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锦绣大明-第1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喏!”汤鹤答应一声,便照着各自身份,给军士们分配屋子。当然,最中间,最好的那两处院子自然是属于钟裕和杨震,以及他们的随员的。其他人只是以拱卫的姿态分别住守在他们两旁而已。

    而汤千总显然也吸取了之前忻县遇险的教训,即便是觉着在华严寺里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他还是派出了几名兵士进行夜间的巡视与看守。如此一旦真出了什么状况,他们也能迅速作出回应。

    杨震把莫冲以及蔡鹰扬他们打发到偏房里歇息后,自己便也进了正中的禅房。只见房中除了挂着几句佛偈外,倒也与寻常的客栈没什么两样。一样的床榻,一样的被褥,桌子上还摆着几只杯子和一壶尚有些温热的茶水,看得出来这华严寺做事还是挺仔细的。

    杨震稍作洗漱后,便老实不客气地上了床,只略运了运清风诀,便因为一路来的辛苦,以及终于抵达目的地的放松而渐渐起了困意,并迅速入了梦乡……

第三百三十章 有客来

    清晨,杨震自一阵悠扬的钟声里醒了过来,只觉因赶了一月旅途的身子已彻底恢复了过来。

    这是他来到大同,入住华严寺的第三日了。这三天里,杨震与钟裕他们只待在寺院之中休息,并未急着外出调查兵变一事,甚至连过来给钦差见礼的诸多本地官员也被他们以身体不适的原因给挡了回去。

    不过杨震也知道,这种轻松惬意的日子也就要到头了,毕竟他们来大同可不是为了度假或疗养的,查出兵变的真正原由,并以证据将那些犯了事的官员定罪才是他们此来的目的。

    待杨震起身后,外面听到动静的胡戈便端了洗漱用具,以及一托盘的早饭走了进来,那里面放的是几个素面馒头和一碗清粥,都是寺里僧人平常所用的早饭。

    在点头表示感谢后,杨震便梳洗,然后吃起了今日的第一顿饭来。吃了几口后,他才想起一事:“我记得昨天钟大人曾说要开始着手调查兵变一事了,他可起来了吗?”

    “千户,钟大人在半个时辰前就已起来并出门了,他还让人给您带了句话。”胡戈赶紧回答道。

    “哦?他竟不等我一起吗?昨天晚上说起此事时他可还没有这样的安排哪。”杨震略有些疑惑地嘀咕了一句,随即才问道:“他有什么吩咐?”

    “钟大人的意思是,他在明,千户你在暗,相辅而查。”胡戈如实说道。

    杨震听到这话,把馒头递到嘴边的动作就是一顿,随即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神色来:“这倒不失为一个不错的主意。只靠着在官场或是军队里细查,怕是未必会有什么收获。让我从其他地方入手暗查,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想到这儿,他脑子已有了定主意:“胡戈,待会你再叫上鹰扬,咱们三个去大同城里转转吧。”

    “是!”胡戈虽然不是个很精明的人,但却也不笨,自然明白杨震去城中转转的意思,所以在答应后又道:“千户,咱们是不是多几个人去比较好?这儿终归不是京城……”

    “不必,人多了目标太过明显,想暗访都未必能成功,还不如三两人外出这一趟呢。”杨震摆了摆手道:“至于安全问题,我可不信有人敢对我们下手,咱们好歹也是京城派来的奉旨钦差不是?”

    见杨震主意已定,胡戈也不再啰噪,赶紧去找蔡鹰扬商量去了。

    待吃罢了早饭,又活动了一下筋骨后,杨震便欲出门。不料这时,守在院外的一名锦衣卫突然跑了过来:“千户,有一位自称是你湖广同乡的人前来拜访。”

    “哦?”杨震闻言先是一愣,随即便笑了起来:“他们的动作可真是挺快的,几日工夫就已把我的底细给摸去了。”在略作思忖后,便点头道:“把人请进来吧,看来今日的计划得改变一下了。”

    虽然杨震还没有真正涉足大明那人际关系极其复杂的官场,但有些事情却也有了大致的了解。官场之中攀交情,向来讲究个同字。比如同志(志向相同,可不要想歪了各位),比如同窗,同榜等等,都是可以拿来与人结交的借口。如果这些都没法用的话,那同乡也是极其不错的借口,他乡遇故知向来都被人视作人生喜事嘛。

    当然,要是这些都拉不到关系,以后世人的发散性思维,其实还有两样也是可以拿来当借口的。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怎么的也算是沾亲带故;要是连这最简单的条件都达不成,同性也是可以的嘛。当然,你要是想和宫里的公公攀交情,想用这招的代价就太高了些。

    在杨震想着这种恶趣味时,那前来拜访的同乡便已来到了屋门前,恭敬地朝杨震拱手施礼道:“下官大同府同知潘镶锋见过杨千户。”

    杨震打量了来人一眼,发现这是个模样普通,面带笑容,一看就是官场老油子的家伙,便淡淡一笑道:“潘兄既是以同乡的身份前来拜访于我,这种繁文缛节,官场规矩能免就免了吧。”

    “是是。都说杨千户乃是个性情中人,最是讲同乡之情谊。本来下官还有些不信呢,现在一见,却是真的了,实在叫人佩服哪。”一边说着话,潘镶锋便走进了屋来。

    杨震听了他这奉承话,不觉好笑。自己什么时候还有这种评价了,这家伙还真是个信口吹捧方面的高手哪。不过这种事情也没有要纠正的必要,他也只是一笑了之,让对方落座后,便直截了当地道:“不知潘兄今日前来所为何事哪?该不只是想见见我这个同乡吧?”

    面对杨震那略带嘲弄的言辞,潘镶锋却连面色都没有改变半点,依旧笑吟吟地道:“这当然是其中一个原因了。杨千户你是不知道哪,下官在大同也有好几年了,可遇到的本乡之人却屈指可数,有时起了思乡之情,也只能一人黯然神伤。”说话时,他还七情上脸,显得这话是出自自己的真心实意。

    这位演技如此高超,看得杨震心里不禁啧啧赞叹,要是放在后世,就这演技一定能拿个影帝什么的了。不过他也没有拆穿对方的意思,便陪着点头:“潘兄能有如此想法,实在是让在下汗颜哪。”

    “不敢不敢。”在又说了几句对家乡湖广的想念之情后,潘镶锋觉着关系拉得差不多了,这才道:“下官此来的另一个目的,却是想请千户屈尊赴个晚宴,也算是下官对同乡之人的一点表示吧?”

    “你想请我赴宴?”杨震顿了一下道:“只是你我吗?”

    “那当然不光是如此,还有下官在大同的一些同僚好友,还请千户大人莫要推辞,也好叫我一偿所愿。”说着,潘镶锋再次恭敬行礼,随后便把一张请柬双手递到了杨震面前。

    这就是他高明的地方了。若是只派个随从以同乡的名义送这么张请柬来,就算有人给递到杨震这儿,他多半也不会应约。但现在,由他亲自上门,并是在说了不少攀交情的话后,杨震便是想推辞也会有些不好意思了。

    果然,在犹豫了一下后,杨震还是接过了那份请柬,只见上面除了请柬必备的一些说辞外,还写了时间和饮宴的地点,却是明日晚间,得胜楼天字号房。

    见杨震接下了这份请柬,潘同知就松了口气,他之前还真怕杨震会拒绝自己呢。不过为了保险起见,他还是问了一句:“不知明晚千户可能应约吗?”

    “只要钟大人那边没有吩咐,明晚我自当应约赴宴。”杨震答应道。

    “如此,那下官届时就静候千户大驾光临了。”说罢,他便站起身来。突然又想起了什么一般,从袖子里取出一只小小的锦盒来轻轻放到了杨震面前的桌子上:“小小心意不成敬意,还望千户能够收下。”

    “哦?”杨震知道他是来攀交情的,那除了说些套话,发份请柬之外再送点礼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便也没有太过惊讶。随手就拿过了那只锦盒,打开上面的盖子往里一看,却发现是几张薄薄的,印着字和签章的纸。只一眼,他就认出了这是银票。

    “潘大人,这是什么意思?”杨震似笑非笑地看了对方一眼,称呼已稍稍改变了一些。

    潘镶锋呵呵一笑:“下官知道大人此来大同辛苦,故而准备了些薄礼,还望大人莫要嫌弃才是。”

    这是薄礼吗?杨震只打开其中一张银票,就看到上面所写的数额是两万两白银。而这一盒子,却放了五张银票,也就是十万两银子。在这个三十两银子就够一户普通人家一年生活的年代里,十万两银子可算得上是笔天文数字了!

    这些大同官员为了拉拢自己还真是舍得下血本哪。同时,杨震也从侧面看出他们往日里通过非法手段获得了多少大的好处,只怕十倍百倍于这个数字都远 远不止哪。

    见杨震在看了银票后变得沉默起来,潘镶锋的心便也是一紧,别是拍马拍到马腿上了吧?

    好在杨震很快又露出了笑容来,把银票重新放回到锦盒之中,然后又把锦盒纳进了自己的袖子里:“既然是潘兄的一片诚意,那我便收下了。多谢!”

    “呼……”潘镶锋大大地松了口气,也跟着笑道:“千户这话说的,区区薄礼算不得什么。”既然把该做的,该说的都完成了,潘同知便没有再多作逗留,行礼之后便真正离开。

    目送这位大同同知离开,杨震脸上的笑容也随之不见。十万两银子的贿赂,还只是个见面礼的意思。看来这次大同的水可着实极深,而那些家伙所犯下的错,怕就更大了。看来自己之前还是太低估了这儿的情况,接下来行事还得更小心些才是,既然关涉到极大的利益,这些官员与将领一旦发现自己不是那么好说话,只怕他们的行动可就……

第三百三十一章 明察暗访(上)

    当杨震在与潘镶锋同乡见面的同时,钟裕也开始了本次大同之行的第一次接触兵变之事,与一众大同官员进行了正式照面与会谈。

    虽然钟裕婉拒了刘应箕的好意安排,而住到了华严寺,但那处为他准备下的钦差行辕依然有它的作用。比如现在,钟裕就把刘应箕以下的诸多大同官员都召到了这里进行查问。

    即便有所准备,但当这些官员在面对神色严峻,与之前接风宴上的和善模样全然不同的钦差大人时,他们的心里还是带着点忐忑的。

    钟裕板着脸,目光在官员们的脸上一一扫过,这才用不带任何感**彩的声音道:“本官来大同的目的,前几日在宣读圣旨时已表述明白,今日便不再赘述了。今日将各位叫来此处,就是为了此事,那兵变已过去了两个多月,不知各位大人可有尽心为朝廷办事哪?”

    不少官员都不敢与钟裕那双犀利的眼睛对上,纷纷垂下了头,只有刘应箕等少数几人神色如常。一听他开门见山就问此事,刘巡抚便是一笑:“回钦差的话,自变乱一起,我等大同官员就心急如焚,一面上书急报朝廷,一面就已开始着手扑灭这场叛乱了。经过这两个月来的奋战,前方已频传捷报,将数路辜负圣恩的乱军包围平息。这场叛乱至今已平定了**成,想必用不了多久,便能彻底底定。至于其中细节,还是由郭总兵向大人禀报吧。”说着,便朝身后座位上的郭荣点了下头。

    见钟裕的目光随之落到了自己身上,郭荣便赶紧离开座位,先冲对方抱拳行礼,这才用略显高亢的声音叙述道:“自四月叛乱以来,末将已派出五路军队,共计六万七千步骑四下搜寻叛军下落,并加以剿平。

    “四月十八日,便有银川堡一路千余人的叛军被我官军包围,最终在一番战斗之后,杀叛军两百余人,其余皆重新归顺。四月二十七日,又有威平堡一路叛军被平定,杀叛军三百二十人,俘六百人。五月初三,高山卫一路三千人的叛军也被我官军包围在白登山一带,经过两昼夜的攻杀,将其半数击溃,余皆投降……”

    在郭荣的叙述中,钟裕听到的是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一处捷报连着一处捷报,看样子这起叛乱的确已迅速被大同官军给遏制,甚至说是平定。这让他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满意的笑容来:“不错,郭总兵确实是统兵有方,出此大事,竟能迅速做出最快的反应,将问题控制住。”

    “大人谬赞了,这只是末将尽了自己的本分而已。其实末将也自觉有罪,身为大同总兵官,却连底下军士因为长期的不满而爆发此番叛乱都不自知,实在是愧对朝廷的信任哪。还请大人重重责罚。”郭荣满脸羞愧之色,说着还单膝着地,一副听凭处置的模样。

    钟裕知道这不过是对方在演戏而已,便也没当真,虚扶了一把道:“郭总兵还请起来,此事未必错在你身。而且你平乱已立下了不少功劳,便是朝廷也不会因此而随意降罪于你的。本钦差自然更不会做出这等事情来了。”

    “谢大人体恤之心。”郭荣这才起身,心里明显放松了一些。

    “不过刚才郭总兵所报之捷本官一时是记不住的,可否稍后请你写作战报交与本官……”钟裕又提出要求道。

    “瞧末将这记性,这些战报末将早已写就,只等着交给大人了。”说着,郭荣便从袖筒里取出一份文书来,呈送到了钟裕手边。

    钟裕不以为意地一笑,顺手接过,便翻看起来。众人见他看起了战报便没有发声打扰,只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以眼神交流了一下。片刻后,钟裕才把战报往案头一放,重新抬起眼来:“郭总兵,那名叫聂飞的叛乱首犯还未曾被你们击破拿下吗?”

    “这……回大人的话,这聂飞为人极其奸诈,一旦发动兵变就遁入深山之中,末将差出五千人马前去寻他踪迹都被他脱了身,故而直到今日依然没有将其擒获。”郭荣面露为难之色道。这是他最为担心会被钟裕抓住的疏漏了,没想到对方还是很快就找了出来。

    “是吗?如此看来,郭总兵和你麾下将士还得多多努力才是哪。要知道叛乱一事一起,朝中对那聂飞可是极其关注的,此为祸首,不能不将其拿下哪。”

    “大人放心,末将一定会让麾下将士尽力去找出他们下落,并将其生擒交由朝廷处置的。”郭荣赶紧表态道。

    “如此自然是最好不过了。不光是本官,就是陛下和张阁老,也很想亲自见见聂飞,问问他为何要辜负朝廷的一片信任之情,做出这等叫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来。”钟裕说这番话时,目光有意无意地就在几名主要官员的脸上扫了几下。

    果然, 他发现当自己提到朝廷要问聂飞动机时,几名官员的脸颊忍不住就抽动了一下,显得很有些紧张。果然,这次兵变一事的根由可很不简单哪。

    既已有了看法,钟裕就决定再敲山震虎一下:“对了郭总兵,本官一直就很奇怪,那些卫所官兵为何就会突然叛变了?若只是一两处发生兵变,本官还能接受,可这回竟有十多处,数万官军同时响应那聂飞的叛乱,这事若说没有原由就太说不过去了。不知郭总兵,或者是各位大人能否给我一个说法呢?”

    事情终于来到了比较敏感的位置上,众官员的脸色顿时变得凝重起来。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朝廷追究兵变原因,但这事又不可能随便糊弄过去,却该如何是好?

    “说来惭愧,一切也是本官的过失哪。”刘应箕突然苦笑一声道:“实不相瞒,即便是我大同这等边军之中,兵饷也一直是个问题。十万大军在手,却很难凑出这许多饷银来。无奈之下,本官只有用轮番发饷的方式来给各处驻军粮饷。不想这一回,那聂飞却因为这点事情而悍然叛变,并因此酿成了今日之乱局。”

    “只是因为饷银问题吗?”钟裕略一皱眉道:“既然粮饷不足,为何你们不向朝廷求粮饷?本官觉着以朝廷对边事之重视,是不会袖手旁观的。”

    “咱们如何没有向朝廷求过饷?只是几份求饷的奏报送去京城之后便已石沉大海,最终才……”郭荣当即说道。但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刘应箕给打断了:“郭总兵,还请慎言!”

    “竟有此事?”钟裕先是有些惊怒,怎么朝中官员连这种关系到国家安全的大事都不放在心上了吗?但随即却又想到了什么,愤怒之情又是一滞,朝中情况他也知道几分。一方面是人浮于事,另一方面是财政还有些捉襟见肘,别看张居正这几年里不断改革,可自嘉靖朝以来留下的烂摊子可不是那么好收拾的。想必正是因为以上两个原因,朝廷对山西的求饷一事才没有及时回复吧?

    而且他也相信,除了大同这边外,其他各地驻军向朝廷求饷要粮的奏报也一定不会少,淹没在许多同类的奏报中,大同这些请求自然就不那么被人关注了。

    见钟裕露出一副若有所思,同时又带着些无奈的表情,刘应箕便知道自己的说法起了作用,和郭荣两个同时眼中都现出了一丝得色。

    不过当钟裕重新收拾心情看向他们时,两人又换回了刚才的神态,一副自责又无奈的表情。钟裕叹了口气:“此事上,朝廷确实也有一定责任,若能尽量满足大同的粮饷要求,或许就能避免这桩叛乱了。”说着,他又眯起了眼睛:“但本官以为事情应该还不至于如此简单……”

    “啊……”刘应箕心里咯噔一下,没想到这位钦差大人竟也不是个好糊弄的主儿。

    “若真是因为兵饷问题,士兵或有不满,却还做不出这等公然造反的事情来。即便受人鼓舞,怕也只会应者寥寥。故而本官以为,此事另有原由,各位大人以为呢?”钟裕说着,又看了一圈在场官员。

    那些官员被他那双眼睛一扫,顿时心里一凉,不敢与之对视,更别说解释反对什么的了。最终只能把希望寄托到刘应箕他们身上。

    刘应箕心里也有些打鼓,但还是硬着头皮道:“本抚一时却想不出还有什么其他原由了。许是那些将领本就在各自军中声望极高吧,故而一声号召,那些兵士就铤而走险了。”

    “是吗?”钟裕不置可否地笑了一下:“其实若要查出此事根由应该也不是太难。郭总兵,你不是刚才说了已破了数路叛军,拿下了许多俘虏吗?本官的意思,是与这些叛军的将士谈上一谈,看他们是怎么说的,如此这次兵变的根由不就很容易就能找出来了吗?”

    此言一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