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本纪-第1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连他们这些身经百战的宿将都有些胆丧,那众军又何来士气向前?

    “诸位有何良策?”

    回应皇太极问话的,是死一般的寂静。

    又等片刻,见众将依旧无人出头,皇太极只好沉闷落寞的低声下令:“传令,收兵吧。”

    

第四八二章:军心士气(求订阅、推荐、收藏)() 
眼见后金大军缓缓退回大营,城头明军忍不住放声高呼。

    明军自与后金正式交锋以来,一直都处于下风之中。几年间,双方发生的数次战役,明军都是以惨败而告终。明军的士气,也在这一次次失败中逐渐跌到了冰点。

    低迷的士气,让明军已无直面后金鞑子的信心。

    直到去年明军在宁远,首次顶住了后金的进攻,明军的士气才开始慢慢恢复。

    不过,宁远是宁远,锦州是锦州。

    锦州城初建。无论是城防的坚固程度,还是兵员军械物资的配备,锦州都无法与明军经营数年的宁远相比。

    当十几万后金大军以前所未有的厚重态势压过来时,就算再有宁远守城成功的战例在前,锦州明军也还是心中打鼓,守城信心十分的不足。

    其实,这还未开战,赵率教就已存下决死之心,这又何尝不是他信心不足的表现。主将都是这种心态,也就不要说底层明军的信心士气了。

    不过,这一切,现在都随着明军炮击完全改变了。

    开战前,只怕谁都不会想到,只是一轮炮击,锦州明军所有的担心、所有的无助、所有的恐惧,就都全都烟消云散。锦州明军一直有些低迷的士气,也似插入热水中的温度计,肉眼可见的一路上升直至爆棚。

    有如此犀利的火炮,大家还怕什么鞑子!

    望望远处缓缓撤兵的鞑子大队,又看看城头欢呼雀跃的明军,赵率教一直高提的心终于放了下来。他心中也首次有了守住锦州的真正信心。

    信心恢复,赵率教的脑子也变得越发灵活。

    “来人啊。”

    再瞟一眼正在撤退的后金大军,赵率教脸上涌上一股少见的豪情:“来人,开城门,打扫战场。”

    赵率教的命令刚一出口,一瞬之间,周围所有听清赵率教命令的明军,全都变得一片安静。

    鞑子大军还没走远呢?这就开城门?将主这胆子也、也有些太大了吧?

    看看周围突然变安静的明军,赵率教再次放声大笑。笑声中,赵率教伸手点着城下遍地的尸骸,满是豪气的大声叫道:“如此遍地的功劳,谁敢去为老夫取来?”

    功劳?

    随着赵率教的笑声和点指,周围明军把目光投向城下的血肉地狱。看着、看着,明军的眼睛开始慢慢发红。

    功劳?绝对没错。

    明军可是以斩首计功,那遍地的鞑子残骸得有多少首级?那些不是功劳又是什么?

    吱吱呀呀的响声中,锦州厚重的城门慢慢的打开一条缝隙,一队明军提心吊胆的走出城门。

    锦州城门开了?锦州城门竟然开了?

    我大金大军还没走远呢!

    正在撤兵的皇太极接到探报,心中不由大怒。

    明军这也太不把他放在眼里了。

    此时开城门,敢如此挑衅,明军就不怕他大金的骑兵突然转身冲城?

    怒火一股一股直冲顶门,皇太极猛然停下了战马:“明猪竟敢开城,诸君谁去杀杀他们的威风?”

    皇太极话音刚落,没等别人接话,莽古尔泰就已抢先开口:“那个,老八,大军已退,若再贸然回头,军中必然大乱。”

    略略一顿,换了口气,不待别人反驳,莽古尔泰又连珠炮的叫道:“老八,明猪此时打开城门,摆明是有意想诱我返身再攻。我大军若返,那明军必定马上关城。若我大军不回,只以轻骑回头相攻,那明猪只需堵住城门,我轻骑也就只能无功而返。

    老八你算算,我轻骑若去,以明猪方才的炮击威力,我们的轻骑还能回来多少?

    老八啊,我们已然撤军,还是算了吧?”

    莽古尔泰这一串又急又快的言语,先不说内容如何,单只他那一口一个老八的,就让皇太极感觉异常刺耳。等听清莽古尔泰所言,皇太极的脸色就已变得更为阴沉。

    皇太极并非没上过阵的新丁,他也是久经沙场的军中宿将。莽古尔泰所说的这些危险,皇太极又何尝不知。

    只是,战阵之上,有些时候却并不能单以人员损失来计算得失。

    像此时,后金前锋一战尽没,大军被迫回撤,军中士气已非常低迷。明军此时又公然开城挑衅,后金若不敢应战,军中那还有何士气可言?

    具体到皇太极,明军挑衅,他若一点反击的表示都没有,又让好战的女真八旗怎么看他这个新任大汗?

    可以说,此时就是明知明军是在故意挑逗,后金也该不惜代价把出城明军尽数斩杀才对。

    问题是,莽古尔泰现在好似莽撞的把出战后果一挑明,皇太极反倒不好安排了。

    不派兵,皇太极会显得有些软弱,大军士气也将再次下降。可若派兵,一旦损失太大,那皇太极就有故意派人送死的嫌疑了。

    冷冷的盯着看似莽撞好心的莽古尔泰,皇太极心中大恨。

    这一刻,皇太极是真恨不得立即派莽古尔泰领兵前去,可理智一刻未失,这话,皇太极就根本无法开口。

    “大汗,请准鳌拜去杀了那些明猪?”

    一个有些嘶哑怪异的叫声,打破沉闷的僵局。伴着声音,一个身材异常高大魁梧的侍卫策马而出,青涩的脸上虽还稚气未脱,但口中的话意却是坚定异常。

    鳌拜?

    看到这个年方16的少年主动请缨,皇太极眼中一暖。

    大汗,我去,让我去,让我去吧

    皇太极方一沉吟,尚未作出决定。人群中七嘴八舌又响起一片请战之声。

    听到请战声四起,皇太极的脸色终于缓和了下来。

    鳌拜、多尔衮、豪格、图赖、索尼

    眼光缓缓扫过开口请战的众将,皇太极眼角微微一跳,心中寒气大起。

    开口请战的将领,皇太极都很熟悉。除了多尔衮外,大多都是他正黄、镶黄两旗的少年。

    略一沉吟,皇太极脸上阴云尽散,嘴角露出满意的微笑。

    “好,很好。”

    皇太极冲鳌拜、多尔衮等一众少年将领,满意的挥了挥手:“尔等只要未失战心就好。”

    扭头盯着莽古尔泰,皇太极大声叫道:“三贝勒说的不错,我大军已回,明猪那点狡计,不值我们理会。回头,我们会让他们付出代价的。收兵。”

    心下已定,皇太极微笑着招呼众少年,放马向大营跑去。人群中,代善抬头望望皇太极的背影,又扭头看看眼露轻蔑的莽古尔泰,嘴角微微上跳了一下。

    请记住本书:。。阅读网址:

    

第四八三章:伏击的巨大消耗(求订阅、推荐、收藏)() 
锦州

    未等后金完全撤军,一小股做好敢死准备的明军,小心翼翼的打开城门,提心吊胆的走出城去。

    城头之上,明军的各处炮位,炮手们也以最快的速度装填好火炮,紧张等待着后金鞑子随时可能到来的逆袭。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出乎明军的意料,往昔凶蛮狂野的后金鞑子始终没有任何逆袭的意思,鞑子全军头也不回的直接退回了大营。

    看着后金鞑子完全退回大营,城下重又变得一片空旷,城上城下的明军彻底狂欢起来。

    狂欢的人群中,赵率教脸上露出笑容,心中也轻轻松了一口气。

    临阵开城,这是一步险招。赵率教心中已做好兑子的准备。

    后金鞑子向来凶悍蛮横悍不畏死。往昔明军与后金交战,很多时候,明军就是被后金鞑子这种凶蛮不怕死的气势所压,最终才会在战斗中失利。

    赵率教冒险开城,就是有意要引后金轻骑回攻。赵率教相信,有城头的炮火掩护,只要出城士卒能顶住鞑子轻骑片刻,那重创或是全歼回头的鞑子轻骑,都大有可能。

    当然,若是鞑子轻骑来的够多,冲的够快又够狠,那出城的士卒也还是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这临阵开城,赵率教其实就是在赌。赵率教是在用这小股明军敢死队的生死,来赌鞑子与明军的士气。

    只要出城的士卒能在鞑子面前站稳存活下来,那锦州明军就有了真正面对鞑子的士气。即便敢死队全军覆没,只要能给回头的鞑子轻骑以重创,那明军士气也不会损失太大。只是,敢死队尽没,锦州明军只怕就会再无出城的胆量。

    不过,在这伏击大胜的时节,赵率教还有与后金开赌的本钱。赌输了,也不过就是明军以后依然不敢出城。

    可赵率教怎么也没想到,他竟然赌到了一个最不可思议的结果,鞑子竟然避战了。

    鞑子竟然也会避战?

    望着明军冲天而起的士气,赵率教眼中反而掠过一丝隐忧。

    刚才那一轮犀利异常的炮击,其实并不是锦州火炮真正的威力啊!

    望着城下的血肉地狱,赵率教心中轻叹一声。

    朱由检派来的炮组,除了为锦州明军带来真正的炮兵知识外,还给赵率教带来了不属于这个时代的黑科技‘炸药包’。

    经过旅顺战场实验的炸药包技术,被炮组悄悄告知了赵率教。锦州守城的准备中,也就悄悄多出了几十个炸药包。

    只是,鉴于对炸药包威力的不确定,和炸药包对火药的大量需求,赵率教也只准备了这几十个炸药包。

    后金大军在城西建立大营,赵率教就已明白,西城将是后金攻城的主要方向。

    确定了后金的主攻方向,除了连夜向西城调动所有的六磅铁模炮外,赵率教还派人乘夜色下城,把几十个炸药包统统埋到了城下。

    若非这些密布城下的炸药包,单凭城头的几十门大小火炮,两千后金汉军又怎会连一轮炮击都撑不过去?

    在这个开花弹还未面世的时代,无论重炮所用的实心弹,还是轻炮所用的散弹,火炮的杀伤力相比加了残钉碎铁的炸药包,那威力还是远远不如的。

    伏击虽取得了令人震撼的战果,但久经战阵的赵率教脑子还非常的明白,这样的伏击他已很难再组织第二次了。

    一是炸药包威力虽大,但所消耗的火药实在太多。一个炸药包要消耗6磅炮6次射击的火药。此次伏击所用炸药包,已相当于消耗了数百次炮击所用火药。如此巨大的消耗,锦州根本消耗不起。

    二来炸药包还有一个比较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必需要用引信来点燃。这引信可并不太好制造。这一次伏击,锦州所拥有的大量长引信就已消耗殆尽。

    还有,为什么赵率教执意要安排敢死队冒险出城?

    其实,敢死队除了逗引鞑子,提高明军士气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任务。

    望望城下已开始打扫战场的敢死队,赵率教脸上露出愉快的笑容。

    别人看不出来,赵率教又怎会分辨不出。城下的敢死队,此时已悄悄的多出了两人。

    那是赵率教最忠心的两个家丁。是他们从昨夜就潜伏在城下战场,那勉强可容身的地洞中。是他们刚才在火炮的轰鸣中,点燃炸药包的引信。

    以敢死队去掩护二人尽快脱身,是赵率教对两位忠勇家丁所做贡献的最大回报。

    伏击成功了,鞑子的士气打压了,明军的士气也提起来了,就连忠勇的战士也完好无损的回来了。锦州第一战,结果已不能再完美了。

    望着远方的后金大营,赵率教眼中再次闪过一丝忧虑。

    鞑子已回营休整,若再来,鞑子只怕就已做好承受重大伤亡的准备。到那时,等待锦州的,必定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

    扭头看看城头欢呼的明军,眼光扫过六磅炮前那些站立笔直的少年炮手;想起若无这些炮手,若无后方紧急调来的火炮和火药;再想到欲言又止,最终愤愤走上城楼观战的内侍监军纪用;赵率教猛然间恍然大悟。

    崇祯陛下重瞳远照,天恩已惠及锦州。锦州,此次并不是在孤军作战。有崇祯陛下天威在此,何愁锦州守不住?

    宁远,辽东巡抚衙门

    “大寿,狼烟已传来三天了,你挑选的援锦精骑还未准备妥当吗?”拧着眉头,袁崇焕本就黝黑的脸色,现在更显得异常难看。

    这个祖大寿是不是脑子缺根弦?

    传讯狼烟已升起三天,后金鞑子大举进犯锦州的信报,宁远也收到超过两天。此时宁远还未向锦州派出一兵一卒,朝廷会怎么看宁远?

    “抚台大人,卑职已尽力催促了。只是这战时饷、开拔银还未到位,这让儿郎们出战啊?”祖大寿一边恭敬的向袁崇焕施礼,一边万分委屈的抱怨道。

    战时饷、开拔银?

    听到祖大寿的抱怨,袁崇焕恨不得一脚踢死这个没眼力见的家伙。

    现在还斤斤计较那点银子,你祖大寿恐怕不是脑子里面缺根弦,而是根本没有脑子吧?

    前段时间才和他说的很清楚,崇祯陛下初登大宝,对此次锦州之战又非常看重。宁远城内现在又有直通崇祯陛下的眼线,

    

第四八四章:援锦(求订阅、推荐、收藏)() 
宁远

    看着一脸委屈,抱怨战时饷、开拔银未到位的祖大寿,袁崇焕心中的怒火再也难以压抑。

    前段时间袁崇焕已和祖大寿说的很清楚,崇祯陛下初登大宝,锦州之战又是崇祯陛下登基后紧盯的第一件大事。为此,朝廷上九千岁魏公公、内阁阁老们以及兵、户、工等三部尚书,都对现在的宁锦地区盯得很紧。而更重要的,是宁远城内现在还有直通崇祯陛下的眼线存在。

    如此多的大佬紧盯着宁远,你祖大寿还敢玩这种临阵闹饷的小伎俩,你祖大寿是当真认为朝廷就离不开你、离不开关宁军了吗?

    简直是不知死活!

    “祖大寿,”袁崇焕面沉似水,脸上再无一丝笑意:“祖大寿,本抚不管你有多难,本抚也不管你有多苦。明日,本抚定要看到援锦精骑出城。你若做不到,那就回家养老去吧?”

    养老?

    祖大寿浑身一震,他今年还未过三十,袁崇焕这话说的可是异常扎心了。

    看看祖大寿已皱成苦瓜一样的嘴脸,袁崇焕又稍稍放缓了点语气:“大寿,大战一起,锦州必须救援,这是陛下和朝廷早已定好的方针。现在战事已起,若我等再拖延下去,一旦让陛下和朝廷认定我等是在畏战、避战,即便锦州不失,我等将来那也是有过无功啊。”

    嘴上劝说,袁崇焕心中已经拿定主意。这好话他就再说这一遍,若是祖大寿还是无动于衷,那他也就只能放弃这个没脑子的蠢货了。

    这个,要不,明天派何可纲率中军骑卒跑一趟锦州吧?总不能在祖大寿这一棵树上吊死呵。

    眉头紧皱,不理祖大寿的反应,袁崇焕心中开始有了新的打算。

    心中一紧,祖大寿被袁崇焕的话吓了一大跳。他真没想到,他常规的抱怨,袁崇焕反应竟然会这么大。

    关宁军与大明其他的军队一样,现在都是募兵和卫所兵两种军制并行。卫所兵其实就是为他们屯田的农奴,而战兵基本都是以募兵为主。

    募兵,顾名思义就是花钱招募的士卒。但多年以来,克扣军饷早已成为明军惯例,就连大名鼎鼎戚家军都从未拿过足额的军饷,就更不用说大明其他军队了。

    不过,明军的士卒也不是傻子。平常欠饷,无权无势的小兵们也就忍了。但到了战时,到了这需要士卒卖命之时,你再想继续欠饷那可就绝对不行了。所以,每逢战时按明军惯例,不光要给士卒补齐欠饷,往往还要给士卒发双饷才行。

    另外,临阵调动风险颇大,士卒一般还会要求发放补偿的银子,这就是所谓的开拔银。

    战时饷、开拔银,这些陋规其实就是士卒临战要把最后一份卖命钱拿到手中的意思。毕竟,对军头们克扣军饷,小兵们平常也实在没有制约的办法。也只有在这临阵之时,军头们最害怕引发军中暴乱之时,小兵们才有拿回自己部分欠饷的机会。

    士卒的这种要求,对祖大寿这种军头来说,他们当然难以承受。不说别的,单只所谓的欠饷,若要让军头们补齐,军头们也肯定是大亏、特亏的。要知道,军头们从兵部拿到的拨款,本就因所谓的漂没,而从未拿过足额。

    当然,军头们吃空额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样,战时士卒闹饷,军头们就向朝廷大肆抱怨,借军情逼朝廷负担这些战时饷、开拔银等额外开支,也就成为了大明惯例。

    祖大寿来袁崇焕面前抱怨,这是军头们最正常不过的反应。不抱怨,难道让他们拿自己的钱去给士卒发饷?

    常规抱怨而已,祖大寿怎么也没想到袁崇焕会有如此反应。

    见袁崇焕的脸真正沉下来了,祖大寿忙一叠声的应道:“抚台大人,抚台大人勿恼。抚台大人所命,卑职必当遵从。何须明日,今日卑职就派家将出城。”

    偷眼观察下袁崇焕脸色,祖大寿又愁眉苦脸的说道:“抚台大人,出援锦州,卑职可先派家将出城应急,但这战时饷和开拔银,无论如何还请抚台大人要尽快拨下才是。”

    听到祖大寿答应派兵出城,袁崇焕眉头微松,他有些恨铁不成钢的训道:“大寿,你早就该这么想。陛下眼前,你还不知好好表现,你这…”

    强把已到嘴边的几个字咽下,袁崇焕又紧盯着祖大寿吩咐:“我精骑既然出城援锦,那就一定要大张旗鼓。明白吗?一定要大张旗鼓,让全城都知道。”

    听到大张旗鼓四字,祖大寿总算明白了袁崇焕的意思。他立马精神抖擞的大声应道:“多谢抚台大人点拨,卑职这就去安排。卑职一定会让全城所有人都知道,我精骑已出援锦州。”

    见祖大寿明白,袁崇焕脸上这才露出一丝微笑:“战时饷、开拔银是吧?本抚明日就批下。大寿,你去告诉下面的儿郎,只要大家尽心用命,本抚绝不会亏待他们。”

    当祖家家将为主体的宁远精骑,大张旗鼓的踏出宁远城门时;山海关外,满桂率领着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