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崇祯本纪-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段时间,汪文言作为王安的门客频繁与东林党沟通,为东林党上台起了不小的作用。

    天启元年,太监王安被赶出皇宫死了以后,失势的汪文言曾被抓入大狱。但不久就被营救出来。出狱后,他就被首辅叶向高提拔,当上了内阁中书(相当于国务院秘书)。

    天启元年,东林党和楚党的联盟,据说就是汪文言一力促成的。东林党能把浙、齐、楚诸党打的落花流水,独霸朝堂,汪文言功劳不小。

    汪文言被东林党称作天下第一布衣,是个很独特的存在。

    与清廉的东林党人不同,汪文言并不清廉。他同宋江一样,到处结交朋友,花钱如流水。钱从哪里来?

    一点小钱,汪文言有的是办法。最主要的办法是,谁有事求到他,只要出的起钱,他就能想办法帮你。在京城汪文言就敢号称:没有他办不成的事。

    从这点看,汪文言很像东林党人的白手套。

    魏忠贤的阉党一致认为,从汪文言的身上,一定能找到东林党人的把柄。

    第二天,阉党一起发动弹劾,一举将汪文言拿下。

    汪文言本来就是满身的毛病,屁股下面根本擦不干净,他做的很多事都是无可争辩的。

    这样,汪文言就被一举抓进锦衣卫北镇抚司诏狱。

    朝堂上矛盾骤然激化,东林党反应十分激烈。首辅叶向高率先站了出来,他以汪文言是他提拔为由,向天启皇帝提出辞职。

    这种时候,皇帝怎么会放叶向高回乡。天启皇帝好言挽留,又再三保证汪文言不会牵扯到首辅大人。

    朝堂上才平静了没几天,北镇抚司传出消息,汪文言在诏狱里招供了。

    汪文言说他收过熊廷弼家4万两银子,保熊廷弼不死。银子他自己留下了2万。其余的都送给东林党人了。

    这个时候朝堂上才想起,熊廷弼和王化贞都被关了1年多了。虽然他们都被判了死刑,可朝堂上从没人提起,现在他们还在大牢里关着呢。

    得到汪文言的口供,魏忠贤如获至宝。他立即安排将汪文言提到的左光斗、顾大章等东林党人抓进诏狱。

    看到阉党气焰嚣张,步步紧逼,东林党一时阵脚大乱。

    朝堂上的混乱,没有影响到朱由检的好心情。皇庄的庄头前来汇报,春天时,他强行安排种植的几种作物,有的已经可以收获了。

    朱由检也不多问,带上楚天行和几个护卫直奔皇庄。朱由检赶到种植的皇庄时,就看到庄里的佃户们喜气洋洋的围在田头。

    佃户们面带兴奋,叽叽喳喳的争论不休,看到朱由检的车架到来才闪到一边。

    庄头一脸谄媚的笑着,跑到朱由检身旁,腰弯的低低的,低着头问道:“王爷,这就开始收割吗?”

    “开始吧。”朱由检压抑着心中兴奋,淡淡地吩咐。

    这个叫小张庄的皇庄佃户众多,庄头为了拍信王殿下的马屁,他把所有佃户都叫到了田边。

    人多好办事。很快一亩甘薯和一亩土豆都挖了出来。边挖佃户们边不断发出惊叫声。

    一亩甘薯和土豆分别堆了好大的一堆。分量也很快称了出来。

    数量报出,围观的佃户们发出一片巨大的惊呼之声。土豆一亩收获13石多,甘薯一亩收获7石。

    这个数字,闻所未闻的高产啊!佃户们惊喜欢笑乱成一团,甚至有佃户虔诚的跪倒叩拜感谢苍天了,神物降临啊!

    听到庄头报上来的数字:13石和7石,朱由检感觉有些不对。

    “土豆和甘薯的产量应该差不多,绝不应该相差那么大啊?”朱由检觉着自己应该忽视了什么?“不应该啊,不是按照《甘薯疏》种植的吗?难道《甘薯疏》有误?”

    朱由检立即吩咐:“王承恩,速去把留在庄内的《甘薯疏》给孤拿来。”

    “是。”王承恩知道,信王直接叫自己的名字,就是他不太高兴的表现。虽不知信王因何原因不高兴,王承恩可不敢怠慢。

第三十八章:杨涟的弹劾(求票、求票)() 
留在皇庄内的《甘薯疏》很快拿来了,朱由检仔细翻阅。

    这个时代的书,用的都是文言文,又没有标点符号,读起来很是费劲。

    前世读书的记忆,导致朱由检对今世的书阅读有些困难。朱由检并没有仔细阅读过《甘薯疏》原文,只是简单的一扫而过。

    现在,朱由检暗暗庆幸。幸好手中的这本《甘薯疏》,是为了教授皇庄种植,特意让人译成了白话文,还加了句读(标点符号)。

    这白话版的《甘薯疏》朱由检看着才不那么吃力,才能仔细研究一下《甘薯疏》内容。

    朱由检今回不敢大意,仔仔细细阅读了一遍《甘薯疏》。看明白了以后,他只觉着背后渗出了一层冷汗。

    大意了,朱由检感觉自己太大意了。

    当初,看到几百斤的种子,朱由检有些过于兴奋。他竟然忘了种植作物需要依照农时,不是随便什么时候都能种的。

    《甘薯疏》上明确注明,北方种植甘薯应在4月左右栽种。书上可是农历计时,4月就已经是初夏时节了。这个时间比朱由检安排的要晚一个多月。

    种植的失误是朱由检记忆造成的。朱由检按前世的记忆武断的认为,这几种作物春天就能栽种,他却忘了这个时代与前世的气候不同。

    处在小冰河时期的气候比前世要冷的多,春天气温回升也要慢不少。

    在这个没有地膜的时代,对于种植温度要求较高的甘薯,能顺利出苗就是万幸了。幸亏后期管理跟得上,肥料也使得足,不然还不一定能种出多少。

    朱由检心中暗想:“这样乱种都能种出来,我真是太幸运了,全凭老天爷保佑啊。”

    朱由检脑中,系统老天爷那古板的声音传出,“与我无关,我无法保佑任何事物生长。”

    没有理会脑中的声音,朱由检心中一个劲的后怕。

    “要是自己强制种植的甘薯没有出苗,最后更是颗粒无收。那以后,估计就算打死佃户们,他们也不会再种甘薯。名声传扬出去,农户们谁还敢再种?”朱由检扪心自问,“这作物推广还真得小心谨慎才行,一不小心可能就会好心办坏事啊。难怪官僚们都不愿推广,多做多错啊”。

    朱由检想起自己安排种了三样,土豆、甘薯都开始收获了,还剩下玉米不知怎么样?不会连苗都冻死了吧?

    “玉米生长的如何?”朱由检急忙询问庄头。

    庄头的回答让朱由检大失所望,他完全是答非所问,只是一片阿谀奉承之声。

    就算奉承语言,庄头也不及格,他拍马屁的水准也实在太低了,听的朱由检不由的心生闷气。

    “玉米地在哪里?”朱由检板起脸来,厉声喝道:“闭嘴,快带孤前去看看。”

    看到信王殿下大为不悦,庄头才悻悻的闭上嘴,带路前往玉米的种植区域。

    看着一片绿油油的玉米地,朱由检放下心来。虽然还不到收割的时候,可明显看出玉米腰上明显带着两个棒槌,长势都很不错。

    庄头看来是根本不懂种植,朱由检直接点了几个佃户上前询问。

    “天幸啊!”朱由检询问后庆幸道。当初安排种植时,他随口说的一句:“玉米按高粱种”,这个说法拯救了玉米。

    这句话,让玉米没在寒冷的春季就种到地里。如果那个时间点种下,就算出苗也随即会被冻死,百分百颗粒无收。

    运气真的站在了朱由检这边。

    看着生长旺盛的玉米地,朱由检再次为自己的失误感到后怕。

    “行政命令强制种植,差一点好心办了坏事。这个教训真的太及时了。我毕竟不是真正的专家,仅凭前世记忆办事,太危险了。更何况,就算前世我也没真正种过地啊!”朱由检自责不已。

    做实事还是需要真正的专家,朱由检想起徐光启,那绝对是个真正的专家。

    朱由检默然的想:“我是不是可以请徐光启来?让他帮忙制定这三种作物的最佳种植方案。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应该会欣然接受我的邀请吧?”

    朱由检给自己打气,不管结果怎样,先去请一下试试吧?

    朱由检马上安排楚天行去上海请徐光启。

    此去不带金银财物,也不拿什么奇珍异宝,朱由检只让楚天行专门带上几个甘薯、土豆和还没成熟的玉米。

    楚天行不解的收拾好包袱,带着三种作物前往上海。

    “请人有这么请的吗?”楚天行觉着信王殿下真是越来越看不透了。

    朱由检目送楚天行带着自己殷切的希望远去。

    “殿下,京城急报。”王承恩把一份书信递给朱由检。

    京城就传来惊天消息,这下必须回城了。

    京城,朝堂上。

    左佥都御史杨涟明发奏本,强硬弹劾魏忠贤。奏章上一共列举了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状,震惊了整个朝堂。

    朱由检以最快的速度赶回信王邸。才进书房,高起潜就把他现在急需的情报送了过来。

    从情报上看,事情爆发的很突然。

    杨涟好像没有同任何人商量,他的奏本是通过通政司递进去的。事先东林党人好像也不知情,没有丝毫的配合。

    杨涟奏本的内容通过通政司泄露出来后,东林党人的反应也很震惊。

    杨涟此次完全就是决战的架势,大有输赢成败就在此一举的气度。

    朱由检看着眼前抄来的奏章内容,叹了口气。

    这是杨涟弹劾魏忠贤的二十四大罪状。朱由检不太懂文言文,奏章内容他只能连蒙带猜。不过,就他看明白的内容来说,杨涟不妙啊。

    朱由检虽然不太喜欢东林党,可对杨涟这个东林党人的旗帜,还是心存敬意的。

    在任何时代,一个清廉如水,并能始终如一坚持操守的人,都会受到人们尊敬的。

    杨涟就是这种人。

    前世朱由检的记忆里,《明朝那些事》描述过杨涟:在他过去的生命里,可以说他做到了无愧于天地,也无愧于任何人。

    杨涟是朱由检前世对这段历史中,记忆最深的人物,也是他深深佩服的人物。

    但是情报中,杨涟弹劾魏忠贤洋洋洒洒的二十四大罪状,朱由检没有感觉到,有任何条款能致魏忠贤于死地。

    二十四大罪中:前七条都是天启皇帝安排的人事变动,不能直接责怪到魏忠贤的头上。

    8、9、10三条都是谣传,并没有什么实据。

    第11条应该也没有实据。

    12……16条在天子眼里那都是小事。

    17……19又是皇帝做的人事安排。

    也就20、21条还有点意思,就是不知道杨涟手里有没有真凭实据。

    22条操练太监的做法,则完全就是天启皇帝的意思。

    通篇来看也就23和24条估计魏忠贤会吃点苦头。(二十四大罪请看作品相关,此处就不占字数了,请大家谅解)

    朱由检以前世的眼光看来,这份弹劾奏章大多数内容,都只是在提醒天启皇帝,魏忠贤有些过于跋扈了,而并没有什么确凿的罪行证据。

    这种虚幻的弹劾,魏忠贤应该会没事。

    “魏忠贤要是没事,杨涟恐怕就要倒霉了。”朱由检思索着,“我该怎样才能保住杨涟的命呢?”

第三十九章:魏忠贤的赌博(求票、求票)() 
内廷,司礼监。

    听人读完杨涟的奏章,并弄清楚弹劾内容的魏忠贤,直接被吓得面无人色,双手颤抖,半天都说不出话来。

    不同于朱由检,魏忠贤知道这份弹劾的厉害。

    杨涟的这份弹章先说他冒用天启皇帝的权威,在朝堂上排挤他人,到处安插自己人。

    又说他祸乱后宫,杀妃子害皇子,天启皇帝竟连自己的妻儿都无法保全。

    然后再说魏忠贤在外面飞扬跋扈,不光欺压百姓,连言官、锦衣卫和大臣的升迁都是在他控制之中。

    又给他泼上疑似通敌卖国的脏水,怀疑魏忠贤会出卖大明的利益。

    最后说魏忠贤已经簪越了天启皇帝的威风,还整天对皇帝口出怨言,明显有不臣之心。

    整篇奏章前后呼应,真可谓字字诛心啊!

    魏忠贤虽然不认字,可他心思很活。他一下就听出杨涟的意思,整篇弹劾就一个用意,那就是打击他在天启皇帝心中的地位。

    杨涟的整篇弹劾并不需要确切的证据,他只需要天启皇帝对魏忠贤起疑心就行了。

    只要天启皇帝起了疑心,那魏忠贤就会万劫不复。这是一个皇权至上的社会,没人能直接挑战皇帝的权威,更别说太监只是皇帝的家奴。

    别看现在威风八面,可魏忠贤心里清楚的知道,他的一切都是来源于天启皇帝。没有天启皇帝的信任,他什么都不是。

    天启皇帝就是随便动动手指,他也会粉身碎骨。他身边的人绝不会跟随他抗拒皇帝。

    只要魏忠贤失宠,恐怕他的党羽们也会争先恐后的,抢着先踩他几脚。

    面对杨涟的奏章,魏忠贤苦思破解的方法:把奏章藏起来?不行。

    杨涟的奏章是通过通政司递进来的,现在已经满朝皆知了。

    魏忠贤知道,天启皇帝最怕被人欺瞒,骆思恭的去职就是明显的例子。他估计东林党现在就等着他压住奏章不报呢,自己绝不能上这个当。

    想了半天,魏忠贤都没找到合适的办法。不过,他明确知道,绝不能等奏章从别的途径送到天启皇帝面前,要是到那时,他再去辩解,可能就太晚了。

    面对杨涟的奏章,朝廷上阉党乱做一团,他们一时都拿不出个好办法。更有心思不定者,已在悄悄地靠向东林党一方。

    苦思一夜也没有找到好方法的魏忠贤,赌徒的性格发作。他断然决定,现在他就拿着奏章,亲自给天启皇帝送去,他要当面向天启皇帝解释。

    魏忠贤是在赌博,他赌注都压在天启皇帝念旧情的性格上。

    天启皇帝可能由于幼年亲情的缺失,导致他对亲情极度看重,在这方面他完全不像一个合格的皇帝。

    自小看着天启皇帝长大的魏忠贤,对天启皇帝的性格了如指掌。他决定面见天启皇帝,就在皇帝面前,一条一条把杨涟弹劾他的这些罪状说清楚。

    魏忠贤相信有以往的情分在,他的忠心天启皇帝应该能感受得到。只要天启皇帝认可他的忠心,那一切都不是事。

    “赌吧,咱们一翻两瞪眼,看看到底鱼死还是网破。”

    魏忠贤为了增加自己的胜算,他还有意在朱由校做木匠活兴趣最浓的时候,亲手递上杨涟的奏章。

    魏忠贤赌赢了,当他亲手把杨涟弹劾他自己二十四大罪的奏章,递给皇帝时,他就知道自己赢了。

    因为在天启皇帝的眼神里,只有对他的怜悯。

    杨涟弹劾他的一切罪状,都被天启皇帝当成,魏忠贤在代己受过。

    毕竟朝堂的人事安排都是天启皇帝同意的。

    各种子虚乌有的传言,天启皇帝则根本不信。魏忠贤在他的心中分量还是很重的,他相信魏忠贤绝不会,也绝不敢对他的家人下手。

    至于贪点钱,飞扬跋扈一点,天启皇帝认为这都是小事。

    天启皇帝对整件事情形成的判断是:东林党因为对新税法的不满,故意对魏忠贤的报复打击。

    尤其新税法给天启皇帝带来大笔的税收后,这种感觉朱由校感觉尤为明显。孙承宗的话天启皇帝还记得,他认为这就是东林党搞得三人成虎和曾参杀人。

    对此,天启皇帝反而更加坚定的觉着,他一定要支持魏忠贤和孙承宗,这两个人才是真正对自己忠心不二的忠臣。

    有他们一个主内一个主外,这样自己的江山才能稳稳当当,诸波不兴。

    天启皇帝亲自裁定魏忠贤无罪。

    朝廷明发谕旨,杨涟因弹劾内容有大量不实之处,遭受明旨斥责。

    谕旨传出,阉党大喜,东林党人大乱。

    躲在杨涟身后观看风色的东林党大佬,看到杨涟都没能奈何魏忠贤,无不感到有些心灰意冷。

    京城官场一片乱哄哄之际,徐光启跟随楚天行来到京城。他没有进城,直接住进了朱由检名下的皇庄。就是那个栽种着新作物的小张庄。

    楚天行感觉真的很神奇,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就带着几个不起眼的农作物,就能把这冠带闲住的少詹事从上海招揽到京城。

    楚天行到现在还记得,看到自己从包袱里拿出这些农作物,倨傲的少詹事整个眼神都变了。

    当这位少詹事听清楚自己说,这是从京城郊外的田庄种出来的,他那诧异的眼神。

    当这位少詹事听自己说,土豆亩产13石,甘薯亩产7石时那种狂喜的眼神。

    当自己回答不出玉米的亩产时,他那失望的眼神。

    没等自己开口招揽,这位大名鼎鼎的少詹事就自动收拾行囊,主动跟随自己回到京城。

    “信王殿下真的神了。”楚天行这次真的打心底服了信王。

    徐光启也感到很开心,他没想到自己苦苦追求推广的甘薯,已经有人在京城种植了。竟然同时还种了其他两种新作物,自己都不太了解的新作物。

    按来人所说,那个叫土豆的新作物竟然能达到亩产13石,这个数字超过了他种甘薯的纪录。徐光启试种的甘薯最高也只有10石左右啊!

    “他们来找我就是为了新作物种植。这是多好的推广机会啊。”徐光启真的十分高兴。

    另外那种叫玉米的新作物,据说还没收获,不知道能收获多少?自己赶过来应该还能赶上收获季吧?

    “我一定要亲眼看看新作物的生长情况。”徐光启暗下决心。

    朱由检听到徐光启来了的消息,开心的笑了。虽然徐光启没有到他的信王邸来,而是直接住进了皇庄,但自己无所谓。

    只要徐光启来了,凭自己前世的见识,他就跑不了了。

    “就位吧!我的首席科学家。”

    朝堂上传来的消息,天启皇帝只是斥责了杨涟一顿,并没有处罚他。杨涟没有生命危险,朱由检也就暂时放下心来。

    朱由检算算时间,地里的玉米应该也快成熟了,自己正好去皇庄看看。迎接一下徐光启,顺便掰几个嫩玉米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