中间就必然有弊病了。而就朕所知,无论是地方还是军队里,那都是有御史监军的,为何他们却无只言片语传回来呢?是朕多虑了,还是有人在其中做了什么手脚,想蒙蔽住朕……”

    在皇帝这番说话中,自申时行而下,众官员的神色都是一阵阵的变化,有不少人的额头更是冒出了汗来。要知道,这可是九月的天气,除非紧张害怕,否则是断然不会生出汗来的。

    皇帝的话还在继续:“你们说说,在这情况下朕该怎么办?对,锦衣卫,这是朕可以借助到的最直接的力量了。所以,朕便命杨卿去查,看看到底边军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同时,这朝堂之上又有什么人在捣鬼!想不到哪,这一查,还真是出人意料,让朕大开眼界哪!”

    这一瞬间,整座大殿里的气氛压抑到了极点,众官员只觉有一座大山轰隆隆地出现在了自己的头顶,年轻天子的威势压得让他们连头都有些抬不起来了。

    “朕依作屏障的边军将领,为了一己之私竟不断侵吞军费,任用私人,将本该属于朝廷的边军变作了自己身边的私军。当强敌来犯时,他们想的并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