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祚高门-第6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杜赫一支与留守杜陵乡土的族人们来往已经很少,但这并不妨碍杜陵杜氏借其声势,成为目下关中首屈一指的大世家。

    所以对于今次大将军设宴款待,杜家也是捧场十足,甚至早在黎明之前,京兆杜氏留守乡土的这一脉族人中的大家长杜彦便早早率领子弟来到龙首原下,也不急着登原,只是站在道左满脸笑容向随后赶来的各乡户人家打着招呼,俨然将自己摆在一个迎宾的位置上。

    韦氏今日到场族人也极多,老老少少足足几十人众,在见到杜家人如此后,韦氏少年当家的韦楷、韦谌便也当仁不让占据了道路另一侧,双方之间不睦气氛毫不掩饰。

    这两家都是京兆有数的旧族,而且还共居于杜陵一县之内,原本应该是通家世好。但杜氏清誉要远高于韦氏,单单一个中朝杜预就完爆韦氏迄今为止历代先人,虽然韦氏也可追溯家世达于前汉,但在当时声势不弱的京兆杜氏看来,韦氏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新出门户,后起武宗。

    永嘉之后,杜氏重要族人多数南下,留在乡土中的已经不足维持乡声。反而是早前不甚起眼的韦氏,因为专心经营乡土,反而渐渐壮大起来。一县之内两族并大,难免就有纠纷,田亩、人丁乃至农事浇灌,都是乡斗的缘由所在。

    时势流转,随着行台壮起,谁也没想到杜氏也能得惠,老树再焕新生。行台长史杜赫,那是沈大将军所倚重的臂膀之助,杜家有了这样一个强力族人的崛起,即便不作刻意关照,三辅这些乡士们对杜氏自然也都不敢怠慢。

    像杜氏此前联络乡众,为小沈助势扬名,便足显示出其家颓态一扫而空,再次复称名门。杜彦虽然不在州郡任事,但却被乡流推选为《关陇门第考》执笔编撰,一举将乡誉仲裁把持手中,更让时流人家对其无比重视。

    反观京兆韦氏则就落寞得多,其家成也乡势、败也乡势,王师强龙入境,怎么可能容忍长安近畔有此乡势固结的武豪门户壮大!更何况早前杜洪盘踞长安,韦氏作为三辅豪强代表,确实也是有暗里资助之嫌。

    京兆府李充入郡,首先便拿韦氏开刀,又有雍州刺史府摆出确凿的联结杜洪的罪证,韦氏最强一支便被直接斩断,留下韦楷、韦谌这种年方而立的后辈执掌家门,自然更加不是杜家的对手,乡产接连被剥除瓜分,声势已经大不如前。

    今次行台邀请韦氏,也算是网开一面,以示并无将韦氏赶尽杀绝的意思。毕竟韦氏经营乡土几十年之久,一旦彻底拔除,牵连太过深重,或将复演弘农杨氏惨剧。关中新定,若再贸然掀起牵连数千乃至上万人众的风波,对于之后各种事务进程都有十分不利的影响。

    韦氏子弟所以摆出针锋相对的姿态,将与杜氏的矛盾公开化,看似是年轻气盛、不知收敛,其实又何尝不是一种自存之道。杜氏这两年得意之后不免忘形,一些小节上失于谨慎,能够有一个不弱的乡仇门户盯着他们,对于京兆府而言也是乐见的情形。

    其他一些受邀世族,便不如这两家如此张扬。特别是北地傅氏,北地傅氏也是魏晋之际极为重要的世族名流,特别中朝傅玄更是引领一时世道风潮。所以言其特殊,便在于傅氏虽然郡望北地,但于乡籍本郡声势早已经凋零萎靡到了极点。

    北地本就地在三辅之外,多戎胡杂居,并不利于冠带之家世代传承。而且也的确傅氏主支从很久之前便已经背井离乡,迁居清河,而之后更随南迁大潮前往江东,逐渐泯灭于一众侨门之中。

    而眼下所谓北地傅氏,则纯粹就是江虨来到关中后,搜索傅氏残留关中的族人,生生扶立起来以继承北地傅氏这样一个家声影响。至于此举会否引发江东傅氏族人的不满,这并不在行台考虑之内。

    说到底,彰显这些关陇世族家声,重点还是在于加强对于关中的治理,而不是真的要将这些旧族从尘埃中翻捡托起。

    因此,北地傅氏虽具大名,但今次前来龙首原的不过一老叟并两个畏畏缩缩的年轻人而已,单就气象以论,甚至比不上那些乡豪子弟。但是因其乘坐着代表行台的黄幢征车,便也无人敢于小觑,所过之处,众人皆避于道左拱手为礼。

    到场人员,除了关中一众乡流之外,还有一批气势不弱的人众,那就是来自陇上的豪强。这些人众约有近百之数,算上随员也不过几百人,在整个龙首原数量上算是弱势,但气势却绝对不弱,一个个俱都悍气透骨,勒马顿立于一处,周边少有人敢于靠近过去。

    关中故是民风彪悍,但是较之陇上还是稍逊一筹,一方面是长久以来地势依存所带来的压迫,对于三辅民众而来,陇民就是需要提防、随时有可能反梁入户的强盗,另一方面自然是陇上生存环境较之关中还要更加恶劣几分,也就养成了陇民举手投足间的悍勇血气。

    尽管目下关陇俱都一统于行台治下,但毕竟时日尚浅,还未能进行一个彻底的交融,彼此之间隔阂仍然深重。

    如果说陇民因为凶悍而被孤立,那么在场还有一批人则就显得分外气弱可怜,那就是一部分氐羌胡酋。关中生民,戎胡居半,行台创制关中,自然不可能将数量如此众多的氐羌胡众完全排斥在外,所以今次大将军宴请时流,也有几十名胡酋受到地方推举得以与会。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也没有一直得意在势的道理,这话用在这群胡酋身上再合适不过。

    他们这些人众,虽然未必与之前统治关中的屠各和羯胡有什么族亲,但是在面对关陇一众晋人豪强的时候,因为都是胡人的关系,往往也成为被倚重的对象,充当屠各与羯胡的爪牙,欺压凌辱关中的诸夏生民。

    可是如今行台复治,王命再昌盛于关中,这些胡众们的苦日子便到来了。虽然行台官面上也一直在宣说行台宽宏博大,诸胡只要能够安顺守法,同样也是王命庇护的良民,但落实在实际上,自然也不可能做到一视同仁。

    像是陇上的边胡,尚能得益于行台的羁縻政策,还能维持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三辅之内的胡众则就没有这种优待,关中收复以来,行台便一直在围剿肃清境域之内的流窜贼寇,而在这剿匪的过程中,失手干掉几个胡虏部落,那也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毕竟过往这些年,诸胡便是祸乱关中的主力,望过去一个个也都是凶态类似,谁又能保证那些胡众不是盗匪伪装的?剿匪事宜,疾如风火,谁又有精力于战阵之上审问他们究竟有无罪实?最保险的做法,自然是杀了再问,至于死人没办法开口叫屈,那也只能说声抱歉。

    在王师摧枯拉朽的镇压之下,这些胡众们即便是心内冤屈想要串结作乱,也根本就没有壮大起来的机会。特别是那个不争气的伪汉王刘昌明,几个月的时间里便被从北地一路追杀到陕北乃至于河套,令得关中再无一个可称强大的胡人势力可以号令诸胡群起作乱。

    所以在今年年初,当雍州刺史府宣告关中匪寇清剿事宜卓有成效、暂告段落的时候,最欢乐的还不是那些关中晋人民众,而是在这一轮清扫中得以幸存下来的胡众们,大难不死,简直就是热泪盈眶。

    而后京兆等各郡府于境域之内诸胡民众里颁行严格的禁铁令,凡户有藏铁超过两数即刻捕杀,这对那些胡众而言非但不是酷令,反而是一种保护,意味着他们这些胡众没有了组织武装的能力,不需要再赶尽杀绝。

    所以禁令颁行之后,三辅之内所过之处,胡众无不主动应从,乖乖交出户中藏铁,半点也不拖延。为了表示全无嫌疑,许多胡人中的富户人家甚至连车架都不敢保留。

    关中胡患,诚是不小,但其众是否可虑,也要看彼此的势力对比。凉州归化,陇上设制,屠各残余已被驱出陕北,整个关中便是关门打狗的局面。

    王师精军集结关中,又新建数万关西军府将士,有着组织力如此强大的军队,如果还不能将关中这几十万一盘散沙的胡众镇压的死死的,那才是真正的奇怪。

    而也得益于关中这样独特的闭塞地势,行台对于关中胡人的镇压管制也收取到了最好的效果,甚至还要胜于入治更久的中原。毕竟中原四战之地,没有这种闭塞且不受外扰的环境,能够四面围堵彻底将之打服。所以类似关中这种铁血酣畅的做法,其实也很难在别的地方复制。

    如今关中这些存留的胡众,早已经被杀得胆寒,像是早前氐酋伏洪于京兆官署外那种卑微恭顺的奴态,并非其人天好自贱,要知道其人也曾是称豪于关陇之内的一方豪强,所以一点早年的雄壮姿态都无,还是因为在这残酷的现实之下不得不做低头。

1273 石城演武() 
上午时分,石城关防才完全放开,龙首原上已经等候多时的与会时流们才得以有秩序的鱼贯而入,自有雍州刺史府下属的将校负责引领他们前往指定位置。

    石城内建筑不多,且多为巨石、原木的宏大结构,材料原本的质地袒露于外,但却无有粗糙之感,特别石城中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更有披甲持戈的悍卒队列穿行于中,一股雄浑肃杀的气息扑面而来,令人心生凛然敬畏,行走间便不由自主的低下头去,不敢肆无忌惮的左右张望。

    整座石城,大体被切割成几个区域,坐北的正当中乃是一座宏大的殿堂,巨石夯基、大木为梁,细节处少有雕琢,但那高架厚重的结构却给人一种不加掩饰的压迫感。

    这一座殿堂地基垫高将近两丈,哪怕没有细节收尾的雕琢,但一想到不过只是旬日之内建成,也自令人大感惊讶。

    “刺史府今次用工,究竟征发多少力役?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就能建成如此雄阔殿堂?”

    行走间,不免有人发声询问道,要知道如此规模宏大的建筑,甚至还不仅仅只是工用、物用的消耗,选择地址、挖凿地基并引出地泉等等之类,关中这些时流们就算没有此一类宫殿的营建经验,但多多少少也都修设经营坞壁,常情以论,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有知情者闻言后便笑语道“原上营修本非一时,土基种种去年秋里便已经开始修筑,至于这些土石木料,也早在去年便都准备妥当。”

    听到这些,众人才渐渐释然,此前龙首原不过一片荒坡,而长安周边近年来又有各种工程营建,他们此前自然也不会过分关注,因而才有如此雄城朝夕之间便拔地而起的错觉。

    “由此也可一观行台治事之严谨周密,层层铺垫叠设于人所不知之处,倏忽而发,便有伟功惊世啊!”

    有人又如此感慨说道,所论倒也算是直指根本。历观行台北进以来,诸多事迹,每每都有惊世效果,达成诸多让人感觉不可思议的成就。

    但只有真正一路跟随大将军的人才能深知内情,那些在外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成就,时流论起或要言之侥幸或奇迹,但其实每一事件背后,都有着周详缜密的铺垫和酝酿。譬如行台收复并创制于关中,决不可称之一蹴而就,所以如此顺利,还是在于战略上的宏大铺设。

    而听到这话后,众人又各自有不同感想,特别联想到近日以来三辅之内各项政令的改革,感受不免更加深刻。他们之所以目下如此被动,几近没有招架之力,又何尝不是有这层层铺设在其中,不知不觉便在他们周围罗织成一张大网,如今到了收网的时刻,一个都难逃脱。

    这样的感受,思及或有切肤之痛,但谁也不敢宣诸于形容言语,担心会招惹祸端。

    眼下大将军还未驾到,所以这些人也不能直登殿堂,而是被引领到殿堂东侧的一片建筑中。这里是石城内夹墙圈起的一片广场,广场四周夹墙上还设立着高下阶梯并宽阔的望台,一望可知应该是一座演武场,广场上还摆设着旗鼓、饮马槽之类的军演物事。

    众人登上四面望台,望台上方帷幔遮挡阳光,燥热中带来几丝荫凉。而在望台的转角处摆设着硕大的夹层铁桶,里面则盛放着冰镇的饮品供人饮用。

    “请诸位稍待片刻,大将军稍后即至。”

    刺史府一名从事行走于望台上,不断的拱手安抚众人。其人名为胡鹞,出身安定胡氏,也是关陇各家目下为数不多真正加入关中统序中的实权之人。

    安定胡氏同样中朝著宗,也是目下关陇门户与中州行台合流最为融洽的代表。一则是因为本身乡籍便不在三辅核心,与行台的政令布设没有直接冲突,二则也是借了一定的人脉关系,那就是与南面豪强加深联系。

    安定胡氏倒不像京兆杜氏那么好运气,南渡族人中出现杜赫这样一个优异之选,虽然早年也有南渡的家族成员,但却并没有在江东有什么开创。

    但他们也有另一个法子,那就是南北合流,江东豫章也有胡姓著宗,借着此前江虨主持编纂门第考,这南北两支追溯同源,姑且不论是否牵强附会,也的确是一种双赢的选择,能够更加壮大家声。

    豫章胡氏清誉上要远逊于安定胡氏,但也有一桩好处,那就是伴随势位崛起。目下豫章胡氏的代表人物胡润,既是沈大将军门生,也久任行台地位最超然的胜武军军主,真要论起与大将军的亲密关系,或许还要超过行台臂膀的杜赫,言之半个家人都不为过。

    而且豫章胡氏有钱,同流归宗之后,自有族人携带重货前往安定修缮祖宅族地,帮助安定胡氏重振受胡患催压早已经分崩离析的家族。即便是稍有冒籍窃誉之嫌,安定胡氏一众族人们也完全没有抵触。

    之后安定胡氏也不乏优秀族人步入关中军政各方担任显职,这个胡鹞就是其中代表人物。而安定胡氏的复兴之路,也给了这些关中时流一个极大的启发与借鉴,让他们不再顽固自守,积极的联络中州与江东的时流人家,希望能够得于守望相助,互惠互利。

    众人在高台上居坐小半个时辰,便听到石城外铁蹄雷动,由远及近,由此眺望可见高墙之外升腾起大团的烟尘,很显然是有大队人马在接近。不乏人下意识的惊悸色变,还以为有什么变故发生。

    不过还是有人稍闻内情,笑语道“大将军西行,检阅军府少壮也在行程,看来是今日并作一礼了。”

    话音刚落,石城宽阔的城门里已经由外冲入一队数百人骑士,绕过石城笔直的兵道,直向此处校场冲来。这是一队约莫五百人众的轻甲骑士,一个个戎甲整齐,神态肃穆,策马奔行,待到场中便勒马顿住,占住了校场内的一片区域。

    “不意小儿还有如此英武姿态!”

    下邽县令翟慈也因吏考得优而在受邀之列,老家伙高立望台上,手扶着横栏,另一手则扶额远眺,片刻后便伸出手指指向那队伍中排列在前的兵长哈哈笑道,眉目之间毫不掩饰心中的自豪。

    “儿郎如此英健,翟公真是后继有人啊!”

    行台入治关中,势必带来乡情乡势的变化,翟氏原本仅仅只是冯翊郡中一个毫不起眼的小小乡户,可是如今一众关陇豪强在场,也不乏人上前吹捧抬举。

    翟慈闻言后,更是捻须眯眼大笑“这小儿旧年在乡,不过一个顽劣的无赖,殊无可夸,幸在小具勇力拔选军府,入此烘炉深煅,如今总算小有气象可观。大将军雄阔如盖,大庇乡士得有休养滋生一方天地,实在是恩同再造!”

    周遭时流听到老家伙毫不掩饰的阿谀吹捧,心中虽然暗骂无耻,但表面上也都一脸认同之色,连连点头,不发异声。

    之后连续不断有轻骑冲入城内,广阔的校场也渐渐充实起来,望台上那些时流人家也多在行伍中寻找到自家子弟,翟慈的那种自豪便渐渐在人群中扩散开来“王事所以壮兴,行台所以势大,果然是理当如此。这些乡野无赖儿郎,稍作敲打操练,竟然也有几分雄军气象。关西壮儿,集束成列,旧年若能得有此等武威气象,又怎么会有胡虏肆虐乡土的余地!”

    听到那些关陇时流的各自夸耀,分散于人群中的那些胡酋们又难免瑟瑟发抖,垂头缩肩,生恐被人注意到。

    阳光正午,石城内外突然鼓号齐鸣,令得望台上一众时流俱都凛然,而后在那嘹亮整齐的鼓号声间隙听到一股较之此前厚重得多的铁蹄声,仿佛要踏破这一片原顶,铁蹄声起落之间,就连城墙都被震得微微发颤。

    “来了,来了,大将军来了!”

    人群中话音未落,众人便齐齐望向城门,首先入眼便是六百名人马具甲的奋武重骑,阵型刀切斧凿一般整齐,移动的铁壁缓缓行入石城,那种整齐肃穆的人间杀器所带来的视觉冲击简直无与伦比,一时间将人呼吸都紧紧扼住。

    重甲骑阵之后,紧随着便是大将军的班剑羽葆仪仗队伍,班剑贲士一个个体魄健壮,虽只缓步而行,但气势却丝毫不弱于其他军旅。

    仪仗之中,沈大将军白马银盔,在阳光的照耀下浑身笼罩于一团耀眼夺目的光芒之中,令人不能直视。而其身侧,便是雍州刺史桓宣并一众关中镇将随行,英武气概肆意张扬。江虨、李充等官员虽然不着戎甲,这会儿也都骑装策马跟随于后。

    “恭迎大将军!”

    校场上万众齐呼,声震八荒,气冲霄汉,在场观者无不心弦巨颤,泪眼迷蒙。这一刻纵然有什么私计,也俱都抛在脑后。

    过往苦难种种,一一泛上心头,那不忍忆及的屈辱画面,俱都被这强盛无匹的军威冲击粉碎,浓烈的自豪由心底冲涌而出,让人忍不住要引吭长啸发泄心情的激荡。有此壮阔雄军,这是诸夏之幸!

1274 初心固守() 
随着大将军的驾临,石城内氛围攀至新高。

    不过众人所期待的大规模战阵演武并没有上演,诸军府将士在欢迎过大将军之后,便次第立场,入驻石城西侧的营区,以等待之后的军演选拔、组建新军。如此炎热的天气,静坐尚且难耐酷暑,更不是军演的好时候。

    沈哲子扶剑立于石城内的将台上,眼望着军士们队列整齐的在他身前穿行而过,一直等到最后一名士卒远去,才在亲兵的簇拥下行下高台,转向一座营舍。

    转入营舍之后,他仍然标立在庭院中的树荫下一动不动,只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