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绣大明-第4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万历听到这话,身子便是一震。此时也顾不上心里的不快了,赶紧就几步来到御案前,一把抓起那几份奏疏,看了看封面上的内容,最终抽出一本,迅速浏览了下去。

    而这一看之下,万历的心里就是一阵揪紧,身子都差点踉跄过去。只因为那奏疏里只提到了一件事情——就在初五那天,居然有蒙人偷袭了边地堡寨,而且据探子回报,这是因为蒙人已知道了大明西南的乱事,特来做试探。一旦确认大明朝廷在西南乱事上出现什么问题,他们就要趁机南下进犯了!

    “连蒙人都开始蠢蠢欲动了么?”按着桌面使自己稳定下来的万历咬着牙轻轻地道:“真当我大明无人可治你们了么?若真到了那时候,朕便御驾亲征,亲自来把你们这些贼子都给荡平了!”说到这儿,他便猛地将手中奏疏丢在了地上,同时一挥手,把案上那些花团锦簇的恭贺文章也都给打落在地。

    就在那一大堆东西落地的哗啦声里,那刚被关上不久的门户再次被人敲响。这让万历更显烦躁,喝道:“又什么事?”他只道是张鲸去而复返呢。

    门开了,露出的却是孙海那张有些担心的脸庞,见皇帝神色不快,他赶紧上前行礼:“奴婢知罪,奴婢不该在这个时候来打扰陛下的。”

    “说吧,什么事?”万历看他也手持奏疏,心里更是一阵腻歪。自己这两个贴身太监总是水火不容,互相斗法的事情他也早有所闻了。而这两位也是有些本事,居然硬是把给自己送奏疏的差事都给分了。

    这一点,母后曾告诉他其实也是好事,只有当手下的人互相敌视时,身为天子的他才能掌控一切。当初的世宗皇帝就是靠的这一招多少年避居宫外依然能掌控朝政,不然就容易被沆瀣一气的内外臣子所蒙蔽。

    但今天,本就看什么都不顺眼的万历显然就没那么好的心情了,所以对孙海也不假任何的辞色,甚至有些厌恶。

    孙海并不知道这一点,只是把手中奏疏往上一递:“陛下,大喜事,是锦衣卫送来的好消息,另外还有西南的八百里加急奏疏……”

    听他说什么大喜事,万历正想呵斥呢,朕的江山都乱成如此模样了,一个元宵节而已算的什么喜事!但听他随后说出来的话,却让皇帝到嘴边的话为之一窒:“锦衣卫的消息?可是杨卿有消息传回来了?”说着,便伸手从孙海的手里抢过了那几份奏疏迅速打开看了起来。

    这一看,那纠结在心头和眉头的愁容顿时就消散了大半,他甚至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用力一揉,又把这两份分别来自锦衣卫和桂林的奏疏再看了一遍,以确信这不是自己看岔了。

    但事实便是如此,一切都是真的——

    桂林的奏疏里说的很明白,在叛军久攻城池不下之后,终于在腊月二十六这天退了兵。而据随后的探查,得知乃是身在四川播州的杨应龙为人所刺杀,如今叛军内部为了争夺他所留下来的势力早已乱作了一团,西南局面已然大好。

    而另一份锦衣卫的奏疏里,则写得更明白,是杨震带蔡鹰扬、王海、竹空岩、阮通和焦五等五人涉险进入四川,刺杀了杨应龙!

第八百五十七章 欢喜与忧愁

    在一阵愣怔之后,多日来凝聚于万历脸上的阴霾便如春阳下的积雪般迅速消融,而后取代这一切的,便成了由衷欣喜之下的笑容:“好好好……”一时间里,皇帝都拿不出更好的说辞来了,只能一连说了数个好字,以表示自己有多么的惊喜与欢畅。

    听出天子言语中的喜意,孙海本来颇为紧张的神色便即松懈了下来,身子虽然依旧跪在地上,却比之前要放松了许多,口中则道:“奴婢恭贺陛下。”

    “你知道这两份奏疏里写了什么,就这么恭贺起朕来了?”心情大好的万历不觉跟孙海开起了玩笑来,把两件东西在案上一放笑道。

    “奴婢不知,但既然陛下连道了这么多个好字,就一定是好事,今日又是上元节,正是双喜临门,奴婢自然是要恭喜陛下的。”孙海忙解释道,同时避过了一个可怕的陷阱。身为天子跟前的内侍,虽然权力什么的都不小,但还是有些不能做的事情的,比如在皇帝之前偷看外臣送来的奏疏,若真被人知道这一点,他的性命恐怕就不保了。虽然现在皇帝在兴头上不会在意这一点,但谁也不敢保证待事后,万历不会想到什么,进行追究。

    “那朕便告诉你,也让你高兴高兴,沾沾喜气。朕的杨卿,他果然没有辜负朕对他的一片厚望,在西南如此乱局中为朕,为我们大明奠定了整个胜局,把叛贼酋首杨应龙给杀了。而且如此一来,还使得广西局势大好,叛军内乱只在朝夕之间了。”皇帝此刻正需要有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所以便毫不避讳地把奏疏中的内容说了出来。

    “杨大人确实忠心国事,能力出众。但这一切也幸赖陛下您的识人用人,不然杨大人也不至于立下此功劳,在奴婢看来,真正保大明江山的,还是陛下您的英明!”孙海反应极快,立刻趁势奉承了皇帝几句。

    这几句话正挠在了万历的痒处,使他的心情更加的畅快,在他看来,自己重用杨震确实是英明的表现,不然也不会有这等好结果了。不过随即,他又笑骂了一声:“你倒是会说话,朕岂是如此量小之人,功劳都是杨卿的,朕不会与他争功。”

    说到这儿,万历又想到了什么,便道:“如此喜事,必须尽快让满朝所知,孙海——”

    “奴婢在!”

    “你即刻将此送往内阁,让他们把这两道奏报全部明发各部,不,明发天下,让天下人都知道西南之事已经大好,很快,朝廷便能平息此番之乱了。”万历当即决定道。

    “奴婢领旨。”膝行两步,接过那两份奏疏之后,孙海便磕了个头,起身迅速退了出去。

    看着他离开,万历脸上的笑容依然不减,只在桌案上的那份刚被张鲸送来的北边奏报上一扫,便露出了不屑的神色来:“既然西南之事已渐趋稳定,北边也就不再是什么问题了。这个上元节,朕也能舒坦地过着了。”

    其实内阁张四维他们早已知道皇帝对此会是个什么态度了,如此喜讯,朝廷自然不可能藏着掖着,尤其是今日又是上元灯节的头一日,正可以拿此事让节日的氛围更加热烈,所以在孙海来之前,几名内阁成员已在迅速拟发各种政令了。在接到旨意之后,他们更是不作任何的迟疑,迅速将几份草拟好的制书发往通政司,用印之后明发天下诸州,想必用不了几天工夫,西南将定的消息便可传于四海,普天同庆了。

    一场祸事终于以此而定,接下来的上元灯节自然一片欢腾,无论是北京,还是其他的州县,人们都兴奋地走出家门,徜徉在灯山灯海之间,尽情地宣泄着心中的喜悦,皇帝更是来到了午门之上,与民同乐。

    整个大明天下,都显得那么的欢乐,除了广西的一处小村落——

    正月十五元宵节,别处都是张灯结彩,就是刚经历过几番劫难的桂林城,如今也是灯火通明,百姓和官兵都在城中欢聚,似乎是想把之前的憋屈和紧张都夺回来一般。

    但在离桂林几十里之外的池家沟子这个小村落里,众人却是神色阴沉,不见半点喜悦之色,哪怕在这儿的是杨震这个为朝廷立下大功之人,他的脸上也看不到半点喜悦之色。

    而他身边的两个女子,脸上更还有泪水在流淌,尤其是张静云,此刻跪在一丘土坟之前的她,更是满面的悲容,豆大的泪珠哗啦啦地不断淌下,缓声抽泣着。即便身边陪同的洛悦颍不断安慰,也无济于事,泪水就没有停的时候。

    只因为,在她面前所立的,正是她一直辛苦寻找,却又最怕找到的东西——爷爷张天乾的坟墓。

    就在杨震他们安然返回桂林后不久,就有人将这一消息传了过来。而在他赶过去确认之后,便派人回到平乐,将张静云他们给接了回来,并带她来到了这个不起眼的小村落。

    张静云怎么都没想到,自己此番来西南寻找的爷爷居然早已化为一抔黄土,这打击可着实太大了,让她既难接受,又是悲痛莫名,只能跪在地坟前久久未能收神。

    “妹子,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是不要太伤悲了,那只会伤了自己的身体,这不是二郎和我,更不是九泉之下的张道长他希望看到的哪。”洛悦颍搂着张静云的肩头,小声地安慰道。

    但这作用却极其有限,因为此刻的张静云脑子里只有自己当初跟着爷爷走南闯北的经历,他的音容笑貌一一浮现——自己的淘气,他是如何慈爱地容忍;自己病了,他是如何的照料;自己有了疑问,他又是如何细心教导……种种一切都是那么的清晰,宛若就在眼前。可现在,当自己已心有所属,将为人妇的时候,最疼爱自己的爷爷却再也不能分享自己的快乐了……

    这种悲痛,可不是几句安慰能化解的,事实上,洛悦颍在耳边说什么,张静云压根就没有听进去。这时,她只恨不能没有来西南,这样或许就不会知道这个叫她痛彻心扉的消息了。

    杨震站在两女身后,也是面色黯然。但他却知道,这种事情不可隐瞒,只有早些让她接受这一结果,才能做到长痛不如短痛,让张静云开始全新的生活。

    在等了半个多时辰后,杨震终于走上前去,来到张静云的身边跪了下来,搂住了她的身子:“静云,莫要太伤心了,虽然你没有了爷爷,但我和悦颍也是你的亲人,我们会照料你一辈子的。你也不希望爷爷他在地下为你担心吧?”

    还是自己心爱的男人的话更容易被张静云所听到,愣了一阵后,她便伏进了杨震的怀里,流着泪,抽搭道:“二郎……爷爷他再也不会来看我了……”

    “我知道,但道长他道法精深,或许此时早已飞升上天,他依然会在天上照看着你的。”感受着前胸的泪水浸透了自己的衣裳,杨震心里更是一阵心疼,便抚摩着她的长发道:“而且,你还有我们哪,我会照顾你的,我要娶你为妻。这样吧,就在你爷爷的面前,我们这就成亲!”

    “啊……”杨震这一突如其来的说法,却让张静云一愣,随即便羞红了脸,一时间竟连悲伤都有些忘了:“你瞎说什么呢,我哪有说过要嫁你了……”

    “无论你嫁不嫁我,我都娶定你了。”杨震却根本不顾对方的反对,当即转头郑重地朝着张天乾的坟茔道:“张道长,不,现在我该改口也叫你爷爷了……爷爷,在你离开京城之时,就曾让我好好照顾静云。之后,你在知道自己的劫数后,又送来了让我照顾她一生的书信。现在,我杨震便在你面前郑重立誓,我要娶静云为妻,疼惜她,照顾她一辈子,您就放心吧。若是今后我不能做到这一点,您大可以找我的麻烦。”

    “你……”张静云没料到杨震居然说干就干,更是又羞又急,但同时,心里却也是一甜。其实她早将自己视作杨震的妻子了,只是女儿家的矜持让她不好主动提出罢了,但现在,这一愿望却在爷爷的坟前得以实现,这让她一时都不知该怎么反应才好了。

    “静云,我还可以跟你保证,爷爷的仇我们一定会完全报了的。之前我已把害死他的许家父子和白莲教一干人都杀了,那接下来,我会继续和他们作战,直到把白莲教彻底从这个世上抹去!”杨震看着张静云的眼睛郑重地道。

    张静云终于点头了:“嗯,我相信二郎你……”

    杨震轻轻点头,随后,便把张静云,还有洛悦颍都搂进了自己的怀中:“好啦,这一次西南之行也差不多了,战事很快就会平息,我们这就回京,然后办一场婚宴,我要让大家都知道,你张静云也是我的妻子。”

    “啊……人家还没有准备好呢……”羞怯的反对声很快就被人忽略了……

第八百五十八章 大局将定

    杨震的说法很快就得到了应验。

    就在北京和广西的大明君臣们庆贺这场难得的转机出现的同时,四川、云贵等地的叛军已出现了叫外人难以置信的内讧。

    先是宣大忠联合辛配把侯昌及其心腹尽数拿下,欲置其于死地。不料侯昌却也有所防范,就在被拿后不久,他的两个儿子侯林、侯缓便自自家的封地率军突袭了播州城。要知道,侯昌除了是杨应龙的心腹管事这一身份之外,更也是四川当地的一个大土司,手中那也是有不小势力的。

    而播州城里的守军本就因为杨应龙之死而军心浮动,在加上部分人马也和侯昌有着不浅的交情,生怕宣大忠他们在夺权之后便会对自己下手,为了自保,这些人毫不犹豫就倒向了及时杀来的侯家兄弟。

    当宣大忠等人得知此事时,人已经杀进了播州城。无奈之下,他们只好率军迎战,两路人马便在播州城里展开了好一番的厮杀。

    一场大战下来的结果,自然就是两败俱伤,而且连宣大忠的儿子也居然在战乱中落到了侯家兄弟的手里。最后,双方只得暂且罢兵,同时交换了人质,然后各据半座播州城,互相对峙了起来。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播州的变故和动乱迅速就被散播了出去,顿时整个四川,乃至西南都震动了起来,许多叛军开始转变了想法,毕竟他们之前所以响应叛乱只是因为有杨应龙那杆大旗树着,现在杨应龙已死,他手下的几员大将还互相攻伐,这些人自然得为自己考虑了。

    考虑来考虑去,他们便走上了两条路——一是自立!凭着这段时日打官府一个措手不及的机会,他们已夺取了不少的地盘,索性就在这些地方称起了土皇帝,先过把瘾再说,至于今后怎么着,那就走一步看一步了。其二则是投顺朝廷,这就是聪明人的选择了。他们已看清了前路,知道没了杨应龙这个主心骨,西南的这场叛乱只会是一盘散沙,最后的结果便是被朝廷彻底扑灭。既然如此,何不早些归降,倒还能免除罪过,博取个功劳呢。

    这些人迅速就把主意打到了广西的官府身上,派遣使者赶去桂林见唐广琛他们,以求得他们的认可。

    这时,桂林之围才刚解不久,虽然知道了那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但唐广琛等官员对西南的局面依然是忧心忡忡又毫无办法。突然来了这么些想要归顺立功的,他们自然不会拒绝,当即就答应了对方的请求,并下令给这些家伙,让他们戴罪立功,夺回属于朝廷的城池,并消灭那些还不肯投诚的叛军。

    官府想要坐山观虎斗的心思自然瞒不了这些老于世故的土司头人们,这些人中绝大多数的做法都很一致,那就是阳奉阴违。口里说着遵命,但却并没有进一步的行动,只是紧守自己的地盘,只等事情进一步的发展。

    他们的想法自然很好,若是接下来朝廷大军杀来,他们就会第一时间易帜投顺,并迅速成为平乱的先锋和向导。但要是杨应龙旧部终于争出个输赢来,并重新有了绝对的压制力,他们自然还会投过去,这种墙头草的作风正是他们在西南得以生存的保障。

    不过另有一些人却并没有让他们的如意算盘打得太响,那些本就与某个部族有仇的人,在接到官府的行文之后,便觉着这是个报仇雪恨的好机会,于是便打出了平叛的旗号,开始大举进攻仇人所在的城池。

    一时间,云贵川三地再次陷入了纷繁的战乱之中,不过这一回作战的阵营可就要比之前复杂得多了。但有一点是可以想见的,这等消耗,对百姓来说自然是灾难,但对如今的朝廷来说,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样的征战只会大量消耗这些地方土司势力的力量,现在他们或许还不觉着什么,但等朝廷重新掌控一切后,他们便再也不可能回到曾经时候了。

    直到这边乱成了一锅粥,眼看着一切都将毁于一旦,还在播州对峙的宣大忠和侯昌双方才大感后悔,赶紧罢兵重新团结,试图挽回局面。

    奈何破镜岂能重圆,双方之间既有矛盾,这裂痕便不是几句话就能消弭的,纵然不再刀剑相向,却也互相提防,自不可能通力合作,共同对外。

    而更要命的是,此时其他诸多势力也不可能再如之前对杨应龙般马首是瞻,即便不主动攻击,对他们所发布的所谓调令命令,那也是彻底的不屑一顾了。

    西南叛军顿时就陷入到了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境地之中,而这一点,也迅速为广西的官军所知。

    既然对方有此致命问题,唐广琛和萧铎等人自然不会放过如此大好机会,当即派遣广西大军进入了四川境内,对临近的州城进行了试探性的劝降与攻击。

    那些处于广西附近的城池本就有二心,一见官军攻来,更是心生畏惧,几乎没作什么挣扎,便举城投顺。而这,便大大增强了官军的信心,让他们再次深入四川,准备夺取共夺的城池。

    待宣大忠他们得知这一消息时,四川已有不下十座城池被官府重新掌控,这一下,他们是真个慌了。因为他们很清楚,一旦杨应龙的根基之地不断被官军蚕食,他们的立命之本也将彻底葬送,到时别说什么抱负野心了,就是自家的项上人头,只怕也会成为别人家的晋身之阶。

    于是两方面人再次商谈,合出一支近万人的队伍直扑官军所在,试图击溃来犯之敌,从而好重新掌握主动,也能震慑住周围那些蠢蠢欲动的叛军人马。

    奈何这支队伍内部的矛盾依然存在,分属两个阵营的双方将士依然互相有所提防,这一点即便是上了沙场,也没能彻底解决。

    而战场之上,只要有一点小问题就可能导致兵败,更别说这等大大影响用兵的大忌讳了。虽然论地利,论兵力,杨应龙的旧部依然占着优势,可正面一战的结果,却是出人意料,一万人马竟被杀得狼狈逃窜,损失几达三千。

    而就在这支队伍狼狈退走的路上,更要命的情况发生了。之前接到他们的指令,却稳坐钓鱼台的各路叛军在这个时候却闻风而动。他们并没有帮着延阻攻击追击的官兵,反倒阻击起了败退的杨应龙旧部。

    如此一来,他们的损伤就更大了,几乎连一个安全的地方都找不到,而且只能受伤的同袍全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