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提高?
这工艺对大明来说,绝对得算跨越式提高了。
可如此巨大的功劳在那些内阁大学士眼中成了什么?
二十两银子的赏赐?
这是在打发要饭花子吗?
要是孙元化以如此巨大的发明也受到薄待,那以后还能让有人再有发明创造的欲望吗?
这绝对不行!
朱由检把手中的茶杯狠狠的摔在地上。
这种能改变一国军力的发明创造功劳,他们想如此轻描淡写的抹杀掉,他朱由检绝不允许!
今回他朱由检不但要厚赏孙元化,还要前所未有的重赏才行。他要让天下人都看到发明创造所带来的好处,他要鼓励天下人去进行更多的发明和创造。
思索中,朱由检脸涨的通红,手攥的越来越紧。
看出朱由检对内阁大学士们薄待孙元化不满,随后跟来的魏忠贤嘴角露出了一丝微笑。
果然,崇祯陛下就像当年的天启陛下一样,还是太过年轻了。他对大明政局,对内阁大学士们的了解,也还是少了、浅了那么一点。
不过,也正因这样,这朝堂才有他魏忠贤存在的空间不是?
理理自己的思绪,魏忠贤按黄立极和崔呈秀给他的分析,开口向朱由检劝道:“陛下息怒,这只给孙元化二十两银子的赏赐,确实是有些过少,可若要借此超拔孙元化官品,倒也确实有些不妥啊!”
“哦?”
听到魏忠贤如此说法,朱由检脸色和缓了几分。他倒要听听魏忠贤能有哪些高见。
看到朱由检脸色和缓,魏忠贤赶忙继续解释:“陛下,若发明这套东西的不是孙元化,换作别人,老奴保证,至少给他超拔两阶官品应无问题。”
“你说他们是在故意针对孙元化?”
朱由检心中顿感有些莫名其妙。
这孙元化到底干了些什么,竟然让朝臣们如此不待见他?
难道就因为孙元化不是进士,只是个举人出身?
还是说,奇技淫巧…
没等朱由检想完,魏忠贤接下来的话就让朱由检知道,他想的终究还是有些偏差了。
就听魏忠贤不紧不慢的解释道:“陛下,朝臣们不愿超拔孙元化,只是因为孙元化与哪些不通人伦、无视祖宗的化外番人,走的实在太近了。”
“与化外番人走的太近?”
对朝臣们的这个理由,朱由检心中先是一惊,可“不通人伦、无视祖宗”这八个字,随即就让朱由检心中明白了过来。
信仰,还是信仰搞出来的问题。
朱由检早就发现,徐光启、李之藻这些接受教会洗礼的人,与大明其他文人有些隔阂。
他们在大明某些保守的传统文人眼中,可能都是些异端样的存在。
果然,魏忠贤不急不慢的声音继续响起:“陛下,孙元化据说已接受番外教派的洗礼,信奉那些教派的神灵,却把天地祖宗都抛到了脑后。这等失了上下尊卑,忘了君臣父子纲常之人,谁还敢超拔于他?”
魏忠贤的这番话,如滚滚巨雷响过朱由检耳边,让他好一阵无语。
前世今生,朱由检都不是教会的信徒,他对教会的详情也并不清楚。对教会,他只知道西方教会是一神教,他们信奉上帝为唯一至高神。
又因教会不许信徒祭祖祭孔,所以在大明传统文人眼中,受洗的孙元化他们已背离了孔孟之道,甚至有人认为他们已忘了祖宗。
有如此的认知,大明传统文人又如何能愿意看到孙元化等人进入朝廷中枢,掌握朝廷重权。
想到前世孙元化在担任登莱巡抚时,因受孔有德叛乱牵连,最终被斩杀弃市。朱由检心中不由一寒。
孔有德为什么会选在山东兵变?孔有德脑子进水了?
士卒闹饷而已,怎么就会发展到叛乱的地步?
这要按阴谋论来说,这孔有德会不会是哪些敌视孙元化的人,故意迫反的?
也许那些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要搞掉孙元化。
叛乱发生之时,是徐光启正要入阁的关键时刻。而孙元化被处死时,也恰是徐光启才进入内阁之时。
孙元化因罪被处死,而作为内阁大学士,徐光启却连自己最得意的学生都无法保全,这对徐光启声望的打击有多大,那真是不言而喻。
想来,那之后,满朝再无一人会依附徐光启了吧?朱由检眉头紧紧皱起。
这些,真不能怪朱由检瞎想。依前世崇祯朝那些大臣的素质,他们真的很有可能作出这种无底线的事情。
至于大明,至于国家的利益,他们又怎会放在心上?
在那些无底线的大臣心中,党争才是第一位的。
这些想法在朱由检脑中呼啸盘旋,让朱由检身上的汗毛都不由竖了起来。
第四四二章:朱由检的调整(求订阅、推荐、收藏)()
魏忠贤不知朱由检思绪已飞至前世的历史。他只看到朱由检的脸色在不断变幻,脸上激动的涨红慢慢退去,神色也慢慢转变为凝重之态,魏忠贤心中暗自高兴不已。
魏忠贤最怕的,就是刚登基的崇祯陛下年少气盛,根本就不听他的解说。
要知道,现在的内阁成员可是魏忠贤费劲心力才挑选出来的,虽有冯铨稍微不太听话;但这整个内阁,魏忠贤用着还算顺手。要是因孙元化这点小事,就被迫再次调整内阁成员,对魏忠贤来说未免有些不值。
更何况,朝堂上,兵部尚书王永光一派,因‘天变之说’已算是与魏忠贤撕破了脸皮,那才是魏忠贤急需对付的大敌。若此时调整内阁成员,那岂不是拱手送机会与人?
感觉到自己的解说有效,呡呡嘴,魏忠贤又赶忙趁热打铁:“陛下,您别看朝臣们订的那20两银子赏格,看似有些拿不出手,可他们这也真的是在按祖宗传统行事。这个数量,按传统可还算是比较高的。”
听到魏忠贤的这一句,朱由检也只能无声的苦笑一声。
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出身贫民的皇帝。
少年时当过和尚、要过饭的朱元璋,对民间疾苦体会颇深。所以,当朱元璋定鼎天下后,为了减轻民间的负担,他把大明官员俸禄定的很低。大明官员的法定俸禄,应该是中国所有朝代中最低的一个。
这才会有只靠俸禄过活的海瑞,穷的连老母过寿都无钱买肉的传说。说实话,要真按大明官员的法定俸禄,大明官员还真没几个能吃的起肉的。
也正因大明官俸异常的低,历史上这才有大明皇帝哪些看似异常抠门的一些赏赐(历史上,大明皇帝赏官员几十两银子的,那是比比皆是)。毕竟,几十两银子,也算是官俸的几十倍。
这点上,魏忠贤说的倒也不错,真按大明的惯例,这20两银子还真不算少了。
说到此处,魏忠贤的立场已展现的非常明显。他明显是倾向于现在的内阁提议,并不想重赏提拔孙元化。
这算什么?
这算是内阁和阉宦狼狈为奸、同流合污吗?
朱由检勃然欲怒,却随即又把火气压了下去。
其实,对此种情况朱由检早就有了几分心理准备。要不然,他也不会想到保留魏忠贤,用魏忠贤来对付朝中哪些无耻的官僚。
只是,朱由检没想到的,是这号称最忠心的魏忠贤,却也并不是完全站在他这个皇帝一方,愿意随他的指挥棒无条件而动。
这下可就尴尬了。嗯,看来还是毛爷爷说的对,无论何时,还是要‘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啊!
朱由检微微一叹,心中迅速作出了决定。
“魏大伴,无论如何,这孙元化都不可不赏。”
朱由检迅速调动起情绪,一副激动万分的样子叫道:“魏大伴,这个孙元化,不但要赏,还必须要厚厚的、重重的赏才是。要不,以后谁还再肯为我皇事尽心尽力。
魏大伴,不能超拔就不能超拔,但孙元化至少一定要重赏。朕不管你怎么做,反正你去给朕尽快想出个方案。
你去吧,此事一定要尽快处理好!”
朱由检摆出一副你办事、我放心的口气,把事扔给魏忠贤,转身不再理会。
面对朱由检的无赖行径,魏忠贤心中暗笑,表面却无奈摇头退去。
孙元化的事,提醒了朱由检。这短期内还真不宜提拔徐光启入阁。不光徐光启不能动,就是研究院的其他几人,也不宜立即提拔。
研究院的实学学者技术虽然高超,但他们的信仰,却实在与大明传统文臣隔阂太深。
信仰这东西,可远比任何仇恨都来的可怕。
在没有能力护持徐光启他们平安时,过早提拔他们,让这些罕见的技术人才损耗在政争之中,那实在是太可惜了。
更何况,朱由检也并不希望他的大明成为所谓主的世界。
历经孙元化一事,让朱由检彻底的惊醒过来。面对大明上百年传统所形成的庞大官僚体系,他这个刚登基的年轻帝王,要声望没有声望,要威吓没有威吓,那些官僚们又怎会把他放在眼里。而要什么没什么的他,又哪来的对官僚们生杀予夺的权力。这一切,都还需来日方长才行。
按捺住急于表现自己的情绪,朱由检把目光首先放到了自身的安全之上。
真不是朱由检有‘总有刁民想害朕’的妄想症,而是前世的历史让朱由检对大明皇宫的安保,实在很难放下心来。
就不说土木堡后明英宗和代宗的复辟之变,就说从那之后,正德落水而亡;嘉靖差点让几个宫娥太监勒死在皇宫之中;泰昌又因红丸而亡;而天启也是落水而亡。
大明如此多的帝王出事,这不得不引起朱由检的慎重。
就是具体到这个时空,朱由检亲身所见,大明皇宫也如同筛子一样,什么消息都会轻易的泄漏出来。更何况,还有内操军中不知何人暗伏的死士,竟然就在大内的乾清门前刺杀与他。这要不是方正化舍身相救,只怕朱由检此生也就定格在那一刻了。
经历了如此的凶险,朱由检要再不重视一下皇城的安保,把皇城的各个关键之处都换成自己放心之人,那他又如何能睡得好觉?
至于说,顺便清理一下皇城内的各种势力,消减一下魏忠贤的影响力,这也只是朱由检顺水推舟、顺手捎带而已。
就这样,在朱由检有意无意的操作下,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廷除了魏忠贤提督的东厂,其他几个有关朱由检切身安全的大太监全被更换完毕。
有刺杀事件做挡箭牌,有如此名正言顺的调整,就算看似权倾朝野的魏忠贤也根本无法作出任何抵挡。
至于调号称最知兵的刘应坤去辽东,一个是朱由检对辽东的局势实在有些不放心,另一个当然也是因为朱由检准备要把内操军紧紧抓到手中。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成建制装备着大明最先进燧发枪的数千内操军,朱由检怎么能放过,又怎么敢放过。
调整了谭敬,调走了刘应坤;改由方正化接手御马监,又调回一手调教出来的少年队郑平接手内操军,朱由检这才能如此安心的在此组装他的‘飞剪’模型。
看到魏忠贤急匆匆的冲进殿来,朱由检嘴角挑起一丝笑纹。
内廷调整已经就位,魏公公现在可以说已在他的掌控之中。现在,他可以从容的、平静的问上一句:“魏大伴,有何事惊慌?”
第四四三章:骤减的税赋(求订阅、推荐、收藏)()
有何事惊慌?
面对不动声色间已调整完内廷结构的崇祯陛下,魏忠贤回话的态度明显恭谨了不少。
“回陛下,这几件急务是必须要陛下亲批才是。”
一边躬身行礼,魏忠贤一边把手中的几份奏章匆匆送上。
“这是……”
伸手接过奏章,朱由检并未直接展开,他抬头询问的看向魏忠贤。
“陛下,是这样……”
虽是大字不识,可魏忠贤的记性实在不错。几份奏章的内容,魏忠贤娓娓道来,说的是头头是道。
听着魏忠贤娓娓所说,朱由检的眉头慢慢凝聚到了一起。沉下心等魏忠贤全部讲完,朱由检又打开奏章,仔细梳理一番,这才拧眉问道:“魏大伴,除了如此解决,就没其他的法子吗?”
“这?”魏忠贤被朱由检问了个愣怔,一时不知该如何回答。他拿来的这几份奏章,确是当前最急的几份急务。
南方倭寇又起,福建、广东两省糜烂,急需朝廷下旨定夺剿抚。川滇之间的水西土司纠集数万叛军再攻贵阳,连带蜀中也再次震荡,这也需朝廷下剿抚的决心。至于陕西旱灾的奏章,却已是陕西今年上的第三份请求赈灾的奏章了;因赈灾所需钱粮数额太大,也是必须得由崇祯陛下御笔亲批才行。
这几件急务可都事关大明江山的稳定,内阁业已附上解决方案的贴黄,他也已解说的十分明白。
陛下突然这么问,是什么意思?
是对拿出的解决方案不满?
可这已是内阁和司礼监能拿出的,最稳妥的解决方案了。
看着面带期盼的崇祯陛下,魏忠贤心中不由翻过一连串念头。
崇祯陛下年轻,这等军国大事,看来还要杂家再好好的解说一下才成。
轻轻嗓子,魏忠贤准备再给年轻的崇祯陛下,好好讲述一番这其中的厉害关系。
“魏大伴,朕记得今年朝廷岁入不足,都逼的你向朝臣募捐了。这要是再失去数地税赋,朝廷还运转的开?”
还没等魏忠贤开口,朱由检的问询就让他明白,年轻的崇祯陛下并非是不明白其中原由。这一下,魏忠贤尚未出口的话语,被死死的憋在了口中。
见魏忠贤迟迟无语,朱由检看着奏章,手指无意识的轻敲桌面,脑中陷入沉思之中。
奏章上福建、广东遭倭,可这倭寇首领的名字,朱由检倒是十分的耳熟。
郑芝龙,这也算前世记忆颇深的一个名字了。在前世历史上,郑芝龙先当海盗,后受大明招安,最后以大明总兵的身份成为大明海上当之无愧的最强者。就连荷兰、西班牙等大航海时代的欧洲殖民强者,来到了大明海上也必须得听他的号令和安排才行。
可惜,最终郑芝龙晚节不保,他放弃南明投降了满清。郑芝龙的投降毁了南明不说,却因他儿子郑成功拒不降清,最终被满清斩杀于宁古塔。算是英雄了一世,却死的相当窝囊。
这福建、广东的所谓倭寇首领既是郑芝龙,那他们恐怕就不是什么真倭寇了,十之八九是郑芝龙组建的那个十八芝海盗吧?
嗓中咕哝一声,朱由检打开奏章仔细看了又看,他的目光凝聚在内阁的贴黄上。
福建、广东遭倭,官军数次受挫。又因福建大旱,灾民四起,除留福建、广东本地税赋用于剿倭外,再请调浙江税赋予以补贴。
‘留用、补贴’,朱由检手指的敲击忍不住变得更为急促。
这份奏章是如此处置,而针对水西土司叛军的奏章,也是要把云贵川三地的税赋留用,还要请调湖北的税赋予以补贴。
这几处税赋都要留用补贴,再加上陕西大旱,整个大明的十三布政使司,转眼就有8个省的税赋无法收缴到京;而大明却还要为陕西再多支出一大笔赈灾的费用。
这些再加上维持朝廷正常运转的费用,以及辽东战场的所需,大明国库怎么还能支撑得住?
朱由检看着这些奏报,立马就感觉头痛欲裂。
这局面,这是非要逼迫他从内库里向外掏钱啊!
魏忠贤匆匆而来的意思,朱由检终于明白了。
“魏大伴,这个福建郑芝龙,非要剿灭吗?能不能招安?”
思索片刻,朱由检见魏忠贤仍无开口的意思,忍不住把自己所想问了出来。
前世郑芝龙能被招安,今世也该可以吧?
“招安?”
魏忠贤听到朱由检的建议愣了一下,思索片刻才小心翼翼的回话:“回陛下,招安也不是不可。可福建、广东两省官军方将受挫,就算要招安巨寇,也需同时补充官军战力才行啊?”
是啊!
朱由检心中暗暗叹息一声。
这一句,魏忠贤说的倒是非常在理。就算要对郑芝龙招安,也必须要补充大明的官军才行。要不然,即便郑芝龙同意招安,那招安也就只是个名义,如何能限制住郑芝龙。
罢了。
朱由检敲击的手指一凝,心中作出了决定。
这几件事,也只能先按内阁的安排行事了。
拿起朱笔,准备批复,朱由检猛然又向魏忠贤问道:“魏大伴,朕的内库尚有存银多少?”
“回陛下,内库现只有存银480万两了。”
对朱由检的这个问题,魏忠贤那是了然于心,他带着几分骄傲随口就回答了出来。
只有480万两了。
听到这个数字,朱由检心中再次重重叹息一声。
480万两听起来挺多,却是魏忠贤从各处搜刮得来,这些可真不算正常的收入。
更何况,虽然朱由检也不知大明朝廷现在具体的预算花销,但有一点朱由检非常清楚,480万两对现在的大明来说那绝对是远远不够的。
叹息一声,朱由检还是提笔在奏章上各批了一个‘可’字。
虽明知这御笔朱批一落,大明的岁入立马就要减少一半,可朱由检一时却也找不到别的办法。这兵祸天灾齐来,他也只能先应付过去再说。
看着魏忠贤收起奏章匆匆离去,朱由检一时也没了继续制作模型的心情。
魏忠贤不知道,但朱由检清楚的知道。按前世的历史,大明就要进入年年灾荒的时代了。要前世历史所记无错,自崇祯登基起,大明就进入了一个天灾多发时期。正因为那连年的旱、蝗、涝、瘟疫等天灾不断,才会造成连年的农民起义,最终才葬送了大明皇朝。
不过,前世崇祯登基是在天启七年,而今世这才天启六年。难道,历史改变了,这天灾也随之提前了?
陕西大旱,流民遍地。
一想到奏章上所奏的这几个字,朱由检忍不住浑身一激灵。
前世灭亡大明的农民起义,可就是发源于陕西。今世不会现在就要开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