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杨麒一时没能领会高第的意思,不敢贸然回话。
能抽调出多少援军?
山海关的防区大小远超宁远,就算加上锦右撤回的兵力,山海关的兵力也还有些不足。
而论起山海关和宁远的重要性,山海关更是远超宁远。
这守卫山海关的官兵当然不能轻动。最多也就能抽调出几千援军。
几千援军能打退老奴吗?
那当然不能。
心念电转之间,杨麒明了高第的问法,心中也就找到了准确的答案。
“回部堂,宁远守备军力是足额的1万2千8百人。加上城中百姓,以及锦右撤入宁远的军民,宁远城现在已经容纳了近3万人。
宁远城方圆只有10里左右,城中已近满员,实在是无法容纳更多援军了。与其现在派遣援军加重宁远的负担,不如视战斗情况酌情增派援军更为合适。”
说起宁远的情况,杨麒也并非一无所知,他分析起来也算是井井有条。
听完杨麒的分析,高第缓缓的点点头。
“那就如此安排吧。”
高第又凝重的嘱咐杨麒:“如此,有劳杨总兵要时刻关注宁远战况,一定要随时准备为宁远增派援军。”
“末将遵令。”杨麒干脆利落的大声回答。他的声音里,却隐隐有着一种松了口气的感觉。
在屠杀了整个右屯的军民后,努尔哈赤才感觉心中舒服了一点。
右屯的仓库点醒了努尔哈赤,大明对他的进攻是有准备的。而且这次的准备还远超以往。
大金已经失去了战争发起的突然性。
右屯明显是被明军有意放弃的,这意味着明军并不想在右屯与大金交手。
努尔哈赤有种感觉,明军只怕也不会与他在锦州交手。
交手的地点?
顺着锦右、松山一线的地理,努尔哈赤一路思索过去。按他的经验判断,明军最终的选择应该就在宁远。
看来这次是要打一场真正的攻城战了。
呵呵,这才有点打仗的意思。
努尔哈赤的脸上老态忽然退去,精神变得异常振奋。
“阿济格,各旗都什么时候能到?”努尔哈赤大声问道。
出乎明军的预料,努尔哈赤在一举袭取了右屯以后,竟然在右屯停步不前。
努尔哈赤对近在咫尺的大小凌河、锦州、松山等地的明军不管不问,只是盘踞在右屯不动。这让所有关注努尔哈赤动向的人,全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老奴到底在搞什么阴谋?”袁崇焕烦躁的来回踱步。
走了几圈,袁崇焕忽然一笑。
管老奴搞什么阴谋做什么,老奴再耍再多的花样,最终还不是要来宁远打上一场吗?
老奴来的晚,那正好可以再多给宁远几天准备的时间。
天启五年十月初七,袁崇焕在宁远召开誓师大会。
当着宁远全城军民,袁崇焕刺血为书。
誓与宁远共存亡!
见此情景,宁远军民大受振奋。
不说别的,大明自开国以来还从无一位文臣向袁崇焕这样。
文臣从来讲究的都是倜傥风流,就算掌兵也都是羽扇纶巾、谈笑论兵。
大明掌兵的文臣,与底层官兵从未见过面的,那是大有人在。
还没有谁会像袁崇焕一样,不但把自己摆到军民面前,更是当着军民的面刺血为书。
这行为,也太丢文人的面子了。
看到宁远最高领导袁崇焕,当众刺血为书立誓,宁远的军心民心全都安定了下来。
老奴不想叫大伙活命,那大伙就跟着袁兵备和老奴拼了。
小兵和小老百姓不懂什么大道理,他们只知道,只要当官的敢玩命,那他们也绝不会逃跑!
看到袁崇焕在军民面前意气风发的宣誓,祖大寿的脸都有些绿了。
袁大胆这分明是在玩真的啊!
无论如何,大明的文臣都还是要讲几分脸面的。袁崇焕既然干出当众刺血立誓的事情,那他就真的要与宁远共存亡了。
要是袁崇焕当众刺血立誓,转身就丢下宁远逃跑,那袁崇焕就算保住了性命,他这一辈子也就算彻底毁了。
到那时,就算朝廷不杀袁崇焕,他也将被大明的整个文士阶层所唾弃,他将成为整个大明的笑话。
以袁崇焕的脾气,那种结果他绝不会接受。
可以说,只要当众刺血立誓后,袁崇焕就真的只能与宁远共存亡了。
作为宁前兵备道的袁崇焕要与城谐亡,那他们这些带兵的军官也就只能与宁远城共存了。
否则……
没等祖大寿想完,城中又是一片振奋的大叫。
回过神来的祖大寿一看城中的场面,心中更是连连的叫苦。
第二三五章:宁远誓师(求订阅、推荐、收藏)()
宁远城
誓师大会上,受袁崇焕的刺激,宁远总兵、副将满桂也慷慨激昂的发表了与宁远共存亡的宣言。
说到最后,满桂也用刀把自己的胳膊划开,以血宣誓。
“完了、完了。”祖大寿双眼无神的盯着场中,心中一片冰凉。
单只一个袁崇焕还能想法糊弄一下,这再加上个满桂,这下他祖大寿想不与宁远共存亡都不行了。
满桂,汉人,31岁,现任宁远副总兵,挂副将衔。他是宁远最高的军事指挥官。
满桂并不是将门出身,他是大明罕见的,出身底层的将领。他的提拔过程就是一个罕见的草根励志成长史。
满桂,原籍山东兖州府峄县,家中也属大明军户。祖上因军队调动,调居于宣府前卫。满桂自小是在宣府长大的。
自小,满桂就练就了一身十分高强的武艺,他的骑射甚至超过了大多数蒙古人。
10几岁时,没有其他手艺的满桂就投身大明边军,靠对敌斩首来换取军队的赏银养家糊口。
按大明的规矩,斩首5级就可以提升为基层军官。
可满桂的出身比张云翼还低,在边军中他连这种基本的提升都没有得到。斩获再多,满桂也只是得到几个赏钱就算完事。
对于边军种不平等的对待,满桂反倒是十分高兴,满桂对升官的兴趣远赶不上拿白花花的赏银。
因为他这种性格,一来二去的,满桂反倒在边军中混了一个好人缘。
好人满桂就这样在宣府边军中混了近10年,宣府边将实在过意不去了,满桂才混成了明军总旗。
万历四十七年,总旗满桂终于时来运转了。他在那场决定大明命运的萨尔浒战役中获得杨镐的赏识,成为杨镐的中军军官。
满桂的职位也由总旗经百户提升为守备,成为大明的中层军官。
萨尔浒战败后,大明损失了大量的中高层军官,满桂作为新锐中层军官被安排带兵移防黄土岭。
在驻防黄土岭的时候,满桂又得到宣大总督王象乾的赏识,几年内又经石塘游击提升为喜峰口参将。
天启二年,孙承宗督师辽东,满桂也划归到孙承宗的麾下。
也许是满桂那粗豪爽朗、特似蒙古人的脾气特对掌军文臣的胃口,满桂又得到了孙承宗的喜爱。
孙承宗先用满桂为他统率中军。后修筑宁远防线时,孙承宗更把满桂放到了他心中的战略核心…宁远。
孙承宗让满桂以代理总兵的身份执掌宁远的军事大权。满桂就这样一跃成为明军的高级将领。
满桂性格粗豪,没有心机,待人也很诚恳,很得士卒欢心。满桂从来都认为,军人就应该打仗,就应该以战死沙场为荣耀。
也因此,满桂对祖大寿等关宁军的做法十分的看不惯,双方相处的并不愉快。
不过,可能是因为同是孙承宗一手提拔,或同样都是胆大欲战之人,满桂和袁崇焕的关系相处的倒还不错。
现在袁崇焕刺血立誓,满桂也就紧跟着响应。
这宁远的军政主官,都表示出与宁远共存亡的架势了,那祖大寿他们这些副手还怎么能再有别的心思?
果然,在满桂之后,副将左辅、副将朱梅、通判金启宗、同知程维渶等宁远的大小官员,都当众立誓。
在此场景下,作为参将的祖大寿也不得不随同众将官,一同立下了与宁远共存亡的誓言。
“我宁远军民一心,誓保宁远不失。老奴若来,有死而已。”
袁崇焕掷地有声的高声叫道。
等宁远众官立誓完毕,袁崇焕把宁远众官的誓言全都收录起来,当众写成表章,又当众派快马急送京城。
“为了断绝某些小人的龌蹉心思,本官已经知会前屯、中前所、山海关一线。
凡宁远战中退至他们那里的宁远军民,无论是谁!哪怕是本官自己,也一律按战场逃卒处斩。”
望着驿骑远去的背影,袁崇焕声色俱厉的大声喝道。
听到这一句,宁远军民再也没有了任何撤退的想法。
袁崇焕已经把宁远军民的退路彻底斩断了。
高台上的袁崇焕一挥手,侍从将身旁的一个大木箱一把掀开。箱中白亮亮的光芒,瞬间照亮了在场所有军民的眼睛。
“这是本官为勇士们准备的犒赏银子。
无论是谁,毙敌一名,立赏纹银一两。
本官准备有白银数万,只要你等有毙敌的本事,本官城头立赏,绝不拖欠。”
看到白花花的银子,又听到袁崇焕明确的赏格,宁远军民的士气立马冲上了云霄。
看到袁崇焕的表演,祖大寿不得不衷心的佩服。
军心、民心都已被袁崇焕激发起来,宁远当有一战的能力。
想想宁远那坚城重炮,祖大寿忽然对守住宁远多出了几分信心。
京城
接到努尔哈赤袭取右屯的消息,大明朝廷大惊。
虽然大明朝廷对此次战争早有准备,但战争这么早就开始,而且是以努尔哈赤亲自率军奇袭右屯的方式开始,还是让大明朝廷上下有些大惊失色。
虽然嘴上不承认,但大明朝廷现在对后金努尔哈赤,其实已经有了一种深深的畏惧感。
当然,大多数人的这种畏惧,也只是一种:辽东野人不好招惹的畏惧。
大明还没有任何人会认为后金能灭亡大明,哪怕疯子也没有。
但在辽东,大明打不过老奴,这已经是大多数人的共识。
自万历四十七年萨尔浒之战后,在辽东,面对努尔哈赤,大明竟然没有一次胜利。
其实别说是胜利了,在努尔哈赤的攻击下,大明连一座城都没有守住。
从抚顺、辽沈到广宁,多少坚城大邑都被努尔哈赤轻易夺取。大明在辽东收获的只有一个接一个的失败。
除了东江的毛文龙和广鹿岛的沈有容在登莱水师的支援下,有过稍许骚扰战的胜利外,大明在对后金的正面战场竟然没有一胜。
这些既往的战绩,让大明朝廷对努尔哈赤、对后金已经有了深深的畏惧感。
宁远虽然被孙承宗经营了数年,但相比辽沈,宁远还真算不上什么真正的坚城。
现在,宁远就要接受努尔哈赤的考验了,大明朝廷对能否守住宁远,还真的没有多少信心。
第二三六章:袁崇焕的人生规划(求订阅、推荐、收藏)()
京城
接到辽东开战的战报,大明朝廷立即由兵部尚书王永光,主持召开了议政会议。
旁听议政的魏公公,惊奇的发现,平素能说会道、说起来滔滔不绝的文臣竟然都少见的沉默了。
偶然有几个发言的文臣,却还在纠结于战守等方向性问题,对如何抵御努尔哈赤的具体措施却没有一句建言。
幸亏杂家还有份孙承宗的遗策!
魏公公不得不庆幸,他手中好歹还有一份完整的计划。
相比孙承宗的计划,魏忠贤对朝堂众臣的议政,更是感到了深深的失望。
“怎么会这么早就开战了?”
听到努尔哈赤袭取右屯的消息,朱由检有些大惑不解。
宁远开战,不是应该在天寒地冻的时候吗?
现在这个气候,就算是在辽东,海水也不可能结冰啊?
就算海水开始结冰了,也不可能达到能承受人马践踏的程度啊?
难道,宁远这一仗要打很长的时间?
朱由检满脑子都是问号。
这就开战了,可他的少年队才回到喜峰口,连修整都未完成。根本就不具备去辽东的可能。
孙元化还在试验中的铁模铸炮,连试验品都还没弄出来,更不用说搞出成品了。
这个看来也赶不上了。
所有新式装备中唯有隧发枪还能赶上。石碑胡同火器工坊应该有了几百支的隧发枪储备,大概可以提供给宁远使用。
不过那么多火枪,就算朱由检说了算,可以调拨给宁远,但依照大明现在的运输条件,想运到宁远,时间只怕也来不及了。
这个开战的时间点,朱由检还真找不到支援宁远的东西。
思来想去,朱由检猛然想到他能为宁远提供点什么了。
有了它,袁崇焕或许真能一炮炸死努尔哈赤。
天启五年十月十二,袁崇焕得到大明朝廷600里加急送来的,来自京城唯一的支援。
一只外形为长方形的木制锦盒。
接到朝廷以600里加急送来的锦盒,袁崇焕感到十分的有趣。
这里面能有什么呢?
会是朝廷嘉奖提升的谕旨吗?
照朝廷惯例,对即将殉身的官员,应该要升一级以资奖励的。
可按时间算,他收录宁远誓师大会的奏章,应该还没有送到京城呢!
朝廷难道提前就送出了嘉奖,这可不太合朝廷以往的规矩。
至于支援什么的,袁崇焕还真没想过。
小小的盒子能盛什么东西,就算是银子,又能盛多少!
焚香、净手。
虽然想不出会是什么东西,但袁崇焕还是依照规矩,恭恭敬敬的打开了锦盒。
锦盒中,并没有袁崇焕最希望看到的升官嘉奖御旨,有的只是一只由黄铜制成的细长铜管。看铜管上的花纹,此物应该还是皇家御用之物。
满心好奇的拿起铜管,袁崇焕才发现铜管下面还压着一张纸条。纸条上用一种纤细的笔迹写明了铜管的用途。
这只铜管竟然是一种特制的观察设备,名字就叫望远镜。
按纸条所说,袁崇焕把铜管拿起,小头贴到眼前,大头朝向窗外。
正如纸条所写,窗外的景物,透过铜管清晰的出现在袁崇焕眼前,宛如伸手可及。
“果然是个了不起的奇技淫巧。”袁崇焕淡淡的笑了。
这确实是一件蛮新奇的玩意。
可玩意就是个玩意,就算它是御赐的,袁崇焕都不会太放在眼里。更何况,这还只是个藩王送来的礼物。
袁崇焕把那支望远镜重新放回木盒内。
现在守御宁远最重要,袁崇焕可没心思把玩这些奇技淫巧造出的玩意。他更没有心思去结交大明的藩王。
他袁崇焕还有远大的梦想在等他去实现,他哪有时间去浪费。
作为一个排名靠后的三甲进士,袁崇焕此生已经没有入阁的可能了。但这不意味着袁崇焕就没了追求。
在就任邵武知县期间,袁崇焕就对他的人生做出了详尽的规划。袁崇焕要效仿嘉靖朝名臣胡宗宪,来实现他成为封疆大吏的远大理想。
胡宗宪,嘉靖朝名臣,他也是从知县的位子上,开始了他的官宦生涯。
胡宗宪与袁崇焕起点是一样的低,但胡宗宪最后却做到了总督的高位。
总督,那已是大明文臣外放地方的最高职务了。
袁崇焕仔细研究过,胡宗宪能成为嘉靖名臣最大的助力,就是以文臣的身份进入军队。
嘉靖二十八年,胡宗宪卸任知县的职位,以御史的身份巡按大同、宣府等边镇。再此期间,胡宗宪表现出了极佳的军事才能。
嘉靖三十年,胡宗宪巡按湖广期间,又在平定苗民叛乱中立下不小的功劳。
嘉靖三十三年,因为精通军事,嘉靖皇帝钦点胡宗宪为浙江巡按,委他以平倭重任。
得到嘉靖皇帝钦点的胡宗宪,在浙江平倭的战事中大放异彩,累功升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总督南直隶、浙江、福建等地平倭之事。
胡宗宪权利最大时,大明的整个江南半壁都在他的掌控之下。
像著名的大明军神戚继光,也是由胡宗宪一手提拔重用,才能独掌一军,最后登上大明军神之位。
袁崇焕希望他能复制胡宗宪以军入政的路子。
在邵武知县的任上,袁崇焕一边仔细学习军事理论,一边着重关注辽东的情况。
没办法,大明的南方还算是歌舞升平,很难找到用兵的地方。战事频繁的辽东,也就成为袁崇焕眼中最好的升官之地。
为了他的人生规划,袁崇焕非常注重对军事的学习。
在邵武,袁崇焕想尽一切办法,寻找一切能找到的机会:兵书、老兵甚至外国人,都成了袁崇焕学习的对象。
袁崇焕如饥似渴的学习着,他能接触到的任何军事知识。
袁崇焕的准备没有白费。
天启二年,卸任邵武知县后,袁崇焕回京述职。
在京中,袁崇焕丰富的军事理论,让他得到东林党人,御史候恂的赏识。在候恂的推荐下,袁崇焕才被破格提拔到兵部任职。
在兵部期间,袁崇焕对兵部同僚连辽东地形都不清楚的现象,感到非常震惊。
对兵部同僚对辽东畏之如虎的心理,袁崇焕更是嗤之以鼻。
在袁崇焕看来,辽东才是他大展身手、一展抱负的最佳之地。
天启二年,广宁战后,袁崇焕稳稳抓住了,出现在他眼前的每一个机会,才能在短短的几年内,走到今天这个职位。
现在袁崇焕已经是按察使、宁前兵备道了。官虽然不算太大,但也有了独领一方征战的资格。
只要袁崇焕能迈过努尔哈赤这个坎,他就将成为巡抚一方的封疆大臣。
袁崇焕的目标已经近在眼前了,此时此刻他哪有别的心思,又怎么会动别的心思。
就像袁崇焕对祖大寿说过的一样,现在所有妨碍他守御宁远的,他全都会无情剔除。
袁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