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祚高门-第4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近。而后,淮南军又继续箭射火烧近遭七八座小的营寨,然后便保持着阵型徐徐退出。

    其阵型后退一步,那些持戈对峙的乱军便前进一步,但却始终不敢过分拉近距离。一直等到淮南军彻底退出这一片区域,乱军们则驻足在那一片菽地中,目送淮南军渐行渐远,渐渐消失在夜幕中。

    “其众不过千数许,我军已集数千众,陈公因何不战?”

    眼见淮南军缓缓消失,杨召一脸的愤懑不悦,望向陈光抱怨道。

    陈光闻言后,蓦地转首望向对方,倒映着火光的厉目更显阴鸷,过了好一会儿,紧握着刀柄的手指才徐徐松开。

0891 谕中原檄() 
陈留故城的淮南军向雍丘示威的时候,沈哲子则召集众将商议高熙所送来那千具将士尸骸该要如何处理。

    原本淮南都督府对于阵亡士卒,是有一个安葬抚恤的流程,这也是淮南练军诸多举措中的一个步骤。虽然淮南军将士们乡土各自不同,但长达数年的磨合,足以培养出他们对淮南的归属感。

    淮南军埋葬阵亡将士,在寿春附近有一处专门的陵园,名为诰园,取义《尚书》大诰篇章。每年祭祀之日,除了沈哲子等淮南官长亲望拜祭之外,对于那些诰园烈士家属也都会有一份馈赠慰问。这既是抬高士卒们的地位,也是瓦解乡宗部曲私兵的一种手段。对于那些士卒们而言,一样都是卖命,毫无疑问给淮南军卖命,这条命会卖的更加值得。

    眼下正值盛夏酷热,这些阵亡将士尸首又在乱军那里保留过一段时间,已经开始出现程度相当严重的腐烂。如果还要强运回寿春,且不说是对亡者的折磨,若是因此滋生什么疫病则是更加严重的问题。

    不过沈哲子也不打算就地草草掩埋,一方面他是真的心痛这些死得憋屈的将士,另一方面也是以此当作一个警钟,警示告诫一下如今已经稍有骄狂的淮南将士们,包括他自己在内。

    部将们对此并没有太建议,凡有战事必有伤亡,披甲持戈之后,他们已经深知宿命所归,如果看不开而有畏惧怯懦,死亡反而会来得更快。至于说将阵亡将士抬到多高的程度上,这并不是他们所擅长的事情。

    所以眼下,主要只是沈哲子与随行的江虨和谢艾在讨论。至于谢艾,眼下还是跟随在沈哲子身边积累学习阶段,还并不怎么熟悉淮南都督府的做事手法和节奏。因此主要还是沈哲子和江虨在讨论。

    首先就地埋葬是肯定的,日后淮南军将要转战各方,并不止局限于淮水沿线,想要将所有阵亡将士都送回淮南诰园埋葬也不现实。青山处处埋烈骨,无谓马革裹尸还。百战中原华夏地,万里辟疆有诰园。

    其次便是要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告慰亡灵之余,也要回挽稍有颓丧的士气,顺便敲响警钟。淮南军虽然已是天下有数的强军,但也并不意味着就能战无不胜,锐勇之心不可失,轻敌之念不可有。

    除此之外,还有江虨的一个提议,那就是趁着祭奠将士亡魂之余,顺便拜祭一下乡土名臣名士。这一举措,也是为了拉近与收复区乡人的距离。

    时下人乡土之情浓厚,而那些留名史册的名臣们,往往本身就是乡土豪宗所出,一个名号往往便意味着一个根深蒂固的乡土宗门。重新彰显怀念一下他们先祖的忠义事迹,那些乡宗们纵然对淮南军再有抵触,接下来态度多少也会有所软化。

    江虨如此提议,一方面自然是因为有感于淮南军的强硬施政态度颇受乡宗抵制,虽然这些政令关乎原则问题,以后也不可能会做出太大让步,那么在人情方面,不妨稍加恭维一些。前一刻还满怀崇敬拉着他们给他们的先人上坟长势,总不能下一刻他们就即刻翻脸反扑淮南军吧?

    而且,如果这件事形成定势的话,那么未来就会成为淮南军手中一个筹码。华夏历史悠久,大体什么地方都出过一些载名青史的良臣,他们或许早已经断了血脉传承,或者后人仍是乡土望宗,或许家道中落、寂寂无名。淮南军大军所向一路祭拜过去,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在梳理历史。

    在这样一个门第传承观念浓郁的情况下,谁又不希望自家祖先能够再次扬名于当时?这不仅仅只是面子问题,更关乎到实际的利益,尤其在北方较之江东要更注重传统的维持。所以如果这件事能够运作得好,将会是未来淮南军手中一大杀器,哪怕他们军队还没有开入地方,手里已经抓住了一些当地乡宗门户的脉门。

    “先汉举孝廉,生民多破家。如今王师北上,诸胡肆虐,所对乃是诸夏三代以降所未有之大浩劫,士、民皆懵懂,不乏亏于大义,正宜重彰诸夏威烈,先辈风骨,壮势之余,也能使生民壮气,轻蔑杂胡,难堪奴役。”

    江虨不乏沉痛说道。

    沈哲子听到这里,眸光已是大亮,首先是欣慰于这些共事者们随着历练日久,无论能力还是才具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类似的想法他也一直有,只是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

    从某方面而言,也是心理阴影在作祟,他是深知那些乡宗门户们是个什么货色,给点阳光就灿***如后世北魏为了加快汉化,促进融合,扶植起了一批门阀巨姓,所谓五姓七望,固有传承暂且不提,那种近乎统治舆论的能量,大多从那个时期开始累积爆发起来。

    这些门阀巨姓们,牛逼与否,又给世道贡献多大暂且不论,若从道德瑕疵角度而言,这见风使舵的本领绝对是宗师级的。所以沈哲子下意识的不想给这些人做出什么让步,哪怕这会令他北伐的脚步变得苦难重重,但这些门阀巨姓一旦壮大起来,反过来就会成为困锁住他的枷锁。

    因为这些人还不同于江东那些所谓高门,江东门户更多的是追求一种政治特权,但在乡土的根基其实非常薄弱。但是北方则不同,这些人深植于乡土,努力将根系发展壮大,如此才能在乱世中存活下来。如果给予他们太多的让步,只怕还没等到彻底扫灭胡患,整个华夏又将会是割据群起,乱成一团。

    但正如江虨所言,这些人不是没有脉门,两汉察举孝廉,比的是谁更孝顺,亲长在世时暂且不论,死去后风光大葬那是绝对不能马虎的。因此两汉厚葬成风,甚至有人为之倾家荡产,这就是取士制度对价值观的导向,死人过不好,活人就没未来。

    所以后世那些盗墓贼们,真正该拜的是两汉这种察举制度。如果没有这种制度对社会风气的导向,发丘中郎将们又能发个鬼啊。

    淮南都督府如今的宣传造势手段已经极为强大,印刷、戏曲等等诸多手段配合下来,在这样一个民智尚未普开的年代,绝对拥有能够把一两个平平无奇之人打造成为乱世巨星的能力。这一道理古今皆同,要知道就连后世民智已经普开的年代,冉闵都能被塑造成某一部分人信之不疑的华夏救星。淮南都督府所掌握的手段渠道,绝对是领先于整个时代的。

    而江虨这一番话其实也是蕴含着一个朴素道理,那就是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个世界没有任何人能够做到所谓的为万世开太平,古人或忠或奸,究竟在那个世道又做了什么,其实并没有什么穷究深辩的意义。他们仅仅只是逝去历史长河中一线波纹或是一道骇浪,能够在后世再掀起什么波澜,主要还是其人其事能够迎合后世某些需求,这也算是一种以史为鉴,各取所需。

    当然,江虨在此刻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其实也是存有一些私心的。圉城是他的家乡,虽然此处风物在他看来分外陌生,但毫无疑问,如果论起圉城的前贤,他的父亲江统绝对是一个绕不过的人。尤其在淮南军矢志北伐的当下,单凭一篇《徙戎论》,江统就给他的子孙们留下一笔挖掘不尽的宝贵遗产。

    沈哲子在稍作沉吟之后,便同意了江虨的这一提议,无论江虨有无私心,江统都绝对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不过眼下再过分宣传《徙戎论》,其实还是略显单薄,颇有几分事后诸葛亮的意味,顶多只是让人感慨几句江统果然真知灼见,预料成真。

    所以除此之外,沈哲子也是准备亲自提笔再写一篇祭文,而这篇祭文,将会成为日后北伐战争的纲领性文件。当然他不是自负有那么高的雄壮文笔,而是因为他心里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合适的选择,那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时所发布的《谕中原檄》。

    与脑海中其他千古名篇一样,《谕中原檄》的全文沈哲子也记不清楚,但其中一些彪炳千古的名句,沈哲子相信后世只要是读过书的人,就没有不知道的。

    近年来沈哲子已经很少再有新的文篇问世,所以在听到都督要亲自撰写祭文的时候,一时间哪怕那些粗通文墨的武将们都兴致高昂,一个个瞪大眼望着坐在书案前已经提起笔来的沈哲子。

    沈哲子写文,自有一种不同常人的习惯,那就是先勾勒起骨架,然后再填充细节。首先提笔将那些名篇名句精华写出来,然后再搜肠刮肚的回忆,实在回忆不起来的,那就自己给拼凑上。毕竟经过这么多年的熏陶,他的文学造诣已经不凡,再加上那些流传千古的名句映衬,落笔成文之后,无论如何都不会太差。

    “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明纲典纪,救济斯民……”

    朱元璋北伐的时候,已经是名正言顺、自立门户的吴王,自然可以提出立纲陈纪的口号,可是沈哲子眼下还是江东晋臣,他现在要立纲的话,那也真是一个可大可小的语病。

0892 天谴灭胡() 
军中很少举行凶礼,一者不祥,二者丧气。

    不过淮南军虽然并不刻意标榜奇异,但其实无论军政又或风气,较之时下整个大范围都是格格不入。当然更重要的是,淮南军上下将士对于梁公沈都督都有一种近乎盲目的推崇,既然是梁公的意思,就算悖于礼章,那又如何?

    韩晃等人也知沈哲子没有太多时间留在圉城,兼之那些将士尸骸们也实在不适合再继续保存,所以发动军民上下,经过两三天筹备,很快便准备完毕。

    其实也没有太多准备的,那些将士尸骸很难再等到打制棺木,因此只能暂以芦席包裹入葬。

    丧礼这一天,天色阴郁灰暗,有零星细雨飘落。自沈哲子以降,淮南军凡是没有军务在身的将领们,俱都时服缟冠,黎明时便离营前往安置将士尸骸所在。这些将领们亲为御者,以马车装载将士尸骸缓缓行至圉城北面近日堆叠起的高隆土丘。

    道路两旁观礼者除了淮南军将士之外,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乡宗代表。毕竟陈光再怎么势大,也不可能将乡土捏合成铁板一块,在淮南军入境之后,仍有一些乡宗人家忙不迭向淮南军投诚靠拢。

    只是这些人还不习惯淮南军的一些风气,此时虽然慑于凝重的气氛高谈阔论,但也都在窃窃私语,搞不明白这一位少年登显的梁公何以如此自贱,居然为一些阵亡伧卒们服素送葬。这在他们原本的价值观中,实在是有些接受不能。

    这一次典礼准备仓促,兼之又在军中,所以也并无哀乐之类,只有稍显沉闷的鼓声。沈哲子长袍素缟,细雨拍打在脸上略显憔悴,在他身后则是整整上百辆装载着将士尸骸的大车。由于天气过分炎热,那些尸骸腐烂程度已经相当严重,一旦除下身上的甲胄,更是面目全非。

    道路两旁将士们眼见这一幕,不乏人已经忍不住低头啜泣起来,但更多的人则是满脸激愤之色,诸如“杀贼”“血债血偿”之类口号,不断在士伍中响起来。

    待到登上土丘,沈哲子并众将肃然立在大土坑旁,每有一具骸骨被安放入内,便弯腰深揖到底。今日虽然天色阴沉,但仍是闷热,很快众人脸上便挂满了汗水,而这样频频深揖,很快沈哲子等人身影便摇摆起来,流出的汗水早已经将素袍浸透,甚至顺着衣带滴落下来,但仍在咬牙坚持着。

    “请梁公惜身!”

    旁侧有乡宗首领眼见这一幕,觉得是个机会,上前劝告一声,打算给沈都督一个台阶下。

    “将士用命,奋战至死,当时未有惜身之想……”

    沈哲子随口回应一声,继而再次深揖下去。

    那些乡宗代表们眼见这一幕,神态渐趋复杂,他们理解不了沈哲子这么做的意义,但无论真情,又或作态,已经做到了这一步,无疑更能激发将士效死之志。

    他们当中也不乏人心存观望之念,如果陈光能够挫败淮南军的进攻,他们未必没有贰反之想。可是现在看到沈哲子如此崇礼厚加阵亡将士,而近侧观礼的淮南军将士们则肃穆瞩望,那低沉压抑的喘息声如在耳畔,微弱之声竟渐渐给人一种雷霆震慑般的压力,让那些存意观望之人心内寒意渐生。

    埋葬完这些阵亡将士,时间已经到了上午。一座高达丈余的石碑被栽在了土丘下,只是石碑上并无字迹,沈哲子步履蹒跚行到这里,抬手按在那石碑上,继而转望向周遭将士,语调略显颤抖道:“来日自有贼血,标识此为何地!”

    “杀贼!杀贼!”

    压抑良久的将士们听到这话后,顿时挥起手中竹杖,口中咆哮吼道。而后,轰隆一声惊雷在云层中骤然响起。

    “自古中国之土,诸夏所居。禹平水土,九州乃立……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刘贼元海,挛鞮弑父丑类之孽种,逐水草杂居畜牲……天命所厌,陡降冰雪以杀群丑,诸夷不能自活,奴事中国,因求内庇……天厌之贼,先民因仁义解其悬挂之危……”

    午后,江虨亲自登台主祭,捧着沈哲子所写祭文高声诵读起来。

    《谕中原檄》中第一段,是承认元朝得享天命入主中国,而后力陈失德辨其当亡。所以这一段沈哲子便不能用,因为无论前赵后赵都不是江东朝廷承认的政权,而且他们也根本没有一统天下,不够资格讲什么天命所归。

    所以这一段,就是在讲述这两逆族内迁的历史,而眼下正身处的这个小冰河时期,便被沈哲子讲作天命厌弃这些胡虏,因降冰雪天灾杀之。结果前人们宅心仁厚,引狼入室,令得华夏也遭受牵连而被波及,所以这一场神州浩劫,既是天灾,也是人祸,错就错在不该容纳这群命定该绝种于塞外的胡虏内迁。

    这样一个观念的树立,不只对于当下,对于日后抵挡鲜卑胡虏内迁也有着不小的意义。尤其在过往汉赵、石赵的檄文中,不乏以小冰河时期的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当作晋祚失德的证据,可是现在,都是这群罪大恶极的胡虏们该死不死,结果将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天灾带到了中原来。

    “当此之时,天佑诸夏,生民气盛,亿兆之中,当勇出雄壮,驱逐胡虏,恢复中华……方今河洛幽冀关陇,不乏称雄,忘中国祖宗之姓,反就胡虏禽兽之名,以为美称,假胡号以济私,恃有众以要君……”

    被人反客为主,被人肆意蹂躏,最关键是所承受的灾祸,本就是被这些胡虏所殃及,但还有人背弃祖宗,逢迎胡虏,只为私权私利,简直就是禽兽都不如的东西!

    整篇檄文,沈哲子改动诸多,也不能说是改动,他本来就难诵全篇,依照当下的环境自己去补充写成。当这篇祭文被宣读完毕,当众焚烧之后,在场观礼之众无不义愤填膺、目眦尽裂。甚至包括那些存念朝秦暮楚的乡宗们,这会儿也都一个个厉目圆睁,情绪激动不已。

    这虽然只是一片祭文,但也是一篇檄文,沈哲子借此机会来表态,淮南军北伐,不止要清扫匈奴、羯胡,就连那些数典忘宗,在两个伪赵朝廷留名任事的晋人败类,也都要一并铲除!

    他并不担心如此强硬态度会将更多河北乡宗推入羯胡怀抱中,那些人留下来也是一个祸害,而且以羯胡目下的形势而言,居然还有人抛家舍业去投靠,这种人纯粹就是找死,而且必会不得好死!

    接下来便是祭拜江统等圉城名臣,而且不只是祭拜,更要立祠感怀这些华夏先贤的风骨和事迹。沈哲子就是要将这些人进行某种程度的神话,一方面更加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则是让他们脱离凡俗的层面,将他们与当下活生生存在的后人们分隔开。

    眼下是一个信仰混乱的年代,蕃教东来,与其再去为难那些和尚们费尽心机的汉化融合,沈哲子觉得不如扶植出一批本土的偶像信仰。而且有了一个忠义表里的统一价值观,最起码日后再控制起来,意识形态上不会有太大的冲突。

    当这些事务忙完之后,沈哲子也就没有太多时间再逗留在圉城。临行之前,对于陈留战事后续如何,他也做出了一些调整,不再强求速战速决,对于陈光的乱军主要是以震慑围困为主。留给韩晃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未来几个月的时间内,绝不容许陈光的乱军成建制的突破淮南军眼下所设置的防线。

    这并不是沈哲子放弃对陈光乱军的围剿,眼下的事实是从速解决已经难有契机。既然如此,沈哲子也就不再将太多精力留在此处,而是提前发动对荥阳的收复,占据黄河水道渡口,谋求与石堪决战。此前他太追求一个平稳,想要心无旁骛锁定胜机,但目标太明确,反而让淮南军有些束手束脚。

    经过这段时间的思考,沈哲子觉得如果言道准备不充分,石堪绝对比淮南军还要更差一些,最起码淮南眼下是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江东大后方,这是石堪所不具备的。而且此前青州一战,石虎的军队也是明显的收缩后撤,这像是与晋军打了一个配合,主动收缩兵力全力进攻襄国。

    如果襄国那里已经决出胜负,无论哪一方获胜,对于石堪都不会太友好,届时必然会是一个腹背受敌的局面。所以,石堪也肯定要趁着襄国战争结束前而争取一个退路,其人发兵向南已经是一个没有悬念的选择。

    既然如此,与其再给石堪留下一个充足的备战时间,不如直接归于淮南军的节奏,提前挑起战争。如果能够在主战场取得突破,那么像陈留这种局部战场也就不会再有多少僵持的余地。

0893 北上荥阳()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

    密县地处荥阳,嵩山东麓,永嘉之际,中朝司空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